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原创】小猫的原创:无地王约翰
[打印本页]
作者:
妖猫drake
时间:
2011-7-9 21:43
标题:
【原创】小猫的原创:无地王约翰
1.约翰,一位充满缺点的悲剧国王
! m8 [9 Z' M' Z# U% t
“The whole land was covered with these limbs of the devil like locusts,who assembled to blot out every thing from the face of the earth;for,running about with drawn swords and knive,they ransacked towns,houses,cemeteries,and churches,robbing everyone,sparing neither women nor children.我们的岛屿上遍地是蝗虫一般的魔鬼爪牙,他们手持利刃、成群结队、遮天蔽日,他们彻底洗劫了城市、教堂甚至是墓地的每一寸地方,他们试图榨干所有人,即便是妇女和儿童都无法幸免。”
r8 |: S: K& A
这段文字是Roger of Wendover文多弗(也有翻译成温都华的,)的罗杰在其关于1215年冬天至1216年事件的史记中记下。罗杰口中的“these limbs of the devil”指的是“无地王”约翰的手下。约翰也许是英国历史上最会制造麻烦,也是最不会解决麻烦的君主,在他短暂的统治期间,法国人和教皇从约翰的盟友到敌人多次戏剧性的转换角色,而国内的贵族则始终承受着约翰国王的横征暴敛和任性乖张。最终,在约翰王统治的末期,国内贵族发动了叛乱,迫使约翰接受了大名鼎鼎的“Magna Carta”——“大宪章”。
( t& `; o/ J( B
最终在贵族叛乱和强敌入侵的喧嚣中,约翰王由于痢疾痛苦的死去。即便这位麻烦制造者已经死去,但法国的路易八世国王Louis VIII of France试图完成“第二次诺曼远征”,他成功的占领英国三分之一的国土长达一年之久。但是一批约翰王为儿子亨利三世留下的贤臣能力却拯救了英国。当时已经威震欧洲几十年的老骑士威廉.马歇尔William Marshal, 1st Earl of Pembroke率领400名骑士、250名弩手以及大批辅助步兵将盘踞林肯的路易王子(路易八世1223年7月才正式即位,严格说来此时他只能被称为路易王子)的600名骑士和大批辅助部队赶出城堡。(the second Battle of Lincoln,丘吉尔称为“林肯闹市”,因为打了一天,骑士只有三人伤亡)。而另一位名将休伯特Hubert de Burgh, 1st Earl of Kent在多佛尔海峡给路易的西班牙舰队以迎头痛击。
" `' k* w8 S% N1 ]1 C( ^5 d
当时很多英国贵族和骑士虽然口操法语,却已经形成了独立的英格兰国家精神,而民间几百年的不列吞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维京人以及诺曼人的民族大融合已经完成,新的英格兰人,或者我们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和传统逐渐成形,而海峡的隔阂和宗教方面的独立和动荡促使英国较欧洲其他国家更早的形成了一整套独立自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体系,也使得英格兰臣民比其他国家的平民更为积极和主动的为国效命,传奇人物罗宾汉(Robin Hood)据说便是在约翰王末年的大动乱中登上了英格兰历史舞台。
) T0 S( K% V# h# R5 X
在大众们看来,“无地王”约翰绝对是个昏君,而数以百计的文艺作品用大屏幕上的形象和作者笔下的人物不断的加强着观众对约翰的厌恶。以大荧幕为例,从1968年的《The Lion in Winter冬狮》(电影改编自詹姆斯·高曼(James Goldman)的同名百老汇舞台剧,由安东尼·夏菲执导,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电影处女座,他扮演年轻的狮心王理查。电影的背景是1183年圣诞,描述亨利二世国王与埃莉诺王后以及儿子们在圣诞节庆典时为继承人问题发生的故事。)到今年罗素.克洛版的罗宾汉《Robin Hood (2010) 》,约翰始终被描写成一个狡诈、胆小、无能甚至是十恶不赦的小人。而丘吉尔在《英语国家民族史》中给约翰的评语稍微全面些,但也认为他“一生狡猾奸诈、精于权术、在宗教政策方面善于看风使舵”。莎士比亚在名剧《约翰王》中对约翰的刻画更使得这位“无地王”几乎“遗臭万年”。
) \0 h( g4 L" x9 z$ N
而对历史学家而言,想要为约翰“正名”同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与他同时代的作家和贵族都毫不掩饰对“无地王”的厌恶,留下的字里行间只言片语大多透露出约翰糟糕的人缘。去世于1198年的奥古斯丁修士团修士,历史学家william of Newburg纽伯格的威廉把觊觎王位的约翰王子称为nature's enemy“天生的敌人”。Barnwell Chronicler巴威尔编年史的匿名作者称约翰为“臣民的掠夺者”,另一位编年史作家Richard of Devizes德威斯的理查德则对约翰暴怒时口角泛出白沫的疯狂神态进行了传神的描述。即便是约翰自己的帮凶,想从这位无地王身上找出有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一位来自法国北部贝蒂讷Béthune的骑士就直言不讳的指责约翰“他身上汇聚了太多坏品质”。
$ o2 Q0 t# |) H- h+ @' Q
1215年爆发的英国大叛乱经历了漫长的酝酿,甚至可以追溯到约翰那位偏心的父亲——亨利二式的头上。1199年4月6日,约翰加冕成为英国国王,几年之后的1202年8月1日,依赖“上帝的保佑(这是约翰自己说的)”,约翰急行军两昼夜奔袭80英里驰援普瓦图的米尔波城Mirebeau,打败围攻城堡的布列塔尼王子阿瑟Arthur of Brittany。阿瑟是约翰兄长杰弗里的儿子,他听说奶奶埃莉诺王太后住在米尔波,便准备乘机抓住厌恶他的老太后。
; v" X$ j5 @' I9 f- Y
