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加勒比2009(19)-瓜德罗普(Guadeloupe) [打印本页]

作者: 漂呀漂    时间: 2013-10-7 09:20
标题: 加勒比2009(19)-瓜德罗普(Guadeloupe)

 瓜德罗普是法国的海外领土,是欧共体的一员,却不是申根的成员。在欧洲文明进入之前这里是当地土著加勒布人的家园。之后呢就是西班牙人,法国人,英国人和瑞典人都在这里殖民过。那时节,地盘都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瓜德罗普的历史可谓充满了血雨腥风。尤其是在十八到十九世纪的一百多年间法国和英国数次交战,互有输赢,多次轮番地成为岛主。
 为何该岛受到如此垂青?这跟她当时的经济繁荣兴旺有关。那时岛上的甘蔗种植红红火火,利润丰厚。在1763年的巴黎条约谈判时,法国竟然提议用比较荒芜的加拿大换回当时还被英国占领的瓜德罗普。您瞧,这岛那时得多值钱。那为啥英国同意这个请求呢?话得从瓜德罗普的英国甘蔗园主说起。因为英国政府对奴隶制的态度和税收制度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利益,他们更愿意让法国接管。那时的庄园主在国会里买了席位,上下都用钱打点的周到,从而促成了这笔交易。试想如果当初这事儿没办成,那如今加拿大岂不是法国的天下了?估计咱这会儿肯定也不会在移民到此了吧?咳,历史的进程没有“如果”,不想它了。
 瓜德罗普岛的形状象一只漂亮的蝴蝶(下图)。严格地说应该是两个岛屿组成。西部是山地,名字却叫“低地”(Basse Terre);东部是平原,名字却叫“高地”(Grande-Terre)。两岛之间只有一条窄窄的名为盐河(Salt River)的海河。全岛的陆地面积一千六百多平方公里,人口有四十多万。这是我们加勒比之行经过的最大的地方了。
 南下的时候路过,在西岛西岸的小城海湾停了两晚(上图是锚地的雨景)。回来的时候就锚在了东岛西岸的海河边上。

 瓜德罗普岛上的市容市貌都很现代,同法国差不多(下图)。

 这天我们同来自瑞士的年轻船友马丁和索尼亚合租了辆车,去“低地”的山上观光。
位于“低地”的火山还在活跃期,最近的一次大喷发是在1972年。山下有温泉水池,水是温的。随游人下去泡(下图)。

 山顶海拔1467米。徒步登山,穿过山顶下的浮云,顿时感到风力大增。空旷一点的地段,如不铆劲,能被风吹得站不稳。透过浮云的空隙,可以看到云下仍然晴好的美丽景色(下图)。

 登上山顶,已分不清是云是雾。气温骤然下降。山下热气腾腾,山顶冷风飕飕。好在事先比较英明,带足了行头(下图)。

 火山顶部的火山口还在不断冒着刺鼻的热气。中间悬着的那个白色棒棒是气体探测器,密切地观测火山的活动规律(下图)。

 我们在的那几天刚好赶上一年一度的狂欢节(Mardi Gras)。历史上这个狂欢节是跟基督教有关的。在复活节前的四十六天(圣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开始进入禁食(其实是少食,吃清淡的食物)的四旬期(Lent),期间有礼拜,祈祷,自省,纪念耶稣一系列的宗教活动仪式。狂欢节就是在四旬期前可以大吃大喝的最后一天,似乎就可以抡圆了疯狂一场。现如今的狂欢节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出名的有巴西的里约和美国的新奥尔良。瓜德罗普的也很有规模。这儿的人们似乎更爱狂欢,居然找出理由在圣灰星期三接着狂欢,然后在四旬期间还有狂欢的游行。显然狂欢的成分大于宗教的因素。
 宗教不宗教咱不在乎,有狂欢当然不能错过。人们穿戴一新,街上色彩缤纷,节日的气氛就是喜兴。下图是路边看游行的孩子。那个小女孩穿得多漂亮。

 游行的人们更是花枝招展。







 瞧下面这位的打扮,中国的大扇子都用上了。可惜把关键的字儿给削了(下图)。

 从岛南湾去岛北湾的捷径是穿过盐河。可是盐河南北两端各有一桥,挡了带桅杆的帆船的路。每天早上四点多,桥务部门把南端的桥面升起让帆船让通过,两个小时后,再升起北面的桥面。北湾的河道平滑如镜,画一般的宁静(下图)。

 河岸一望无边的草地,零散地有牛在吃草。不见房屋,不见人烟(下图)。

 安提瓜就在瓜德罗普的北面四十多海浬的地方,是我们的下一站。
作者: 楚天    时间: 2013-10-8 00:20
你的经历远超常人。致敬。祝好。什么时候再来美东?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