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刀剑如梦——御儿干殿下,最强节度使 [打印本页]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4-4-24 08:14
标题: 刀剑如梦——御儿干殿下,最强节度使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4-4-24 11:09 编辑 8 V# u  l+ v0 B1 t9 E

% p+ H) t5 @. P0 o! J
《一、烈士遗孤》

6 `" t# u" Z& E8 }: T% v. E: c& d/ n. o  R, N8 v0 f, V3 }
) ], O* E  q6 [* W; u3 \
谁是盛唐最牛的节度使?是那个身兼三镇、统率天下四成兵马、最后终结大唐盛世的可恶安胖子?还是“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的哥舒翰?还是奇袭小勃律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连遥远的阿拉伯人都称其为“山地之王”的高仙芝?5 {# m; U* T$ w; u; Q: l$ T) y

% j! V3 r. ~6 L  y都不对。
. g; J" G' K8 N$ t' i  l* W; t) {" x: b
. I* b5 K9 M. H; b$ |$ s这位最强节度使,曾是兵部尚书萧嵩和信安王李祎两位大唐名将的部下,而他的部下里则同样崛起了哥舒翰和李光弼这样的大唐名将;他是真正的御儿干殿下——当朝玄宗皇帝的养子,也是后任肃宗皇帝的发小;他同时兼任着四个节度使,大唐超过一半的兵马都掌握在他手中,但与后来安禄山不同的是,他却从来没有动过谋反的心思;更重要的,他曾是大唐强敌吐蕃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8 n0 |1 V2 t7 j2 |7 x* ^0 |' _& j# {' t5 Y
此人究竟是谁?
6 t6 m' w9 @: h" ~+ ]
0 Q' x: @' ?0 }, N$ v事情还要从玄宗刚掌权不久的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说起。那一年的十月,唐蕃两军在洮河爆发大战,进行得极其惊险和惨烈,当时唐军已经被吐蕃军队分割成两部分,形势十分危急。就在此时,唐军先锋官猛将王海宾率先拔阵,他“盘矛赴敌”,“跃马先其掩袭,挫彼锋锐”。在王将军身先士卒的激励下,唐军一举突破吐蕃军阵地,原来被吐蕃人分割的两支部队则趁机将劣势演化为优势,他们“犄角夹攻之,大破贼众”。' F* @; V- W  Q

9 Q- K) l% }& b: B( n: q吐蕃残部退到一个叫长城堡(在今甘肃临洮)的地方,再次结阵拒敌,此时他们已经背水一战退无可退,只能拼死向前。王海宾仍纵马横枪,率先领兵冲向敌阵,随即被敌人团团包围,双方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但就在这时候,唐军将领们纷纷展现出人性中阴暗的一面——史载“诸将嫉其功,按兵不救”。最后,孤军奋战的王将军血战陨身,吐蕃军亦受重创损失惨重。- I4 J- K# N" e! l# [

. y5 S2 m- D0 k% v见到两败俱伤,唐军将领们知道摘果子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将士乘势进击,又破之,杀获数万人,擒其将六指乡弥洪”,吐蕃遭到空前惨败,损失战马七万五千匹,牛羊十四万头,最后不得不从河曲退却,唐军则乘胜毁掉了敌人在河曲建立的桥头堡和挺进基地。
' }* q& {4 @, s2 H/ l- v. V5 _& q* u
战后,玄宗做的一件事让人们感动不已——皇帝宣布,自己将收养洮河之战大英雄王海宾烈士的遗孤、当时年仅九岁的王训,并将孩子改名为“忠嗣”,从此“养于禁中累年”,与李嗣升(后改名李亨,即后来的肃宗皇帝)等皇子一起成长。
; l: m" Y* b0 U& m+ N$ g( W+ U  L: U* Q& m3 S( \  ~
按照史料记载,玄宗与王训小朋友的第一次见面相当感人,皇帝甚至当场将其称为霍去病般的孤儿,想必从那时起就对这个孩子寄予了厚望——(王训)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抚之曰:“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 W' j7 k! t' S5 N) _6 u

6 L6 q1 U( A) J4 H也许真是由于出身将门,小小年纪的王忠嗣就表现出在战争方面具有惊人的天赋,史载“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最后养父感慨地说:“尔后必为良将!”当然,这情况可不一定就是好事,正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更何况赵括“纸上谈兵”的殷鉴就在眼前,王忠嗣如果真想成长为皇帝所说的“良将”,光靠动动嘴皮子是不够的。; K" _. w- t, C5 Q

/ F+ G) r# Y5 D& w就这样,在人们疑虑的目光中,少年时的王忠嗣离开宫廷加入唐军,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开始与自己的杀父仇敌吐蕃人直接面对面。他先后在两大名将河东副元帅、信安王李祎和河西节度使、兵部尚书萧嵩麾下服役,其职务是兵马使,这个官衔是节度使的属官,并没有固定品级,大概可归于中下级军官。
* i. [" h* K$ X- R; D, f( D+ z5 b! c$ {# \: W5 A8 U' h
在此期间,王忠嗣很有可能跟随自己养父的老族兄、信安王李祎,参加了那场著名的石堡城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尽管吐蕃人因毫无防范而被唐军突袭成功,但军事要塞石堡城险要的地理位置和固若金汤的工事,大概给年轻的王忠嗣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对敌人过于深入的了解,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日后的悲剧命运。
+ J0 T* {" m: a/ f; W# z, M0 U/ a* R2 |3 ~3 V) i) w
根据史料记载,王忠嗣从军后相当低调,并不像纸上谈兵的赵括那样爱白话,大家都评价他“雄毅寡言”。但另一方面,小王一旦上了又相当勇敢,其拼命三郎般的精神让养父玄宗十分担心,怕他年轻控制不了为父报仇的情绪而带来人身危险,特意下令不许让他上前线当将军,“诏不得特将”。
3 M! ~, o- T$ I3 `8 N1 l  w
/ t9 Q) {: a& u) E, }& |后来,他曾短暂离开西北前线,担任过一段帝国北方边疆代州(今山西代县)的别驾,大致相当于州委秘书长。可别小看这个官,唐朝的州别驾与以往不同,从高宗时候起就已经改原来的别驾为长史,另以皇族为别驾,因此这个职位并不经常设置,从中也可以看出,玄宗实际上已经把这个养子当成自己的家族一员了。
$ ?. m' v6 N  |/ V/ Z7 z5 j+ G  q- o- R( l
在担任代州别驾期间,王忠嗣施展铁腕手段,对那些扰乱社会治安的坏蛋相当严厉,史载“大猾闭门自敛,不敢干法”。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只带几名随从就出塞刺探突厥军情,消息传来,和他一起长大的皇子忠王也就是后来的肃宗皇帝十分担心自己这个小哥哥的安全,于是劝父亲说:“忠嗣敢斗,恐亡之。”皇帝也有着同样的担心,“由是召还”,王忠嗣就这样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西北战场,再次面对自己的杀父仇人——吐蕃。
) c: {* r# w1 W% \3 }8 B$ K! C" R7 s  o: |" S7 ?
到了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这位御儿干殿下给自己的皇帝养父大大长了一回脸。这一年,功勋赫赫的河西节度使萧嵩被提升入朝当宰相,临别的时候,王忠嗣对自己的老长官抱怨说:“我跟了您三年,还没有机会报答皇帝的恩情呢!”想必他还为养父不许自己上前线而愤愤不平。
2 g. H* K2 J; l. T" c# n. h
5 b* y8 h' Q' q+ o( O7 s2 A于是在萧嵩的默许下,王忠嗣率领着数百名骑兵对吐蕃人发起了突袭,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杀过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正在那里举行大阅兵,见到对方有那么多人,军旗招展战马嘶鸣,跟王忠嗣一起来的部下们都害怕了,纷纷表示还是悄悄撤退的好。9 }, W" C* n1 |+ Q: t. G. G4 j; C
4 B1 j$ h) Q$ _. U2 m' A9 t
但好个王忠嗣,果然艺高人胆大,他不仅不听部下的收兵建议,反而带头提刀略阵,突然呐喊着杀向对方热热闹闹闹的阅兵队列,毫无防备的吐蕃人大乱,当场被斩杀数千人,藏王不明敌人底细,为保险起见只好草草结束阅兵下令撤退。于是王忠嗣赶着缴获的上万头羊马,风光无限地回到军营。充分了解自己老板心理的萧嵩乘机为皇帝这位勇敢的养子请功,玄宗接到新任宰相带来的奏报后,果然相当高兴——“嵩上其功,帝大悦”。+ \; w! Z) h+ N3 m% }
) M' W% n1 b! M4 z& p
另一方面,这场遭遇战很可能对成长于深宫之内、一直在祖母赤玛蕾太后羽翼下生活的赤德祖赞造成了相当大的心理阴影,这位年轻的藏王只有26岁,当他突然看到浑身溅满鲜血的王忠嗣凶神恶煞般出现的时候,心中的恐惧可想而知,在参加阅兵式的吐蕃军队这么多,可还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谁知道哪天唐军的那个愣头青又会突然杀来?赞普于是下定了和谈的决心,不久之后唐蕃之间的第二次和平条约即赤岭之盟终于达成。
( j8 |6 x# a. x: r6 p) f# w3 P) K$ s% l+ g9 r4 @) n8 r; g0 D1 K
由于皇帝的关爱,加之他本人也实在争气每每用战功给养父长脸,到了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4年),年仅二十八岁的王忠嗣已经是帝国男爵(清源男),并拥有了一长串官衔,包括左领军卫郎将、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兼检校代州都督等等。2 p  y( I% [( p9 f& J3 f  e8 A5 B

