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关于农村大学生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19 08:02
标题: 关于农村大学生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3-6-18 21:29 编辑

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相对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例正在下降,在重点高校中尤其严重。这涉及到社会公平和上升通道,自然引起很多争议。

数字是不骗人的。假定数字无误,农村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确实相比于10年、20年前下降了。教育部在推出措施,增加向中西部招生的力度。但在理清一些问题之前,农村大学生究竟是怎么样一个问题都未必清楚,就更谈不上解决了。其中有些问题在我的日志里已经提过了,这里为了完整,重复一遍。

1、和10年、20年前相比,中国人口中农民比例下降了。我没有具体数字,印象中现在大约是城市:农村为50:50,10年前大约30:70,20年前可能为20:80。这是印象,不一定准确。在没有更准确的数字之前,假定这些数据可用。也就是说,农民人口对城市人口在10年前大体为2:1,20年前为4:1,现在则为1:1。换句话说,10年里农民比例降低到一半,20年里降低到1/4。那现在农村大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比例中,比10年、20年前是否降低了一半、1/4或者更多?如果是,那就是农村大学生实际比例降低了,否则,应该说在“可比条件”下比例并没有降低。谁有数据吗?

2、在农村人口里,单位人口基数里的大学生数量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这个问题其实和第一个是一样的,另外一个问法而已。

3、改革开放后前20年,农民家庭中存在明显的读书无用倾向,孩子赶紧干活赚钱才是正道。这样的做法对农村大学生的升学率有什么影响?

4、农村大学生中,回到广义农村(比如回到县城)的有多少?回到狭义农村(真正农村,不一定本村)的有多少?

5、在大学招生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对农村生的招生,具体是什么做法?是定向降低分数线,还是免考招生?

6、降低分数线或者免考的特招农村生在大学里跟上同班或者掉队的比例各是多少?

7、定向降低分数线或者免考的特招农村生有没有专业限制?也就是说,是不是可以自由选择专业甚至自由选择学校?

8、被特招农村生“顶替”名额而分数实际上更高的城市生,有没有什么交代?

9、特招农村生毕业后,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工作地点还是有义务要在农村(广义或者狭义)服务一定的时间?有例外吗?

10、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农村大学生大多选什么样的专业?最后进什么专业?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最可能选什么专业?

11、农村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回到农村,还是留在城市?

12、如果特招农村生反而促成了农村脑力外流城市,对这样的现象应该鼓励,还是制止?具体怎么做?

可能还有更多的问题,随时想到,随时补充。农村教育还有初级、中级和职业教育问题,这里就不一锅煮了。

欢迎大家踊跃提出见解。
作者: tonyxu    时间: 2013-6-19 08:49
农村好的智力资源外流严重。除了以前读大学离开农村的那些,头脑灵活的中青年进城谋生的比例大增,不断加入城市人口。他们的子女素质相对更好些,也更加注意子女的教育,有更多机会读大学。留下在农村本地的中青年人,相对出走的那批,总体智力情况下降,他们的子女考大学的竞争力必然下降。

农村人口老龄化明显,青少年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显著减少。我们沿海县市的农村已经鲜见有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很多村庄60岁已经算年轻人了,过年时连找个杀猪的都困难。小学大批量所编,一个乡镇以前是多个小学现在只剩了一两个,中学班级相应减少。这种情况下农村大学生比重下降也很容易理解。

单纯研究城乡大学生比例是不够的,要研究城乡大学生占城乡适龄人口的比例以及趋势,更要研究不同批次大学里各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及趋势。

就我所见,农村青年上大学的比例肯定比前些年提高了,但是上重点大学的情况很不乐观。以我们老家村的情况,以前考了不少重点大学的,最近几年则很少了。

另外,以前400多分才能上大学,现在高考5科、总分200分就可以混个大学上。是不是太欢乐了??
作者: ccqi    时间: 2013-6-19 09:00
1、现在的大学和以前20年、15年前的大学都是不一样的,扩招,导致就读比例大幅提升,但提升的大部分都被城市人口拿走了,因为扩招在降低知识门槛的同时,提升了财富门槛,这明显对城市人口有利,但农村的就对人口绝对数是否下降很难讲,从我身边来看,是提高的。
2、我在浙江,很多小城镇的居民这辈或者上辈就是农民,农民作为整体基数的比例也在降低。
作者: 千羽wishfly    时间: 2013-6-19 09:10
我大葱省农家大学生还是不少的,当年我们专业70%吧,八年前的数
作者: 猫元帅    时间: 2013-6-19 10:25
很多农村家庭超生,穷的叮当响,上屁学啊,赶紧赚钱养家是正经。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3-6-19 10:30
千羽wishfly 发表于 2013-6-19 09:10
我大葱省农家大学生还是不少的,当年我们专业70%吧,八年前的数

大葱省是哪个省啊?章丘所在的地方?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19 11:27
tonyxu 发表于 2013-6-18 18:49
农村好的智力资源外流严重。除了以前读大学离开农村的那些,头脑灵活的中青年进城谋生的比例大增,不断加入 ...

重点大学农村生比例下降,是因为对农村生更苛刻了,还是因为城乡生把水准线抬高了?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19 11:28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6-18 20:30
大葱省是哪个省啊?章丘所在的地方?

陈大律师那个省吧?
作者: tonyxu    时间: 2013-6-19 11:31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11:27
重点大学农村生比例下降,是因为对农村生更苛刻了,还是因为城乡生把水准线抬高了? ...

通俗说,应该是农村好苗子减少了吧。
作者: tonyxu    时间: 2013-6-19 11:33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11:27
重点大学农村生比例下降,是因为对农村生更苛刻了,还是因为城乡生把水准线抬高了? ...

普遍来讲,依然停留在农村的中青年连找老婆都更难了,能指望培养出来足够的重点大学学生么?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3-6-19 11:33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11:28
陈大律师那个省吧?

不知道耶,我只知道山东章丘的大葱很出名,看来我是out了。
作者: 千羽wishfly    时间: 2013-6-19 11:40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6-19 10:30
大葱省是哪个省啊?章丘所在的地方?

是啊,俺们大撸省啦,哈哈,不过很多人毕业了都在城市了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3-6-19 11:47
千羽wishfly 发表于 2013-6-19 11:40
是啊,俺们大撸省啦,哈哈,不过很多人毕业了都在城市了

山东的人口密度太高啦,好多地方说是农村,其实从基础设施的角度上看,那就是小城镇。
作者: jin155    时间: 2013-6-19 11:57
农村学生几项弱势

一、教育资源弱势: 优秀教师少至甚少,俺当年小学初中老师,基本都是读过几年书就可以照着教材上课了。
二、上辈资金弱势:现在大学学费生活费暴涨,农民收入少的可怜。当初我大学第一顿饭,一碗面条+一碗米线+一杯饮料=9.5元,外加大姐夫逼着我整理形象,在大学理发馆理发花了8块钱,让我萌生了退学念头,大学前打工也就一天挣15块钱而已。而我大学期间,听闻村里有人因缺钱,让中考优异的俩孩子之一辍学打工。
三、阅历弱势:     我96年中考时,大家都还在挤着抢着考中专,那是跳出农门直接上城里工作的第一次机会。97年开始中专就不那么值钱了,而今回头看时,幸亏当初差几分没上中专,是上天在照顾我啊。上大学后,回头看高考报志愿,才发现,农村的学生报志愿,基本都是瞎蒙,压根就不了解各专业都是干嘛的。


现在经常回顾小时候,一届三四十个同学,也就一两个上了大学,几届学生才能出一两个重点大学学生。
大学是农村孩子跳出农门奔向幸福生活的一个捷径,尽管如此,这一路也走的我跌跌撞撞不容易
林林总总,唏嘘不已
农村人当自强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19 12:50
jin155 发表于 2013-6-18 21:57
农村学生几项弱势

一、教育资源弱势: 优秀教师少至甚少,俺当年小学初中老师,基本都是读过几年书就可以 ...

