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LRASM-A是航母杀手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22 16:24
标题: LRASM-A是航母杀手吗?

  h# g! l# V/ E" o3 D' S本文实名发表在《兵工科技》2017年第7期上,以下是正文:
: y6 V6 X* L5 L  u6 v* \0 s2 Z2 {1 d! b. X# L( ^# L
3 K5 ^: {! d8 P0 d  ^
在并不算遥远的二十年前,美国航母战斗群公然驶入台湾海峡耀武扬威,不知刺痛了多少国人的心。其后几年,各种打航母的奇思妙想见诸于报刊和网络,不少国产和引进的武器被军迷捧为“航母杀手”。- V- x' a8 Q) y* Z. R! L: ~- o

1 r1 }* u1 w+ I7 v  h风水轮流转。如今的中国海军早已不是吴下阿蒙,不仅新锐战舰如下饺子般密集入役,而且国产航母战斗群已冲出了第一岛链,战斗力迅速提升。现在轮到我们的对手不淡定了。不仅日台之流频频吹嘘自己拥有 “航母杀手”,甚至有美国媒体声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在研发的LRASM-A 是一种“改变博弈规则” 的远程反舰导弹。它与B-1B轰炸机相结合,将成为敌方航母的“噩梦”。
* S- z: T5 G/ g- `3 I6 o+ T! w) @8 K: u- Z) z

' _) p$ C- K8 m# mLRASM-A被一些人捧为“航母杀手”。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22 16:25
/ a1 K  ~' |% ?, U
/ ]! {: i" s  m! a2 y- p
过人之处' D  Y1 G# f' }3 O# |- S! ]. E

4 k9 r% V# r* D/ lLRASM是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远程反舰导弹)的缩写。2009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导弹和火控分公司签订了研发LRASM的合同。合同要求开发一种前所未有的远程反舰导弹,该导弹要减小对情报、监视、侦察系统及数据链、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依赖;隐身能力强;可利用主∕被动对抗手段突破敌防空系统,对敌舰进行精确打击;射程应大幅超过现役反舰导弹的180-240千米。
" h  D  ^" K7 \" g
. a8 k# r" J4 m. V洛•马公司提出了两种导弹构型:亚音速的LRASM-A和超音速的LRASM-B。深入研究后表明,超音速方案虽然末端突防能力强,但攻击隐蔽方面可能无法让军方满意,而且为实现超音速而付出的尺寸及重量上的代价,将使其很难装进MK41垂直发射系统中。因此洛•马公司决定放弃LRASM-B,转而全力研发LRASM-A。如果一切顺利的话,LRASM-A的空射型将于2018年服役,舰载型将在2019年入役。至于潜射型,目前仍在规划中,尚无服役时间表。
$ c" S6 A4 e. O0 x; i, \! r9 N3 ^
" f9 K4 h0 Y8 q$ K6 Q从洛•马公司公布的照片看,LRASM-A的外形与美国空军现役的AGM-158B联合防区外空地导弹极为相似。事实上,AGM-158也是洛•马公司的产品,又被称为JASSM-ER,由B-1B,B-52轰炸机内部的8联装旋转发射架挂载。该弹采用F107-WR-105涡扇发动机,最大射程超过927千米,战斗部重454千克。LRASM-A正是在AGM-158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可以视为后者的反舰版本。
, c, f! g) v8 W$ j
: \; ^# P8 j' J5 W; N ; u' ~9 _$ y  A! ^
准备由F-18战机进行挂飞试验的LRASM-A7 N, Q5 F8 x- f& E/ g3 n9 _