& _( k) I$ b$ H3 k) Q但就在这一年,厄运降临到了这个年轻人身上。首倡唐蕃和平盟约的皇甫惟明此时正红得发紫,他担任了主管监察工作的侍御史,因为王忠嗣曾经抨击过皇甫惟明的结拜兄弟王昱,皇甫御史相当不满,于是就捏造了罪名弹劾他。一方面,此事似乎证明皇甫胆子确实够大,竟然敢陷害皇帝的养子,但另一方面,皇甫其实相当了解皇帝的心理,一直自诩公正的玄宗果然上套,任何为自己养子辩解的行为都会给世人造成袒护的印象,为避嫌疑,皇帝只好下令将王忠嗣贬为东阳府左果毅。7 f' W6 z& j- G  l, N4 E. D
1 h1 @% _8 t' E* g$ Z! Z' X; }
“果毅”是果毅都尉的简称,是当地府兵的指挥官,具体品级根据所在地的重要性,从正五品下到从六品下不等,大概相当于团级干部,而无论左威卫将军还是代州都督都是从三品,品级远在果毅之上,也就是说王忠嗣实际被降了好几级使用。
/ o1 J4 V/ L/ z3 l# P$ R" B  T* C5 O2 j
此时,唐朝和它最强的敌人吐蕃之间已经实现了和平,与后突厥之间也相当和睦,皇帝的主要精力正放在与阿拉伯帝国联手做掉不听话的中亚霸主突骑施汗国,而王忠嗣对西域战场毫无概念,应该也帮不上大忙。皇帝将养子下放到地方锻炼,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避嫌,另一方面未必不是想让一直征战的他休息一下,
, B) |3 M$ ^5 L1 ]/ }! L
1 G! ^9 V; W. }3 g. O" I干殿下在地方部队并没有蛰伏太久,三年后的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三月,机会终于来了,因为唐朝和吐蕃这对亲戚之间重新爆发了血腥的战争,皇帝可以名正言顺地让自己的养子出山效力了。
, i% H$ n4 @# |) ^9 ]5 t  j4 T& g& |. T% \

& ~9 _2 t2 W9 W: }# T$ G! s* e
待续,请继续期待下篇《二、西伐北讨》

作者: mykensington    时间: 2014-4-24 11:12
沙发,哈哈
作者: 瓦片儿匠    时间: 2014-4-24 22:24
坐等下文,话说一直对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4-4-25 12:11
标题: 刀剑如梦——御儿干殿下,最强节度使
* L, j/ L; |/ `# y5 W
《二、西伐北讨》
' V" L0 B+ z/ e. d3 O

; `2 }9 R' e; U, E8 r6 a/ ~' y! _, u7 u2 i, b7 U3 |: m+ H1 p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三月,吐蕃人大举进攻河西走廊,被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率军击败。与此同时,唐鄯州都督杜希望乘敌人在青海空虚之机发动了进攻,一举攻克吐蕃的新城,后人考证,这个地方就是现在青海的门源县。
9 F+ ~7 a8 r& t; t7 E0 D  x# D+ o' E# V( ^- u
在这场战争中,杜希望属下的王忠嗣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不过,还在贬官中的王忠嗣怎么会突然出现在杜希望的队伍中呢?要知道,王贬官所在的东阳在今天的浙江,离青海的鄯州相隔几千里,根本不可能归杜希望管辖。而我们翻开史书,就会发现此事的过程相当耐人寻味。
1 J5 r) g: H. x6 g& i
/ C' N( e4 E& M& C% X, {《新唐书》写道:“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有人向杜希望推荐了王忠嗣,并认为此战如果想要取胜,就必须用王忠嗣不可,杜听了以后立即启奏朝廷要求把王调来,皇帝马上下圣旨要王忠嗣赶赴河西。) k2 ], ]: \  s/ E8 g: X2 ~

) @+ j) e# I5 _6 ~6 b+ s; D这明显是一出预先安排好的双簧啊!前面表演的是鄯州都督杜希望,而藏在后面说话的却是皇帝自己,为的就是找个好借口让自己的干儿子出山。+ ]2 a/ G4 W6 {; @! _( t
) B7 u9 D# b1 j. Y
不过,王忠嗣也确实没有辜负养父的期望,在新城之战中表现相当勇敢。按照史书记载,唐军攻克新城后论功行赏,王忠嗣独得头功,自然被朝廷顺理成章地提升——“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兵马”。尽管与他以前曾经担任过的左威卫将军和代州都督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在皇帝看来,王忠嗣毕竟又回到了凭军功上进的正轨。
6 C2 R: f! J1 U/ S% W" D" Q
6 F$ Y. U: \& \% [# I" x- B这一年的秋天,吐蕃为了报新城战败的仇,大举向唐军进攻。由于敌众我寡,唐军上下都相当害怕,颇有畏难情绪,“众不敌,举军皆恐”。好个王忠嗣,与他爹王海宾当年一样生猛,见形势危急,自告奋勇挺身而出,一马当先向敌军杀去。要说他的武艺也确实了得,史载“单马进,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一举鼓舞了整个唐军的士气。, ?" R' X& C7 K1 m  C  ?* j

0 x( r$ p3 b" v, c5 W4 Z% s2 W* D, h& I王忠嗣不仅在敌人包围中如入无人之境,“左右驰突,当者无不辟易”,而且似乎杀得不过瘾于是还玩出了花样——“出而复合”,也就是杀出重围以后突然又杀了回去,颇有常山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遗风。敌人遭此突袭阵脚大乱,挤成一团互相践踏。随着“贼众遂乱”,唐军上下趁势发声喊,壮着胆子纷纷掩杀过来,“三军翼而击之”,吐蕃终于大败。
8 N$ ^- M& J4 r2 E# a- `. D# I
+ m& o) e) ?1 }. s7 U不用说,王忠嗣这次又立下了无可争议的头功。深感养子给自己长脸的玄宗皇帝大喜,于是官职和荣誉自然滚滚而出,“诏拜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寻又兼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副使,兼大同军使”,小王终于成为方面大员。河东节度副使是节度使的副手,这个军区在今天的山西,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高原的突厥人而设立。: `( |: G% E; {( i" i: R