阿瑟发动如此大胆的行动的原因是法国腓力国王公开表示支持他取得英国王位。约翰本身是普瓦图伯爵,因此在封建关系中臣属于法王,当法王对他发出传票时,约翰以“国王之尊不能接受这样的传票”为由拒绝到法国受审,腓力因此判处剥夺约翰在法国的所有封地,并在1202年夏天入侵诺曼底。腓力还亲自授予布列塔尼的阿瑟以骑士的称号,招他为驸马,把从约翰手中剥夺的除诺曼底和基恩以外的全部法国封土都赏给了阿瑟。
1 V8 H( ?, b& x4 b/ W s
可以想象约翰王对侄子仇恨到何种程度,仇恨甚至驱使这位以无能著称的国王在对阿瑟的战争中表现出惊人的勇猛和果敢——在两昼夜奔袭80英里后,约翰的军队在黎明的晨曦中出其不意的出现在阿瑟围城部队的身后。最终阿瑟、他的支持者如休.卢西格南等贵族以及200多名骑士被俘。埃莉诺王太后很满意儿子的表现,美中不足是阿瑟那位不讨老太后喜欢的母亲,康斯坦丁已经于1201年去世,逃过一劫。
" k' a+ U9 p; @* h8 R
约翰和他哥哥理查最大的区别就是狮心王懂得何时应该宽恕,即便是在惨烈的战斗后理查也愿意对敌人展现怜悯和慈悲。但约翰却喜欢任自己的残忍释放出来。可怜阿瑟在被从法莱斯城堡Falaise押往鲁昂后便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鲁昂的守将休伯特Hubert de Burgh曾坦白,这位尊贵的战俘在1203年复活节被约翰王派来的人阉割,又羞又怒的阿瑟当场死亡。而民间传说中阿瑟在临刑前遭受了各种酷刑,从被砍断四肢到被烙铁烫瞎双眼,各种传说满天飞,甚至还有说法阿瑟遭到当年对叛徒的通用刑罚——如华莱士一样被开膛和分尸。约翰王对阿瑟的暴行进一步的激起了诺曼底贵族对他的仇恨,而国内对他如此残忍的对待俘虏也颇多异议,尤其有狮心王作为对比,民众对这位国王的厌恶与日俱增。
4 W. i8 B# x2 R- ]5 E
无地王约翰的画像,手中的教堂暗示了他和教会的诡异关系
9 f) i8 [& P& S Z! R4 x5 v
8 J" N# F8 U% c" P* f% Q1 @6 F9 E
反应约翰王之死的绘画作品,以莎士比亚版《约翰王》为蓝本
1 P+ ` h; J+ Q L9 q
1 F0 b v1 X2 h4 ~) z
日后的路易八世,此时的路易王子,他对英国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政治和外交攻势给约翰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 \' d6 G Z% n% k* d. I
. }0 C0 j0 G# c8 x0 G- N
威廉.马歇尔William Marshal, 1st Earl of Pembroke,“林肯闹市”中保皇军的指挥官,他经历亨利二世、狮心王理查、约翰王和亨利三世四代,始终是欧洲骑士的典范。
; M5 ~. ]4 n6 M
3 b2 S; ]5 d% I1 g: z1 y( R
8 _: i1 t( b9 H5 T6 N
另一位约翰王的名将休伯特Hubert de Burgh, 1st Earl of Kent,他日后又辅佐亨利三世,被认为是英国孤立主义的始作俑者,他始终反对英国过多的介入欧洲政治,可惜这位忠臣下场并不好。
* o( c$ ?6 z4 ^
. G3 `' I; n( E0 `5 w2 k/ E0 ]/ d
虽然科斯特纳的表演乏善可陈,但是小猫至少在外形上认同科版罗宾汉
+ |" r* W* K8 |3 X; `8 A T
[IMGA]y1pfnKDqQML5Xb0GtGy4wOe8ZCE8MMp6QQTVLrN-ZX731Gw-iw2NYAbfMnssBno8MlnLA5geXsjmiwa8kmcey-Igw/robin_hood_prince_of_thieves.jpg?psid=1[/IMGA]
( y9 K. a* Z3 X4 Q$ G
1968版的电影《The Lion in Winter冬狮》是一部经典,当年霍普金斯还只是个小角色,此片的女主角,埃莉诺王后的扮演者凯塞林.赫本取得了奥斯卡奖
; L) q! S: z; t1 Q/ U
% N0 p% a: H( B8 E+ ?- i) E& b
* P- X9 Y; l8 c
( ~: ^! ~( V% ^+ Y( F
最新版的罗宾汉和约翰王出自2010版的《罗宾汉》,罗素.克洛扮演的罗宾汉过分凶悍了
" W- A) `/ ~/ w0 e% V6 M' y( K
; r( l# M& k/ _" v! h! f7 n+ {8 T
1 c1 P/ r" ]; `+ f3 D' T+ T+ g
普瓦图的米尔波城Mirebeau,埃莉诺王太后在这里受到亲孙子阿瑟的偷袭,爱子约翰却一反常态,神勇的长途救援,在城下大破敌军。
- R8 a" ?, O+ `$ h& ?, k. Q
P.S 多谢霜迹板桥老兄指点
" c7 v% O0 U1 v2 ]7 V8 K4 \
* @& _" R' V. U, P) l
" g( H7 d1 p) M: z( w5 }
围攻城堡的布列塔尼王子阿瑟Arthur of Brittany是约翰兄长杰弗里的儿子,因为埃莉诺王太后始终厌恶阿瑟的母亲康斯坦丁,因此坚定的支持约翰继承英国王位,由此祖孙反目成仇。
8 W3 Y6 A/ e O* r/ g" x
% y& p, B0 Q0 J" Z9 ^2 P
约翰王残杀阿瑟,算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污点,图为曾关押阿瑟的法莱斯城堡,和反应谋杀阿瑟情景的绘画
( f( d! W) `3 a6 S( l! _# B- W' O+ ^
6 ]+ V0 t/ C& ~8 w {0 A
7 s$ ]+ Q; K2 [7 G, ]7 R
作者:
妖猫drake
时间:
2011-7-9 21:44
2. 诺曼底,安杰文帝国的失落之地
% Q; B: N0 p/ K1 n! ]% z
更糟糕的是,不讨人喜欢的约翰王也缺乏让民众沉醉或者惧怕的强大武力,曾经是金城汤池的英国王室欧洲封地,如诺曼底、普瓦图等地的防御被法王的军队砸的千疮百孔。
% ^7 l' I- ]2 m
1204年6月,法王腓力吞下了他梦寐以求的诺曼底行省,当然这并不是诺曼底公爵封地的全部,由于法国海军抵不过英国皇家海军,海峡群岛the Channel Islands仍保留在英王手中。
. H8 H [3 s( @) D) o3 v" ~
这不是腓力第一次冲进诺曼底,早在狮心王理查时期,1198年腓力就曾经率领大军将狮心王逼出诺曼底,后者甚至集合不起来100人以上的骑士队伍。但理查却能够以自己过人的军事天才扭转乾坤,再次夺回诺曼底省。
! [/ H5 F; U9 u' _0 D
