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大英帝国的核武器——无力、无奈与不甘 [打印本页]

作者: 我不是马甲    时间: 2017-2-19 02:01
标题: 大英帝国的核武器——无力、无奈与不甘
图找时间配吧,今天一不留神到了两点。( y5 P# N) L$ l3 e; z$ ^( q
! l. a7 X4 p; B2 m
说起家里放着氢弹还能扔出去扁人的大流氓,网上聊天的说法往往是四大流氓,就好像四大天王有五个人一样。虽然联合国安理会有五个常任理事国,但是往往有意无意漏掉一个,漏掉的那个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好在苏格兰独立的公投没通过,要不然连不仅国旗都得改,核潜艇的基地都没了。  f  {$ B$ O8 h$ a+ J  R/ p* v

; J9 ?6 K2 j9 j5 b写这一段是前几个月看了一些国际关系方面的文章,一方面惊讶于我们的国关学者们的文笔,能写那么长,稿费一定可以赚不少;另一方面惊讶于有的地方对于科技常识的缺乏,搞不清楚原子弹只是核弹的一个子集,原子弹与氢弹是不同的两种东西,他们往往以原子弹一概而论。当然最让我惊讶的是写这些文章和给这些文章审稿的人可是政府倚重的专家,是官员们的智库,依靠这种智库提供的资料去做决策,才是真恐怖。  T* v( C; o6 V: o% X; S
; |( U+ Z( ^1 D+ U/ S
其实二战时期的英国原子弹研究有点像打麻将,盯着上家,看着下家,必要时还要放低身段。
+ c" o. p2 m( w# a) W. N
8 P/ m" H. k+ s. Z8 K英国当年也曾经很争气的,重要的原因是体制问题。英国的物理学家们和政府部门的沟通非常好。首先是两位伯明翰大学的物理学家在备忘录里指出,只需要几公斤的U-235就可以制造几千吨TNT当量的超级炸弹,作为对照,小男孩的装药量是60公斤,当量大约是两万吨不到,来源不同,说法从一万四到两万不等,这个数并不重要,因为当时而言,已经足够震撼了。可以看到英国科学家的估算基本是靠谱的。
& y: z1 t! W4 ~: j/ x3 A% x& P) g8 b$ O! S8 }) `
因为英国物理学家和政府的关系很好,这一备忘录就迅速被转交到了当时致力于把科学技术转化为战斗力的蒂泽德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的主席亨利•蒂泽德迅速向战时内阁作了汇报。亨利•蒂泽德是雷达专家,美国的雷达技术,相当部分得益于英国人送过去的资料。
% Z' ?! d$ M, k
3 K1 i1 U7 S% \第二年就建立了负责核研究的委员会,主席是1937年的诺奖得主小汤姆逊(乔治•汤姆逊),因为老汤姆逊(约瑟夫•汤姆逊)也得过诺贝尔奖,国内有的资料就弄混过这对父子,老汤姆逊这时候还在世(4个月后去世),弄错也情有可原,英国姓汤姆逊的物理学家比较多。
1 J: l0 p) X- |& _