农村贫困但资质好的学生绝对应该享受学费、生活费的补贴,现在应该已经有这样的举措了吧?农村中小学教师师资差,这是现实。但师资如何才能好起来呢?
作者: 雪山下    时间: 2013-6-19 12:56
jin155 发表于 2013-6-19 11:57
农村学生几项弱势

一、教育资源弱势: 优秀教师少至甚少,俺当年小学初中老师,基本都是读过几年书就可以 ...

这个非常同意。小县城里或者农村,好一点的教师都去上一级的重点中学去了,没有好的老师,全凭孩子的天资,是不会有什么升学率的。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6-19 12:58
第一条我在回你的日志里就提了吧。

人口数据你可以查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网上都有。30年前差不多2:8,2010年接近1:1。学生比例上按网上09年的一个说法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因此有专家认为,近年来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绝对人数没有减少,甚至还有可能增加,但农村孩子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在明显下降,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课题组同时还对国家重点高校进行了调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而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的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课题组对2003年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理工学院的高校在校生的调查表明,2003年,农村学生的比例占到63.3%,高于2001年这一比例7.9个百分点。这表明近年来,新增加的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主要分布在非重点的地方院校。


不过2012年的教育部统计结果是
2012年全国农村学生录取人数占全国录取人数比例达到59.1%,其中农村学生本科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52.5%,第一批次录取高校录取人数所占比例达到45.7%。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农村学生高考录取人数所占比例与其报名人数所占比例大体相当,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基本相同,但上重点高校的比例仍然偏低。

这个偏低就不知道有多低,使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2013年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新增的本科招生计划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压力大、农村考生多的中西部省份,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6-19 13:02
晨枫 发表于 2013-6-18 23:50
农村贫困但资质好的学生绝对应该享受学费、生活费的补贴,现在应该已经有这样的举措了吧?农村中小学教师 ...

城乡收入差距小。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6-19 13:06
另外,你可以看看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moe.edu.cn/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35/list.html

可以对初高中的变化趋势有个了解。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19 13:22
冰蚁 发表于 2013-6-18 23:02
城乡收入差距小。

这是愿望或者理想,问题是怎么缩小?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19 13:29
冰蚁 发表于 2013-6-18 23:06
另外,你可以看看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moe.edu.cn/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3 ...

这些数字挺有意思。非常粗略地比较了1998和2011年,中小学学校和学生数量明显降低,高中和大学数量明显增加,大学生、研究生数量大增,但培养研究生的单位增加不多,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的单位还减少了。不过所有数字都是大锅饭,不分城市、农村,也不分省。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6-19 13:48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00:29
这些数字挺有意思。非常粗略地比较了1998和2011年,中小学学校和学生数量明显降低,高中和大学数量明显增 ...

初中还是讲农村的。然后可以比较高中入学人数和初中毕业人数,可以毛估估高中农村学生比例。
作者: zilewang    时间: 2013-6-19 13:53
本帖最后由 zilewang 于 2013-6-19 14:04 编辑

提供个不太准确的样本。
先对大学划个圈:在我固执的观点中,扩招之前的重点大学,才是真的重点大学,包括当时少量的二本。扩张之后,重点大学的水分太多。
一、在我们村,人口大约2000人,除了考大学之外,没有其他成为非农户口的渠道,当然,可以花钱买。
从改革开放至今,上过全日制重点大学(参加统考统招)的人数是3-5人,不超过五人,其中一个是理科生。自2000年以来,名义上的大学生人数,目前的规模,20人左右,学校基本都是高职或二级学院(我们村里人不知道个中奥妙)。
另外,至目前为止,我们村儿,高中学历的人数,能用两只手数出来,50、60后,几乎全是小学没毕业,70后、80初一代多是小学生,初中生比例增加,80晚一代,初中生比例增加,90后一代高中生或者高职类增多。

吐个槽,他们算大学生吗,高考的分数也就400分左右?我曾调笑:高考400分以下,估计平时学习,基本都在听天书;高考试卷上,基本只看见XX了。在大学,他们什么技能都没学到,不过延缓他们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而已!现在大学教育质量下降,不少重点大学和不重点专业都存在这个问题:批量制造了一堆蒙查查的失败品。个人感觉,一堆高职和二级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太坑爹: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垃圾专业太多。为什么不多设置一个技能型专业?不是说现在最缺技工吗?

二、专业方向。我们村,选择专业,以文科为主。即使我们的示范高中,也是文强理弱,每年高考的升学率、重点大学率,主要靠文科生。是不是理科强,有着向大城市、发达城市聚集的特点?

三、以后的就业出路。这个是最闹心的。理论上,他们是大学生,实际上,又没有一技傍身,也没有经过正经的学校教育,算得上认字的农民,披了一个大学生的皮。就业上,他们不能从事体力性工作,也不能从事具备一定学术素养工作,有些高不成,低不就。
作者: zilewang    时间: 2013-6-19 14:24
本帖最后由 zilewang 于 2013-6-19 14:27 编辑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12:50
农村贫困但资质好的学生绝对应该享受学费、生活费的补贴,现在应该已经有这样的举措了吧?农村中小学教师 ...


您一顿饭吃了9块5,好奢侈。我一个月才300元生活费了,包括日用品,我当时 的目标是每月生活费150元 。有个河北同学,一个月生活费90元,甚至压缩到60元!
作者: 千羽wishfly    时间: 2013-6-19 14:35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6-19 11:47
山东的人口密度太高啦,好多地方说是农村,其实从基础设施的角度上看,那就是小城镇。 ...

额 胶东这边有些村子确实还不错 种点经济作物 比一般城里人挣的都多 就是辛苦点 这是好现象 哈哈 感觉只要手里有地 这十年别被城镇化了 十年之后都算是世袭小贵族了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19 21:11
zilewang 发表于 2013-6-19 00:24
您一顿饭吃了9块5,好奢侈。我一个月才300元生活费了,包括日用品,我当时 的目标是每月生活费150元{:sos ...

我一个月的伙食费是13元,大学4年一直如此。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19 21:14
zilewang 发表于 2013-6-18 23:53
提供个不太准确的样本。
先对大学划个圈:在我固执的观点中,扩招之前的重点大学,才是真的重点大学,包括 ...

这个样本好。按照这样下去,农村大学生这么样不是个解决办法啊。是不是应该首先从中小学教育做起?
作者: 水风    时间: 2013-6-19 22:58
本帖最后由 水风 于 2013-6-19 22:59 编辑
zilewang 发表于 2013-6-19 14:24
您一顿饭吃了9块5,好奢侈。我一个月才300元生活费了,包括日用品,我当时 的目标是每月生活费150元{:sos ...


