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o, S) u. E6 Z, g; z现存的最早提到“长沙”一名的史籍为《逸周书•王会》,此时当在长沙建城之前,其中提到的“长沙”当指长沙地区。" ]2 F, D9 W) u) r* p% H2 e( I$ q
# i) [0 S6 I' z, i西周初期,首都雒邑营建完工,各方诸侯都来朝贺,长沙地区的诸侯朝贺的贡物当中有一种玩艺很新鲜--王八,这种用来上贡的王八还有个学名,叫“长沙鳖”。拿来进贡的长沙王八,当不是普通的王八,而应该是王八中的极品,古文献称这种长沙王八“特大而美故贡也”。 ! f* f' f8 j. c- i" n" E " i, x8 ^, v2 D' P* v1 l 7 {' x1 ?/ B$ `$ E. ?( e# U
正宗长沙鳖/ m0 N5 i& E4 Q/ u! Z1 d# f
5 ^9 V4 P' k( h( z! Z然而王八再美,那也是王八,观赏价值不大,游戏价值也不高,人们养猫,养狗,养鸟,养蛐蛐,没听说有人没事养只王八玩的。我个人以为,这种王八进贡以后,还是成为下酒菜打牙祭的可能性最大。原以为拿王八做补品只是现代人的时尚,没想到古人也好这口。 4 P `/ {8 B# o7 m - B3 @1 s# ?4 ?8 W* T K* J0 r看起来中国吃货繁荣昌盛,从上古就开始了,源远流长,兴旺发达,中国菜要是不能举世闻名,那就当真是没有天理了。 6 }( b8 i" I) m+ b ) Q) N4 ^% ^* d4 ]9 i长沙极品王八扬名立万的年头实在太早了,早得连其美名都无法在民间以及历史上流传下来,要不,在王八流行的今天,长沙王八一定会与长沙白沙井水一样闻名遐迩了。若真如此,那位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头号巨人毛伟人在他年老之后的那一天在长江里泡澡泡得通体畅快之后,诗兴大发,作出来的诗词会不会是这样的呢:“才呷(音Qia,长沙方言,吃的意思)长沙鳖,又食武昌鱼。”?0 n; g- x, S! P4 a) V8 v! N
4 z" A0 U/ q E7 ~ " B6 U. M- U( T才呷长沙鳖,又食武昌鱼?; a( T+ t) R3 y% W- j
& H J9 G6 W0 p
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而湖南这地界,还有个文化含量较高的称呼,叫做“三湘四水”。“三湘”指的是什么,说法不一,没有定论,不过有个比较普遍的说法,三湘指的是湘乡,湘潭和湘阴。这个说法,从北宋就开始了,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四提到道州(长沙),就称“湘潭、湘乡、湘阴,谓之三湘”。后来明人彭大翼撰《明一统志》解释说:“三湘,《寰宇记》:‘湖广长沙府:湘潭、湘乡、湘阴三县曰三湘。’”因此后人也把湖南这地界称为三湘大地。4 {. y. }9 {4 l5 d* X
( f* j1 {- K6 ?% A( O! Y * F5 f1 p5 t+ i" G. G! t% b从 google 卫星地貌图上看到的湘江下游的长形沙洲 ' T- I H7 j+ j& j , L4 T. A8 V- t. Q
位于湘江下游的古城长沙,从来就不曾做过历史上相对统一的国家的国都,在这一点上它比不了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数朝旧都在历史上的绚丽风光,但至少长沙古城的历史与这些城市同样的悠久。* U/ o5 ?. b5 C) ~. W
" D9 s. ]; g# @+ l- }! I世界上的很多城市最初都是以军事要塞或者军事城堡的形式出现的,古城长沙也是如此。 # _# B" V4 u' o 3 n( s. }. @- e* C早在春秋时代,楚国势力向南扩张,长沙便成为楚国东南边陲依山(岳麓山)傍水(湘江)建立起来的军事要塞,这大概是长沙古城的最初雏形。 5 [# F! {9 `% ^ 4 ~. x" ` ~8 P
长沙是中国古代名城中典型的也是少见的古今城址,古今城市中心两者都重合的城市,通俗点说,就是从春秋战国时代长沙开始建城到现在两千多年里,这座城市以及其城市中心就一直呆在原地,从没有挪过窝。, |3 g, j, O% X! n% p( ]9 G& Z
( d' O% M7 k# [# |' A y9 s+ O那时候,国门尚未开启,在中国大地上,洋人可是稀罕物件。冷不丁遇到一群洋人,我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个个不错眼珠地盯着洋人看,感觉比逛动物园还新鲜。 : w4 }# W ~9 E/ V$ A/ ~ 5 n N! b+ O# Y( k: c; Y听到陪同的翻译对围观的人群介绍说,这群洋人来自美国,我脑子里立刻噌噌噌地出现了一堆词语:“腐朽的”,“垂死的”,“水深火热”等等等等,于是更加好奇地考量这群美国人是怎样的一个“水深火热”法。 * k0 K- G3 h0 L$ u; a . [( u0 w0 D. I5 }看了半天,愣没看出这群美国人有一丁点水深火热,苦大仇深的意思,这帮人个个体格富态,红光满面的。女士穿着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羽绒衣,男士则穿着深色呢子大衣或者笔挺的浅色风衣。转头再看看周围围着看热闹的同胞们,一个个面黄饥艘,脸有菜色,衣着更是清一色的灰不溜丢,我看见旁边紧挨着的一位看热闹的仁兄身着一件深灰色棉袄,外面还相当夸张地齐腰扎了根草绳。7 \0 ?/ z- z. Q: s
0 n! ?) H8 d0 X1 B而最让我们受刺激,感到目瞪口呆的是,这群来自水深火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满面红光衣着鲜艳的洋鬼子们,买东西时从皮包里往外掏钱,掏出的都是簇新簇新的十元人民币。更过分的是,洋人们往外掏十元人民币,还不是一张一张地拿,而是一撂一撂地拿,而且都不带眨眼的。 3 ]) l1 K. s1 \% t! Y) l8 G" l8 I4 s ) S0 Z. g" N/ \ D. n7 O, ~/ o要知道,那时还没有发行百元大钞,十元就是最高面额的人民币,那时候十元人民币足够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了。洋人们掏出一撂钞票买件东西的钱,就够我们一个人吃一年的,我们当时受到的那个刺激,可想而知。 . H( n, L9 K* k5 I ' `$ s! B4 }! F Q7 ~打那以后,我一见到水深火热的腐朽的垂死的这样的词语,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撂撂簇新锃亮的十元人民币。 + t+ d7 u, z- o) k8 U/ c* P8 ]9 v 8 P/ ?* m8 S+ n3 [ + ]- h" g6 ?8 F. j那时候一撂十元人民币够我吃一年的3 t& a- ^: l5 m
" r( u/ T0 ~2 v! K
