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J! S! D" k! T/ w引子; s" L7 K5 R# d! V( k( |1 C
! A* ^" ~, G+ u4 h% [# Z
特拉斯米尼湖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托斯卡纳地区腹地,毗邻古城佩鲁贾(Perugia)。公元前217年6月24日凌晨,一支罗马大军沿着公路向东开进特拉斯米尼湖北岸,打破了黎明前的静谧。此时天刚破晓,浓雾从湖中升起,笼罩着整个湖区和周围的山岭,视线所及到处是一片白茫茫。两个罗马军团以行军队形稳步前进,队伍绵延数公里。队列中间一位中年将领身披紫红色斗篷,策马扬鞭,趾高气扬,便是这支罗马军队的统帅、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Caius Flaminius)。, Q$ x( Q' k9 L0 m
0 ^0 [- d1 \ S; F/ b
特拉斯米尼湖的北岸和东岸群山环绕,大多数地段山势平缓,但有几道峻岭直逼湖边公路,形成石崖悬空的峡道。此时天已大亮,浓雾渐渐升起,罗马大军逐次通过一条峡道,眼前豁然开朗,左侧的山岭稍稍退后,出现一块狭长的湖边平原,几公里以外平原尽头的高地上,迦太基人的大营隐隐可见,营垒前的山坡上旌旗招展,长矛如林,那是汉尼拔的利比亚步兵正严阵以待。弗拉米尼乌斯立刻命令部队加快步伐,迎击敌人。罗马队列急速前进,前队抵近迦太基密集阵前几百米处,开始纵队变横队,排列三线战阵,而罗马后队刚刚通过峡道。$ Z0 V; j I! J4 A7 d$ k. }3 Y
+ H1 `9 ^, t/ J( g; x* `1 w此时迦太基大营突然响起一阵嘹亮的号角声,紧接着一连串号角此起彼伏,在左侧群山中回荡。罗马士兵惊骇不已,面面相觑的时候,突然爆发一片惊天动地的喊杀声,浓雾弥漫的山坡密林中冲出数万高卢和西班牙战士,向正在行军的罗马各个纵队猛扑而来。整个罗马队列立刻被分割成几段,士兵来不及组成方阵,各自为战,乱成一团。刚刚通过峡道的罗马后队正要掉头撤退,遭到数千敌骑迎头痛击,许多罗马士兵慌不择路,纷纷跳入湖中。 9 g" D0 K9 J) O" p. T2 ^0 L# i6 j- z' B' u. P' z/ w
弗拉米尼乌斯这才绝望地意识到,他的轻敌冒进将两万五千罗马将士置于死地。1 m2 I" U1 E8 a1 [! y m, B9 t
5 ?( Q! A; h4 u8 D. J: z0 C0 \" c9 G0 Y1 K3 v' H$ z7 T6 Y
1. 民众领袖 + a$ E0 [* u6 m$ K2 E! Z, S1 W+ [, \9 H7 M2 ]( m G6 M/ W
公元前217年1月,特雷比亚战役惨败的消息传到罗马,元老院震惊之余,立刻果断扩军,迎接挑战。除了特雷比亚战役遭到重创的4个军团得以补充加强以外,罗马城部署了2个军团的卫戍部队,另有2个军团派往西西里岛,1个军团派往撒丁岛,以防备来自迦太基本土的进攻。加上正在西班牙作战的2个军团,这一年罗马总兵力达到11个军团约15万人。元老院宽大为怀,没有追究败军之将森普罗尼乌斯的责任。老西庇阿奉命前往西班牙,主持那里的战事。3月15日,新当选的两位执政官走马上任,他们是塞维利乌斯(Gnaeus Servilius Geminus)和弗拉米尼乌斯(Gaius Flaminius Nepos),而后者将导致罗马的又一次惨败,并为此背负千古骂名。 4 C2 A! J$ h* |- d3 N4 u5 v K & r% d3 G, G. |: ~+ o弗拉米尼乌斯是罗马政坛的一匹黑马,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他是罗马贵族所谓的“新人”(Novus Homo),也就是该家族中首位当选执政官的人。古典史家记载,弗拉米尼乌斯狂妄自大,依靠“群众路线”出人头地。