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家谱难题——最后一问 [打印本页]

作者: 上古神兵    时间: 2014-11-16 00:05
标题: 家谱难题——最后一问
生员的应试名是什么东西?为啥要用应试名。除了在科举考试系统中使用外,应试名与本名在日常生活和公务系统使用中的注意事项还有什么?这次重点呼唤大牛们应答——@京华烟云AMIP,@履虎尾,@孟词宗,@老芒
+ }5 D! j9 z) V; @' I2 u[groupid=161]历史讨论组[/groupid]
作者: 不想咋呼    时间: 2014-11-16 01:53
本帖最后由 不想咋呼 于 2014-11-16 01:56 编辑 ' t6 d3 {, B. a" \4 q

& R2 [: S, O- |
清同治七年(1868)七月初一日子时,钟祥郢中文昌门内沿城街一个书香门第又喜添新丁,这就是民国文史学者李权,其父李世焴,字耀卿,时年24岁,其母何氏27岁。李权取派名李德桂,字直生,应试名李培元,凡拔县案、列府庠、食廪饩皆用此名。嗣后取《易大传》“巽以行权”之义,更名李权,字巽孚,晚号博父,郢客则为其别号
4 q2 N% o8 I8 t# G: B
  根据这个猜一下,是不是考中秀才之后又因为一些原因改了名字,但是参加后面的科举又不能冒名,所以只能用这个名字考下去,这个名字就叫应试名。类似于现今有些人学籍登记名字与现用名不符,在中考、高考的时候只能用学籍名字
作者: 上古神兵    时间: 2014-11-16 16:45
不想咋呼 发表于 2014-11-16 01:53
  Q: l5 w; d. T, [, u
7 B1 [4 ^' `4 K7 d# f& E( p3 {  根据这个猜一下,是不是考中秀才之后又因为一些原因改了名字,但是参加后面的科举又不能冒名,所以只 ...
# Y3 d$ i0 k6 A& l8 ~& b  c3 U0 ~
老兄,俺不接受猜和百度的答案。这两样俺也会!
作者: 不想咋呼    时间: 2014-11-16 17:00
上古神兵 发表于 2014-11-16 16:45% D  P+ h5 V- D' x* i
老兄,俺不接受猜和百度的答案。这两样俺也会!

% ]% y, i. m5 _  X0 j' R合理推测好了伐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4-11-17 10:23
标题: 这个要从科举基础制度说起

4 Q4 ~8 t9 b9 |3 k5 _4 x4 w* v9 s" Q8 w以清朝为例,县试考前一月,知县将向全县公布考试日期,而考生如果想参加,就必须到县里的招生办——署礼房报名,除了填写自己的姓名之外,还要写清楚年龄、籍贯、三代履历等等信息,同时还必须要有人做担保,一般是有一定地位的乡贤。$ |6 T3 R+ E- b/ B; `0 g  z6 y2 i
4 A7 Z  v% x' @7 L3 f; D9 _3 v
担保的内容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考生的家世必须清白,不得是倡优皂卒的后裔;二是不得冒籍,因为每个县的录取名额都是有限的,只对本县子弟开放;三是不得找人代考,由于当时不能照相,只有担保人才清楚考生的面貌特征;四是不得瞒报父母丧事,服丧期间不得参加。因此,应试名不关关系考生自己,还要牵扯一大堆家庭信息,另外也关系到他的担保人,相当于后者为前者背书,一旦名实不符,就要承担连带责任。此外,考生之间每五人必须互相作保,如果一人有问题,其他四人连坐,而担保人也要治罪。6 m3 ^) Z: ]9 t0 x) o6 a

% S- r& B7 ]+ l4 o8 j到了府试,就更加严格,又增加了一名担保人,考过后把录取名单呈送上级批准,其中的应试名等信息自然要经得起推敲才行。更上一级的院试,再增加一名担保人。
$ G2 P- ~7 A9 ]9 y5 j4 i  H' u* A1 n0 w" x
因此,应试名及考生相关信息,在当时的科举中起着类似今天身份证的作用。
% H+ n: C1 H/ |+ w5 Y& _! |' b* B; A6 x  b( ~' q* }6 a
根据有关记载,考生报名时要填写亲供、互结、具结三块内容,大致如下:
: A6 }3 j  i; M; c, M  t8 ^1 Q2 |  V. v6 E, t6 \/ H2 R
一,亲供  q* _" A" H- `- q! D) I' @  C6 f
本身姓名,年岁,籍贯,体格,以及“身中面白无须”等文字体貌特征。 同时填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履历,过继的人要写本人亲生父母三代。: A7 W/ H7 k+ T- M

