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巍峨贺兰
[打印本页]
作者:
大西洋
时间:
2013-8-21 07:17
标题:
巍峨贺兰
除了岩画,贺兰山口的风景有很多也是独特有,为他处所未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本想写在岩画篇里的,一来如是文章就显得太长了;二来也有点儿杂乱无章,冲淡了岩画的内容,遂决定还是分开来写。
从地质学上来讲,贺兰山口是山中一道沟壑。上古时某年地震,山体断裂,山中水冲出,形成河流。后水枯竭,成了干枯的河谷。
再说说贺兰山名称的来历,在中国史书上,有“驳马”和“贺赖”之说。“驳马”之说来自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山多树林,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贺赖”之说,源自《晋书•四夷列传》对匈奴“北狄”的记载:“其入居者有屠各种……贺赖种……凡19种”。宋代历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疏中说“兰、赖语转耳”。当代山西学者殷宪研究确证,贺赖是破多罗、破多兰简称多兰之名的口语音转,又异译为贺兰等,均为鲜卑族支破多罗部族名和姓氏。
后者得到更多现代学者的认同,理由如下:破多罗部是众多鲜卑分支的祖源之族,大约在东汉时期,匈奴南迁并州(山西),破多罗部迁到匈奴原活动地区。彼时,鲜卑破多罗分为两支,一支称贺兰部,与鲜卑拓跋部迁居大阴山(今内蒙古中部)。另一支仍称破多罗,又称贺赖,随匈奴南迁并州。后贺兰部辅助拓跋部建立代国,再后建立北魏王朝,功勋显赫,史有记载。但此贺兰部与贺兰山得名没有关系。
西晋太康五年至八年(公元284年-287年),匈奴再次掀起内迁高潮,引发北方民族居地大调整。匈奴西渡黄河占据河套,原居河套的各鲜卑部族被迫南走西迁。原居乞伏山(今贺兰山)的鲜卑人为避匈奴锋芒,南徙牵屯山(今六盘山)。破多罗(贺赖)作为匈奴属部,入居乞伏山。此后,因有破多罗部据此,以简略口语简称贺赖山、苛蓝山、或贺兰山。经过南北朝民族的汉化,到隋初才以“贺兰山”之名确定下来,流传至今。
抄袭完毕,上传照片。
1.巍峨贺兰
2.贺兰沟壑
3.溪水潺潺
虽然沟壑是干枯的,但山中水还是少,溪水清澈见底。
4.贺兰山口
5.美丽的传说
6.沟壑外即是银川平原
7.长在石头堆里的百年古树
8.生命力的见证
9.贺兰山昔日的主人
山顶上一只青羊,亦叫岩羊。朋友讲,倒退20年,贺兰山上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青羊群,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能见到青羊,已成贺兰山景区的一道风景。
还是朋友的话,青羊体态轻盈,在根本无路的山崖上奔跑极快,能把追赶它们的狼累死。
10.傲视游人:我才中这里真正的主人
11.又出现了一只
一直没弄明白,那面整齐的崖墙是何时何人垒起来的?
12.古猿观天
作者:
李根
时间:
2013-8-21 08:59
这山体看起来很狰狞啊,不知道是什么岩石构成的
作者:
鹰从天降
时间:
2013-8-21 09:26
看上去怪可怕的,如果晚上去一定瘆人瘆得慌。
作者:
雪个
时间:
2013-8-25 11:00
哇塞,这山,看起来很贫瘠啊。。。
作者:
大西洋
时间:
2013-8-25 17:52
雪个 发表于 2013-8-25 11:00
哇塞,这山,看起来很贫瘠啊。。。
土地很肥沃啊,塞上江南啊。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