也是后来我们才知道,我们遇到洋人的那座商业楼,叫做湘绣大楼,洋人们一撂一撂往外掏钱购买的东西,叫做湘绣制品。 , J" C5 ^2 H* M' k& M 1 _" Z+ V- I8 E7 F0 x3 `8 O0 c+ B4 G湘绣,是件比较牛气的东西,属于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与苏绣,粤绣,蜀绣比肩。如果要比较四大名绣的历史,我觉得历史最悠久的肯定是湘绣。/ u9 u7 g" w# }6 W0 S0 {# M' W/ `
2 ]0 X& r2 e2 X5 y* f5 `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现已发现最早的湘绣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风图。: f y3 I N$ p! P
S- U7 r7 j( u$ L$ z3 a$ p " o! t( L2 A2 ]% u; i$ h8 F2 Q长沙楚墓出土的刺绣品7 B% Q9 f( X0 _! a
& ~2 D) r) a: b' j- O
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两千多年前的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 $ l! f7 C1 J& B/ {; j 9 u/ Y5 Z8 s' h; d! G( x& u $ N6 J2 N0 w6 c d/ Q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品 1 h% Z! u9 y1 V% ~5 v$ A7 x4 h ; l, C% x( ]/ \. ~/ c* X/ _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色相18种之多,用行话说,运用了多种针法,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很难想象,其技艺已经与现代湘绣技艺不相上下了。 ( X8 D. Y, f1 k9 {- G 8 v, \9 S$ \( m9 M6 }0 U
至清代,长沙刺绣作坊遍及城乡。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长沙附近乡村,“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在这里,传统的农家生活方式已经不是你耕田来我织布了,而代之以新的生活方式--你耕田来我绣花,比以往多了些诗意与艺术气息。 & J8 a. l, \& Q! S+ n' C / C/ v* U* y4 x
现代湘绣更上层楼,竟然创造出双面绣这样神诧鬼异的东西,薄薄的湘绣制品,竟然可以在正反两面绣出不同的图案。 7 [" H9 \6 m# \8 |7 _) V$ `% { / W4 V& ?7 Q% t+ R) C3 X1 V7 n, U 6 R( `6 X, Q3 Y; O) P8 s
湘绣双面绣正面和反面4 M% M+ V' o: a% i* ]
# z7 f9 G5 J1 d7 o8 V0 l湘绣这玩艺,不仅是湖南的利税大项,从上面洋人们掏钱不带眨眼的情况看来,也绝对是湖南最大的创汇产品。 $ h% S" ?+ y- B; R! P ( }4 q Z" ]( L N
在长沙市面上与湘绣一样有名的,是湖南的大米。 0 @8 T: r0 m8 A) _4 I/ j1 e 3 Y! |: ^3 n7 R" ]: v' B湖南省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自明朝开始,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到清朝乾隆年间,甚至开始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说法流行。4 z$ ]' Z% y: S$ v7 K
6 U5 k9 B) ?7 a' ^湖南自古就生产优质稻米,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西汉的长沙王刘发就从长沙选送最好的大米到长安皇宫孝敬老妈。随着湖南全省的逐步开发,粮食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湖南的粮食也在全国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到二十世纪初,湖南的粮食产量已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广东和四川,湖南长沙更与江苏无锡,安徽芜湖,江西九江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米市。' ]: K* C) Z3 U7 }8 W9 \& y
& [* [; a! [5 M( J" b, Y! ]. P6 l想到这里,蒋伟人也不去搭理大老唐,径直跟张治中说话,“文白,以现有的城防工事,你认为守住长沙有几成把握?” : \% ~8 k7 a1 g - M. ]2 B7 |$ x# q蒋伟人这个问题着实让张治中有些晕,因为这个问题极难回答。 # \% ]1 L0 y) s$ J+ x 1 F3 _( |: J% V% N9 s
日军刚刚占领武汉,气焰正炽,华军节节败退,士气不振,在这种情形下,谁敢说有把握守住长沙呢?就是诸葛重生,孙武再世,怕也不敢打这个包票。再者,张治中是湖南省政府主席,只是一省的行政长官,具体的军事防务应该由在座的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陈辞修负责,这样要命的问题,应该拿陈司令长官是问,而不应该问他。现在委员长把这个问题端到他面前,他弄不清蒋伟人的宝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2 \4 g' k- n W8 j( Z! ~, T8 s 1 e1 \& J8 i8 d; _ {无奈,为人实诚的张治中只能实话实说,“我不敢说守住长沙有多少把握,但作为湖南的省主席和保安司令,我决不躲避责任,决不畏惧艰苦,愿与湖南三千万民众同生死,共患难,誓与长沙共存亡。”那意思明里是在表决心,实际是在告诉蒋伟人,我张治中只是湖南省的省主席和保安司令,不是野战部队的司令官,虽有守土之责,却没有兵权,我就那么几个人几条枪,抓抓小偷还凑合,要我守卫长沙,责任太大,大不了我张文白战死长沙,以死明志而已。! O: r4 B4 I- T
/ C% v: e/ x& W3 U8 g
显然,张治中的回答并不能让蒋伟人满意,“文白的决心是好的,但仅有决心是不够的。”蒋伟人说着,环顾四周,希望能听到一点别的意见,便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 G* F- Z- V6 @, p( z& U9 L# @ % E. @( o* w l
“除了湖南地方上要加强准备工作以外,中央也要大力支持,”在座的冯玉祥冯焕章提议,“部队的粮食,衣服,弹药等问题,十万火急,希望中央能早日解决。”" O' l* ^# k% [% I; O
/ `9 j# ?4 k3 S
