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龙的真容(龙玉出冰天-华夏的高纬度北方起源,第二章) [打印本页]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9-3 23:58
标题: 龙的真容(龙玉出冰天-华夏的高纬度北方起源,第二章)
第一章在这儿链接出处 龙玉出冰天 第一章 8 t  o9 T0 t- g- r/ F) ]
- S0 i- j1 J. h9 r% W
为啥第一章还没贴完就贴第二章呢?第一章好长的,关于体质特点的、还有后面的蒙古人种的起源理论和扩张历史啥的,太那个,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所以先贴龙崇拜的起源这部分。8 y4 X6 P; D4 H" b  G

- S* S/ `  L$ c) d+ w---------分隔线 ------------------------
0 r- {. ~$ ~* B0 Q8 U: ?
- V# ~8 s( L" X+ e7 V《龙玉出冰天- 上古华夏的高纬度北方起源》6 d0 G! k7 M. k; Z1 H4 y" N+ i# ^
5 |/ @: g# Y( z( a  `+ ?
第二章 龙的真容! U! N6 j2 q+ l7 D8 F# z1 ]& X
9 Y) a  g5 q( O" y0 p" s+ U9 I
龙崇拜是中国人的文化特征,但龙的真容如今已经隐没在历史的云雾中。关于龙的本源,历来有多种学说,众说纷纭,但没有哪个能令人完全信服。影响最大的说法是1948年出版的闻一多先生所著《伏羲考》中提出的“混合图腾说”,认为远古一个蛇图腾的部落融合了其他部落之后,形成了以蛇的形象为主体并且混合了马、鹿、鸟、狗和鱼等等动物特征的混合图腾--龙。这个学说流传广泛,但基础却非常薄弱。首先“龙是不是图腾”已经颇具争议,退一步说,就算龙是图腾,古代的民族融合基本是通过战争,失败民族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图腾的杂糅混合只是一种美好想象。对这个建立在臆测的基础之上的“混合图腾说”,王莅荃的反驳十分有力:
9 ^3 W( e; f) a# s! b) W/ n
6 g; n# |- q0 a2 c迄今为止,国内外所有图腾文献中,还没有发现一个用六七种动物器官零件拼凑而成的图腾像。[王莅荃 《中华龙文化的起源与演变》,p190,气象出版社,2010年]
, [! s& f; x( y1 [7 N( `) z' n8 t6 ]# {* u
《易经》中多次以龙为卦象,如果龙是拼凑出来的虚幻事物,那么这部巫卜之书又怎么能让广大信众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呢?
1 h; p& h1 J! Z8 C* B9 X  ^4 I
! T; I& P* \8 W2 Z  o/ k龙崇拜也绝不是由蛇崇拜发展来的。那种认为古人出于对蛇的畏惧和厌恶转而产生崇拜的想法,是现代人对古人精神素质的一贯轻视态度所导致的误判。载于《韩非子》中的关于“神君”的故事说明先秦古人既不喜欢也不敬畏蛇,对蛇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态度。《淮南子》里提到后羿建立的功劳之一就是“斩修蛇于洞庭”。另一个反证是,龙崇拜最盛的反而是干旱少蛇的北方地区。还有的学说认为龙的本源是鳄鱼、恐龙、马、河马、胚胎等等,不一而足。但依笔者看来,这些假说都是钻进了一条死胡同。
) Q9 Z# S8 Y; {; Q; W" Y: s( ^& w0 N& A3 D7 [, r- b1 I
针对这些我们要提出一个观点;龙绝不是任何一种动物。虽然古人会敬畏和崇拜一些动物的超凡能力(比如猛兽或者飞鸟),但人对禽兽的崇拜是有限度的。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则异乎寻常,其集于一身的雄健、神圣、吉祥、灵异、神秘和超拔杰出等等品性,数千年来在中国文化中坚如磐石,一以贯之,绝不是哪种动物能够承载得了的。" x4 d; v1 R$ S# T; f9 u

# p5 S$ L; m* n6 q2 F1 E目前可见最早的龙,是辽西红山玉龙和安徽凌家滩的石龙,但两者相隔数千里,除了蜷曲的形态之外没有其他的共同点。可见远古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有对龙的共同信仰,但龙却没有确定的形象,这一点让我们更有理由否定它的动物属性。各地人民从自己的想象出发,基于一个共同的神秘理念(可能是承继于更早的年代流传下来的知识),创造了龙的不同形象。从红山玉龙、陶寺蟠龙到夏商周三代的龙,绝大多数无足,有的一足或两足,有的一首双身,有的一身双首,还有的在正身之外有一个若即若离的“副身”(比如山西石楼的龙纹铜觥),离奇怪诞,都不是真正的动物形态。还有,最早的红山玉龙无鳞无角无足,通体抛光,造型简洁,到商代的龙就出现了角和鳞纹,战国之后才出现四足之龙。细节越来越多,逐渐向现实的动物靠拢。但直到汉代,龙的形象还是有很多变体并存,隋唐五代之前龙的造像都无定型。龙的形象逐渐定型为我们今天熟悉的样子,是明清以来的事情。这个发展轨迹充分说明龙的动物化特征是后人附会出来的,与其原初的本义无关。  W" k  f, ]: h6 W1 B+ E; c8 G
5 s+ {+ j7 J) C6 d
还有一些学说认为龙就是松树、闪电、云、虹、龙卷风、星象等等,众说纷纭,但都无法完全自圆其说。自上个世纪初以来这么多人的努力,似乎还没有接近龙的真相,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探索方向。
9 k, E( I0 g% b9 d3 o! N; C9 R0 e+ V3 [
问题在哪儿呢?让我们注意这样一个事实:龙崇拜不是汉族独有的,它也盛行于东亚众多民族之中。藏语中的龙的多个读音,与古汉语存在系统性对应,说明龙崇拜在藏文化中历史久远。古籍中记载匈奴人也有独特的崇龙习俗。据前苏联学者的资料,黑龙江北岸的那乃人尊崇巨蛇“穆杜尔”,认为它是“天与水的主宰”,是它与猛犸象一起把山谷犁成河道,疏导了洪水。而同属通古斯语的满语中称龙为“穆杜里”(muduri)。也有证据显示,南方诸少数民族的龙崇拜并非出自汉族的文化影响,而是源自其自身固有的古老传统。比如云南普米族称龙为【bro】(陆绍尊《普米语简志》第111页),藏南错那门巴语中的龙为【bruk】,景颇语龙读为【paden】等等。联系中美洲玛雅人对飞天司雨的羽蛇神的尊崇,龙崇拜显然是蒙古人种诸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要追寻龙的本源,必须与蒙古人种的起源和迁徙联系起来,否则我们将永远在五里雾中摸索。7 U; c. l" m5 F3 e; W$ s2 U1 h, x
* E" y. B/ k- S+ _
蒙古人种诸民族从冰天雪地的高纬度北方走来,那么龙竟为何物?如何在我们祖先的精神世界里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在本章我们将看到只有在高纬度地区独有的自然现象中,才能找到龙的最合理、最有说服力的本源,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先精神世界的殿堂,揭开龙的瑰丽雄大的真容。
3 g; i9 b1 F( t. m) C% J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5-9-4 10:46
莫不是北极光?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9-4 16:15
石工 发表于 2015-9-4 10:46+ @  n& L2 g7 [( d: ?* m
莫不是北极光?

0 I+ F- U  t$ y, ^7 ~& F/ _& Z$ `- B那我们必须解决“龙为水物”这个关钮。
9 m% F. D6 K1 Z8 A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9-4 16:21
一、古籍中的线索& p, k5 C, l8 g1 x# j+ F$ Q
0 H8 m+ p* q) A3 X3 \# y! j
古籍虽不可尽信,但多少会留下一些线索。年代越晚,堆积的捏造信息就越多,元明以降的文献中对龙的描述皆不足为据。要探寻龙的本源,还是要从最古的文献着手。年代越古,参考价值越大。虽然始皇焚书使得上古传承下来的知识有所损失,但先秦和秦汉时代去古未远,那时的学问人依据故老相传的知识,对龙的认识依然较为接近真实。让我们先梳理一下古籍中有启发性的线索。
! q% x- x! _) _( q9 c: }5 y# F) g! L( Y$ ?9 S5 P. _8 [
(一)龙无定形,是变化之神( O0 S& P' i3 k2 A- I
9 D2 o, G9 o! h$ v; C
说“龙无定形”,读者大概不理解。龙不就是牛头、蛇身、鹰爪、鱼尾的形象吗?怎么能说无定形呢?但龙的这幅模样是唐宋之后才逐渐定型的,至少在西汉时,龙的具体形象依然很模糊。《淮南子-要略》说:
  I) c. S9 C6 o$ D+ _! Z, C1 ~) _* @6 b) n5 t1 Y
今画龙首,观者不知其何兽也,具其(身)形,则不疑矣。
" \& u% W0 j4 |' V3 A- i3 k& Y) N6 h
就是说,单画龙首的话,人家都不知道你画的是什么,把身形画出来,大家才恍然:噢,原来是龙。这说明当时龙的头部是什么形象还不确定,只有身体的蛇形是确定的。《论衡-龙虚》中说:“世俗画龙之象,马首蛇尾”,看来到了东汉的时候,马头的龙比较流行。龙首的不确定性,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红山的龙与凌家滩的龙头部细节就完全不同。浙江博物馆藏有一件龙纹陶瓶(据王从仁《龙崇拜渊源论析》),那上面的龙有一个鸟类的头部,还有尖尖的喙,身体呈卷曲细长状。古器物和绘画中其他各种各样的龙头部像蛇、马、 猪、鳄的不一而足,全无定式。# V: c  b+ ?$ s# K, ^9 h
, [$ E6 y& T! T& @3 E5 S# N
难道甲骨文中的龙没有头吗?我们看看甲骨文中“龙”字典型写法的两个例子。
! [/ n) q+ I$ q1 _                5 L: _% S1 ^; j; E+ M  M1 a; q
图 1 甲骨文中‘龙’字的两个典型写法
# g# u" S$ [4 A
" e' F3 d/ H$ K; V' @' K: I2 o从字形上看,龙头并非写实,而是一个符号化的部分。第一个写法的龙头非常像“天”字,第二个写法的龙头上有一个倒三角形冠,这个元素在甲骨文“凤”字头上也有,是表示神异威严的一个符号。所以,这些龙很诡异地没有面目,这与甲骨文中的“马”、“鸟”、“龟”等字中对动物头面部惟妙惟肖的写实手法大异其趣。可见龙头是什么样子的远在甲骨文的造字之初就是模糊不清的。只有蜷曲的龙身比较确定,这与淮南子中的议论是一致的。
; a/ H6 s# U& G& G/ P, x, c* P8 _  Z- h. J3 N$ t$ n
《周易·乾卦》中有这样一句卦辞:“见群龙无首,吉”,千古以来让人困惑。龙无头岂非凶兆?怎么会是吉兆呢?于是有人强作解人曰:此“首”当作“首领”解。但晁福林先生(《补释甲骨文□字以及商代与之相关的社会观念》)指出,“首”用作“首领”之义是战国以降的后起之义,商周时期,“首”即是人兽之头。《周易》的成书年代至晚当在商末周初,所以此处的“无首”就是“无头”之意。由此可见,上古时代的人们觉得“龙无头”是个正常现象。 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二三子问》篇对此提供了佐证,其中记载了孔门弟子请教如何理解“见群龙无首,吉”的问题,孔子回答说:“龙神威而精处,□□而上通,其德无首□□”。帛书此篇中有缺字,但“无首是龙的特性(德)之一”这一理解当大致不差。可见今天的“神龙不见首尾”这么一句俗语的根子有多么古老。所以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龙头的细节都是不确定的,这一点都不奇怪。; Y/ W6 `8 H5 z, {% F5 ^
0 F% C; ?6 `* U' J( C# I# I* R
龙既然无首,当然就不是动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了孔子与老子会面之后说的一段话:
" X) A: r$ }5 _! `( U5 v  t. n3 B7 u$ X2 L1 u$ _& d4 O' \1 @$ }+ v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遊;兽,吾知其能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见老子,其犹龙邪。
; U3 R7 g: O; i) n" X0 j: j" Z/ q
可见孔子明明白白认为:龙非鸟、非鱼、非兽。所谓“龙为鳞虫之长”的说法实为后人之妄说。9 ?! [, A9 B$ B% c* d* W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5-9-4 22:39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5-9-4 22:45 编辑   L1 S+ y, [6 V# {  p" }4 E' U- p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9-4 16:15- |: U# C+ O  ]* r* y/ c
那我们必须解决“龙为水物”这个关钮。. T9 o: T* l1 c8 O; Q  u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3 n# r+ ?8 s2 z5 a& q
& W. _! r5 @9 u' Z北冰洋算不算水?北极光带正好从西伯利亚北部海岸经过。或者说是贝加尔湖,那里比漠河靠北,漠河能看到极光,贝加尔湖边也应该能看到。1 s$ s# ^( h8 L3 K) m( q
按龙是自然现象这个思路找挺有意思,台湾有人写了一篇《燭龍-以歷史、神話和天文交互解釋極光》,挺好玩的。9 [: g# o/ L9 @% j9 U* b
如果能从语言学角度加以验证就好了,象用”雪“字来考核印欧语言的同源性一样。如果考察北亚民族的”极光“和”龙“这两个词,是不是能找到一些支持点。/ S- d5 a& h8 O( D( n4 {* U
至于其它的自然现象,好像没有能象极光这么震撼神秘,能唤起宗教情感的。闪电和龙卷风也很震撼,但远远比不上极光神秘。. s* w5 ^) H$ \1 g

* r6 U+ T) r8 @8 s刚刚查了查,”龙“ 和”电“在甲骨文里还挺像的,且”电“是”神“的本字,所以闪电也可能入选。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9-5 06:55
石工 发表于 2015-9-4 22:39" {1 F# P1 M4 u
北冰洋算不算水?北极光带正好从西伯利亚北部海岸经过。或者说是贝加尔湖,那里比漠河靠北,漠河能看到极 ...

