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军迷的教科书——《潘菲洛夫28勇士》中的武器装备与战术 [打印本页]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18 15:20
标题: 军迷的教科书——《潘菲洛夫28勇士》中的武器装备与战术
本文实名发表在《坦克装甲车辆》2017年4月(下)上,以下是正文:3 ]: K/ j" @. F* ]
' c* W: A7 b( `1 ~* E
在这个好莱坞特效大片大行其道的年代,仅靠200万美元的众筹资金,就想拍出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片,听起来似乎有点像痴人说梦。不过,于2016年11月公映的俄罗斯影片《潘菲洛夫28勇士》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1 V4 _- t0 W& i1 w/ j
, a3 o' A1 u- c* F) a* N没有小鲜肉加盟,没有美女吸睛,更没有浪漫的战地恋情,有的只是对战场的真实还原。全片见不到炫目的特效,《潘菲洛夫28勇士》靠着纯写实风格,用呼啸的炮火、轰隆的坦克声,用血肉之躯与钢铁对抗的意志,用生命不息、战斗之死的精神,用考据严谨的武器、服饰和战术动作,真实还原了伟大卫国战争的惨烈以及苏军各族指战员的英勇无畏。全片风格宛如伏特加般直白、浓烈、后劲十足,却足以让观众震憾、动容。/ u, B) Y" s# T# g* T

1 \! h  j- r. R该片的剧情很简单,反映的是1941年11月16日,发生在沃洛科拉姆斯克西南8公里的杜博谢科沃地区的一场阻击战。防守方是隶属于苏军西方面军第16集团军步兵第316师第1075团的1个反坦克支撑点,由该团第4连一部加强1个反坦克炮排组成;进攻方是德中央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群第46装甲军第11装甲师下属的一个得步兵加强的装甲营。
2 O2 |7 h1 n3 Z/ [; G4 m) T. z" v3 @8 W3 N: g8 q& b
片中这个英雄的苏军群体之所以被称为“潘菲洛夫28勇士”,一方面是因杜博谢科沃阻击战两天后,步兵第316师因战功卓著而被授予近卫步兵第8师的新番号,并以11月17日牺牲的师长、苏联英雄潘菲洛夫少将的名字命名。另一方面,1941年11月28日,《红星报.》刊登了一篇名为《28位英雄的遗愿》的社论,对这次战斗做了详细描述。从此,“潘菲洛夫28勇士”的事迹不仅在苏联家喻户晓,而且还被编入苏联中小学历史教科书。& A9 o* q- i- h( X- u) p0 p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18 15:23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7-5-18 15:56 编辑 # C1 s3 ?7 e  _5 k" R7 x
2 u. z' X/ L( H4 l* |- T
考据严谨的装备细节3 i3 P. r" K& H0 n& s" g( R: F; c
) }% G% a- g. S& w# A% g0 T
坦克
5 A: i+ r: [, Y4 \/ F0 `
) V% S* N' }0 A《潘菲洛夫28勇士》反映的是场反坦克阻击战。因此坦克和反坦克武器,自然成了全片的主要道具。若细心分辨,片中出现的德军坦克分属两个型号:Ⅲ号G型和Ⅳ号F1型。
7 s3 Z$ k4 N3 x& c2 r* m' O* ^3 N; R9 G$ D8 H; D7 K8 \
* ~( Q, R, @3 l4 F7 Z
3号坦克G型
* E% t8 p8 w$ R, F
) W# Y8 R  A* F# {; Q* D Ⅲ号G型的识别特征是:6对负重轮、3对托带轮;50毫米的L42主炮使用外部防盾;防盾右侧的并列机枪仅有1挺;采用了新型指挥塔;指挥塔前加装了一扇通风扇;炮塔后部焊有杂物箱;此外还采用了新型驾驶员观察窗。该型坦克生产于1940年至1941年间,出现在影片中是合情合理的。; G8 i5 f: L+ k
3 x' c! v+ R! y- A0 y. A

- B5 {  Y  U  f) a1 L) }三号G型坦克& p0 e; l! k+ k; ?& X# T3 K

8 |& g4 E4 {4 }/ b3 i4 K9 f0 f( l' C拥有8对负重轮、4对托带轮的Ⅳ号F1型则是最后一款配有短车身以及24倍75毫米短管炮的Ⅳ号坦克。同时也是第一款炮塔两侧的逃生门改为两片式左右开启的Ⅳ号坦克。此前的Ⅳ号A、B、C、D、E型炮塔逃生门均为单片式向前开启。影片中,德军装甲兵曾从炮塔逃生门里探出身子,打算使用MP40冲锋枪向苏军战士射击。也有苏军战士跃上被打瘫的Ⅳ号F1型坦克,一脚将正准备从逃生门中爬出来的德军踢回炮塔里,并顺手扔进去1个燃烧瓶。从这两个桥段中,观众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逃生门的细节。除此之外,该型号坦克车体前装甲重新改回一片式平直型;加厚型驾驶员观察窗上方有一个可以放下挡住窗口的保护装甲,该设计从F1型开始一直延续到IV号生产结束。此外,炮管护罩下方那个弯折的支架(用于在炮塔转动时提前将车体上的天线压倒,避免并例机枪误射到天线)明显是用角铁弯折而成,这与早期用铁管弯成的支架完全不同。
3 N# s  P. L4 o5 w4 n9 o4 G7 E% R% \  A) Z0 H3 S$ M" a* S3 X4 [& s
  [4 u( s, n3 m8 X  \% K( T
德军装甲兵从炮塔逃生舱门中探出身体,准备用MP40冲锋枪射击。# S( g# f* n% B5 P- W( c: K
7 x% p: Q$ x+ K; L+ r4 {
# f1 M' n0 A& h1 a
1辆炮塔后部未焊杂物箱的Ⅳ号F1型坦克
4 P% j7 Y3 a. [; h+ A; D
7 ^4 c" i- v4 Z5 q- c: s / W" D( j3 L+ V$ U9 x9 `$ p# k
* K1 `9 T+ Y* T- h  L; P
炮塔后部加焊杂物箱的Ⅳ号F1型坦克
, L6 I2 |  W! q% p5 a/ @) {! I+ L' J2 @5 P% K4 q
影片中的部分Ⅳ号F1型坦克炮塔后部并没有焊杂物箱。例如冲进苏军步兵阵地,用履带反复辗压战壕,企图活埋苏军战士的那辆。实际上,Ⅳ号F1型初始生产型上没有焊杂物箱,生产过程中厂家才根据前线意见反馈予以加装。该型号坦克的生产从1941年4月持续到1942年3月,共生产了487辆。在1941年的德军装甲部队中,该型坦克无疑是新锐。0 J' h+ F) J, Z0 D$ f  _3 d; i
8 k5 N% C, q% z# w, z
) s; P1 w* C( M