冯玉祥是特地从桂林赶来参加会议的,开会之前,这位曾经率军在华北浴血抗日的坚决的主战派将领还单独会晤了蒋委员长,并给蒋委员长讲了一个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南下,兵扎长江。东吴群臣在曹军巨大的压力下,就象京戏《借东风》里唱的,“武将要战,文官要降”,弄得孙权一时没了主张。这时,鲁肃来见孙权,对孙权说,主公千万别听张昭他们胡咧咧,他们自私着呢,哪有替主公您着想呢?他们都可以投降,然后还可以在曹操手下继续混个一官半职,能够有口饭吃。可是主公您不行,您是君主啊,曹操哪里能再给您一个君主做?您要是投了降,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鲁肃一席话,终于坚定了孙权抗战的决心,这才有后来火烧赤壁的胜利。冯玉祥给蒋委员长讲这个故事,也是意在坚定蒋委员长的抗战决心。) F1 e2 @. z, Z$ \/ K$ U7 r
; Z/ T8 ~, ] B , h1 s Z0 X! V/ s$ q, e
冯玉祥冯焕章 / X, |$ O: Y! q( D' @) i * ?! ~2 n4 g4 \ z
其实,冯玉祥说的道理,作为党国领袖的蒋委员长蒋伟人哪能不懂?正因为懂,他才没有采纳汪精卫等人的求和主张。# i# b7 r0 |) m& g- F4 v
4 G. }0 i9 b) Z" p' q& w% f+ n4 x听冯玉祥提到中央要大力支持,蒋伟人心里有些烦躁,他现在最腻味听到中央支持这样的话。他伸手摸了摸光光的头皮,心想,你老兄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痛,中央支持,中央支持,中央拿什么支持?你们要中央支持,中央也得有才行啊。现在局势如此严峻,到处要钱,到处要兵,到处要枪,到处需要中央支持,中国国弱民穷,外援又不易争取,现在中央穷得也跟我蒋某人的头皮一样溜光水滑,实在不行,你们干脆就把我蒋某人剁巴剁巴分了得了。/ M' t0 ]" ~8 i O, P( D
# c' e5 u- T* _9 F- k 8 \$ T1 {8 F2 Z; V+ r
徐权对放火大纲第三条的第二点改动,依然是只改了一个字,那就是将纵火部队以连为单位进入准备位置改为以班为单位进入准备位置。' N. X1 L* S. c" @8 A# H) ~1 `: m
0 H% B: v0 ^+ r$ K6 h( O) S1 H他自己也没想到,正是他的这一改动,直接改变了长沙这座城市的命运。# w c7 ]. o( @) Y5 ^# ^. E
) Z3 p+ i) r! ?; S
以简单标准的三三制计算,就算长沙警备二团齐装满员,其战斗部队充其量最多也不过三个营九个连,加上特种连队通信连特务连之类,最多也就十一二个连。若以连为单位进入准备位置,警备二团总共不过十一二个相对集中的纵火点而已,再加上志愿民兵性质的社训总队,顶多不过十来个纵火点而已。5 f+ \8 q0 N+ l! E
) r* N3 P$ O4 I0 L& m
但改为以班为单位进入准备位置,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4 a; u1 T' B7 P: M( T$ Y2 w. Q6 c
. m+ W' Q. _& f+ s9 l
还按三三制计算,一个连三个排,一个排三个班,一下子就将纵火点增加到原来的九倍,光是警备二团的纵火点就一下子增加到差不多一百处,再加上社训总队,纵火点一下子增加到一百多处。5 u$ O) ^! c" u/ ?& l# l
2 f& u+ ]+ z+ p2 `
想一想由十多个纵火点增加到一百多个纵火点的区别,全城各地一百多处同时起火,顷刻便成燎原之势,那时候,你就是请来龙王爷怕也灭不掉了。0 B+ Z X& d! u5 K o! L: Z3 t
4 \1 L' w8 [! ^: h4 g此外,以班为单位也导致了指挥不灵,使局面更加混乱,最终酿成大祸。 ( r: i% U/ l( P) E( `/ A4 e& k: f; f & M3 W, J0 \4 o) J" \: L& y" M实际上,就在徐权做这处修改时,正在现场的鄷悌鄷司令当即提出异议,认为以班为单位进入准备位置会造成指挥不灵。但徐权以部队都在城内,没有出城,不会造成混乱为由,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 Y. |. |' N7 b& A: W [ 6 w2 m! M \8 `! Y. e) K% \4 t然而,我们似乎也不能责怪徐权做了这样的改动,蒋伟人的命令非常明确,“务将全城焚毁”,执行者便唯恐不能眨眼间将全城烧个底朝天。放火者放起火来当然是希望火着起来越快,火势越大越猛越好了。徐权的改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似乎无可厚非。) u. u! i: a1 N4 \/ T
9 q7 H3 A( l+ I4 @: a0 Y
1938年11月12日,下午四点钟左右,鄷悌,徐权将修改好的《破坏长沙计划大纲》送到了省政府主席张治中的办公室。 + l. j7 }- P+ h1 v5 Y4 a6 o - z; q3 C, g/ t, Q
不知道日理万机的张治中是否对大纲做过详细审查。但即便他仔细推敲这份大纲,应该也找不出什么纰漏,因为这份大纲看起来似乎细致缜密,完美无缺,所以张主席当即批准了放火大纲,并在大纲上面做了13个字的批示:“限明晨4点准备完毕,我来检阅。”3 o- P/ F6 L1 J2 Y1 x) W
! L: O1 R$ x: k' ]% J9 `4 v! ~张治中的批示说得清楚,只是准备完毕,而不是正式放火,而且张治中还要亲自去检阅。 . i- A' {8 {1 t, I e$ g2 }. m5 L: S8 z' X# F S接下来,张治中召集相关人员成立了焚城指挥部,由鄷悌鄷司令担任焚城行动的总指挥,警备二团徐昆徐团长担任举火行动的正指挥,市社训总队副队长王伟能和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许权为副指挥。% ~ H4 O$ T" R
3 a0 e' U' Y% P& w J张治中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还特别向指挥部成员交代说,这个计划最好备而不用,在敌人逼近长沙时,万不得已,也须先发紧急警报,待人民离开市区方得开始行动。其实,大纲里面对此也确有明确规定。 ( D( l$ e$ H; ` ! `% r+ L. Y1 J( B! {) N, e. ]8 _' H
应该说,到此为止,焚城计划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妥当的地方。! ]+ d. ]1 F7 j4 f* _: p+ L
" |& B: T5 c6 Y" Z$ B/ E田汉,何许人也?! w: ^& [3 V! Z) M5 e
2 ^; }9 }3 N- ?* C6 L' h1 {
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你可以有理由不知道蒋伟人,毛伟人,周伟人这些大人物,但是你却没有理由不知道田汉,因为田汉是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 9 J# s5 O! W* F W. @7 @& q& I2 |3 w