- M8 p- u$ B+ }: f3 |, P, \+ I, F8 H; F: `语言学验证恐怕难,如今的北亚民族在几千年前,可能是中原民族,比如史禄国就提出证据说通古斯人是南方迁来的。但如今的中原民族,可能原来是北亚民族。腾笼换鸟寻常事,好地方强者居之,是铁律。6 F, s9 E9 s% @4 U" J

9 s& u, T1 N1 h但同意你,极光对古人的震撼最大,尤其是横亘头顶的极光,而不是远方地平线上那种汗漫微光式的极光。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9-5 06:57
龙不仅不是动物,形象也变化无定。《二三子问》篇还记载了另一段孔子关于龙的话:9 c' M5 K; Z0 g; Q4 ]

  C5 t4 ^# r- S' b
龙大矣。龙既能云变,有(又)能蛇变,有(又)能鱼变,飞鸟□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
( z4 R) ~/ k, K& `% b
明白阐述了龙无定形的变化之神性格。早期文献中的龙,都没有具体的形象,或者可以是任何形象,甚至“能合能散”。这种描述古籍中比比皆是:
  z, g+ B3 i# p, _( B9 b) K, l9 m* \  {
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 (《庄子-天运篇》)
龙之为虫,一存一亡,一短一长。龙之为性也,变化斯须,辄复非常。(王充《论衡》)
龙之神也,其为兹能乎?能与细细,能与巨巨,能与高高,能与下下。吾故曰'龙变无常'。(《贾谊新书·容经》)
欲小则化为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尚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管子·水地篇》)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 变而不可测,... (《王安石集-龙赋》)
0 B3 D4 S: w" q& h. y
所以,孔子见过老子之后,与弟子们说:“吾见老子,其犹龙邪”?以龙的原始形象来看,这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个相当精准的概括。老子的思想是“不拘”、“不争”、“上善若水”,老子说他的“道”是“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孔子大概是觉得,这玄之又玄、不可名状的东西,与龙之变化好像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一样,所以他承认自己也不能确定。“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跟弟子们说的是大实话,并非故弄玄虚。2 K: Z+ O# P- x' L

! ^% `/ ]7 [8 E1 e! S读者也许要问了,甲骨文中的龙不是蛇形吗?怎么这些书里,还有孔老夫子,又说它“无形”了呢?其实甲骨文里这个蛇形,也可能不是写实,而只是一种抽象化。因为在所有动物形象中,蛇形是限制最少,熵值最大的一种形状,所以蛇形被用来概括形状无定的龙。汉代编的字典《说文解字》的“龙”字条目下面,很多饱学大儒给龙做了注释,徐铉注:“龙,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 变化无端”,并没有提到蜷曲长身的元素,可见在龙最原初的含义中,蛇形并非其必要元素。
2 x' ~" S- |' }: d( l$ X8 N1 Y: s* f& z- B; ]" }' ^
藏族原始信仰中的龙神也是形状变化无定的,在藏族本土宗教--苯教(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在西藏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教义类似于萨满教)里面,龙神就是变化之神,散漫无定,可以幻化成各种动物形象,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带有蛇尾或者鱼尾[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而汉藏同源是史学界的共识,这两个人群来自史前时代的同一个母体人群。剥离去喇嘛教,藏文化的底层保留了许多汉藏尚未分化之前的特征。
0 [+ r1 C/ b# [& i$ w5 k+ w
- t6 e4 V: G& B3 @0 b8 Z* V宋人罗愿的《尔雅翼》转引东汉王符所言龙为九似之物:“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但从西汉《淮南子》中龙头仍不确定来看,这个九似的定义是不可能早到东汉的,当是宋儒托古的说辞。但至少在宋代,龙的动物化已经完成了。到了明清之际,龙的形象被固定下来。它这付九似九不似的怪样子,其实并不是所谓图腾混合的结果,而恰是其早期形象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遗产。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9-5 07:07
本帖最后由 石头布 于 2015-9-5 15:58 编辑 % o% N; D5 l) ]0 V9 y

2 y+ X+ J. l, H6 h(二)龙是一种光现象?
5 M+ G1 G% l( W
+ _# ~; M8 w: Z8 i先秦和汉魏古籍中对龙的很多描述,都使得我们只能把龙理解为一种能够灵动变化的发光现象。这似乎很令人意外,但除此而外,难以作别的理解,试阐述如下。$ }6 Y' t0 r  n
: R" O% E: \& ~* T# Y5 Q
早期典籍中,都反复强调龙具有“能幽能明”、“乍存乍亡”或者“一有一亡”的特性,就是说,忽明忽暗,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比如说:
0 x+ w3 Q9 B0 z' f& S
龙,鱗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长。(《说文解字》)
龙,能高能下, 能小能巨, 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渊深是藏,敷和其光。(《广雅》)
黄龙者... 能巨,能細,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瑞应图》)
  C# ]4 x' A; [5 v
注意《广雅》中的“敷和其光”明白指出龙是一种发光物。最具体生动的是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辩物》中对龙的描述:
7 e3 g, k8 \0 i/ j3 p* U7 O
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於戏。允哉!君子辟神也。
- d) b8 p5 o" S. }' O, y1 M
您可能会觉得太玄虚了,但其实刘向这个作者是很严肃的。读者们有没有注意到,先秦两汉古籍中对龙的种种描述,无论在今人看来多么“玄虚”,它们都存在明显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可知,并非是哪个作者的信口胡言或者凭空想象,而是出自当时的普遍信念。中国文化的许多基本元素,好像都是在战国和汉代之间集中出现的。但其实远在此之前,就有一个巨大深远的文化传统存在,只不过没有被形诸文字。在从战国到秦汉一段时间里,这些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文化传统被逐渐记录下来,形成文献。龙的观念在形成文字记录的时候,已经模糊了其本源。但先秦和秦汉的学者们秉笔直录,把祖先传下来、他们也不太明白的的龙的描述原原本本地写了下来,才让我们后人有了探究其本源的钥匙。
+ {( l( f, g/ ]9 ~) u" ?
; g7 _% Q! r& X+ W, @" z从刘向的这一段描述来看,龙能短能长,能亮起来,也能暗下去,时而可见,时而不可见(一有一亡),不仅变化轻灵,而且光彩斐然。 这颇似是高空一种变幻莫测,瑰丽而灵动的光现象。这与孔子对龙的评述“智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异曲同工,给我们揭示了龙的壮观美丽的一面。 - T" F- m+ r( p$ q  }" v' O

) g$ Z- {2 O" C% i5 h龙是不是发光现象呢?让我们看看年代更古的典籍中有没有线索。《诗经-小雅-蓼萧》中有这样的句子 :
7 o" K8 ^3 `3 r, s0 f1 S! V9 B0 i
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9 s, S$ e5 x6 ~3 m9 M' R, Z* b
这个“为龙为光”很有意思。一般认为《小雅-蓼萧》是诸侯会见周天子时的赞颂之诗,旧注多认为此处的“龙”是“宠”的通假字,是蒙受天子恩宠的意思。但这种解释有两个不合理之处:第一是与场合不符,西周时诸侯和天子远不象后世君臣那样尊卑悬殊(所以此诗中还有"宜兄宜弟" 这样的词句),有的诗经注释者(比如朱熹)就认为这是一首周天子褒扬诸侯的诗,而不是反过来。第二个不合理之处是与字面逻辑不符,因为纵观全诗,“既见君子”之后的两句,有很明显的因果关系。比如:
8 s! @4 S; g8 f) J9 l$ \+ @
既见君子,(因为)我心写兮,(所以)燕笑语兮
既见君子,(因为)孔燕恺悌,(所以)宜兄宜弟
( c& A* l5 H% Z, U* c- V
显然在“为龙为光,其德不爽”这一句里应该有同样的逻辑结构,即:因为“为龙为光”,所以“其德不爽”(德行没有瑕疵)。那么这里的“龙”就应该释为与光同义,才合乎逻辑。 意思是赞颂对方“光辉四射,德行美好”。所以,龙与光一样,是表示一种伟大辉煌的神圣存在。
8 H/ b: g9 m4 Y' V9 L3 _9 J+ T. e
6 O# ]. L. }+ z' _$ Y+ D( e看来把龙解释为‘宠’是错了的。但是且慢,事情还不那么简单。宠的本义并非恩宠,而是“光耀”。《易经》中“师”卦的卦辞中有“在师中吉,承天宠也”。郑玄注释:“宠,光耀也”。郑玄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否则也没资格给晦涩难懂的易经做注解,他对“宠”字的解释更接近其原初的含义。宠以龙为偏旁,不仅是借其音,也是借其义。龙和宠的本义都与光有关。“宠”的的宠爱之义是引申出来的后起之义。如此看来,释龙为宠在郑玄的时代还不能算错,但以宠的今义来注解‘龙’就刻舟求剑,谬以千里了。7 N2 M8 [2 J1 v4 r! z* ~
(待续)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9-6 05:42
龙的“光属性”在先秦古籍中留下的痕迹比比皆是,比如《尚书-益稷》中有一段舜帝说的话︰5 i: O- R1 Q* @/ e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 x7 Z4 e& C) b《尚书》里的这句话历来无定解,尤其是这个与日月星辰并列的“山龙华虫”,解释起来五花八门。从字义看,华虫似是发光之物。“山龙”与日月星辰和华虫这些光灿灿的东西摆在一起,显然也是光彩焕然的一种神物。3 U: }3 m( V1 c# w& k  @% h4 L$ Q

& P( [1 P2 w3 {# U1 U' J$ O$ `, R《淮南子-天文训》说:“龙举而景云属”。景云就是光彩四射的云。《说文》:“景,日光也”。 到淮南子成书的年代,龙的真身已经不清楚了,但龙与光密切联系的基本特性依然鲜明。
/ J$ d0 b- w5 }$ N) [4 ^# q% H
+ m: g1 g6 \! R) X- h8 A: f“胧胧”一词,古文中指“微明之貌”。比如 “寒淡淡,晓胧胧”(宋-严仁《鹧鸪天》),相似的还有“胧明”。而“胧光”则指白光,比如“胧光照玄墀”(晋-张华《情诗》)。“朦朦”与“胧胧”同义自不待言,渊源更极深:“朦”与“胧”古时同音!它们是以“麦-来”、“命-令”为典型例子的上古复辅音“ML”分化形成的近义词汇,这一点在讨论龙的古音时还将涉及。但“朦”、“胧”两个古同音字共有的“微光”含义是发人深省的。
2 M4 e! z1 ]. _7 \" a
& e9 y. W# m% M% z# I8 z《管子-水地》:“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龟灵是上古华夏的另一个神秘信仰,我们要留到第五章再揭示它的谜底。《管子》里的这句话,即使对于春秋时代的古人,恐怕也不是日常经验能够理解的,肯定是在转述更古远年代留下来的知识片段。那么龙在黑暗之中能见于人,又能不见于人,求之以物理学规律,不是一种发光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 L) G- P. S' \
  f+ \7 R! c0 T- V1 w: ^5 K汉代文人喜作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他们比先秦时代那些惜字如金的记录者们提供的信息丰富具体得多了。汉代去古未远,口耳相传的上古知识片段尚能有所保留。于是我们见到的汉赋中的龙,都是流光溢彩、明艳不可方物的形象。比如缪袭《青龙赋》:
5 K. ]2 s8 U! h/ a
“远而视之,似朝日之阳。迩而察之,象列缺之光。爚若鉴阳,和映瑶琼”。

* A- Q5 {0 _4 }+ t- R' @刘劭《龙瑞赋》:2 q" p( H) m* f2 g1 _, X
“焕若罗星,蔚若翠云”、“或如虹霓之垂耀,或似红兰之芳荣”。
+ _! c8 H# y( a
从这些描述看,两汉时代人们对龙的发光性质是非常清楚的。7 T3 P3 }- n4 |9 ^3 h+ K1 Y$ V
/ O( E' F* H) x2 l2 A
“龙光”作为一个固定词汇,也常见于古籍之中。由以上分析推测,很可能是上古真龙的原型在历史记忆中留下的痕迹。古籍中“龙光”含义多是比喻俊逸的神采、非凡的才华,比如:5 z) t! l% ?" L/ R6 C% Q9 K. @
上有帝室龙光之休,下有堂宇斤斤之祚。(东汉《蔡中郎集》)
俯仰龙光,颜如日星。(东汉《蔡中郎集》)
冀一见龙光,以叙腹心之愿。(《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
德为龙光,声化鹤鸣。(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
还伊人而世载,并三骏而龙光。(《梁书·陆倕传》)
裕(刘裕)微笑道:此刻龙光尚在否?(蔡东藩《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一回)
俱骋龙光,并驱云路。(《隋书·文学传序》)
并为龙光,俱称鸿翼。(《北史·文苑传序》)

" L" a% W3 G+ T$ ?  }另外,龙的“光属性”在早期龙的形象上有所体现,比如商代提梁卣和西周龙纹璧上的龙身都饰有火纹。
' Q% {# r7 l0 ~, l# d1 u1 _! D1 H3 C( u1 b0 w1 W. w; G; o
后世的龙的形象完全动物化,但它的“光属性”也并未完全消失。传说中龙颌下有明珠。古代艺术中的龙通常与明珠或者火球同时出现,民间舞龙活动称“舞龙灯”,其实都是其“光属性”的残迹。
$ `- P* V- r7 X6 c
作者: mingxiaot    时间: 2015-9-11 00:20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9-6 05:42( z2 x5 Z  T! O3 `4 z
龙的“光属性”在先秦古籍中留下的痕迹比比皆是,比如《尚书-益稷》中有一段舜帝说的话︰
* C9 d1 O* f2 I  r
& I! d/ v& X: k, Q1 ^9 e, e《尚书》里的这 ...