" p6 F9 a2 ]5 i, U7 J, _Ⅳ号F1型坦克正面特写。4 b1 q3 F! K( m; M; ~# z

, J8 _% O- c3 U( |/ \在影片中,Ⅳ号F1型坦克炮管里的膛线清晰可见。将备用履带板、备用负重轮安置在坦克车体甚至炮塔上,这种战时装甲兵用来增强坦克防护的通行做法,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让人不得不佩服俄罗斯电影人的细致和用心。6 u0 C2 o! k1 L9 Z, T
+ X: j; C, N8 k+ {- S- _
; _% a/ g1 v  O6 e+ ]
将备用履带板放在炮塔上增强防护,是一线装甲兵的通行做法。
; a4 ^, p% k  ~/ ~0 r% E5 P2 Q$ Z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18 15:25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7-5-22 11:32 编辑 9 x8 s# S' `! _' ~3 j: M6 Z
" w, `3 ], ~- R7 h
    反坦克炮
( M- Z' C" B" v- W
  W# R$ n$ o! @' k说完坦克,就该谈反坦克武器了。影片中苏军的主要反坦克武器,是2门M1937年型45毫米反坦克炮、2枝PTRD西蒙诺夫反坦克枪,还有就是RPG-40反坦克手榴弹、RGD-33集束手榴弹以及燃烧瓶了。/ W! [& U# X1 o0 Q& j
+ d# u% b( }* R
% e* f- @$ y5 |; e
M1937年型45毫米反坦克炮防盾形状很特别。
. }6 K$ x5 W+ |$ ~" @* [
; c* E+ F/ h, V: TM1937年型45毫米反坦克炮是在M1932型45毫米反坦克炮基础上改进而成。主要是改用了金属质炮轮并在轮轴间加装悬挂装置;火炮整体宽度增加0.24米;击发装置移至高低机边;炮闩改为直立楔式,能够实现半自动闭锁,射速提高至15~20发/分钟。该炮外观上的主要特征,是从炮尾方向往炮口看,炮盾整体向后倾斜了一定角度,两侧向后折了45°角,炮盾中间部分左高右低,炮盾上沿在中间位置形成一个半圆形缺口,炮盾左侧开有一个方形的观测窗口。该炮使用UBR-243SP型被帽穿甲弹时,100米垂直穿深51毫米,500米垂直穿深43毫米。考虑到1941年德军防护最强的Ⅳ号F1型坦克正面装甲厚度为50毫米/80°,炮塔侧面30毫米/65°,车体侧面20毫米/90°,故而M1937年型45毫米反坦克炮若战术运用得当,仍然可以对德军最强坦克造成一定威胁。而对付防护弱得多的Ⅱ、Ⅲ号坦克,这种反坦克炮则更加得心应手。在编制上,1941年的苏军步兵营下属的反坦克炮排,装备有2门该型炮。每个步兵师有1个M1937型45毫米反坦克炮营,装备12门炮。独立反坦克歼击炮团拥有4~5个连、16~20门M1937 型45毫米反坦克炮。& Z( I: S1 H1 a: ?% j

$ c6 ?5 m3 X# w$ w# R$ Z 6 I  U0 H* _" O6 q! g
反坦克炮紧急转移阵地。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18 15:27
  l5 o" O2 S$ F+ t; P
反坦克枪" T1 N7 ^/ h- Q! ]1 a
6 [1 e* _- }, k. Y3 q
除去M1937年型45毫米反坦克炮,《潘菲洛夫28勇士》还重点展示了PTRD西蒙诺夫反坦克枪。这是一款充分体现了苏联武器设计思想,简单到极致的战时应急产品。
7 Q9 o& @  |5 Y2 O9 D; M5 t5 X1 B, ^" {- j4 q3 Q- D" J1 D
8 @1 L" {  @" f7 p
PTRD反坦克枪
! c5 ~$ S/ l# Y8 W  n% `7 C* b# D1 h1 O6 m! I
PTRD西蒙诺夫反坦克枪是一种手动操作的单发步枪。该枪采用传统的回转枪机,在机头有两个径向的凸锁突耳,射击时枪管进行长距离后坐,并压缩枪托内的弹簧缓冲器以缓冲后坐力。由于枪口安装了高效的制退器,枪托底板上又有橡胶缓冲垫,因此PTRD射击时的后坐力比较低,一般士兵都可以承受的。由于全枪长达2米,重达17.3千克,因此PTRD在枪管下方安装了可折叠两脚架,并装有一个提把便于携行。该枪的翻转式表尺和准星均位于枪身左侧,发射覆铜钢被甲硬钢芯穿甲弹时,100米垂直穿甲约35毫米。发射BS-41钨芯穿甲弹时,100米垂直穿深度约40毫米。4 }8 c- g) Z6 ^
6 N/ P' }. p6 ~, \& K, R8 m8 }
4 [; J8 M8 a2 O) a8 r, }
PTRD反坦克枪膛口有高效制退器
, z/ {/ ~- i4 j% h% k/ H, f0 `( m
影片中出现的2枝PTRD西蒙诺夫反坦克枪,射手均在枪托贴腮板上裹上了一层棉织物,以避免脸部冻伤。考虑到时值隆冬,因此这个不起眼的细节真实反映了战场实情。
5 }8 `0 @, H% w- U3 f% K1 `
% s( n' p7 ^+ D+ z根据苏军条令,PTRD反坦克枪由两人组成的反坦克小组操作。其中副射手携带冲锋枪,除保护射手安全外,他还要负责给反坦克枪装填弹药。因为PTRD体积颇大,如果由射手一人独立完成装填过程,则耗时太长,射速太慢。在影片中,当1个PTRD反坦克枪小组全体牺牲后,一位从未接触过反坦克枪的步枪手便冲过来试着操作反坦克枪,居然也无师自通。这充分反映了PTRD构造极其简单,很容易上手的特点。同时,由于没有副射手帮助装填弹药,这枝PTRD的射速远低于另1个反坦克枪小组。
- T7 |! r6 U# E* R7 t. f/ n0 N: K! O7 E! J
! V% \1 b* Y. B" Q3 c* T6 X% Y, D
反坦克枪射手正推弹上膛,副射手正从帆布弹药包中取弹。+ P, j0 D# G  \6 A5 V
1 M" R' j# n" G1 f2 N8 |
在影片中,还有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充分反映了俄罗斯电影人的严谨。那就是步枪手抱起PTRD反坦克枪转移阵地时,也顺手抓起了弹药包。PTRD反坦克枪的弹药包是帆布制成的挎包,内分两层,共可装20发14.5×114毫米子弹,恰好是PTRD反坦克枪的1个弹药基数。满载的弹药包重量超过4千克。按条令,PTRD反坦克枪的正副射手均携有1个弹药包。6 M7 U7 S/ J2 _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18 15:29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7-5-18 15:50 编辑 # B  S* t( z2 ]" z! [9 x( }6 g0 A) T) e

