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纠结的古文 [打印本页]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5-3-23 12:15
标题: 纠结的古文
       这个学期开始辅导儿子的文言文。除了课内老师讲的小段外,儿子他们还都在课外加练一本《中考文言文》,里面的内容就是列一个小段文言文,再出几道题来做。自以为俺这样连《史记》和《通鉴》都读下来的人,给初一学生解读个小段古文应该没啥问题,但真的开始咬文嚼字时,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昨天教的课文是《三国志.杜畿传》的略写,内容如下:
==========================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
     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
       就这么一个小短文,内容很简短,三国志我也曾经看过,这段还都有印象,于是边看边讲,信手翻来,并且还给儿子对照着中国地图讲了下三国时的天下大势。但是翻到后面的标准译文时,却发现了差错。
       第一个,“有相告者”,我直接就翻译成“有相互控告的人”,而再看书后翻译的标准答案却是“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他(杜畿)”。这里面关键字是“相”,“相”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是副词,表示“互相”,比如“人相食”“形影相吊”,而更多的则是代词,指代第一人称的我或者第三人称的他,比如“苟富贵勿相忘”、“刮目相看”等等。我这个翻译,还是太受现代用语影响了。
       如果说第一个还比较明确,第二个就有些模糊了。“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我翻译成“他巡视属县,要求推举出孝子贞妇顺孙”,而在译文中则是“在他管辖的属县里,所有的孝子贞妇顺孙”。“巡视属县”这个基本确定是不对的,而后面一句,比较难解的是“举”字,“举”在古文中当作“举荐”“推荐”来用是很多的,比如本文前面的“举孝廉”,但“举”字也可以当“全”或者“所有的”来讲,成语里中很多,比如“举国欢迎”“举家团聚”等,就是全的意思。我一直的理解,用在地域上当“全”还是有道理的,但用在特定人群上,这个“举孝子”和“举孝廉”应该更接近一些。但标准译文如此,俺也只能从了。
       发现自己可能是要误人子弟(哦,不对,是误己子孙),俺赶紧重新给儿子讲,这两处爸爸译错了,应该这么这么译。
       不过,我对这两处错还是有些不确定,就去网上找《三国志.杜畿传》的全文及翻译,没想到,这全文翻译里面,“有相告者”翻译成“相互争讼”,而“举孝子贞妇”翻译的就是“推举出孝子贞妇”。这,到底是全文的译者和我一样望文生意,还是中学课本的译者没有体会到全文的含义呢,我一下子纠结起来。
       还有,想问一下专家,“班下属县”里面的“班”是做何解释呀?有没有其它的例子可以举一下?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5-3-23 12:51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5-3-23 00:13 编辑

班,在这里我觉得是次序,等级的意思。

比如按部就班,班秩等。


相 和 举 应该是你说的意思,不是课本上给的解释。那个解释说不通。

不过 复其徭役 是怎么解的?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5-3-23 13:25
冰蚁 发表于 2015-3-23 12:51
班,在这里我觉得是次序,等级的意思。

比如按部就班,班秩等。

这个倒是好理解,意义不可能弄反。复其徭役,就是免除徭役,古文中“复”有免除的意思,似乎是“复除”的简写。
这个有点象“除”,古文中除官的意思是任职。除汉中府丞的意思是,任职为汉中府丞,而不是去职。
作者: 雪个    时间: 2015-3-23 14:49
班字在这里的用法可参考“朝班”、“两班”。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5-3-23 14:58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5-3-23 15:09 编辑

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

这里的举是推举,复是免除,没有疑义。

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

这里的告应该是控告,相稍许麻烦一点,倾向于是单方面而不是互相。

讨论一下告,为什么是控告而不是告诉。

首先语义上告诉不通,文中意思是说,百姓中存在诉讼之事,对控告的人,杜畿向他(控告者)陈大义,叫他回家好好反省,想不通再来找他。

如果翻译成告诉,就变成,百姓中存在诉讼之事,有人来告诉他(诉讼),杜畿就(对控告者)陈大义......