% o1 w, E- M$ n- b8 d  v这时的英国是高效的,而不是搞笑的,15个月莫德委员会就提交了可行性报告,1942年8月丘吉尔就批准了“管合金计划”,这个就是英国版本的“曼哈顿计划”。从一开始英国人就要求把分散在各个研究机构的科学家集中起来研究,研究机构的秘密代号是“管合金局”,负责人是ICI(帝国化学)的埃克斯爵士。ICI成立于1926年,是英国大化工公司强强联合的产物,可以理解为英国的法本,国际上的化工企业一直在走向强强联手,我们现在的中小化工遍地的发展趋势早晚也要走到这一步。
) R' v! y" v# L# u; ^% M9 ^& I
: j" h5 ]' A8 E$ k, M这里插播一句,1942年10月英国人就开始着手炸毁挪威的重水工厂,直到第二年二月底才成功,虽然这时候德国人绊了个跟头,但是英国人自己也快进行不下去了。当时英国内部有人建议搬到相对安全的澳大利亚。但是英国政府做出了麻将高手的选择,全力投靠自己的表弟。
% b! E: r% H) {4 e# Y* A
7 Z7 {7 j' _6 ]# W8 ~+ C但是美国人并不感冒,罗斯福认为没有英国人帮忙,自己也能独立制造出原子弹,并且这样最符合美国的利益。刚刚炸掉德国人的重水工厂不到一个月,英国人就提出把自己的重水机构迁往美国,罗斯福拒绝了,连英国人建议把自己原子弹项目并入美国的建议也被拒绝了。
/ ~% p5 E( s8 B* L2 G( L& p, [$ Q7 s6 e: f2 G3 y
1943年8月19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罗斯福与丘吉尔终于签订了《魁北克协议》,确定了两国在原子弹研究方面的合作框架:原子弹的使用必须获得两国政府的一致意见;英国只能获得科学知识,不能获得制造技术,除非有美国方面的同意;两国不互相使用原子弹;不经米国人同意,英国不能向其他国家泄露自己原子弹方面的情报。这个不平等条约,英国人毫不犹豫就签了。
- \: X$ }8 v5 ^, ]8 U: K  }/ d! m) ^
协议签订之后,英国一共向美国派遣了大约50名科学家,其中就有不爱美元富克斯,富克斯其实是最后几个加入“曼哈顿工程”的英国科学家,1944年8月14日他才到达洛斯阿拉莫斯,这时候距离日本人吃原子弹已经不到一年了,但是富克斯对美国、英国、苏联的核武器的贡献都是巨大的。5 p! x) j+ U' F! q2 {2 Y
1 x  W9 `; N7 S+ b% r
富克斯是英国国籍的德国人,出生于法兰克福附近的小城吕瑟尔斯海姆,父亲是知名神学教授。但是显然这个儿子比较叛逆,因为它不仅仅成了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是德国共产党在基尔大学里的党支部书记(这年21岁)。希特勒上台后,富克斯离开德国去法国,又去英国。在英国,富克斯展现了惊人的天赋,让英国人不得不为他而开方便之门,1940年底,富克斯被授予英国国籍,可以进行原子弹方面的研究。
# a. t2 m, W  B4 g  w! y7 I3 a4 q( x: G
富克斯离开美国的时间也很有趣,恰好是在参加了爱德华•泰勒(美国氢弹之父)组织的一场有关氢弹的讨论之后离开的(泰勒1942年就想搞氢弹,但是在原子弹实用之前只能是个梦想)。, K9 u% q5 n3 O) [$ q