& y' T' i3 }9 ^& i0 @, ^& D( J. v7 w手榴弹和燃烧瓶
1 G' m) N8 J1 n' F+ Q
. F# q2 d3 T! m3 ?8 |5 k9 l片中出现的RPG-40是苏军最早装备的反坦克手榴弹,由一个光滑的圆柱形弹体和相对细长的圆柱形手柄组成。由于没采用空心装药技术,单纯依靠弹体内的200克TNT炸药爆炸形成的冲击波来破坏装甲,实际反坦克效果非常有限。但其胜在结构简单,便于战时大量生产,且对碉堡工事攻击效果较好,因此到卫国战争晚期,战场上仍可见到它的身影。
) a. b, z. X  ^2 C2 V" N1 T5 v$ I$ i

; D% `0 n2 c4 b! _2 g1 a* J8 n5 X1 j9 G" ]9 {
右边是RPG-40反坦克手榴弹,左边是RGD-33手榴弹。+ l2 _: t. j( b9 A

1 j; z# [* H" i* y* F! R( u+ X相较于RPG-40,影片给RGD-33的镜头更多。影片快结束时一个细节充分表现了这种手榴弹的特点:弹药耗尽的苏军战士在阵地上到处搜集弹药。有人拉过一个RGD-33手榴弹箱,掀开盖子后发现里面只剩1个手柄和2个预制破片套。没错,RGD-33是一种弹体、引信分开存放、运输,用前需要临时组装的攻防两用手榴弹。影片中手榴弹箱内分成两格,其中窄的那格就是用于存放引信的。: y/ p  _3 u, i, d1 J3 x
* Q% b7 x: ~$ _( b

; ~+ F9 h  u5 x% }' Q8 c$ d处于待击状态的RGD-33手榴弹立体剖面图
1 }) |: i, y* [1 \; s
4 L8 ^# Q% B9 i. v' kRGD-33加上预制破片套就是防御手榴弹,不加就是进攻手榴弹,还可以将5枚捆绑在一起,只保留中间那枚的手柄和引信,用于对付坦克和坚固工事。从这一点来说其设计理念是领先于时代的。但悲催的是,由于过于强调安全性,因此其使用前的组装和引信的安置非常烦琐,容易贻误战机。更麻烦的是,使用时要求用爆发力奋力掷出,否则就很难解脱保险造成瞎火。因此该手榴弹恶评如潮,很快便被F1手榴弹取代。
8 J/ M. F8 a5 n% H! R5 H3 n7 y2 ]6 X  k" e) A
" r% Z; z; ~* `2 z6 H" X4 r$ ~0 W' X2 s
RGD-33手榴弹可5枚捆在一起对付坦克。+ `5 R8 u* h. h5 x" @& @4 W- B

6 a% S# i% A2 i* @: F2 H ; @; N  E+ M5 Z. u" e( S- l
苏制RGD-33 手榴弹6 v9 X) Q- V! q# @8 w9 O
+ E' H  V: C! N4 F: F2 ~4 R* l- Q5 u
除去以上两种手榴弹,燃烧瓶也在影片中很抢眼。这种在其他国家被戏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的简陋武器在苏军中被统一了制式,并被命名为“混合物燃烧瓶”。其特点是在伏特加酒瓶中灌入汽油,并混入一些焦油或碎橡胶,瓶身两侧绑有火柴和磷片,使用前迅速拔出磷片,以划燃火柴后再掷出。可别小看这点改进,它可以在严寒条件下,大幅提高瓶体碎裂后汽油流出被引燃的成功率。相较于德军“制式燃烧瓶”投掷前需要用火点燃瓶口缠绕的浸油布条,苏联的设计使用时更加方便。# x9 \% h* P4 r7 c& b

9 g' x$ H' ?# ]) P ' R0 ]1 l# }+ r3 T7 u
燃烧瓶侧面绑的火柴已经引燃。9 P: g+ i- o( L4 R! ~# D: N

- u6 o" i) D' M7 o! S$ @8 c
" k! u1 Q& y/ D* U4 W在影片中,苏军战士在使用“混合物燃烧瓶”前,均抽出了磷片,暗红的火光和袅袅的青烟清晰可见," i" t4 [5 g0 g/ Q9 u4 |' w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18 15:35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7-5-19 09:15 编辑
! n) L' L! V, F; j
# B" E7 ~: N) O, n- `0 `枪械装具3 i! u" Z* S) g9 x5 M8 d
  {+ L8 j) u& C0 H5 H9 q8 k' a8 P  w
影片中苏军使用的枪械,计有M1910型重机枪、DP27型轻机枪、M1891/30型莫辛-纳干步枪、SVT-40半自动步枪、PPD40冲锋枪、PPSH41冲锋枪和TT33手枪。德军使用的枪械主要有MG34机枪、MP40冲锋枪和毛瑟98K步枪。0 X& _% w% L% c" Z9 e" e