可惜约翰没有哥哥这种翻天覆地的才能,他只是个庸人。对于约翰王在诺曼底失陷过程中的表现,前面我们提过的Roger of Wendover文多弗的罗杰在1220年的记述中有过生动的描述,“当1204年3月6日盖拉德城堡(the castle of Chateau Gaillard)落入法王之手时,焦急恐惧的诺曼底贵族们从海峡两岸向英王发出雪片一般的告急文书,约翰却回复封臣们,他无能为力。于是,诺曼底各地的抵抗皆告土崩瓦解,整个诺曼底、图赖讷Touraine(以图尔为首府的一个法国行省,法国大革命时期被分为三个省)、安茹Anjou(埃莉诺王太后,或者叫阿基坦的埃莉诺带来的嫁妆)、普瓦图Poitou先后落入法王之手。约翰得到这些消息时,正在和他的王后沉醉在骄奢淫逸之中,他无暇顾及美色以外的东西,而从全英国各地聚敛来的财富让他飘飘欲仙,自信可以利用这些财富夺回任何的土地。”
& \0 S3 ?. S7 x1 H
不过从约翰的子嗣情况看,这时候他九成没和他的“Queen”在一起。约翰曾有过两位正妻,但第一位,可怜的格洛斯特的伊莎贝尔Isabel of Gloucester,被约翰以二人血缘过近为理由休掉了,离婚时约翰尚未继承王位。
( Z% _6 j& Z3 U- ?) b" K
第二位则叫伊莎贝拉,Isabella of Angoulême,她是昂古莱姆伯爵埃莫.泰列菲尔(Aymer Taillefer, Count of Angoulême)的女儿,1200年8月24日二人结婚。但是这位比约翰年轻20多岁的妻子也没能阻止约翰招花惹草。1205年约翰御驾亲征普瓦图时,一位私生子在营中出世并夭折,他叫Geoffrey FitzRoy,算算十月怀胎,很可能就是诺曼底省失陷前后约翰造的孽。
, d# ^: ^5 @9 F5 ]
当然,后世的研究者并不会像罗杰修士这样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诺曼底的失陷。 W. L. Warren在他1961年发表的《King John》中认为1202年前后诺曼底贵族中的绝大多数人便决定背叛约翰王,所以对腓力来说,诺曼底就像熟透的苹果,迟早掉进法国王室的篮子里。沃伦甚至认为诺曼底贵族对安杰文王朝的忠心在狮心王理查或者更早的亨利二世时代便已经被多变的王室挥霍殆尽。
& B% ?# U! O+ N; \7 v1 ]: [+ u: r
而剑桥的James Clarke Holt教授在其1975年的论文《The End of The Anglo-Norman realm 盎格鲁-诺曼帝国的末日》中从财政和经济的角度解释了诺曼底的崩溃,他计算出法王腓力在1202至1203年的岁入大约为73000英镑,而约翰虽然在整个英国横征暴敛却只有30000左右的岁入。巨大的经济实力差距使得约翰对法王攫取诺曼底无能为力,想法他任何试图通过征税来增强军备的努力都会将诺曼底进一步推进腓力的怀抱。
! v3 U- }" H" \1 X6 ` ?+ f; b) _
虽然J.C 霍姆特教授算是英国中世纪史的权威人物,不过还是有人对他的计算表示了怀疑,John Gillingham在他1984年出版的《The Angevin Empire安杰文王朝 》中给出了不同的计算。基林霍姆认为腓力在1202-1203年之间的岁入是72000英镑,这和霍姆特的数据大致吻合,而约翰能从英国攫取多少银子大家也基本达成一致,约为30000至34500英镑。
" U& B+ |1 U* X( ^9 ~
但是基林霍姆进一步指出富饶的诺曼底实际能提供20000到34000英镑之间的税收,具体数字取决于王室的统治能力和财政系统。所以约翰在整个安杰文帝国一共可以拿到最少63000最多高达77000英镑的岁入,如果这笔钱全部落入他的口袋,他肯定能够派出足以匹敌法王的庞大军队。但实际正好相反,因此基林霍姆重回沃伦1961年的思路,认为是约翰与诺曼底贵族离心离德才导致了安杰文帝国被赶出法国。
S# p/ v3 G5 W6 q }! w5 {1 s# [
0 \. G @; e' i1 a, R) x7 Q% A5 q
在小猫看来,诺曼底贵族早就想摆脱约翰这位麻烦制造者,而安杰文王朝横跨海峡两岸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危机,其解体应该是迟早的事情。当时的英国和诺曼底贵族,很少有在理查和约翰时代仍在海峡两边都拥有封地的,因此贵族们都只能自私的从英国人活着诺曼底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但一个合格的安杰文帝国国王却一定要兼顾大陆和海岛。
+ ?, }# ^( |: \$ m- M
亨利二世证明他难以完成如此复杂的博弈问题。而狮心王却通过“圣地”这个更高的目标和他过人的骑士魅力暂时感染了他的封臣们,但这种魅力无法长久,更无法继承。即便约翰是个优秀的行政家,他想要对付专精于陆军的法国也是难上加难的,而保持后勤补给又迫使英国必须维持强大的海峡舰队。
" k$ |. T. G4 }& r- f
总之约翰在法国腹地就像汉尼拔一样,他必须保持不败,否则就将一溃千里,被对手赶下海去。更糟糕的是,约翰又是那种屡败屡战型的庸将。诺曼底贵族与其在法王大兵压境下向连侄子都不放过的昏君效忠,不如投降新的,朝气蓬勃政通人和的法国,所以当1203年约翰被迫结束他在诺曼底附近残酷无益的劫掠,抛下诺曼底退回英国后,曾经臣服于狮子的诺曼底迟早将会遍地开放鸢尾花。
6 W1 e9 K2 K) |# {
到底失去诺曼底对英国王室是灾难还是福音?邱胖子在他的《英语国家民族史》中如此评论:“英格兰人不必为这一损失伤心落泪......诺曼底的分离不仅对法国有利,也对英国有利。这使英国摆脱了沉重的负担和危险的纠葛,把注意力和力量放在国内事务上。更主要的是,它使英格兰的外族统治阶级从此只能照顾英格兰的利益,即只照顾本岛的利益。可是,约翰时代的人并没有看到这些有利之处,他们看到的只是惨败和耻辱,因而一味指责早已不受人民信任而且与贵族不和的国王。”
4 b. n* s* |; h5 M6 ?+ k* m
英国人没有想到,丢失诺曼底的刺激使他们的国王进一步的疯狂了,在约翰统治的余下岁月中,他将会以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手段去压榨英格兰并不富裕的岛民,用抢劫的每一分武装军队试图对抗拥有三倍于他岁入的强大法国。约翰甚至会去打教会的主意,他与教皇英诺森III世的恩恩怨怨也将贯穿“无地王”余下的政治生涯。
# A: d2 T- e# s
征服者威廉以诺曼底公爵起家,安杰文帝国曾经囊括半个法国