田汉,湖南长沙人,抗战初期在当时名气很大的由周恩来周伟人直接领导,由中共文坛盟主郭沫若任厅长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担任第五处处长,负责抗战的文艺宣传工作。那时正值国共合作的蜜月时期,在国民政府的许多机关组织内,共产党人相当的活跃。 6 B7 V8 \* s6 x% s6 J% D' c: M& v& d 9 k7 h4 x! e y! Y# f 2 m: K$ n0 W) [; Y) R. B, T( p6 Y, p
田汉 - A+ G& l7 y8 ^) \; e; _" } 3 V4 ?: a" d2 i3 V/ j7 D; z/ A文夕大火时,田汉正好带着他的演剧队在家乡进行抗敌宣传。 5 u' L( ]$ ?3 N | $ f2 _" c7 X2 l M0 c
11月17日,也就是文夕大火的第五天,田汉率领他的演剧队进入长沙城,并立即参加了火灾救援工作。他们进城时,大火尚未完全熄灭,他们进城之后的第一件事是扑灭了皇仓坪(今五一广场附近)的一处余火,保全了四百多石谷子。 , B3 B3 x) R; @0 U * ~# D+ y* I3 J' T2 s! S/ ]7 x
我没能考证出皇仓坪的这处余火是否为文夕大火的最后一处余火,我们姑且就把这处余火当作文夕大火的最后一处余火吧,即便如此,从11月13日凌晨两点开始的大火也燃烧了超过整整五天五夜,最早也至11月17日才完全熄灭。 ' f. O5 R7 R* [4 Y7 p' r$ X0 i. M O- [, z+ @, o) E4 l7 F11月17日,蒋伟人到大火后的长沙市区视察回到寓所后,除了下令逮捕审判大火的有关责任人以外,还下令紧急拨款50万元,救济被难灾民。 1 |! G% P8 X7 ^- W! y ( J3 N% d; _: X2 i4 T" Q, g n. J在党国领袖蒋伟人的领导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军队,社会团体,外国援华组织以及社会上工农商学各色人等共同参加,由十年的宿敌国共两党以及其他党派联合协力共同展开的长沙灾后重建出乎意料地迅速,和平,顺利,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值得一提的混乱场面,这在当时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在一百多公里外就有日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个伟大的奇迹,正因为有这样的奇迹,中国才能够最终从那样的艰难困苦中挺过来,获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c. c9 f/ P' d" T" {, P& ^! s1 `& x
6 K/ G6 E) J) I2 U, b( ^; n文夕大火之后,中共毛伟人随即在陕北的山沟沟里发表讲话:“要警惕有人借长沙大火事件攻击蒋委员长”。* n; k9 f6 u* s, _7 V
5 q: C9 z9 Y) e7 q, k1 t E# b
11月17日,也就是蒋伟人视察市区的那一天,中共二号人物周恩来周伟人在长沙给首批进入长沙救援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的所属人员做了一个演讲,他在演讲中强调:“(长沙大火)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疯狂侵略所引起的。没有日本强盗的侵略,也不会有长沙大火,我们要把仇恨记在日本侵略者身上,要鼓舞人民振作起来,重建家园,稳定后方。” % r9 y$ E+ F D ! Z, i5 c5 }2 y' v2 C1 \1 ~国共两党在文夕大火问题上的精诚合作,使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内的投降派无机可乘,终于没有让文夕大火扩展成更大的民族灾难。6 U& c I% f- c/ P1 ?6 o' d
" m0 w2 I, H; q% `2 e1 l
11月22日,长沙市火灾临时救济委员会(简称救济会)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革职留任的省主席张治中表示:这次大火造成意外损失,在省政府方面对人民惟有认罪恶,决心全力办好赈济,借赎前愆,希望在三星期至一个月内,将临时救济工作完成,务使赈款50万元的每一分钱,都用在灾民身上。 C3 b; a! F1 a& {) }6 Z
0 ~9 M, b) V" [: }# ]救济会是一个由国民党和共产党,长沙市县政府、省会各界、外国侨民等各方面人士近60人组成的班子,主要领导火后救济工作。主任由湖南省政府财政厅厅长尹任先担任,副主任之一是长沙市市长席楚霖,另外还有一位副主任就是赫赫有名的田汉。/ W. u' C! B( p. N) S/ l
; g6 ~+ U5 o7 A" g救济会商议后,决定给长沙每位市民发放救济款5元(约合大洋三块,那时候三块大洋差不多能买一百斤大米,不少了)。 9 D4 ?4 h7 G2 y0 S5 {! P. y7 b ) U% H' D6 {: Q, |当时,政府对城市的管理比较松散,没有有效的发放渠道(不象现在这样从上到下,政府管理一捅到底,即使最底层的市民社区也设立了高效率的街道办,居委会,当然还有严格的户籍制度,这就是已故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他的大历史观中反复强调的中共政权的功绩之一:在国家内部建立起了有效的数目化的管理机制),政府只能在市教育会坪(今教育街省农业厅大院)和协操坪(今东风体育场)两处公共场所进行设摊发钱。 % ^1 Z, c( J0 }6 u8 N9 i/ p $ w, p b6 d& N发放救济款的消息传出后,灾民陆续回到长沙,近郊民众也闻风而至,扶老携幼地赶到长沙领取救济款。 1 a; `1 u8 f6 ?8 U4 ^" D8 e* A , g& r9 i9 N4 B) |这一天天刚亮,民众即从四面八方涌入发放地点,两个地点都是人山人海,十分拥挤,却又平和安定,秩序井然,没有发生任何混乱与伤亡事故。! v! c! g+ y. b: g; E# Q
, D8 [/ g! L) P9 z. W6 z ( j1 [% z+ _) Y3 U9 |救济款发放现场7 {8 j% p) y& |- Z
6 Z! G% K! W% o1 U- ~# _ |! k4 \
救济款由田汉率领他的演剧队经手发放,也不分什么本地人外地人,也没有户口身份证暂住证之类可查,无论男女老幼,来者不拒,人人有份。领款后工作人员在领款人手上作一不易擦去的蓝色记号以免重复领取。8 F6 M! Z* E# H' ?' l7 P
" _: X; U6 ~% p' g2 W当然,也并非完全没有小插曲,工作人员也发现有妇女借他人婴儿冒领救济款事,处理却相当的宽容,只是予以制止,并未过分追究。6 N* a2 h R B% E
1 {& z/ T; D. f) j/ f" @
此外,有几位军警人员财迷心窍,竟然换上便装混进人群中冒领救济款,两名宪兵,两名警察被执勤人员当场拿获。 % { C$ `3 n5 |5 Z . i0 q1 X. z9 F
当时,长沙市警察局因局长文重孚被处决,大量警员逃亡而被暂时撤销,现有警力被集中起来,和新开进长沙维持秩序的陆军宪兵十团一起履行警察职责,统称警察总队,由宪兵十团团长李成仁少将兼任总队队长。政府发放救济款时,由李成仁率部负责监督和维持秩序。' q& v- d9 c2 h( w