这要看哪一年吧?我92的,大一一年花了2000块出头,包括一年的住宿费和铺盖600(统一发的),来回车票600(8次)。给家里带的土特产200,跟同学一起出去吃饭花了200多。学费没有,但是书本费在150左右。

国家补贴,每个月23。5,一年十个月的,235元。所有的生活支出,500元左右。

另外我大学一共花了10000,包括所有的花销。主要是最后一年出去实习和面试住旅馆花的钱比较多。
作者: zilewang    时间: 2013-6-19 23:02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21:11
我一个月的伙食费是13元,大学4年一直如此。

我这儿已经进入21世纪哦。我曾成功地坚持一个学期每月生活费90-120元,代价是体重从高考时的120斤掉到108斤。
作者: 水风    时间: 2013-6-19 23:08
1,完全同意。农村人口在逐步下降。中国城镇化的脚步的确是太快了。我小时候家算是城市的,但是散布走5分钟就可以看到农田,天天上学放学都可以看到野兔子跑来跑去的。现在当年我住的地方已经是市中心了,坐公车到能看到麦田的地方,最快要30分钟。

2,农村人口里面,每百万人里面,大学生的比例是在上升。所以这个跟第一个还不完全一样。

3,不知道,我认识的人里面,所有家庭只要不是特别例外的,只要孩子上的了,都会支持。

4,不清楚。但是我大学班里面,所有农村出身的,没有一个回自己老家的。倒是有几个从政从警,后来分配到了乡镇。

待续。。。
作者: zilewang    时间: 2013-6-19 23:46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21:14
这个样本好。按照这样下去,农村大学生这么样不是个解决办法啊。是不是应该首先从中小学教育做起? ...

小学教育,在我们那里是这样的。
一、学校规模。在小学3年级之前,在三个村合并的小学接受教育,上学大约要走半个小时左右的路,远一点的,一个半小时。之后,就由大约8-10个村合并的中心小学住宿教育,也可以在完成一年学前教育之后从一年级直接去中心小学住宿上学。
在当地,没有幼儿园教育,我自己连一年的学前教育都没上,直接小学一年级,高中第一天报到,听同学讨论金庸、古龙,将他们奉为天人!
二、关于学费,理论上,现在农村上学不用交学费,这是不是意味着农村孩子上学的经济负担减少了?答案是否定的。现在小孩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名义是不交学费了,但要支付住宿费,生活费,还有辅导教材费,差不多每学期的开销在3000元左右(最低标准)。我们当地的家庭年收入大约1万左右,一年开支大约三分之一,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甚至更多,教育负担很大的,不像宣传的那么光鲜。
至于培优,多数家庭没经济条件,也有大量家庭愿意超负荷供小孩课外辅导。

三,关于师资水平。深山农村的老师队伍,显然不太指望,但经过合并学校,整合大量老师,留下了年轻而有一定学历的专职老师(不用放农忙假,回家种田的老师),以前那种小学、初中水平的老师,大量转岗。
但还是有一定数量的本地老师,教学种田两不误。

四,说句题外话,关于父母陪读。现在的父母,似乎没有50后一代吃得起苦。现在经济条件也略有宽裕,陪读成风。在我看来,大可不必!陪读是一大笔开支,房租要钱,大人小孩吃饭要钱,辅导资料要钱,课外辅导要钱。有的家庭干脆让孩子住老师家,全天候接受辅导、监督,我曾反对不少亲戚这些做。
也因此,在当地,衍生出另一个新型的赚钱行业:托儿家庭。这方面,一些老师最有先发优势。很多中心小学,初中所在地周围,当地人就专门收留一些小孩,管住宿、吃饭。有些老师还开办课外辅导的业务,也算新型创收。

五,关于读书,现在农村的“读书无用论”越来越严重。在我小时,当地人还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现在则进入到“笑贫不笑娼”的地步。加上我们几个少数上过重点大学的人也不怎么争气,没挣个百万,千万,也没能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反倒是泥腿子,个个成了大老板,腰缠万贯,“读书无用论”、读书改变命运“的风气已经不再。

六,关于农村与城市人口的比例。个人觉得这个数据严重不靠谱。新增的城市人口,从农村来的高考、高职类学生是主流,他们中的多数,不过是不再种田的进城农民。这个现象,在当地是非常明显的。本地成为城市户口,全是因读书的关系。
作者: 猪头大将    时间: 2013-6-19 23:50
楼上有人提到农村智力外流的问题。其实何止是高校毕业生,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如今农村的智力资源就在自发地外流了。一是缘于城市教育资源相对比农村丰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倾向于将子女送到城里读书;二来现在对人口流动的管理也更人性化了,或者说更松懈了,城市本事也在创造条件让随迁子女在城里就读。这样的结果是,城市里的中小学校越办越大,而乡村的学校却在不断地裁并中。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0 00:02
水风 发表于 2013-6-19 08:58
这要看哪一年吧?我92的,大一一年花了2000块出头,包括一年的住宿费和铺盖600(统一发的),来回车票600 ...

我至少省了和同学一起吃饭这一条,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这一说。家住上海,没有来回火车票或者土特产,又省了一笔。但也没有国家补贴,直到研究生时才有,按大学毕业第一年的工资发。
作者: 水风    时间: 2013-6-20 09:18
5, 不清楚现在如何了。实际上,一直到扩招,招生基本上还是分数决定。除非是特招生,否则,大家都不答应。目前什么状况就不了解了,针对农村扩招,恐怕不大现实。
6,7,8,9 我并在一起了,都不了解。

具体来说一说第十个问题:
  1.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农村大学生大多选什么样的专业?最后进什么专业?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最可能选什么专业?
复制代码
我父亲以前在一所农业中专教课。但他那所中专,是全国资历最高的农业中专了,以后若干个不如它的中专都转本了,成了什么农业学院了。唯独这所学校,因为是当年树的中专典型,所以红旗不倒,就一直升不上去。他们学校以前都是招高中生应届生,基本上就是高中中专。但不在城市招生,只针对农村户口的学生。因为当年这是取得城镇户口的一个快速途径,所以他们学校一直很火。

他们学校当年是针对下面乡镇的农科所,农机站,畜牧兽医,农业科技推广所设立的专门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我们周围的县市中,下面的农科所,农机站,几乎都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山东省的良种培育和推广(主要是推广),各种新式农机具的引入和推广,新的喷灌,滴灌,无土栽培等最早都是他们学校开始的,然后由毕业生们逐步带到各个乡镇。

所以,他们的专业设置,完全就是针对农村所需要的,几个大块,包括土壤,果树,蚕桑,农机,畜牧后来分出去了,独立成了畜牧学校。当然,这个是早期了,上世纪50-90年代的事情了。然后改革开放了么,因为没有了实际效益,乡镇对于农机站和农业科技推广都是口头上支持了。大家都是自己干了。而农村对于技术和农田林网的投入,几乎就完全停滞了。都是吃以前集体投入的老本。但很多技术性的活儿,比如说,果树修剪,嫁接,需求还是很强烈的。但这个时候,基本上都是以前的毕业生们,因为自己有技术,所以才敢承包,大多数果农都与他们学校有这样,那样的联系。很多人都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回来。学习新技术。

但是总体上,因为集体化消失,他们学校的毕业分配也就没了着落。更加上大学开始扩招,以前很多考不上大学的,现在去上大学了。他们的生源素质大大下降,而生源的恶化带动了毕业生素质的下降。很多单干的人,以前都来找毕业生。现在也逐步的推出了。总而言之,他们学校也就不再吃香了。

更加恶化的是,因为国家大学扩招,倾向性的向大学投入了。他们这些高级中专就成了后娘养的孩子。财政拨款越来越少,最后连老师的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了。他们学校上了几个能人当领导,开始大刀阔斧的胡干。开设什么财会,秘书专业。整个的自己的老传统丢个精光,最后跟若干个市级中专学校拼凑了一个大学出来。

他们学校,实际上也是我们国家对于农业投入的一个缩影。因为他们学校是直接提供基层的技术人才的。他们学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衰落。造成了现在大量的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的缺失。理论上,他们的这块儿应该由扩招的农学院学生来填补,但实际上,大多数农学院学生最后不是该行,就是考研,最终回去做技术支持的,是凤毛麟角。