后一种解释在语义上太奇怪了,好象杜畿平时宅在某处,等人告诉他发生官司了才出动一样,前后文理也不通。“有相告者”应该直接就是“畿亲见为陈大义”的对象。

所以,从语义上,告,绝对应该是控告。

例句:

《史记·平准书》: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赏给揭发者以没收财产之半)。(这是查《马氏文通》查来的)

这个是在语义上最接近的。

文言文中,“有......者”是一种常见结构,这种情况下,可以往前看,常常有一个表示“范围/类别”的东西存在,如(摘自《马氏文通》)

鹤有乘轩者。
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友而之楚游者。

还有“无.....者”结构,如: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可见其中鹤、是类、王之臣、齐人、仲尼之徒,都是引导词,表示后面“有.......者”或“无......者”的范围或者类别。

而“民尝辞讼,有相告者,”虽与前几例不尽相似,但到底能看出这样一种意味,即:

民有相告者。

即,民中有控告的,或,有控告的民。

相:这里我倾向于“单方面”,如果是双方面,应该从上下文中有明显的提示,但这里没有。而且,控告,一般都是单方面,互相控告虽然也有,但毕竟不是多数。

班:查《汉语大词典》(普及本)中有义项:治理。例句《汉纪·文帝纪下》“此先王制土定业,班民设教,立武足兵之大法业。”

建议家里备足够的工具书。古汉语可以参考王力《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词典》(普及本)等等,另外,我觉得《马氏文通》是一本好书。

作者: zeal_zhang    时间: 2015-3-23 15:30
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
这里的举应该就是全或所有的意思,要和后边的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连起来看
复其徭役的“其”,和随时慰勉之的”之“,应该是指代前边的举孝子、贞妇、顺孙的
所以我觉得这里的举不是个动词,应该是所有的意思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5-3-23 15:34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5-3-23 14:58
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

这里的举是推举,复是免除,没有疑义。


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这里“相告”的告,应该是“控告”,不过“相”仍然是代词,意指别人,直译过来,就是“有控告他人的人”,也就是指发起诉讼的人。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5-3-23 16:08
河蚌 发表于 2015-3-23 15:34
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这里“相告”的告,应该是“控告”,不过“相”仍然是代词,意指别人,直译过来,就 ...

这个就不太清楚了,《汉语大典典》只是说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王力古汉语字典》我手上没有,据说是按照字义出现的历史顺序编排的,这样就知道最初是什么意思,后来引申为什么意思。
作者: natasa    时间: 2015-3-23 16:17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5-3-23 14:58
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

这里的举是推举,复是免除,没有疑义。


这个告是不是指有人向他说情,请他帮忙提点的意思呢?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5-3-23 16:19
natasa 发表于 2015-3-23 16:17
这个告是不是指有人向他说情,请他帮忙提点的意思呢?

依我愚见,还是控告,觉得你可能想得有点多了。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5-3-23 17:29
本帖最后由 齐的隆冬强 于 2015-3-23 17:31 编辑

呵呵哈哈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5-3-23 17:30
本帖最后由 齐的隆冬强 于 2015-3-23 17:31 编辑

呵呵哈哈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5-3-23 17:37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5-3-23 17:41 编辑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5-3-23 17:29
这里的举是全部的意思,因为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这里主要说的是杜畿恢复生产的意思,按照东汉的传统,孝廉 ...


你这个偏的有些离谱了吧,古文翻译不能望文生义,“复其徭役”的意思是明确的,是减免徭役不是恢复徭役,复在这里是减免的意思,而不是恢复的意思,这在古文中是标准用法。
杜畿是标准的循吏,是以儒家理念来治政,而本文整篇也都是以儒家思想来展开的,即少辞讼、彰道德、促蓄积、倡农事,与民休息,然后在民资丰实之后,修戎武,开学官。象《杜畿传》这样的传记在《三国志》中有很多篇,都是一样的格局。
所谓不论孝子、贞妇,一律来缴税,这是典型的法家治政,如果杜畿这么做,就会被列进酷吏列传里的。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5-3-23 17:41
河蚌 发表于 2015-3-23 17:37
你这个偏的有些离谱了吧,古文翻译不能望文生义,“复其徭役”的意思是明确的,是减免徭役不是恢复徭役, ...

说错了,删掉了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5-3-24 06:22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5-3-24 07:07 编辑