2 Y2 E; J9 h& ~; q5 i发现军警冒领救济款的第二天下午,李成仁总队长集合全队宪兵警察现场办公,当场下令将两名冒领救济款的宪兵执行枪决。接着,李成仁指着两名跪在地上的警察说:这两个人也应当枪毙,不过自己刚到警察总队不久,对他们教育不够,如果现在就把他们处决,那是不教而诛,这次就宽大处理。但今后如有违犯军纪法令的,决不宽货。 . v2 W7 h2 Y, w ) P2 a. ~/ o/ X+ D3 K; v" f后来,这两名警察经关押教育后,被开除了。 - q/ g# Z% L( @. W$ P. ^ ( e, V% T) {. I7 t3 T& D* V) d7 S
李成仁李总队长并非黄埔门生,但他这种严惩自己手下士兵,却宽贷他人的做派,与黄埔老校长蒋伟人严惩自己的门生却宽贷张治中等人的做法如出一辙。* N! Z3 J+ N0 z
7 `* U: d8 Q1 @% _7 N; w
在多数中国人眼里,李成仁总队长大概可以算得上治军治警有方,但他对事情的处理却缺少起码的法理依据与基本的法律程序。 8 h! @* N/ `3 l 2 N( U# A2 ^/ a# J如果我们把李总队长的现场办公勉强算做一个简易法庭,那么在这个法庭内,原告,检察官,法官,律师,陪审员,甚至连法律本身,都由李总队长自己一人充任。所以,这几个人的生与死,全在李成仁总队长的一念之间,这种情形,基本算得上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在这种情形下,两位宪兵贪图区区五元钱,本算不得什么大罪,也谈不上能造成多大的社会危害,却因为李总队长一时的恼怒而丢了性命。 5 K* \" _4 v: M4 s 2 o! G4 w* T& U& \5 r6 f
在中国,很少会有人追问:是谁给了李总队长这样生杀予夺的大权?为什么李总队长可以随意杀人而不用负任何法律责任?与此相对照,几年以后,在欧洲战场上,美国的血胆英雄巴顿将军却因为打了某位怯懦的小兵一记耳光而惹来一身麻烦。- O- z6 y' M# W
- r1 G6 t4 T4 }2 `9 `
“人权”,“以人为本”之类的玩艺,决不仅仅是两声口号,几句大话而已,而应该是深深地沉淀在文化底蕴之内的东西。 6 b- }5 V) X7 W - {7 c3 | q, M; m1 B李成仁,湖南邵阳人,国军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四期毕业生。1949年12月9日,李成仁在四川雅安通电起义投向中共,后在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高研班学习。1953年,李成仁被冤杀,他自己最终也尝到了无法无天的恶果,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81年8月,冤案平反,李成仁恢复起义将领身份。) T3 u+ t' }3 \$ i
2 m& T# H9 K5 H0 h8 W3 K- v6 |
李成仁总队长借人头立威,且恩威并用,军警们有所忌惮,尚能公平执法,使发放救济款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 j2 P# [1 ?% k7 S 1 K w8 u$ U! ?, G9 A' r此次广场设摊一共发放救济款50多万元,共十余万人次领取了救济款。我说十余万人次,是不排除有重复领取的人,但长沙市共有三十万常住人口,却只有十万余人次领取救济款,即便有重复领取的人,恐怕也不会太多。& X; d1 T5 ^$ r
9 u! U3 @7 G1 b会战的第二阶段,同样经过淞沪会战尚没有获得足够整补的胡宗南部李铁军第一军两个师以及战区地方部队第20师,新35师赶来参战,华军参加围攻土肥原的兵力达到十三个师大约十二万人,整个兵力对比仍然不足五比一。 4 E4 t4 f n9 q# W , z5 @% K$ w! E7 a, X+ j闲话少说,现在,兰封会战就要在薛岳和土肥原之间展开了。 , j6 ` F8 Z5 F4 B( \' W ! U7 ?8 E: U' i" q/ y薛岳麾下参加兰封会战的几位军长当中,在会战中一战成名的是第27军军长桂永清和第8军军长黄杰,不过他俩的出名并不是因为他们作战有功,而是相反,因为他们作战不力,贻误战机,后来被人称为“逃跑将军”。 $ e4 m: \# I Y, ` l # j, ^. p+ M# r% e
兰封会战最关键的地点有两处,一为兰封,一为归德,分别是桂永清和黄杰的防区。9 Z1 c' A( K+ i
0 V% ?& J8 _8 ?8 ~兰封在哪里?归德又是什么地方?翻开地图,你会一头雾水,现在的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么两个地名,因为这两个地名现在已经不存在了。0 m/ V e* y4 _- Y( w( X" d+ D
7 M! `& w- V2 m0 v那么,兰封,归德,究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 6 C ?4 N: @# _" _& W" T* g * l( ?7 \# a5 O' Q. k# j8 z
兰封这地名也许会让你觉得陌生,但兰考你一定听说过,兰考出了个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一度让兰考全国闻名,兰考至今还保留着焦裕禄陵园。没错,兰封就是现在的兰考。在兰考因焦裕禄而红遍全国的年代,极少有人知道抗战中这一带曾有过这样一次惨烈的兰封会战。 7 i+ S+ h$ h W; z4 R 2 ]; M6 N2 e7 @# _归德,就是兰考以东一百多公里开外的商丘,也是陇海线上的战略要地。 $ P# N. y0 t$ n$ w 9 T5 o) b. K7 Q3 r* q- S' c, C% i4 _
Google 地图上的兰考,商丘等地# @: s3 ^" r+ F' v
+ Q7 x( J" b1 r7 ^9 p
5月16日,也就是土肥原第14师团从荷泽分兵南下这一天,宋希濂率71军所辖87师和88师从洛阳到达兰考,并紧急往商丘输送。输送途中,铁路被日军破坏,88师264旅和87师一个团抵达商丘,其余部队被阻在兰考。 * ]) e& {) }) P ) p# C5 i8 \. P: e7 b9 I9 D请注意,这时被阻在兰考的71军88师只有师部和一个262旅,这一点对后来的战事非常重要。 ' c5 j& W& S& s8 _; \ , {- Z1 ?6 X# Y' X0 ?- e, y正是这个被阻在兰考的88师262旅于第二天(5月17日)向逼近兰考的日军第14师团右纵队发起攻击,打响了兰封会战的第一枪。 1 C7 t* J. \# r) i' D 9 a! U: }; w& J7 z(待续)原帖地址: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4725/201405/14732.html作者: cyclouns 时间: 2014-9-5 18:49
钉子城34—逃跑将军毁三观
$ X5 T& n" @. ~4 L( |& X* H. m ' U/ d. V+ ~, L6 R( W" I% d
安芃
( s5 w4 p$ i# O
