爱吱声

标题: 高考录取的两件丑事 [打印本页]

作者: testjhy    时间: 2017-12-18 21:46
标题: 高考录取的两件丑事
看大家讨论得欢,再曝一曝我家高考的丑事

(1)是我老妈,校长打电话给我妈,说我被XXXX学校录取了,我妈一听学校在外地,扔下电话就哭开了,这真不是喜极而泣,因为学校在北方,对我们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而言,可能去北方相当于坐牢吧,至少没有米饭吃的日子是没法想象的,这个故事据说在小镇上传说了好一阵子。

(2)是我自己,到学校取了录取通知书也没当回事,拿了就去死党那儿玩了,玩得兴致很高,很晚才回家,一到家,我妈恶狠狠地说:XX,你的录取通知书呢?我满不在乎的翻口袋,可哪有通知书的影?一下子慌神了,内心扑通扑通的,只见我妈手从背后把我通知书拿了出来,原来我掉在路上,被好心人拣到,还认识我,直接送给我妈了。好在已经要上大学了,省了一顿竹笋炒嫩肉,嘻嘻。
作者: 关中农民    时间: 2017-12-18 22:38
其实那时侯大家对上大学并没有那么葱白,为毛呢?主要在于阶级分化不明显,比如说,厂长也不比工人过得更好,工资可能还不如八级钳工,技术人员属于大学生,威望可能还不如老工人。至于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大学跟农村差距太远,谁也不明白有多大好处,另外能考上的都是凤毛麟角,似乎不构成对大多数学生的压力。后来这个压力就越来越大了,另外大家可能也更重视教育了。
作者: jellobean    时间: 2017-12-18 23:41
竹笋炒嫩肉
作者: jellobean    时间: 2017-12-18 23:43
关中农民 发表于 2017-12-18 22:38
其实那时侯大家对上大学并没有那么葱白,为毛呢?主要在于阶级分化不明显,比如说,厂长也不比工人过得更好 ...

不是不崇拜,是因家庭原因,经济原因做选择
作者: testjhy    时间: 2017-12-19 00:06
关中农民 发表于 2017-12-18 22:38
其实那时侯大家对上大学并没有那么葱白,为毛呢?主要在于阶级分化不明显,比如说,厂长也不比工人过得更好 ...

考不上没有太大压力可能是,但我们那儿考上大学还是特别隆重的事,好在我们开始这一、二届还没有宴请这种风气,后来听说考取大学要摆宴的。农村考上大学绝对是跳龙门,就是我们城镇户口的,毕业以后我的工资56元直接跳过老妈,逼近老爸。
我是年龄小,江浙一带78届应届生,特别是农村大多15-6岁,都是没幼儿园到差不多年龄就扔学校混上来的,所以考上大学时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少年。
我多年后问过我妈为什么听到录取还哭,她推到我爸身上,说有年老爸幸运去大寨学习,在大寨吃不下窝窝头,一个取经团的人都没吃下多少饭,饿着回来了,所以她一听我要去北方急得就哭出来了,
作者: 清凉山    时间: 2017-12-19 00:26
你不是应届生吧?记得77(存疑) 78两年江苏不让应届生报考,78年只允许非应届高中生提前报考,但录取线很高,估计都进了名校。你多半是这种情况,膜拜一下
作者: jellobean    时间: 2017-12-19 00:26
testjhy 发表于 2017-12-19 00:06
考不上没有太大压力可能是,但我们那儿考上大学还是特别隆重的事,好在我们开始这一、二届还没有宴请这种 ...

哈,难道不是吃了半天点心,还不上饭
作者: testjhy    时间: 2017-12-19 01:03
清凉山 发表于 2017-12-19 00:26
你不是应届生吧?记得77(存疑) 78两年江苏不让应届生报考,78年只允许非应届高中生提前报考,但录取线很高 ...

江苏老乡,南京人?我是南京女婿,,她家住在岗子村一带。
不可能不让应届生考啊,77届的特殊情况就是政审严格,这届我也有个死党(我的死党大都是学校乒乓球队的,大家有时间就在一起打球,成绩也都不错)因为地主出身,被降格到师专录取,这个死党学习刻苦型的,后来专升本,读研究生,成为某大数学家的弟子留在名校。另一个77届的同学好象因为历史反革命出身没有批准报考,离开本校去另一个比较有名的乡镇中学学习,78届政审已经是走过场了,在那个学校考取科大。
78届的特殊情况就是开始电大招生,我们这届理科本科是320分,专科300分,重点大学350分,老三届很多是降分录取到电大,电大四年好象算专科毕业,我有一个忘年交老三届,是公社的播音员,我贡献给他我们上课的复习资料,他贡献我他们老三届的高中课本,老三届的高中课本比我们当时的课本要深一些。结果他上了电大,好像最后从我们市广电局副局长位置上退休。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7-12-19 01:35
testjhy 发表于 2017-12-19 00:06
考不上没有太大压力可能是,但我们那儿考上大学还是特别隆重的事,好在我们开始这一、二届还没有宴请这种 ...