《三国志》中班通颁的情况很多。我用一个pdf版本的三国志搜了一下,班字很多,正文中通“颁”字的用法出来了“班叙海内,宣美风俗”、“班宣时令”、“班赐各有差”、“当班下远近,使知本末也”、“班行其众,众皆便之”等,几乎占去班字除了姓名用字以外的大半。同文中用“颁”字搜索,则正文仅有有“颁赐各有差”、“事颁天下”两例而已(裴注另有若干)。对比之下,从班颁通假的角度考虑是合适的。
具体到“ 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通假应该是成立的。粗粗地翻一下:颁令下属各县,举荐孝子贞妇贤孙,免除徭役,并根据时令慰问勉励他们。
----------------------------------------
读帖不认真,没有看到你在雪个贴下的回复已经提出通假。按通假的思路,颁令后面是执行,那个“举”字应该是个动词,则整个句子是VO,VO,VO,VO结构,简洁流畅。如果是当形容词用,就是说“举孝子、贞妇、顺孙”与“其”是同位语,变成VO,O,VO,VO结构,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是不是太突兀了。
---------------------------------------
趁还没禁止编辑,接着加一点。
我觉得用作者本文或时文来参照是解读古文的比较好的办法。具体到“相告”,在《三国志 魏书二 文帝纪》中有(黄初)“五年春正月,初令谋反大逆乃得相告,其馀皆勿听治;敢妄相告,以其罪罪之。”这是“相告”出现两次,作为法律用语的明确例证,清楚无误是单方面控诉的意思。同书中也有“一夜传相告”、“以诚相告”等用法,但作为法律用语时,应该是没有二义性的。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5-3-24 06:58
石工 发表于 2015-3-24 06:22
《三国志》中班通颁的情况很多。我用一个pdf版本的三国志搜了一下,班字很多,正文中通“颁”字的用法出来 ...

是,我也是觉得,这句应该是“通令管辖的县里,要求推举孝子贞妇顺孙,免除徭役”,因为儒家的施政纲领里面,这属于最为重要的“彰道德”,史书里讲循吏时都会来这么一笔。我当时直接翻译成“推举”,就是因为古代史书里这样的段子很多。
晚上回家看儿子的那本书,实际上改了好几个字,大概是为了初中生好理解,比如“归谛思之”改成了“归第思之“,“复其徭役“改成了“免其徭役”。而“班下属县”改成了“其下属县”,所以我开始翻译成“他巡视管辖的县”。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5-3-24 07:19
河蚌 发表于 2015-3-24 06:58
是,我也是觉得,这句应该是“通令管辖的县里,要求推举孝子贞妇顺孙,免除徭役”,因为儒家的施政纲领里 ...

哎,又不是小日本子,搞什么当用汉字的名堂。即使要改,也不该破坏原文语法结构,这个班字改成其字很离谱。
用古文观止不就很好嘛,文章真的很好。史书本身枯燥干巴,还有很多直接间接引文、典章制度、政治术语、时代背景,历史书上都讲不明白的东西,怎么指望语文书上能交代清楚。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5-3-24 07:30
河蚌 发表于 2015-3-24 06:58
是,我也是觉得,这句应该是“通令管辖的县里,要求推举孝子贞妇顺孙,免除徭役”,因为儒家的施政纲领里 ...

关于班字,再提供一个字典上的解释:

班:分等列序:排列。《孟子万章下》“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旧唐书穆宗纪》“群臣班于章敬寺前”。

还有作名词的:职位等次;等级;按照植物或某种需要而编成的组织。

我前面提到的“治理”,字典说这读“辨“,也通辨,治理一义是从”辨别“发展出来的,想想用在这里似不通。

如果作为”颁“讲,虽然班也的确通颁,但后面似乎应该接”律令“这一类词,如果接下属县,则应该说”班示“,重点落在”示“上。

这个词存个疑。最好是找到完全相似的例句,就能确诊了。

作者: 马鹿    时间: 2015-3-24 07:30
本帖最后由 马鹿 于 2015-3-23 18:34 编辑

你的文言文大约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己吾的, 至少我理解起来跟教科书差的不多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5-3-24 07:45
马鹿 发表于 2015-3-24 07:30
你的文言文大约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己吾的, 至少我理解起来跟教科书差的不多 ...

俺们当时的语文老师的水平那是相当的差,就差来个“都都平丈我”了。
中学的文言还是简单了,毕竟只是各自独立的篇,不能形成体系,文言作为一种脱离实际口语而存在的文字体,几千年变化缓慢,很多用法,文人们也是抄书学来的,所以,重复很多。
古文主要还是工作之后看一些史书才通的。读完一些长部头的史书,会习惯一些固定用法。就比如“民尝辞讼,有相告者”,这种用法在史书里还是蛮多的。“举孝子贞妇,免其徭役”,其实本文就差一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成了最经典的《通鉴》体了。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5-3-24 07:50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5-3-24 07:30
关于班字,再提供一个字典上的解释:

班:分等列序:排列。《孟子万章下》“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

我回头再查下《三国志》,看有没有相似的用法。《三国志》里对地方郡守做传,内容都差不多。
作者: 马鹿    时间: 2015-3-24 08:05
河蚌 发表于 2015-3-23 18:45
俺们当时的语文老师的水平那是相当的差,就差来个“都都平丈我”了。
中学的文言还是简单了,毕竟只是各 ...

