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r* S& _) _( }3 \0 q m
+ ]2 {- {; H1 }" K, m+ a
/ |: r. n @" O" W7 w相对水面航行、潜望深度航行撞击事故,总体讲,潜艇水下撞击事故比较少。如前所说,在水下航行的潜艇,水面舰船想撞也撞不上了。毕竟世界上潜艇数量数得过来,即使敞开了撒到茫茫大海去,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想撞到一起都不容易。此外,由于各国潜艇活动海域关系,又大大地划出去一块,减少了很多水下碰撞事故。比如法国、英国的核潜艇不会去太平洋、黑海、波罗的海活动,因此与其它国家潜艇在这些海域撞击的概率为零,亚洲国家的潜艇也不会跑大西洋溜达去。 0 j8 t2 m( Y4 h ' W v% L! V1 g4 s( m t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少不等于没有。大致归纳一下潜艇的水下撞击,应该有如下几种情况:意外碰撞、故意撞击与水下触礁。 7 v& M i8 K6 j" x$ ?3 k' _ r! U& m
g3 r2 M, M% E
1、意外撞击
8 P6 Z7 M0 h( W
8 Q: }. c C6 m) d4 @# C意外碰撞好理解,潜艇在水下就是个瞎子,全靠被动声呐侦测。若对方噪音小,或海洋背景噪音太大,淹没了对方潜艇噪音,或战场环境很危急,两艘倒霉的潜艇恰好航线、深度交集,相撞将难以避免。最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2月,英国前卫号与法国凯旋号水下相撞事故。 $ e/ c4 ?- L% Y8 K% o: k; U8 O' J% m6 n2 J
有一点一定要搞清楚:这两艘艇都是弹道导弹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乃国之利器,出海时一向溜边儿躲着走,不会去主动追踪其它潜艇的,追踪不明潜艇是攻击型核潜艇的活儿,SSBN不会去干狗捉耗子的事儿。2 p, `4 M6 x0 B) m. @
; X" e0 n3 G/ g( g# J+ |出事后,英国《卫报》曾就此调侃:“好消息是,此事证明英国核潜艇确实难以探测;坏消息是前卫号太难以探测了,以至在大西洋和法国核潜艇撞上了”。 卫报报道2 H- {: @4 k A0 b% d, i0 X; P
8 a T; N3 l( t
( o1 O& b0 z2 g8 Q! s% s& a& \2 f2 L% L ?" h
法国报纸关于这次撞击事故的报道,我怀疑报纸照片是资料照片。6 Q e; ~8 F- B5 q% Y0 N
" }' s# k1 Q/ \( Q4 e: r
法国人比较搞笑,撞完了都不知自己撞了啥,法国国防部说“貌似撞了一坨水下不明物体”。直到英国人跟法国通报,他们才知道咋回事儿。据说法国潜艇撞得比较惨,艇首的声呐导流罩都撞烂了,花了一大笔维修费。英国前卫级的造型,威猛有杀气,看上去比法国凯旋级坚固结实。 : K s: w* n7 t% t' n+ ^, k% V1 Y/ y% ]0 ~- t' O
这次撞击就属于典型的意外撞击,报道称它们的水下航速都比较低。换言之,都处于低噪音航行状态。为避免暴露,SSBN游弋基本都是这个状态。法国人一向特立独行,不肯告知自己的活动海域,结果两国核潜艇活动区域叠合了,发生碰撞是早晚的事——当然话说回来了,与老谋深算、阴险毒辣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打交道,留点心眼儿本身也没错。英国佬给法国人使狠招儿也不是一回两回了,用太祖的话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啊!) l% o, [7 f, c
0 t: `" j* z1 p$ F0 K) q' E
题外:个人感觉英语国家相互间合作相当好,一旦有战事,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传统是同仇敌忾、共同对敌。举凡一战二战朝鲜越南伊拉克阿富汗战争,莫不如此。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真是不假。就美英的核潜艇来说,他们协作配合一直不错,美英核潜艇经常在北冰洋海域展开联合行动,最著名的例子是俄库尔斯克沉没事故。当年俄海军搞军演时,美国、英国都派了核潜艇在军演海域执行情报搜集活动。此外,两国还经常在北极搞联合反潜演习。0 |* W/ x) s* B. L1 _1 ^
- @' }4 C* X) r* \" T5 A. v6 D. y. H 5 T5 p8 ]7 a; v: r ; R$ p* k( b( y狼群战术对潜艇的战术配合与安全航行要求很高,遭遇反击四散逃命时意外相撞当是大概率事件。 9 g5 v' z9 E, s0 U8 s8 M6 `0 O& `: p, y" [% j( ~* {0 B