我们的南方童鞋,到北方都长胖
作者: 无言    时间: 2017-12-19 05:45
龙血树 发表于 2017-12-19 01:35
我们的南方童鞋,到北方都长胖

学习轻松还是面粉吃的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7-12-19 07:14
无言 发表于 2017-12-19 05:45
学习轻松还是面粉吃的

吃面啊。米那种没有实际含量的东西在北方顶不住。
作者: 清凉山    时间: 2017-12-19 07:45
testjhy 发表于 2017-12-19 01:03
江苏老乡,南京人?我是南京女婿,,她家住在岗子村一带。
不可能不让应届生考啊,77届的特殊情况 ...

我是南京的。77的帖子里有各地当年的录取线,江苏78年理科340。表里没有的是提前报考的高中非应届生录取线为400分,这要高出南大的380不少了。我记性是不好,但还不至于差那么多吧?期望能有当年的考生出来证实或证伪。
作者: tonyxu    时间: 2017-12-19 08:04
为嘛我在北方到处都能吃到大米,而且还是东北大米?你们一定去了假的北方。
作者: 一无所之    时间: 2017-12-19 08:40
testjhy 发表于 2017-12-19 00:06
考不上没有太大压力可能是,但我们那儿考上大学还是特别隆重的事,好在我们开始这一、二届还没有宴请这种 ...

这个还真有可能。我老丈人是地道浙江人,只吃米饭,面条等面食一律免谈......馒头这类更别想了。有一次家里有事,迫不得已在外面吃了从面条,说胃疼了好久,回来吃了一大碗饭才舒服的.....
作者: 看客    时间: 2017-12-19 09:29
关中农民 发表于 2017-12-18 22:38
其实那时侯大家对上大学并没有那么葱白,为毛呢?主要在于阶级分化不明显,比如说,厂长也不比工人过得更好 ...

不会哦,农转非,铁饭碗那时候还是很诱人滴
作者: testjhy    时间: 2017-12-19 09:47
龙血树 发表于 2017-12-19 01:35
我们的南方童鞋,到北方都长胖

到没长胖,长个了,我发育晚,进学校时还未发育,身高1.5m左右,毕业时1.7m以上,前两年回家都是衣服吊着袖子
作者: testjhy    时间: 2017-12-19 09:50
tonyxu 发表于 2017-12-19 08:04
为嘛我在北方到处都能吃到大米,而且还是东北大米?你们一定去了假的北方。 ...

你一定是现代北方人,过去北方是37开,3成粗粮,高粱玉米,7成细粮面粉,大米可能是节假日供应。
作者: 曹操的槊    时间: 2017-12-19 11:20
浙江人早饭吃面条是普遍现象吧?我第一次去金华,早晨在火车站下车,边上面店就好多人吃雪菜肉丝面。
杭州的片儿川不是名吃么?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7-12-19 11:24
testjhy 发表于 2017-12-19 09:47
到没长胖,长个了,我发育晚,进学校时还未发育,身高1.5m左右,毕业时1.7m以上,前两年回家都是衣服吊着 ...

大米小麦两者营养的蛋白质、脂肪和一些其他成分差别巨大。单蛋白质就要多一半甚至翻倍。另外馒头含水比米饭少,所以你摄入能量总量也提高不少。 大概蛋白质等营养供上了,又还没有过去生长期,就能开始长了。

刚到南方的时候, 吃饭饿坏我了。 小小的碗,一点点米饭,只有我添了一碗又一碗,连男士们都吃不了这么些,尴尬ing。更麻烦的是,还很快又饿了——所以我觉得南方的身高,说不定是千百年硬生生饿矮了的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7-12-19 11:28
无言 发表于 2017-12-19 05:45
学习轻松还是面粉吃的

主要是因为面食吧,大家还是比较刻苦的。其实他们吃不惯,但是总能量和营养成分确实高了不少。
作者: 即晴    时间: 2017-12-19 11:36
一无所之 发表于 2017-12-19 08:40
这个还真有可能。我老丈人是地道浙江人,只吃米饭,面条等面食一律免谈......馒头这类更别想了。有一次家 ...

