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我与导师钟惦棐 [打印本页]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4-3-20 03:28
标题: 我与导师钟惦棐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22-10-8 09:29 编辑

那年考研选导师。我在陈荒煤和钟惦棐两位影界名流之间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两位前辈我都不了解,只知鼎鼎大名。

父亲过来瞧了一眼说,钟惦棐吧,五七年著名的电影大右派。我父亲对右派情有独钟。当年听说要响应党号召给党提意见帮助党前进,正在大山里考察植物的父亲准备好了意见发言稿,不顾山高水长路远,拼命往回赶。幸亏山洪冲垮了道路,被困数周,等赶回来,不仅反右结束,连扩招都错过了。

父亲讲,经过磨难的人善于思考,钟惦棐对电影的认识一定有过人的深刻之处。






我与导师相识于口试考场。当时包括钟老在内的五位考官坐在台上。钟老先让我讲讲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最具借鉴价值的东西。我以60年代美国电影学院毕业的一帮“电影小鬼”为例,讲他们怎样借鉴欧洲电影的艺术养分改造好莱坞,讲中国电影应该在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渐变发展。钟老很欣赏“渐变发展”这个观点,他站起来把椅子往台下拉,说我不要在台上当先生,我要到台下当学生。弄得我又感动又激动。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钟老坦承看不懂新潮电影《黄土地》,因为它异于常规,没有戏剧故事。我侃了一通电影新观念和视觉语言应当成为叙事主导啥的。这个问题答完后,考官们就全把椅子拉到台下来了,我被请到台上继续侃。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中国30年代现实主义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关系。我说,这个问题我放弃,没好好想过,与其不懂装懂地乱扯,不如老老实实得零分。考试结束后,我成了钟老的女弟子。


我生于1957年,钟老跟我开玩笑,说见到我就见到了自己的右派派龄。


钟老对“右派”有不少妙论。记得他说,世上本来就有左中右,左派可以是一派,右派为什么不可以也是一派呢,人多点人少点而已。不是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吗?左派消灭了右派等于消灭了自己,没了右,也无所谓左了嘛。


钟老是全国影评学会会长,大影评家。当时的电影评论主要是文学评论甚至是政治评论,艺术评论缺缺。大多搞电影评论的人不了解电影。钟老希望能改善评论脱离创作实践的状况。那天,研究生们在钟老家开周会。钟老提出要让我们去摄制组跟片实习,当场决定:我去跟陈凯歌的《孩子王》;师妹去吴天明的《老井》;师弟去谢晋的《芙蓉镇》。师弟不乐意地鼓起嘴,他认为谢晋拍的是“传统电影”,不够新潮,要跟两个师姐换。钟老认真地劝导:《芙蓉镇》是非常值得期待和关注的影片,里面的男主角是个“右派”,他玩黑色幽默,把扫大街的惩罚变成扫帚舞蹈。我们应当看看谢晋如何处理这样的敏感题材。在中国,电影与政治的关系太微妙,太复杂,电影屡次被利用来搞运动,变成阶级斗争的工具...师弟最终心悦诚服。


那天碰巧阿城也在,他身着说传统相声时穿的那种长衫在一旁表演徒手捉苍蝇。钟老问任《孩子王》和《芙蓉镇》编剧的阿城,宁娜去《孩子王》组该没问题吧,他点点头。师妹吃惊地悄悄问:写《棋王》、《孩子王》的阿城怎么会在这儿?我答阿城姓钟啊,是钟老的儿子。钟老说吴天明那儿不会有问题,余下就是往谢晋老师那儿写封推荐信了。不过我们得快点行动,不然影片就拍完了。大家满心欢喜地派阿城上街割肉做中饭。不一会儿,他拎回来肉案上剩的最后一块肥得要命的“丹顶鹤”。不过,配上厨房里一堆腌制榨菜的四川菜头,我们吃了一顿美味菜头宴。可惜跟片实习计划被学校否决,说研究生必须先上完课再出去搞实习啥的。钟老为此惋惜郁闷很久。


我们常跟着钟老一起看“出了问题”的电影,分析得失;去各种研讨会,支持创新。更多的时间是聊天互相学习:他从我们这里找新信息,新思想;我们听他讲电影界“那过去的事情”。50年代初,江青要求参加工作,到中宣部电影处当了处长,她亲自挑选的几个副手之一就是钟老。说起那时同江青一起为电影《武训传》去武训家乡搞调查,大家绞尽脑汁也弄不到搞臭武训的黑材料。最后只得把一个比武训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楞说成是武训耍流氓的受害者。于是“苦操奇行”的武训在《武训历史调查记》(钟老执笔,领袖亲自修改)中变成了“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