7 r8 U3 |, @' c1 f
6 S8 c6 z. N+ R/ L: _, M
可惜随着诺曼底等地的丢失,安杰文帝国的版图开始日渐缩水,其实诺曼底并没有全丢,至少海峡群岛留下了
& ]7 I9 T- n! i% G3 ?& g/ {4 {
3 H) ^2 |; e5 Z) N( _4 `8 F! N
6 n; R2 B+ Q$ v5 s, d/ |, H$ H' |
1204年3月6日,狮心王的“美丽的女儿”——盖拉德城堡(the castle of Chateau Gaillard)落入法王之手,约翰王此时仍是无动于衷,失望的诺曼底和其他英王的法国领地雪崩般的倒向法王腓力
A) [( M$ w! X1 x1 R
! f" l( a O) {" j. \( A7 H
图赖讷Touraine是以图尔为首府的一个法国行省,法国大革命时期被分为三个省,此处和安茹等地一起被败家子约翰丢给了法国人。
$ b6 N. u# F! H8 M% d. t
5 X8 R- u$ ^- D+ D
约翰的正宫是伊莎贝拉,Isabella of Angoulême,她是昂古莱姆伯爵埃莫.泰列菲尔(Aymer Taillefer, Count of Angoulême)的女儿,约翰即位后一年和这位年轻自己20多岁的少女结婚。老夫少妻也没能阻止好色的约翰出去鬼混,他的嫡出子女和私生子女在之后的几年中层出不穷
4 q+ g6 U. D* S7 n
3 P+ B8 p2 C5 k @6 Q/ z
W. L. Warren在他1961年发表的《King John》中认定是当地贵族中的背叛使得安杰文帝国失去了老家诺曼底
% \0 y' m ?( y& e
9 _# S: Y q" W' z
剑桥的James Clarke Holt教授在其1975年的论文《The End of The Anglo-Norman realm 盎格鲁-诺曼帝国的末日》中从财政和经济的角度解释了诺曼底的崩溃
8 F0 m+ x* Y) y7 C4 \( G0 [
4 Y7 \/ |! b- c6 P
John Gillingham在他1984年出版的《The Angevin Empire安杰文王朝 》中对约翰和腓力的财政实力对比给出了与霍姆特教授不同的结论
9 z) p! j$ J) T8 @0 @5 I0 |3 I% _
# p: ^; l- z9 B; L8 J. O1 ?( L
腓力二式算是法国王室的杰出代表,图为腓力加冕礼的场面,注意立于画面左侧的英王亨利二世,相比腓力,亨利二世,理查和约翰三位英王,也就是狮子心还能和法王的人格魅力匹敌。
0 M( [2 m* c% o% t5 K
& S' }1 k3 r& L( I: N
根据约翰坟墓浮雕而绘制的画像,“无地王”长的还是不错的
( f& V+ [2 d$ W1 [3 V Y/ x
) m) f, ~8 V* k/ [4 `. ?0 N- ^) A
作者:
妖猫drake
时间:
2011-7-9 21:44
3.英诺森三世,“无地王”的欢喜冤家
; u* _# g/ [% e
丢失诺曼底的“无地王”约翰怒火中烧,更糟糕的曾经多次在他头脑发热时帮他泼凉水降温的几个人都已经离他而去。埃莉诺王太后眼看着她的嫁妆安茹Anjou和她用尽半生去经营的英国王室大陆领地全部丢失,急火攻心与世长辞了。
6 E4 f" K# r- _; z" r& e
另一位优秀的行政专家,实际操纵亨利二世和约翰王国家机器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休伯特.沃尔特也熬干了心血,在1205年7月13日撒手人寰。于是约翰失去了仅有的两位敢于向他进谏,也有能力将他偏航的国家航船引回正途的贤者和师长。同时,空缺出来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直接成为了英国王室和罗马教廷争端的导火索。
$ i2 b4 { _' \" B0 u. w: x
此时的罗马教皇是凶悍的英诺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这位夺回罗马城,将奥托四世等人绝罚出教的威权教皇并不是光知道恐吓的鲁莽之人。他敏锐的发现英国长久以来近乎独立王国的教权体系在休伯特大主教去世后出现了裂缝,于是便为约翰国王设下一个圈套。
. ^7 _, D1 V. ^: o9 h) b) x5 z9 _) o
由于理查这位著名的骑士国王,英国王室因为十字军东征而与教庭打过不少交道,约翰本人在罗马教廷也人脉颇广。因此当他提出的大主教新人选和坎特伯雷教团推举出的大主教人选发生冲突时,约翰自作聪明的要求罗马教廷介入圣裁。
% p1 w& n/ l3 g! k3 u. c2 [$ P3 A# C. b
坎特伯雷教团推举的是坎特伯雷座堂圣奥古斯丁隐修院的副院长雷金纳德(Reginald, the subprior of Christ Church, Canterbury),他们希望雷金纳德能够端正约翰王宫廷奢靡的风气。约翰王则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坚持由诺里奇主教Bishop of Norwich,约翰.德.格雷John de Gray来接人坎特伯雷大主教之位。
3 H6 X: q% ~' l
格雷1196年便加入当时还是王子的约翰帐下,并担任约翰的掌玺官(Keeper of the seal)直到他加冕为止。关于坎特伯雷教团和约翰王双方在推举新人大主教时进行的活动有许多传言。比如教团推举雷金纳德,是在他们向罗马派出修士团之前还是之后便又各种说法,而约翰王是单单强行将大主教选举推迟6个月,还是为了保证格雷当选而向教团发下伪誓(这个说法来自Gervase of Canterbury坎特伯雷的杰维斯,一位编年史作家,也是为修士)同样众说纷纭。
9 b3 B$ K5 C0 r) {+ }* [$ c# k0 ^
罗马教廷的态度同样是暧昧而多变的。据说英诺森三世对约翰提名的格雷极为不满,认为此人品质低下,劣迹斑斑。但是罗马教廷是否授意雷金纳德跳出来指控格雷则不得而知。反正因为被提名而赶到罗马的雷金纳德院长亲自向教皇对格雷提出的一系列指控,英诺森三世以此为由否决了约翰王的提名,随后又为了“补偿英王”而下令雷金纳德同样不得参选。坎特伯雷教团和约翰都被愚弄了,但却只能接受罗马教廷提出的斯蒂芬.兰顿Stephen Langton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 |/ U$ P* q3 M( ?
