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写过日志“上山,上山”,“下海,下海”。说顺口了,于是就把这篇的题目写成了“抗日,抗日”。想想也合适,“抗日”这件事在国人口头上出现的频率,虽然比不了“吃饭”,但应当不逊于“上山”、“下海”吧。
中日有过整整半个世纪的血海深仇。日本在许多国人心目中仍是头号外敌、复仇对象。但深究一下这里的逻辑又不那么清楚:
杀害中国人最多的外族,不是日本人,而是蒙古人。
让中国失去土地最多的,不是日本人,而是俄罗斯人。
要谈复仇,是不是更应当从蒙古或俄罗斯做起?为什么我们只盯上了日本?
几年前与一位前美国海军陆战队老兵聊天。他曾驻扎日本,时常显摆几句日语。有一次他问起了类似的问题:二战结束这么久了,中日怎么还在对抗?
我一口气给了他5大理由:日本在教科书里篡改历史;日本参拜战犯神社;日本控制钓鱼岛;日本争夺东海资源;日本把台湾算进其防务圈。我认为只要日本在这5条上让步足够,中日就可变成一衣带水友好邻邦。
“一衣带水友好邻邦”?今天听着象句梦呓,却曾经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正式的抗日战争胜利日是九月三号。不过大家更愿意提起八月十五号,因为那天日皇宣读了投降诏书。如果再较真一点,日本通过中立国洽降是八月十号,消息当头就传到中国,那才是中国人第一次庆祝抗战胜利的一天!
[attach]35939[/attach]
一张庆祝胜利邮票。请注意日期是八月十三日。
日本人很快发现,同样是战败,败在中国人手里相对来说比较好过一些。老蒋提出“以德报怨”。共产党则实行战争责任两分法,把“军国主义分子”跟日本人民分开。
记得自己小时候这种两分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一面是电影上魔鬼般的日军,一面是新闻中的“日本友好人士”。很长时间里中国的敌人是“美帝”“苏修”,日本虽然也有“反动派”,但却经常作为学习榜样出现:比如六十年代中国的乒乓球水平是以日本为标尺的;七十年代中国跟日本比的是亚运会金牌总数;八十年代中国围棋赶上日本;更不用说日本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榜样作用。中日在1978年签署“和平友好条约”;1984年成立官方的“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同年三千日本青年组团访华,与中国青年一起在天安门参加国庆夜狂欢。你能说那时两国不是“友好邻邦”?
[attach]35940[/attach]
[attach]35941[/attach]
中日“蜜月”时期的邮票。
事情在1985年出现第一个转折:日本首相第一次以官方身份参拜战犯神社。当时没有网络,中国人的愤怒仍然通过北京大学三角地大字报小字报之类的方式呈现出来。北大学生在“九一八”那天去天安门广场示威。警察在纪念碑周围设了道封锁线,只让北大学生排队进入。作为清华人的我当时立在封锁线外,看着那些满脸义愤的北大同学,回想一年前的联欢场景,恍若隔世。
[attach]35942[/attach]
[attach]35943[/attach]
为战犯招魂的靖国神社。
以后二十多年,前述几大焦点问题轮番出现,此起彼伏。虽然有1992年日皇访华,1995年村山首相发表“深刻反省和由衷歉意”讲话等“正能量”注入,中日关系的大趋势仍然每况愈下。于是“抗日”这个历史名词又复活了。
由于中日间5大焦点问题全是“现在进行时”,我认为现在“抗日”不是为了报历史之仇。
不报仇了,是不是忘本,是不是忘记历史?