一九五七年,钟老因为为《文汇报》办的电影讨论写了《电影的锣鼓》一文,被最高领导点名,“获罪在天”,成为“高级别”的“右派”,打入地狱22年。


一九八七年三月,钟老病重。他一直在医院等阿城从美国赶回见一面,终未等到。


钟老的追悼会场面令人难忘。室内空间太小,来悼念的人人山人海,大家只得把场地延伸到室外。几大本签名簿很快满了,记得陈凯歌、张艺谋等都来了。我们在树之间拉了很多长绳,上面很快密密麻麻缀满白花、唁电和送别的悼词。后到的连绳子上的空儿都没有了。西影厂厂长吴天明送来了三层楼高的大挽联,因为周围的树都不够高,只好铺在地上。冰心女儿吴青写的挽联格外醒目:锣鼓一声,冤沉海底,亮节如山,常为人间宜榜样;文章百万,呕心化珠,沥血作玉,拼将生命铸银坛。


我后来找到西方电影评论家邵牧君老师,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当年与钟老反复讨论过的渐变发展论题。

-------------------------------

附:


阿城:父亲


一九八七年三月某晚我正在纽约夏阳的画室里,这个画室是仓库改建的。旧得好象随时要出危险,但实际上什么意外也不会发生,意外是绕了半个地球从电话里传来的:父亲病重,我立刻准备自美国离去。

从六十年代初,家里就笼罩在父亲病重的气氛里,记得夏天我们在院子里与邻居喧哗,母亲出来制止,我们还小,还不能随时将父亲的病重放在心上。

父亲的病是在唐山劳改时染上的肝炎,由急性而慢性而硬化,之后,它将是父亲死亡的原因。在随时准备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是一九五七年的右派,是死老虎,批斗,陪斗,交代,劳动是象征主义的,表示侮辱,之后,去干校,一切都是当时的理所当然,但是,父亲在理所当然会死去的时代没有死,居然活到一九七九年。

这一年,对父亲来说是重要的一年,犹如一九五七年。我记得春节之前的某日,接到电话,晚上回到父亲家里,父亲背对着桌灯坐着,父亲工作时面向桌灯,累了就转过来,母亲说,组织部来人了,准备在春节前把全国的右派平反的事落实,这当中有你父亲,你怎么看?我只想到,钟惦棐这三个字前将要没有形容词了,但是,我没有这样说,我知道这件事对母亲是非常重要的。

母亲在一九五七年以后,独自拉扯我们五个孩子,供养姥姥和还在上大学的舅舅。我成年之后还是不能计算出母亲全部的艰辛,我记得衣裤是依我们兄弟身量的变化而传递下去的,布料是耐磨的灯心绒,走起路来腿当中吱吱响,中式剪裁,可以前后换穿,所以总有屁股磨成的四个白斑,实在不能穿了就撕开由姥姥糊成布嘎渣做鞋,姥姥总说膀子疼,一年二十多只鞋要一针一针地做。养鸡,目的是它们的蛋。冬日里,鸡们排在窗台上啄食窗纸上的糨糊,把窗户处理得象风雨后的庙。当时,全国的百姓都被搞得很艰难。由于营养的关系,小妹妹姗姗体弱多病;三弟大陆去和母亲拔红薯秧来家里吃,兴奋得脸上放光;四弟星座得了一次机会做客吃肉,差点成为全家第一个死去的亲人,谁都难,但不知道父亲在劳改中怎么过。我做在椅子上,思量怎么说我对平反这件事并不看重,我怕伤母亲的心,可能父亲也会生气,这毕竟是改变了他一生的事情。

而且父亲是右派这件事,也对我们很有影响,大哥里满不能上高中,因为我们这样的子弟是不能上大学的,而高中是为上大学做准备的。大哥是读书的人,成绩总是很好,我至今不知道此事对当时十几岁的他在心理上有何影响;但父亲执意要大哥再考高中。我想,这是一种寄托。大哥一九七八年从插队的地方考上大学,父亲在给我的信中只陈述了这一事实,不知道父亲写信时于灯下还想到什么?

十八岁那年,父亲专门对我说:咱们现在是朋友了,因为这句话,我省出自己已经成人。中国古代的年轻人在辟雍受完成人礼后,大约就是我当时的心情:自信,感激和突然之间心理上的力量,于是在这个晚上,我想以一个朋友的立场,说出一个儿子的看法。

于是我说:如果你今天欣喜若狂,那么这三十年就白过了,作为一个人,你已经肯定了你自己,无须别人再来判断。要是判断的权力在别人手里,今天肯定你,明天还可以否定你,所以我认为平反只是在技术上产生便利,另外,我很感激你在政治上的变故,它使我依靠自己得到了许多对人生的定力,虽然这二十多年对你来说是残酷的。

父亲笑着说,我的党龄现在被确定为四十年,居然有一半时间不在党内,你妈妈今天炖了锅牛肉,你去街上看看还有没有切面卖,我们吃牛肉面。母亲也很高兴,叙说着今天的牛肉是托谁才买到的,父亲就问有没有蒜,牛肉面没有蒜怎么成!