说完最新的潜艇水下意外碰撞,再往前倒到带:个人估计,二战时德国潜艇保不齐会发生水下碰撞。须知,狼群战术对潜艇的战术配合与安全航行要求很高,加之盟军反潜战相当凶悍(最著名的要算“黑色五月”了,1943年5月,盟军在一个月之内,击沉德国潜艇41艘,击伤37艘),U艇在夜间袭击船队时一般采用水面追击与攻击方式,但遭遇护航舰反击时,是要潜到水下躲避攻击的。四散逃命难免会手忙脚乱,U艇全副精力左突右冲地都用来躲深水炸弹了,因此意外相撞的可能性相当大——德国潜艇数量实在太多,若一艘一艘地查对,工程太浩大,我只好偷懒瞎猜了,欢迎熟悉二战潜艇战的高手提供真相。 6 n7 e. C R9 W) x) J' C$ v2 G7 @7 _& [/ O
下面咱就按真发生了水下相撞往下说。+ n9 i. Q4 m& X0 s! b8 }
; v# _: C+ [; |* @* c+ W3 v那时潜艇水下航速都不大,加之电得省着用(满电全速开,顶天了跑不到一个小时),轻易不敢开全速,自然撞击力道也不大(当然,艇体也单薄,抗沉性不好)。有没有过水下相撞不好说,赶上寸劲儿肯定也能撞沉(418艇是现成的例子);即使撞伤了浮起,也肯定被盟军击沉;若不浮起,只好掉到极限深度以下,被大海压个粉身碎骨,结果还是一样。死人不会说话,德国艇员怕是没机会说出真相了。 & g7 u! V1 s1 E 0 s l; q( l3 P; m9 ^ 7 T6 n5 k- Z) Y; i f( I
3 p# x! {8 B4 f) ~* f' ~每种潜艇都有特定的音响特征,这种特征又被称为“音纹”,而收集“音纹”就需要抵近跟踪收集,然后据此建立音响样本数据库。不论是平时还是战时,这种数据库都是极具价值的资料。这种情报收集工作具有很大风险,尤其是跑到人家领海,一旦被对方发现,遭受攻击的风险很大。冷战时期,美国潜艇经常跑到苏联海军基地附近进行情报搜集工作,目的是获取对方的“音纹”、了解对方的反潜侦测系统以及反潜战术,苏联亦然。冷战结束后,这种情况仍然延续下来。这艘美国潜艇是在执行类似的间谍任务。 8 w, S1 y; x* u . j! Q7 O. S9 H" r/ \; m$ |8 O“巴顿. 鲁日”号跟在刚出港的K-276号后边,以与被追踪者保持着相同的航速。塞拉级是苏联第三代SSN,声呐系统比较先进,且其航行噪音较低,所以这艘美国核潜艇被K-276号发现。这艘俄潜艇掉头向“巴顿. 鲁日”号冲了过来,两艇发生了水下相撞,K-276号舰桥前端被撞烂,美国潜艇耐压艇体遭受重重撞击。 7 E4 v0 y, y3 G, a . e- }9 G" w; j. r1 {+ |" y! q4 h2 `; ]( c6 _3 P7 i, u5 Y " v& Y; H1 F5 r, A7 r$ l3 A
K-276舰桥被撞瘪,但撞在这个位置并不致命。 ( w$ p6 Z/ `& c" U; J 3 }, p7 Y2 Y1 ]. m5 t# F ( j4 D; b9 m& u6 R$ \9 [1 ]/ @ , b' {. B. ]. b& R ^) }撞击示意图。美国潜艇“巴顿.鲁日”号已经侵入苏联领海。6 B/ h/ _# i Z
8 h2 R3 s- w& j7 s
6 _9 Z+ t% P, T. }" x1 r/ P. t指挥台围壳是非耐压艇体,撞在这个位置并不致命,但耐压艇体遭受如此撞击是非常致命的,“巴顿.鲁日”号被撞得实在太狠了,三年后不得不退役。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K-276号修复后虽历经了苏联解体带给它的种种磨难,仍然服役了很长时间。今年吧,俄海军准备对其进行现代化改装,估计还能服役很长时间。3 E, Z- x7 P' R! V, m
5 L& @2 G! H# ?! U, ~除了艇与艇撞击外,1983年,还发生过水下的苏联核潜艇(K-324号)螺旋桨绞上美国拖曳线列阵声呐的事儿。美国正在试验最新型拖线阵声呐,一看这宝贝跟苏联潜艇纠缠不清,自是着急,一旦落苏联人手里,那可是重大技术泄密。于是派军舰把K-324号围了起来,叫苏联潜艇把拖线阵声呐交出来。苏联人也急的不行,螺旋桨被缠住了,潜艇在水上趴了窝,想跑也跑不了,于是急招本国舰船解围。双方对峙了几天,后来潜艇被拖船拖到古巴,那段线列阵声呐到底成了苏联的礼品,实在很值。1 C' i3 ~8 o' Y% A: T
2 E- c! g O( f- U7 B
4 g+ D0 i3 D1 h6 U + t3 M9 ^) w* W& ^! s! D 2 H5 G- _# U& D" y2 @' |3 p6 ]( g- G8 h; k
2 i" f( t. m, n( ]2 l作者: holycow 时间: 2013-6-10 04:56 $ X5 u' Q b' Y" t; T) z9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