+ j4 \% v4 J- t0 p; |, {  f富克斯本来潜伏的好好的,非赶上个笨蛋把一整篇论文拍电报发到了莫斯科,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最关键的是纳粹的档案里发现了他是个共党分子,富克斯才暴露,坐牢出来后来去他去了东德。4 p+ B" h. k: W0 M
% @5 o1 m6 d) _, q0 M+ j
1945年2月,丘吉尔在雅尔塔向罗斯福提出战后自己发展原子弹,罗斯福并无反对,这时丘吉尔快下台了,罗斯福的去世还要早一点。只是风云变幻实在是难以琢磨,1947年英国才开始独立研究原子弹。动机方面,和我们中国要独立自主搞原子弹一样,大哥拿自己的东西当成宝不肯分享,那老子不蒸馒头争口气,自己搞定好了。
$ S  F5 z; A: J7 P
  S* Z) [  {1 y) `3 O( Y1945年8月,艾德礼首相设立了一个委员会,取代管合金局,这时候的英国人对美国还抱有一定的幻想。但是1946年7月,风云突变,美国国会通过了“麦克马洪法案”,要求禁止向任何国家或个人泄露核裂变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信息,禁止向任何国家或个人泄泄露核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信息,必须经过众议院和参议院的批准政府才可以向其他国家提供工业与商业方面的原子能信息,凡是泄露保密的原子能信息者将被判处死刑或终身监禁。
9 N2 @; }1 b, ~& D! m* @; \) @% n8 j9 N1 w8 ]. Z
“不管代价如何,我们一定要把这玩意搞出来……”“英国必须拥有核武器”这几句话的语气好熟悉啊。
, i6 r0 v* M+ d* j  S: E0 y3 \+ c9 e; S# y8 B( |
“中国人就是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 \1 e# A. Y8 H* k
: U* Z( p2 G6 a: l) s+ \有趣的是,就像有人让陈毅元帅把裤子提上一样,英国也有一些人觉得搞不出原子弹来,其中具有当年力主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前面提到的蒂泽德就是其中之一)。好在人家英国当时缺钱缺吃的缺机器缺男人,但是不缺说话掷地有声的物理学家和政府高官。这个物理学家就是有名的查得威克,他因发现中子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个政府高官是当时的首相艾德礼。艾德礼是如此支持核武器的研究,以至于后来丘吉尔再次当上首相,对支持力度都感到吃惊。
, g) B+ ^0 y2 w1 c" f: I# i
& z: i7 M+ b0 T- S! \# ?这时,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陆续回国,成为了英国原子弹研究的骨干力量。其中英国的“钱三强”是威廉•彭尼,英国的“邓稼先”是克里斯多夫•辛顿,福克斯大致相当于英国的彭桓武。
$ f( G6 o; T5 O9 s$ I, x) Q9 g% {) p* \0 S
1947年1月10日,在这个小光棍节前一天,艾德礼正式做出了研制原子弹的决定,路线是钚弹。艾德礼给予了原子弹研究最高的优先级,凡其他项目与原子弹研究发生冲突,一律让路。有意思的是,丘吉尔的保守党给了艾德礼尽可能的支持,反倒是工党自己的议员添了堵。1951年丘吉尔击败艾德礼再次当上首相,更是按照艾德礼制定的路线大步前进。% f, E) r  A3 R2 l0 |. |' |
: _! I! V5 c/ L+ p% x
随着冷战阴云密布,英美合作出现了转机,在双方谈判中,英国人放弃了美国使用原子弹的否决权(美国人想取消这一点很久了),作为回报,美国向英国提供了九个方面的技术支持。
, d. [$ y# B8 E; F& }) G/ D
! ?7 I0 C: I* H$ p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对英国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从这一点上说,富克斯给苏联提供核武器的情报,也在另一个方面给了英国人帮助。% s/ F: x8 F3 M6 q! `) G" T, M