/ n9 Y, S% \" ^  {: z
( l# Z) f% M: ]8 E' O6 kPPD-40 冲 锋枪
% x- j+ K3 q, F; E+ t* Q& f- L2 t2 ~. P9 w7 C, u) l- B2 f- y- H
以上枪械多为人们熟知,但PPD40冲锋枪较为罕见,因为该枪产量并不高。和PPSH41冲锋枪相比,PPD40冲锋枪在弹鼓前方有一段护木。其枪管护套是圆形,护套上开有4列、每列3条狭长带圆形倒角的散热孔。枪管突出于护套前套,周围开有5个小孔。而PPSH41弹鼓前方并无护木,枪管护套横截面为带圆弧倒角的正方前,端部有一个明显的斜切,枪管并不突出于护套端部,这个简单的设计更改能有效抑制连发时枪口上跳。此外,PPSH41枪管护套上的散热孔开得更大,数量也更多。) q7 G# {- q$ N3 ^& ~& G$ i+ I7 x

6 w/ g% A2 M' e% Q8 _+ {
$ r2 S+ d( O/ E8 d这位苏军战士使用PPD40冲锋枪射击
- I* S7 r. m, \+ w# }
. p) h6 R$ V. _- ?
6 o# o; {/ c0 W" M/ `" `这位苏军战士手里的是PPD40冲锋枪。
( O$ q! N" _/ i3 k3 v3 }  M8 X4 s$ j" f+ ]8 c% |) n

0 q! a# F) P$ EPPSH41冲锋枪5 k9 I% x7 W) ?' z
5 `' R0 x( Z- x5 O
; n0 X& U4 K. h; r# Z% X& K& U0 W
这位苏军战士手里的是PPSH41冲锋枪
1 K# h6 \6 n' H9 U% [6 ]' g* P: z' e4 y
同样是冲锋枪,德军手中的MP40是早期生产型号。与MP38相比,MP40式的拉机柄由单体式改为双体式,并在机匣机柄槽的前端增设一个缺口,使枪机也能挂在前方位置,从而增强了保险作用。和后期型相比,早期型MP40弹匣仓侧面是光滑的,无冲压出的横向加强筋。这些细微之处在影片中均有所体现。0 F% J0 p- I( C) e$ C
2 y8 F% c, ?- g; @+ k

6 i1 b; i7 B& t) V6 @这支缴获的MP40冲锋枪机匣机柄槽的前端有缺口,弹匣仓侧面是光滑的,无冲压出的横向加强筋,因此是MP40的早期型。
. k( D! v7 F4 b. Q$ ~
- x9 U2 y! z  A: K苏军手中的SVT-40半自动步枪则是中期生产型。与其前身SVT-38相比,SVT-40枪托的前护手部位较短,且由上、下两块冲压成形的钢制护盖组成,完全包住枪管和导气装置,上、下钢护盖上都开有多个圆孔。护箍也从两个改为一个,并在前托上增加了手指凹槽。之所以认定影片中的该型号是中期型,是因为该枪早期型在枪口制退器两侧各开有8条狭长的泄气槽,而晚期型则改成两个面积较大的长方型泄气孔,只有中期型才是6条泄气槽。! V2 h4 a. g' X7 S

; {4 K: B8 `& m7 k: {) r$ E 3 g9 j/ o7 Z, J: J" \7 A) ^
SVT-40半自动步枪中期型(上)、晚期型(下)膛口装置特写3 ~$ _" s& U$ S4 J
+ Y1 C3 R8 Z( I6 U( S# H* m
: r# O" O: n1 g! G' O& ]' M5 y3 k
SVT-40半自动步枪
' X' _( x7 Y% ^7 d9 k* }3 x# ]4 Y1 Q& k6 g
影片中,SVT-40枪手腰带上挂的,是和M1891/30型莫辛-纳干步枪手完全一样的M1938型子弹盒。这是因为SVT-40出厂时每枪只配3个10发弹匣,而且可以使用莫辛-纳干步枪的5发桥夹压弹,因此二者的子弹盒完全可以通用。M1938子弹盒由软皮制成,分成左右两个并列的包,每个包内可放3个5发桥夹,各有独立的口盖。口袋盖底端左右两侧分别用铆钉固定一根皮挂带作为口袋盖挂带使用。口袋盖挂带采用上宽下窄的设计,底部带有一个扣眼,用于扣合小口袋底部中间设置的铆钉扣。子弹盒背面顶部左右两侧分别用两个铆钉竖向固定一根皮挂带,皮挂带的底部设有扣眼,与子弹盒正面口袋盖挂带均扣在底部的铆钉扣上。而每个小口袋背面底部分别用两个铆钉横向固定了一根皮挂带,用于固定竖向皮挂带。背面的两根竖向皮挂带可作为腰带环使用,穿入士兵的腰带上携带。枪弹包背面四周和中间分别用缝线进行加强。子弹盒顶部中间用皮带环固定一个D形环,用于穿过士兵的肩部挂带进行携带枪弹包。苏军步枪手一般在腰带上穿2个子弹盒,分别位于左右腰部,携弹量60发。
8 g7 a4 o6 z) W3 J  ~" F" p
+ m) X1 H- ?" w) i , [8 G; r9 T( ^& N+ P- `  u( U
M1938子弹盒由原本的单包设计更换为两个包的设计式样5 ^1 e8 |/ F4 i. \* w. {

+ E5 l: M" o+ K5 @6 d: M, b3 [ + f( R. n, b! N0 a3 j
这位战士腰间的M1938型子弹盒,手里的RGD-33集束手榴弹清晰可见。" w3 T/ z6 ?9 f' Y
4 w0 k0 c9 }' C" c
说到M1891/30型莫辛-纳干步枪,影片中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战斗间隙,有位战士将M1891/30型莫辛-纳干步枪枪身翻转,打开弹仓底板,一颗一颗往里放子弹。这并不是标准的装弹动作。打开弹仓底板一般是用来排除供弹故障,当然打开后向弹仓里装弹也并无不可。不过,莫辛-纳干步枪的弹仓容量实际上只有4发,用5发桥夹压弹时,最后一发弹必须要推进弹膛才行。影片中,苏军战士往弹仓中丢入4发子弹后便合上了弹仓底板,这份细致和严谨足以让中国电影人汗颜。
, {3 A9 j. z$ T, U0 O! r% F: D6 g& T3 h2 X

0 `$ N# x, b5 Q7 H9 R! V+ o7 J" O5 e打开弹仓底板,往莫辛纳干步枪弹仓里装弹。) M2 r- ^6 V) ~
* @1 w: _8 {4 Z$ x. M) I8 P0 U