2 l: U! o0 d* P# b从隐身角度来说,LRASM-A采用的带尖点类橄榄头锥,能把大量的雷达能量从前下部偏转到其他方向,从而具有良好的前向隐身效果。复合材料弹体采用类似梯形的截面,并用圆弧过渡,避免形成锐角。据悉,弹体表面涂敷了新型雷达吸波涂料,进一步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在红外隐身方面,LRASM-A采用埋入式矩形发动机喷口,利用弹体尾部遮挡高温排气,降低了导弹的红外辐射。光滑的弹体表面也有利于减少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红外辐射。
2 n4 j2 @" b2 H& b5 C) C- @3 A; J: _9 ]7 O7 p
LRASM-A的末端制导采用主动∕被动雷达制导加红外成像制导的模式,战斗部改用半穿甲战斗部。由于增加了末制导方式,增加的设备占用了油箱空间,导致其最大射程较AGM-158B有所减少。但究竟能达到多少,目前尚未有定论。美国官方表述为“远大于200海里”,也就是超过370千米。! b% |& y$ f4 |" h
5 N; b0 ~3 Z- t
考虑到AGM-158B弹长仅4.26米,弹宽仅0.55米,翼展2.7米,发射重量1033千克,由其发展而来的LRASM-A上述指标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就此而论,即便是LRASM-A达不到一些人宣称的800-900千米最大射程,而只有500-600千米,那也是相当惊人的。足以让其在射程和隐身指标方面远超世界上其他同类导弹,称其取得了“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并不为过。) ~2 |! y5 u1 s8 W* a

! b+ k% {% E7 y/ _" l   不过,LRASM-A最应该为人关注的,却不并不是超远的射程或上佳的雷达∕红外隐身性能,而是它放弃了“战术战斧”所用的网络中心制导模式,对体系的依赖比“战术战斧”要低得多。根据设计要求,LRASM-A要求在GPS被干扰和数据链失效的情况下,通过被动雷达探测获得辐射源的位置,靠近辐射源后利用红外成像等方式确定目标类型,进行智能识别,绕过次要目标,攻击主要目标。
, y5 N5 V5 c8 ?9 d5 T: K$ G. K. I! W& t  r1 s0 M4 V9 z
* _6 q  J+ g, E# u
战斧反舰导弹攻击流程示意图。LRASM-A很可能在没有体系支持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自主搜索模式) [; J8 s: g3 Z5 d, D' V5 l, `

! l& n/ @3 y5 T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件兵器间的单打独斗,而是敌对双方作战体系的对抗。完整有效的作战体系,堪称“力量倍增器”,这已被近几十年来诸多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反复证明过了。拥有世界上为完备、最先进作战体系,而且一贯强调体系作战、联合作战的美军,如今却急吼吼地研发一款尽可能减少对体系依赖的远程反舰导弹,说明其已经充分意识到,随着对手“区域拒止”能力的迅速提升,美军作战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在未来可能爆发的冲突中,美军的作战体系各关键节点必然是对方重点攻击目标,因此有必要未雨绸缪,研发在体系作战链条断裂的情况下,仍能有效毁伤对方大型水面舰艇的手段。LRASM-A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2 l/ `' A8 K5 Z+ m; s
% h8 I+ [. m  U' O+ E4 r1 X
能给美军带来如此威胁的对手是谁,是不言而喻的。LRASM-A的首要打击目标是什么,也就顺理成章了。抛开其他不谈,至少美军这种虽然各方面均“一骑绝尘”,但却仍居安思危,丝毫不敢懈怠的作风,是值得其对手认真学习和对待的。4 R/ P9 t( |1 i; J$ z, f# {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22 16:27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7-5-22 16:36 编辑 1 d9 g; q: t- s* w& n0 Q9 ~

: V, U* n& t6 E体系依赖
7 O. _- \2 Q! _! i9 ]/ A  J: y' E
5 @# h7 c' g! J5 B% }4 TLRASM-A技术上的进步毋庸置疑。不过,美军能否像某些媒体所宣称的那样,一次出动4架B-1B轰炸机,集中投射96枚LRASM-A,用“饱和隐身攻击”摧毁敌方航母战斗群呢?5 G, N! t9 U1 i. Y

/ |# e' j+ v" ]/ g1 r" n
% O6 ^! D  S0 i( o挂入B1B弹舱的LRASM-A# D$ _6 E1 o5 j' Q( N

8 p% v2 Z8 ?/ J1 y7 L从体积上说,B-1B轰炸机3个机内弹舱,可以容纳24枚LRASM-A。载重量也没啥问题。从关岛起飞的B-1B轰炸机,可以将第一、第二岛链间的广阔水域置于其机载LRASM-A的打击范围之内。7 u8 Q6 b: _  |5 s+ j; E3 t; ]% d7 [  e