所以说是自己吾的
作者: 石榴    时间: 2015-3-24 11:20
本帖最后由 石榴 于 2015-3-24 13:42 编辑

我对“班下属县”这句的理解:

“班”是通假字,同“颁布”的“颁”。说起来,“颁”字从“页”,与“首”有关,本义是“脑袋大的样子”,有说法是“颁”由于音同形似,通假于“攽”,“分发”之意。而个人猜测也可能“班”才是本字,是从“班”的“排列”义项引申而来,指的是命令法规等一条一条公布出来。
字典——班:颁布。后作“颁”
周公…制礼乐,班度量,而下大服。——《汉书·翟方进传》
又如:班政(颁布政令);班论(颁布);班布(犹公布)

“举”是“举家、举族”的“举”,在我看来相当于“凡是、全部”。
字典——举:全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复”在这里专指免除赋税徭役。个人猜测此用法是来自“除去徭役,恢复自由之身”。
字典——复:免除[赋税徭役]
民有东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免除三人的兵役。)——汉· 晁错《论贵粟疏》
又《正韻》復,除也。《前漢·高帝紀》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戸勿事。《註》復其身,及一戸之內,皆不徭役也。
又如:复除(免除徭役);复租(免除赋税);复免(免除徭役)

全句大意是:(杜畿)颁布命令给下属的县,凡有孝子贞妇顺孙,都免除他们的徭役,还时常安慰勉励(孝子)他们。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5-3-24 23:35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5-3-25 00:01 编辑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5-3-24 07:30
关于班字,再提供一个字典上的解释:

班:分等列序:排列。《孟子万章下》“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


在《三国志》正文中出现了三次”班下“
1、“当班下远近,使知本末也”
2、“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
3、“班下天下,以礼为戒”
三次的句式相同,都是“班下”+地域,
再从时代相近的《汉书》、《后汉书》中找找,
1、朕甚悼焉,故遣使者班下诏书。        《后汉书》卷一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2、一其法度,班下郡国,蠲除故条。《后汉书》卷二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
3、永元二年,下诏尽削除前班下延(阜陵质王刘延)事。(指撤销肃宗对刘延的惩罚诏令)《后汉书》卷四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4、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后汉书》卷六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5、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执膺等。《后汉书》卷六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6、诏书班下其事《后汉书》卷七○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例子不少,从语法角度讲,班通颁在这里是没有问题的,“班下”也是固定用法,“班下”当做“治下”的例子则根本见不到。不过其他例子中全部是由朝廷班诏。一个地方官“班下属县”,有僭越之嫌,但比其他解释还是要通顺。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5-3-25 02:02
石榴 发表于 2015-3-24 11:20
我对“班下属县”这句的理解:

“班”是通假字,同“颁布”的“颁”。说起来,“颁”字从“页”,与“首” ...

搜索系统可能帮助解决关于“举”的问题。后代的用法不能说明前代,而当时的文字特别是同一作者的文字则非常说明问题。《三国志》提供了足够多的样本,即便是引文,也是时文,参考意义更大。

我用的是“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查出了《三国志》有66卷含有“举”字,总共应该有超过200次。在这么多例子中,绝大多数都是动词,从本意的“举起”到引申的“举荐”,作为修饰名词的用法只有”举家“、“举国”、“举座”等当时就相当固定而且流传至今的搭配,并无可自由搭配的实例。

另一方面,如果把举当做动词来说,则支持证据极多。
“举孝廉”、”举贤良“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都是极为常见的标准政治术语。而杜畿的同事袁涣传在担任梁相的时候:
涣每敕诸县:“务存鳏寡高年,表异孝子贞妇。常谈曰‘世治则礼详,世乱则礼简’,全在斟酌之间耳。方今虽扰攘,难以礼化,然在吾所以为之。”
如果杜畿的政令原文收入,也大体是这个样子。“表异(表彰突出)”用一个字的话,就是“举”字了。

另外,从政府运作的角度考虑,如果硬性规定各县把孝子、贤孙、贞妇一个不漏地纳入关怀工程,那么怎么鉴定?怎么知道有没有漏网之鱼?发现了漏网的孝子贤孙该处理哪位?整个一个扰民工程。谁要真的出台这样的政策,只能是个昏官,入传也只能是当做插曲附在别人后面。
如果理解为举荐,则符合当时残破局面下的小政府在人力财力都不足的情况下,以重拾举孝廉等传统道具为切入点,重整秩序,完成社会动员的现实。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5-3-25 02:49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5-3-24 13:57 编辑
石工 发表于 2015-3-24 10:35
在《三国志》正文中出现了三次”班下“
1、“当班下远近,使知本末也”
2、“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 ...