, a; T* b+ J* u7 S; f/ W5 m写得很精彩。
作者: mingxiaot    时间: 2015-9-11 01:09
应该把第一章贴完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5-9-15 07:17
石头布啊,再不填坑,说不定人家的“华夏的高海拔南方起源”都要出笼啦。4 T, v$ P3 o, w* u& z6 b5 w
; E4 H6 X& @) A6 b( Q9 {, m

0 O( b3 [( H4 ~" @5 n
' t  A5 j4 G* i. W, |' b  P来源:《观察者》) k" z$ S! l+ b4 a7 @: |5 W$ u
! H/ \3 o& w2 Z2 }& @" x
这个可以一本正经地讲,龙就是华夏祖先从高海拔山顶上看到的一条河,或者脑洞再开大一点,干脆说龙是华夏祖先降临地球的时候在飞碟上看到的形象(参照《普罗米修斯》片头)。虽然这个照片是葡萄牙的,但国内肯定能找到类似的,至于是不是建国后修的水库,就先不理它了。
" e4 i5 o1 d- p3 D0 z# T( h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9-16 12:03
回到家的事情太多了,一时没上来。8 V( t$ ?- k" v0 G9 i) @# q- \
-------------------------------------------
: D" o# {. P- r: V- S5 u(三)龙的惊人美丽和巨大
% {" B2 D) v+ X. o# R# M0 I" `0 f
8 \5 A3 s0 f& y龙不是一种普通的光现象,它给人以无以伦比的视觉感受。它的光采焕然,变幻虚灵,让刘向作“忽微哉,斐然成章”的慨叹。孔子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二三子问》篇中对龙有这样的评述:
* Y+ f) B% s  {% v$ h0 ^& c
“智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

4 D8 p# }5 i  h* g/ N8 V他强调了龙的三个方面的特点:灵动变化万端,最聪明的人也预料不到。美丽得难以形容,最善言辞的人也描述不出来。纹式巧夺天工,能工巧匠望而兴叹。孔子肯定没有见过真的龙,但他是当时最有学识的人之一,这番评述是一定基于上古流传下来的对龙的认识。# ], w5 }9 a: P6 `
9 K) D4 {1 B  v( h, B7 x. ~
龙的色彩丰富艳丽,古籍中多处曾提及。比如《管子·水地篇》说龙有五色:“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河图》说:“舜以太尉即位,与三公临观。黃龙五彩,负图出,置舜前”。孔子在《二三子问》中有另一段话:
* b; a) A% z3 s. D9 a+ p
“夫文之李,采物毕存者,其唯龙乎?德义广大,法物备具者,其唯圣人乎?”
) U. ^+ v3 `# u
这段话中前八个字的隶定疑有错讹,详细解读起来各家大有分歧,但大意是强调龙的文采(纹采),与圣人的德义相对应,当是无疑的。孔子接着又说:
# D) {2 V( I8 B' r. X5 W
“圣人出法教以道民,亦犹龙之文(纹)也,可谓玄黄矣,故曰龙。见龙而称莫大焉”。
" X! B" y- Z8 D; o9 v: w3 k. A
注意,玄黄出现了。玄黄是个神秘的字眼,有多重含义,我们后面还会专门的讨论它一下。这里只需指出它的含义之一是“色彩艳丽”的意思。比如班婕妤《捣素赋》:“阅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张衡《思玄赋》:“献环琨与深缡兮,申厥好以玄黄”等等,都是用‘玄黄’来形容丝织物的艳丽。《礼记·祭义》亦云“蚕事既毕,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祭服”,则‘玄黄’又是渲染和装饰礼服的程序。同时‘文’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彩色花纹,是纹的本字。《左传-注》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荀子《赋》:“五采备而成文”。既然龙而有‘文’,且‘龙文’又那么玄黄,可见龙的丰富艳丽的色彩确是古人所确信不疑的。$ z1 Z/ p: o+ v% p4 i
( I# c. p4 {7 i3 P" p
如此一来,读者大概不难理解《文心雕龙》这个书名的匠心。该书开篇就说:“文之为德也大矣”,后来又说
  L$ V7 K; c- H4 ^. J! l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4 P5 o; v# v0 L# q这里的‘动植’就是后世‘动物’、‘植物’二词的老祖宗。这段话就是说万物皆呈锦绣,尤以龙凤为首。似乎龙之美丽,还要压凤凰一头。
5 d# l  }0 b3 F6 ~0 d. w, {. c8 o  Q! z, D# `# c
善做赋的两汉文人对龙的美好外观也不吝浓墨重彩的赞美,比如东汉刘劭《龙瑞赋》称龙:+ i$ I! x7 R2 q
纡体鞶萦,摛藻布文。青耀章采,雕琢璘玢。焕若罗星,蔚若翠云。光舄奕以外照,水清景而內分。

0 W' g1 |4 o0 o8 n7 d' s' {同时代缪袭做《青龙赋》:3 E) s% {  K/ k( f7 A' L
懿矣神龙,... 敷华耀之珍体,耀文采以陆离,... 观夫仙龙之为形也。盖鸿洞轮硕,丰盈修长。容姿温润,蜲蜿成章。繁蛇虬蟉,不可度量。远而视之,似朝日之阳。迩而察之,象列缺之光。爚若鉴阳,和映瑶琼。对若望飞,云曳旗旌。或蒙翠岱,或类流星。或如虹霓之垂耀,或似红兰之芳荣。焕璘彬之瑰异,实皇家之休灵。奉阳春而介福,赉乃国以嘉祯。
' B# r- ]8 x$ O! [- K' m# l3 ^3 e
; J' t" |1 @4 y2 n3 {
汉代文人笔下龙的这番美丽灿烂的形象,在今人眼中颇为新鲜和陌生,但却与先秦古文化一脉相承,具有高度连贯性和统一性。所以并非出于文人的矫饰和虚夸。历史的细节就像掌中之沙,时间越久,漏去的越多。汉赋中的龙,好比是在龙的形象行将模糊和淡化之前,为我们留下了它的一张快照。它来自于对龙的原始形象的历史记忆,除了文学价值之外,其史料价值亦无可估量。
" ~3 o7 h! ~/ a/ D. g7 `- A
7 ^' O+ C, R) B# {) |' d* ?/ R另外,龙虽然形体富于变化,但先秦古人一致认为龙的尺寸可以非常大。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马融曰:“物莫大于龙”。前文引用的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中孔子说过:“见龙而称莫大焉”。《管子·水地》说龙:“欲大则藏于天下”。这种性质也足以否定龙是某种动物的可能。龙,更可能地,是某种天象的化身。# V, M! m; \$ m. q0 ^  g* c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5-9-16 14:29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5-9-16 01:32 编辑
9 Y  C% k; ^1 p" \' {% M" d7 ]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9-15 23:030 w1 C& n5 U0 W
回到家的事情太多了,一时没上来。1 R; ~* G& ~, W
-------------------------------------------
" {6 e* c( M+ i( Z(三)龙的惊人美丽和巨 ...

% Q; `% D8 _! Y4 J+ X9 F' p7 w  r$ p! k$ s8 R
玄黄倒没啥神奇的,也不是什么艳丽的颜色。易经里就已经是天玄地黄了。玄就是深蓝到发黑的程度。晴天,看天顶那一点能体会到一点。黄就是土黄色。
) M: |! X2 S6 u- o4 K1 H" w
& Z: r% I6 I/ P你举的礼记中的一段,“蚕事既毕,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祭服”。所以祭服就两种,红绿配,和黄/青黑配。因为有天玄地黄的意思,所以用在礼服上是很庄重的。玄黄这种搭配就有特殊含义了。你举的另外两个例子也是无法说明“颜色艳丽”。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9-16 17:40
冰蚁 发表于 2015-9-16 14:29
8 k4 {# B% Q: M" F玄黄倒没啥神奇的,也不是什么艳丽的颜色。易经里就已经是天玄地黄了。玄就是深蓝到发黑的程度。晴天,看 ...

% O8 m* r. z$ i9 U6 T' b8 l: B, L把玄黄解释为"天玄地黄",是《易传》的说法,不是易经。《易传》的成书年代较晚,顾颉刚认为晚至西汉。它的这个"天玄地黄"是对玄黄的曲解。玄字的本义是“黑而有赤色”,无论如何都与天的颜色没有关系。
' a1 q. f4 V* B- N( H4 H
. @6 V8 M3 W# U5 B1 ~' |' {4 {/ E玄黄这个词的古义比较微妙,含义很多,色彩艳丽只是其中之一。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5-9-16 22:17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5-9-16 09:22 编辑 4 O3 B9 q0 S' ~* d9 j7 ^- l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9-16 04:40" f6 `' q# i2 r: C; ~9 h
把玄黄解释为"天玄地黄",是《易传》的说法,不是易经。《易传》的成书年代较晚,顾颉刚认为晚至西汉。它 ...

+ L, l7 J/ |' {( U% S0 y) [% B5 D8 |
色彩艳丽的定义是什么。或者说在你那里,什么叫色彩艳丽?从你上下文看,你似有所指。一般认为,艳丽是一种很明亮的色彩饱和度高的颜色或者颜色搭配。7 _( _7 ]2 V, C8 s3 _
3 {; h$ E* V' ]
玄和黄的颜色还是有定义的。至少,对我来说,黑配土黄不算什么艳丽的颜色,不过是有一定对比度的颜色。整体搭配偏暗,既不艳也不丽,而是庄重。所以周礼里把这种搭配用在祭祀礼服上。
  Z% h2 [0 ]& h( i: o- u% S8 k( v+ p( ?" y
天和玄搭在一起也没什么不妥。玄这种黑色很快就有引申意思--深远,深邃。比如讲水很深,玄水,玄渊。水深太大后,水色颜色确实发黑。天色里也是如此。我上面讲了。天气晴朗的时候不要是正午,看天顶一样能看到深色。周朝以后历代天子的正式礼服是黑色。也是有天的意思在里面。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9-20 05:52
本帖最后由 石头布 于 2015-9-20 05:59 编辑
# `" V) |' |8 U5 f6 e3 q
冰蚁 发表于 2015-9-16 22:17: L" f2 c6 A2 U; x
色彩艳丽的定义是什么。或者说在你那里,什么叫色彩艳丽?从你上下文看,你似有所指。一般认为,艳丽是一 ...
+ o4 g& i! F# O
- W- Z0 p1 D; L- U6 L6 |
如果说玄色与夜色有关联的话,还是有合理性的。但把玄黄拆分为天地两色,确是后儒之曲解。诗经里的玄黄,是作为连绵词使用的。
( R6 K) T' [6 e  l2 d8 `, g5 F
7 r- y% ?; e  J. e古代天子祭天的礼服,是玄衣纁裳,即黑红二色的搭配。周礼因于夏礼,中国古人对黑红二色的偏爱,渊源极古。“禹做祭器,朱涂于内,墨染于外”。。。。玄衣纁裳的天子礼服一直延续到明代。# o& q7 f- {8 b; e$ G: N7 d

  d+ ~  L' i3 q: W5 s对于“玄黄”和“玄衣纁裳”这种颜色偏好的源起,在第五章里我会有详细的解读。
8 |' [( ?( G# a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5-9-20 12:42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9-19 16:52- w' Y4 Y# ]$ u% i- Q% W
如果说玄色与夜色有关联的话,还是有合理性的。但把玄黄拆分为天地两色,确是后儒之曲解。诗经里的玄黄, ...

: p$ b% ^  a( ^9 y' V第一次听说诗经里的玄黄当连绵词用。
+ `  v5 K1 \- g8 |7 r- p- _0 o: [' u0 Z* H
小雅·何草不黄, 国风·周南·卷耳,国风·豳风·七月 等篇里玄黄是单字单义。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9-20 19:34
冰蚁 发表于 2015-9-20 12:42! q8 R$ z% i7 s
第一次听说诗经里的玄黄当连绵词用。
2 Y0 ~+ Z9 `' O6 ?& r8 W! V+ [1 _$ k6 P3 }% t( B- F# y4 a* e
小雅·何草不黄, 国风·周南·卷耳,国风·豳风·七月 等篇里玄黄 ...
8 B' t5 Y6 ~' C
《诗经-周南》里的玄黄是单字单义?是何义?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5-9-20 20:35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5-9-20 07:46 编辑 ; z* y3 r* q* Q# F' `3 `# q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9-20 06:34
* U* j7 Z% q# ^《诗经-周南》里的玄黄是单字单义?是何义?
; q6 m2 l# K0 x9 e2 }7 l- Y

( N8 @" i  {/ n& f% {: l% [就是马的颜色。目前主流解释是黑色毛与黄色毛相掺杂的颜色。结合上下文我同意这个说法。所以玄黄在这里和其它几个地方用法没什么不同。也是单字单义。不是连绵词。! ?: q/ w9 ]% `  a
: G9 K1 z5 V( m

# Q% K# Y6 q4 |% T. `' ^PS 你先继续往下走吧。后面再说。
作者: 石璧    时间: 2015-9-20 21:14
古人见到恐龙的等远古巨型动物的骸骨,因之创造了龙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7 09:27
(四)龙的夜光属性. n: u9 M3 v2 `5 u+ t$ W$ a