一九七九年以后,父亲开始大量地写文章,发表在那年的《文学评论》上的《电影文学断想》,使很多人省悟到他还活着,中国电影出版社要将他一九五七年以前的文章结成集子,父亲于是让我去了,可以查目录。父亲一篇《电影的锣鼓》被毛泽东亲自点名,我当时八岁,回答不出老师的诘问、学舌说爸爸是坏人,不会讲敌人,因为不明白敌人是什么意思。二十多年后,我才亲眼看到这篇文章,复印了拿回去给父亲看、父亲亦有他的感触,出版社怕得罪某某人,将书名定为《陆沉集》,父亲要用《电影的锣鼓》,最后只有妥协。一个搞地震的朋友,险些上当,经我提醒,才没有买去做工具书。

父亲的家里,开始有许多人来了,母亲见到某些面孔,提醒他警惕,父亲明白,感慨门可罗雀和门庭若市的变化,但还是来了请坐,提供所需。父亲认识许多死去的人,他说起五十年代去看老舍的《青年突击队》首演,老舍在应酬之间,低声对父亲说:这样的戏你还来看!他讲过不少赵丹的事,但只写了一篇短文《赵丹绝笔》,与赵丹的《管的太具体,文艺没希望》同慨。我曾和父亲议论过外行领导内行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是外行领导内行,内行做内行的事,擢其做领导,岂不使之成为外行?岂不浪费?古人说:无能故能使众能,无为故能使众为。父亲说,论起罗织罪名,显隐发微,还得内行,这样的内行当领导,最能伤筋动骨,而外行顶多闹些“关公战秦琼”的笑话,以求少伤害计,实在应该外行领导内行,我很少发宏论,但常说“我认为”,父亲就讲起他在干校每每作检查时说:“我认为”,于是遭到批判:极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检查的时候还在说“我”认为!父亲很感激一个在干校被定为历史反革命分子的人,这个人见父亲的交代总不能通过,便拿去修改一番,于是父亲的交代不但通过,而且还被示为其他各种分子的临时榜样。父亲询其故,这个人说,我从前在国民党的报纸做事,看家的本领就是这样写文章呀。父亲又很可惜全国的交代材料都被销毁了,认为应该选出一套“交代文学”来。巴金建议成立文化大革命博物馆,父亲说,其中可以陈列各种交代材料,我附议必须编一本文化大革命词典,否则后人会很难释读这些交代,例如“交代”;而且副词连用“最最最”会让后人认为祖先有一个时期都是结巴,于是给后世的古人类学,考古医学,训诂学的研究都造成困难。父亲大笑。父亲身上有两样令我羡慕,一是笑,二是鼻子。在我还不能从理论上辨别对父亲的判决时,只有从父亲的笑声里认定他不会是坏人。父亲的鼻子,从相术讲,不但隆中,而且悬胆,但父亲的际遇却总是不配合他的鼻子,我想,这和他与电影的关系不无影响。电影发明了才一百年,相术还不能归纳它,但也难说,靠电影发迹的明星大部分与相好有关。

每年总有几部影片出麻烦,我向父亲请教其中原因,父亲说,电影是惟一能进中南海的艺术,惟其能进,所以麻烦。我亦对电影剧本必须文学化不赞同,父亲说,那你叫只懂章回话本的审查者怎么明白你要拍什么呢?我于是明白父亲是知其难为而为者,再好的鼻子也救不了他。母亲常常愤怒于父亲的不休息,我想我理解父亲,某种人是不能休息的,休息对他们意味着放弃,于是,死亡就显现了。

纽约大雪,美国不大兴送人到门口的,所以夏阳在门外挥手,令我错觉,以为已身处北京,转头便可去医院看父亲,互相说笑话,于是父亲大笑,而且说:洗澡吧。

《红楼梦》结束于大雪,猩红的斗篷,两行脚印一个人,离去时留下的,不似曼哈顿街头如斯散乱。

父亲三月二十日去世,因为太平洋上那条人为的国际日期变更线,我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迟到了一天。

火化前,来人川流不息,其中有真正希望父亲消失者,这使得父亲像一个军人,但父亲只是一介连洗澡都不好解决的中国书生。夏天,用布围住院子的角,提水来洗;冬天,公共澡堂像医院,等叫到才挤得进去。父亲年纪大了,我陪他去,以防晕倒。在热水里,父亲紧闭着眼睛,舒服得很痛苦,我这时想问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又怕他忍不住失言。父亲凡开会住可以洗澡的旅馆,必通知许多同命运者去洗澡,然后大家头发湿湿的坐下来谈洗澡以外的各种事。父亲住医院,也如此办。护士对湿头发的探视者并不奇怪。沐和浴在中国从上古就是与身体最密切的事,除了饮和食,而且严肃到与心有关。汉以后,日本学去不少沐浴的制式,愈洗愈有名堂,父亲访问日本回来后,我问观感,父亲说:随时可洗澡;再问观感,说:胜得好惨。虽然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在主持料理父亲的后事,北京电影制片厂遣专人协助,各地电影制片厂仍欲来人,母亲说不出的感激,一一谢绝,吴天明还是从西安电影制片厂遣人助理,此时他环臂立于灵堂之外,不发一言,陕西人是自古见中国事最多的人之一,他明白这个书生生前做过什么,希望什么,遗憾什么。

我与大哥去捡拾父亲的骨殖,焚化炉前大厅空空荡荡,遍寻不着,工人指点了,才发现角落里摆一铁箕,伏下身看,父亲已是灰白的了,笑声不再,鼻子不再,只有熔化的眼睛,滴落在额骨上。

父亲的像前无以祭,惟有《电影的锣鼓》、《陆沉集》、《起搏书》、《电影策》这几本他的心血文字。




作者: 山菊    时间: 2014-3-20 03:52
好巧,一上来就有沙发坐!