+ {7 B! r* c+ l5 q到了两年后的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三十四岁的王忠嗣已经是河东节度使兼代州都督,并拥有御史大夫、云麾将军等一堆官衔。一年之后,王忠嗣调任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按照《旧唐书地理志》所说“朔方节度使,捍御北狄”,王忠嗣开始主持帝国北部边疆防务,辖区相当今天宁夏全境、内蒙古河套南北地区、陕西北部以及甘肃一部。
; @' Y5 x7 \( p* D
0 [  c! T  l7 e9 x% R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朝组织了一场针对奚怒皆的讨伐行动。所谓“奚怒皆”,其实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奚族内迁唐朝的酋长,此时在桑干河源头附近也就是山西北部朔州作乱。后人考证,此战发生在朔州马邑县、代州雁门关北一带,由于主战场的关系,担任朔方节度使的王忠嗣自然成为了唐军总指挥。
9 w  S6 q# ?7 `% g
5 X! k; c$ B9 M$ l/ H此战进行得极其惨烈,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乐府诗《战城南》,道尽了天宝年间唐王朝发动的几场大战的残酷,而起首头一句,说的就是这场“桑干源”之战:
+ T! n1 ?6 \. @/ e# f/ ^1 C6 m+ t! _
* v6 ?" j! B  T“去年战,桑干源,
; z) Y$ B( C" }# s( `7 J. K! a3 [- B1 r9 b+ L# r7 I  z
今年战,葱河道。
( K, ]1 d) I0 _% u2 t/ V2 M3 G- ~% o4 a5 J( _$ C2 g' G% a! o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 Y# H% V" O5 P% \0 ?! @  w4 Y9 S0 k: g- @6 w5 L: o4 Y& i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 E9 }/ e: o: c; @  L! H
! Q7 A  H7 }! L( `) q* y  [( J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 P5 z! j1 u% q7 b# _
# i7 I- t+ {1 c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 Y3 {! p& y4 k" r& `* P2 o. Q9 |, L8 F4 V2 ~# y' t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7 M# K$ g6 [- L; g

8 z9 w5 s1 z2 U: Q* C, n' @' c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L) d# @5 R; h! E' c& t
4 f" d6 x% L4 I6 d# `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 X2 F" O: V* b9 a$ n% i
0 I/ e8 |/ U9 l( a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8 N( P) F5 k. }" Z1 x0 H

- O: }0 u- Q) l/ c* s* L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 u! J7 ^5 w. ^5 t5 l5 P* _' y0 N
) _- _8 _8 l4 ~9 R. m  R王忠嗣的部队在这场战争中表现相当出色,史载“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会而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网文看到“奚怒皆”带了个“奚”字,就错误地以为唐军讨伐的是东北的奚人,甚至附会成唐军大破契丹与奚人的联军,这完全是胡乱联想的结果——战场并非在东北而是在山西北部,那里是唐朝与后突厥汗国的边界。
9 E4 k8 g9 h& p2 u9 g5 g2 f. s5 E7 Z, b- g. i
后突厥汗国是东突厥王族后裔建立的政权,因而又被称为“后东突厥”,东突厥和后突厥汗国的基本盘在今天的蒙古高原,故又称“北突厥”。在默啜可汗时期,后突厥的势力达到顶峰,甚至进入了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所谓的“河中”地区,成为中亚和蒙古高原的霸主。
7 [2 z( T- B1 e! O  T) n9 D7 g1 A: U
默啜东破武周,西击大食,风头一时无两,为了安抚他,武则天不得已采取了屈辱的和亲政策,而且还是最屈辱的那种——男人和亲,她竟然让自己的侄孙倒插门做默啜的女婿。但没想到的是,默啜根本不领情,反而宣称这个不幸的武氏亲王是冒牌货,突厥公主只能嫁给“天子之子”,你姓武的也配?!默啜可汗死后,经过一翻宫廷阴谋,他的侄子毗伽可汗继位,此人统治的十八年间,基本上不参与各大势力的战争,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富足,被称为后突厥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5 o1 N) _" m3 u3 v* d" o6 R0 O* F: R8 v" E2 I5 `
桑干源之战爆发时,后突厥汗国已经过了它的巅峰期,正逐渐向深渊滑落。公元734年,后突厥最杰出的统治者——毗伽可汗默棘连被大臣毒杀,默棘连在位期间一直与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甚至不惜“父事”唐朝皇帝,他的死不仅标识着后突厥汗国繁荣时期的结束,而且也引起了汗国内外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 E. w  ~# r; P; p% [# K# U% K7 K& d3 V
对此,法国学者勒内.格鲁塞在其名著《草原帝国》中写道:
' @# p, k$ F: S9 Q
3 g) a" s: E9 M, T1 l- }默棘连的死引起了一系列动乱,在动乱结束时,突厥帝国崩溃了。不久,默棘连之子伊然可汗也去世,由其弟登利可汗继位,年轻的登利可汗在默棘连遗孀的辅助下进行统治。然而741年登利被其部下左杀处死。人们认为左杀已经宣布自己为乌苏米施可汗。
, V4 g9 s% }& R  F% p/ A3 v% J* f  J$ t; b; e
这一事件标志着突厥帝国的结束,因为乌苏米施可汗立刻就面临着三个主要的臣属突厥部落的反叛,它们分别是居住在今古城周围的拔悉密部,地处科布多和色楞格河之间的回纥部和巴尔喀什湖东端,额敏河附近的葛逻禄部。' n# z9 F* ^. z* y' {+ Q
: h5 w- }$ g8 J2 N* q$ F
身为唐帝国朔方军区最高指挥官的王忠嗣立即敏感地意识到,也许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边境隐患的机会终于到了。他果断地采取了行动,率领大军驻扎在吕梁山中黄河边的碛口,“以威振之”。与此同时,他又派人挑拨上面所说的拔悉密葛逻禄、回纥三部与后突厥的关系,“纵反间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三部落”,导致三大部族进攻并赶跑了乌苏米施可汗。4 w* v( I# a0 Z- Z3 C; q+ c

) S1 a) h/ f1 l到了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在三部族之一的拔悉密部的追杀下,乌苏米施可汗死于非命,可汗的人头随即被献给唐朝,“传首京师”。一年之后,后突厥最后一任可汗——白眉可汗被三部族中的回纥部杀死,困扰了唐帝国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汗国彻底灭亡,以东、西突厥汗国为代表的突厥正统——阿史那部族也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0 T7 y+ r& X. F$ y% h
# W" w) K! B4 B" a" ^# l自此,王忠嗣统辖下的帝国北部边疆再也没有敌手,史载“塞外晏然,虏不敢入”。养子立下如此大功,玄宗皇帝自然大喜过望,他下令将王忠嗣调任,回到更舒服一些的河东节度使岗位,同时加封帝国公爵。“徙河东节度使,进封县公”。
8 C, p4 w0 h3 s- R" X$ h8 s' C  h" I" m* V1 h/ h, @
到了天宝五年正月,王忠嗣当年的死对头、玄宗皇帝曾经的宠臣皇甫惟明因与李林甫争权失利而罢官,其河西节度使的官职被玄宗转授给自己的养子,不仅如此,王忠嗣又兼任了陇右节度使,“忠嗣以持节充西平郡太守,判武威郡事,充河西、陇右节度使。其月,又权知朔方、河东节度使事”。* H& ?' \# P- `4 S4 G" H- T

; k' `2 s2 c; O; ?9 H# c此时,王忠嗣身兼河西、陇右节度使,同时还代理朔方、河东节度,他一人担任了四个节度使的职务,而唐朝当时只有十个节度使,也就是说王一个人就占了其中的40%!那么,他究竟掌握着多少军队呢?
; h. Q0 j- _( U3 a* u0 d% ?
0 J) X; f8 R; G/ E9 i- Q按照《资治通鉴》引用的唐朝史书《唐历》记载,唐朝在742年分布于各军镇的兵力是48.69万:安西节度兵24,000,北庭节度兵20,000,河西节度兵73,000,朔方节度兵64,700,河东节度兵55,000,范阳节度兵91,400,平卢节度兵37,500,陇右节度兵75,000,剑南节度兵30,900人,有岭南五府兵15,400。此外又有长乐经略,福州领之,兵1500人。东莱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兵各1000人。合计镇兵约49万人,马8万余匹。0 A# Z& W) p4 w6 W% _3 ~# u
8 r! G9 |. V% k7 D
而王忠嗣一个人统率的兵力,就达到了267,700人,占全国所有镇兵数量的55%!或许有人说了,上面的只是唐朝边防军的兵力,并不代表唐朝军队的总数,因此王忠嗣所占的比例其实没有那么高。此说固然有理,那么我就回过头看看当时的唐军总数吧。3 g1 }: i  j6 s7 u% Q5 w