11,我这个真不清楚。跟他们的联系很少,我有几个亲戚,都是我建议学了建筑或者财会等热门学科。后来没有一个回去的。

12,农村脑力外流,实际上是因为农业产出过于地下而造成的。我们国内的农产品价格,实际上相对于社会的物价水平和购买力来说,还是很低的。而国家又不对农产品进行保护性补偿,造成了当农民,一年忙到头,还没有出去打工几个月挣的多的现象。尤其是大规模的城镇化,一方面跟农业争夺可耕地,一方面,在电力,水源等方面,严重抬高了农业的原始成本。往往种一亩麦子,刨去种子,化肥,水,浇水和收割后的电费,以及农机使用费之后,只落一个人的口粮。在华北大多数地区,人均地不足一亩的今天,靠种粮已经养活不了一家人了。

另一方面,作为国家基础的粮食生产,我们国家越来越差。每年要从国外进口的粮食数量,也越来越多。农民转向高收入的农作物生产,也是需要宏观和微观进行协调调控的。这个所有的国家,包括美国在内,都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进行一系列的调控的。但我们国家的完全没有。在经历了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糖高宗,油它去?苹什么之后,国家依然不知无畏的这样放任。实在是让人寒心。

总而言之,农村脑力外流的问题,关键还是国家的农村政策问题。更主要是由于农村的歧视性剥削所造成的。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打造一个合理的调控和价格体系,农产品出问题,目前还只是稍微的冒出了点苗头。一旦再来一次1957-1958年那样全国性,大规模的自然性灾害,会造成什么样的局面,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作者: 四处张望    时间: 2013-6-20 09:34
猪头大将 发表于 2013-6-19 23:50
楼上有人提到农村智力外流的问题。其实何止是高校毕业生,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如今农村的智力资源就在自发 ...

我高中一半人,毕业工作都去了更发达的城市。所以中国城市化是一个资源集中的过程。
作者: lihbalps    时间: 2013-6-20 09:49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13:22
这是愿望或者理想,问题是怎么缩小?

这是一轮圈地运动的结果,在城市里的边缘人口(流动人口、城郊落户人口、城中村等)所能享受的教育资源也比较少。所以估计解决办法仍然是国家财政拨款覆盖基础教育和基础学科;高等教育二等学校商业化,扩招挣钱;一等学校精英化,录取全国的考分精英和阶层精英,提供优质化的服务;通过企业的再教育再培训培养技术人才。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0 10:48
水风 发表于 2013-6-19 19:18
5, 不清楚现在如何了。实际上,一直到扩招,招生基本上还是分数决定。除非是特招生,否则,大家都不答应。 ...

这个很痛心。这样的中专实际上是中国最需要的,现在反而凋零了。同类的工业中专、农业中专、商业中专应该大力发展。但被大学扩招挤压了,怎么办呢?一方面劣质大学生没人要,另一方面优质中专生断档了。这个靠市场调节能解决吗?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3-6-20 10:52
本帖最后由 齐的隆冬强 于 2013-6-20 10:59 编辑
水风 发表于 2013-6-19 22:58
这要看哪一年吧?我92的,大一一年花了2000块出头,包括一年的住宿费和铺盖600(统一发的),来回车票600 ...


这补助还有按10个月发放的啊,看来那年头各个学校的土政策还真不少。话说我01年上大学的时候,补助好像是33块钱左右,十年涨了10块钱。
作者: 洗心    时间: 2013-6-20 17:09
水风 发表于 2013-6-20 09:18
5, 不清楚现在如何了。实际上,一直到扩招,招生基本上还是分数决定。除非是特招生,否则,大家都不答应。 ...

江苏省这些年富了以后省一级对农业的投入增加了不少,山东做为农业大省, 这些年有改善么?
当然,这个要看省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同样是经济发达的广东,农业真是一塌糊涂。

希望各地更多的向江苏而不是广东学习吧。
作者: 一身轻松    时间: 2013-6-20 20:38
zilewang 发表于 2013-6-19 13:53
提供个不太准确的样本。
先对大学划个圈:在我固执的观点中,扩招之前的重点大学,才是真的重点大学,包括 ...

好的技工是用材料和废品堆出来的,某种程度上说,技工的熟练水平和他浪费的材料数量成正比

只有一个问题 :

这个成本,谁来承担?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3-6-20 22:28
tonyxu 发表于 2013-6-19 11:31
通俗说,应该是农村好苗子减少了吧。

那也是因为农村资源太少了,与城市比发展的相对速度更慢了很多,能培养出多少好苗子
作者: 洗心    时间: 2013-6-20 23:26
晨枫 发表于 2013-6-20 10:48
这个很痛心。这样的中专实际上是中国最需要的,现在反而凋零了。同类的工业中专、农业中专、商业中专应该 ...

刚看到的一个新闻

体系已建成人才成困扰——我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调查
日期:2013-06-20 09:18 作者:曹茸 吴佩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172

  今夏,对于全国近700万名大学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似乎变成了一件难事。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毕业生群体,他们面临着最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对于希望留在城市工作的涉农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在大学生难觅出路的同时,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那么,能不能采取一种有效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让他们成为农技推广的生力军?

  近年来,农业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结合现实需要,提出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并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但从实施情况看,仍然存在不小阻力,亟待相关配套政策跟进。

  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堪忧,实施“特岗计划”意义重大

  赵光宇是湖南省武冈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作为一名老农技员,这几年,他一直在为农技站招不到大学生而苦恼:“虽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人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是,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专业人才还是远远不够,服务还跟不上。”

  事实上,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技推广站都面临着赵光宇所说的问题:人才总量少,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据了解,目前农业部所属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四个系统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编制内农技人员35岁以下的比例不足20%,很多乡镇已经有十多年未进大学毕业生,人才断档严重。同时,全国乡镇农技人员编制空缺4.6万个,而今后5年内还将退休4.5万人。

  针对上述问题,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

  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唐珂认为:“农技推广工作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有着重要意义。而农技推广队伍的水平则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工作的成效。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知识新、眼界宽、信息灵,如果我们能将他们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去,不但能优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还能解决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种‘双赢’局面,意义特别重大。”

  然而,据有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农科专业累计毕业65.5万人,而真正进入基层从事涉农工作的少之又少。其中,2004~2008年农科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进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比例分别仅为8%、2.7%、1.2%、1.2%。

  一面是基层农技推广的人才洼地,另一面则是农科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把解决当前应急问题与建立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补充机制结合起来。”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杨雄年对记者说,“如果这些素质优良、作风踏实的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能够到乡镇担任特岗农技员,那么,我们的基层农技队伍将更加年轻,服务更加优良,现代农业也更有希望。”

  推行“特岗计划”仍有阻力,亟待政策资金配套

  为什么涉农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从事“三农”工作?

  “不是我们不愿去,而是担心如果去了乡镇,没有编制,没有身份,也没有后续保障,待遇低,下去了就回不来,这还不如一毕业就在城里打工。”浙江农林大学研二学生曾瑾对记者说。

  在湖南农业大学,记者面向涉农专业的本科生随机进行了职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农学专业学生不愿选择“三农”工作,而他们的担忧大多与曾瑾相似。

  “基层工作条件大多艰苦,毕业生下去工作至少要待三五年,连找个对象都难。薪水、编制、后续保障、个人婚姻、事业发展,都是他们就业时综合考虑的因素。”中国农业大学一名教授对记者分析说。

  据湖南省株洲县农业局有关工作人员透露:“招聘大学生担任基层农技员,农业部门有积极性但没有主动权。编制归县里的人事部门管,工资需要财政部门来配套解决,如果各个部门协调不好,就根本没法进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乡镇即使有空编也进不了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都将成为‘特岗计划’推行的阻力。”

  杨雄年告诉记者:“根据摸底统计,目前全国乡级农技推广机构各个行业对特岗人员的总需求为12万人。若要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和解决,还需要各地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应该如何选拔?怎么给待遇?怎样让他们发挥作用?