这个问题答完后,考官们就全把椅子拉到台下来了,我被请到台上继续侃。


哈哈,这个完全相信!听宁娜侃大山比看电视剧精彩!
作者: 李禾平    时间: 2014-3-20 04:32
不知道说什么好。

小的时候,我见过不少这样的知识分子和前右派。

说说阿城吧,像他这样在90年之后移居海外的青年作家还真是不少,可惜了他们的才华,离开他们创作的根,他们就什么都写不出来了。
作者: 山远空寒    时间: 2014-3-20 07:44
李禾平 发表于 2014-3-20 04:32
不知道说什么好。

小的时候,我见过不少这样的知识分子和前右派。

很喜欢阿城的棋王,可以让人百读不厌,满口生香。这是有生活经验做基础吧!我猜创作的根就是生活和对生活的情感。


作者: 假如十八    时间: 2014-3-20 09:28
李禾平 发表于 2014-3-20 04:32
不知道说什么好。

小的时候,我见过不少这样的知识分子和前右派。

北岛后来的散文也还不错的,当然比不上早年的诗歌。

北岛没拿到诺贝尔我很不开心!
作者: 将进酒    时间: 2014-3-20 10:32
山远空寒 发表于 2014-3-20 07:44
很喜欢阿城的棋王,可以让人百读不厌,满口生香。这是有生活经验做基础吧!我猜创作的根就是生活和对生活 ...

同感,非常喜欢棋王。原来阿城出国了,看这个帖子才知道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4-3-20 10:52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4-3-20 21:53 编辑
将进酒 发表于 2014-3-20 10:32
同感,非常喜欢棋王。原来阿城出国了,看这个帖子才知道


阿城本来准备写几个“王”的。最想写的“故事王”始终没写出来。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4-3-20 11:03
发旧文的原因是:1. 导师祭日 2. 反右57周年 3. 吴天明去世 4. 期待张艺谋的反右电影《归来》
作者: leekai    时间: 2014-3-20 11:56
相对北岛和顾城,我更喜欢舒婷和海子。
作者: 方解石    时间: 2014-3-20 20:28
我年龄太小,和几位大姐(或者阿姨)们比起来,不知道该说什么。
缺乏某些体验。但是能感觉到,当时的那些气氛。

我也很喜欢棋王,是阿城的粉丝。不知道他的父亲,原来是这位。
作者: liuqing098    时间: 2014-3-20 21:06
阿城出国后也写了一些好的散文与杂论的,如《遍地风流》、《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也是极好的。
作者: 洗心    时间: 2014-3-21 02:09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4-3-20 09:28
北岛后来的散文也还不错的,当然比不上早年的诗歌。

北岛没拿到诺贝尔我很不开心! ...

北岛没拿到诺贝尔我觉得主要是政治因素,他尽管一直和TG不太对付,但一直不肯卖身投靠被西方反华人士当枪使。

2000年左右我曾经去斯坦福听过他的一场诗歌朗诵会,这个感觉很明显, 那个美国主持人千方百计把话题望政治上靠, 他千方百计往文学上拉。 所以最后诺贝尔给了那个让人恶心的高行健,而没有给他,也是意料之中。

其实北岛政治上大多数时候是个糊涂人,一直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着走, 但他好在没有丧失文人最后的底线。
作者: 农民家的狗    时间: 2014-3-21 20:35
这段往事如此美丽
作者: sylvia    时间: 2014-3-22 00:46

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时间: 2014-3-22 09:56

作者: 草纹    时间: 2014-3-22 11:03

作者: 光头佬    时间: 2014-3-24 11:31
藏龙卧虎!
作者: 薄荷糖家族    时间: 2017-1-31 11:31
文是好文,也是从某个角度来理解一下逝去的岁月吧。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8-3-16 01:26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8-3-16 20:52 编辑

今年是我们这届电影研究生毕业30周年。转贴黄军同学写的文章纪念一下。
------------------------------------------------------------------------------------------

记忆 | 这绝对是电影资料馆史上最豪华的导师、学生战队
黄军

注:本文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士生招生30周年纪念的系列文章之一。1985年我馆(中心)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招收了第一届电影学硕士研究生。从这一届学生中,走出了很多日后制片界和学术界的大拿:如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丁牧、郝建,阿里影业CEO张强,中影集团黄军、中影集团编剧杨海波、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制片人张卫、入籍美国的安景夫、侨居法国的刘瑩、入籍法国的黄才卫、中心研究员单万里、悠季瑜伽创办人尹岩等。

师.兄

“选导师”也是考研的一大课题。

1985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招生简章里一串炫目的导师名单:陈荒煤、张骏祥、钟惦棐、袁文殊、沈嵩生、余倩、汪流、罗艺军、白景晟……觉得成为他们任何一位的门生,都是相当的荣幸(其实内心也偷偷地认为会是相当的了不起)。

这些都是泰斗级的人物呢!

