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海纳百川——国产51式火箭筒技术源流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3-20 11:01 标题: 海纳百川——国产51式火箭筒技术源流考 本文发表在《坦克装甲车辆》2017年2月(上),以下是正文:+ W( p7 h. ^0 S( E3 @/ A q4 Y
5 \/ W* } h j. m; q' y) e# C7 u
众所周知,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型火箭筒,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51式火箭筒。该型火箭筒于1951年5月正式定型投产,到当年年底即生产了4800具。其中绝大多数被送往朝鲜战场,大大增强了志愿军反坦克火力。, n1 a- E* p- X9 h
( S1 V5 |/ v& w* D) y+ M
关于该型火箭筒的技术来源和参考原型,国内主流说法是:1950年10月,志愿军第40军在坪洞战斗中,缴获了1具美制M20“超级巴祖卡”火箭筒和1发火箭弹,它们随即被送回国内进行研究。沈阳52兵工厂据此仿制出了51式火箭筒。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51式火箭筒是由日本二战末期开发的“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仿制而来。$ X. z/ o, ?. [9 y, \. a# r
, o$ a* ?* D6 a8 g由于年代久远,无论是51式火箭筒,还是“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技术资料和外观照片都存世极少。故而后人只能通过这极少的资料,来一窥究竟。 , T( ~! m3 k; `& H) L! m1 S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3-20 11:04
8 v& C* D; |& t7 V8 u- u
历史渊源 % m; h* A4 E! f, M7 k8 x 2 H2 G/ f& ~# e: J) b' o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3-20 11:06
身管 ' g( w6 Q! E+ _$ C* Z5 Z : p9 p6 C; S% ^8 S2 }- QM20式“超级巴祖卡”实际上有3个亚型号,分别是M20、M20A1、M20B1型。 5 J( m6 f. g% q9 d5 B3 N; b, n' u, b/ o
M20的身管是1根内径为88.9毫米(3.5英寸)的无缝钢管加工而成,全长1.53米。身管口部焊接有喇叭状挡焰圈,尾部焊有喇叭状的护圈,其作用是防止筒尾因磕碰变形而影响火箭弹装填。身管末端焊有火箭弹档板和导线连接固定装置。 + h' U3 j1 I$ H5 u2 G7 o L3 A' d; u+ d" ?+ u# G
M20A1的身管为可拆卸的两截式,前后两筒均长约0.76米。前筒是结构简单的滑膛无缝钢管,质量约2千克,口部焊接有喇叭状挡焰圈,筒外焊有固定环和准星等,后部焊接有连接突笋,与后筒前端的环形卡槽相配合可将两段发射筒固定在一起。后筒质量约4.3千克。主体仍旧是一根无缝钢管,但结构比较复杂,前部焊有卡槽,尾部焊有喇叭状的护圈,, i. W' U9 B% ~
; F0 y' V) Y6 _ r" k& P+ UM20B1的身管构造M20A1完全一样,不同之处仅在于大量使用铝合金材料,总质量降至5.9千克。) l' ]& d0 k& _ ^' D3 b
7 e- f6 A, U Q/ r1 D* g9 F' O“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的身管由无缝钢管制成,口部无喇叭状挡焰圈,但加焊了一个钢管的加固环。尾部有钢丝焊成的喇叭状支架。该支架呈半环形,上部留有约100度的缺口,以方便装弹。此外,其身管末端也焊有火箭弹档板和导线连接固定装置。# h! u* s( C% y
( j$ \! l7 O$ L, s+ e' A D$ u
8 Q2 f: C+ K2 J( A$ A* G8 _9 U3 }
M20“超级巴祖卡”所使用的弹药; N. ?0 A& v. n5 _, x7 l
9 e" i( D* C- `% D
M20系列“超级巴祖卡”主要配用M28A2高爆破甲弹、M30黄磷烟幕弹和M29A2练习弹,其中以M28A2高爆破甲弹为主。这些弹药在飞行中均靠尾翼稳定,弹体不旋转,这对提高破甲深度极为有利。 3 T& Y# M5 M" b; j' D' z! C/ m. t J) \* \* o; J. y [7 L
7 l( q2 _( |2 K/ b
试制4号90MM火箭筒使用的火箭弹 3 h4 ?% @7 E1 s, b) r" \- D8 D' a7 q u$ N4 c' M
91式火箭筒配用两种破甲弹。一种是于1951年5月定型的135型90毫米反坦克火箭破甲弹,弹重5.5千克,采用涡轮式火箭发动机,初速达100米秒,有效射程250米,垂直破甲深度为100毫米。关于此弹,并无更多的技术资料。但从目前存世甚少的实物照片看,该弹与“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极为相似。考虑到中央军委和重工业部兵工办公室下达研制90毫米火箭筒的时间是1951年2月,短短3个月时间内要从头开始设计一款火箭弹,这对于建国初期的军工企业来说,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因此,135型火箭弹极有可能是参考了日本人留下的技术资料,甚至有可能是“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配用弹药的直接仿制品。 9 E* J4 I8 y V& U/ O8 k$ d. u. F- i- m
除了135型,91式火箭筒还配用241型90毫米单喷口尾翼式反坦克火箭弹。该弹由谢光选(后成为中国著名运载火箭专家)主持研制,于1951年8月定型。该弹吸取了美制火箭弹的优点,克服了135式旋转火箭弹高速旋转造成的破甲射流发散。全弹重4千克,采用有效射程150米,垂直破甲可达152毫米。鉴于135型火箭弹有效射程较远,而241型火箭弹破甲威力大,因此二者都投入生产,同时配用于51式火箭弹。+ t# A* D# v3 h
% o& g9 w' J! |; j3 \. g显然,51式火箭筒的配用弹药与M20系列“超级巴祖卡”截然不同。它配套的两种弹药既有参考“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的仿制品,又有自行设计的。虽然这二者的各项性能指标都与M20系列“超级巴祖卡”弹药有明显差距,但还是能基本满足志愿军需求的。考虑到当时的军工基础,我国军工战线的劳动者们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点,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e0 d( ?- ?: _; r5 a |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3-20 11:14
0 b8 _# T0 Y P/ Q; y# d7 V
结语 ; b) s$ Y- I. m7 H o6 Q* G# c/ o* j9 M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51式90毫米火箭筒并不是单纯的仿制品,它在吸收美、日相关技术的同时,也有相当程度的自行设计和自主创新。 - n4 Q7 V+ X/ y( _+ T, T3 S- b5 v8 P# v" k$ y" z
从1951年5月至年底,51式90毫米火箭筒共生产了4800具。它们中的绝大多数被紧急送往朝鲜战场。在此之前,志愿军部队平均每个营才装备有3具缴获的火箭筒。从1951年年底开始,志愿军每个步兵连队都陆续增设了火箭筒排,反坦克能力由此大增。美军坦克在战场上狼奔豕突的嚣张势头由此开始受到遏制。51式90毫米火箭筒为《停战协定》的最终签订,也贡献了自己的一分力量。 : M4 }% n+ _( H+ e% Q: ` 8 j8 k' n+ G. z) m6 D; J( n0 T; I'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