北方人是吃米饭胃疼,要吃馒头或面条来缓胃疼。看来这纯粹心理作用啊。
作者: 一无所之    时间: 2017-12-19 11:40
即晴 发表于 2017-12-19 11:36
北方人是吃米饭胃疼,要吃馒头或面条来缓胃疼。看来这纯粹心理作用啊。 ...

我出国玩,顿顿面包倒也没什么不适宜,但是但是......便秘。。。。以前从来没有过...
作者: testjhy    时间: 2017-12-19 18:21
龙血树 发表于 2017-12-19 11:24
大米小麦两者营养的蛋白质、脂肪和一些其他成分差别巨大。单蛋白质就要多一半甚至翻倍。另外馒头含水比米 ...

你的理论与我老妈理论一样,说北方人三大五粗的,都是吃馒头吃的,我们南方人吃米饭就长得秀气,

我往往自嘲,上辈子是北方人,从南方来北方,很快就适应了北方人情和生活。毕业时班上同学抢着回南方,我来北京可能就比去甘肃基地好点。有个同学先选择徐州,后反应过来私下找我俩人能不能换换,说徐州能吃上米饭,嘿嘿,我已经吃馒头上瘾了,不换。北京那时30%粗粮,30%米,40%面
作者: 坚持到底    时间: 2017-12-19 18:59
上高一那年,高三的高考,我们都是住寝室的。在楼下捡到个准考证,然后爬上四楼问某某某在哪个寝室,给他准考证时,他还不知道丢了呢。
作者: 大黑蚊子    时间: 2017-12-19 19:04
我大学在南京,一同学徐州的,见天看到米饭就愁眉苦脸,只好顿顿钻清真食堂吃拉面去
我虽然是北方人,但家附近产米,大米饭倒是经常吃,反而习惯了。
现在在最南方待着,一天到晚都是大米饭,也习惯了
作者: smileREGENT    时间: 2017-12-19 19:13
上次点外卖,点了份烩菜馒头,吃得我热泪盈眶。。。也有可能是噎得
作者: 极乐鸟    时间: 2017-12-19 21:11
面食营养稍多些,热量偏低不抵饿。
作者: 渊浩    时间: 2017-12-21 09:13
北方也不全是吃面食吧?黄河一带是以面试为主食,东北很多地方以米饭为主食的。
作者: 江城如画里    时间: 2017-12-21 11:21
tonyxu 发表于 2017-12-19 08:04
为嘛我在北方到处都能吃到大米,而且还是东北大米?你们一定去了假的北方。 ...

你显然没经过过用粮票和粮本的时代。这里说吃不了米的特指华北,也可以包括部分西北。当年实行的是定量供应制,每个城镇户口居民按定量发放粮食,在华北区供应的只有面食,没有大米的指标——有少数特例是华北的三线厂,因为厂职工多数是天南海北来的,他们会有大米的指标,才能吃得上米。这种状态到大约90年代才得到真正的缓解,那时首先粮食可以较自由流通了,不必非得凭粮本和粮票,其次产量也上去了。
作者: tonyxu    时间: 2017-12-21 14:02
江城如画里 发表于 2017-12-21 11:21
你显然没经过过用粮票和粮本的时代。这里说吃不了米的特指华北,也可以包括部分西北。当年实行的是定量供 ...

    我确实经历了用粮票的时代:不过是那个时代的尾巴了。上大学时还要转粮食关系,毕业的时候记得也有这个手续,不过到了工作的城市,这东西已经没用了,‘吃商品粮’时代由此一去不复返。

    粮本没用过,因为自家就是在农村种玉米的,自给自足整天喝玉米粥。大米白面自己花钱买,过年节才能吃上的。即便种玉米,每年还要上缴公粮。更早的时候还要交‘官猪’,你们谁知道还有这么个称谓?
作者: 江城如画里    时间: 2017-12-21 14:46
tonyxu 发表于 2017-12-21 14:02
我确实经历了用粮票的时代:不过是那个时代的尾巴了。上大学时还要转粮食关系,毕业的时候记得也有这 ...

嗯,那你这是80年代中后期的事儿了,那会儿已经有议价粮。华北区粮店的平价粮正常是没有大米的,除非少数三线厂,议价粮品种就丰富了。楼主说的70年代末,卖议价粮还可能被抓到牢里去呢。
作者: testjhy    时间: 2017-12-21 22:32
渊浩 发表于 2017-12-21 09:13
北方也不全是吃面食吧?黄河一带是以面试为主食,东北很多地方以米饭为主食的。 ...