% E$ c0 X- ~6 R/ f6 M5 L, m二,互结:
7 g$ s; a( K. D, f, S) U# Y考生取具同考的五人,写具五童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2 V9 `; ]2 Y" a

: q/ n+ a8 i! B( X0 c三,具结:
+ g9 r9 Y6 ^$ f8 a( D请本县廪生具保,称之“认保”。保其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之子孙,本身亦未犯案操践业。9 |/ C- \+ C6 i  h; ^$ b+ b( t

' x9 v4 |3 V3 T4 A, @0 v完成以上,才能获得考试资格,名册分存县署。
作者: 上古神兵    时间: 2014-11-17 11:55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4-11-17 10:23, o# D, L' c/ v+ Q, g" M- c8 f/ B4 _
以清朝为例,县试考前一月,知县将向全县公布考试日期,而考生如果想参加,就必须到县里的招生办——署礼 ...
& S2 O' R  s- B" x3 i: w  i
那为什么要在本名之外取应试名呢?本名难道不是更符合登记的要求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取应试名?取应试名有什么具体的规范要求么?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4-11-17 14:45
上古神兵 发表于 2014-11-17 11:55
4 U, f8 K6 H, i4 s6 O) a' d0 W那为什么要在本名之外取应试名呢?本名难道不是更符合登记的要求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取应试名?取应试名 ...
  o3 ]+ y! P9 q) a$ g5 l$ }

8 c0 [; @/ j  o9 R* V$ A原则上来说,考生是应该用本名应试的,也就是多数应试名就是本名,并不需要另取。
! T2 U7 r, j, t3 ]# W* |+ `* {, G
如果取与本名不同的应试名,大概有几种情况,像本名看着不拉风,想改个文雅一些的,或者屡考不中,想改名来换换运气,还有是为了避讳或者故意讨彩。比如据说大词人柳永本名柳三变,为了参加科举才改名,再比如咸丰即位时,有位应试的孙姓举人立即悄悄改名为“孙庆咸”。 5 [" s7 \, D' h" z0 x5 M

  d9 d2 O; }! Z4 n# A一个特殊的情况,是考生为了作弊。比如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的丁酉科乡试,江西就发生了一例舞弊,皇帝的圣旨对处理意见是这么说的:“生员李葆光,事不干己,辄隐匿本名,并改注宋鸿文等籍贯,联名具控,显系挟嫌图诈,俱应彻底严究。”当时考试是按地区录取的,只对本地户籍有一定名额,因此考生们各显神通,有的给自己在其他易考取的州郡另立户籍,有的认他人为父;有的落户别家,以其三代”为己名讳”,甚至还有认兄为父来报名的。
作者: 上古神兵    时间: 2014-11-17 16:46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4-11-17 14:45
* [2 w+ _! d) j3 S- b' E" Q; r% V2 U原则上来说,考生是应该用本名应试的,也就是多数应试名就是本名,并不需要另取。
, g9 {* K( h1 E& r+ B
, f  L$ B! P5 j! n2 h如果取与本名不同的 ...
! a3 s; W6 e) ^7 i* L. ]
这下明白了,不知道李贺看到后世这么多应试名,会不会觉得自己生不逢时?
作者: 不想咋呼    时间: 2014-11-17 20:27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4-11-17 14:45
# @, b8 |" B/ O) Y原则上来说,考生是应该用本名应试的,也就是多数应试名就是本名,并不需要另取。
# b3 O( J% L" c  R* m5 ?8 z$ A: Z+ K( v
如果取与本名不同的 ...
- d# L# s! c: L2 ^! J4 E  o
原来那时候就有异地高考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