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看藏戏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求真唯美    时间: 2014-6-7 20:07
标题: 看藏戏有感
本帖最后由 求真唯美 于 2014-6-7 20:07 编辑

这两天,北京在搞地方戏展演,朋友约我去看藏戏。因为之前几次去过西藏,对藏文化有些了解和喜欢,但却没有看过藏戏,于是欣然前往。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传统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顿”,主要是开场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为“雄”,主要表演正戏传奇;第三部分称为“扎西”,意为祝福迎祥。藏戏的服装从头到尾只有一套,演员不化妆,主要特点是戴面具表演。藏戏种类繁多,但主流的是蓝面具藏戏。蓝面具戏在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觉木隆藏戏、迥巴藏戏、香巴藏戏、江嘎尔藏戏四大流派。藏戏面具分为温巴面具、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
面具颜色分为
善者的面具——白色(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红色(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绿色(绿色代表柔顺)
活佛的面具——黄色(黄色代表吉祥)
村民老人的面具——白色或黄色,眼睛、嘴为一个窟窿(代表村民老人的朴实敦厚)
女巫的面具——半黑半白(象征其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唐东杰布高僧是藏戏创始人(1385—1464),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他自幼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博学多思,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终于于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以后,唐东杰布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修桥造船补路,邀请了山南琼结县白纳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组成了歌舞演唱队,他亲自教授她们演唱自己创作的作品,把自己设计的各种款式不同的服装,装扮在这些美丽的姑娘身上,随处表演。演戏化缘得来的钱,作为专用资金,调集了设计师和冶炼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连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走进民族宫剧场,舞台中央挂着一幅巨大的唐东杰布的画像。但演出开始后才得知,展演的不是传统藏戏,而是一部叫《金色家园》的现代藏戏。将的是在美丽神秘的神山——狮子山下,村干部扎西在洪水中为抢救村庄和群众牺牲了。20年后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回乡,要带来乡亲科学种田,在狮子山开凿水渠,解除长期的干旱威胁。但他的主张受到很多有传统观念村民的反对,也包括他的母亲。后来他通过宣传争取教育群众,并在政府支持下修成水渠。尽管是现代藏戏,但在服装、唱腔和动作上都保留了藏戏的传统,有鲜明的藏族地域风格,唱腔高亢,舞蹈欢快,演员的戏剧化表演也很投入,像是一部藏族的歌剧,很好看。不过我感到这部藏戏的创作似乎还在沿袭内地上世纪60-70年代现代戏的传统,人为地制造对立和矛盾,先进思想与落后传统的斗争、英雄人物与落后分子的矛盾等,也着力树立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看金色家园有看龙江颂的感觉。我想这也可能是藏戏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吧。总之我还是感到很有收获的。

1、唐东杰布像


2、藏戏面具


3、欢快的舞蹈


4、


5、老人的回忆


6、开山修渠


7、


8、母子冲突


9、与落后分子斗争


10、庆祝成功


11、吹响号角


12、母子和解


13、面具舞


14、欢乐的舞蹈


15、


16、藏族女演员


17、金色家园简介

作者: 云上天    时间: 2014-6-8 09:13
17、金色家园简介中有好像有错字 “在乡新们的心中”
作者: 李根    时间: 2014-6-8 09:29
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旧瓶新酒,很好很好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4-6-9 13:57
李根 发表于 2014-6-8 09:29
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旧瓶新酒,很好很好

总统写一个印第安人的本子,也可以排演现代藏戏,洋为中用。绝对更震撼!现代感,大时代,政治正确。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