# m$ j3 R, i: c+ G% F2 T" T; p1952年10月3日,在澳大利亚附近的一艘军舰上,英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3个月之后第一批可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就装备了英国皇家空军,代号“蓝色多瑙河”。1957年5月15日,英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和中国一样,他们的第一颗氢弹也是可应用于实战的核武器,代号“铁锚”。这样英国人也完成了小炮仗-大炮仗-能扔出去的大炮仗三级跳。
* K/ S8 g; C8 v9 K' ?* h9 p+ B7 U0 [7 A" Y+ Q
英国的氢弹和我们也有类似点,应该都是球形次级,可以降低研制难度;美国是柱型次级,研究难度大,武器威力也容易放大。这都和自己国家的国情相关,除了美国,没有谁能很方便的跑到别的国家头顶扔炸弹。. L, Y+ h; m0 p
! z; d2 h: x% g4 t$ E! `! J
按当时的情况,英国人的核弹扔到伏尔加河有点难度,扔到塞纳河与多瑙河倒是压力不大。
1 H& B; F- o9 x% C  c+ N  B) q3 n1 w7 V! q
英国的官僚们,对自己的位置摆的很正。曾经的天堑英吉利海峡,二战时候已经是岌岌可危,冷战时期,面对苏联的核武器,已经没有什么大用了。核大战情况下, 英国已经不值得占据,直接毁掉就完了,这对于大英帝国是不可接受的,再加上武装力量上的差距,英国人要想继续发挥搅屎棍的作用,就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政治上。
3 |4 D$ c' i0 Y0 g2 v0 r5 i4 E6 \6 }) [6 S5 e  S: ~* W3 U
政治和武力都是相辅相成的,比如英国佬就曾经把核武器布置到新加坡(当然这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早就撤回去了),目的是一旦PLA沿中南半岛南下,就用核武器攻击缅甸,以切断PLA的进攻路线。
  t8 Y+ O+ F: W' u* S4 W
! i- V2 Z+ b" f8 X) d缅甸嘤嘤哭泣:“我得罪谁了,要挨一轮核弹……”
7 U& v# `/ Q# \& T角落里德国愤愤不平的说:“你才一轮,我得罪谁了?东西两边都想炸我……”) w# P/ ]/ K! e" h9 W& p
* q( G+ s. B' @  t
英国对待核武器的态度可以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是独立自主(这台词有点熟?),两个基本点是依靠北约,依靠核威慑。用老太太都能听懂的大白话就是命根子要握在自己手里,打仗的话兄弟伙你们先上我掩护,能不玩同归于尽大家就尽量留一线他日好相见。
' h6 u' l9 l; A* G( ?3 C1 y( [7 v; C( j4 u
英国对于自己前景并不乐观,老是担心苏联人脑子一热就把他们给灭了。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以太祖为首的老一代革命家不仅国内打仗打得好,对国际形势的拿捏也是非常到位,领先于其他不少国家一截。
% z& m4 T. ^- e5 D, \; H' F5 C5 U2 X2 n/ z* C7 p
没人能想到的是,独立自主拿下氢弹,建立战略轰炸机部队,竟然是英国核武器走向下坡路的开始,从此英国就开始不断的走向下滑通道,就像我们的经济L形走势,不同点大概是我们还在L的那一竖上,英国的核武器经过已经在走了几十年后,走到了L的那一横上。8 S  O9 y8 L+ w
/ @$ L; h4 y2 ]4 L
之所以下滑,来自于英国核战略对美国的依赖,颇有些类似我国政府对房地产经济的依赖。依托美国,可以趋利避害,能够减少在战略核武器及其运载工具上的研发投入,也可以同强大的队友绑定以应对自己不好应对的困难。毕竟在洲际导弹之下,别说海峡,大西洋都没了什么意义。美国表弟家大业大,消耗点没啥,英国本土就那么大,城市就那么多,万一苏联那边喝多了,核武库的零头就可以把英国打到万劫不复。以前靠兄弟们上我掩护,核战争下已经没有了前方后方,不定谁先挨枪子呢。' r9 ~* ~+ N9 [6 @3 ], |6 e
- \6 {! t- `5 k5 ?: [) U
1958年“麦克马洪法案”做出巨大的调整(苏联刚刚发射人造卫星),授予美国总统处置原子弹和氢弹情报的权力。1960年,英国政府放弃了研制自己的“蓝光”导弹,转而采购美国的“空中闪电”导弹,毫不意外的被美国表弟耍了,1962年,美国政府宣布中止“空中闪电”研究计划。
9 c( v1 K0 E: w1 m; w: [/ x1 A/ r# J( j
也就是这年(1962)12月,美英两国签订了“拿骚协议”,美国政府同意提供一定量的“北极星”中程导弹作为补偿,英国必须把这些核武器置于北约指挥之下,美国也会至少提供与英国相等的核导弹给北约,并接受北约的指挥。这协议看着就像高利贷骗子们的合同一样合理。北约在谁的控制之下?
+ J6 ~2 q& p4 `, ]% _! A- d1 z) N* p1 P1 e
英国的核弹头在当时都是空基的,但是美国表弟提供的运载工具是海基的潜射导弹,意味着本来想占便宜搭便车的英国人不仅仅没能少花钱多办事,反而要多花钱,还要把自己卖给美国人。把核弹头从空基换成海基的花销恐怕不比独立研制一种导弹小,而且以后只能跟着美国人的指挥棒跑了。同时,美国人的核武器也部署到了英国本土;同时还获得了英国一个核潜艇基地的使用权;另外在英国还建立了一个导弹预警系统的雷达站。另外这时候英国氢弹使用的氚及核潜艇动力所用的高浓缩铀是美国提供的,真是羞羞。
7 [" I, M/ _/ n8 A7 O4 k( c# I/ b9 Q; i; |* u1 n/ x& A- t. f
当然英国首相在1963年是这么说的:我们与美国是盟友,我们必须维持这种联盟关系,但我们绝不做卫星国。2 A, j& e& o/ x