+ e0 Z% L" v4 L/ L! [在先秦古籍的描述中,龙还有一个少人留意的特性。比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衷》篇:
' V$ L0 r! G3 R+ @/ X  V* H6 q9 U6 w) o" q1 r. ^+ m0 T
“龙不侍光而动,无阶而登。”
! W2 I. z2 ~9 U
就是说,龙可以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活动。《管子-水地》:“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能存能亡”与《瑞应图》中对龙的描述“乍存乍亡”一样,都是说龙在黑暗中“忽而可见,忽而不可见”。 从这些记载看,龙似乎有活跃在黑暗背景中的本领。* v9 ]3 v, I) g! u& D) w  a
' V7 e/ N' Y' Y: R  ]
(五)龙的北方属性  r" y4 g0 ^" \  |( P3 h( x
3 f  t% m5 b7 `  R) N
故宫博物院院长段勇在《从考古发现看龙的起源及早期面貌》一文中说:“要探究龙的起源,仅靠文献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龙的历史比有文献记载的历史要长得多”。确实,最古的文献--甲骨文也只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出土文物中的龙的形象则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龙的早期历史,文献中只能提供一些蛛丝马迹,更多的要从地下文物这本无字之书中探寻。( n! O; F" H) o! P% b3 J

8 A6 N8 u8 Z9 x  l/ z5 o0 P* U7 @8 d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与龙相关的文物似乎集中在北部和中部的几个省份。距今七千年以上的龙形象,只见于燕山以北地区。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的出土文物中的龙形象为最古老、数量最多、发展演化脉络最完整和清晰。这个现象似乎暗示了龙的某种北方属性。. L8 T- A. e$ v# H7 Z% j6 V
5 N, R  C' F' J: K; Q# Q
文献中的线索也指向同一结论。《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代,保留了众多上古神话传说。据段勇统计,《山海经》中提及龙、龙形的动物和含龙字的神名、兽名、山名、水名等等的次数和项数,按地域计:北方(见于北山经,大荒北经,海内北经,海外北经,下类推)有11次52项;西方8次8项;南方4次29项;东方4次15项;中部8次31项。毫不意外地,以北方为最多。# y6 W5 ]7 k! G' o# ~# g

: g$ ^1 g6 W; N2 p: c! o- S西汉刘向在《说苑-辩物》里的那段对龙的生动细致的描述之后,末尾说了这么一句话:
$ n% T5 l5 B& j  s( e: r+ L: n! p1 m9 }! H) x; |& i
“观彼威仪,遊燕幽间,有似凤也。”

% i" ]& }5 p( r: W, ]" v明白指出龙与凤凰一样,是在 “燕幽之地”出没的神物。
' A+ E$ M5 I& J( @* b: |《楚辞-大招》:
; \8 {+ x6 P; ]5 V$ Y: R* m
5 W, J8 W, l2 \. O% h  A5 z
“魂乎无北!北有寒山,趠龙赩只!”
& }0 Y3 E8 D2 T4 r0 g" M, Q
历代文人对此理解不能,所以有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诠释。比如有人认为“趠龙” 是一座山的名字,它的山体是红(赩)色。还有人认为趠龙是烛龙之异写。但若是烛龙,“烛”字是其重心所在,屈子岂会假借它字?更何况楚辞中本有烛龙,《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其实此处的“趠”就应该理解为它的本义:“高绝超远”。从地下的“无字之书”中展示的龙之北方属性来看,《楚辞-大招》中的这句“北有寒山,趠龙赩只”的描述再正常不过。它描绘了一幅北方绝域的冰天之上飞龙高举、红光四射的景象。从《大招》为亡魂引路的性质来看,这种景象应该是春秋时代人们所熟知的。- M# O. |3 d, o+ c! x/ \4 h
7 P/ O& E' p8 ^0 g7 x! f
既然龙有多种颜色,屈子为何在《大招》里单提这种赤红色的龙呢?这肯定不是为了让画面更美,也不是随便选的颜色,而是有其内在逻辑。这在种场合下,非红色不可。我们稍后再揭开其中原因。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7 09:39
二、北极光与龙6 @5 ~2 b; \6 [0 v; A
. d7 }; c$ \7 V5 ~% D0 m  d& ~& ~
以上我们已经确定了龙几个原始线索:发光现象、无固定形状、壮观美丽,巨大无朋,常以黑暗为背景,与北方相关。把这几个线索综合起来考虑,再与我们前文所介绍的蒙古人种北方起源相联系,那么一个候选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个答案既符合龙的所有原初特征,又绝对当得起人们的无限崇拜。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图片吧。
( @, S7 n% u; g. S& p- X' @  q+ f1 n' u5 A% }4 S3 }% v
/ i) _8 ~& Y: _: M9 t- I) q
& D2 B" A$ I# h8 p* {( V0 {
图 2 带状北极光: `$ ^% U4 e: I9 X; W4 k
, @/ G# Y* s) ^4 Q, X% T
图 2中所示就是北极光,它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自然景观。这种龙蛇状的光带是相当常见的北极光样式,多呈黄绿色,但也时常包含红蓝紫等多种颜色。静态的图片其实不能描摹它的雄浑壮丽之万一,真实的北极光是动态的,它们忽隐忽现,不断翻卷律动,翩若惊鸿,蜿若游龙。3 R6 y. f  |# u5 y( o$ x, ~( E7 |
  Q- _2 A) X7 O+ Z; @" d+ T
中国人千百年来崇拜的龙,真的是北极光吗?读者们此时的疑惑,一定非同小可。尽管这两者的性质有诸多耦合之处,要建立它们之间的等同关系,我们当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首先要解决的是,北极光与上古华夏人群是否有可能的时空交集?然后我们要排比一下从颜色、动态、和所谓的“声音”角度,北极光与龙是否完美地契合?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给“龙为水物”这一观念在高纬度地区的自然物理现象中找到妥帖完善的解释方案。再者,如果龙真的是北极光的孑遗,“德不孤,必有邻”,北极光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印记必然不止于龙,一定还有众多的其他表征。孤证不立,一个证据网络的建立必不可少。在本章余下的部分,我们将通过龙与北极光的性质的更多对比来尝试确立两者的联系,同时建立初步的证据网络。2 ^" L& k1 D7 S+ ^

7 j- [/ b( \1 h/ I(一)关于北极光的一些事实; w8 H' ~# _, x! q# w/ k
3 o9 j# N( }% G% c( p
粗略的讲,常见的北极光形态有如下几种:8 ?6 Q/ x" B; {& ?- n, v4 r- U; {
4 }5 p" H' |9 ^1 T6 G- I2 j, K' |
1)均匀光带。状似龙蛇,有的呈螺旋状。宛转律动。周期性消失又再现。
3 F$ F3 }6 u2 z6 [! A
9 H  v! a+ V# {. o% j2)飘动轻纱状。如云似雾,形状不规则,有节奏律动。! k; W" G3 M1 h; F

; A* O/ }7 S8 S9 K: Y5 G! ]3)卷曲帷幔状。由平行光线排列而成,有节奏律动,通常下缘较亮。 . n' N2 v. j; i; p- u
. c8 U% l; K/ m$ J; s
4)地平线上的散漫微光。常见于距离北极光的实际发生地非常远的地方。由于地面的弧度, 它仅仅是北极光的上半部分。" L. F3 M& f% A) r3 }

3 W! E/ x+ s+ A. w( x& v! Q8 A: s" l我们按照倒序,从第四种说起。这第四种北极光往往在纬度不高的地区也能够观察到,屡屡见于中古近古时代的历史记载中,它与本书的主旨无关,所以我们不讨论它。第二和第三种北极光与另一种神秘信仰有关联,关于它的事情,要留到后面的章节再讲。而第一种北极光,正是龙的本源。见过北极光的人,才会明白中国古人为什么说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能幽能明,乍存乍亡”、“神龙不见首尾”。这些都是对北极光最准确最传神的描绘。7 r! S# B2 C: [+ I" [1 j8 K2 f

8 n* P: t; |) @5 ^) n北极光常常由无数极细的竖向光丝阵列而成,似乎有规律的纹理。这与华夏古人的龙鳞概念或有关系。中美洲玛雅人认为飞天司雨的神蛇(Kukulkan)身上有羽毛,也许是出于同样原因。. [, D' L! ~  s& d6 N: V( D
' c( l. C$ a0 L5 F4 W
那么北极光与我们祖先的亲近接触发生在何时何处?如前文所述,从蒙古人种的起源理论和末次盛冰期的西伯利亚考古发现来看,贝加尔湖地区、安加拉河上游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是该人群最可能的演化起源地。但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好吧,就算蒙古人种(甚至华夏先民)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可西伯利亚也难得见到北极光横亘长空的景象啊。  o/ h% s: X9 H* t+ q, C( _
/ }; s% o/ g5 R1 A6 N6 D
今天的北极光多见于西半球,少见于东半球,这是北磁极的迁移造成的。这里我们需要简短地科普一下北极光的形成原理和北磁极位置的古今变迁。北极光是外太空带电粒子受到地磁场的吸引高速撞击大气电离层的气体原子或分子所造成的发光现象,它的可见范围与北磁极的位置有关。理论上讲,北极光发生概率最高的地方是以北磁极为圆心的一个“极光圆环”地带(auroral oval)的上空,这个圆环的半径(内外半径的中值)约2500公里,宽度(内外半径之差值)从几百到上千公里不等。在这个圆环地带里面,人们常能看到绚烂的北极光横亘头顶的天空。离开它稍远的地方,北极光常能出现在远处天空,但很少高悬头顶。在更远处,就只能看见远处地平线上的散漫红光了(红色北极光多发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空,可见范围最大,大气穿透性也最好)。与北极光相对称,在南磁极附近也同样会发生南极光。只不过因为南半球的居民较少,更不容易被观察到。6 \1 I) o- [# {/ B- p$ _( A5 y! A

2 a2 \" _. a' f而这个“极光圆环”的中心--北磁极的位置,并不在地理上的北极点,而是在北极点的周围不断移动,它偏离北极点数千公里是寻常事。地球磁场是由富含铁元素的液态外地核和液态地幔的旋转速度差异导致的(这两者都围绕着固态的内地核旋转),而地球内部的这一动态过程受很多目前不可预知的因素所影响,导致了南北磁极位置的不断变化。6 l& _4 `( T7 `) b  F' E

  `- \3 E8 J4 @1 `& _0 I1831年人们对北磁极的位置做了第一次测量,测得位置在加拿大布西亚半岛(大约是北纬70度,西经96度),此后它的位置不断移动,2007年北磁极移动到1831年位置的西北方1500公里外的北冰洋中(大约北纬84度,西经121度) ,而且现在正在以平均每年52公里的速度继续向西移动。近两百年来,北磁极一直流连于广阔的加拿大北部。这就是为什么今日的北极光多见于北美洲北部和欧洲北部,少见于西伯利亚的原因。就目前的观测记录看,北磁极移动的方向和速度是随机变化的,无法对未来做出预测。! q. [& D# R8 c+ i* i9 O. w# s, R
2 U' S6 M9 R* c7 A- A
但我们可以对历史上的北磁极位置做“考古”的工作。古地磁学家们通过分析碳同位素来考察地球磁场在地层沉积物上遗留的印记,追踪磁场变化。他们发现,在过去一千年中,地球北磁极多次在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亚之间“摇摆”。在更早的古远年代,则曾经长时间停留在西伯利亚。
$ p# F5 M2 K/ |1 k5 [9 _6 C/ n' q% }0 p& u# D* U# l8 h
在北磁极留驻于西伯利亚的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亚洲北部的天空经常被北极光所笼罩。如果北磁极的位置低至北纬70度的话(1831年北磁极的纬度),上述圆环的中线会掠过黑龙江--色愣格河--阿尔泰山一线。那里的人们经常会看到绚丽的北极光在头顶翻滚律动。如果北磁极处在更高纬度,这一区域将北移到贝加尔湖周边、安加拉河流域甚至勒拿河流域。在这一广大地域内的蒙古人种诸民族的祖先一定对这种雄浑瑰丽的景象产生了深刻印象。5 Q* D8 W7 S2 K( @2 l7 j

8 ~  e/ Z, t( r3 ?' |5 V1 j7 \为了给读者一个直观的感受,我们引用一段挪威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Nansen )的日记,他1893年在向北极点远征的路上遭遇北极光,下面是他的描述:
+ F3 S  C. D3 l% Z3 C
“没有语言能够形容眼前的景象。那闪光的火云分散为无数发光的彩色宽带,宛转飞舞,布满整个天空。这些宽带(或者长弧)由平行排列的竖向“光丝”构成,颜色像如彩虹般透澈晶莹,多是紫红、胭脂红和极纯净的绿色。光丝的最下端常是红色,中间主体碧绿夺目,向上逐渐变暗转为蓝色或淡紫,直至最终隐没在蓝色天空中,有时主体会在红绿间反复变幻。无数彩带长弧飞来舞去,像被风暴吹去刮来。这是无穷尽的梦幻般的美丽,超过任何人的想象和梦境。有时这壮观奇景达到高潮时人们的呼吸都快停止了,感觉什么不得了的事情马上会发生,也许天会塌下来。但当人们屏息等待时,满天光彩却仿佛一瞬间就消失无踪,只剩下浩渺的虚空。”