英诺森三世对斯蒂芬.兰顿有知遇之恩,直到1206年,他还只是巴黎大学的一名讲师。但英诺森三世却慧眼识珠,将他提升为San Crisogono教堂的枢机主教,又在几个月后1207年6月17日维泰伯的枢机主教会议上提名他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
( V6 x" U- d( K0 ]; n% I
眼看着一位教皇铁杆,萨里出生穷小子打败自己的苗红根正的诺曼骑士牧师,约翰王那饱受刺激的神经再也支撑不住了,他彻底狂化,贪婪和暴怒交织在一起,竟让他决定抵制罗马教廷的决定,并开始在整个王国迫害教士并从派人恣意抢劫各地的教堂。
( n {9 g! N. n# H
1207年6月15日,斯蒂芬正式当选前两天,约翰王便下令将所有在罗马同教皇站在一起的坎特伯雷教团人全部开除国籍,随后,约翰又将休伯特当年带入英国国家机器的大部分教士全都扫地出门,在各部门都换上自己人,于是英国的行政体系尤其是税收体系迅速成为欧洲最高效的金钱吸尘器,大把和“耶稣”以及教会沾边的东西都被抢回了国王的金库。
; r4 y/ `% C# _3 F
英诺森三世对约翰的反扑并不意外,但是这位“无能王”的动作幅度之大还是让整个教廷万分惊讶。但教皇迅速平静下来,既然约翰已经实质上的切断教廷在英国的收入和活动,到不如干脆将英国暂时踢出天主教世界——教皇向约翰公开发出威胁,英王胆敢继续和教廷对抗,他就会宣布在全英国发动“Interdict禁止一切宗教活动”。
{7 g9 ~6 O5 B- Z
约翰对其却无动于衷,除了金钱和权力,他不相信其他的东西,既然敢抢教堂,他就不担心得罪教皇。但确实有人急了,这便是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斯蒂芬.兰顿Stephen Langton。由于英王宣布他为“全民公敌”,这位英国的大主教只能暂时挂锡在勃艮第的彭蒂尼修道院(Pontigny Abbey,Burgundy)。
* z2 L/ ^/ Z9 p5 D4 Q' e
兰顿明白,如果和英王结下死仇,他这辈子就别指望回英国去传播福音了,而一位英国大主教却导致自己祖国被天主教世界开除,后世会如何评价自己呢?所以兰顿尽一切努力希望取得约翰王的谅解,可惜我们的“无地王”似乎被怒火烧坏了脑子,就是不给面子。
6 [6 M8 z0 i6 s- q8 }' e( _
英诺森没理由口下留情——这位铁腕教皇绝不会为了遥远岛国的几百万教徒而甘心放弃自己的世俗权威。于是在1208年3月,教皇说到做到,他宣布对英国处以停止宗教活动4年的处罚,直到1212年。英国立刻陷入邱胖子描述的“教堂关闭,钟声哑然,死者不能安葬在圣化的墓地,而且没有举行最后的弥撒。仅仅这些就是约翰的许多臣民认为,他们呢和自己的亲人肯定要进地狱。”
/ ?- d, ?% v1 A- o( s
但在渐成宗教荒漠的英国,约翰的国家机器却反而运转更迅捷了,而教会这座庞大的宝库,立刻把约翰王的钱袋子塞得鼓鼓囊囊。写到这里小猫不禁想到了中国的灭佛和日后英国的国教改革。由于有海峡的保护,英国王室在政治体制方面远比忙于东征西讨的欧洲先进,当封建割据的问题逐渐通过贵族参政议政制度克服后,宗教势力对政权的觊觎和干涉就会成为突出的问题,因此英国多次拿天主教会开刀,同时也会利用教士来对抗无法无天的贵族,在财政危机的情况下还会狠狠的宰教会几刀,用大把金银塞满钱袋,让成千上万的修士充实国家的人力资源。
% L6 U4 g) K$ S9 s0 X
兰顿这时就像被挤在两块巨石之间,约翰和英诺森两人都是阴刻暴虐的狠人,斯蒂芬大主教却一定要说得这两块磐石点头,化解英国的教俗政权争斗。对教皇而言,遮蔽天主在英国撒下的光芒其实是很肉疼的一件事,教廷估计由于对英国处以“停止宗教活动”,每年有100000马克的本应“归于仁慈的主”的金银落入约翰王的金库。另外,已被法国的阿尔比异端惹得动了杀机的教皇也担心阿尔比派在英国找到新的温床。
+ M% H6 b. H" W- W( G; L6 F. h
针对教皇心中的焦虑和惋惜,斯蒂芬有的放矢的向教皇分析了长期在英国停止天主教活动可能导致的恐怖后果——英国岛民将慢慢忘记基督的福音,逐渐被异教徒或者异端俘获。面对大主教有理有据的分析,教皇也认识到如果长期使英国的信众处于宗教真空状态,对罗马教会毫无益处。
+ P: J' k+ l. r8 t3 B$ m$ e
但作为教皇,英诺森三世更需要除掉约翰王这位不识时务挑战自己俗界权威的人。几个月的“停止宗教活动”惩罚后,英国社会并没有如教皇预料的那样对昏君约翰群起而攻之,相反这些岛民老老实实将“十一税”交给了约翰派来的税务官。
% h- t3 _1 j+ l" q9 B
大跌眼镜的教皇为此咨询了兰顿等人,几个人凑在一起一琢磨,很快恍然大悟。原来这帮“阿尔比翁”不像意大利市侩那样谎话连篇,他们都是老实人,曾经发誓效忠约翰王,现在是担心违誓要死后受罚啊。
5 ] b7 w$ H3 ?2 f
面对这种情况,教皇决定对约翰这个疯子发出必杀,1209年11月,英王约翰被处以天主教最高的处罚“ excommunicate”,教皇希望通过此举废除所有人对约翰发下的誓言。同时,教皇还法外开恩,允许个别英国教堂举行“闭门弥撒”,让英国的虔诚教众重新感受到天主的福音。这一拉一打,彻底将约翰王推向了毁灭的深渊,“无地王”将无奈的迎来即位以来最大的危机。
7 z3 @8 ^% O3 Y C2 `1 Y
英诺森三世,这位也许是中世纪最铁腕的教皇之一,可是开启教皇通向世俗权力大门的关键人物
+ t1 l4 z c8 l: B
; _2 a d6 y# i" g
英诺森三世的纹章
8 d0 L& z8 Y2 E- F
; `0 m0 \9 T' `2 S+ ^2 X
英诺森三世一生可谓波澜壮阔,对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斗争与和平,对阿尔文异端的讨伐,对君士坦丁的十字军东征......
