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a1 P$ F! Z- X) W" b& A而如果绍兴十八年中进士的是彦质,则韩彦直自绍兴七年至二十八年足足二十一年时间,应当是可以升到左朝请大夫的散阶了。 0 b5 |& I( G. f( B ! L8 W. e3 ?% z: J5 t5 |另一个韩彦直年龄的旁证则来自韩彦直书写的一块碑文:“绍兴十二年清凉居士韩世忠,因过灵隐登览形胜,得旧基建新亭,榜名“翠微”,以为游息之地,侍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彦直书。”(《杭州志韩彦直题记刻石》)" E6 X1 v7 w* F9 c
* {; u2 u) D6 H2 [4 @- c4 G, w
按照曾氏所引《小录》,韩彦直的生日是绍兴元年六月二十八日。那么到绍兴十二年三月五日,韩彦直不过十一岁多。十一岁的孩子居然已经是书法大家,并代替他老爹给翠微庭题字。虽然古代神童不少,但以十一岁就在书法上出名的还是很少的。& u1 s5 O( i- d! B+ c& X# W7 v9 v' o
8 Y9 l1 ?+ a4 S7 l8 N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三。在绍兴十一年二月庚午一条中有“右承奉郎直秘阁主管台州崇道观赐绯鱼袋韩彦直特迁右奉议郎直敷文阁,以世忠罢政推恩也。” # Q# s/ q- ~8 j; U. B- _; C o+ i8 m& w* \' Y! _
这里说因为他的老爹韩世忠辞去兵权,所以特别将他的儿子韩彦直从右承奉郎直接升为右奉议郎作为奖励。) V0 z; [+ m M3 l- H3 Z) k
+ e7 J$ w; H9 \问题是在同一本书中,韩彦直在绍兴七年的官职就已经是比右奉议郎高出一级的右承议郎了。如果到绍兴十一年反而降级,那就不是对韩世忠的奖励,而是惩罚了。而从孙觌《墓志铭》的记录看,彦朴和彦质的官职恰恰是“右奉议郎”。 % _. @ h9 |" Z) x# i% _& V2 m3 i j. f$ `9 `: I1 g
彦质生年不详。世忠第三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七)。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 1141年),直秘阁(同上书卷一四三)。二十八年,行光禄寺丞(同上书卷一 七九)。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知秀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二之二一)。六年,权两浙转运判官(同上书礼二四之九六)。七年,知平江府(《吴郡志》 卷一一)。九年,除太府少卿、准西总领。十年,兼知临安府。以太中大夫致仕,卒谥敏达。 U% g, |0 @0 H* l) \, S
! \# A" V! C# ~2 f; v: n
从彦质的经历看,他的官职在知秀州前几乎与彦直相同。尤其是“二十八年,行光禄寺丞”。孙觌的《墓志铭》写于绍兴二十八年,但担任“光禄寺丞”的是哥哥彦直而不是弟弟彦质。 ! m# x+ u$ {2 a8 q" h. A& \" A* g; R$ V4 h7 e
由此可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将二人混淆不清。《小录》则在传抄中因同音字的关系把彦质错为彦直。成书更晚的《宋史》则受《要录》、《小录》等书的影响将兄弟二人的事迹进一步混为一谈。 5 Y; s k0 j4 w0 E G $ |; R) v9 y4 |仔细梳理各类史料,曾氏以《小录》而断定彦直非梁氏所出示不能成立的。而通过史料对比,我们基本可以推断韩亮与韩彦直是同一个人。 . E- Z4 s% S$ H- W& ]3 x : p0 E- z) v8 J9 F: l2 [5 Z韩彦直应当是韩世忠与梁红玉早年生的儿子。从他在绍兴二年(公元 1132 年)已经能够跟随韩世忠打仗并屡立战功来看,他在绍兴二年至少应在十五岁左右了。 , J- i- z! I' ?- Q7 i $ Y" v! q: k6 _( g最后说说韩彦直为什么要改名。 P: _4 a0 N, _( N7 ]; s8 T
3 c/ p8 b) n. p9 ?4 T) w1 q彦直在宋代是个常用名。但一般都是作为字来用。作大名的很少。韩彦直很可能原名韩亮字彦直。但后来以字为名,并另取字子温。+ [" a3 m0 Q' C