7 d, J+ z/ R  ?1 j! H8 b
1 g; a6 T; i" d- q0 x类似的景象肯定也深深感染了生活在高纬度北方的上古华夏先民,这撼人心魄的壮美永远留存在他们的历史记忆中。以至于孔子对龙曾经有“智者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的感叹。刘向在《说苑-辩物》中对龙的描述“忽微哉,斐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则正是对北极光最贴切生动的写照!北极光在华夏先民的精神世界中曾经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易经》曰:“飞龙在天”、“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北极光的宏大和美丽,幻化为龙的意象,成为中华民族阳刚与隽永之美的象征物,于一万年后依然活在后代子孙的文化中。中国民间历数千年而不衰的舞龙灯习俗,实际上反映的正是对龙的真实形象的记忆。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9 11:43
(二)龙的常见性与北极光, C8 q+ M% L; [2 [- h; y# ~& w
2 M8 `6 m& f  k6 K' E. d
龙的形象之所以在历史记忆中如此鲜明和深刻,还在于它的“常见性”。与后世“神话化”的龙的传奇性质不同,晋国史官蔡墨曾经断言,真正的龙必是上古先民日常所见的事物(“若非朝夕见,谁能物之?”)。《易经》首卦即以龙为卦象,如果龙不是日常所见的事物,必不至此。这个论断的逻辑与《易经》这部书的性质有关。正如顾颉刚先生所指出的,《易经》就是上古巫师的“谶诗手册”。举个现代人熟悉的事情为例:算命先生往往不直接说出吉凶,而是用几句“谶诗”来暗示吉凶。比如说“姜太公八十遇文王”,那就是暗示你大器晚成。是大吉之兆。《易经》的爻辞就是商周交替之际类似的谶诗的汇总,作为当时巫师的培训手册和备忘录使用的,所以其中充斥着殷商和殷周之交那个时代流行的典故和比喻。所谓“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之类的爻辞都是这类比喻。所以蔡墨断定,龙必是上古先民极为熟悉的事物,否则谶诗无人能懂,算命先生怎么混呢?3 \3 }- m" m) Z) E6 B& v

9 E0 j: ^8 Z( r% p与此相对应,北极光也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在前述的可以宽达一千多公里的“极光圆环”地带里面,每年大约有240天可以见到北极光,离它越远可见天数逐次降低,距离它500公里的地方每年的可见天数为100天。可见在相当大的地理范围内,北极光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与中国先民对龙的熟稔程度完全相符。
4 E7 x5 U6 }+ E5 w. d' @5 q/ x3 T3 v. \) Q& @/ u7 k" c
(三)龙的颜色与北极光/ H% ]4 c% B, k, e$ ]: v* z& f5 _

. }6 L- b' {# L0 j4 B龙的颜色,与北极光的颜色是否存在系统性的对应?回答是肯定的。
! ?. z: T0 k' S: b# B. X; H( c! i9 K; q% L2 M: J1 V8 s; I4 f1 c' b
在先秦时代,龙的“主打品种”是青龙和黄龙,而最常见的北极光也恰是黄绿色。两者首先在其常见颜色方面高度契合。/ O+ P! I! R9 `* u. S

0 u% M/ a2 ^# T# o. h, l% d0 _+ I5 q北极光常见的黄中偏绿的颜色来自于空气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带电粒子撞击激发态的氧原子,依撞击能量的不同会产生绿光或者红光,而撞击激发态的氮分子会产生红光。红绿色光叠加就会产生黄光。而由于绿光的强度远大于红光(平均强度约是后者的10倍),导致黄中偏绿的北极光最为常见。单纯红色的北极光较少见,多发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空。与之对应,赤龙也是不常出现的品种。紫色的北极光最为少见,是撞击离子化的氮分子产生的,所以紫龙还未见于记载。5 X9 S/ D/ x# h7 [& O
" {8 t/ e) A4 d4 u
不同颜色的龙也有等级之分,也恰恰吻合北极光的出现频率。黄龙和青龙最为尊贵,《瑞应图》:“黄龙者,四龙之长”。黄色和青色正是北极光的最常见颜色。赤龙的等级稍低,相应的红色北极光也是较少出现。+ n% c: t. u9 \" ^6 `3 t4 }( m8 A
) V! H; @- Q: O  n
黑龙的等级最低,属于可杀之列。传说女娲补天时
1 B. ?* }8 x; X0 k5 H2 N7 G6 h# g, A" U1 g8 N' U7 }" y- m; z
“断鳖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4 x. I1 ^0 T# ^
。为什么杀的是黑龙呢?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冀州属于北方,按五方五色观念,北方属黑,所以才杀黑龙,但这是说不通的。五方五色是战国之后的后起观念。而且冀州在上古时代的观念里并无北方意味,而是天下之中。《淮南子-地形训》:0 ?6 p) d2 b  q" b, y# {
“冀州曰中土”

0 O2 X1 ]- f  X% e" k3 c《楚辞-九歌》:; Y7 O! m' F2 T, y. i" h, l
“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

7 v% T8 I5 W9 ~/ p1 y所以女娲只“济”了冀州,冀州作为《尚书-禹贡》中的九州之首,帝王之都,在这里被用来代指整个天下。而单杀黑龙之原因,大概在于黑龙属于“国人皆曰可杀”的物种。与此相类似的是,在龙形象被帝王垄断的封建时代,黑龙也是唯一平民化的龙品种。比如宋代的志怪小说《夷坚志》中的故事《何丞相》和《潘公龙异》里面,穷人身上的大贵之兆就是幻身黑龙,而皇帝竟然不忌,可见黑龙在古人心目中似乎算不上真龙。
$ y2 ?( F. `: G* f( D' l从北极光的角度看,黑色的北极光当然是子虚乌有、断然不存在的。所以黑龙并非真龙,良有以也!
# E) z2 x! K5 ]6 `. _. b
' o" K5 U" U1 D) m7 C% b* G红色的北极光往往有不祥的含义。在古代欧洲,人们通常把它与战争和杀戮相联系,这大概是因为它的颜色与血色太相似了。阿拉斯加的印第安人也有把红色北极光和死亡和恐怖相联系的观念。《Two Old Women》(Two Old Women: An Alaskan Legend Of Betrayal, Courage And Survival )的印第安人作者Velma Wallis在访谈中说,在她小时候的部落里,如果出现红色北极光的随后几日碰巧有人死去,大人们就会说,是那北极光干的。. w$ x+ m% C8 \$ Y5 `2 e# M9 Q
  n1 h/ h  Z6 [
赤色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否有相似的含义呢?自中古以后,我们似乎看不到这样的痕迹了。但先秦文献中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这种含义的蛛丝马迹。《楚辞-大招》相传是屈原为客死秦国的楚怀王招魂的诗作。屈原对怀王的私人感情很深,诗中他劝慰亡魂回到家乡来,不要四处流荡:“魂魄归来!闲以静只。自恣荆楚,安以定只。”为了说服亡魂,他列举了东南西北四方的种种莫测危险和恶意。东有大海,深不可测。西有流沙,还有长爪锯牙的怪兽。南有炎火千里,毒蛇虎豹。说到北方的时候,屈原说:
4 e2 |: I9 ?$ g1 D1 S: q8 B* J# k! D, h6 i, Q/ m
“北有寒山,趠龙赩只”
( E) x4 a: `: M" r% m7 l. S! q, S
‘赩’就是大红、赤红色。那么显然这个赤红色的龙,与毒蛇虎豹和长爪锯牙的怪兽一样,在古人眼里都是荼毒人类的东西,极为恐怖。但在屈原的其他诗作里,龙的形象却都是吉祥优雅的。比如,“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看来赤红色的龙,确是龙中的异类,所以屈原为了起到恐吓的作用,特别选择和强调了“趠龙赩只”这个场景。这说明先秦时代人们眼中的红龙,与红色北极光在恐怖角色上是完全重合的。  D5 {/ K1 ~* Z0 I! L( {6 B

3 _2 o. Q: O: `3 T2 W' J至此我们可以看到,龙与北极光在颜色性质上存在着系统性的耦合。
作者: 武工队    时间: 2015-10-10 04:29
终于揭晓了,赞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5-10-10 11:19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10-9 11:437 R) _, H$ m. U- B3 n! T
(二)龙的常见性与北极光4 A% V, i5 ], I/ p1 F

# L; d! R1 o* n# I$ K龙的形象之所以在历史记忆中如此鲜明和深刻,还在于它的“常见性”。与后世“神 ...
- C1 d% X' c! N5 x9 C& k; Y; ~
是否可以设想,其他曾经或者现在仍居住在极光圈里的人群,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发展出极光崇拜?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10 18:26
石工 发表于 2015-10-10 11:19
) h! J6 s8 F/ B$ U( |& R是否可以设想,其他曾经或者现在仍居住在极光圈里的人群,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发展出极光崇拜? ...

9 ?6 f6 y( j( H: i! h. c0 K也许能这样设想,也许不能。
6 ~. h2 ^, `1 v$ R$ S9 C* D( ]5 Y, M6 Y) @/ c1 d
东亚的龙崇拜应该是形成于旧石器时代,即距今大约12000年之前的时代。旧石器时代末次盛冰期的高纬度居民,现在已经腾笼换鸟,南进占据了条件优越的地区。
$ l( Z+ u3 x: G) S% v- I- }4 M
7 U* R  ^& C8 v# I2 ~0 H0 @$ G" {2 `$ T但现在的高纬度寒带地区的土著人群,几乎都是在新石器时代迁去北方的,包括因纽特人,有的甚至相当晚近。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北温带地区生存竞争的失败者,迁去时已经携带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和技术。; B& L' k3 G) {6 G+ k# x% u5 u
5 Z6 F% a3 Z& ^& A* d5 T
所以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即使旧石器时代人们能够产生极光崇拜,也不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也能产生同样程度的崇拜。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11 10:16
(四)龙的声音与北极光
6 ]/ W1 S5 k, ^3 W9 b8 L6 `$ Z" g; A" l
北极光有声音吗?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很多目击者都报告称在北极光出现的同时有奇怪的声音伴随。这声音听起来有时像是丝绸摩擦声或者口哨声,有时像是揉锡纸的声音或者噼啪声,还有人把它描述为用剑的宽面挥击空气时发出的嗡嗡声。在绝域雪原的寂静环境下,这种声音有时格外清晰慑人。- v! D" A2 u/ r9 I0 I7 Q( z) t2 q
/ Z& u0 e& S: U
但科学家们对这种声音的存在持怀疑态度。北极光发生在100公里以上的高空,那里的空气极为稀薄。即使产生某种微弱的声波,以它每秒约340米的速度,传播到地面也需要5分钟之久。实际上稀薄空气里的音速会大大低于340米每秒,所以这个延迟时间会更长。人们听到的声音不可能是北极光本身造成的。但“听到”北极光(或南极光)的声音的人数不胜数,其中很多人有值得信赖的专业背景。著名南极探险家阿蒙森在他的著作里就描述了这种声音,北方土著民族也普遍认为北极光是有声音的。比如爱斯基摩人认为北极光是天上的精灵,它那类似口哨或者“噼啪”的声音是它们试图与人类交流。所以我们很难认为北极光的声音完全是子虚乌有,它的真相还是一个待解之谜。有一种解释认为这种声音是次生的,即由于地面某些物体--比如松针或者人的发梢--因为电磁场的剧烈波动而发生的放电现象所导致的。极低温下空气非常干燥,本来就容易发生放电。还有一种解释甚至认为是人脑对电磁波的某种感应造成的幻听。5 H9 N* [& ^& n4 k: k9 C9 i

2 `3 c( N. U5 R- _( G& t. W2 o' l那么相对应的,龙的声音是怎样的呢?古籍中对此仅有过一鳞半爪的描述。《尔雅翼》称:
“(龙)其声如戛铜盘”。
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呢?‘戛’有刮和轻敲两种含义,原来龙发出的声音就像是刮铜盘,或者轻敲铜盘的声音。这完全不是动物能发出来的声音,却与人们所声称的北极光声音颇有类似之处。快速轻刮光滑的铜盘表面发出的声音与丝绸摩擦声或口哨声异曲同工,慢而用力刮的话,咯吱咯吱的声音与揉纸声也颇类似。如果轻敲铜盘的话,那种金属轰鸣声,与用剑的宽面挥击空气发出的嗡嗡声也大有相通之处。
  m+ w. U$ Q. O5 ]8 S( g% ]
6 k& h1 O) m# I/ n1 ]0 ?) {在评估两者的相似性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到:“其声如戛铜盘”的这个譬喻并不是根据第一手资料做出的。在华夏先民们与北极光的时空交集里,他们还远未掌握冶金术,而进入青铜时代之后,北极光也离他们远去了。如果我们所料不差,北极光就是龙的真身,那么这个譬喻肯定不是出自亲耳听到其声音的先民,而是青铜时代的后代子孙们根据口耳相传的描述所追加的“新”譬喻。信息在世代传诵的过程中难免有所遗漏和变形,并且被逐渐添加美化和神化的成份,因而这个后起的譬喻不大可能是完全贴切的。尽管如此,正如我们所见,它“虽不中,亦不远矣”,仍然大体保存了其本体的基本特色。
/ e: a; Y+ U6 M& \
; m! C( G+ w* f) t  D- r或许我们应该惊讶的是中国古籍的深度,如此真实具体的史料居然能够穿透万年的岁月而保留下来。但严谨的读者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出于“孤证不立”的原则。《尔雅翼》里面的这片言只语恐怕难以当真,除非能找到可信度高的旁证。
0 v6 h) i! G) J% M% L9 H8 G! Q+ U& x
9 G6 e  k0 P9 X2 `6 b我们确实找到了旁证,而且是可信度很高的典籍—《史记》。《史记·田单列传》里描述了战国时期发生在燕国和齐国之间的即墨之战。当时燕军与多国联军伐齐,势如破竹,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齐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孤城,危如累卵。但即墨守将田单突出奇兵制胜,以五千残兵打败了燕军,逆转了整个战争的形势。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火牛陷阵”之役,其中细节就与龙的声音有关。让我们仔细看看《史记》中的这段描述:
“(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
5 @" ~7 g* W3 T& g  ?9 t2 }3 u2 N
这里有几个关键细节,首先是牛身披“绛缯衣”,上画五彩龙纹。‘绛’就是大红色。我们提到过红色的龙与红色的北极光相对应,都是恐怖杀神的化身。所以这个“绛缯衣”是特意选择的颜色,龙的原始形象本来并没有一定之规,田单是要把这些牛装扮成可怕的凶神-赩龙。牛衣上面再画五彩龙纹是为了明确其龙的身份。然后是“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衔枚就是士兵嘴里都叼着个东西,用来防止喧哗,是秘密行军时的举措。为什么到了生死相搏的厮杀场,还要禁止士兵发出声音呢?细节是成功的关键,这里就看出田单的用心良苦了。装神弄鬼、假扮天兵的时候,士兵们当然不能发出人类的声音,否则这戏法可就不灵了。最绝妙的的是“老弱皆击铜器为声”,按理说进攻时应该击鼓,鼓声雄壮可以激励士气,敲铜器则闻所未闻,而且“鸣金”通常是撤退的信号。田单这是闹哪出呢?
" ?: V% _4 U! G8 Q; M- _) |* p" V# X5 a# P2 N
从红山文化的发现来看,燕地的龙崇拜根基深厚,燕人的民间信仰中龙神的形象应该是很具体和鲜明的。深更半夜突然鼓噪着向燕军猛冲过去的这些“牛尾炬火光明炫耀”、满身龙文的“怪兽”,显然具备龙的光属性,也具备它独特的“文采”。正当这些似龙非龙的怪兽让燕军在半夜里惊疑不定的时候,震耳欲聋的铜器轰鸣声绝对是压垮燕军心理承受力的最后那根稻草。以至于“燕军大骇,败走”。可见龙的怒吼声与铜器声相似,必是当时的民间信仰的一部分,否则何以至此?田单何以如此作为?/ u4 l$ K# q" {. p$ y! ~. B: ]9 z, E3 N* i
/ `! ~8 P) m; U9 z: H1 f" r
燕、齐两地自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人员和文化方面的联系,田单对燕人的信仰和心理完全知根知底。他完美地利用了燕人对龙的敬畏而设计了这次奇袭,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为了增加成功的把握,他在战前就精心做了铺垫:“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田单因宣言曰:神来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曰:当有神人为我师”。经此一役,燕人对齐军有神兵相助深信不疑,即墨一败之后,燕军一溃千里,丢掉了已经占领的七十多个齐国城市。可见田单的这次装神弄鬼是多么的成功。5 ]$ J$ n8 P" c, y