  据了解,农业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确保特岗农技人员下得去、干得好、待得住。具体包括:在编制清理、人员招录、财政保障等方面尽快明确具体的政策措施,解决好特岗农技人员薪资待遇,服务期满出路等问题;特岗农技人员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和学费补偿、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优先、公务员定额考录等各项优惠政策;对符合相关条件需要继续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优秀特岗农技人员,相关部门和农业高等院校要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支持特岗农技人员申报有关科研成果、荣誉称号和专业技术职称,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评定;在农牧渔业丰收奖的评审中,要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奖励特岗农技人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岗位空缺时,优先录用特岗农技人员;支持符合条件的特岗农技人员实施有关农业项目,领办、创办和协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等。

  多地探索成效初显,专业人才助力现代农业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早在几年前,一些地区围绕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已进行了先行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甘肃便是一个典型。

  2008年之前,甘肃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仅占到44%,不能满足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为了缓解这一矛盾,2010年开始,甘肃省农牧厅结合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民生工程”,会同省人社厅每年选拔一批农业类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三年来,共计招录农学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4500名,全部充实到乡镇农技站和畜牧兽医站工作。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告诉记者:“经过选拔录用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工资都由省财政来支付。录取当年按年人均1.5万元、月均1250元的标准发放。从第二年起,他们的工资待遇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当地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政策标准,完全做到了工资待遇一步到位。与此同时,一旦被录用,大学生都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签订就业合同。原则上5年内不得调离工作岗位。”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吸引和鼓励人才,甘肃省还制定完善了相关配套政策,如对到农村基层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县级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

  “待遇保障和政策配套,吸引了一批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目前全省乡镇农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提高到了78%。去年,全省粮食生产创新高,特色农业有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这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壮大密不可分!”杨祁峰由衷地感慨道。

  除此之外,一些省市也进行了有益探索。福建省在全省农业系统实施基层紧缺人才补充计划,三年共招聘1546名农科毕业生充实到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浙江省启动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试点,通过招生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轨进行的方式,定向培养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

  然而更多的省市正在抓紧行动,将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提上议事日程。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局科教处处长董立国告诉记者:“今后3年,盐城市农技推广队伍将会空出300个编制,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出台具体办法,招录乡镇农技农经人员,一旦招进来,立马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扩充基层农技推广的队伍。”

  “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好措施、好方法,中央有要求,形势有需求,农民有期盼,我们还需要加快工作步伐,争取早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和实施特岗计划。”唐珂表示。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1 02:39
洗心 发表于 2013-6-20 09:26
刚看到的一个新闻

体系已建成人才成困扰——我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调查

这就是党的传统思维又在好心办坏事了。这些特岗弄得好像是去服刑一样,连刑满后怎么样都想好了。这样的政策扶持永远是政策扶持,人们永远就在怀疑:哪天政策变了怎么办?只要观念上不改变“要发展就得进城”,这个问题就是死结。农业科技是生产力,是赚钱的营生,为什么不能搞有偿服务呢?加拿大也有医生、农技人员不肯到乡下的问题,但待遇从来不是问题,只是生活方式问题。还有就是休不了假、退不了休,因为没有人来接替,甩手又对乡亲们不忍。

希望观念能从“要发展就得北上广”演变到“要发展就得进城”再演变到“要发展就得到有潜力的地方”。技工阶层(包括工业和农业技工)应该是现在需要政策扶持先富起来的族群了。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1 02:41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0 06:38
好的技工是用材料和废品堆出来的,某种程度上说,技工的熟练水平和他浪费的材料数量成正比

只有一个问题 ...

这就是技校的作用了,避免纯经验地瞎摸。当然,要是技校老师自己也只会纸上谈兵,把技校教育变成缩水版的大学教育,那就死路一条了。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6-21 02:47
晨枫 发表于 2013-6-20 13:39
这就是党的传统思维又在好心办坏事了。这些特岗弄得好像是去服刑一样,连刑满后怎么样都想好了。这样的政 ...

同意你这个观点。我看了那个新闻也觉得不是长久之计。感觉还是得废掉户口制度,不要让人觉得一定要进城才能得到足够的资源。农技最终应交给公司搞,按商业利益运行,而不是政府。政府宏观上出出政策就可以了。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6-21 02:49
晨枫 发表于 2013-6-20 13:41
这就是技校的作用了,避免纯经验地瞎摸。当然,要是技校老师自己也只会纸上谈兵,把技校教育变成缩水版的 ...

中国的很多事情喜欢大跃进,一窝蜂。各行各业都有。
作者: 机器猫    时间: 2013-6-21 03:59
晨枫 发表于 2013-6-21 02:39
这就是党的传统思维又在好心办坏事了。这些特岗弄得好像是去服刑一样,连刑满后怎么样都想好了。这样的政 ...

这个又扯到户口制度上去了。其实我觉得现有的户口制度反而助长了北上广的疯狂拥挤。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向大城市流动和从大城市流出相对平衡的。但是户口制度的存在导致了一个问题,愿意离开北上广的人就得掂量一下离开了还能回来吗,结果就只好耗在那里了。如果真是放开流动的话未必大家都愿意挤在那里。
同样的问题也导致了农村没人愿意去,因为去了就很难回来了。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1 07:07
机器猫 发表于 2013-6-20 13:59
这个又扯到户口制度上去了。其实我觉得现有的户口制度反而助长了北上广的疯狂拥挤。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应 ...

同意。户口制度是一个祸害,应该废除。本来是用于控制人口盲目流动的,现在什么目的也达不到,平白添堵。
作者: 一身轻松    时间: 2013-6-21 14:01
晨枫 发表于 2013-6-21 02:41
这就是技校的作用了,避免纯经验地瞎摸。当然,要是技校老师自己也只会纸上谈兵,把技校教育变成缩水版的 ...

无论如何,技校的收入不可能比去企业高,因此有经验的技工是去当老师还是去企业,选择是可想而知的

即使政府以各种行政手段强制技工带学徒,技工也不会真心地将技术全部教给学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道理老师傅们都懂
作者: chalet    时间: 2013-6-21 14:51
水风 发表于 2013-6-19 22:58
这要看哪一年吧?我92的,大一一年花了2000块出头,包括一年的住宿费和铺盖600(统一发的),来回车票600 ...

92应该已经开始收学费了。我是89大一,据称是第一年收学费,当时大概是200-300一年,具体记不清了。

如果你记得准确,那只能说明国内各地区、各部委(那时候各部委都有自己的大学)之间并不统一。
作者: 水风    时间: 2013-6-21 20:05
chalet 发表于 2013-6-21 14:51
92应该已经开始收学费了。我是89大一,据称是第一年收学费,当时大概是200-300一年,具体记不清了。

如 ...

不是我记得那么精确,而是手头上还保留着当年大体的账目。

92年我们是收学费了,400大洋,但铺盖(包括床单,褥子,两床被和一个暖壶)没要钱。还有每人一个小课桌,一个小板凳,都没要钱。其实我觉得就是把这些当学费了。93年学费是200,94年又回到400了。

大学的学费的确不一样,据我所知,山师一直都只发钱,不要学杂费,山医学费比我们要高,好像是600。当年他们把本硕连读的放到我们学校。这些学生纷纷抗议。山工一直比我们低,好像是200-300。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1 21:39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1 00:01
无论如何,技校的收入不可能比去企业高,因此有经验的技工是去当老师还是去企业,选择是可想而知的

即使 ...