东北虽然出产大米,但改开前主要粮食作物还是玉米和高粱,据我所知,大米不是主粮,现在不同了,吃得饱已不是问题,东北大米面积和产量都上来了。
作者: tianxq888    时间: 2017-12-21 23:57
原来你也是老大哥

满眼都是大哥大姐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7-12-22 23:45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7-12-23 03:14 编辑

我们学校77年78年没有招上海学生,就是因为上海人不愿来北京“啃窝头”。我们那时的饭票有粗粮细粮之分的,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啃着馒头咽不下去,要用咸菜往下带。暑假去南大看同学,南大的伙食让我羡慕眼热死。
作者: testjhy    时间: 2018-9-8 18:21
宁娜 发表于 2017-12-22 23:45
我们学校77年78年没有招上海学生,就是因为上海人不愿来北京“啃窝头”。我们那时的饭票有粗粮细粮之分的, ...

最后三个字表明很近的老乡了,
作者: 青原漫步    时间: 2018-9-8 19:55
一无所之 发表于 2017-12-19 08:40
这个还真有可能。我老丈人是地道浙江人,只吃米饭,面条等面食一律免谈......馒头这类更别想了。有一次家 ...

面食吃不饱不抗饿

作者: jellobean    时间: 2018-9-8 23:51
青原漫步 发表于 2018-9-8 19:55
面食吃不饱不抗饿

嗯,只能当点心
作者: qyangroo    时间: 2018-9-9 00:23
有美国人用小麦种植区和水稻种植区来解释中国的南北文化差异,叫做“the rice theory”。

水稻种植与小麦种植对应着迥然不同的耕作体系,其中以灌溉方式和劳动力投入最为突出:稻田需要持续的供水,农民需要相互合作建设灌溉系统,并协调各人的用水与耕作日程,因此稻农倾向于建立基于互惠的紧密联系并避免冲突。相比之下,小麦的种植更简单:小麦基本不需精细灌溉,更轻的劳动任务也让麦农不需依靠他人就能自给自足。有鉴于此,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系的托马斯·托尔汉姆(Thomas Talhelm)与同事提出“大米理论”,指出水稻种植的历史可能使文化更倾向于相互依赖,而小麦种植的则使文化变得更加独立。


基本就是种水稻劳动量远大于种小麦,更需要农民协作互助,搞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以及种植过程中互利互助,助长集体主义文化。这些美国人还跟中国本地的大学合作,在中国各地抽样做了很多社会实验来验证理论。
作者: njyd    时间: 2018-9-9 13:36
宁娜 发表于 2017-12-22 23:45
我们学校77年78年没有招上海学生,就是因为上海人不愿来北京“啃窝头”。我们那时的饭票有粗粮细粮之分的, ...

主要原因还不是上海人不愿来北京“啃窝头”。
那时大学包分配,好处是不用愁找工作,但也意味着你必须服从分配,不能想到哪就到哪。
大学是往全国分配,上了大学分回原籍的极少极少,所以那时多数上海人宁可上在本地分配的中专不愿上大学。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8-9-9 22:53
关中农民 发表于 2017-12-18 08:38
其实那时侯大家对上大学并没有那么葱白,为毛呢?主要在于阶级分化不明显,比如说,厂长也不比工人过得更好 ...

你对于当年的特权阶级是毫无概念吧?
作者: 数值分析    时间: 2018-9-10 02:09
这不是丑事啊,顶多是轶事而已嘛。
作者: 清凉山    时间: 2018-9-11 16:14
晨枫 发表于 2018-9-9 22:53
你对于当年的特权阶级是毫无概念吧?

特权阶层离我们(农民和我)太远,但工人干部的差别可是亲身见证的。上大学前的那家小厂,几百号人只有一个厂医是干部,连厂长书记都是工人。等我毕业也当上“干部”才亲身体验到其中差别,工资不说了,病假不扣钱,每年两周休假等等都是干部的特权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9-11 17:47
清凉山 发表于 2018-9-11 16:14
特权阶层离我们(农民和我)太远,但工人干部的差别可是亲身见证的。上大学前的那家小厂,几百号人只有一 ...

给首长请安。
作者: 清凉山    时间: 2018-9-11 18:26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9-11 17:47
给首长请安。

开什么玩笑,俺们毕业后定级都是一样的,没准你还更高点呢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9-11 18:38
清凉山 发表于 2018-9-11 18:26
开什么玩笑,俺们毕业后定级都是一样的,没准你还更高点呢

俺在中科院的研究所里,刚毕业肯定排名倒数第一啊。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8-9-11 21:25
清凉山 发表于 2018-9-11 02:14
特权阶层离我们(农民和我)太远,但工人干部的差别可是亲身见证的。上大学前的那家小厂,几百号人只有一 ...