. y; e8 _) P9 I& [
6 Q0 [. ~7 s  q! W体形硕大的B1B可携带大量的LRASM-A" U' x) n- t" g2 D* G
) I, P9 R9 |2 \' n, e- P4 N* A
不过,美军若想用B-1B+LRASM-A的组合向对方发起的“饱合隐身攻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能达成攻击的突然性吗?7 D/ x+ n; y0 R4 h2 @" g2 @
. h8 V$ {5 m7 q/ b- G, ?
军事斗争是政治博弈的继续。斗争双方从矛盾升级发展到兵戎相见,一定有个彼此关系紧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军队战备等级也必定随之提升。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突然袭击是不存在的。历史上所谓的“突然袭击”,其实都是让对方对爆发冲突的时间、地点、规模和方式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误判而已。事实上,“偷袭珍珠港”之前,美方已有察觉,只是一系列因素造成的时间延误,才让美国太平洋舰队没及时进入战备状态。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延误是不可想象的。在各种侦测系统覆盖了四维空间,人力情报网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偷袭珍珠港”再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0 [  t  R# r2 `  a; Z2 p2 w) k
" \+ S6 {' C% L; ^, h* @% Y
/ T( H4 b7 p% g+ ^& Y6 U, Q" VF-35这类战术飞机都可携带JASSM等防区外精确打击武器. M9 `' y6 M. p. ]
: t* y5 s+ D/ E6 V. z* s6 m0 N6 T" z
因此,进攻意图、态势一旦被确认,美军由“白云”系列海洋监视卫星、MQ-4C长航时无人机、P-8A反潜机和核潜艇及水面侦察舰船的海洋侦察、监视体系,首当其冲便会成为打击目标。如果这个海洋侦察、监视体系遭到干扰、压制甚至撕裂,美军无法实时掌握对方航母战斗群的精确方位及动向,就无法将B-1B轰炸机引导到发射阵位,更无法给LRASM-A装定射击诸元。
  A0 s3 U8 Z3 |1 o  z
1 Q3 n; U$ q$ ^' [, f需要特别强调的是,LRASM-A的设计思路是减少对体系支持的依赖,但这并不意味LRASM-A可以在任何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可以完全不需要发射前装订射击诸元,完全不需要中继制导,B-1B只需将其像普通炸弹那样扔出弹舱,LRASM-A就能靠自身的能力,自动搜索到数百千米外的航母,然后自动导航、自动修正、自动锁定直到自动命中目标。这是缺乏基本常识的极端错误看法。至少在发射前,它是需要依赖体系为其提供支持的。如果美军作战体系被破坏到无法为LRASM-A装订射击诸元的地步,LRASM-A就是挂在发射架上的昂贵摆设,又何谈“航母杀手”呢?; E6 X$ h) V& W, T# @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22 16:29

# {5 n# Q( {8 |! ?. F, l+ N8 {: K远程截击, i% r* S6 w" f$ o6 y: m1 E; I
1 N9 I% O0 `$ f: @6 A) M) Q# \  K: x
当然,有能力破坏美军作战体系关键节点,和攻击成功是两回事。未经实战,谁也不敢妄言就一定能办得到。那么,假设美军的假想敌未能阻止美军完成对航母战斗群的搜索、识别、跟踪和锁定,那么美军能否做到在对方航母远程防空圈外,或者是在圈边缘一次投放足够数量的LRASM-A,实施“隐身饱合攻击”呢?
: y$ o4 h1 _) [/ _% p: D7 k0 I4 _' p+ ~0 ~3 R' w/ P
美军的假想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可能只有一种改良自苏-33的舰载机。根据公开资料,该机最大内油为9吨,如果执行远程截击任务,挂4枚中程空空导弹、2枚近程空空导弹,从类似于“库兹涅佐夫”号那样的航母1号、2号起飞点,其作战半径超过900千米。如果同时放飞4架舰载机,在距已舰900千米处,可形成1道宽达数百千米的截击线。该航母平台有能力分批放飞舰载机,以接力的方式保持不间断的远程截击态势。" M7 R9 e2 Z+ R; V* P

