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天道酬勤——八路军的后勤供给工作 [打印本页]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3-12 16:01 标题: 天道酬勤——八路军的后勤供给工作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7-3-12 16:12 编辑 / i7 o& V- U u: Y1 B. x4 k) G7 I5 k4 U' o3 t; D; X
& w' u7 q% i" f' T4 q g7 i l
9 p1 f4 M+ ^% v4 J3 g
本文在《军事文摘》上连载,以下是正文: ) K. T+ P8 b: l5 k8 R F3 f( B$ R$ }3 K0 O2 B+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后勤供给工作对于维持军队战斗力的极端重要性。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八路军挺进敌后,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与日伪军作战99847次,毙伤俘日军近52万人,消灭伪军85万人,解放了大片国土。八路军自身也由4.5万人发展到102万人。这些辉煌的业绩背后,渗润着八路军后勤战线指战员们无数心血和汗水。- @7 w+ d6 m4 Q' z
9 n6 T7 M* g) S! e5 L八路军的后勤组织和机构 9 x! S, |) @+ X* Y% [) Q# ^& J/ x5 A) g7 x l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原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的后勤机构分编成两套班子。延安中央军委总供给部由叶季壮任部长,赵尔陆任副部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由姬鹏飞任部长,饶正锡任副部长。八路军总部按当时国民革命军的统一编制名称,设军需处(对内称供给部,赵尔陆兼任部长)、军医处(对内称卫生部,姜齐贤任部长)、18兵站分监部(对内称兵站部,杨立三任部长)。各部下设科。& U+ c8 H V/ P; D4 P' u
& X& T" Q1 u1 t八路军下属各师设有军需处、军医处(对内称供给处、卫生处,1937年冬改称部),并配齐了领导干部:115师供给处长邝任农,卫生处长叶青山;120师供给处长陈希云,卫生处长刘运生;129师供给处长周玉成(兼),卫生处长钱信忠。团设供给处和卫生队,营设供给员,连设司务长。各级供给部下均设军需、财务、粮秣、采办等处(科);卫生部下设医务、材料、供给等处(科)和医院;兵站部下设兵站分部。各级后勤机构的调整和建立,从组织上保障了后勤工作的开展。, S' q3 Z& d" i, r2 B
' w# P5 E! L; z) h八路军被服厂女工在纳鞋底 E6 p3 b+ e9 f) l1 o% y, e
( v$ S4 V K' J军民结合,共同完成军需品的生产任务是保证后勤供应的经常性措施。晋察冀军区的鞋厂将做好的鞋底毛坯及纳鞋底所需的麻线经各地的交通站转运给负有纳鞋底任务的县、区人民政府,由其将任务合理分配给群众,在规定时间内义务完成纳鞋底的任务。鞋底纳好后,由村、区、县逐级集中,交给交通站辗转运回鞋厂,再配上鞋帮,制出成品鞋。 & O- @( Y. |) l4 g Q; ~, z( A# k- U% }; v3 Q* U% p$ e
根据地群众承担了军需品生产的大部分运输任务。晋察冀边区被服厂所需的布匹、棉花、染料,大都是从冀中根据地运来的。生产出的服装又需运往部队驻地。山区道路不平,交通不便,全靠人背、牲口驮,任务艰巨。为把采购来的物资运回后方,地方政府在沿途设置若干转运站,转运站之间的路程一般都是半日行程,以便使参加运输工作的群众能在当日返家。 ! h& y& B" [ R, I2 G6 ]5 m/ B3 Z) a2 B# e3 A \) z# x8 Z" S
为保证军需供应,各地抗日民主政府依靠群众,探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军粮供应方面,晋察冀边区最早探索出一套管理办法:建立各级粮食管理机构。军区供给部设有粮食科,军分区有粮袜科,团有粮袜股,营有粮袜员,连有司务长。边区政府和专员公署设有粮食局(科)、县设粮食科,区、村设粮袜委员。征收的公粮由各村各户储存起来。部队随身携带边区政府统一印制的粮票,走到哪里都凭粮票取粮。各村各户年终将粮票交至边区政府结账。这个办法不仅可有效防止敌人掠夺,还能保证部队走到哪里都有饭吃,因此迅速在各根据地推广开来。 * R7 m: j8 ]"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3-12 16:07
$ n2 }0 j" x9 X( r+ Z3 L
粉碎日伪经济封锁 ( |; y: ]; l1 }; Y$ |9 P. b1 F: V& E0 m+ a, u1 _2 A
日伪军在对根据地反复扫荡的同时,还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妄图扼杀根据地军民的生存基础。为打破敌封锁,克服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八路军后勤部门主动配合边区政府开展对外、对内贸易,与敌进行贸易战。6 {+ F& T, Z: ~$ ]- }" S; x
$ G, e# h$ A& w( T% i, c抗战期间,人口稠密的冀南平原由于敌人残酷掠夺,粮食缺乏,粮价高涨。山西西部地区人口少,粮食产量高,交通不便,粮食不易运出,因此粮价较低。八路军后勤部门利用粮食的地区差价,配合政府从西线用冀南币以平价购粮,然后运到东线敌占区出售,用冀南币买按平价,用伪钞买按高价。这样既可控制粮食,制止粮食走私,保障部队和贫苦群众的粮食供应,又有可计划地组织部分粮食输出,有意识地多收伪钞,再从敌占区购回八路军奇缺的军需物资。" B6 I# H. Z5 b' A# w1 S
' g& ?- L& ]) _9 {) ^冀西山区地少人多,土地贫瘠,粮食供应紧张。从1939年到1941年冬,晋察冀军区动员民工62万人次、马车4940多辆,在部队的武装护送下,付出了牺牲160多人,损失马车300多辆、牲畜200多头的代价,多次突破日伪军的封锁线,将总计950多万公斤粮食从冀中平原运到冀西山区,保障了冀西军民的供给。 ! R7 R- n, U5 e& P! Q+ k4 O+ u+ x2 y : O1 M) [6 I! H! R/ ~2 f
9 J% o% b8 |3 R4 P' t * V: c. a @/ @( [八路军指战员在菜地浇水 , v) Y0 ~8 f7 J9 D9 Z) n7 u9 u6 p) J. {1 x
在大生产运动中,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生产粮棉、蔬菜,饲养家畜,发展到开设作坊生产肥皂、毛巾、纸张、布匹、药品之类的工业产品。到抗战后期,晋冀豫区和总部所辖工厂基本做到了主要必需品半自给,如军队纺织厂供给部队所需毛巾的70%。纸厂解决了印书报所需的全部纸张。其他如被服、印刷、工具、化学、制药厂也能部分或全部满足边区军民所需。: e J; v6 e. `$ H; w9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