2 Z! h: z A7 j( |/ u: U中国古代不但要避皇帝的讳,还要避自己父母的名字,也叫做“家讳”。例如钱良臣的儿子读《孟子》读到“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结果为了避讳读成了“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闹了个大笑话。 ; T0 O' _: j5 ?' P o4 @! S7 [/ B1 A) {( z0 m. H
韩世忠的本名可能并不是“世忠”。他的祖上三代都是单名。他的儿子韩亮也起单名。他的孙子辈也都是单名。偏偏到了他这一辈成了双名。这很不正常。估计是后来为了向皇帝表忠心改的。% |$ f. _, k$ n
, X& I8 m6 t- |; {, o" h" A0 u, v) x4 E1 I既然改名,子女就要避家讳。但韩世忠家里不避讳“忠”字。他告诫家人:“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_( r( X: y3 z) A$ o J3 a6 q6 v& U
* i) O. }# E0 k! t3 F. K" Z
不避讳“忠”字不并不代表不避讳其他字。宋朝的避讳是连同音字都算的。韩世忠字良臣,韩亮的“亮”和良臣的“良”恰恰在江浙话中是同音字。7 y( s" M, T ~
: e1 ?& v+ m( a5 [: S6 n0 {
我估计韩世忠原来是赳赳武夫,对于避讳不太讲究。他改名后一时也没想到要给儿子改名字避讳。而且北方话的“亮”和“良”只是近音字,这也是因素之一。但南渡后,日常生活中江浙口音逐渐成为主流,这时候“亮”和“良”的同音问题就显著起来了。 / K h! {, {3 h9 T( ^: } R1 O ) o. `8 G" P- S U, y& F韩彦直又逐渐向文臣过渡,对于这种事情也渐渐看重。于是到绍兴四年之后就干脆改名避家讳了。作者: 孟词宗 时间: 2013-8-25 10:37
梁红玉的儿子是不是存活到她去世后,还可以从对她改封邠国夫人的诏书来看。 " m6 s4 i, x; h4 d$ A5 J7 T- Z, M% x7 }% l- S" ]1 u
《东窗集》中张扩记录了三份他草拟的给韩世忠各个夫人的封诰制书(圣旨),一份是给现任夫人茆氏的。另外两份都是给韩世忠的亡妻的。兹抄录如下:/ y2 d8 s; f5 H# {
; T( a+ Z! H/ {1 B& b) D: q3 P韓世忠故妻白氏贈潭國夫人制" Y' m# N& v* N0 e$ a. O
勅:朕荷天之休,丕隆孝治,爰敷厚泽,以惠多方。恩及闺门之私,礼无存殁之间。具官故妻某氏,温恭禀质。勤俭宜家,义虽重於齐眉,寿卒乖於偕老。属兹大赉,申锡愍章,易封长沙,永贲幽壤。《东窗集》卷一二。) g% R9 l7 N2 ]$ z1 W
$ j: \3 @$ x& O+ }+ k
韓世忠故妻梁氏贈邠國夫人制 . D0 M8 t# H8 ^& h( S4 V) H勅:朕荷天之休,丕隆孝治,爰敷厚泽,以惠多方。恩及闺门之私,礼无存殁之间。具官故妻某氏,柔嘉有则,恭顺而慈,警戒虽笃於相成,富贵莫终於偕老。属兹大赉,申锡愍章,易封於邠,永作尔宠。《东窗集》卷一二。 ! w( S1 [$ \, q3 H5 Y* T4 e1 U * q4 ?9 A" l1 u% p韓世忠妻茅氏封蘇國夫人制, S. N) O m3 ~$ S% u
勅:夫妇有相成之道,兹本人伦;室家申燕喜之私,莫踰国宠。具官妻某氏,动容有礼,箴诲是遵,慈惠宜其家人,柔嘉克配君子。属兹大赉,申锡徽章,用疏汤沐之封,载易姑苏之壤。是爲异数,毋怠钦承。《东窗集》卷一二。" j: _3 ]+ d& T8 V
: g" N" K1 ]: \: b, I4 a5 x
这三份圣旨作于绍兴十二年左右。大概是用于奖励韩世忠解除兵权并改封潭国公,所以连他的妻子一并改封升级。 I2 z; L0 y3 C# j( P) e9 o# x4 u, z/ ^
梁氏和茆氏的圣旨中都提到“恭顺而慈”或“慈惠宜其家人”。而白氏的圣旨中则没有。0 |! K5 D3 ] V# \3 ?7 \; V" ^# V
# j& @) O, t T& r7 l5 b+ e
“慈”者,父母之高行也,上爱下曰慈。其次为慈母。( j: s, f4 k( \7 I! y
# a' G1 q0 V! x$ X/ e! L# p. r这说明至少到绍兴十二年,梁氏和茆氏都有子孙留存。作者: 草纹 时间: 2013-8-26 00:50
孟词宗 发表于 2013-8-25 10:37 % R8 r& U- t. ^4 E梁红玉的儿子是不是存活到她去世后,还可以从对她改封邠国夫人的诏书来看。. W; E# x7 D E3 L#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