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山地重锤——抗战期间中日山炮部队PK [打印本页] 作者: 忘情 时间: 2017-2-24 09:13 标题: 山地重锤——抗战期间中日山炮部队PK 本帖最后由 忘情 于 2017-2-24 09:22 编辑 " c* u8 K5 ~$ v1 `7 c+ u4 l 5 d' A+ F3 x5 j1 C6 g c本文发表在《坦克装甲车辆》上,以下是正文:. x- }! W* Y& E
3 a) g6 K$ U# d% r 山炮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但在几十年前,作为轻型榴弹炮的一个分支,重量较轻、既可用骡马拖曳,又可分解后由骡马驮载或人力搬运的山炮,以其独特的适应山地作战的优势,而在火炮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在伟大的抗日战争期间,因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极其落后,机动灵活的山炮远较野炮、榴弹炮、加农炮更为适应中国的战场环境。该炮种在中日炮兵中所比例都不低,在历次大规模交锋都都有参战记录。山炮在抗日战场上运用范围之广、发挥的作用之大,都远远超出二战其他战场。 - {6 t- l* O) `6 I ?/ g7 D1 J, U2 j- c0 n5 q$ Z/ Z. Z b
编制PK:队属炮兵VS预备炮兵# M& ?" V3 w- J4 Y: A
9 g' g6 K7 b% m3 x6 Z7 P: G
94山炮; l* J- u& ^) }& @! o
9 M4 M2 Z! C6 R8 j. V% S以数量而论,41式山炮在侵华日军中装备最多。不仅装备于师属炮兵,步兵联队下属的山炮兵中队,都是清一色的41式。由于联队炮兵经常要抵近射击,为给炮兵提供一定防护,装备在联队一级的41式山炮都增加了防盾。防盾有两种,一种窄于辙距,另一种则宽于辙距。7 B9 O* i: R# k! l+ B8 c$ d
: o5 H3 d* o: k2 E1 t; w
中国境内多山而道路又不能达,因此山炮无论是选择阵地还是战场机动,都远较野炮、榴弹炮更为灵活。75毫米口径的山炮炮弹威力有限,为提高山炮兵部队的火力,日本于1939年设计定型了99式105毫米重型山炮,主要装备于独立山炮联队。8 L T7 Q8 e$ A: P- Z; G
/ P6 q! i% S. k0 |( y 4 g Y9 S0 e. m! s p$ w: T到战争末期,一方面日军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战场损耗巨大,加之国内生能不足,因此日军将早已淘汰的31式山炮从仓库里拉出来重新入役,主要装备侵华日军中的各混成旅团和独立守备队。该炮虽然性能落后,但用于对付装备简陋的敌后战场抗日武装,以及火力并不强的国军地方派系还是胜任的。, D, D# u6 x; M7 n% `% I1 Z8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