* Z$ a0 I6 Q$ ]6 H  X/ D+ L$ R: t美国人的态度则简单直接的多:核扳机上的手指,有一个就够了,欧洲由美国提供核保护伞。
9 {8 a+ b8 y: G; [0 {' H. o  e2 i4 F8 _* ]$ ]1 f
北极星导弹是美国研制的,因此相关的训练和维护都要在美国进行。这时候虽然已经很难堪,但是毕竟必要时自己还能发射核武器,更难堪的日子还没来到。
, s/ Z, C7 [9 z- [' z) m; _, Q. ^0 ]
1980年英国宣布向美国采购三叉戟C-4,弹头则自行研制。毫无意外美国人的导弹计划出现了意外,三叉戟C-4要退役了,贴心的美国表弟为英国表哥提供了更先进的三叉戟D-5。4 `) V6 i/ `4 q

, S$ Z& G) m  B, ?. t) p三叉戟D-5是非常先进、精密的武器,所以存放和维护保养都只能在美国本土进行。这样英国的核战略就算还留了条裤衩的话,也是丁字裤了。这样英国潜射导弹发射出了故障,跑美国腹地去了,也就好理解了,根本就是美国人自己干的么。( o. S! z' D6 O1 R" l

0 p# l0 P( f) H! Q7 |既然力量不足,英国人就全力做好一根搅屎棍。《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英国都是上蹿下跳的热衷鼓动者。我查了一下中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时间,是1992年3月9日,在此之前如果中国有些什么图纸流出,不算不遵守这个条约。另外,印度、巴基斯塔、朝鲜都没有加入这个《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日本倒是加入了,1995年。现在五大流氓则是一致表态,强烈支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0 m. U5 p$ L/ d
' K5 Q9 B9 v+ J4 ~6 x: R
除了这些条约,美苏之间各种有关核裁军的谈判,英国都喜欢插一腿。好像中导条约他最喜欢参合,结果闹成了这世界上中程导弹玩得最溜的是某个美英苏(俄)都不喜欢的国家。
2 i+ Z  d" r7 Z- m5 x. r6 }! a' ~
4 J3 e6 W& R3 S5 r% f. N英国这么自废武功,原因太简单了:钱。英国军费并不低,但是英国军队里将军和文职人员的比例非常高,军费的支出上也有很多微妙之处,比如国防部大楼的装修。, `8 D) Z3 Q4 o# C, Z3 N

0 t9 u' [3 Z8 P
作者: 李根    时间: 2017-2-19 02:25

作者: 鳕鱼邪恶    时间: 2017-2-19 02:46
装修~~~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7-2-19 04:10
尼尔斯·玻恩向盟国透露纳粹德国的核研究情报,也是通过英国。* X3 p, n, x5 @. t- i- E

) t( ]2 W6 f  K9 B- a另外,俄罗斯在中导问题上曲线救国,好像又回来了。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7-2-19 15:00
晨枫 发表于 2017-2-19 04:10
/ {: F% {4 K1 v6 @尼尔斯·玻恩向盟国透露纳粹德国的核研究情报,也是通过英国。
; Z5 d8 O( k- {5 q9 z- r( r+ N9 [+ J* c. |
另外,俄罗斯在中导问题上曲线救国,好像又 ...
2 i' |- D( u+ N
虽然苏联在中导条约中可能被忽悠了,但是我不信老毛子没有留一手。但是我现在倒是有点相信美国人把自己忽悠了。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7-2-19 16:57
猫元帅 发表于 2017-2-19 15:00: O. [2 O% e6 j$ _! P. ^
虽然苏联在中导条约中可能被忽悠了,但是我不信老毛子没有留一手。但是我现在倒是有点相信美国人把自己忽 ...