( b7 {' Q! y* [4 i/ }* e
/ Z- Z4 Y% B+ l1 S$ G4 ~. J( R
坎特伯雷大主教休伯特.沃尔特Hubert Walter的去世即关上了一道纳谏之门,也直接导致了英国王室与教庭的争端
* ~$ i2 X5 F+ s8 C. g! y
7 c+ s. Y8 ^7 x, X1 M' h
斯蒂芬.兰顿Stephen Langton,这位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命运堪称约翰王时代世事难料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影
2 H- S/ q" ^) Z- _
7 b8 g$ [: V4 O/ o- `
约翰.德.格雷John de Gray,约翰王提名的大主教人选,曾担任约翰王子时代的掌玺官,图为约翰的私玺
: w0 S. ]4 }, m2 O
- V; [6 ]" @8 r
. N2 Z7 q- Y: F4 a3 j
知道1212年,兰顿都只能暂时挂锡在勃艮第的彭蒂尼修道院(Pontigny Abbey,Burgundy)
3 F2 _9 a' `. ^% r" a" {, ^) m5 A
' W1 x% d2 x: F8 Q
作者:
妖猫drake
时间:
2011-7-9 21:45
4.绝罚中的约翰,无法无天,恶贯满盈
' K* ?- I6 @2 R) P
1209年11月,英诺森三世用“绝罚”打开了无地王约翰拴在贵族们脖子上的“誓言”锁链,于是一头名叫“反叛”的野兽吞噬了几乎所有英国贵族的心灵。约翰的无能与暴虐、背信与善变早就让手下们忍无可忍,如今连上帝都站在了国王的对立面,谁愿意和魔鬼联手去对抗教皇呢?
3 f2 L; ~0 Q' r1 E8 R6 p0 ` N# e
恰在此时,约翰再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彻头彻尾的“魔鬼”。为了一笔款子,他把William de Braose/William de Briouze , 4th Lord of Bramber 第四代布兰布尔伯爵威廉这位早年的同志和宠臣的妻儿老小(被害的是威廉的老婆和长子)扔在冰冷的温莎堡(Windsor Castle,也有说是Corfe Castle的)活活饿死。
2 H6 |1 e2 W& z. p
布兰布尔伯爵大约可以算“成也约翰,败也约翰”的最好例子。这位出身的名门的贵族少爷在嗜杀和无耻方面与约翰堪称臭味相投,威廉在威尔士曾谋杀过不少当地贵族,结果得到了“Ogre of Abergavenny亚伯格芬尼食人魔”的“雅号”。
* S* N6 x3 r7 b: q
此后他投入约翰帐下,迅速成为阴谋小集团核心人物。约翰对威廉宠信有加,趁着理查在外面发宗教疯,约翰在国内的不少小兄弟都被突击提干,威廉在1192年成为 Sheriff of Hereford赫列福德郡长,还得到了著名的Kington Castle 金敦堡。于是赫列福德等地逐渐成为了理查国王控制不了的地方,“无地王”的爪牙在此横征暴敛为非作歹,就像《罗宾汉》中仿佛化外之地的诺丁汉郡。
0 q+ h0 {3 y& D) x7 }
可惜好景不长,贪婪的约翰是不会放过任何一枚金币的,哪怕金币躺在爪牙的口袋里。1206年约翰慷慨的授予威廉三座城堡,但是反复无常的国王很快就憎恨起他的忠实手下——据说威廉逃税,他继承了遗产却不向国王的税官上交一毛钱。对于约翰国王来说,这并不是简单的偷税漏税,约翰的行为简直就是背叛。
* B- _; S2 U& @8 M3 m3 A
前文我们提过,约翰在丢失诺曼底之后,仿佛疯了一样抢劫整个英国——他需要钱去武装部队,夺回“祖产”。在约翰看来,威廉这样的铁杆,在这种关键时刻应该以身作则,至少不能跳出来当反面典型。感觉自尊和面子都遭到伤害的约翰,完全丧失了理智——威廉那些由无地王亲授的领地迅速遭到国王的部队的糟蹋,家人也惨遭虐待。
# U( m2 D0 G6 z0 e+ m. Q
威廉的夫人莫德 Maud 口碑很好,编年史作家都认为她是一位诚实而贞洁的好女人,她和他的长子都被国王扣押,并被投入城堡冰冷的黑牢。他们到底是不是死于饥饿外界其实并不确定,所谓活活饿死,乃是当时口耳相传的流言,但从约翰的性格来看,还是靠谱的。
2 ?4 c T- ?2 V; ~; w! u
莫德夫人最出名的事迹就是修建Hay Castle 海伊堡,最玄乎的说法是海伊堡是座“一夜城”。一些编年史作者有鼻子有眼的记述莫德夫人是如何用围裙“apron”运送巨石,还说其中一块下来砸了她的脚,于是被莫德丢到St Meilig's churchyard,三英里以外的一座与城堡隔河相望的圣坟。
" G M% \/ l3 Z6 x- S
正统历史学家则认为,莫德确实主持了海伊堡的建造工作。这位能力出众的夫人为了不做约翰手中的人质,从1208年便带着大儿子同约翰王在爱尔兰玩起了捉迷藏,多次躲过了国王派出的搜捕队,但1210年二人逃出爱尔兰后,最终在苏格兰落入国王之手。
; Y4 E# @4 _) n2 D2 S. d
由于国王的迫害,布兰布尔伯爵威廉在1210年已是妻离子散,他的大女儿Maud de Braose也在1210年去世。一位威尔士编年史作家,Brut y Tywysogion在他1210年的记述中,记下了小莫德夫人(呵呵,好和她娘分开)去世的时间是当年的“the feast-day of Thomas the Martyr”。托马斯.贝克特大主教是在1170年12月29日被英王的骑士刺杀的,日后教皇为他封圣,并宣布12月29日为“圣人节日”。
0 f Z; ~+ K. J5 S, e2 }- N
% m$ M* M6 A# m7 e2 C! e
熟悉约翰习性的威廉知道如今他只能和国王“你死我活”,他迅速的投入了反抗无地王的斗争。威廉先在爱尔兰鼓动反国王的叛乱,后又躲过国王的猎杀,来到威尔士,联络当地的贵族共举义旗。