最终,我锁定了两位老师:余倩和张卫!

心理过程是这样的:女老师肯定比男老师更富有“扶弱护幼”之心,余倩老师是位女老师(那个年代除了明星和犯人,学者是很少晒照片的,因此,对一些学者,大众往往只知其名不知其人。不像现在,网上一点,体无完肤),坚信自己在进入面试的考生中是最不靠谱最弱鼻了的一位。

本科学经济,工作坐机关,与电影不沾边,典型的“底薄基差”。但本人精神可嘉:无知无畏,不仅敢考,还敢面试!余倩老师见到我肯定会母性大发。面试时我再表现乖一点儿,发挥好一点儿,说不准就被她拍拍后脑勺:“到座位上坐好”了!

更主要的是,考前,我总能读到余倩老师的电影论文,其中《文学的电影性和电影的文学性》以及在第三届金鸡奖发奖大会上深度和全面的剖析《人到中年》、《骆跎祥子》、《城南旧事》等影片的发言,最让我对电影有感觉。

作为一个电影青年,很少能读到既通俗又精辟的电影论述。她第一次让我能如此清晰的感觉到电影的艺术存在,我感觉自己能完全理解她想传达的意思,与她有通感,在面试时或许就会出现“拈花微笑”的禅意。

张卫老师是怎么被我在潜意识里搁到导师名单里的呢?

是这样的:为了备考,需要拼命自学,经常学到张卫的文章,特别是他和张骏祥关于“电影文学性”的争鸣,名声大噪!张骏祥还出来回应了。记得张骏祥在回应中还承认了自己某些话语未表述清楚。

我想,这张卫不就把大师打服软了吗?!后来又在钟惦棐主编的《电影美学》里读到他的著述。于是想,张骏祥名气大,报的人肯定很多,张卫名气似乎比他小些,投个冷门吧!

于是,吃饭睡觉都在默念着余倩和张卫的名字。所谓纠结,原来如此。

最终,还是决定投奔余倩老师!

心理过程是这样的:张卫老师不仅是男性,而且肯定是位锋芒尖锐的老师,对大师如此不客气,显然是位目光冷峻、凌厉坚硬、心如生铁的老先生,估计是不会同情弱者的。算了,这样的老师还是绕着他走,以后就远远的听他“讲经说法”吧!

现实给了我当头一大棒!

战战兢兢走进面试现场时,发现眼露母性之光的是奚姗姗老师,旁边那位目光炯炯身材精干眉毛如剑的中年男老师才叫余倩!

等我坐好后,他冷冷的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说一下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这个片名的意义”!彼时我两眼正很无助的看着他,脑子里还在谴责和嘲笑自己望文生义的愚蠢!

余老师看我还在那儿犯傻,便自言自语的样子说了一句:“算了,不要你回答了,看来对你有点难!”

幸亏他接下来问的问题给了我“拼命往上爬”的台阶。不然我现在还不知在哪儿呆着呢!

入学第一天,在咱们中心的两层小白楼(永远怀念这座小白楼!)研究生办公室桌面上看到一份新生名单,“张卫”两个字赫然入目!我认为是把导师的名字打错位了,后面一行才是导师的名字,我见到了自己的导师“余倩”。

我又自作聪明起来,问王征老师:“王老师,张卫老师的名字打错了位置……”

王征老师说:“没错啊!他和你还有黄才卫都是余倩老师的……!”

荣幸又惭愧啊!

荣幸有二,首先是如愿成为余倩老师的门生,其次是居然成为张卫的亲师弟!惭愧是:同门兄弟,弟在山脚下还没起步,兄离顶峰仅几步之遥了!

很久,我都不敢直呼张卫名字,感觉自己不尊师重道!

能成为余倩老师的门生,我是幸运的!

他教我专业,也教我做人。常说的一句话是:“黄军同志原来是国家干部,以后还是要逐步淡化干部意识,强化学生意识,做人比做学问重要。”

他不仅教我知识,还教我方法;不仅教我电影和文学,还教我政治和哲学;特别令我难忘的是,毕业时,为了让我找到合适的位置,还特别为我写了一份推荐信,以导师的名义,向接收单位建议,把我搁到什么岗位上最合适。

单位信他,我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他本身不是中共党员,却经常开示我:要信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要信那些所谓的权威,好多都是鬼话!

三十年来,我时时能聆听到余老师的谆谆教诲,渐渐的,我们这些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他的孩子。


张卫师兄,亦师亦兄。在校三年不太敢跟他交流严肃的话题,尤其是专业上的话题,怕自己一开口就露出马脚,不懂的马脚。

在读期间,他经常有大块文章面世,我都是要偷偷学习的。记得资料馆门口传达室有一块小黑板,几次看到上面写着:张卫,XX杂志稿费。三五百的,常事儿(当时,一般教授的月工资也就是八十几元吧)。

我和马军骧同学还逼过他请客。现在回忆起来,觉得这种“打土豪”的行为近乎无耻!因为,他的负担是相当的重。

记得入学不久,他被王征老师代表组织指定为研究生党支部副书记。宣布完,他拉我进洗手间,在那儿,我们面对着近在呎尺顺墙而下哗哗的水帘,他说:“这个担子还是你挑起来吧!因为我不住校,每天要回家带孩子,爱人又总住院,时不时我还得回西北老家去照顾一下老母亲,她也老住院。你挑起这个担子,我会在幕后给你出点子。咱哥俩就把这个事情做好它……”

就这样,我就成了“党的干部”了!