当然不是。5大焦点的前两条都是直接关系历史的。南京大屠杀才过去几十年,那代中国人还没走完,我在一首拙诗“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祭”表达的心情,相信也是许多同胞的心情。
1993年曾访问日本,印象深刻。后来借抗战胜利50周年时机曾写了感想一篇。重读旧文,基本靠谱。不过这爱坛有不少留学日本的人士,还有我佩服的“日本通”萨苏,我那旧文未免显得肤浅,就不重贴了,只提其中一句:“我们所诉求的是公正,不是复仇。”
觉得这话眼熟是吧。没错,那是雨果的话,如果你觉得这话很“哲学”,那是他的功劳。反过来如果你嫌这话不够带劲,也别怪我。
我想说的是:我们今天“抗日”,争的不是复仇,争的是是我们心目中的公正。如果你觉得这话太虚,那就换一句:我们今天“抗日”,争的是我们民族应得的尊严和利益。
当年日本侵略,全民抗战,“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今天是和平时期,如果一定要类比,我们的义勇军就是那些海警海监渔政船员,那些巡逻的海空军将士,那些相关海区的渔民和工人,那些涉日的外交人员。
[attach]35945[/attach]
[attach]35944[/attach]
中国海警在钓鱼岛与日船对峙。
[attach]35946[/attach]
东海油气田平台。
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能做什么?说实话,除了理解声援他们,没什么额外可做的。国内同胞做好本职工作,让国家更富更强,就是最有力的“抗日”。海外华人呢,很惭愧,连这条都无法操作,只能偶尔对老外们发声,算是参与“公关战”。
有的朋友经常骂骂日本人。但我不觉得这很有意义。日本人有很多长处值得尊重和学习。谩骂是弱者的行为。一方面表扬和学习对手,一方面战而胜之,才是强者,才是真英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应当有这种自信。如果你觉得就是要大骂才能发泄情绪,那是你自己的问题,跟“抗日”或“爱国”都没关系。
有的朋友经常发点“不惜一战”之类的豪言壮语。但我觉得有点困惑:这话应当由解放军来说吧?假若开战,你自己准备披坚执锐上火线吗?或者你准备鼓励你的亲人去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佩服你,虽然我觉得开战是下策。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我纳闷你怎么就好意思说那些豪言壮语呢?
[attach]35947[/attach]
抗战时期的中国女兵。如果开战,就应当准备象她们那样。
是不是应该上街游行示威?我觉得在中国不应该。当听说日本右翼上街游行的时候,你觉得感动了或震动了吗?如果没有的话,也不要以为中国人上街会让日本人有什么感觉。在中国游行,妨碍的是中国的交通,还可能──几乎是必然──引发损害中国人生命财产的事端,就算你不在乎给日本右翼更多攻击中国的口实,至少要照顾一下其他国家普通民众的观感──他们看不懂你费尽心机编出来的反日口号,只看到那些街头暴力乱象并产生反感。
我希望能推翻自己的这样一种印象:中日相争时,表示仇恨对方、口头攻击对方的,似乎主要是中国人;而日本人却往往在悄悄地努力,用具体行动帮助本国对抗对方。
我们都对日本偷窃钓鱼岛很气愤。但我们很难否认的是,这件事上我们吃亏吃得不冤枉:在这一百多年里,日本人一直处心积虑坚持不懈地维护着偷窃的成果。而中国人只是到了近些年才真正把钓鱼岛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挂在嘴上。
此外还想补充一条:和平时期的“战线”没有那么清晰,世人千差万别,最好不要期待别人跟自己想法一样。以自己为例,我欣赏日本的许多方面,比如欣赏日本女足荣获2011年世界杯,等等;但是我开车20年没买过日本车──不是我不欣赏日本车,只是因为我朴素地猜想:一辆车几万美元,肯定会让日本获利不少,能避免就避免吧。不过,我无权要求别人也这样想这样做。
说了这么多,估计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68年前结束的那场抗战,中国受尽外侮的同时,一大堆汉奸助纣为虐,国共两党相争添乱,最后中国惨胜。这一次新“抗战”,希望咱们学会不要内耗,不帮倒忙,让中国赢得漂亮些、实惠些。
(2013/8/8-10)
[attach]35948[/attach]
这张照片摄于1997年多伦多保钓游行中。这位我想不起名字的朋友,你还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