在 晋书 里倒是有

郑袤传       太守班下属城,特见甄异,为诸县之最。

晋书虽然是唐朝成书的,但是是以晋朝人臧荣绪的晋史为蓝本的。臧荣绪和陈寿同为晋人,虽然比他迟,也应该可以参考吧。而且班下属城和属县中的用法应该一致。
作者: 鹤梦白云上    时间: 2015-3-25 07:15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5-3-25 07:19 编辑
石工 发表于 2015-3-24 23:35
在《三国志》正文中出现了三次”班下“
1、“当班下远近,使知本末也”
2、“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 ...


这个疑义解除了,看来“班下”是一个固定搭配,“下”有“发布”、”下达“的意思,班下,即颁布(命令)并下达到(属县),这样就通顺了。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一开始顿作:班|下属县,”下属县“在文言文中的确很怪,”下属“即”属“,古人不会用”下属“来修饰”县“的,但开始也没想到”班下“是个固定搭配。句顿确实很重要。

谢谢石工,还有河蚌,通过讨论是最能长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几个例子很能提高古文语感。
作者: 上古神兵    时间: 2015-3-25 08:40
我觉得“班”字没必要太纠结,班下属县,若前两字连读,那么就该是译文中的说法,若后三字连读,则可以解释为“给所管辖的县下令“或”赐予所属县所有孝子......免除徭役”。倒是你所说的巡视一义,好像没有词源根据。
作者: 河蚌    时间: 2015-3-25 08:44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5-3-25 09:12 编辑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5-3-25 07:15
这个疑义解除了,看来“班下”是一个固定搭配,“下”有“发布”、”下达“的意思,班下,即颁布(命令) ...


是,长进不少。
班下属县,我理解的还可以。“有相告者”,我其实见过多次,一直都是理解为“有相互控告的”,但这次咬文嚼字一番,果然发现,应该是指告状的人。这样解释也十分符合儒家的治国理念,就是“少诉讼”,在没打官司之前就将告状的人找来,让他“息讼”。
发现史书定义的循吏其实就是按儒家理念治国的人,而酷吏则是按法家理念治国的人,前者宽刑,后者苛法,前者是能不杀就不杀齐之以徳,后者是可杀则杀绳之以刑。前者让俺想起《纵囚论》来,后者想起郅都。
作者: 石工    时间: 2015-3-25 09:32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15-3-25 09:37 编辑
冰蚁 发表于 2015-3-25 02:49
在 晋书 里倒是有

郑袤传       太守班下属城,特见甄异,为诸县之最。


这两处用法确实相同,我的理解,“特见甄异”,就是班下的内容。特见和甄异都是人才选拔过程的习语,特见指见解独特之士,甄异指选拔优异人才,这两个意义在搜索中都可得到验证,在《汉典》上也有总结。所以班下作为颁令下达依旧说得通。如果不这么理解,这句话就没头没脑了。

《郑袤传》的这句话结合上下文(从中央秘书处到基层当县委书记锻炼,再回中央工作),就是“太守给所属各县下达命令,要求选拔有特殊见识的人才,郑袤的业绩在各县中最为突出。” 这摆明了是个给他镀金的项目,空降干部给大家弄上仨瓜俩枣,团派的干活,皆大欢喜。长期扎根的干部可不敢大手大脚地提拔,要谨慎地考虑方方面面的利害。
作者: tangotango    时间: 2015-3-25 13:15
冰蚁 发表于 2015-3-23 12:51
班,在这里我觉得是次序,等级的意思。

比如按部就班,班秩等。

古文中“举”有“举凡、但凡”之意,此文中可理解为“但凡有”,跟推荐没什么关系。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5-3-25 13:50
tangotango 发表于 2015-3-25 00:15
古文中“举”有“举凡、但凡”之意,此文中可理解为“但凡有”,跟推荐没什么关系。 ...

康熙字典中举字没有但凡这个意思,但是有皆(君举不信群臣乎),合(举国欢庆)的意思。

如果班下是动词的话,举做动词没有问题。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