0 \. ~" W8 [9 e" `# mLRASM-A的最大射程,按最乐观的讲法,也只是800-900千米。而且最大射程是指在理想条件下取得的动力航程,和最大有效射程并不是一回事。后者往往要低于前者不少。例如,“战斧” 反舰型的最大射程号称460千米,但它由于要飞“Z”字航线去机动搜索目标,实际射击直线距离小于250千米。因此,B1B轰炸机完全有可能在发射LRASM-A前,就遭到改进型苏-33的有效拦截或驱离。
1 u% `) M) N  D, J+ ?  O; D; V$ U! D: E) H, }: W1 j/ j% s
考虑到美军对航母战斗群发起攻击,必定也是多兵种协同作战,必然也会采取措施压制防御方的舰载航空兵。因此,本着料敌从宽的原则,假定在体系作战、协同作战的情况下,B1B轰炸机突破了防御方的拦截,成功发射了大批LRASM-A。那么防御方是否能实施有效防御呢?
" o6 ^# E. E$ q' T& Y3 l
6 N" G; h6 e# ]5 o* L& H) w
8 f2 k4 A2 U% R% p( f8 uLRASM-A未来将取代服役了几十年的 “捕鲸叉” 导弹。
9 {. `; d: T' [% Z! ^9 a& J7 B0 F
3 L- d7 V8 [) i3 l+ l9 Y航母是整个航母战斗群的力量核心,同时也是被重点保护的目标,处于防御圈的中心。我们所看到的航母战斗群的照片,其实都是在非实战状态下的摆拍。为了凸显其战力强大,为了能将整个战斗群的水面舰艇都纳入镜框,舰艇采取了密集编队。而在实战中,航母战斗群为了获得足够的防御纵深,以及拥有足够的机动空间,编成内的水面舰艇在洋面上分得很散。其中,负责区域防空的“宙斯盾”舰至少分在航母前方50至100千米处,甚至更远。为了抗反舰导弹饱合攻击,航母战斗群除了采取远、中、近、末端相结合的硬杀伤措施,也会采取电子欺骗、电子干扰等软杀伤措施。
% |9 W1 S4 E' v" s) P) ^0 e1 B" _9 E+ d% F4 A
LRASM-A靠什么突破这软硬结合的层层拦阻呢?综合美方透露的信息,总结起来无非是三条:一,导弹自身的低可探测性;二,飞行中段不依赖GPS和数据链修正航路;三,末制导增加了被动雷达制导和红外成像制导模式,进一步增加了攻击隐蔽性。" u7 t% j* G0 Q
0 ^: y& c* p% G; X3 C* a2 I
这三项措施,猛一看,颇为“高大上”,不过是否真管用呢?9 E4 M6 ?& j; Y& N4 y' E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22 16:30
  ]' o" U9 \+ I: p+ K7 J9 H, H
隐身尴尬! e. H% f& o4 T9 l
- Q5 O( T! w5 \
首先来看这个低可探测性。由于飞行途中不依赖GPS和双向数据链修正航迹,这确实让防御方的GPS干扰措施无用武之地,也无法通过数据链信号发现LRASM-A的踪迹,这较美军现役的各型制导武器来说确实更难对付。
/ @* P" W1 A7 u1 k5 x* j# n& U8 @8 K) Y( G: o6 L# h) f9 S
不过,由于地球曲率的存在,一定高度的舰载雷达天线,对掠海目标有一个最大可能探测距离。这个距离一般称为海天线。在这个距离之外,也就是在海天线以下掠海飞行的导弹,就算没采取隐身措施,舰载雷达也一样探测不到。导弹的飞行高度越高,同等条件下有可能被探测到的距离就越长,对手就有越多的应对时间。
' H3 g* I) @' I7 i" E% f! Q& T( E
) w5 u1 e9 J- T# M# x* k那么,LRASM-A在飞行中段会选择掠海飞行,还是选择中空飞行呢?5 o; _2 [- @  r! M( }+ x( Y

8 [1 O# u9 W( r1 v如果选择掠海飞行,攻击隐蔽性固然得到了增强。但掠海飞行阻力大,严重压缩了导弹有效射程。不是导弹根本够不着航母,就是迫使B1B必须冒更大的风险,突进到离航母更近的地方发射。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防御方载舰雷达固然探测不到在海天线下掠海飞行的LRASM-A,但LRASM-A同样也收不到航母战斗群发出的电磁信号,无法藉此修正航路偏差,以及规划攻击航路。: C$ J1 o9 [/ T