" F+ P2 [9 |' f& o3 Z, C右边这位战士使用M189130型莫辛-纳干步枪、左边这位战士手里的是SVT-40半自动步枪2 l( \( h0 f3 s& {1 O
" h/ [7 Q& _* E# y5 [3 }3 L
影片中那挺起了极大作用的重机枪,是古老的M1905/10式马克沁机枪。冷却水筒外表光滑,不像M1910式那样在在水筒上冲出纵向凹槽,是其主要识别特征。该枪产于一战时间。卫国战争时再度披挂上阵,反映了战争初期,苏军装备损失严重,以至于不得不搜罗库存,让老古董重出江湖的窘迫。; }8 z3 i7 e+ G- C$ C

; ~3 j/ j, a/ U8 q/ q
5 R# ]6 U5 K3 ~" J; N' OM1905型马克沁重机枪后部特写
* x) y4 k& B$ z( ?. s) s8 S  S. e/ m" `( e

6 R# O/ c/ o# s影片结尾处,马克沁机枪在怒吼。
: h. e! Y/ h& L4 l4 X8 U7 `, C
% A9 [6 v$ m2 Z1 p  {- F2 p- J此外,苏军的M1940型钢盔,1940式军衔标志,炮兵和步兵军衔底色分别是黑色和红色,德军的M35钢盔和严寒环境下保护脸部的面罩,都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 `* z, R7 r, Z' q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18 15:37
支援火炮( n  n( f( m* Z% g  J
* G& T4 K% `% I9 Q  B. a+ I
影片中,为进攻德军提供火力支援的,是S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该炮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期研制成功,二战期间作为德军师级火炮,每师都装备有12门。影片中给了该型火炮不少特写,无论是火炮细节还是开火、开闩退壳的质感,都无懈可击。由于拍摄角度的缘故,该炮在影片中看起来显得炮管特别长。实际上,该炮炮管长度仅为30倍径。* t3 u0 ^6 d5 G
, {. O7 q  x; N7 T, ~

# ^+ X9 L; B8 |5 M0 }/ U % n6 ^) `; Q4 k
SFH18型 150毫米榴弹炮
! r, v: d- X  N) H+ a5 J8 s% C( S5 |
苏军的支援火炮,是大名鼎鼎的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23倍径的该炮性能优异,在苏联的生产从1940年一直持续到1955年,中国的仿制型号被称为54式。
0 `# N: `" B9 u3 b! J" i
9 T" k, M( Y: \) d9 X- l- ` 2 r! c' U" Q% \" N& ]
德军炮兵在装定射击诸元。9 z  h3 C( \' U6 h$ Z# m4 G) m
/ u, I0 K5 E6 F
值得注意的是,二战期间苏德双方的大口径支援炮兵连均为4门制。但在影片中,德军炮兵连的SFH18型榴弹炮4门一字排开,而苏军炮兵连的M1938型则只有3门。历史上,卫国战争初期苏军人员、装备损失惨重,即使部队缩减了编制,欠编现象仍很普遍。这个火炮数量的细节真实还原了历史。
' S: y" M4 ]4 j- X3 _1 }( z! ]3 n( I: k2 G- S% y! y; b3 M
: ~. ]2 i2 a/ W
苏军的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在试射。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18 15:40
3 i0 ^  ^* D4 T; _/ r0 t7 @* `

0 z- |& i0 l: A* d. |' V0 s阵地构筑7 e2 s+ V2 U+ s
7 X5 m+ O, @- e" O
《潘菲洛夫28勇士》不仅对武器装备考据细致,而且对敌方双方战术的表现也非常写实。+ w2 I1 y; c# }# h/ E, I" j: d9 S

# M0 l9 y1 m  A, `! j8 Y影片中的苏军阵地,系由1个2门制反坦克炮排加强1个步兵排组成的反坦克支撑点。2 C* }. D) H1 V1 R" }
6 Z. U  z1 c% p5 p0 v
* E( j0 E7 o$ T8 ]. q5 s7 G
2门反坦克炮位间用折线型战壕相联。$ j& m1 k* \  |8 M3 [% D+ h

2 C; _+ T: G4 y! Y/ L% k# y
  M; @5 S3 m( o5 `+ p整个阵地可分成三部分:正面的两道战壕,由步兵排防守。战壕前面布置了1个假火炮阵地,以引诱德军上当。反坦克炮排部署在步兵阵地侧面的小树林边缘,唯一一挺重机枪也部署在这个方向上。重机枪阵地与反坦克炮位拉开有相当距离,2门反坦克炮之间相距10余米,之间挖有折线型的交通壕。这既便于集火射击,又便于炮兵隐蔽防炮,还避免了同时被一发炮弹毁伤。
3 J! e; }2 z, \( N1 t, E' c8 |1 m" K$ p
/ t# _# M' I1 q5 a
苏军反坦克炮排阵地。
" ^" C+ S1 b  F; S8 l8 v1 L. n" n$ M/ z3 A! Z/ u) V- \% y" {3 Y; w
5 K- {' Y6 C% u) ?% d, k& Q
主要反坦克兵器位于侧面,这是正确的选择。如果将它们布置在阵地正面,不仅发射时极易暴露炮位,而且直面的是坦克防御最强的正面。反之,将这些炮部署在侧翼小树林边缘,不但炮位更隐蔽,而且获得了更大的方向射界,炮位机动的选择余地也大。
8 D, C* N. H9 N' r( |+ n: k
$ L0 z( P# Q2 Z7 N5 z+ }影片中的苏军重机枪阵地,在以往的战争片中从未见过:机枪射击台左下侧掏出了人员防炮洞,右下侧是武器弹药存放区。平时人员和武器均隐蔽不冒头。需要射击时,正副射手再合力将重机枪抬上射击台。这样的阵地很难被敌事先发现,能予敌突然打击。
/ b7 b5 m" I$ U2 e, v1 A# d8 \4 U9 X8 G4 P7 X; K+ B