6 e7 @ @1 l, G0 x4 i! l0 s" j ; v. S' q$ O2 _2 x" d |
薛岳在兰封会战中的兵力部署大致是这样的: . w4 y. Q/ f5 I# b$ y ; s8 o# q* o1 M黄杰第8军负责守卫商丘,砀山(商丘以东大约80公里处),阻止日军自徐州方向的增援。 . a0 ^" e* z4 V- s ! N6 z$ I/ O4 m) M* K7 k9 A5 M5 C
李汉魂第64军的187师全部由新兵组成,从广东赶赴豫东的途中抵达汉口时才领到武器(汉阳兵工厂的汉阳造?),也被留在商丘,归第8军黄杰军长指挥,作为会战总预备队。. o/ \: }- x6 R+ K
* G/ J) L: _1 d
第64军李汉魂军长统一指挥本部另一个师即155师以及74军的51师,58师和71军抵达商丘的部队(88师264旅和87师一个团)由商丘方向沿铁道两侧向西攻击。# s! o7 @5 e" D' i0 f7 a
' r3 }) v/ Z5 i! Z. _第27军军长桂永清指挥在兰封的27军的36师和46师,71军88师(只有师部和一个262旅,欠264旅)以及地方部队106师和61师守卫兰封和兰封至杞县(兰封以南30公里)的国防工事,并向东面的日军进攻。 $ E* O4 c0 u9 y& X8 b 5 l& ~6 x$ H) B% @! V第71军军长宋希濂率被阻在兰封的87师(欠一个团)经红庙(兰封东北10公里)迂回攻击日军侧背。 2 U$ [ `1 C3 x) } " o* ^6 T( M9 }8 T9 J
5月21日,攻击开始,华军从东,西,北三面向土肥原第14师团发动进攻,经过两天血战,到23日,华军终于将第14师团包围在兰封以东的狭小地域内,兰封会战华军第一阶段目的达到。 $ L5 M; Q" j; Z% r5 j0 `5 c$ t 8 u2 y& x0 a9 w
然而毕竟土肥原的重兵师团是头武装到牙齿的怪兽,要在日军增援部队到达之前的极短时间内一口吃掉它实在不容易,至少华军现在还没有这样一付好牙口。! r5 A' ^+ I9 r9 `( ]: j2 n; w
7 q& h' x7 G" ^6 B' a" Y2 [针对华军的围击,土肥原显露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并不是象人们预期的那样向东突围企图与前来增援的第16师团会合,而是采取东守西攻的策略,加强了右纵队,令其阻止东路华军的攻击,自己率14师团主力出人意料地全力向西攻击兰封城,先从东南面,接着从西面,然后从西北面,这一路攻击把防守兰封的几支部队的防线冲得七零八落。3 ~( k$ b& I w
6 r/ |3 R( B: M( P1 h
看到日军一路迂回,第27军军长桂永清害怕被日军包围,下令第27军撤退,同时命令第71军第88师师长龙慕韩死守兰封。* |' s- t* n n2 i
# h( K* e; G y ?8 o1 l1 k! C
桂永清这一招,闪得第88师师长龙慕韩差点折了腰,龙慕韩气得直跺脚,大骂桂永清王八蛋,不是东西,自己带着27军开了溜,却让第88师在后面垫背。8 ?" H3 `. y% ]9 X
+ E6 H9 r, R% ]( c# C9 p
应该说桂永清这一手也的确是忒不地道,临阵脱逃已是相当的不军人,只顾自己逃命不说,逃跑时拿临时划归自己指挥的兄弟部队垫背,那更是极端违背军人的武德,有这种毁三观的作为,龙慕韩怎么骂他都不过分。, D2 Q+ o: A( ~" I* ?1 v( U {* @
0 G- T7 k8 Q) M L8 s1 U5月23日夜,日军右纵队脱离东路华军的攻击,也加入攻击兰封城的战团,从东面向兰封城进攻,而华军东路部队并没有及时对日军右纵队施加压力,这样一来,兰封城里的龙慕韩吃不住劲了。8 S% e9 Q3 B* X8 V) n
$ e) t T3 h) g9 W3 A/ x k5 ?4 B! t, A - O4 e z* \2 j2 A8 j. I 3 ^& @6 C V2 u: U O也难怪,日军整个甲种师团加上额外的三个重炮联队一起往头上招呼,换了谁也吃不住劲。前面说过,88师隶属宋希濂第71军,其264旅在兰封会战开始前就已被输送到商丘,留在兰封城的只有88师师部和262旅,而且经过连日苦战,已经伤亡惨重,这时就是每个人长上三头六臂也难以抵挡土肥原整个重兵师团的攻击。* Z! m4 V8 k7 _( |# k3 G
, Z3 C w0 g- _0 U4 Z0 u3 J+ U. |; S
在这种情况下,龙慕韩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也象桂永清那样下令残部撤出兰封城。于是,兰封轻易落入土肥原手中。: }9 B* ]5 a& N$ @9 S* x' x
' e0 b6 X6 D) e1 U& m& M; N1 j" \& ~如果日军大迂回大合围的战略意图能够实现,至迟到1938年底,日军就可以迅速占领整个华中,甚至可以突入西南去和蒋伟人打个照面,到那时,蒋伟人想不投降恐怕已经很难了。如果中国投降,日本以整个大东亚作为战略腹地,再放眼太平洋战争,那时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就都难说了。( N8 Q, C) A& H+ L
: B7 z" r" f# {+ u' M4 U8 ]然而,这时的国民政府已经从抗战初期丧师失地的惨败中清醒过来,在检讨了以前一味死守的僵硬做法尤其是南京保卫战的教训之后,蒋伟人也学乖了,这回军事委员会保卫武汉的作战方针是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只在武汉市区留下少量部队坚守,主力则配置在长江两岸做纵深机动防御,可战可守可退,以保持战略机动。 _5 u6 E& j z! B $ P9 b0 f( j8 k% s; |( O
面对华军保卫武汉的战略部署,冈村应该说相当清醒,他知道,如果不能消灭武汉外围长江两岸的华军主力,日军顾虑侧翼安全,无法放手进攻武汉。即便勉强攻下武汉,在长江两岸华军重兵威胁之下,日军在武汉也不一定能站稳脚跟。因此,必须首先肃清长江两岸的华军主力,他才能安心攻击武汉,并且在攻占武汉之后长期据有。 % @8 b/ T) Q- X& t( l% E. A S' H- S$ n, ] b长江北岸的华军由辅助进攻的日军第2军负责,冈村要操心的是长江南岸的华军,如果不能肃清长江南岸的华军,无论他攻下武汉多么神速,他的胜利都要大打折扣。 1 w! x' n& D: ~7 k( m ' j% u5 _% G1 p7 F$ Z& q为了围歼长江南岸的华军部队,冈村制定了第11军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以一部兵力继续沿江向西攻击武汉,另以一部兵力从九江沿南浔线南下攻占德安,相机攻占南昌,然后向西迂回,和西攻武汉的日军以及江北的第2军一道对武汉实行战略大包围,一举围歼武汉外围的华军主力。9 i7 }3 C7 w6 f7 y' I6 n