: B, [) j' G6 p 7 b0 |; k8 Z2 g  H
防区外发射、隐身突防的LRASM-A。( q4 O( c- G' @! q( O+ g9 }6 E
1 D3 G) s* r+ Q8 U9 |3 W+ O
LRASM-A是款亚音速导弹,如果高估其能达到300米∕秒的高亚音速(从弹形和弹翼展弦比看,速度应该没有这么高),飞完800千米的航程需时2667秒,飞完500千米航程也需时1666余秒。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航母可能位移30至45千米,甚至更远。即便LRASM-A采用了超高精度的惯导设备,等飞完中段航程,恐怕航母也已经在其被动射频探测和红外成像搜索导引头的有效作用距离之外了。简单说,就是很可能失的。
% @4 ?! O( q, s( ^4 P8 e5 Y8 w; u  M0 v2 E2 @* V
如果选择中空飞行,从理论上说,LRASM-A可以获得更大的有效射程,让载机更安全,也让弹载被动探测系统获得了更远的探测距离。但是,飞行高度越高,它有可能被舰载雷达发现的距离就越远。从LRASM-A的隐身设计外形看,其雷达隐身主要是针对从前下方射来的雷达波。因此在实战中,LRASM-A采用中空飞行的可能性极大。
3 z  G' F) ?8 T4 j; W/ K5 W) K6 t$ f* w2 a' _$ Q7 P9 Q
也许有人要说,LRASM-A出色的隐身设计,可以极大地压缩防御方雷达的探测距离,让对方根本来不及采取对抗措施。诚然,LRASM-A的确采用了隐身设计,但是别忘了,雷达有效探测距离和RCS的四次方根呈正比关系。也就是说,RCS减少为原先的1∕16,雷达有效探测距离缩短一半。LRASM-A所要取代的“鱼叉”反舰导弹,RCS就已经只有0.1米2。LRASM-A所采取的那些雷达隐身措施,又能将RCS缩小到何种程度?此其一。2 i& p( q5 e) b* `0 ]
- G! ]/ ?4 ~: n% H: N7 ~0 [
其二,LRASM-A的雷达隐身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前下方射来的雷达波。在其它方向上,其隐身性能就没有这么好了。防御方虽然目前还未装备舰载固定翼预警机,但采用最新电子技术,在“超级大黄蜂”平台上发展起来的预警直升机拥有良好的下视能力,性能和“卡-31”相比已形成代差。在实战中,较航母位置前出100至150千米的新型预警直升机,有能力大大提高“宙斯盾”舰对LRASM-A的探测距离和拦截距离。& c* }% }5 g  K
- W' w( t8 Q, h- {( {8 Q  G: Z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LRASM-A的外形尺寸,已经接近了UHF波段的谐振区,因此并不能有效反制工作在UHF 波段的雷达。而这种波段的雷达装舰数越来越来,并主要用于远程预警和反隐身作战。
: H6 T, q/ g, P; D# I* R
. }, `+ h3 D! J  ~/ S4 S第四,雷达反射信号强度与雷达至目标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即便像LRASM-A 这样的所谓“隐身”,其被高性能主动相控阵雷达“烧穿”的距离仍高达数十海里。换句话说,跃出水天线后,LRASM-A就会被雷达烧穿,那些隐身手段基本没有作用。
0 t  N. I: P/ m7 y) `# W' G
+ P  @. \6 a$ e还有一点要特别指出,如果采取远距发射,即使是采取中空飞行,LRASM-A为能搜索到航母的雷达、红外信号,仍可能需要飞“Z”字形的搜索弹道。如此一来,不但有效射程要缩水,而且由于经常改变弹道轨迹,隐身能力不那么强的弹体侧面,甚至尾部都将暴露在对方防空探测网前,又进一步加大了被探测到的几率。
7 C/ M0 X  t* \* \3 V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22 16:32
6 w2 S" [4 W% w' z5 |; ]
突防难题
+ T4 C* @  c7 t
9 X8 [4 k" E$ U3 b' d; H0 x如果隐身手段失效,反舰导弹便只能依靠速度和末端机动来突防。而这两方面,恰恰是LRASM-A的“阿喀琉斯之踵”。) o/ j/ D9 |, y0 \# f; u* ]/ ?( Z