6 f' z0 N1 ]$ a9 ~《史记》里关于即墨之战的这段记载大家耳熟能详,但其中关于龙的这些细节似乎没有人加以特别的留意。我们认为这些细节的描写非常珍贵。火牛的战袍“绛缯衣”可以为前文所述的《楚辞-大招》中的北方恐吓物“趠龙赩只”作一旁证。而“老弱皆敲铜器为声”这一细节又可为《尔雅翼》中的“(龙)其声如戛铜盘”的记载作一旁证。在后续章节中我们还将看到,太史公详略有致的史笔之下得以留存的这类价值无可估量的原始资料绝非个例。: v3 k+ v* \4 i3 j) S

2 B" m0 A( [; n: Z这一节里我们似乎扯得有点远,结尾概括一下主旨。从北极光的声音与《尔雅翼》和《史记》中记载的龙的声音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结论:从声音的角度看,龙与北极光再次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同质性。' M* c" B6 G3 `, v  N8 O: C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5-10-11 11:47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5-10-10 23:32 编辑 + C1 Z! ]5 u: P3 T- ~( c; i. R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10-10 21:16/ J- a5 r! g$ u% _1 t. z
(四)龙的声音与北极光& ^4 P: M1 Y" X! |5 L1 X3 a
& H: Q: G8 S9 d0 N% }( n2 q( _2 N
北极光有声音吗?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很多目击者都报告称在北极光出现的同 ...
$ {  A( V/ ~/ V1 S5 G
" f' g4 w" F: y+ m
极光的声音网上有,类如影视剧里那些老电台调整频率的时候,那种噼啪咻咻的声音。咻的声音有长有短。说刮和很轻地敲铜盘倒也有点类似。有时候会有点嗡嗡声。极光的声音是很轻的,很容易淹没在背景噪音里。
; x- b9 [8 n- z$ U% z* ~+ n  O& Q4 Z$ }
国外的一些说法是: Earwitnesses have said the sound is like radio static, a small animal rustling through dry grass and leaves, or the crinkling of a cellophane wrapper.  或者 sound similar to crackles or muffled bangs which last for only a short period of time.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12 11:30
冰蚁 发表于 2015-10-11 11:47" g. K3 k* J+ X5 \, J4 v% n8 }; l
极光的声音网上有,类如影视剧里那些老电台调整频率的时候,那种噼啪咻咻的声音。咻的声音有长有短。说刮 ...

* s$ t: f- Z; c) S/ S: b多数时候极光的声音很轻,但也有声音比较大的情况,有目击报告甚至将其比喻为远处枪声。这可能与目击者与极光圈的相对位置有关。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13 11:19
本帖最后由 石头布 于 2015-10-13 15:33 编辑
4 A4 }$ K: v8 u, r8 p  i9 t" ?3 _! E, ~8 p* t
(五)“见龙在田”——地面附近的北极光' w' {, S3 ]+ ]( \6 R- J$ N8 T
+ `( w1 F! @! F3 t0 c1 W
关于北极光,还有很多科学上至今未能完全理解的现象。除了它的声音之外,最令人困惑的就是据称“发生在地面附近”的北极光了。一般认为,造成北极光的放电现象只能在距离地面80公里以上高空的极低气压下才会发生。但是,出乎科学家们的意料,声称目击“地面附近北极光”的报告连篇累牍。比如史密森尼学会年度报告中一篇关于北极光的文章中提到一位加拿大部长写信称在驾马车赶路时“一片灿烂的北极光出现马车旁边”,为了证明这不是他的幻觉,他举证说驾车的马也看到了,并因此受惊狂奔。加拿大天文学家Carlyle Beals在一篇专文中收集了数十份类似的报告 。
$ J; H9 Q6 I- B3 {4 S0 p+ X9 g4 v- ?' U& N* b
1931年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对此类目击报告的评论文章,认为对它们全部否认很困难。于是人们提出了各种解释,有人认为是雪地反射的北极光;有人认为是北极光辉映了地面的雾气所形成;有人认为是人眼对距离的误判造成的;但这些假说都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释所有目击报告中的情况。于是有人认为地面北极光是电磁场剧烈变化所引发的一种地面附近的放电现象(brush discharge)造成的,并且认为它可能与人们听到的“北极光的声音”也有关联。9 E, q/ k. R3 |
1 h  l+ q9 R- |# t5 L5 U2 L
当北极光正好发生在头顶垂直上方的天空时,该处地面附近的电势梯度将增大许多倍。所以持最后一种解释方案的科学家认为,这时如果无风并且空气干燥,此地一些尖锐细小物体(比如松针)之间逐渐积累的电势差将导致瞬间放电,发出人们听到的“北极光的声音”。鉴于所有关于此类声音的报告都声称这种声音与北极光的律动是同步的,较大的声音发生于北极光突然快速变动的一瞬间,那么这种同步性应该基于电磁场建立的联系。/ y# p0 Y9 V6 H
8 f, A/ M0 [$ O! E5 ]- j  d
但当微风吹拂,而且空气中存在悬浮的微细水珠时,地面附近也会发生缓慢的持续性放电,伴随着持续发光现象 。这是目前关于“地面北极光”的接受度最高的一种解释。$ W  b3 Z3 I5 j/ J9 h
: l4 h. Z  L9 h9 [( O
持这种意见的科学家有一个重要的支持材料,那就是很多目击报告都声称,在 “地面北极光”发生的同时闻到了臭氧的气味,而臭氧恰恰是电离空气的产物。
7 z- S" X9 m4 U2 h! N
* C) N; Q& \. O1 }& H6 d) Q另一方面,龙是不是也可以出现在地面附近呢?这当然是毫无疑问的。“能高能下”恰恰是中国龙的重要特征,古人曾特别强调这一点。《说苑-辩物》说
4 X: W. ~4 u, |. `$ }$ y
“神龙能为高,能为下”、
《贾谊新书-容经》说龙:2 w# y9 Z; w3 J) X
“能与高高,能与下下”。

% ]. G( F9 R0 E5 X, o: ^, [《易经》卦辞则称
“见龙在田”。
  i) Y9 q& U$ _* p# r5 F
“田”是田猎之田,亦即原野。如果龙的原型确是北极光,华夏先民必然也是地面附近的北极光的集体目击者。0 s3 Y0 O( _/ {4 O, i- \
% ?' f. Y" z) Z
与地面北极光同时发生的臭氧气味,或许还可以解开龙信仰中的一个疑难问题,这就是龙的“疾病、祸患”之义的来源问题。: z. k; F* G% K; _5 ^6 _% X1 r

" b- h" R" _4 Z- v$ I! m9 _尽管殷人崇拜龙,甲骨文的“龙”字却兼有“疾病、祸患”之义,比如“身不其龙”。“不其龙”这一词汇多次出现在关于疾病和灾祸的占卜记录中,使得这一释义不能够轻易否定。可相印证的是,藏族苯教的龙神也兼有瘟疫之崇的角色。这个角色如何在北极光的特性中找到对应呢?, d7 D3 }* M: U/ K/ y

' O& m9 Q0 d* f" Q, b  i7 c0 E现在我们知道,低浓度的臭氧有杀菌消毒的作用。但当空气中的臭氧达到一定浓度后,也会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不同浓度的臭氧可以造成从眼睛刺痛、哮喘、头痛到神经中毒、支气管炎和肺水肿等等一系列症状。地面北极光可以将人和建筑物完全笼罩在内(在Beals收集的目击报告中就不乏这样的事例)。持续的时间长度可达数十分钟之久。所以我们不能排除它在地面附近产生浓度足以致病的臭氧的可能性。另外,地磁学家的研究表明近百年来的地球磁场强度在减弱,因而北极光的强度也大不如以往。那么上古时代更强烈的北极光所引发的地面放电应当会产生更多的臭氧。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古人在崇拜龙的同时,也认为龙会带来疾病和灾祸了。
) n& i5 b# Y3 w8 c& V
7 W3 K# X) ?" D# ^4 B近距离遭遇地面北极光也往往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和恐惧感,尤其是那些对北极光的原理一无所知的人。Beals搜集的目击报告中有一份来自加拿大育空省的采金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下面的文字直接摘自采金人的自述:2 p8 s. f- M& i+ X/ c
“在走到离我的小木屋半英里处时,一股地面北极光的洪流突然把我包裹住了。说实话,当时心里的念头是:我的大限到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拼了命地往小木屋跑。我的视线可以穿过周围那半透明的北极光,看到小木屋正被北极光照亮。耳边不时响起‘shu,shu,shu’的声音,还伴随着尖利的爆响。那是一种很独特的爆响声,像是远处灌木丛中传来的来复枪声是我能给出的最好描述了。”
  E" @8 Y* B0 X- G! r0 _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无疑会对北极光有景慕的心理,但在近距离遭遇地面北极光时,也会产生与这位采金人同样的恐惧感。加上可能的臭氧造成的危害,这种遭遇在他们的心目中应当是幸运与危险相伴的经历。那么,在中国先秦古籍中的龙,是否有与之对应的性质呢?答案又是肯定的,在《易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方面的明显迹象。
8 }2 C' v& C6 U/ j3 R' f( U) N! f" H; [9 r* d. f+ V8 K' E/ K' j: n- F- o
《易经》成书于商周交替之际,是可信的最早文献之一。其第一卦“乾卦”全以龙为卦象。其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
0 p" {0 L( A7 v( O, a' g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 y! p) O1 D$ b- b5 Z  u( R3 k
即看见龙出现在原野上,预兆着即将遭逢大人物,这代表着此卦象的幸运含义。但它的下一句卦辞却十分耐人寻味:( s; j. c  N, D: v/ p# Q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 M8 ?% Y9 u2 Q" }4 I2 i其字面意思是:“君子终日不懈怠,夜里也警惕,即使遇到危险,也不会受到伤害。”这似乎是一个突然的转折。0 x' \! A' k7 \4 ^5 N
( t8 x' g/ X( q( y
乾卦的六条卦辞并非相互孤立的,从其中的五条“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这一顺序可以看出其中前后相继、环环相扣的紧密逻辑联系。但在“见龙在田”之后插进来这么一条关于君子日夜警惕的话,显得很突兀。其中道理,向来混沌不明。如果说象历代注释家们所主张的,这是以龙来自况君子的修养,那么保持日夜警醒恐怕只是修养的一个次要的方面。何况那也不是龙的特性,龙时潜时飞,张弛有度,“亢龙有悔”,不会总保持着一个紧张状态,显然这个注解是说不通的。, L: h0 u. j2 F' U4 M
  I  K7 K8 c+ G- X1 J
但站在龙的真身为北极光的这一新角度来看,这个谜题的真正答案俯拾可得。“见龙在田”无疑是指“地面北极光”的出现,它对人的危险性--无论是心理性的还是实质性的--都一定早已为先民们所熟悉。但只要不是太靠近它,就不会受到惊吓或者伤害。那么算命先生在这一场景出现后加上一句“只要保持警醒,即可逢凶化吉”的谶言,就是十分应景和合乎逻辑的。这与后世儒家学者们所附会出来的君子修身之道没有什么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在《易经》成书的时代,北极光早已从华夏先民的视野中消失了。这些关于龙的卦象,都是在复述更久远的年代流传下来的信念和传说。
, W9 Q+ e5 h0 x1 m& A( w" \0 Q( e" o3 l" }$ B
简而言之,现在看来,地面北极光的存在是无法否定的。人们对它的戒惧心理,也能在与“见龙在田”相关的卦辞中找到对应物。所以我们看到在“可出现于地面附近”和“可为祸崇”这两个方面,北极光与龙的特性又发生了重合。
作者: 玩牌也    时间: 2015-10-13 21:16
本帖最后由 玩牌也 于 2015-10-13 21:19 编辑
- S: \2 u  c: z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9-5 07:07
, j9 N4 m" E7 k5 T6 x8 A(二)龙是一种光现象?" ~& }/ f7 t3 ?
% [% r: ^$ w* j( w$ B
先秦和汉魏古籍中对龙的很多描述,都使得我们只能把龙理解为一种能够灵动变化的发 ...