不能适当提高技校老师的收入,达到相当于同等技能的技工在企业收入,还可能指望技校培养下一代技工吗?这和大学一样,要是教授的待遇大大低于研究所,还能指望研究所后继有人?
作者: 一身轻松    时间: 2013-6-21 21:48
晨枫 发表于 2013-6-21 21:39
不能适当提高技校老师的收入,达到相当于同等技能的技工在企业收入,还可能指望技校培养下一代技工吗?这 ...

这一点,即使在欧美也是无解的~``

即使把技校老师的工资提高到相当于企业的水平,那么这个成本又是谁来负担呢?企业还是学校?或者学生?学生负担是最不靠谱的,直接例子就是现在的大学生现状

其实由企业来负担是最可行的,毕竟企业是直接用人方,这样企业可以与技校签定协议,由技校完成基本能力训练后,直接进入企业,由企业的专门技工带人,好处是双方都有的放矢,坏处是,对技工学徒个人来说,他可能不得不在一定时间内丧失跳槽的自由,而且在合同限制时间内工资也不会很理想;对企业来说,受影响最大的恰恰是那些靠技工吃饭的小企业,因为他们基本无力负担这种培养方式。

恩~```我似乎在说当年纳粹德国的技工培养方式~``是不是有点政治不正确了~``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1 23:25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1 07:48
这一点,即使在欧美也是无解的~``

即使把技校老师的工资提高到相当于企业的水平,那么这个成本又 ...

最终都是由学生负担的,直接还是间接而已。可以直接从学费里反映,但这可能短期负担太重;也可以作为国家教育的一部分,由政府负担,最终还是要转嫁到全民,学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企业直接负担不现实,这是定向代培的模式,除非企业自办技校,否则不容易大面积实行,生源和要求都太不稳定。
作者: 一身轻松    时间: 2013-6-22 01:48
本帖最后由 一身轻松 于 2013-6-22 01:51 编辑
晨枫 发表于 2013-6-21 23:25
最终都是由学生负担的,直接还是间接而已。可以直接从学费里反映,但这可能短期负担太重;也可以作为国家 ...


在讲究人权和自由的前提下,怎么做都是不可行的,因为技工问题的本质就是利益博弈,而这是以损害社会整体的利益为代价的。

相比之下,我认为纳粹德国曾经的某些方式,值得中国借鉴。

在纳粹德国,任何工人和工业劳动者都自动成为国家机构“劳工阵线”的成员。“劳工阵线”的成立本意是防止共产党在工会内部活动,搞工运,但同时,它也是纳粹党调和工人与资本家经济关系的重要工具。“劳工阵线”通过政府与企业主达成协议,由劳工阵线“安排”(有点类似中国的劳务派遣)企业所需要的工人进工厂工作,劳工阵线(其实也就是政府)负责培养工人具备一定层次的技术水平——在这里,工人所需要的职业培训明显是由政府负责安排的,费用无疑来自对企业征收的税费以及教育预算。现在关键点就出来了:

由于工人是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安排数量的,因此企业不能对工人随便解雇,也无法解雇,至少在劳工阵线同意以前是无法解雇的,同时无论企业经营状态如何,都必须满足事前与劳工阵线约定的工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劳工阵线的工资标准是针对全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即使工人不满意劳工阵线的安排,他也无法通过跳槽来要求增加薪水。而劳工阵线对工人的承诺则是,劳工阵线除了负责培训工人的职业技能,使其可以适应不同需要以外,还负责掌管员工的社会福利,比如“通过劳动获得欢乐”这个组织就负责安排工人的娱乐和休假,包括乘邮船去加勒比海休假,同时工人在“失业”后一方面重新接受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则等待劳工阵线的下一次出工安排。既然工人的工作是由劳动阵线来安排,那么无论去企业还是去搞培训,对工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反正工资水平都一样,而且这个时候老工人更乐意带新工人,除了劳动强度不大以外,在总部系统干活无疑是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评价,增加休假和旅游机会的。

至少在纳粹党短暂的执政时间内,这套系统是有效的,德国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空前强大,企业主也不再为工人罢工加薪等事情而操心,而纳粹党则通过各种软的和硬的方式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1938年,德国工人开玩笑说,“虽然我们丧失了找工作的自由,但同时我们也丧失了失业的自由”。这样企业的成本是可预算的,工人的流动性问题也解决了,高级技工的传承和培养问题也解决了。值得一提的是,战后的联邦德国政府将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政府政策保留下来,一直沿用到今天。

之所以提纳粹德国的这套政策,很大程度在于中国如果想制造立国的话,其中很多思路是值得借鉴的。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2 02:10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1 11:48
在讲究人权和自由的前提下,怎么做都是不可行的,因为技工问题的本质就是利益博弈,而这是以损害社会整体 ...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早已超过这套制度实现的土壤。这套制度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没有本质差别,少了加勒比海旅游罢了。
作者: 一身轻松    时间: 2013-6-22 02:30
本帖最后由 一身轻松 于 2013-6-22 02:33 编辑
晨枫 发表于 2013-6-22 02:10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早已超过这套制度实现的土壤。这套制度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没有本质差别,少了加勒比海旅 ...


那中国就得准备接受现在西方遇到的去工业化现实

去工业化在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体力劳动者和技能劳动者的缺乏,就是第一步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认为中国的工会应该承担类似劳工阵线的那些责任:包括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咨询等。同时,工会仍然没有脱离政府的控制。这样的工会,绝对比只收钱不做事的工会要好得多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6-22 02:35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3-6-21 13:40 编辑
chalet 发表于 2013-6-21 01:51
92应该已经开始收学费了。我是89大一,据称是第一年收学费,当时大概是200-300一年,具体记不清了。

如 ...


92年没收,至少我是没交过任何学费。我念书的大学是从93年大一新生开始收的。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6-22 02:36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3-6-21 13:40 编辑
水风 发表于 2013-6-21 07:05
不是我记得那么精确,而是手头上还保留着当年大体的账目。

92年我们是收学费了,400大洋,但铺盖(包括 ...


400大洋是杂费吧。应该不是学费。我记得以后收学费,起价就好几千。好象3000的样子。杂费,住宿费另算。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2 02:41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1 12:30
那中国就得准备接受现在西方遇到的去工业化现实

去工业化在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体力劳动者和技能劳动者的 ...

中国早晚也有去工业化的问题,但不是现在。现在体力劳动者和技能劳动者的短缺是供求不平衡问题,这个通过市场能自行调节。去工业化是指工业不再成为主流经济产业,而中国的问题是工业依然是主流经济产业,但工业界还沉湎于低工资心态,还没有准备好为高质量劳工、高产出行业付出应付的代价(实际上应该说是投资)。

中国现在的政府工会是一个笑话。指望他们干正事 ,我没有那个胆子。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6-22 03:17
晨枫 发表于 2013-6-21 13:41
中国早晚也有去工业化的问题,但不是现在。现在体力劳动者和技能劳动者的短缺是供求不平衡问题,这个通过 ...

高质量,高产出得有知识产权保护,做的东西才能盈利。不然谁能干得过山寨。
作者: 烟波钓徒    时间: 2013-6-22 04:24
tonyxu 发表于 2013-6-19 08:49
农村好的智力资源外流严重。除了以前读大学离开农村的那些,头脑灵活的中青年进城谋生的比例大增,不断加入 ...