/ v/ g$ n/ b( n: N& l
8 b8 [& q6 _. K. j" K! W“宙斯盾”防空舰兼具 VHF 波段反隐形雷达与高功率孔径 S 波段 AESA 雷达,LRASM-A的所谓隐身能力是要大打折扣的。
) N* ?, B  |3 M; [
, k7 ?) T3 N: ?: F前面已经说过,从LRASM-A弹形和弹翼看,能达300米∕秒的速度已经是高估它了。即便是按这个速度计算,LRASM-A要突破航母战斗群的拦截区,至少也要飞行400秒以上。有如此宽阔的拦截窗口,防御方足够从容组织好几次拦截了。按照美军自己的模拟计算,假设舰空导弹的单枚拦截成功率为70%,电子对抗系统成功率为40%,那么1艘“宙斯盾”舰在2分钟内可抗击近40枚亚音速反舰导弹的饱合攻击。目前,美军假想敌的航母战斗群里编有4-5艘“宙斯盾”舰,还有数艘拥有区域防空能力的通用型护卫舰可以用于“补漏”。另外,抗饱合攻击能力更强的万吨级“宙斯盾”舰,离服役也为时不远。在这种情况下,4架B1B集中发射96枚LRASM-A,也并不是多么势不可挡的力量。也许有人认为,96枚如果不够的话,就120枚、144枚……可是别忘了,数量越多,战场火力组织、协调、控制的难度将成几何基数增加。即便是号称“发射后不管”的导弹,也一样有接战轨迹管理的需求,否则的话,战场乱成一团,不仅存在彼此自相干扰的问题,而且也无法评估火力突击效果,无法制订火力计划。
7 |0 o# Z- Z. L+ ]! [/ ~$ ]/ `$ _7 c! S" W& F
5 i7 T( ]& H( {" B3 j
被称为“巧克力”舰载通用垂直发射系统
* d3 l: t$ S) j$ [) x7 Y
; T) a& }/ C1 R7 b! o6 c : R* K1 a5 A# W
被称为“左轮”的舰载垂直发射系统# X0 v/ h- h$ j! r; m! v

/ n# @9 m5 l0 R8 A' V1 l8 Q就算在饱合攻击的情况下,有少数漏网的LRASM-A突进到航母的附近,但别忘了,航母平台上还有雷达干扰系统、无源/光电干扰系统这样的软杀伤手段,以及类似于“拉姆”的近防导弹和“万发”速射炮这样的硬杀伤手段在等着它呢。# Y, v4 z: I6 y
1 d' u2 x) W, b8 U
据公开资料,美军假想敌航母上配置的雷达干扰系统,能同时对不同方位来袭的10多批反舰导弹,实施噪声干扰、扫频干扰、噪声调制干扰、速度欺骗、距离波门拖引、假目标以及组合式干扰。并能与舰载无源干扰系统进行组合,实施复合式干扰。舰载无源/光电干扰系统能发射红外波段干扰弹、烟幕波段干扰弹、厘米波段干扰弹、毫米波段干扰弹等,实施质心、冲淡、遮蔽及转移等各种干扰方式。烟幕干扰弹一次可形成自海平面起几十米高、纵向数百米长的烟幕墙,对可见光和红外制导的反舰导弹进行消光干扰。* a) A. z; j" Y7 E7 j
" O# y8 x$ ^- ^
受体积和重量制约,LRASM-A的抗干涉、抗欺骗能力能强到哪去?航母平台上空间相对充裕得多,干扰系统的功率可以做得相当大。LRASM-A不依赖体系支持,单靠自身的“智能”,“过关”的概率很低。而且“过关”后,就面临着末端突防的难题。
; P6 w& z& V+ D# t) d6 m8 q3 t4 L  _* W/ Y7 t