8 m# B( O/ c7 H) e: J2 O- @0 g5 W1 Q4 V& r3 }: I
莫非光耀、顯龍的名字出處在此?0 d$ z# j3 C: `4 u- k! [# x. Z

7 e- [7 L8 Q9 M你這個系列真有意思,俱啓發性。看來我得再重看繫辭了。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14 12:31
玩牌也 发表于 2015-10-13 21:16' h& @  ]* R& h( |
莫非光耀、顯龍的名字出處在此?
" d. Y. ?5 f, G, Z4 s% V( ?' K( t0 B7 u# ]
你這個系列真有意思,俱啓發性。看來我得再重看繫辭了。 ...
  T- W7 {- b- r1 u
李氏有没有那个意思只有他自己知道啊,龙与光的联系也不算生僻的典故。
: f) X1 K' [$ @+ J8 ~9 ~
作者: 仁    时间: 2015-10-14 22:56
读了很多书啊,赞!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5-10-15 00:47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10-12 22:19
' D3 a, s5 l  Y(五)“见龙在田”——地面附近的北极光
4 m) f' |9 h  ?* |1 O
8 H$ l2 @8 ]9 V" k关于北极光,还有很多科学上至今未能完全理解的现象。除了它的声 ...

7 d$ R: s& {) j$ P) S) H. I来复枪那段不能说明声音很响的问题。天晓得是不是人在神经紧张恐惧的时候,放大了刺激信号。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5-10-15 02:06
你参考过John S. Major的“Heaven and Earth in Early Han Thought: Chapters Three, Four, and Five of the Huainanzi”吗?里面明确提到“烛龙”高度疑似北极光,我是从google book上翻到的,预览在这里:, o) v% e1 o: f, x" S
https://books.google.ca/books?id ... orealis&f=false
, L" Y- j: ?1 A! q* w6 [! n我没有见到他的展开讨论,无从得知这是来自一时的灵感还是严格的学术推演,但在亚马逊上找到他的专页,
( T9 b7 b) ~( a  S1 }http://www.amazon.com/John-S.-Major/e/B001IQW78I* O+ ^" t2 \; ^* ?. t5 z! |, O+ l6 b+ {
常春藤达特茅斯学院的东亚史教授,与李约瑟合著过书,关于中国和东亚的书不少,不知道国内有没有译介。1 B/ z8 `) D& ~: G8 z; ^

* Q, }4 E& M9 q# B# }4 R' F8 ^% {3 b
+ \4 ?2 d; S, ?  \( i- x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15 07:58
本帖最后由 石头布 于 2015-10-15 08:02 编辑 ! h7 ?4 H6 s! d5 L$ K
石工 发表于 2015-10-15 02:06: u( }* }+ I3 M# i- ~
你参考过John S. Major的“Heaven and Earth in Early Han Thought: Chapters Three, Four, and Five of th ...
; \: \3 h3 U3 h- j$ p. U2 ]! u
+ R- ?  b4 c+ V9 s/ c& W/ U
6 }8 Y/ I. a3 G, n( ~5 N
没读过他的书。烛龙是北极光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了,他肯定不是最早的。最早提出的据说是个日本人,中国人里面最早的是张明华,最有名的是何新。关于烛龙在河里也有人提及,我的回答是这样:
5 G/ r  i& _3 `3 _
: ?) H6 u' d  V0 W1 ?+ y
5 N, D" n% |. n% v很多人都认为烛龙是北极光。最早是张明华,然后何新,然后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但也有很多人不认可。* h- t9 t( f) a

/ t- ?: D" e. W# s5 m) ?"烛龙=北极光"这个说法确是让人耳目一新,但若仔细研究起来,只有发光和高纬度这两个元素是吻合的,这也是持论者(如何新等)的主要论据。但其他元素都不吻合,比如“直目正乘”、“风雨是谒”、“呼为冬,吹为夏”等等,这也是很多人不同意它的原因。  m3 |6 V# Z: \

4 c* ^3 I: h3 g# p我写有专门一节论证烛龙的真相。不过要在把龙、凤、玉这三崇拜都说完之后。烛龙的确是高纬度地区的一种天象,只不过不是北极光。说它是北极光是向前迈了一步,但还没触及真相。也是因为我们对高纬度地区的了解太少。

& J6 w% H0 V; m" s# g: ^. C# `5 W* }) J) p2 K$ Y% N2 {) A
在先秦古籍里,古人是把烛龙与龙区分得很清楚的,两者决然不是一回事。加了一个“烛”字,并非如许多人想象的是强调其发光特性,而是强调其发光的方式与龙的不同。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5-10-15 11:12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10-15 07:58
% W' I7 _& G* f( e没读过他的书。烛龙是北极光这种说法由来已久了,他肯定不是最早的。最早提出的据说是个日本人,中国人 ...
% c* y/ h3 g$ `+ |" Y* L" ?; M
再猜一个,玉崇拜来源于冰,进入温带地区之后以玉为冰的替代品?凤崇拜来源于风,具体说是大烟泡snow tornado?
# O9 k% w2 F5 P% Z* H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15 12:22
本帖最后由 石头布 于 2015-10-15 12:23 编辑
' q* i8 H( n0 M! `5 M  R6 x6 |
石工 发表于 2015-10-15 11:12+ t0 v  C5 L  Y* F
再猜一个,玉崇拜来源于冰,进入温带地区之后以玉为冰的替代品?凤崇拜来源于风,具体说是大烟泡snow tor ...
( Y7 z, w" c5 W# p2 o
: p( B0 b+ ?  K4 s5 N" S/ D( T
这两样东西的神异性和崇高性好像还不足以支撑起东亚先民的玉崇拜和凤崇拜。
8 C# K% I: {+ i- Q; e& E1 `9 V6 B7 `( [0 d/ y: _
我们祖先的志向之高远雄奇,举世无以伦比。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15 12:51
本帖最后由 石头布 于 2015-10-17 07:47 编辑
' e" [2 A' a) d" h' b+ E! T3 i
仁 发表于 2015-10-14 22:56% C' y1 s6 B- q: [0 ~2 G. s
读了很多书啊,赞!
4 c5 J$ }% U; N1 |5 @
& L: J+ u. `9 i" m$ @
现在买书和看书都比以前容易多了,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啊。所以有些谜题终将被破解。
作者: 凡卡    时间: 2015-10-16 10:55
前段时间有坛友(不记得谁了),发帖说易经里的龙指的是星象,现在又说是北极光,搞得我易经越来越不敢看了。。。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20 19:33
本帖最后由 石头布 于 2015-10-21 08:17 编辑
) Z) B: t# j& u- \1 p, P! K6 p: \
. b/ w. @7 k6 k0 O! ]2 E9 Y1 P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从龙的“光属性”,“北方属性”、“变化之神”的特征及其常见性、形态、颜色、声音特征来看,它与北极光的契合度非常高。但如果让论证更加完备,就不能不提龙的另一个重要特性:“龙为水物”。《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水物也”。龙与水的联系十分密切,它既能上天也能入水。不惟中国人这样认为,这一观念在其他盛行龙崇拜的人群中普遍存在。比如俄远东地区的土著民族那乃人崇拜的龙 -“穆杜尔”不仅是天的主宰,也是水的主宰。无论在中国还是玛雅,龙都是司雨之神,无论汉族的龙还是藏族苯教神话中的龙,都有着鱼尾。要论证龙-北极光的二位一体的关系,龙的“水属性”是绕不过去的。那么,怎样用北极光来解释龙与水的密切联系呢?; T) B. |: b6 e8 e0 f. q
2 [  b' [+ p- L) J
以高纬度北方的独特自然现象为背景,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这真是,拿对了钥匙,多少锁头都是浮云。) L" N, @- \. p* _/ f5 W; e( B, T: U/ N

6 M$ u: P* f& Z: Z* _(六) 龙的水属性与“天空之海”
4 P! d4 {: V6 Z* C) `* y* p0 l( B; W5 u' ]/ M" i
不知读者有没有留意到,传说中的神物--龙和凤,都既能高翔于天,也能潜游于水。龙不用说了,凤凰也是“水物”。“鲲鱼化鹏”(鹏、凤古共一字,后详)的神话故事国人都非常熟悉。神话中的鹏(凤)也可以变回鲲鱼,比如杜甫诗云:“伫鸣南岳凤,欲化北溟鲲”。凤凰与鲲鱼的关系在其形象上也留有痕迹,比如《说文解字》中说凤凰的尾巴是鱼尾,这并非孤例,杜而未《麟凤龟龙考释》搜罗了各类古籍中凤凰形象的种种不同描述,但诸书所共同的有两项:“燕颔”与“鱼尾”。“鲲-鹏(凤)”互化与“鲤-龙”互化恰成对照,反映了这两种神物共同的“水属性”。( T  g$ b6 q0 R, L- C7 s, E! X
7 h6 b- M* H6 \: Y- H7 q
龙和凤同时具备的“水天两栖”的特性,绝非巧合,是远古先民的“天上之海”概念的残迹。这种在深远北方地区形成的特殊信仰把海的浩淼烟波与天空合二为一。它的逻辑基础,深深植根于高纬度地区的自然物理现象之中。* O5 V; D: V$ `
/ G: F7 T2 k$ h$ w0 o$ O
古代苏美尔人(也属蒙古人种)和我们中国人都有“天空之海”的古老信仰。苏美尔人的创世神话里,宇宙最初是一片原始混沌之海,神将它分为两半,化为天地,从此天上之水与地上之水才分开。苏美尔人的国家灭亡之后,他们的神话被中东的闪族人所继承,所以犹太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 Q4 ~% u: P6 P% ^' l( a" d2 A. k
; K$ t  i! K+ f) R6 A9 g  D# I中国创世神话在经典文献中零散破碎,语焉不详。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并非中国所固有,而是起自岭南,吕思勉先生考证它系南北朝时从印度传入。但华夏本土自生的创世神话近来被地下发掘的材料所逐渐揭示。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郭店楚简”记有一篇战国時代的宇宙本源和哲学方面的重要著作《太一生水》,内容与苏美尔人的“混沌之海化生天地”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t2 x  r9 _8 L4 P% t# M9 J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 M$ n2 k* j6 U% F( T& Z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c( j, G  R0 q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
' n9 e9 R/ R* I! C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
% C2 ~# e! j2 Q% y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甲篇》记载了另一篇内容更丰富的创世神话,可惜缺字甚多,但开头描写太初混沌状态的关键文句中有“晦、水”二字可以辨认,其要旨与《太一生水》完全一致。9 X0 c& d. {6 M, V, Y; T

) p: }9 t: \5 `! F. a我们对这一宇宙生成模式很陌生。中国上古时代还有许多失载的创世神话,它们代表着今人所不熟悉的一个更加古老的传统。中国文明的经典文献都肇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似乎是短时间内突然涌现出来的。但实际上,在那之前已经有一个深厚久远的文化传统存在,只是没有留下详实的文字记载。: C3 M7 \" L& @) S0 |7 f

, L$ l& ]' W- P  u% m水是天地之本源的思想也零星见于先秦典籍,比如 老子《道德经》:“水性几与道(太一)同“。《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V3 |) P  f, Y4 c/ t

! d4 s  q" H! k8 H, U  k有了“水是天地之本”的认识,我们可以顺便来解开《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这样一段古奥而且诡异的话:. o" r3 A' ]& w# w( }
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 颛顼死即复苏。

+ |6 L+ f* _  C+ e& z/ r4 l; k" O6 V这是山海经中少见的一段韵文,记述的似乎是一段歌谣,或者是巫师的唱词?它的含义历来解释不一。最费解的是“天乃大水泉”,因为太不合逻辑了,所以郭璞释为“泉水得风暴溢出”。实际上,最简单直接的解读往往是正确的,它的意思应当直释为“天空变成了一片汪洋”,所以“蛇乃化为鱼”。这与《太一生水》中的“天地皆生于水”的思想应当是出于同一神话背景。原始华夏的信仰体系中,水和天是二位一体的。(关于“有鱼偏枯,名曰鱼妇”,我们在后面章节中再做详解。)9 ^- @/ s" d! j5 r- Y( s
" Z2 ]& z/ k# v+ J2 k: H4 h  t
那么怎么解释这个“天水一体”的奇怪信仰呢?天空为什么不是风、火、玉石或者别的什么,而偏偏是水呢 ? 原始神话中的想像不管如何放纵怪诞,总要以当时人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天水一体”这个信仰当然也不例外。它在今天的我们眼里看来无比荒诞,但对于高纬度地区的上古居民来讲,却是合乎日常观察经验的、合情合理的。
作者: 武工队    时间: 2015-10-21 04:58
哇,又是好大一个关子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5-10-21 05:25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5-10-20 16:36 编辑 4 S- o1 A; L9 H9 a) N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10-20 06:337 b) w) W) D( s; H
至此,我们已经看到从龙的“光属性”,“北方属性”、“变化之神”的特征及其常见性、形态、颜色、声音特征 ...