特招本来就是一个没有诚意的面子工程。
农村考生现在本来处于系统性的被歧视,从中间选出一些幸运儿来给他们彩票,不能改变整个局面。
真正有诚意,应该首先从部属高校放开招生地域歧视开始吧。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2 04:45
冰蚁 发表于 2013-6-21 13:17
高质量,高产出得有知识产权保护,做的东西才能盈利。不然谁能干得过山寨。 ...

你说的是创意型的东西,这一般不是技工的行当。
作者: 舍也是得    时间: 2013-6-22 09:05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11:27
重点大学农村生比例下降,是因为对农村生更苛刻了,还是因为城乡生把水准线抬高了? ...

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的速度更快了。不看别的,就看看前几年的校车事件就很清楚了。

这样的集中必然导致城乡学生的应试成绩会更好。

农村在80、90年代左右还是相当的支持读书,在那个时代读书出去的就换成城市户口了,原来的城乡分割使得农民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城里人。2000年并轨以后,招生的数量增加的很快,教育资源也开始向城市集中。教育的费用也开始了飙升,我读中学的时候还是考到哪里就去哪里读,现在私立学校的费用也不是一般的高。公立的学校也只有县城的还可以,下面乡镇的教育质量已经是渣了。2000年左右苏北的老师的工资有几年只发国标。2000年以后去读书的2004年开始毕业,对应的就是就业难和房价的飙升,农村毕业的学生想在城市生根发芽已经是一个遥远的中国梦了。这样才开始了读书无用论。读4年书学费几万,毕业后工资收入还不如高中毕业后就出去打工,当然更没有追随父辈去建筑工地高了,当然即使如此他们的收入也不可能买得起他们自己盖的房子了。这样读书还有什么用,春节回去被亲戚问起都不还意思说自己的收入了,读了那么多年书还不如初高中就出去打工的。

招生比例更是对城市倾斜的。这个看录取比例和分数就知道。原来还是用全国统一试卷的时候,分数线反应的就是教育水平和招生比例这一对相对影响的参数。
作者: 昆仑中人    时间: 2013-6-22 09:40
大学入学率普遍提高了,但好学校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低
另外还要考虑一个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比例降低的影响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2 10:31
舍也是得 发表于 2013-6-21 19:05
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的速度更快了。不看别的,就看看前几年的校车事件就很清楚了。

这样的集中必然导致城 ...

可能再过几年又会逆转。在网易博客上,一个跟帖给出相反的例子。他是村里唯一的大学生,当初出来打工的都比他钱多,但没有几年就干不下去了,回乡,发展后劲根本不能比。
作者: jianghanyue    时间: 2013-6-22 13:59
基本农村稍有本事的  就不在农村安居了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2 21:27
jianghanyue 发表于 2013-6-21 23:59
基本农村稍有本事的  就不在农村安居了

这才是农村问题的根源。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3-6-22 21:32
烟波钓徒 发表于 2013-6-22 04:24
特招本来就是一个没有诚意的面子工程。
农村考生现在本来处于系统性的被歧视,从中间选出一些幸运儿来给 ...

怎么可能呢,部属高校,几乎都有对口的部省共建,人家对口的省份是出了钱的,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3-6-22 21:42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2 01:48
在讲究人权和自由的前提下,怎么做都是不可行的,因为技工问题的本质就是利益博弈,而这是以损害社会整体 ...

轻松的这个模式怎么这么像苏联的模式啊,好像苏联当年也是这么干的吧,当然我这是信口胡说的,木有调查。希特勒和斯大林还真是一对好基友。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3-6-22 21:44
冰蚁 发表于 2013-6-22 02:36
400大洋是杂费吧。应该不是学费。我记得以后收学费,起价就好几千。好象3000的样子。杂费,住宿费另算。 ...

不是,我01年读大学的,当时是4160,我们学校00级的3000,99级的1500,98级的800,再往前的就不知道了
作者: 年初四    时间: 2013-6-23 20:54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6-22 21:44
不是,我01年读大学的,当时是4160,我们学校00级的3000,99级的1500,98级的800,再往前的就不知道了 ...

我也01年的,4800
作者: xlan1976    时间: 2013-6-23 21:39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1 21:48
这一点,即使在欧美也是无解的~``

即使把技校老师的工资提高到相当于企业的水平,那么这个成本又 ...

我不知道纳粹德国的方式是什么样的,不过德国的企业都是自己开办技术学校培养人才的,至少德国的航空公司是如此。AMECO的技术学校就是跟汉莎合作后搞起来的,我们现在也在这样做。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6-24 09:06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6-22 08:44
不是,我01年读大学的,当时是4160,我们学校00级的3000,99级的1500,98级的800,再往前的就不知道了 ...

查了一下

85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只对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和定向收取学费。89年,国家才对高等教育进行收费,象征性地收200元(但我怀疑不是全国所有高校)。1993年,开始收费并轨试点。1996年在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涨过2000元。1997全面并轨后,学费3000元左右。00年,高校收费标准提高,学费超过4000元。
作者: 四处张望    时间: 2013-6-24 09:23
广东从94年开始并轨,当年最好专业学费3600,之前都是双轨
作者: chalet    时间: 2013-6-24 10:51
水风 发表于 2013-6-21 20:05
不是我记得那么精确,而是手头上还保留着当年大体的账目。

92年我们是收学费了,400大洋,但铺盖(包括 ...

那个时代,师范是不收学费的,至少大部分指定的专业(就是一定要当老师的哪些专业)是不收学费的。
作者: chalet    时间: 2013-6-24 10:54
本帖最后由 chalet 于 2013-6-24 10:56 编辑
冰蚁 发表于 2013-6-22 02:36
400大洋是杂费吧。应该不是学费。我记得以后收学费,起价就好几千。好象3000的样子。杂费,住宿费另算。 ...


学费在89年肯定已经有学校开始收了。至于几千的学费,那已经和我不是同一年代了,小孩子的事情,我就不清楚了。。。
作者: pilgrim    时间: 2013-6-24 18:01
现在好多省会的重点高中会去弄些分数高 成绩优秀的农村学生来自己学校读书,以提高重本的升学率,不知道这些农村学生是算到城市呢还是农村呢。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6-24 21:34
pilgrim 发表于 2013-6-24 04:01
现在好多省会的重点高中会去弄些分数高 成绩优秀的农村学生来自己学校读书,以提高重本的升学率,不知道这 ...

有意思的问题,还有进城的农民工的子弟怎么算?
作者: 一身轻松    时间: 2013-6-24 22:22
xlan1976 发表于 2013-6-23 21:39
我不知道纳粹德国的方式是什么样的,不过德国的企业都是自己开办技术学校培养人才的,至少德国的航空公司 ...

Luffuthansa就是纳粹德国建立的国有企业
作者: xlan1976    时间: 2013-6-24 22:41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4 22:22
Luffuthansa就是纳粹德国建立的国有企业

但这个现在一直是如此,而且咱们也是这样搞得,所以谈不上政治正不正确。。
作者: 烟波钓徒    时间: 2013-6-26 09:19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6-22 21:32
怎么可能呢,部属高校,几乎都有对口的部省共建,人家对口的省份是出了钱的, ...