4 g+ [( k5 o+ m
可惜这些阴谋都被约翰王挫败,1210年走投无路的威廉只得乔装为乞丐逃亡法国,一年之后的8月,得知妻子都被国王饿杀的威廉在法国去世。这位“约翰走狗”的葬礼由仍滞留法国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兰顿主持——威廉一到法国便与被放逐的大主教和教团取得了联系。
5 L) Y/ ?6 z1 I3 s. {/ ^
除了贪婪外,约翰的好色同样逼得他众叛亲离。据说当国王驰过街道时,贵族都会迅速的将他们的妻子和女儿锁入地窖或者高塔,决不让无地王看到她们的相貌,连身影也不敢留给约翰。
. Q9 z2 t0 i4 f" T% V+ Q! z) X
很多参与1212年阴谋的贵族都将国王“淫妻女”作为他们反叛的首要理由。Robert Fitzwalter是反约翰王派的领袖之一,他多次公开声称约翰王曾侵犯过他的女儿。而阿尼克城堡的Eustace de Vesci干脆在教皇主持的法庭上公开指控约翰犯有一些列通奸甚至是强奸罪行。
! F6 d: |! y5 t% \5 S/ q; [
当然,这些指控都不太经得起推敲,比如Robert Fitzwalter的反叛理由就不止“女儿被淫”这一种,其变幻莫测程度堪比约翰王的心思。不过,从私生子女的出生频率来看,约翰倒确实是个勤奋的“奸夫”,从他登基开始,私生子女就如雨后春笋,他们中很多人的母亲都难以确认,但要抓住他们的父亲却都证据确凿,易如反掌。
" j0 e" E& G8 x4 l
由于约翰心中缺乏哪怕最基本的道德和人伦,这位左手权杖右手长剑头顶王冠心中总有无穷无尽的罪恶泛滥的王者成为所有英国人的恐惧之源。“绝罚”虽然解除了贵族们的誓言,却也将约翰心底的野兽彻底解放。如果说之前地狱的烈焰还让他有些害怕,稍微收敛的话——当教皇亲自宣告对他的“宗教死刑”后,无地王决定让他的臣民和敌人都能提前感受一下地狱的“温暖”。
% @3 z: f0 V: _% a7 V) @; X1 ~
通过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奥托四世,图卢兹伯爵和佛兰德伯爵联合,一张裹向教皇国和腓力二世的阴谋之网逐步成型。虽然约翰缺乏如他狮子头兄弟那样强大的战术指挥才能,但在战略布局方面,约翰用实际证明人还是比狮子聪明的。
. z% {' B6 U( u+ V
约翰王和他为亨利三世留下的班底给日后的英国政治家们提供了最初的“远交近攻”、“离岸平衡”和“光荣孤立”的典范。可惜,这步好棋却迫使腓力二世和教皇彻底摒弃前嫌,结成也许是第一代的“神圣同盟”,共同对抗英国、神罗,捍卫天主教的世俗权威。由于腓力二世的强势介入,约翰终于被逼到绝境,必须做出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已经是一个问题。
, o! g, e+ y" Q7 q/ k p% Q% R# Y
William de Braose/William de Briouze , 4th Lord of Bramber 第四代布兰布尔伯爵威廉的纹章,有两个版本,不过大同小异,应该是对相同纹章描述的不同描绘
7 l1 F9 l2 g- N
* B0 P6 |4 ?7 ~" Z6 D
+ A/ `5 {8 @1 v
de Briouze家的家族纹章
0 b: U9 Q6 V& a; K
+ m8 j7 ]' {9 N# n. z$ A( @+ l7 O% Q& X1 U
刚封给宠臣三座城堡,就因为一点遗产税要把手下全家赶尽杀绝,约翰这脸翻得,绝对是世界领先水平,图为威廉从约翰王手里拿到的城堡
9 p! e% P5 T! d3 r. f
8 b8 Y: B: w! @: A5 [4 I/ N8 {
3 [: r8 C; B" q1 U& Y t& I
威廉的夫人莫德,在传说中是女巨人,图为据说由她修建的Hay Castle 海伊“一夜城”。当然现在的海伊堡早就是第N次翻修重建的
( l. D) H# U- v/ e/ a4 t
4 b1 m; X5 u& L; j
传说中,海伊堡的建材都是莫德用围裙兜来的,但从St Meilig's 教堂中留下的巨石来看,9英尺的长度、近5吨的重量,莫德估计和霸王龙差不多型号
* D; q- e) D. D* r0 ?* x8 j' N
( Z1 l/ ^5 _. t/ g" C$ d6 w
当然也有人说右侧的立十字架是用莫德的巨石雕刻的,谁知道呢?不过这块巨石也有7英尺高,3.5吨重
+ B1 i3 A) q! P& u- \1 X7 t
& z. z, H i( X$ o% G& R: N$ u
关于莫德和儿子到底死在何处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温莎堡,当然也有人说是库菲城堡Corfe Castle
5 x, P& H/ F: [+ w6 Z% t
: r7 t2 n4 `6 W' V6 H
库菲城堡
3 b1 a. O8 {+ ]# d
7 |) w& e! N# Y% |0 A7 p
布兰布尔伯爵威廉在约翰称王是Sheriff of Hereford赫列福德郡长,他在赫列福德的倒行逆施据说是罗宾汉传说中诺丁汉郡长的原型之一。小猫最喜欢的诺丁汉郡长是凯文科斯特纳版罗宾汉中的,Alan Rickman艾伦.阿里克曼诠释了一位邪恶到迷人的恶棍,其实这位演员最出彩的几个角色,全都是反派嘴脸。
% [9 D3 K9 ~: k
/ x1 V) ~9 n4 b7 @+ u0 z
虎胆龙威I中的德国恐怖分子汉斯
7 P" F& X. B; l2 w# J% g) V" f, b
- C. e' z# o+ d4 M
这位估计很多人看到要惊一下,我当年看到之后第一反应:“郡长该行了?”