/ @; u& m8 t, q0 o
% S; |" P- C: ?0 O7 I& N苏军步兵阵地,战壕上方支有伪装网。
8 U3 O3 ~% C8 @- q* c9 T0 ]+ m- p( e) k& F* d
' r, f; ~2 c$ w' l- N
苏军的步兵阵地由两道折线型战壕构成。战壕挖得比较窄,勉强能容两个人侧向通过,这就大大降低了敌炮弹落入战壕中的概率。战壕上方用小木桩支起的伪装网,骗过了敌空中侦察。德军第一次火力准备时,炮弹基本都落到假阵地上了。战壕每隔几米,都修有一个武器发射阵位。壕壁上挖出了放置弹药的小平台。战壕里除了筑有四周及顶部由圆木加固的隐蔽所外,还在向敌一面的壕壁底部掏出了不少防炮洞。这些防炮洞低矮狭小,仅容一个蜷曲在内。洞四面用木箱外框进行了加固处理,洞口还挂上了帘布,可减少尘土进入。
- j# X, t% @/ @: B9 |) }/ [9 M
8 F" j9 O: j8 `+ V
( i& {0 P( A; C2 f1 U8 L& G二战苏军条令中的防炮洞示意图
% ^! Q4 D5 z3 m* M
$ m4 u4 M  u+ Z 3 R, T" N# }% o5 o
苏军防炮洞四壁用木箱进行了加强。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18 15:44
9 j# ~) T: O# Z0 _0 c! y( H2 n
战术运用
; i% |" D; C; m" q& x, R  f+ ~
2 Y# b2 a) K# {影片中敌对双方采用的战术,非常写实。; f( h: P" t! d2 }: p9 p4 v

1 S* \2 a: v  F1 v4 a0 Z" K, {
1 U& Y- e( X* R! `德军坦克引导步兵冲击。4 s( v4 u! b' Q: K: ?

! U, K8 ], I( a' x2 M/ G* ]德军发起冲击前,先出动侦察机,然后炮兵先试射,再实施效力射。射击停止后坦克引导步兵发起冲击,这是德军进攻的标准战术。德军步兵大多数时候是跟在坦克后面,沿着车辙前进的。这么做的好处是积雪已被坦克压实,步兵可提高前进速度,节省体力。缺点是不能很好地掩护坦克。这是德军两害相较取其轻的结果,在莫斯科会战中是普遍现象。& k0 P4 b, P7 h6 u+ G/ Z

5 P4 a7 r3 J. A" Z+ R+ O1 p; n1 ?德军发起冲击后,苏军支援炮兵在前方观测所的指挥下,先由连基准炮试射,修正射击诸元后再实施全连4发急促射,是苏军炮兵的标准战法。当发现敌机临空时,炮兵为防空而后撤,也是合情合理的。
( ^7 N: F# k0 \0 |1 n+ N( {
; K1 G. s" ]# C5 E. k德军炮火准备时,反坦克支撑点各阵地上的苏军官兵均进入防炮洞或隐蔽部,待炮击结束才各自进入阵地待机。德军进攻队形被苏军炮兵拦阻射击打乱时,反坦克支撑点各种火器均严守射击纪律,保持沉默。这是因为炮弹爆炸腾起的烟尘严重影响了苏军武器的瞄准视线,此时若贸然开火,命中率不高,白白浪费弹药是小,更重要的是暴露了阵地,得不偿失。
2 r3 `: k# f  {; ]  r+ {* v- V( v& Q6 F* _0 B- b0 ?
当德军逼近前沿,苏军指挥员一声令下,步兵武器才率先开火。在头两轮齐射打倒了不少德军步兵后,德军坦克明显减速,以便与步兵保持协同。此时位于侧翼的苏军反坦克排才突然集火射击,第一轮射击即打瘫了1辆Ⅲ号G型坦克。* h! A7 C+ n, f& k! w" i
; H8 M; j/ ?/ ?, c0 z, D  M8 n
德军坦克受到打击后,选择了车体转向,攻击反坦克炮。对于德军装甲兵来说,这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将防御最强的正面朝向最大威胁,不仅获得了最强防御力,而且还减少了自己在反坦克炮瞄准镜里的外廓尺寸,降低了被对方命中的概率。但如此一来,装甲薄弱的坦克侧面便成了反坦克枪的绝佳目标,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这是苏军正确部署的必然结果。德军在此情况下,坚持先压制对已威胁最大的侧翼反坦克炮和重机枪火力,再转向正面继续进攻,这也是对的。否则的话,德军的损失将会更大。* n+ O( `1 ^8 I" _5 \0 B( m$ Q% k
( F! q  N! q8 L1 k3 u
* ^/ k# F6 }5 k- _* d
步兵阵地上的德普式轻机枪。
2 h' I; \; r+ `, ?) {  l3 B$ e; q, |! U+ G. F
影片中,苏军反坦克枪射击坦克时,射手不仅对同一辆坦克反复射击,而且尽可能攻击驾驶员观察窗之类的防护薄弱处。这是因为反坦克枪弹虽能穿透Ⅲ号坦克正面和Ⅳ号坦克侧面,但穿透后效很差,需要连续命中才有可能让坦克瘫痪。为了提高攻击效果,苏军条令中规定反坦克枪应优先攻击敌坦克的观察窗、舱门和观瞄装置;火炮及机枪等武器装备;车体和炮塔侧面,车轮、履带、油箱以及发动机。影片中,苏军反坦克枪连续发射后,终于有一发子弹穿透了坦克驾驶员观察窗,将驾驶员击毙。行驶中的坦克也由此失去了控制。- J+ G/ z2 q* {) [; K4 g

2 g. L" s1 S; c: D在战斗中,苏军步兵武器频繁更换发射阵位,这是符合实战要求的。苏军步兵近距离攻击坦克时,只要有可能,苏军都尽可能形成配合。即一个人使用手榴弹或燃烧瓶攻击坦克,另一个人用冲锋枪掩护同伴。手榴弹和燃烧瓶主要攻击部位,是坦克的发动机舱,履带或车底部,这些都是坦克的薄弱部位。苏军步兵还利用两道战壕,从坦克后部发起攻击,这样成功的概率更高。3 R: }2 @5 J  Q; ]8 `
( N) L. z' x: I" x; g' ]6 u" s