# z/ r0 k  r+ |' t  G# z0 ~4 E' b, a; w& f2 K, I1 [/ n$ f
既然是战国的东西,那太一生水也不算啥。那个时候五行体系早就建立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个来自更古老的河图。除了天一生水,还有天三生木等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这个是水象,方位在北,时间应是冬季。这个来源可能是日照变化。和北极光不见得扯得上关系。- X. c0 O7 S8 t) N
9 D' P. m3 u. j
另外,战国嘛,各种思潮挺多的。比如基于五行搞出了五材论(类似于西方的元素论)。但很快就没有流传了。单用一个战国文献,真算不得什么。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21 08:15
冰蚁 发表于 2015-10-21 05:25/ @( B$ n7 K- C" K1 Y% N
既然是战国的东西,那太一生水也不算啥。那个时候五行体系早就建立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个来自更古 ...
' ^* z0 g( u1 N  c
这个跟北极光没有关系。
; S( V: ^1 U5 ~0 b
) l- h8 }, Z# S2 ~郭店楚简虽是战国时的简,其所载的思想却不必出自战国。太一生水,把水置于第一位,当做宇宙创生之源。 这一思想必有更古之渊源。
% U& v" Z$ k. k  G: n5 ~) W0 u; g- G0 I# N# m1 a, r2 _  W5 @
另外,除了甲骨文之外,郭店楚简是目前最古的原装文献。7 P3 r. t, P& _

  _( B2 j2 n  f( }& l9 q* i  P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5-10-21 10:39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10-20 19:15
: t+ Y, ~$ T& k4 B1 a% {* d; u这个跟北极光没有关系。 5 k& O, U6 @! k: a
7 N) t' P% t( T
郭店楚简虽是战国时的简,其所载的思想却不必出自战国。太一生水,把水置于第 ...
" y* Z/ o2 c0 z8 Q! a/ Z, ]
你怎么证明  这一思想必有更古之渊源 ???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5-10-27 12:52
那么怎么解释这个“天水一体”的奇怪信仰呢?天空为什么不是风、火、玉石或者别的什么,而偏偏是水呢 ? 原始神话中的想像不管如何放纵怪诞,总要以当时人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天水一体”这个信仰当然也不例外。它在今天的我们眼里看来无比荒诞,但对于高纬度地区的上古居民来讲,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那里,有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把天空和海洋从视觉上完美地重合到了一起,这就是天空中的夜光云。, r$ G- f. k) f( g% s7 s
3 h* O  ^4 D/ j! D5 e

  c6 Z9 M5 ]. O' l2 U% l3 m+ c5 e图 3:夜光云造成的“天空之海”。图片来自"Noctilucent clouds over Stockholm" by Kevin Cho (Kee Pil Cho) - Own work.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 Alike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7 t+ S7 h! K; G  t
- Z1 ?! s" n' O$ a' H
: j  ?+ |' O# f; @) O
图 4:夜光云造成的“天空之海”. By Gofororbit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 z& X! g3 z" [# [* _4 m5 f* M2 h+ m/ U
( P0 F3 l  g; {7 J
图 5:夜光云造成的“天空之海”.By Ireen Trummer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9 m5 _! V% w! ?( U/ u/ H
3 s& b1 L! F7 h2 o; J- M夜光云(noctilucent cloud)是高纬度地区独有的自然现象,在北半球一般出现在北纬50°到70°之间(在东亚范围内,大致是齐齐哈尔--乌兰巴托--阿勒泰一线以北,直至西伯利亚北冰洋沿岸的范围)。它们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云,后者的高度不超过20公里,而夜光云的高度通常是80公里左右,并且只出现在夜间。当太阳在西北方沉入地平线之下后,低空真正的云层隐没在地球自身的阴影中。但阳光依然照耀西北方几十公里以上的高空,就像黄昏时山脚隐没在黑暗中而山顶依然被阳光照耀一样。在高空中有稀薄水汽受冷形成的极细冰晶,在阳光的辉映下,它们形成地面观察者眼中的夜光云。夜光云一般是蓝色间杂着银白色,布满涟漪和涡旋,酷似荡漾的水波,而且像海洋一样恢弘阔大,给人一种天空中的海洋的视觉印象。
% V( e/ o5 ?" A- v& B2 A: ~& U2 c; x8 p7 L% B
: q5 Z* F9 d6 Z
图 6:夜光云成因示意图
' j" S' l5 u0 p5 W9 ]
# ]; @) ?' U& e8 n2 [& d- l. n" y. n为什么夜光云只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呢?形成夜光云的冰晶层很纤薄,天空太亮的话它会隐没到明亮的背景中变得不可见(在太阳沉入地平线0°到-6°之间的时段,由于大气层对阳光的散射,西方天际依然可以是很明亮的,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晚霞或者暮晖),太阳沉入角度太深的话它也会被遮进地球的阴影之中。只有当太阳处在地平线以下-6°到-16°之间时,天空的明暗程度刚好使得夜光云能够可见,而这正是高纬度地区的夏季夜晚最常见的情况,在此地此时太阳的角度会长时间维持在这个区间,所以夜光云多出现在这个地区。在北纬55°到66.5°之间的地方,太阳沉入地平线-6°到-16°之间的状态会持续整个晚上。但在北纬66.5°以上(北极圈里面)夏天太阳终日不落,反而看不到夜光云了。0 J% e6 I- u7 J3 G6 ]

  L* m9 e; D( j/ U; _; m" J& ~夜晚的天空之海,就是华夏先民最初的“海”的概念的源头,所以汉字“海”的初义与“阴晦”相通。《广雅-释水》:; U. I* m9 p# R0 ?# d; [
“海,晦也”。
% l% t/ q% k: i3 i% C
《尚书纬-考灵曜》:! T4 n2 o; [- x/ R
“海之言昏晦无睹,海、晦义同”。

1 g- I! g9 S1 ]海、晦两字古互通,山东郯城县在史书上称“东海郡”,但秦代封泥里所刻的却是“东晦郡”。海、晦两字的古音都从“每”得声,与‘冥’、‘昧’音近义同。所以古人常以‘冥’代“海”,比如《庄子-逍遥游》称北海为“北冥”。如果以海的今义来理解,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海洋总是与这些表示阴暗的字眼相联系。尽管自古至今对此就有许多委屈迂回的诠释,但说服力都不是很强。这个谜团只有以高纬度北方为历史背景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汉字“海”最初必是专指夜光云所形成的天空之海的景象,它只出现在夜晚,所以海与“晦暗”有关。当先民们南下遇到真正的海洋时,因为形象的酷似,它又被借来指地上的海洋(这一点我们还要在后文中详细讨论)。“海”这个汉字本身,正是上古时代中国先民的北方生活的遗产。
9 a0 a; K" {4 s+ K+ N. [5 _( y3 _! f4 m- Y, H/ @! I, p
无独有偶,《说文解字》对海的解释是:
1 X8 @/ @& a( s$ k; E/ ]- z2 t) K. S
“海,天池也”。

, e& A  z2 c9 m" f1 h- |) H3 {; F+ U这似乎说明“海”的本义迟至汉代依然没有完全丢失,但只有最富学识的人才知其一二。作者许慎一定对海的原始含义有所了解,但却惜字如金,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疑惑。“天池”该怎么理解呢?给《说文解字》作注解的清代人段玉裁也没有给出直接解释,他说:“天池也,见《庄子-逍遥游》”,把皮球踢给了庄子。
; z* n7 R$ u( z1 i
3 C$ i: I' ]+ S- ]: i! Q我们来看看比许慎更早400多年的庄子在《逍遥游》中是怎么说的:9 u  P9 z7 ~% N9 M7 Z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 T3 V) x0 U. m3 k- b
又说:
4 G+ W/ Z& N3 Y) s3 ?2 I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 e; V% X- ]( [) u; R

$ l$ L# y# a1 L( n+ {+ p庄子的这个著名的鲲鱼化鹏的神话里,隐藏着一个疑问:依古人大地四周环海的地理观念,鲲鱼从北海迁到南海又何必变身为鸟奋翅高飞呢?+ m  b6 j4 E5 @- z; |! l
, m1 I/ M% e, b  z
请注意庄子不惮费辞,两次特别地给南冥和北冥做注释:“天池也”,以致于显得有些啰嗦了。这很有意思,海就是海嘛,很基础的概念,为何不释“冥”为海,却释为天池?难道天池比海更容易理解吗?庄子这样做的潜台词是南冥和北冥与普通意义上的海不同。在“有冥海者,天池也”这一句里,他还使用“冥海”以与普通的海相区别。
* X& q; U; ?" j9 W" b
. ]5 d  `" z6 _: }% l4 @那么这里的“天池”又当怎样理解呢?首先肯定不是现代语义中的“高山湖泊”的意思。这里的“天”字应该解释为“天上的”、“自然天成的”还是“巨大的”?当然是可以争议的,至少在今人看来是模糊不清的。但很显然庄子和许慎都认为没有任何含混之处,不需要进一步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天”字当用其本义而非引申义,较为合乎常情。换句话说,庄子和许慎口中的天池就是“天上的海”的意思,这个“天池”,与《太一生水》中的“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和《山海经》中的“天乃大水泉”出于同一个神话观念。
, k! Y/ F8 @7 Z& d2 ^$ [+ v) r5 b4 R. q9 j; F; y( j. P- H; ]) [
庄子自承这个鲲鹏故事的来源是“齐谐者,志怪者也”,这个“齐谐”是一本书还是一个人现在已不可考,但它(他、她)必是承继了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观念。在这个观念里,天空和海洋是一体的,相互变幻的。以此为认识出发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鱼和鸟可以互相变幻,又为什么它们的尺寸难以置信地巨大。这个鲲鱼化鹏的离奇故事,以天上之海为背景来看,是不是一点也不离奇了呢?(鲲鹏神话还跟凤凰的真相有关系,后详)。所以我们要研究和理解中国人祖先的思想和信仰,恐怕首先要搞清楚他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否则的话,一切的努力何尝不是缘木求鱼呢?
$ p# B6 [8 z& H$ w6 d0 Q. {+ D* [# A
诚然,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我们为夜光云的天上之海与古华夏语义中的“海”所建立的联系,还基本处在猜想的范畴。为了论证它的合理性,在下文里,我们将逐一摆出更多直接的证据,进一步揭示古华夏语义中 “海”的真相。而它们所揭开的,不仅仅是龙的“水属性”之源头,也是古华夏北方起源的证据网络之冰山一角。
作者: 石头布    时间: 2016-7-6 18:35
本帖最后由 石头布 于 2016-7-7 00:57 编辑 2 N( O5 B2 |; L4 U. w4 d
6 k8 B" L& f% q% A
更多后续内容发表在知乎专栏
) P" [, s& ]/ C/ [, P% h% Z龙玉崇拜的起源与华夏北来说9 g3 ~2 Q5 \. J% @; P$ q
* k0 K" `) j( F0 g1 v/ J1 M. `7 X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6-7-7 11:12
凡卡 发表于 2015-10-16 10:55
7 {2 F* u2 o/ F4 L0 k2 w前段时间有坛友(不记得谁了),发帖说易经里的龙指的是星象,现在又说是北极光,搞得我易经越来越不敢看了 ...

' s) z. x# C6 z/ [2 d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主张苍龙是东方七宿的拟形。角、亢、氐、房、心、尾、箕。在商之前,指的是六宿,无箕宿。《彖传》:“时乘六龙以御天”,说明最早苍龙指的是六个星座。《说文,龙部》:“龙,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乾卦的六龙反映了古人对龙星于不同季节在天球位置变化的观测过程。在一段时间内,龙星被太阳光遮掩,看不到,被称作潜龙。此后升上天空,“见龙在田”。《汉旧仪》:“龙星右角为天田”,因此“田”为天田星。等到龙星全部升出地平线,就是“或跃在渊”。运行到横跨南中天的位置,就是“飞龙在天”。过中天,将欲西斜,便为“亢龙”。亢,训诂为“极”或“过”。 最后,组成龙头的角、亢、氐诸星宿又回到太阳附近,看不到了,“群龙无首”。/ A4 b4 P( t) Z3 a! n( `1 C

% G* o! n4 J' J3 U5 I  K红山文化三星他拉玉龙中间有一个孔。据说用绳子穿过去挂起来,玉龙可以首尾平衡,而这个孔被认为是心宿二,也就是大火星。因此玉龙反映了红山文化时期对东方苍龙星宿的认知。
- i- L6 l  E7 D! K/ }
- h& x* D& W% V1 ~, w/ o
: ?% Z: V$ v0 M6 @( w: O0 z% _7 a# j6 s+ y3 Y+ U6 H" ^! e5 k0 ^- U

作者: leekai    时间: 2016-7-9 21:52
学习了,做个记号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6-7-9 22:48
猫元帅 发表于 2016-7-6 22:12; Y; P& _9 W" [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主张苍龙是东方七宿的拟形。角、亢、氐、房、心、尾、箕。在商之前,指的是六宿, ...
  |/ Y5 p7 p2 W! t! X- b
我也觉得星象说更好一些。极光说有些附会了。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6-7-10 10:13
冰蚁 发表于 2016-7-9 22:48
/ ?; I5 E$ Q+ z" a' ^1 g+ V% Y我也觉得星象说更好一些。极光说有些附会了。
% A  h2 g. ~, g* D, K! m
星相说的要点是:龙是古人对于形象的描摹,后来逐渐被动物化。而不是先有个龙的形象,然后才去比附星象。1 J1 Z7 |* z. \
! U: Q* n+ k; C. T$ ]
古人崇拜龙,是崇拜其所代表的星象。而东方七宿对于古人确定春分秋分是很重要的,也就是对于农业生产是很重要的。在远古时代,谁掌握了天象,谁就掌握了历法。谁掌握了历法,谁就是通天的天子,就可以统驭万民。所以龙代表最高统治者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Z: A. G( @$ a

& y# s8 B' ~3 h& Q4 b, z对于北极光说,我觉得有一点不太能解释得通。就是北极光这东西,对于古人的生产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古人为什么要崇拜极光呢?
作者: jeckforlete    时间: 2016-7-10 14:48
石头布 发表于 2015-10-15 12:22" m, J/ _, a! M% X
这两样东西的神异性和崇高性好像还不足以支撑起东亚先民的玉崇拜和凤崇拜。
  o" Z/ V6 |' w: x- n. L7 g
) Y7 `9 b9 b2 B( o3 n$ `. A2 ?/ p我们祖先的志向之 ...
. @9 E- s1 u, S. C/ k; k$ u$ E
很好奇到底是啥志向?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