现在全社会都知道电影频道的“新闻联播”《中国电影报道》,业内人士也知道她的开创者是张卫,但没有人知道他创业前生活的艰难和创业时的艰辛。他的生活担子如果落在我肩上,我早被压垮了,但他很强大,不仅没有垮,而且越来越挺拔,也越来越有钱了。

张师兄的魅力不仅来自于他的睿智和深刻,还来自于他的活泼和幽默,以“开口吐箴言,一语炸惊雷”形容他,一点儿不夸张。

师兄对我多年来的无私和热切的帮助就不用说了,谁让我们是亲师兄弟呢?他怎么帮我他都是应该的!

注:

黄军,江西瑞金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一级电影导演。曾当过运煤工、毛泽东警卫部队战士。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投资经济系,毕业进入国家计划委员会投资局工作。1985年,成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招收的第一批硕士生。1988年,毕业分配到江西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常务副厂长。1996年,调入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后任厂长。

1989年,黄军凭《童年在瑞金》获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此后,该级同学杨海波编剧《凤凰琴》、贺子壮编剧《生死抉择》、余纪凭电影论文,陆续摘得金鸡奖。

著有小说《马小乐的和平天下》、散文集《自以为是的倾诉》和《致习书》。
作者: 包子    时间: 2018-3-16 09:21
在豆瓣上发现娜姐这篇文章,后注摘自华夏文摘832.
作者: 龙门皓月    时间: 2018-3-16 20:08
膜拜楼主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8-3-16 20:43
包子 发表于 2018-3-16 09:21
在豆瓣上发现娜姐这篇文章,后注摘自华夏文摘832.

原文发的时候很早的。一晃,导师去世31年了。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8-3-16 21:11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8-3-16 23:58 编辑

我们毕业30年了,导师们几乎全部走了。再贴一篇黄军的文章怀念一下。
--------------------------------------------------------
倩影如风过太虚
——追忆导师余倩

黄军

师生也是有缘分的吧?! 不然,生海茫茫,师海也茫茫,为什么偏偏某个学生就做了某个导师的学生呢?

我和余倩老师之间的缘分很简单:考前,照例要看许多电影界专家学者文章的,我独独对余倩老师的文章最有感应。他的每一篇文章,对我这个想干电影而又尚在门外徘徊并渴望马上进去徘徊的 “电影文青”来说,读之总有一种如饮醍醐后的开窍感。于是,我就毅然报考他的研究生,后来,我就真成了他的研究生。所谓研究生,就是学生。

那时,他与现在的我同龄 !

余师教给我们的,无法一言以尽表,亦非一时一事。他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与殷殷之情以及他的身教与垂范,也并不止于我们在校求学的三年时光。在我们毕业走出本校门后的近三十年里,他依然把关爱与注视的目光时时投向我们,与一个父亲对自己远游的孩子关注无异。因此,他不仅仅是我们的导师,亦是我们的长辈与亲人。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者,如是而已。

1985年,余师招了三位“开门弟子”,大师兄张卫成熟,小师妹黄才卫乖巧,唯我是个半生不熟、看不出苗头的人,弄不好扶不上墙,三年期满出不得师,白白浪费一个名额。对此余师心里有数。他老人家原亦有“老夫子”之称,具儒教心法,自然要因材施教,不肯放过一个。我亦因此常得余师的小灶“犒劳” 。

“黄军同志原是国家大机关的干部,以后还是要淡化干部意识,强化学生意识,做人比做学问重要 !”

这是余师第一次给我开小灶把我介绍给师母时说的话。

“……学问做得再好,做人失败了,就算不得成功 ! 不知黄军同志同不同意我的意见。 ”

“一个人可以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委曲一下自己,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尤其不能出卖良心。”

“一个人要敢于讲实话。 ”

这句话,其实就是他的实话。记得我们刚刚入学时他到宿舍来看我们,说: “你们能考进来不容易 !要是让我考这些题,我肯定考不上 ! 我不知道给你们面试的荒煤和沈嵩生能不能考上,反正我是考不上,不骗你们的 !”

多少年过去, 这些话语都会不时在我脑海里回荡。

关于做学问,他说得最多的是:“现在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大师,形形色色的理论有很多,我最信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 ”

听他几次说这句话,我以为他是老牌的中共党员。后来我才知道,其实他是非党人士。这让我相信,一个真正有信仰并且是信仰真理的人,是先从灵魂深处解决认识问题, 而非先从组织上入手统一认识问题的。

他几次开示我: “要信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要信那些所谓的权威,好多都是鬼话!好些地位很高的人, 说出的一些话都是鬼话,有的还鬼话连篇 !”

说完又眯着眼笑道:“我尽量不说鬼话,但也保不准 ! 当我也说鬼话的时候,你也不要信 ! 谁的鬼话也不要信 !”