是哦,当年大学毕业就是“干部”。我也当过几天“干部”呢!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9-11 21:45
本帖最后由 燕庐敕 于 2018-9-11 23:12 编辑
晨枫 发表于 2018-9-11 21:25
是哦,当年大学毕业就是“干部”。我也当过几天“干部”呢!


当干部的第一个体验,是粮食36斤的学生定量,变成28斤的国家干部定量了。

好在八十年代后期,虽说价格闯关失败,倒也不至于吃不饱了。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8-9-11 22:13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9-11 07:45
当干部的第一个体验,是粮食36斤的学生定量,编程8斤的国家干部定量了。

好在八十年代后期,虽说价格闯 ...

我倒不记得这事,那年头上海的粮食定量还是够吃?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9-11 23:13
晨枫 发表于 2018-9-11 22:13
我倒不记得这事,那年头上海的粮食定量还是够吃?

输入错误,是36斤变成28斤。
作者: 清凉山    时间: 2018-9-12 00:49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9-11 23:13
输入错误,是36斤变成28斤。

我们是32斤变28斤,反差没你们大
作者: testjhy    时间: 2018-9-12 09:19
燕庐敕 发表于 2018-9-11 21:45
当干部的第一个体验,是粮食36斤的学生定量,变成28斤的国家干部定量了。

好在八十年代后期,虽说价格闯 ...

啥学校定量这么高,钢院?我记得你是南七的啊,不是标准的30斤吗?我记得上学时隔壁系有一个往届生从钢厂考入的,说是定量从厂里带来的,48斤/月,据说全校第一,中午四个馒头(2两一个)一份便宜的菜,风卷残云,把同桌的我看呆了。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9-12 10:18
testjhy 发表于 2018-9-12 09:19
啥学校定量这么高,钢院?我记得你是南七的啊,不是标准的30斤吗?我记得上学时隔壁系有一个往届生从钢厂 ...

当然是南七的,确实定量就是36斤。
作者: 响马    时间: 2018-9-12 16:16
tonyxu 发表于 2017-12-21 14:02
我确实经历了用粮票的时代:不过是那个时代的尾巴了。上大学时还要转粮食关系,毕业的时候记得也有这 ...

我家在河北,离盛产优质大米的天津小站很近,但是小时候还是很难吃上米饭。
我记得都上初中了,考试考双百,妈妈问我要什么奖励,我就要吃西红柿鸡蛋拌大米饭。
作者: 响马    时间: 2018-9-12 16:19
qyangroo 发表于 2018-9-9 00:23
有美国人用小麦种植区和水稻种植区来解释中国的南北文化差异,叫做“the rice theory”。

但是感觉北方都是平原,村与村之前交通联系方便;反而是南方星星点点的散开着。如果真是大米产地的文化更倾向于互相依赖,为啥南方那么多方言而北方相对比较统一呢?

前提是我觉得互相依赖互相协作的文化会导致语言上的一致性。
作者: 喜欢    时间: 2018-9-13 00:36
清凉山 发表于 2017-12-18 18:45
我是南京的。77的帖子里有各地当年的录取线,江苏78年理科340。表里没有的是提前报考的高中非应届生录取 ...

应该没有400之高。北京的情况是350可上。
作者: 喜欢    时间: 2018-9-13 00:38
tonyxu 发表于 2017-12-18 19:04
为嘛我在北方到处都能吃到大米,而且还是东北大米?你们一定去了假的北方。 ...

吃是能吃到的,但是有限量。你没有买米票,怎么买米呢?除非你说的不是那个时候。
作者: mezhan    时间: 2018-9-13 08:53
在粮区, 有时买好面粉(富强粉)需面票.
作者: 清凉山    时间: 2018-9-14 05:07
晨枫 发表于 2018-9-11 21:25
是哦,当年大学毕业就是“干部”。我也当过几天“干部”呢!

哪要大学毕业啊,中专毕业就是“干部”了
作者: 清凉山    时间: 2018-9-14 05:09
mezhan 发表于 2018-9-13 08:53
在粮区, 有时买好面粉(富强粉)需面票.

富强粉我们(在江南)只是逢年过节才能有点,还不是年年有。那时候还有种介于富强粉和标准粉之间的副(?)号粉,没记错的话是82面,已经很高级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