是否公平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人出钱,而是有没有出钱的权利。
如果清华北大把招生名额拿来给各省竞标,结果会是怎样。。。

另外一种方法可以完全把标准统一,然后提高学费,同时各省给自己的考生提供奖学金。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3-6-26 09:49
本帖最后由 齐的隆冬强 于 2013-6-26 09:50 编辑
烟波钓徒 发表于 2013-6-26 09:19
是否公平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人出钱,而是有没有出钱的权利。
如果清华北大把招生名额拿来给各省竞标,结果 ...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不大可能再有清华在江西和江苏的招生规模大致的情况了,虽然江苏是富省,江西是个穷省,对于广东来说一点毛毛雨的钱,到了甘肃可能就要伤筋动骨了,这是我们国家的现实。其实现阶段也有例外的,就是中科大,中科大在安徽本省的招生就不像北大清华那么本土化。不知道这是为啥?
作者: 烟波钓徒    时间: 2013-6-26 10:16
齐的隆冬强 发表于 2013-6-26 09:49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不大可能再有清华在江西和江苏的招生规模大致的情况了,虽然江苏是富省,江西是个穷 ...

不过这个不是我的建议,我的建议是恰好相反,录取的时候不应该考虑谁钱多这个因素,至少对于教育部属的高校来说。当然别的高校或者专业学校可能有不同的标准。
作者: 然后203    时间: 2013-10-1 12:28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12:50
农村贫困但资质好的学生绝对应该享受学费、生活费的补贴,现在应该已经有这样的举措了吧?农村中小学教师 ...

师资问题,可以用城乡中学或者大学中学对口扶持来解决。因为在现有机制下,好老师绝对是会向资源密集地区流动的,只有用荣誉、职称加分等等来让人才逆向流动。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10-1 12:36
然后203 发表于 2013-9-30 22:28
师资问题,可以用城乡中学或者大学中学对口扶持来解决。因为在现有机制下,好老师绝对是会向资源密集地区 ...

定向对口扶持已经被证明是低效而且无法持久的。老师需要相对固定,对学生、环境、家庭、社区熟悉,才能成为好老师。高度流动性对于师资不利,而定向对口扶持最大的问题正在于此。
作者: 然后203    时间: 2013-10-1 13:15
晨枫 发表于 2013-10-1 12:36
定向对口扶持已经被证明是低效而且无法持久的。老师需要相对固定,对学生、环境、家庭、社区熟悉,才能成 ...

这倒也是。生拉硬拽的老师肯定没有好好教学的心情。
TG在这一块上也下过不少功夫,比如华农的徐同学,被树立典型后很快就成全国人大代表了。但问题的解决远没有这么线性直接。

基层的体制是不能依靠的,这是我这几年的观感。问题要靠外来力量来推动。

长远想一想,农村的衰败也是必然。任何事情都讲究积累,书香门第容易出俊才。农二代能做的就是尽量不掉队,为下一代准备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没有任何鄙薄的意思,因为我也是农二代,既感受过中学时代智力突飞猛进的欣悦,也经受过进入现代生活的各种不应,由此而觉得人都是有局限性的。农村孩子的局限可能植根于成长过程中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乏,先天的营养不良和后天的训练不足,在现代竞争中是不占优势的。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10-1 21:13
然后203 发表于 2013-9-30 23:15
这倒也是。生拉硬拽的老师肯定没有好好教学的心情。
TG在这一块上也下过不少功夫,比如华农的徐同学,被 ...

这个问题只有随着城镇化和农村一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才能真正解决。强扭的瓜不甜。好在中国农村的城镇化已经在高速进行中,农村生活水平也今非昔比了。老实说,过去农村都不见的有多少教育要求,老师好不好有什么关系?
作者: 然后203    时间: 2013-10-2 12:58
晨枫 发表于 2013-10-1 21:13
这个问题只有随着城镇化和农村一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才能真正解决。强扭的瓜不甜。好在中国农村的城镇化 ...

老师好不好是有影响的。

过去的农村教育资源,由于相对封闭,至少能够保证内地好老师留在本地,现在大部分都到大城市里面去啦。
而且过去的教育体制和条条块块计划分配,农村的后续师资力量是能够得到基本保障的。
作者: 吴承骏    时间: 2013-10-2 21:53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集中优秀教师,推出好的公开课等,究竟动了哪些人的奶酪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10-2 22:33
吴承骏 发表于 2013-10-2 07:53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集中优秀教师,推出好的公开课等,究竟动了哪些人的奶酪 ...

你是说,网上的远程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课堂教育?
作者: 吴承骏    时间: 2013-10-3 21:07
晨枫 发表于 2013-10-2 22:33
你是说,网上的远程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课堂教育?

嗯,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把一些优秀教师讲的课程做成视频,或者再加上重点难点分析,再把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汇总,毕竟要教的知识点就那么多。就是少了课堂互动,但是作为老师、学生预习、复习的资料也可以吧。
作者: 晨枫    时间: 2013-10-3 21:21
吴承骏 发表于 2013-10-3 07:07
嗯,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把一些优秀教师讲的课程做成视频,或者再加上重点难点分析,再把学生可能产生的问 ...


想法很好,实际上做不到,否则电大、函授早就取代正规大学了。
作者: bbceve    时间: 2013-10-6 18:08
晨枫 发表于 2013-6-24 21:34
有意思的问题,还有进城的农民工的子弟怎么算?

那都是顶尖级别的装饰品,一个年级50个不到。跟城市一流学生相比没区别的怪兽。这些本来就是有能力通过高考杀出来的人,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扶一把就能从大专变成二本 B线变成A来的人

农民工子弟多数没户口,进不了城市初中,考高中直接扑街。

上海曾经把民工子弟跟市民学校合并,结果就是分数直下三千尺,小市民纷纷转校跑路。民工学校跟市民学校的学生差距太大,没有任何学校有积极性去当填坑人。


作者: Radiohead    时间: 2013-10-6 20:53
本帖最后由 Radiohead 于 2013-10-6 21:01 编辑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12:50
农村贫困但资质好的学生绝对应该享受学费、生活费的补贴,现在应该已经有这样的举措了吧?农村中小学教师 ...


我是在农村读书的。
1. 农村师资力量差。 现在想想雷死人。 语文老师不会拼音,害得我高考第一题就不会做。中学才开始abc,英语老师是一个学俄语的一个老头,自学了一丁点儿英语就来教我。高中老师的质量,咳,一张卷子讲一两周,消耗课堂时间为目的。
2. 资讯很封闭,中考连考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我中考就是裸考。。。

“绝对应该享受学费、生活费的补贴” 这个东东应该是没有,至少我老家是没有。
现在老婆在上海教书,教学质量和我读书环境一对比,简直是NBA球队和校队的区别。我对上海同龄同事也有些了解,对老家现在的教育也有些初步了解, 对比下来, 城市教育的进步比农村大。
作者: 齐的隆冬强    时间: 2013-10-6 22:24
吴承骏 发表于 2013-10-2 21:53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集中优秀教师,推出好的公开课等,究竟动了哪些人的奶酪 ...

起码动了,教学能力不咋地的老师的奶酪啊
作者: jin155    时间: 2013-10-8 10:45
晨枫 发表于 2013-6-19 12:50
农村贫困但资质好的学生绝对应该享受学费、生活费的补贴,现在应该已经有这样的举措了吧?农村中小学教师 ...

补贴,在我们当年上大学时,那就是扯淡,玩弄人。
贫困生补贴每月50元,特困生补贴每月100元。勤工俭学(在图书馆大家都读书的时候去墩地,一小时三块五毛钱),后来我直接自己上外面贴小广告做家教,一小时不到50元。
还有绿色通道贷款上学,我申请了四年,直至毕业都没有申请到,厚着脸皮在学校一催再催时赖着学费。毕业一年后还了欠费拿到毕业证学位证。

作者: jin155    时间: 2013-10-8 10:46
zilewang 发表于 2013-6-19 14:24
您一顿饭吃了9块5,好奢侈。我一个月才300元生活费了,包括日用品,我当时 的目标是每月生活费150元{:sos ...

我肯定小您很多岁数,当时农村建筑队小工都每天15元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