$ n4 l( }; x. r- A中程导弹条约限制的是弹道导弹,不限制巡航导弹。
作者: 红茶冰    时间: 2017-2-19 18:10
所谓某方面的专家写的东西能够到处都能看到的,基本上是核心机构根本不待见的。' q1 j& j. U+ h* U' y% r$ s
受重视的专家都有渠道直接向上面递褶子的,内容也不会公开,而且就算公开其内容也大相径庭了。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7-2-19 18:34
燕庐敕 发表于 2017-2-19 16:57
/ }1 J  O7 }0 J5 x中程导弹条约限制的是弹道导弹,不限制巡航导弹。

1 `. D( X* ?4 u1 O9 U我记得是包括战斧导弹的吧。
作者: 我不是马甲    时间: 2017-2-19 18:40
猫元帅 发表于 2017-2-19 18:34
3 |7 m: `3 L9 x! g我记得是包括战斧导弹的吧。
0 ?, y! F3 m# Y
海基巡航弹不在条约内。
作者: 料理鼠王    时间: 2017-2-19 22:00
好歹当年还是日不落帝国。
5 I) o& D7 c' x. ~8 D0 I3 A现在虽然不济了,卖卖祖产都还能混个几十年好日子。
' a) j( T; T6 B8 w5 q& @4 Z而且执政的感觉总比其他国家更靠谱一点,这可能是精英教育的最大价值。
作者: 小书童    时间: 2017-2-20 09:40
我大,从来二哥干完大哥都是死不留尸的吧,美国还给英国留一口气好像还不错嘛!
作者: 我不是马甲    时间: 2017-2-20 13:23
红茶冰 发表于 2017-2-19 18:10
$ }/ g$ \( U8 X  A. n所谓某方面的专家写的东西能够到处都能看到的,基本上是核心机构根本不待见的。; S, x3 }# e! h! q0 C$ T
受重视的专家都有渠道直接 ...
9 a9 }+ e: _0 {( W) @1 [- s
你太乐观了。
7 E$ E  p! U# `& x, }2 D" Z* t
' d% @3 m, [6 e9 ^% \2 e6 \" d就算他是边缘专家,给他审稿的可不是。审稿的连常识问题都看不出来,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T( w) }1 J' ?: Y8 m5 N2 x

9 U; J! R. K3 }  h就算他现在是边缘专家,难保以后不是。
% R+ Z! q$ f) j# B% m5 F" A$ U; E- R  ]! \' d
这个圈子就是这样。
作者: 然后203    时间: 2017-5-25 16:22
在核工业杂志上看到 英国民用核技术消亡之路,也是很感慨,但是到今天还有多少脑残信奉私有化啊。
作者: jeckforlete    时间: 2017-5-25 21:44
我不是马甲 发表于 2017-2-20 13:23
, E7 r! n( y9 r+ v# }你太乐观了。9 w/ b& h. ]. \, u, f& E2 u

% i' q5 W' D  t& i7 u7 Y就算他是边缘专家,给他审稿的可不是。审稿的连常识问题都看不出来,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 Z. W0 j. B2 J8 i9 o: m: y( x
这些专家也都是人精。这些假专家水平再差也是你同事,你不能在面子上太过不去。反正丢人又不丢你的人,怕什么。领导知道你有水平就行了,网友又不参加评议的。
作者: 井木犴    时间: 2017-5-26 03:45
大英帝国每年5,6百亿美元的军费,基本上都发工资了吧
作者: 中华如龙    时间: 2017-5-26 10:20
朝鲜是加入后退出的- _; a$ o1 P3 k) P# O1 Y
这个心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作者: youyouyuyu    时间: 2017-6-10 14:11
没什么威胁牛逼给谁看呀。英国主要问题是经济影响力的萎缩,并没有什么经济利益需要军事保护。
, R7 D6 g! x! _" U# s- x就像印度,再阿三也是印度洋霸主,依然是威胁者不是被威胁者。
: e; Y7 O" y5 L9 p; O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