3 U: E4 l2 i" J1 [, n- Q在另一部唐朝史料《旧纪》写道:“是岁天下健儿、团结、彍骑等,总五十七万四千七百三十三。”研究者认为,“五十七万四千七百三十三”这个数字是兵部掌握的在籍军队总数,“彍骑等”指中央宿卫军队,而健儿、团结则是边军,可即使以唐军总兵力而言,王忠嗣所指挥的部队比例仍然高达46.6%!
' ^( O- ?3 _  c: p+ S2 q6 n- s
8 i. v, c+ e* v+ F! {9 W* A: x0 [他一个人占据着各大军区司令中40%的位置,他一个人掌握着帝国将近一半的部队,天啊!与王忠嗣相比,后来那个闯出滔天大祸的安胖子的职责(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和兵力(兵183,900,占帝国总兵力的32%)简直就是浮云,他如果要谋反的话……后果简直无法想象。3 t  T' V$ A( C: h4 h: J
8 a1 v5 T6 B: q# U/ j! y% J
因此《旧唐书》不无感慨地写道:“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 r# j( n8 F& ]! z" e
7 y) Z6 a: ]! u; o可这位控制着倾国之兵的王忠嗣却偏偏是个大忠臣,不仅自己一直毫无特殊的想法,而且还时刻警惕着其他人的异动,比如他对那位安胖子就一直——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 y$ f# n: G  U$ M
4 m+ l  N* X" k+ k  |# K$ [
安禄山意图谋反,他以防御契丹和奚人的入侵为借口,在范阳以北修筑雄武城,对外宣称是防御工事,城内却储存了大量军用物资并窝藏亡命之徒,“内贮兵器,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洛河八千余为己子,又蓄单于获真战马数万匹,牛羊五万余头”。8 Z3 U- p4 H* E

3 v7 `6 I4 y1 h* y4 y安胖子还打起了王忠嗣属下那些在与突厥人的厮杀中身经百战的劲旅的主意,于是向朝廷申请让王忠嗣来帮忙,其实是想趁机把王的部队给留下。既然皇帝答应了,王忠嗣也不好推辞,但怎么才能避免对方阴谋得逞呢?9 T! l7 K+ E6 v9 v5 ~

, P8 ~& @: A8 S  c" p也许是想起了当年孔子见阳虎的故智,王忠嗣也照方抓药,故意提前到了约定的地点,然后不出所料地发现对方没有到场。节度使的时间多么宝贵,自然不能浪费,于是王忠嗣就宣称太遗憾了,既然安节度没有来,那我只好先回去处理公务了。从此以后,王忠嗣彻底看穿了安禄山谋反的野心,于是频频向自己的养父提醒,“数上言禄山必反。”. s# t3 p1 M" _) k$ Z& Y

0 m( B+ t  ^: P% p也许在王忠嗣的心中,自己仍是当年那个“入见帝,伏地号泣”的孩子,但是这时候,他的养父还是那个抚着他说“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的慈祥皇帝吗?/ l3 c/ W$ T$ D% w- X
( t7 U0 O3 d0 b! H* Z# o

& |  r' {! \5 y
待续,请继续期待下篇《三、如此甥舅》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4-4-25 23:29
京华烟云AMIP 发表于 2014-4-24 23:11 & f3 x+ u/ a& o$ p. e  j
...史载“单马进,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一举鼓舞了整个唐军的士气。

1 {) x& B+ A0 z& V3 ~: C+ Q这么夸张。。。 吐蕃军就算是插在地上的草偶木靶,骑马冲锋一路过去击杀数百,也得累个半死。。。 - j& E2 p9 ?* v  i
& e4 ~/ L, q6 F% X' \2 D2 B
如果是两军列阵对垒之际,他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很难想象能单枪匹马杀个“七进七出”还毫发无损。。。 估计很大可能是混战之际,或者偷袭敌人行军行列,杀入毫无防备的吐蕃军列中了。。。
2 ^) h6 _: N8 D; Y! T! w1 k; t' z' E0 n/ K+ B
不过猛将天佑,就跟亚历山大一样,越是找死死神越是躲着他走。。。
+ ^3 s; p( V% V/ x; B* T1 t
4 O4 W* O7 \: j2 q( M- Q' f' A2 O5 l* j, L5 O: T! |5 U- p

* @  _% }& e2 h0 c+ {- L& q9 f% J, V
0 f7 }2 f7 y, E3 I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4-4-25 23:58
MacArthur 发表于 2014-4-25 10:29 7 m8 T( r) q9 Q1 q( O0 i- Q
这么夸张。。。 吐蕃军就算是插在地上的草偶木靶,骑马冲锋一路过去击杀数百,也得累个半死。。。 ) |5 M: N, w* y- ^+ @. A( }( @8 J0 x

- Y2 i' _6 O. \& Y; R如果 ...

. p; H8 Q  P" \0 I7 c理论上是有可能的,古代的武将有体力过人的,使四十斤的铁枪,人马都有重甲,这样的人在小兵队伍里冲起来,除非赶上对方有猛将埋伏或者有强弩突射或者马匹出事,否则根本没办法抵挡,小兵们只有被杀的命。
2 j5 L3 y" P8 i/ G' e4 S# }" M
' i, p3 Q5 e0 F) V8 {3 T* D7 z6 c王忠嗣是否这样的猛将不清楚,但是金国晚期的确有这样的主儿存在,后来这位在三峰山之战见大势已去,下马步战,体力耗尽而死。这类人物一旦出场,杀几百人也许吹牛,但是杀几十上百人的确是有可能的,因为那枪不是用来扎人,而是抡起来砸人,四十斤的铁枪抡起来,那个能量可是不小的,根本不是普通小兵的体力能抵挡的。
作者: tanis    时间: 2014-4-26 00:10
MacArthur 发表于 2014-4-25 23:29
" e) f' |( X2 `这么夸张。。。 吐蕃军就算是插在地上的草偶木靶,骑马冲锋一路过去击杀数百,也得累个半死。。。 ( N$ U- Y% A3 [2 P

. M* g7 V3 a5 w+ Q如果 ...
5 r; g6 R& c" @. ^0 d+ T6 _
麦帅没打过群架~~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4-4-26 00:22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4-4-25 10:58
) g5 g3 c; [- L$ U理论上是有可能的,古代的武将有体力过人的,使四十斤的铁枪,人马都有重甲,这样的人在小兵队伍里冲起来 ...
1 g8 m+ y# Q( q0 i' c* G
怀疑王忠嗣的武器是否是这种四十斤的大铁棒子。。。
( g* U+ u; i2 c' m/ j) k) J
5 R2 J% F! D7 [8 l& [尤其考虑到骑兵的作战方式,在高速冲击中,挥舞大铁棒子抡人,万一砸上了什么砸不动的东西 - 比方说一堆人或者马车/旗杆之类的,那个力道反震回来,很容易把骑手自己给震下来。。。 3 m; @% `- r% L! _' ]
9 f: [" A' _% q1 v- u# y  I
唐军骑兵似乎喜欢用马槊,以扎刺为主。。。 这个再结合骑兵冲刺,应该是比较有力的作战方式。。。 西方重甲骑兵也喜欢手持长枪,枪尖向前冲击敌阵,而不是“抡”着长棍子冲击。。。   S  [! a, w5 J, u' O5 }0 |
( ^' \4 o5 s0 V# p5 x$ ~. X
还有啊,吐蕃军应该是以骑兵为主吧?他们有步兵吗?有也不会是大量吧。。。 要不然咋跑得恁快呢。。。
, I* t2 r' S' L- V' {  u
4 U. j" G% @3 f  g0 o
. v; Q: h5 l! X8 c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4-4-26 00:23
tanis 发表于 2014-4-25 11:10 5 q# K& E4 [2 U
麦帅没打过群架~~

# G4 [( X" o8 t7 P+ H+ A- x4 n那打过群架的给说说呗。。。. H" i! X$ l! V# V$ z0 B- z
) z4 T9 s. |% q  v

作者: tanis    时间: 2014-4-26 00:32
MacArthur 发表于 2014-4-26 00:23
- E  [/ Y9 c# \* k' Q) Q  h) U那打过群架的给说说呗。。。
9 U$ v$ x: E: v% m  r4 T  }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哥们人高马大,又有点胖。打架的唯一绝活就是两个胳膊向身体两侧伸直了,然后整个身体像陀螺那样转起来,杀入“敌阵”,基本上就靠身体惯性,那个拳头挨着谁都是很重的一下,而且其他人还不好近身。 每次打架都能这样“七进七出”。 伤“敌”无数。5 `- ?- }( j* }& ]8 T
; h+ X& U9 S  N# g; @