接下来的对话有点好玩儿,一直记着。

他说:“当所有的人都说鬼话的时候,你还是要说人话,你就相信自己的话了。 ”

我突然咧开嘴笑道:“余老师,如果所有的人都说鬼话,就我一人说人话,我的人话是不是就……就是鬼话了?”

余师笑眯眯地看着我,顿了一下,道: “你学过一些辩证法 !……但是,鬼话人话不以量比决定,无论有多少人说出口,鬼话就是鬼话,人话就是人话,改变不了这个性质……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有一回,他问: “黄军同志以前看过什么书?”

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看过什么书:“……我看过的书很少……”

他拿出一张北京电影学院稿纸,眯着眼睛边看边说:“以下这些书你得看看。比如莱辛的《拉奥孔》、多宾的 《电影艺术诗学》、朱光潜的 《悲剧心理学》 和 《文艺心理学》、阿恩汉姆的《艺术与视知觉》……”

一长串的书目,都是他手写的。把书单给我时又说: “你看的书恐怕没有张卫多,黄才卫比你小,但她学俄国文学的,看的俄文书肯定比你多……看完后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心得……”现在回忆起来, 余师给我们“布道”是有讲究的,安排了由大到小,由根本到枝叶的次第: 做人的要求第一,做学问的方法居次,具体的用功第三。

1986 年,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办了《日本电影回顾展》(顺便抒发一下: 真怀念那个时候的学术空气啊 !) ,余师要我交若干篇观后感给他。我记得当时交了两篇:是 《缅甸竖琴》和《太阳的季节》 观后感。

一周后,他叫我去家里讲评作业。

我还没完全坐下,他便对着书桌上面我那叠作业说:“黄军同志,你还是更适合搞创作,搞理论你弄不过张卫……”

说完便一脸正色地看着我。

我也就眼巴巴地看着他:“……?!”

心里直打鼓:我的研究方向是电影艺术理论,可老师直接宣布我搞理论不行! 但又心想:我虽然弄不过张卫,他是大家,我做小家不成吗?……

余师慈悲,看出来我的神情恍惚,便又说了句:“搞创作你好像还有些感觉。”

毕业选题,我报了几个题目给他,他审过后,说:“ ‘电影的文学性、戏剧性及电影性探究’这个题目太大,理论性太强,张卫做可以,你弄不来。你还是写这个《论电影导演的造型—空间意识》吧 !”

毕业实习时,他说:“黄军同志,北影厂有个黄健中,很有一套,你去跟他实习吧 !”

于是,黄健中便成了我从事导演工作的校外老师。

毕业了,何去何从?按招生计划,我是要留北京电影学院任教的。

余师问:“黄军同志,你对做老师有兴趣吗?”

我说:“我恐怕没信心教好别人。”

余师说:“我看也不行 ! 你还是去电影厂搞创作吧 ! 我给你写一封推荐信。 ”

于是,我就带着余师充满责任感与爱生之情的推荐信去电影厂报到了。

在以后的近三十年里,面见余师,余师都会问:“黄军同志最近在干啥?”

我说完我在干啥干啥,余师静听,然后是一番鼓励、鞭策和警示:“有事干总是好的,没事干也是好的,可以看书。干出成绩当然好,没有干出成绩也好,可以总结,为了今后干出成绩。不要期望你的作品一部比一部好,不存在这个东西。出了好作品,也不要翘尾巴 ! 尾巴一翘,作品就往下掉 !”

后来我调回北京,工作单位离老师家仅两墙之隔,见他的次数就多了。最近一次我忽然想到,从我第一次拜见老师起,我和他对坐的位置和角度就固定了下来: 他坐在窗边书桌前,我坐在斜对面的沙发上。三十多年来,一直就是这样对坐着聆听他的教诲,无论窗外刮风下雨或是丽日晴天。所以,在他离开我们后的当天下午去看师母,我坐在那儿,看着那张书桌,书桌上斜阳残照下的茶杯 ( 也不知杯里是否还有余师喝剩的茶水?) 和与茶杯并肩静立的笔筒,以及它们在书桌玻璃板上的倒影……一切都成了空镜。一股悲凉难舍的气氛便透过沉沉的空气裹袭过来。

这才真切地感觉到:一个长辈和亲人走了……

(黄 军,中 国 儿 童 电 影 制 片 厂 厂 长 / 导 演)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8-3-17 00:14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8-3-19 21:45 编辑

余倩老师也是我喜欢的老师。他当年在口试考场向钟惦棐推荐我,“她是那个进修班(1983年电影理论/编剧进修班)上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开玩笑说,如果钟老看不上,就给他。。。后来我出国学电影要推荐信,余倩老师讲,你的导师没有了,推荐信我来写。余倩老师去年走了,他的三个研究生都好优秀。
作者: 龙门皓月    时间: 2018-3-17 17:11
宁娜 发表于 2018-3-17 00:14
余倩老师也是我喜欢的老师。他当年在口试考场向钟惦棐推荐我,“她是那个进修班(1983年电影理论/编剧进修 ...