/ S1 t. Q0 u/ D" H8 i从坦克后半球发起攻击。' o" M% F% \# A) a7 c+ }

. [( P0 E& C% F3 h8 G- }6 O  O6 O德军第一次进攻失败后,坦克使用倒档后退,而不是掉头加速脱离战场,这也足见其优秀的战术素养。因为掉头逃跑虽然速度快,但却把防护比侧面还薄弱的尾部暴露在苏军反坦克火器面前。倒档后退,不仅可始终将防护最强的正面对敌,而且发现苏军暴露的人员、火器时,坦克仍可以随时短停射击。
* g' i3 f- u* q* ^- ]& w0 A+ v; u1 E
  ~; E' s! O; K第二次进攻接近尾声,步兵阵地上的苏军官兵已所剩无几,且弹药基本耗尽,准备用刺刀和工兵锹进行殊死一搏了。关键时候,复苏的重机枪火力点重新发出怒吼,密集的弹雨打得德军步兵血肉横飞,进攻随即宣告瓦解。考虑到战场上的德军坦克所剩无几,残存的步兵也成强弩之末,因此这个结局是合理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挺起了关键作用的重机枪既没有打长点射,更没有打短点射,而是长时间的扫射。如果说战场形势迫使机枪手顾不了那么多的话,或者说被炮弹震晕后苏醒过来的机枪手神智和体力均未恢复,无力精确瞄准,只能死死按住发射机构的话,还能说得过去。只是那条250发的帆布弹带,却无论如何没法让M1905/10式马克沁机枪连续扫射1分钟。* H0 q) n/ n/ ^# o5 X1 l
4 c8 h- _" z, D8 Y- o, N; |4 s

0 H6 ]0 v( ~. U/ J8 T" O马克沁机枪使用帆布弹带。
7 e) t1 k& d1 K( a! L& c. ~) x8 a
2 `) Y9 y& g  V  A# ]4 W# ^结语
2 r% `( N, l' S- q. j& X( S$ i5 G5 q4 J8 l: F, W8 {* z# ~
除去结尾处那个小小的瑕疵,《潘菲洛夫28勇士》简直可以看作是一部拍给军迷看的军教片。一部小成本电影能把武器装备和战术细节考据到如此细致的地步,堪称奇迹。尤其值得国内那些神剧的编导们好好学习一二。
3 f! e- _& W9 B
作者: 青青的蓝    时间: 2017-5-18 16:20
尽快找来看看
作者: 史节    时间: 2017-5-18 17:53
青青的蓝 发表于 2017-5-18 16:20! m+ n2 S, x8 K
尽快找来看看
$ X# }. Q$ f5 H- ^  B4 o
B站上有。有中文字幕版的。
作者: cloudian    时间: 2017-5-19 01:08
苏联解体后蛮多质疑其真实性的,这也是专制制度解体后的一种必然的思潮吧。
; U- D- }4 x2 R+ G
  g, `4 A2 v7 k2 u. m* v* J不过我是始终觉得,哪怕没有具体的潘菲洛夫28勇士,但是类似的甚至更壮烈的英雄事迹只会更多更普遍,最客观的评价应该是潘菲洛夫28勇士是一个提炼、总结出来的典型和代表,是无损于红军的真实形象的。
作者: officexp    时间: 2017-5-19 08:10
看过片子,但里面这么多细节还真没注意到。
作者: 梓童    时间: 2017-5-19 08:46
如此很值得去看看啊
作者: 大陆的兔兔    时间: 2017-5-19 14:11
officexp 发表于 2017-5-19 08:10/ }# }5 a% `( C* h& K9 k% d' [
看过片子,但里面这么多细节还真没注意到。

( A2 p3 y* t  X) r  V2 ~当时还记得小学放学以后回家,看央视的莫斯科保卫战,潘菲洛夫师9 e% @8 {7 W; c" C- G9 K$ L
从远东赶过来参战。
作者: 橘子和枪    时间: 2017-5-19 17:35
大陆的兔兔 发表于 2017-5-19 14:11* b$ @+ {% B! x+ f7 k& P, E
当时还记得小学放学以后回家,看央视的莫斯科保卫战,潘菲洛夫师) G* `- g. ~$ J) l/ m9 @0 P
从远东赶过来参战。 ...
8 F( s6 r6 z5 ]5 p
嗯呐,注意4楼的最后一张照片中,那个人有典型的蒙古人面孔。+ m. u) a: K9 w
也暗示了这个师是从远东调过来的。
作者: 大道至简    时间: 2017-5-20 01:55
本帖最后由 大道至简 于 2017-5-20 02:04 编辑
1 F, z8 I3 X; N% b+ `, O' ?9 A5 Y6 Z3 v
小学时候,看央视播放的南斯拉夫连续剧《黑名单上的人》,对这款MP40冲锋枪的轮廓印象相当深。就觉得我们的游记战士能用上南斯拉夫游击队的装备打日本鬼子就爽死了。结果后来横店好像有部剧帮我圆梦了。
' ^4 Y+ u2 p( _/ F6 i更小的时候,邻居有个孩子有把玩具冲锋枪,在后面塞进两节五号电池,可以发声发光的酷炫很久,馋的我口水横流——那就应该是模仿带着方形镂空枪管铁套PPSH41吧。哈哈,正好百度到这个铁皮玩具啦

QQ截图20170520015341.jpg (34.5 KB, 下载次数: 119)

QQ截图20170520015341.jpg

作者: 舒拔    时间: 2017-5-20 07:38
看完了, 很好看1 J& Y2 A6 W; i  M9 u( T* c- x
$ q2 w. h2 F' t5 |
想起了很久以前一个俄国朋友讲过他父亲就是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得到的英雄称号。 当时阵地就他父亲一个人了, 他先打坏了第一辆坦克, 又打坏了最后一辆坦克, 然后利用战壕跑动打中间的。 从电影来看这难度挺大的, 不知道有多少演义成分, 不过肯定是玩儿了命了, 苏联的英雄称号也不是白给的。
作者: 得大自在    时间: 2017-5-20 07:41
当年的苏联真富有,苏军装备真好。 3 E4 T% [& ^- h. i7 k3 P
恐怕TG军备在八十年代也比不过,当年真不容易
作者: 小书童    时间: 2017-5-22 07:15
专门看了这个电影,感觉拍的还是有问题的,主线大致明白了,但是武器再怎么厉害也还是运用的人。, ?: f' Z1 h% C2 U
很多信息没有拍到位,也不是钱的问题。觉得跟 集结号 一样。 丢了魂的导演 怎么也拍不出有魂的电影来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5-22 08:45
小书童 发表于 2017-5-22 07:15
* d/ G$ G- u5 j" N专门看了这个电影,感觉拍的还是有问题的,主线大致明白了,但是武器再怎么厉害也还是运用的人。
8 T* o( \: z% C7 v很多信息 ...