# L K& V2 t0 p V计划确实很刁,胃口也大的出奇。大概是轻取九江的战绩让冈村信心爆棚,以为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真的可以指哪打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9 \. V& a/ c$ E. X) i & m" ~6 H9 E3 s$ i- \! _) d: Q* G
可是,在南浔线,他将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薛岳,负责赣北南浔线一带防守的,是华军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其司令官正是薛岳薛伯陵。 ( p* P- M; v {2 s7 f0 |3 o 5 n3 N9 T2 ?1 k7 {
尽管薛岳指挥的兰封会战以失败而告终,但薛岳的胆识却令蒋伟人印象深刻。因此,蒋伟人不仅没有怪罪薛岳,而且继续委以重任。2 R) M8 v: e( ~& s/ [
/ N& Y. @. t4 G* v5 `4 w9 A
1938年6月6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解除了薛岳的第一战区前敌总指挥职务,同时任命薛岳为由陈诚为战区司令官的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与张发奎的第二兵团一起负责长江南岸的作战。 `; n* D6 Q" Q7 S9 Z7 @, I) E 4 {# _* h1 A- g7 ~3 W
薛岳的第一兵团共有十个军二十多个师近二十万人,驻防赣北鄱阳湖西岸的南浔路和瑞武路一线。 3 A* m: N, A5 B# @$ r* b ; T0 W0 S% J. l* ^8 y8 J
九江陷落以后,负责九江防务的第二兵团司令官张发奎被调往第四战区,第二兵团从九江防线撤下来的三个军调归第一兵团司令官薛岳指挥。这三个军是:欧震的号称“铁军”的第4军,李汉魂的第64军,李觉的第70军。其中欧震,李汉魂是薛岳的广东老乡,李觉则为湘军名将。" \8 q E& A: E( G
; w$ W/ _' `- j2 f) p8 ^/ L% L# C( j
这一下薛岳手中的部队又多了好几个军,其中负责南浔线防务的部队达到七个军。 ; w$ F% c; o) t. s1 D. S6 D , w8 ~- M8 ^; F) K o薛岳将兵,多多益善,薛岳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兵力越多,他指挥起来也越是得心应手。5 e1 @% P5 P, B0 N! w
4 V' Y1 U; z0 d4 K7 o
此时的薛岳,信心满满,做好了迎战准备,为冈村布置好了他自己独创的“反八字阵势”,就等着日军上门送死。现在薛岳不怕日军前来攻击,就怕日军不来攻击,只要日军敢来,南浔线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1 @7 D c) @# x% B' J) i# L
) F+ Z5 l9 W. B6 z- w- k( K薛岳憋足了一股劲,一心要好好打一仗,以雪上次兰封战败之耻,好好出出胸中那口恶气。 7 O7 N6 w- z! B2 S6 j' J " B+ b9 J. i9 _& [' Q# }5 a
薛岳,华军嫡系精锐中的王牌将领;冈村,日本陆军部队王牌指挥官。现在,在南浔线,王牌和王牌相逢,王牌对决,针尖对麦芒,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 i" p* d- x! f 1 V2 R8 \* A8 o7 j% C) {9 n趁着恶战尚未开始,我们来把薛岳和冈村两人做个大致比较,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这两人实在有着太多相似之处。 9 G* i6 H5 g+ h9 I1 l8 w : x' a: @+ u& O8 o# i' S薛岳出道极早,十岁就离家进入广州陆军小学学习受训。冈村出道也不晚,14岁便考上东京陆军幼年学校,在少年从军这一点上,两人惊人地一致。 1 ~9 g* z0 G5 [ N # e! B& k& v5 {7 L
薛岳早年就结交了一群当时志同道合且后来赫赫有名的朋友叶挺,叶剑英,张发奎,陈诚等人;冈村就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同班同学中,也有坂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安藤利吉等人。 6 K, w3 W9 B D5 ?% N/ @/ ` * N" q, ~' t4 S N7 a$ j" f
坂垣征四郎和土肥原贤二两人,中国人无人不知,都是战后被判处绞刑的日本甲级战犯。安藤利吉这个名字对中国大陆人民来说有些陌生,但上了年纪的台湾人一定记得这个人,这个安藤利吉是驻台日军的最后一任司令官,战后在盟军的监狱里自杀身亡。冈村和这三个人后来都衔至日本陆军大将,因而这几个人所在的日本士官学校第16期被称为“荣誉的16期”。 1 o) A1 f2 ?+ X7 p$ h 4 n& R4 r5 J+ z" s后来被派往德国考察期间,冈村宁次等人在德国南部小城巴登巴登发起成立了一个巴登巴登盟约组织,这是一个军国主义的军人组织,主张军主民从,国家军事法西斯化,这个组织后来发展成少壮派军人法西斯主义组织二叶会和一夕会,最早的成员还有后来权倾一时的东条英机和山下奉文等。混痕迹于这样一群人中间,对冈村后来的步步高升大有助益。1 d+ g; i- H& M8 q4 z
+ F% o* H6 ?$ n+ m- x/ y& n% `在华军当中,薛岳就象个救火队员,哪里有险情就调往哪里。 ' m9 o5 f$ n5 n" B/ K, g7 b2 v 2 ]6 r) s8 ]. a, i. Z, k
冈村在日军的情形也薛岳极为相似,只是冈村没有把自己比喻成救火队员,而是用了另外一个词:泥瓦匠。 9 g+ h2 y; E, ~ 4 o% t/ [$ U1 Q6 E8 q4 d9 z在东北清剿抗日游击队时,冈村曾对自己的亲信参谋长说,“你我都成了泥瓦匠,哪里作战出了麻烦,就叫去涂抹一番”,用词不同,意思相近。 + R. B9 H4 m$ R ( p, q2 G7 [' k. m! E
中国北伐期间,为了阻止北伐军进入济南,日军制造了济南惨案,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冈村被派去善后。1932年第二十九路军淞沪抗战以后,冈村又被派往上海收拾乱摊子。后来东北抗日烽火遍地,冈村又被调往东北镇压抗日游击队。到武汉会战打响,冈村又被派往华中担负第11军司令官重任。能者多劳,这一点亦与薛岳相似。 9 K. g$ y4 n. R- D5 o8 c 7 K u: q$ E- M' R- S, R的确,冈村宁次才智过人,这一点在他就读陆军士官学校时已露端倪。在陆军士官学校,冈村成绩优异,与另两名成绩优异的学员永田铁三和小畑敏四郎一起被称为学校的“三羽鸟”。就是这个所谓“三羽鸟”,后来首先在德国订立了巴登巴登盟约。8 Z% `! M5 C' j% A% B! f
7 u- E9 u) y) L) n) t7 M& Q0 Q % N& o! S- u& S; F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三羽鸟冈村宁次,永田铁山和小畑敏四郎 " }, W1 l1 e: X% b# [6 _2 g+ ^3 t & v0 \) s- q9 L! T所谓“三羽鸟”也就是中文“三杰”的意思。 5 a0 i# t2 `3 ~$ _1 I5 X3 m $ W6 d' n% U. S( E! I. U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三羽鸟”相似的是,在中国国民政府的黄埔军校中也曾有过表现优异的“黄埔三杰”,乃黄埔一期中的三个湖南人蒋先云,贺衷寒,陈赓。 & A, }# B, D6 s1 Y3 l. [5 Z0 n4 K # E0 \0 h* @& G- u' y. I) C/ H$ w7 z. A. t7 u9 h' ]