7 z( R( ]  A4 U- t( V" `最后一次,是遇到对方有个会功夫的,身手很快,直接把他撂倒。。。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4-4-26 00:45
tanis 发表于 2014-4-25 11:32
/ i7 ^  q$ ~' Y6 P/ w: T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哥们人高马大,又有点胖。打架的唯一绝活就是两个胳膊向身体两侧伸直了,然后整个身 ...
" _4 w/ R7 [, L8 e4 o  N- T
如果没人搭理他,围着他,就让他自己在那儿不停地转啊转,最后会不会转晕啊?
& g* g8 Q+ Y3 n: V& m( t) O
' C2 N- e0 f# `: n/ N( ~
) a. z6 I2 A; B4 D
9 j8 a5 H, G+ \# y; q
/ b& [$ @7 w$ `* o4 t5 q/ K; J4 i3 |/ y' w6 U$ f) R

作者: tanis    时间: 2014-4-26 00:46
MacArthur 发表于 2014-4-26 00:45 " _+ ~& L( @! k+ {0 x* ?# u- h* L
如果没人搭理他,围着他,就让他自己在那儿不停地转啊转,最后会不会转晕啊?
, n7 C$ A+ C: ?/ ~& b6 \
会。。。所以要“七进七出”% y; L5 E' Z' \1 l9 V: A2 U3 K9 }
1 |" B, P! h* G* p$ `. i5 X$ `
不过他那个的确挺厉害,很多小个子给抡上一拳基本就趴了。。。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14-4-26 00:53
MacArthur 发表于 2014-4-25 11:22 # `3 V7 U9 p9 s
怀疑王忠嗣的武器是否是这种四十斤的大铁棒子。。。
) m7 }1 z2 @, S1 w+ W5 [2 W/ Y
% m. Y$ \8 Q. |尤其考虑到骑兵的作战方式,在高速冲击中,挥舞大 ...
/ l) I% }5 E' a4 }) g  F* B0 _
马槊也一样,两边摆动起来,根本不是一般的小兵能抵抗的。而且当时肯定不是密集步兵长枪方阵而是散开的混战局面,因此勇猛的骑马武将是很有发挥空间的。
) J/ t% B$ F; x2 t' R3 D( T# a3 A5 w) ^: y! h- p4 D& t0 V) ^
吐蕃军队肯定有不少步兵,中国周围除了北面盛产马以外,没有什么别的地方能组建纯骑兵的军队。# ^1 M7 H& C/ s8 ]" ?

; G1 p- t6 Y: _% q' L8 k+ X! p. b至于西方的重骑兵是另外一回事,他们排成阵列冲击,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大,自然不可能把长兵器抡起来用,但是中国的骑兵很少有西方那种排成严密的墙突击的情况,因此武将抡棍子还是很有机会的。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4-4-28 13:02
标题: 刀剑如梦——御儿干殿下,最强节度使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4-4-28 17:22 编辑
6 _8 I, X; H+ T8 X& p7 s% r0 g
' g) ^$ \4 G' @. l& H2 ]7 B
《三、如此甥舅》

3 ^" ^; W+ e9 [! ?1 s) `( J  c
) M! p4 H- j$ ~# ?* j$ K7 k& d, c/ ~' {( n7 h4 t* p
起码在名义上,吐蕃赞普自称外甥,而管唐朝皇帝叫舅舅,这门亲戚主要源于当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在王忠嗣扬威突厥的这些日子里,这对甥舅之间又发生了哪些事情。- l6 Q: C8 l: Q6 E3 h

. O1 [% V  n$ d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自信满满的唐玄宗郑重向天下宣布,大唐与吐蕃的全面战争已经正式开始!这道名为《讨吐蕃制》的诏书,至今保存在著名的《全唐文》中,从而使得后来的我们能一探千年前那场大战的端倪。4 }& K; d- H1 o. X
6 t2 @( ?  `3 @  |% P) H" |9 @) s/ H
在诏书的第一部分,唐廷自然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向天下昭示自己发动战争的争议性,并给对手扣上一系列大帽子,这样听上去简直人神共愤的敌人,如果我们不消灭他们,不仅对不起老百姓,也对不起老天爷:
0 ^" N+ N! ~0 d6 R- P
& Q8 n9 R0 R, q“昏迷反道,天地所以制罚,戎狄乱华,帝王所以耀武。吐蕃小丑,频年犯塞,坏我城镇,虏我边人,言念征夫,良深愤惋。”, _0 J+ v4 W9 k- |8 n$ I) w& L

& G+ \) }8 u8 @) p然后,自然要夸一下己方有多么强大,似乎转瞬间就能将敌人碾为齑粉:
3 _3 t1 e9 w: f: I( y* i  I8 T) x
“今北军羽骑,万弩齐发。山西飞将,百道争先。扫荡之期,在於晷刻。”! h* ?/ R% a. |
& F' w. S# h1 o* F' c
当然了,皇帝也清楚光喊口号是吵不死敌人的,如果不来点儿实际的,不仅吐蕃灭不了,恐怕自己的手下也没奔头,于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样也不能少:
2 A# f; A7 u# L; n
3 R3 c; f7 ?3 s: _  E& Y/ r2 h$ N“然赏罚必信,惩劝在焉。号令不明,忠勇何望?若回避纵敌,则寘国刑;如克隽擒凶,须悬军格。”
( i- ]% L6 l0 B) F0 X  d
1 N" A& `$ P' ]# V1 o因此在诏书的最后一部分,唐玄宗开出了足以令所有唐军将士动心的条件——杀死藏王者,直接封王,宰了敌人其他首领,也各有赏格,总之好好干,皇帝不会亏待你们滴:
" `/ X2 `  @1 I: `1 }
$ G  V" C: @$ w5 ~1 u0 E. G2 c“其河西、陇右、安西、剑南等州,节度将士以下,有能斩获吐蕃赞普者,封异姓王;斩获大将军者,授大将军;获次以下者,节级授将军中郎将。不限白身官资,一例酬赏;速令布告,咸使闻知。”! p! j$ [, r+ {& q# ^

% C- V% S5 Z* y- G' f从这幅诏书我们可以看出,凭借几乎已达到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的强盛国力,玄宗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困扰了大唐几十年的吐蕃问题,并以诛杀赞普本人、彻底消灭敌国做为政治目标。
& [* o  Q6 k$ w7 g1 V
( D4 v7 s3 N; x3 a. B* b这一年的九月,第一个出头的椽子终于现身了——大唐益州刺史王昱强烈响应皇帝的号召,率领大军猛攻吐蕃占据的安戎城。这座城池的具体位置现在已不能考,但肯定在川滇藏交界处,据推测是向南进攻当年重要战略物资产地——以食盐著称的西藏芒康县盐井乡的军事要塞。安戎城本是唐益州长史李孝逸在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所筑,其目的是“绝吐蕃通蛮之道”,也就是说断绝吐蕃和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来往。
6 t5 \0 ]9 @3 S3 o
2 ], U9 O2 ^# y( b# S' Z到了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吐蕃人攻陷了这里并派兵驻守,安戎城的失陷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云南洱海流域的各部族纷纷归附吐蕃,“由是西洱河诸蛮皆降于吐蕃”。1 \* L) o$ c) d; B8 T