4 P' o7 p- ]- \, h, V9 X苏联解体了,不能在电影里谈联共(布)党的领导了,不能谈斯大林这个名字对红军战士来说意味着什么了。结果当然是没有魂了。
作者: 小书童    时间: 2017-5-23 00:39
本帖最后由 小书童 于 2017-5-23 00:41 编辑
3 B& }$ s3 ~* t6 S1 W0 E
忘情 发表于 2017-5-22 08:45
1 R. y2 I# a# \0 [$ z苏联解体了,不能在电影里谈联共(布)党的领导了,不能谈斯大林这个名字对红军战士来说意味着什么了。结 ...
5 b4 N; K7 O5 o9 T

3 d$ T+ S$ Q3 c. {; _* w3 C嗯,这倒是真的,还有电影中的战术本身也是很有问题,就看见枪响,炮鸣。具体的操作其实很模糊,因为镜头长时间的徘徊在苏军身上,给人的感觉好像苏军比德军差不多人似的......4 b7 Z% P. J, x/ l+ B5 z1 x5 M5 v/ C) @
没有以少胜多的感觉,而后面的机枪感觉也是照套拯救大兵瑞恩的感觉,飞机把坦克炸了似的。但是别人拍好看。这里用的就太做作了。
  s( N$ {# S/ R9 D: T! b6 Y  h- L1 A6 Z$ T+ Q
说真的,就算不拍斯大林和共产党。美国的电影也拍出了好看的感觉!
作者: 舒拔    时间: 2017-5-23 05:32
大道至简 发表于 2017-5-19 17:557 a9 O6 S1 }" d" y2 N
小学时候,看央视播放的南斯拉夫连续剧《黑名单上的人》,对这款MP40冲锋枪的轮廓印象相当深。就觉得我们的 ...

9 q8 g/ o# E2 m4 Z" u4 @我小时候放的是《加里森敢死队》,《桥》还有瓦尔特。。。 某天忽然收到一个礼物, 一支塑料mp40冲锋枪, 惊喜啊
作者: 船长阿道克    时间: 2017-5-23 10:11
舒拔 发表于 2017-5-23 05:32, ]( t% n4 P, D  C7 V0 e; K
我小时候放的是《加里森敢死队》,《桥》还有瓦尔特。。。 某天忽然收到一个礼物, 一支塑料mp40冲锋枪, ...
% D- o( F0 Q7 a/ I0 x
我那个时候觉得P38牛啊。
作者: 大道至简    时间: 2017-9-20 17:12
今天正好在B站看到这个从俄罗斯视角俯瞰二战的纪录片,里面很多特效做的好棒。分享给喜欢朋友们看吧。! D/ Z% U% w, x1 ]6 @4 r
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 1080P版
' e' \* x- H% U. J+ q# [: @全两季十八集 国语_纪录片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 ( b8 c: T9 \+ I

7 f' d. h: l+ b4 N; q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4266370/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9-20 17:17
大道至简 发表于 2017-9-20 17:12
$ k  K8 `6 P. k6 Z& R  @/ ^! z% f今天正好在B站看到这个从俄罗斯视角俯瞰二战的纪录片,里面很多特效做的好棒。分享给喜欢朋友们看吧。7 y& `4 z& E9 c/ a& z$ E9 e
纪录 ...
4 ]; w0 L( _. {0 C, Y* @* o
不知道有无可供下载的链接
作者: smileREGENT    时间: 2017-9-20 18:01
忘情 发表于 2017-9-20 17:175 J2 R* e( r) x7 M9 ?9 t
不知道有无可供下载的链接

# U$ t$ q1 v2 Z1 t  dhttp://www.jijidown.com/#
作者: 坚持到底    时间: 2017-9-20 18:08
smileREGENT 发表于 2017-9-20 18:01' l2 V, R' k4 x# v7 [3 I
http://www.jijidown.com/#

+ i) J( ~3 ^7 `1 S. L" D2 r% K
作者: 索伦    时间: 2017-9-20 21:28
大道至简 发表于 2017-9-20 17:12, `5 P6 U5 \* ?" O2 O. Y8 M
今天正好在B站看到这个从俄罗斯视角俯瞰二战的纪录片,里面很多特效做的好棒。分享给喜欢朋友们看吧。
5 Y3 o7 _% o5 x纪录 ...

6 _) L8 g4 L* P看看去
作者: 索伦    时间: 2017-9-20 21:51
忘情 发表于 2017-5-18 15:444 Z" f0 r+ y5 M4 s
战术运用
, n6 s( u5 J7 h9 Q8 @7 s
! u; D$ p! r) B+ N# g! Z影片中敌对双方采用的战术,非常写实。

1 |! a6 j8 b( |$ Z& R( g8 ]5 R去阿拉木图,恰好得时间去二十八勇士纪念公园游览了一番,环境很好,有庄重肃穆的氛围,期间还碰到了举行仪式的军校生。& H+ h: z# A$ m0 i8 X7 n' |
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人对二战中牺牲巨大的历史是怎么看呢?整个卫国战争中哈萨克斯坦牺牲数十万人,潘菲洛夫师是哈萨克人为主,二十八勇士中即有十位是阿拉木图人,我问过一位六十多岁的哈国朋友,他的看法是,哈萨克人被骗了,为俄国人流血。不知道这是否是普遍的看法。
作者: 巴博萨船长    时间: 2017-9-22 13:27
大道至简 发表于 2017-5-20 01:55" v& @& J- l# |$ \3 p3 _7 [
小学时候,看央视播放的南斯拉夫连续剧《黑名单上的人》,对这款MP40冲锋枪的轮廓印象相当深。就觉得我们的 ...
8 f; e; J! b3 k
《黑名单上的人》应该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番剧吧
作者: 大道至简    时间: 2017-9-22 14:22
黑名单上的人 (豆瓣)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979161/
, E3 `( @& a2 s, t; q" Z
# S1 m) O- N( P% l里面有个回复说的挺好玩:这个拍自1974年的电视连续剧虽然制作粗糙,但编剧和演员比四十年后我们现在拍的抗日剧都用心
  G) D4 x  J2 b, v  m  _8 p+ X  T! v
  l5 ^: X# V) G* _' r/ C有一集,“小费帕亚”被戴着钢盔的德国兵从后面用冲锋枪干掉的时候,心疼死我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