7 R! g$ r( t# s9 O0 N- h
8 A U u" b1 K4 c
作者:
妖猫drake
时间:
2011-7-9 21:46
5. “上帝之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y3 t3 W5 D* v
面对法国国王的挑战,约翰决定以攻为守——1214年夏天,约翰再次率军登陆法国,试图发动一次“反诺曼征服”。但是离心离德的贵族却公开反对约翰的新冒险,他们要么带少量兵力消极怠工,或干脆躲在城堡中逃避服役。面对“不给力”的贵族,久病成医的约翰王自有办法——既然贵族逃避兵役,那就干脆让他们拿钱买安宁吧。
4 M5 o9 C3 u- Y# \
约翰国王首先命他的税吏和法官们明确而细致的规定了贵族们的兵役义务,接着国王为贵族“理应提供”的每一个士兵规定了高昂的代价。于是约翰国王“当之无愧”的成为英国有史以来征收兵役免除税最多的国王——无论是约翰11次的征税记录或是其勒索得到的庞大金银都令以前或之后每一位穷兵黩武的英国国王自叹不如,比如约翰那位狮子头哥哥理查,他不过征收过三次兵役免除税而已。
/ w# P* v1 S1 g2 _7 b" P
在贵族们看来,疯狂的约翰王正一步步把兵役免除税变成一种日常税种的努力实在令人忍无可忍(这玩意按说是国王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时才有权征收的)。同时贵族们也明白自己的血汗钱再次打了水漂——由于国王和他的爱将缺乏最基本的军事才能,代价高昂的“1214年夏季攻势”再次成为只进不出的军费黑洞。“约翰的军事冒险只能赢得赤字”成为全体贵族的共识。于是约翰王在兵役免除税上的横征暴敛成为压垮他王国的最后一根稻草——1214年9月,部分贵族开始武装抗税,其他贵族则边磨刀霍霍边冷眼旁观。
0 z b# Q# S# `
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约翰在军事上的软弱无能给了贵族们发动全面叛乱的信心,现在贵族们已经不再私下管约翰叫“无地王”,他们给国王起了新的“爱称”——“软剑王(Softsword)”。趁着国王在法国无望的乱战,一批贵族决定把国王赶下台,但他们的密谋没能逃过约翰的眼线。虽然约翰是个极不称职的战士和统帅,却是个天下无双的阴谋家,贵族们那点小动作国王早就洞若观火。
- g1 \6 ~+ e* c8 M V! W: O6 ]8 f) L
1214年十月,约翰突然返回英国,试图和贵族们再次言归于好。不过这次国王和反叛贵族似乎都丧失了求同存异的耐心,就差没在谈判桌边磨起刀来。一批忠于国王的雇佣军从法国秘密赶回英国,几个月来一直“不见踪影”的贵族武装也被反叛者们用最快速度集合起来。不过明眼人都看出,这次的叛乱或者叫内战与此前的历次英国贵族叛乱完全不同,因为反叛者们第一次有了可以高扬的旗帜——他们现在是响应“主的意志和号召”,是“上帝之军the Army of God”。
- V, I5 T" }/ M$ f# L3 \1 e
有了大义名分的叛乱贵族们在1215年五月便急不可耐的在北安普顿Northampton公开举义,宣布自己是“替天行道”,对国贼约翰再不会讲一点情面。当然绝大多数英国贵族还是在隔岸观火——二百多名因为“各种理由”滞留英国的贵族中只有四十多人公开宣布叛乱,表示将站在约翰一边贵族差不多也是这个数。
9 D5 P: a1 K3 U' W
就像历史上的每一次内战,1215年英国内战也使得无数家庭因为政治和信仰而分裂:将在不久之后成为英国摄政的William Marshal马歇尔明确表示支持国王,但他的大儿子却成为叛乱贵族的领袖。不过约翰多年以来对狐朋狗友们的照顾总算没有白费,全国绝大多数城堡的主人还是站在国王一边的,这150余座城堡遍布英国各地,成为约翰最大的也许是唯一的筹码。
1 [4 ^" G0 t2 y: W2 W' U* w
但约翰在城市里可就不那么受欢迎了,城市富裕平民们同样不喜欢横征暴敛的国王——就算命中注定要被贵族抢劫,也得找个好心点的劫匪。因此各地的城市民兵差不多都成了叛乱贵族或者按他们自己所谓“上帝之军the Army of God”的战友。1215年5月,叛乱不久的贵族们就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他们夺取了伦敦城,并在此后的两年中依靠城市民兵的支持,始终控制的这座经济重镇。有了伦敦作为榜样,林肯Lincoln、埃克塞特Exeter和北安普顿Northampton相继倒向反叛者一边。
; K% `! D7 W8 W G9 Y- l* a b3 M. {6 F
大城市的陷落不但在政治上给国王致命一击,也使他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财政来源——约翰现在既不敢向保持中立或者叫观望的贵族们勒索,更没胆子向自己的支持者们要钱,为了支撑法国和本土两个战场,他迫切需要抢劫英国的富余平民,但现在这些人拿起刀枪武装叛乱了,所有人都明白国王在英国的全面失败指日可待。
8 R: ^; ^* G5 J) {) z! q: H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