他虽然出身贵族,但以民众领袖自居,竭力为老百姓谋福利,因此颇得民心,屡次借助公民大会的力量克服元老院的阻力。 9 F- c) n/ l! O9 B8 a ) R$ w. R5 N: f* D, E弗拉米尼乌斯的“民主派”色彩浓厚,因此深受古典史家的诟病,无论波利比乌斯还是李维,都将战役失败归咎为他的莽撞冒失和亵渎神灵。这些指责带有过多的感情色彩,既不客观,也不公平。弗拉米尼乌斯的战役指挥中规中矩,他的鲁莽冲动其实是绝大多数罗马将领的通病。从古典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弗拉米尼乌斯是个有理想有个性的人,他的民主理念领先时代,一百年以后为社会改革献身而名垂青史的格拉古斯兄弟(Gracchi Brothers),只不过是他的学生而已。6 x) Z4 S* r, @ G* n& O* a5 J! x$ {
w+ r- C* }; [1 z% @" z
公元前232年,弗拉米尼乌斯当选护民官(Tribune of the Plebs),提出一项议案,将新征服的高卢土地分给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失去土地的罗马贫民。罗马贵族早就对这些土地垂涎三尺,于是该法案遭到元老院的强烈反对。就法律地位而言,罗马元老院其实只是个咨议机构,并没有立法权,但元老院指导国策是罗马几百年的惯例,在法律文件、钱币、徽章和公共场所的雕刻上随处可见“SPQR”四个拉丁字母,就是“元老院和罗马人民”(Senatus Populus Que Romanus)的缩写。不能获得元老院的认可的议案,一般都会束之高阁。弗拉米尼乌斯就是不信这个邪,他力排众议,强行将议案提交公民大会表决通过,引起许多罗马贵族的不满。 8 y9 G: w3 X! D; t" |' D2 I8 @; p0 L. m. J* M- l& D* Q
公元前223年,弗拉米尼乌斯竞选执政官成功,随即北征波河流域,平定高卢部落,成立内高卢行省 (Cisalpine Gaul),为罗马长期控制波河平原奠定基础。三年后,弗拉米尼乌斯当选监察官(Censor),在十八个月的任期里政绩卓著。他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弗拉米尼亚大道”(Via Flaminia),连接罗马和北方重镇里米尼,并在波河流域建立了皮亚琴察和克雷莫纳两座移民据点;他还改革了罗马最重要的立法机构–百人队公民大会(Comitia Centuriata)–为平民阶级争取更多的政治权利。公元前218年,罗马公民大会通过著名的“克劳迪亚法案” (Lex Claudia) ,禁止元老院成员从事国际贸易,弗拉米尼乌斯是唯一投了赞成票的元老院贵族。 8 [" p& ?( R! B2 D% Y" w 1 Y+ l' Y0 D' l* Z' t: V弗拉米尼乌斯北征高卢期间,罗马元老院以祭祀结果显示凶兆为理由,企图将他召回,弗拉米尼乌斯置之不理。波河流域平定以后,弗拉米尼乌斯班师回朝,认为自己开疆拓土劳苦功高,要求在罗马城举行凯旋式,遭到元老院拒绝。他就操纵公民大会通过决议,授予自己一个盛大的凯旋式。这年弗拉米尼乌斯再次当选执政官以后,害怕元老院故伎重演,阻挠自己上任,于是写信给森普罗尼乌斯,命令他把部队带到里米尼待命,然后借口处理私人事务离开罗马城,3月15日突然出现在里米尼,以当选执政官的身份接过统帅权杖。元老院派遣使者请他回罗马出席执政官就职仪式,他以军情紧急为由推辞不去。弗拉米尼乌斯为人处事我行我素,离经叛道,让许多保守持重的元老院贵族深恶痛绝。3 `) d6 O3 m, f+ E1 | U5 @
! h/ B$ v& w0 s( t) w
公元前217年春天,罗马调整意大利北部的防御体系,执政官塞维利乌斯率领两个军团据守亚平宁山脉东侧的北方重镇里米尼,在他西南方向一百公里以外,弗拉米尼乌斯率领两个军团据守亚平宁山脉西侧的阿雷佐(Arretium,今天的Arrezo),与之遥相呼应。两位执政官分别扼守汉尼拔南下的两条必经之路,无论汉尼拔进犯那一侧,另一位执政官都可以沿弗拉米尼亚大道迅速驰援,形成夹击之势。 " T( r* f* P. z2 L+ a3 G1 O( f6 K% O/ r K; Q