宁老师,我是门外汉,就是喜欢看而已。而您的头像恰恰是我最欣赏的好莱坞。
看了您的文章,我隐约觉得自己的艺术欣赏比较低吧,因为就电影而言,我喜欢看有一个完整叙述结构和鲜明矛盾冲突的作品。介于艺术片和爆米花电影之间的那种。比如侯孝贤的《聂隐娘》镜头语言好看,看总感觉是温吞水。再如王家卫,《一代宗师》就比他以前的东西完整得多。
从您的文章看,您应该和第五代很熟,我有几个疑问困惑了多年,想请教:
1、记得2000年左右,田壮壮的《蓝风筝》在互联网上评价很高,我专门看了,感觉就是叙述了一个极端的伤痕文学的故事,那么这部电影妙在何处?如果单就个人喜好而言,社会题材的我非常喜欢《钢的琴》和《我不是潘金莲》。
2、陈凯歌先生,为什么我总感觉他的作品总是端着架子在向芸芸众生说教?我一直有种感觉,如果《霸王别姬》在袁四爷被枪毙那一点收尾,《梅兰芳》在美国那个演出收尾,留点白,可能会更好。最近这部空海,个人觉得陈先生难得的一部首尾贯通的片子。如果说讲大道理,我倒觉得姜文的《让子弹飞》倒更让人深思。
3、张艺谋绚烂的色彩,是不是受了黑泽明的影响?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8-3-18 08:33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8-3-18 08:43 编辑
龙门皓月 发表于 2018-3-17 17:11
宁老师,我是门外汉,就是喜欢看而已。而您的头像恰恰是我最欣赏的好莱坞。
看了您的文章,我隐约觉得自 ...


我和你的欣赏趣味差不多啊。我喜欢好莱坞结构完整的情节片,到现在都喜欢。曾经认真研究大卫里恩,特别欣赏他拍的故事,他总是把人物扔进一个非同凡响的、大起大落的环境中,然后让人物原有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在新环境下受到冲击,不得不用新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和认识生活。比如桂河大桥,比如阿拉伯的劳伦斯,比如日瓦格医生。宏大严酷的背景与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叠加在一起,特别让我着迷。所以,我喜欢《蓝风筝》、《活着》、《霸王别姬》。一个国家27年搞了大大小小55次运动,为第五代导演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故事背景和创作源泉,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现在难见到那样水准的影片了。
作者: 猪头大将    时间: 2018-3-18 10:00
以前并不知道钟老师,可能和他离世太早有关。现在的中国太需要这样德才兼备的文艺工作者了。
作者: 龙门皓月    时间: 2018-3-18 19:15
宁娜 发表于 2018-3-18 08:33
我和你的欣赏趣味差不多啊。我喜欢好莱坞结构完整的情节片,到现在都喜欢。曾经认真研究大卫里恩,特别欣 ...

1949年到1979年,放到1849年到2019年的中国历史维度中看,哪里有那么多负面的东西来呻吟,个人愚见,得罪之处请包涵,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8-3-18 21:02
龙门皓月 发表于 2018-3-18 19:15
1949年到1979年,放到1849年到2019年的中国历史维度中看,哪里有那么多负面的东西来呻吟,个人愚见,得罪 ...

无所谓得罪不得罪。没有亲历自然风凉话容易讲,也难有理性判断。现在一些人的观点:错误都是交学费,都是别人的错。不反省不反思堵人嘴。
作者: 天边一只猴    时间: 2018-3-18 23:32
宁娜 发表于 2018-3-18 21:02
无所谓得罪不得罪。没有亲历自然风凉话容易讲,也难有理性判断。现在一些人的观点:错误都是交学费,都是 ...

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去反思什么,就是那些亲身经历的人也很难做到相对公正地反思自己。陈荒煤79年以后就只记住了自己挨斗挨整的经历, 再多说点就开始念叨“过去都忘了”。
作者: 天边一只猴    时间: 2018-3-19 01:07
天边一只猴 发表于 2018-3-18 23:32
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去反思什么,就是那些亲身经历的人也很难做到相对公正地反思自己。陈荒煤79年以后就只 ...

跟着上一任伟大领袖搞运动的现在剩不下几个了,就是反思也没人在乎了。还是等着下一任伟大领袖来搞运动吧。其实把您的导师和电影局一干人等从56年到65年的经历拍出来会是一部很好的反思电影,可惜这是完全没办法实现的事。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8-3-19 10:04
天边一只猴 发表于 2018-3-19 01:07
跟着上一任伟大领袖搞运动的现在剩不下几个了,就是反思也没人在乎了。还是等着下一任伟大领袖来搞运动吧 ...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是伟大领袖自己说的。如果不反思、“不在乎”,罪恶的历史就会重演。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8-3-19 11:40
宁娜 发表于 2018-3-19 10:04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是伟大领袖自己说的。如果不反思、“不在乎”,罪恶的历史就会重演。 ...

还有更早的伟大导师列宁的那句呢。
作者: 宁娜    时间: 2018-3-20 22:36
本帖最后由 宁娜 于 2018-3-20 22:47 编辑

导师去世31周年祭。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