" \( U3 l  H2 Y- C9 y4 e6 j4 n. f可惜的是,王昱刺史虽然志在收复,但此人似乎有些志大才疏,造成唐军出师不利,在安戎城下一败涂地,史载“官军大败,士兵死者数千人”,让兴致勃勃的皇帝好没面子,恼羞成怒之下更加坚定了要狠狠教训吐蕃的决心。# u0 F0 P  Z  n. Y; P
4 {  g/ p( o" o* }
一年之后的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蕃之间的最后一丝温情纽带终于彻底断裂——唐玄宗名义上的妹妹兼实际上的堂侄女(其堂兄雍王李守礼的女儿)、吐蕃王妃金城公主病逝,享年大概只有四十出头。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后不久,唐蕃这两个亲戚便处在持续战争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她身为大唐公主难免遭受吐蕃人的敌视,基本上形同政治人质,即使中原史书中她有限的几次出场,也都是战局不利的吐蕃人借她的名义向唐朝求和。
! e) J' n8 R$ A9 [" ^8 f8 X3 i. {% `
身份尴尬的公主越来越无法平静,金城甚至通过中亚克什米尔地区的两个小国给皇帝哥哥带信,要求通过西域迂回私奔回大唐娘家,尽管玄宗没有批准,但身为吐蕃王妃竟然提出这种要求,想必她一直处于郁郁寡欢的不良心绪之中,几乎已经忍无可忍,这对她的身体无疑极为不利,很可能加速了其健康的恶化。2 V+ s: s: f* m6 P
7 N( d' w1 D* g1 ^' ^* u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三月,为报复安戎之败,唐军发动了对吐蕃的大规模进攻,这次他们的准备相当充分,益州司马章仇兼琼事先与安戎城里的内线建立了联系,唐军里应外合一举突入城中,吐蕃驻守部队全部被杀光。到了五月和十月,唐军又在章仇兼琼的率领下两次击败了吐蕃人对安戎城的反攻,高兴的玄宗于是下令改安戎城名为“平戎”以示纪念。* v1 y- x& \( e" v& Q

# D! g* E9 P- `) y7 Y) g说句题外话,章仇兼琼无疑有着相当卓越的军事才华,后来在主政四川期间也成绩卓著,但此人却在唐史中连篇传记都没有留下,这并非他官职不显——章仇兼琼做到了剑南节度使这样的高官——而是因为他曾向玄宗推荐了一个留下千古骂名的家伙,最后不得不惹了一身骚。被他推荐的那厮,就是安史之乱主要责任人之一的杨国忠(当时名字还叫杨钊),对这段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就不多说了。
1 H, U- y0 b0 U. ~8 X# t3 t" c8 p5 ]- O# j2 P( ?6 n
这一年的十一月,金城公主的死讯终于传到了长安,随之而来的还有吐蕃求和的使者,但他受到了大唐朝廷的刻意冷遇,其请求也被玄宗断然拒绝。李隆基对这位曾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的义妹兼侄女的死显然并太不在意,没准还觉得终于甩掉了一个负担,皇帝在得到消息几个月后才下令正式为公主发丧,并辍朝三日以示形式上的哀悼。随着这位始终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女子的离去,唐蕃这两个亲戚的决裂已无可挽回,甜蜜的和亲早已成为遥远的历史陈迹。- Y2 l! m: b; |- C  r: J7 H

! A1 p( l0 b/ X, Q; D1 Q一年后的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玄宗宣布将使用已久的“开元”年号改为“天宝”,其直接原因据说是本年有两个同辈的皇族兄弟先后逝世,迷信的玄宗为避晦气所以改元,但后人们都推测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日渐老迈李隆基此时已经志得意满,打算此后专心享乐,所以才改掉勤政多年的“开元”来讨个好彩头。
( p2 F8 `6 ^* f$ o# h; F" r
5 [; p7 h, m' K+ m天宝年间的唐蕃战争越来越残酷和血腥。就在新年号使用的当年,王忠嗣的老对头皇甫惟明在青海大破吐蕃军,同年吐蕃二十万大军发动报复,大举围攻安戎城,唐军在皇甫惟明率领下坚守了八十多天,终于杀退敌军,吐蕃损失惨重。在这一巨大胜利鼓舞下,吐蕃属部纷纷叛蕃降唐,连“地当四镇通吐火罗孔道”战略要地的护密国也不远千里表示臣服,并得到唐朝“赐铁券”的嘉奖。; {; r) ^/ a9 @5 {; P# H. i( A3 d
/ a; z* s  {# M- _. \0 r
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四月,皇甫惟明再次率领唐军从今天的青海西宁附近出发,远征千余里,突然袭击了吐蕃军事要塞洪济城(今青海共和县龙羊峡水库附近)并“拔之”。可见唐蕃战局的演变越来越不利于吐蕃而有利于唐朝了。( {. Z! O3 h8 S: Q
* E1 w) I( i3 @$ |* n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王忠嗣率领的唐军与拔悉密与葛逻禄、回纥内外夹攻,称霸蒙古草原的后突厥汗国彻底覆灭,而此时曾扬威西域的突骑施汗国也已全面衰落,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唐朝决心对吐蕃发动全面反攻,收复河曲、河源失地,而吐蕃也早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s$ y9 ~- k6 {6 x+ G' U+ H# L
+ m( N. r' G. v- x3 {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志得意满的皇甫惟明率唐朝大军发动进攻,他们的目标是我们早已熟悉的一个军事要塞——石堡。唐军当年曾在信安王李玮的率领下占领过此地,但后来又被吐蕃赞普亲率四十万大军夺回,吐蕃人深知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因此再次占据后立即开始巩固工事,准备血战到底。- F; Q7 l0 `1 A
* W, @; P  t1 J( ~  J
此前常胜的皇甫惟明显然低估了吐蕃人的战斗意志,唐军在石堡城下大败亏输。敦煌保存的吐蕃历史文书记载道,“唐廷元帅马将军引廓州之唐人斥侯军至,王甥吐谷浑小王、论莽布支二人引军追击来犯之唐廷斥侯军,唐军大半被歼。”很显然,吐蕃指挥官是吐谷浑藩王和一个叫莽布支的部长级高官。
6 K7 {0 Q  r' H& ^" U( T
3 s+ C' D* r1 m! F与汉文史料相印证,这里的“唐廷元帅马将军”应该指的就是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册府元龟》记载“褚俐为陇右副将,时皇甫惟明为陇右节度使。天宝四年,惟明与吐蕃战于石堡,官军不利,俐死之。”就这样,损兵折将的皇甫惟明灰头土脸,立马被皇帝免了官,而过来接任的正是他的老冤家、玄宗的养子、在突厥战场取得辉煌成就的王忠嗣。
' C; p# p6 D; Z; f/ a% @$ w% O5 u9 g
由于深知石堡城的险峻,王忠嗣到任后,并没有继续率军强攻,而是改变策略,暂时不管这个坚固的要塞,随即转向青海湖周边区域以及积石山地区(今天的青海、四川、甘肃交界处)扩展势力。经过大大小小的一系列战斗,唐军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史载 “皆大克捷”。6 [6 h; R1 k$ u3 R2 f

; Q9 z4 Q( F1 p2 ]王忠嗣杀入的这些区域都是原来吐谷浑故地的核心区域,吐谷浑亡国之后,国王受到吐蕃的优待,成为吐蕃赞普附属的藩王,而吐谷浑人也自然在国王的率领下加入了吐蕃人与唐人对抗的行列。前面说过,在石堡城大败皇甫惟明的吐蕃军统帅,便是一位吐谷浑藩王。现在王忠嗣将打击目标重点放在了这些地方,吐谷浑人必定会做出强烈反应。
1 T3 ]6 y3 G0 c! h7 a) a/ f- s
( J) U& c- z2 p* d2 O
待续,请继续期待下篇《四、谋国拙身》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时间: 2014-5-6 13:01
标题: 刀剑如梦——御儿干殿下,最强节度使
6 i; f4 j  Z5 I* E" `
《四、谋国拙身》
) U) `3 ~* @! O! F

' N$ h4 h7 r" C( m# x! G- i% a5 b
: C0 @0 U) R4 w2 a$ m, o果然不久之后,唐军与吐蕃的附庸吐谷浑军终于在一个叫墨离的地方爆发了大会战。后人考证后认为,这个“墨离”并非唐朝的墨离军,因为该军的位置大概在甘肃瓜州一带,当时完全在唐的控制下,并非吐谷浑的领地。这里的“墨离”不是墨离川就是墨离海,两个地方相距不远,前者在今天的青海柴达木盆地北部,后者在青海湖西北部,具体位置大概是今天的哈拉湖一带。1 G( a# m/ b. q( r6 z  q4 z