弗拉米尼乌斯麾下的两个军团,包括罗马和联盟步兵2万人,西西里盟邦叙拉古支援的轻步兵1千人,克里特弓箭手1千人,以及骑兵3千人。亚平宁山脉有多处山口可以翻越,弗拉米尼乌斯兵力有限,分散据守各个山口显然不是上策,于是他决定坐镇阿雷佐以静制动,等待汉尼拔的到来。 Q) Y* B: w$ M3 W: z
& B3 N( `2 x5 C) @2 w8 N" Q* g y4 j
6月初,西北方向突然狼烟四起,许多城镇火光冲天,难民如潮水一般涌进阿雷佐,哭诉自己的家乡遭到野蛮人的蹂躏。弗拉米尼乌斯登高远望,不禁心跳加速,血脉贲张。汉尼拔终于来了。2 ~9 J* z! f9 e6 |& L( [0 C
" ?+ ^! w# c, l( f, E# g3 m% \+ p# L+ o7 O0 [, o4 s5 U
2. 跋山涉水 " k' g+ j. }" l- J) [8 q- Q6 b R& [8 j: j& O# Y8 D+ E; H
特雷比亚战役以后,汉尼拔率军进入冬季营地休整。古典时代的意大利北部冬季非常寒冷,来自热带地区的十几头战象无法适应气候水土,相继病死,只有汉尼拔的坐骑–一头名叫“叙利安”的战象幸存下来。波利比乌斯记载,汉尼拔对高卢盟友缺乏信任,经常乔装改扮,戴不同颜色的假发,不断变换住所,以防高卢人行刺。汉尼拔孤军深入敌国作战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在此可见一斑。3 L. e- W2 P% s. T
# L/ y" ?) w. a$ S3 K {! R9 M# R
公元前217年春天,汉尼拔面临何去何从的战略抉择。波河平原虽然物产丰富,但高卢部落桀骜不驯,叛附不定,此地不能久留。汉尼拔心目中最理想的根据地,其实是意大利南部,这里被罗马吞并的时间不长,民心可用,距离迦太基较近,容易获得补给。确定挥师南进以后,接下来就是走哪条路的问题了。最显而易见的路线是顺着波河东下,然后沿意大利东海岸南行,这条路线比较好走,但将在里米尼遭遇罗马执政官塞维利乌斯的阻击;其次是翻越亚平宁山脉进入美丽富饶的托斯卡纳地区(Tuscany),这条路线需要翻山越岭过草地,艰难许多,而且有弗拉米尼乌斯大军在阿雷佐严阵以待。 8 i: Q( O9 h& }9 _! i/ P + @# t J8 R- F汉尼拔最终决定舍易就难,翻越亚平宁山脉。古典史料没有记载汉尼拔的决策依据,让后人颇费思量。近现代西方学者揣测,汉尼拔大概希望策反托斯卡纳地区的罗马盟邦,这些伊特鲁斯坎人(Etruscans)的后裔跟罗马素来不睦,仅仅二十多年前,当地的法莱里城邦(Falerii)还跟罗马人兵戎相见。另外汉尼拔很可能计划在意大利西海岸接应迦太基的海军,因为这年夏天一支迦太基舰队停靠比萨港,舰队指挥声称是来同汉尼拔会合的。从战略角度来看,意大利东海岸夹在亚平宁山脉和海岸之间,异常狭窄,汉尼拔打仗需要充足的机动空间,取道东海岸无异于作茧自缚。 3 o; d( ~6 D/ B ! r! g6 y! I& v: O0 S+ o& l许多西方学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汉尼拔决定走西线,很可能是在有意识地选择对手。汉尼拔征战意大利期间的情报工作极为出色,间谍遍布各地,渗透进了罗马城内甚至军营里面。古典史料记载,汉尼拔的间谍组织严密,行动诡秘,使用特殊的手语联络交流。罗马人曾经抓获一个间谍,砍掉他的双手以后释放,以警告其同伙。汉尼拔南征之前,肯定对两位罗马执政官的底细了如指掌,他很可能打算利用弗拉米尼乌斯的性格弱点,创造战机。 * _2 H! V4 }" v! T: g: \7 o, X% N0 F3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