4 k2 D9 n4 u! _5 U( `+ {- t9 r9 N0 d/ `& Q8 A' k) }( C4 F
“万发”速射炮开火
# z# `  ]/ q" ~) V* t3 F# h+ s# C3 r* I8 `
美军假想敌的航母上,配置了类似于“拉姆”的近防导弹,有效延伸了航母自卫拦截距离,并拥有抗饱合攻击能力。其与“万发”速射炮结合,形成的梯次拦截火力,极大提高了拦截效率。据公开资料,“万发”速射炮的上一代产品,在距已舰500至1500米处,拦截截面积为0.1平方米,飞行高度5米,飞行速度300米∕秒的反舰导弹,全航路至少命中1发的概率为不少于80%。全航路累计毁伤概率为不小于68%。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万发”速射炮的末端反导能力又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明显提升。
' W1 \' `8 M% w
  ?* L& J' u: w* U面对这样末端反导组合,导弹唯一的希望是靠末端机动突防。不过,高机动性意味着高升力,高升力意味着高阻力。除非LRASM-A的发动机具备足够的剩余功率,否则一机动就将急剧损失速度,速度一低,不但降低了防御方拦截难度,延伸了有效拦截距离,而且导弹自身也有可能因为速度低而掉高度,一不留神就容易坠海。以目前的科技水平看,拥有足够剩余功率的发动机,巡航状态时耗油率很难低得下来,反过来会极大影响导弹航程。LRASM-A在拼命追求隐身性能时,已经在飞行阻力方面付出了代价,如果发动机的耗油率降不下来,它就不可能达到远射程。因此,LRASM-A的发动机不可能拥有足够的剩余功率,其弹道末端只能进行温合的航向调整。这样的导弹,就是防御方的活靶子而已,何谈“航母杀手“?2 @: E5 t! [. }! L0 H+ d
2 O' A! c  |: T) V) D+ @
结语, k* {! E) g4 y- H- }6 \+ l; M3 N& _1 _
; {2 e0 K7 M. a  t' T8 \$ w
综上所述,LRASM-A所取得的技术进步不容否认,但却根本不足以成为“航母杀手”。事实上,美方青睐的其实是高机动的高超音速武器。只是由于在当前的科技水平制约下,这样的武器无法在体积、重量上达到美军的要求,美军这才退而求其次,选择发展LRASM-A。
0 R* i+ [( c5 j( V& r+ G5 w( l& i4 H, k7 ~* O: Y+ y7 Z

8 `4 O8 C, S! v" J, g" i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17-5-22 17:01
忘情学长好。9 q8 _7 [' I. G& h; L- f" ~4 I- u# W

* S4 J- j2 \9 x$ ]' n( X这个LRASM-A似乎就是个优化导航手段、提升隐身性能的大号巡航导弹吧。这个东西和弹道导弹比起来似乎差点意思。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反舰导弹似乎也是这个理儿。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22 17:08
xiejin77 发表于 2017-5-22 17:01
: H9 j' E+ O. M1 x5 O7 Q$ S忘情学长好。
/ B* O. E  n; k3 p( \! Q# l% d8 o+ @' @. V9 G
这个LRASM-A似乎就是个优化导航手段、提升隐身性能的大号巡航导弹吧。这个东西和弹道导弹比 ...

. s/ g0 W  _5 ]# p; l* \7 X个人以为,综合来看,亚超结合,巡航段高亚音速,跃过海天线后改超音速的反舰导弹才是最难对付的。
作者: 鳕鱼邪恶    时间: 2017-5-23 02:38
中美(俄国不知道咋样)都具有从高空观测与打击的手段了,比较原始的隐身技术基本没用了。。。这种亚音速掠海导弹,对中美军舰的效果都是很可疑的。
作者: 小书童    时间: 2017-5-23 05:19
这是针对航母,还是中国近来到处外卖的军舰的?????
作者: 小老虎爹    时间: 2017-5-23 07:49
LRASM-A+鹰击18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24 08:08
小书童 发表于 2017-5-23 05:19
% S" V/ z" F) N; ^# A这是针对航母,还是中国近来到处外卖的军舰的?????
4 a" p" V& ]) k& k% [7 U
我们外卖的哪条军舰,值得美帝用B1B一次甩24枚LRASM-A?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