* }! W4 B1 N; i3 d( i这场战争的具体进程已不可考,但结果相当明确:王忠嗣率领的唐军大胜,吐谷浑人遭受到极其惨重的损失。对此,《旧唐书》写道:“伐吐谷浑于墨离,虏其全国而归。”这个记载显然有所夸张,一战就能把整个国家的人都俘虏,应该不太可能。4 b4 Q2 V* A+ e! F# P$ i
- r. ~% `# v0 T
成书稍晚的《新唐书》的记载相对靠谱一些:“讨吐谷浑于墨离,平其国。”就是说王忠嗣打败并灭亡了吐蕃的吐谷浑藩国。成书更晚的《资治通鉴》的记载大概更加合理:“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这里的“墨离军”,研究者认为是“墨离川”之误,而“全部”指的是吐谷浑的一个部落,研究者认为该部落的名称就叫“墨离”。
" ^2 z' R$ J/ Y9 a% t' }8 w: A' ?9 S/ z+ [+ C2 E& }! B* n. b" S
不管怎么说,唐军获得了一场令人鼓舞的大胜利,王忠嗣的威望显然更加如日中天。不过,《旧唐书》对此却提供了一段不一样的记载:“初,忠嗣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往日矣。”也就是说王忠嗣的声望不仅没增加,反而下降了。; l+ P7 s2 z( u* h; f
. s6 I- A, x) p" u) ^9 J' \) o3 h
《旧唐书》的这段记载很有问题,且不说王从少年起就一直在河陇作战,尽管期间离开过一段时间,但显然不至于“颇不习其物情”,而且从后来发生的情况来看,王忠嗣肯定没有“以功名富贵自处”,因此这两个不靠谱的原因是否能导致“望减于往日”的结果,就很值得怀疑了。于是,后来到了编写《新唐书》的时候,作者干脆就把上面这段话全部都砍掉了,可能欧阳修对此也有着同样的判断,剔除它们大概并不存在“为尊者讳”的考虑。' q( e- |% B, q2 I

1 g* V' V6 M, J0 x' i+ U8 q! B从两唐书等史书所记载的王忠嗣的为人来看,此人不仅作战勇敢无畏,而且更难得的是,他并不是那些疯一般追求“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争狂人——王忠嗣对发动不必要的战争毫无兴趣,据说他有一张拉力达一百五十斤的强弓,但却常常储存在弓袋中,以示这样的杀人利器并没有多大用处。按:唐代的150斤,大致相当于现代的220磅,而今天射箭比赛中的弓拉力通常不超过50磅,尽管古今标准不适合直接比较,但王的臂力肯定很不错。
! W% F: ~$ {' r# Q
# ^: P4 `1 y$ y$ A2 @' A+ c因此对于王忠嗣的战争理念,史书评价他绝不是个一心想通过打仗升官的战争贩子,正所谓“持重安边,不生事”,同时也记载了他留下的一句话:“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也就是说,在王忠嗣看来,战争的目的不在于多杀人博取功名。6 C8 i: H! H- `7 B2 E

. O- n! S/ o, I+ `7 J- t也许正因为这样,王忠嗣尽管在突厥、吐蕃等各个战场频频取得胜利,但却几乎没有留下当时唐军将领常见的诸如屠城或滥杀之类的不良记录。对敌人尚且如此,对自己人就更不会太差了。各种史料都认为王忠嗣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声望,比如他平时相当注重士兵们的训练,人马一旦发生缺额就会立刻补足,与那些喝兵血吃空额的坏蛋们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比如他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军中士气如何高涨士兵如何想打仗,他也不会牺牲士卒轻率出击,而是“多纵间谍以伺虏之隙,时以奇兵袭之”。人们评价说,他带的队伍历来都是“士乐为用,师出必胜”。这样一个爱惜士卒统帅,很难让人认为在一场大胜之后,其威望反而会下降。0 D, K3 [' A1 }3 c$ H

# Z( N6 ~9 J4 g1 f. j" h4 ~只是,频繁的胜利并不一定带来和平,对并不热衷战争的王忠嗣而言,他的那些胜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皇帝养父的决心爆棚。于是,信心满满的玄宗皇帝旧事重提,又一次打起了他念念不忘的石堡城的主意,发狠要一洗当年皇甫惟明大败之耻,而这次朝廷讨伐大军的主帅,除了自己战功显赫的养子,还能是谁呢?. Z1 A( T) ^" n2 i! m, j, ~, L

" h; i1 V- [0 j$ u  ^% a就在不久之前,王忠嗣的另一个表现也让皇帝十分满意——他坚决辞掉了自己所兼任的朔方、河东两个节度使之职,此举无疑让那些担心武将声望太盛以至威胁到自己地位的文臣们,尤其是执政的李林甫宰相,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c0 t. b3 U( m$ H
0 e* X$ [" t( [/ S( }! V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我们的御儿干殿下却对兴致勃勃的皇帝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在给养父的回信中——当时玄宗为了再次攻打石堡城,特地派人去询问王的意见——王忠嗣这样写道:“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就是说,王节度直截了当地告诉皇帝,石堡那地方是不好搞的,我们非要逞强的话肯定会死掉几万人,得不偿失的买卖不做的好,还是养精蓄锐等待对手的失误才是王道。
2 h: }) u2 u+ i( s3 B
5 F" m2 U( b9 w这样扫兴的答复当然不能让皇帝满意,事实上,玄宗岂止不满意,简直是大光其火,他无法想像养子竟然如此干脆地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一直对王忠嗣羡慕嫉妒恨的李林甫宰相马上敏感地发现了皇帝低落的情绪变化,正等待时机扳倒对手的他随即行动起来,“日求其过”,就是说他每天细心地搜集王的过失来向大老板打小报告。' h6 y! K) Z* E$ z. }' h. {& M3 E$ }

8 l6 I3 |. d# c! x8 w$ @( K6 R你不愿意,那我派别人去!天宝六年(公元756年),一个叫董延光的将军再次向朝廷建议攻打石堡,不甘心的玄宗皇帝马上批准,并要求王忠嗣必须配合策应。王忠嗣不得已被迫出兵,但不情不愿的他不仅没有像以往那样向士兵们颁布杀敌的报酬也就所所谓的“赏格”,而且还很可能采取了拖延的消极态度,这无疑让董延光大为不满。
& |+ m6 u: u: U4 E* H
9 q" @) u# A: }' q9 y7 Q王忠嗣的部将河西兵马使——即那位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成为大唐中流砥柱的李光弼将军——敏感地发现了潜在的危机,他立即紧急求见自己的顶头上司。于是,两人便发生了一段历史上相当有名的对话:
& Q4 v+ B9 e9 i5 ]4 u1 E& U9 b" r; V3 B
王问:“李将军来找我有什么事吗?”9 y8 D' ?8 y/ Z. b; T4 k

2 u; g. G; E' ?4 g李答:“请和您说说这次作战的事儿。”
# ~: o$ B+ Z' @& N0 Y) z* D4 x( E# p/ @3 B
王问:“你到底想说什么呢?”
" f- d+ L! h& ?7 C; X, Z% `1 P' h0 N( X0 L: O* z8 a* Q
李答:“我发现,此前您出于爱惜士卒的考虑,有拒绝董延光的意思,尽管名义上接受了皇帝的诏书,但实际却并不打算按其计划进行。可这是为什么呢?您此次派了几万人马配合董的行动,但对这些将士却不悬重赏,如何能激起三军的勇气呢?我不明白,您库房里的财物堆得满满的,怎么会吝惜几万段财帛的悬赏以杜绝董延光将来的谗言!这次如果他没有取胜,肯定会把失败归罪于您!这样的话,您怕要大祸临头啊!”6 z1 z/ B" y' z; `% m

$ h' s4 O- n5 X0 s对于部将的衷心之语,王自然相当感动,不由得也袒露了心扉:“李将军啊,我王忠嗣已经下定决心了!人生在世,追求的难道仅仅是荣华富贵吗?就说这座石堡城吧,我们即使占据了也无法制服吐蕃,反之得不到对国家也没什么损失,我王忠嗣怎么能用几万人的性命去保住官位呢?假如皇帝真地追究下来,我大不了被贬成个金吾羽林将军,回到朝廷继续站岗罢了!即使发生再差的情况,也不过像以前那样,被贬到偏远之地当个普通军官而已。我将心甘情愿地接受朝廷的处罚。尽管我已经无所谓了,但您能对我这样推心置腹,您是真心实意地为我着想啊!”  n, j  s, [2 J. j: k. s$ n# y7 z8 R