黄埔三杰:蒋先云,贺衷寒,陈赓 g! B! A1 U* S+ G4 T8 O& U " j: c v1 t# T' t
当然,在学校表现优异并不能保证一辈子顺风顺水,前途坦荡。在“黄埔三杰”当中,只有陈赓传奇一生,衔至共军开国大将。其余二人,黄埔三杰之首的旷世奇才蒋先云不幸于北伐中战死,贺衷寒一生追随蒋伟人左右,尽管衔至国军陆军中将,一生业绩却乏善可陈。! T* ^! v% k7 ?, z. W- _
* k0 L) q; M6 K' d/ K. |' [: t* h相似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著名的“三羽鸟”中,也只有冈村宁次飞黄腾达,衔至日本陆军大将,职达中国派遣军总司令,权倾一方,炙手可热,其余二人一生都平淡无奇。9 o: @* G$ Q0 {4 [: H. K
* o. M0 r$ m. g与土肥原贤二一样,冈村宁次一生的主要事迹都与中国有关。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以后,冈村担任过几届陆军士官学校清国留学生区队长,也就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班的班主任,与一些后来名动九州中国留学生孙传芳,阎锡山,何应钦,李烈钧等人结下了师生之谊,这为他后来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来冈村宁次还做过学生孙传芳的军事顾问,随同孙传芳作战,在与北伐军的作战中,孙传芳兵败,冈村逃跑时趁机偷走了孙传芳指挥部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军用地图,正是他偷走的这些地图,后来让他的部队吃过苦头。- F, ~' L" j& G
2 H/ K ^5 L Y' e' Z作为日本著名中国通的冈村宁次,与土肥原贤二一样,也有一个极大的缺陷,他不了解一个他最应该了解的人物--薛岳薛伯陵。) h- K4 z& t8 v, l9 s5 G
' M0 W. |# f( Y5 M3 F# I薛岳知道国军将领都有保存实力的私心,但第74军军长俞济时保存实力的企图居然可以变成蒋伟人的命令,这不免令薛岳气结。 5 j' I' I6 T `6 q9 O2 Y 2 t8 ]# R' Z: o: a2 E6 b* W
这当口,第74军正参与对日军第106师团的包围,而且是这个包围网的网口,第74军撤离,等于包围网的口子没能结上,这时候让第74军撤离,毫无疑问万家岭即将变成又一个兰封,这是薛岳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的。+ y6 U8 Z. [& @: A \
+ c# ?7 V2 w5 K. S. B! p( a; R
薛岳根本不愿跟蒋伟人多啰嗦,很简洁地据实给蒋伟人发了四个字的回电:“调不下来。” $ N$ J* w( r @9 z$ D $ V- Q9 g% R4 w1 \! R/ P8 H这一回气结的是蒋伟人,他没想到薛岳竟敢公然违抗命令,以为是电报没有讲清楚,于是再一次给薛岳发电:“第74军在岷山伤亡甚大,应予调下整补。” ; W* g/ }8 Z/ N 6 ?) ]9 A" q/ F; }$ C薛跃又一次气结,第一兵团所有的参战部队,没有一个军不是伤亡重大,为什么单单调第74军回后方整补?对部属如此不公平,那以后还怎么打仗? 7 I* w, P. E# `; ~ ) M! G5 J; Z( s2 G' E以一国领袖之尊,居然亲自干预一个小小的军级单位的整补事宜,这格局似乎也太小了些。 6 C; q5 v3 y2 f7 ]. w) Y) ^ & R. C4 C9 y' u* T$ }7 v, V5 ` I
薛岳回电据理力争:“赣北各军作战时间都比74军长,伤亡都比74军大,各军都未调下整补,对74军也请缓予调下整补。” - |2 Y4 S `; E$ r * c( y6 [8 |/ W/ S- P/ w( Z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蒋伟人也不傻,也明白这个道理,生气归生气,见薛岳玩真的了,也只好听之任之,不再吭声。 " u8 t' g n+ i ) Z/ B( Y, ]7 V/ B, f7 L2 |+ C第74军终于被留在了万家岭前线。 1 B. Q8 U* B% q3 N, b $ ?; r# I: ]4 D% i$ l) ]
薛岳做对了,第74军是国军的头等主力部队,若没有留下74军,也就不会有万家岭大捷了。 ' T5 U# b) Y/ U* ~5 x! T & W" l6 G. l2 r9 y/ K9 @) e
担任第106师团正面阻击任务的华军部队正是第74军58师,师长冯圣法率部拼死阻挡日军,阵地一度吃紧,可冯圣法手中已无预备队可用。眼见得日军将突破58师防线,危急关头,军长俞济时一咬牙把自己仅有的一个警卫营派上去增援,终于死死地阻住了106师团的前进步伐。0 A! I+ B5 L* s+ K
3 |- J z5 s8 {5 r7 Z' S 1 w4 q7 h! c# j3 u冯圣法将军5 V5 B" e+ W K- G$ Y4 w: O
/ t+ y' i" S6 z. S( b& L" i- p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受过重伤的俞济时毕竟还算是一员虎将,他并不是桂永清,这就决定了万家岭也决不是兰封。 - M( P7 W3 s Z- w* P$ x: `( y ; [: r) M# H! {$ L! G* C) r
到10月4日,日军第106师团全部陷入华军的包围圈之中。 * Q. s% [, V( I" v ' `9 b; l! X2 x- t/ d- ^+ [在对日军第106师团发起全面围攻之前,薛岳想到兰封会战时包围土肥原第14师团以后久攻不下的情形,尽管第106师团比第14师团要弱得多,但其战斗力依然强于任何一支华军部队,而且现在包围第106师团的华军部队大都伤亡严重且十分疲惫,为保证全歼第106师团,需要生力军加入围攻,薛岳想起了庐山上叶肇的第66军。 9 o" A. u. r0 L* y . ~) t4 h# N8 H, S0 A
叶肇的第66军是军委会专门指定放在庐山上,准备在赣北失守后留在敌后打游击用的,调66军下山,获准的可能性太小。为了万家岭的胜利,薛岳决定先斩后奏,一边调66军下山,一边向军委会请示。; I S0 Z( E! h) e
, m' l7 h9 b, u2 K2 }. t
蒋伟人看起来也是个明白人,对薛岳的先斩后奏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虽未明确支持,却也没加阻止。: L+ c) K4 Z t( g r.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