) z4 l+ N( K5 Z$ y0 h# ?面对一心求仁的主帅,李光弼不由得感慨万千,他诚心诚意地道歉说:“此前我怕您没有想清楚而遭受不必要的祸患,因此才大着胆子把自己的看法和盘托出。现在我明白了,您能按照古代圣贤的标准做事,不是我李光弼这样的常人可以达到啊!”
+ p+ e' Z$ d3 l8 m7 J. ^" \
% }) u5 F& Q0 D3 M; `' A% S不幸的是,李光弼竟一语成谶。董延光率领的唐军在石堡城果然铩羽而归,董于是将失利的原因归罪于王忠嗣的不配合和故意拖延,令玄宗更为恼火。  z1 @2 [6 n/ \3 [8 A
( P) e8 C& ~6 ?! Y0 L: Z
也许在王忠嗣看来,石堡城这样的坚固要塞,唐军之所以曾夺取它,并不是因为兵力强大,而主要是由于战术对头——当年李玮并没有硬碰硬,而是采用了敌人想不到的矛招,千里奇袭最后收到了奇效,如果不顾士兵生死强攻,可能就自己说的那种不幸结果。王忠嗣本人曾长期在李玮麾下作战,很可能确实了解石堡的具体情况,因此才做出了他认为正确的判断。" Q- ~+ o! z, N/ s

. X6 J, L* `) [& f/ t' }从历史记载来看,王忠嗣大概是个很纯粹的军人,有什么说什么,并不怎么考虑说话的场景。这可能和王的成长经历有关,他与皇家渊源太深,在养父的羽翼下基本没受过什么挫折,即使被皇甫惟明诬告贬官,皇帝也肯定事先和他通过气,说好了以后还有复出的机会。一直生活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环境里,加之确实能力突出,这样的人难免心高气傲,脾气常相当固执。
6 ^  \; a* W; J8 |2 z5 i- S8 n- `6 S3 K8 l- C5 v5 S  M2 ]
就这样,王忠嗣已经心安理得地准备接受自己的命运,但令他没想到的是,此事的后果竟会那么严重。
8 D; s% _) h3 Q/ |" M" ^9 x/ [5 s
因为就在这时候,一个名叫魏林的地方官员突然向皇帝揭发王忠嗣图谋不轨,按照此人的说法,当年他担任朔州刺史的时候,曾听到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王忠嗣讲过一句这样的话:“早与忠王同养宫中,我欲尊奉太子。”当时的“忠王”就是现在的太子李亨,众所周知他是王忠嗣的发小,而据举报者魏林说,王忠嗣似乎还有着“拥兵以佐太子”的想法。( r9 k; y, B- \( N

4 F9 O; N9 f! [  h7 _( l这下子麻烦可就大了。要知道,王忠嗣的前任皇甫惟明之所以被罢官,除了石堡城打了败仗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与太子有关——尽管皇甫与王互相敌视,但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和李亨的关系非常好。此前,正是宰相李林甫向玄宗检举,说皇甫惟明与刑部尚书韦坚私下谋划让李亨提前接班,两人于是被愤怒的皇帝免职并很快杀掉,吓得李亨为了脱清干系,竟然宣布与太子妃韦氏也就是韦坚的妹妹离婚。如今再次发生类似事件,这还了得?于是我们可以想像,“玄宗大怒”。% ^7 v3 H9 ~0 d7 ]. C* Y

/ ~& m0 B! L' ^( I; o- P明眼人大概都能看出来,魏林告发王忠嗣的时机选择得恰到好处,隐隐与当年李林甫检举皇甫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皇帝不满的火苗刚刚烧起时,突然浇上一桶油从而助燃起无法控制的熊熊大火。而事实也确实如此,魏林的背后真地站着一个人,此人也真就是那位以“口蜜腹剑”闻名的当朝宰相,史书对此有明确记载:“李林甫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 ?$ z5 z9 D2 [

, }" o4 @/ a8 @# Z王忠嗣于是在劫难逃。愤怒的皇帝马上下令将他押回长安,朝廷主管刑狱的三个最高机构即所谓的“三司”随即组成特别法庭,审理这项涉嫌谋反的滔天大案,而判决结果很快下来了——“罪应死”,也就是说判处王忠嗣死刑!
1 O% V4 W; C0 s6 V* y8 w$ a, N. \/ G" L! w9 p  u
此前,身为皇帝养子的王忠嗣,显然不知道皇家与民家在个人感情方面的区别,他对自己与皇帝之间的亲情无疑估计得过于乐观,在他心中,即使触怒了玄宗,大不了再像以往那样被养父调个闲职而已——“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归朝宿卫乎!其次,岂失一黔中上佐乎?”  B) R; {4 J, b

/ s: |% x, r4 Q! b& u可惜对皇帝来说,最重要的并非合家团圆的亲情而是自己屁股下的宝座,在这方面,越是亲近的人反而越要提防:你干爹我现在还好好活着,可你仗着从小一起在宫里长大和我儿子靠得那么近,还宣称支持他当太子,你究竟想怎么着?你还把我放在眼里吗?2 s6 `8 S5 x- s; Y' E
' G. _# v* A4 M- v
于是,当没有料到的沉重打击突然降临时,准备明显不足的王忠嗣可能立刻就被击垮了,尽管后来因为哥舒翰等几个忠诚的部下向皇帝苦苦求情,玄宗终于答应免王一死,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死里逃生的他再也不是大唐最牛节度使,而是被贬为地方州郡的太守,不到两年就“暴卒”于任所,估计当时他早已心如死灰,了无生趣。. _  q- I5 `$ h( {$ A/ k& l, i* w

& ?  U, l9 g! |( b. M$ ?1 \就在王忠嗣死的那年,他曾经的部将哥舒翰攻克了吐蕃石堡城,终于为皇帝了一夙愿,但就像王当初预言的那样,唐军付出的代价是几乎全军覆没的“死亡略尽”,数万将士的累累尸骨方才成就了哥舒将军平步青云的紫袍。想念及此,世人无不感慨,王将军果然不是浪得虚名,“故当世号为名将”。
' X' B2 ^# ~! a. _! @6 Z! u- i; L* Y& H7 ?# r' f: h8 Y1 u5 Y/ Q
这位名将的帐下同样走出了一批名将,除了与他差不多同时代的李光弼、安思顺、仆固怀恩、哥舒翰等人外,后来脱颖而出的还有当时十分年轻的李晟,王忠嗣曾拍着这个勇敢军官的背,欣慰地说:“此万人敌也!”多年以后,李晟终于成长为其当年主帅那样对抗吐蕃的柱石,而他的一个儿子更加有名,这孩子就是后来创造了“雪夜入蔡州”经典战例的李愬。可惜这一切,九泉之下的王忠嗣已经无法知道了。
$ S% ~, y9 P8 [% e
; E. X5 T/ _$ Y7 _# l$ J% y- F* E对这位有着仁者之心的盖世名将,中国史官在字里行间普遍充满了同情和惋惜。《新唐书》在称赞其勇敢无畏和深谋远虑的同时,也感慨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忠臣却无法看清个人的前景,他大概把所有的智慧都用在国事上了吧,因而已经没有精力顾及自身的安危,“然不能自免于谗,卒死放地。自古忠贤,工谋于国则拙于身,多矣,可胜吒哉!”而《旧唐书》则从另一个角度,叹息着奸臣和谗言的可怕:
* c! f( W+ q0 a) N0 V1 b, [
3 t5 O0 d# F2 A  S9 n! |/ Q* F“忠嗣因青蝇之点,几危其身,谗人之言,诚可畏也!”
" S' U4 i% P1 ~! R% b; ?/ D0 [* C5 ^. q' S
: @4 ^; q3 e3 L
【全文完】

作者: 有牙老虎    时间: 2014-5-6 15:02
读中唐史,文最佩服李泌,武为王忠嗣。为大将者已威望镇服边境,不但是边民的幸福,也是邻国的幸福。设若王忠嗣不死,安史之乱必不至如此惨烈。
作者: tnq    时间: 2014-5-6 15:32
哎,皇家亲情!
作者: colin1992    时间: 2014-5-6 19:02
英雄总是震撼人心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