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从奎宁到青蒿素 [打印本页]

作者: 京虎子    时间: 2013-3-31 21:18
标题: 从奎宁到青蒿素
人生真是太美好了,连数百年一遇的教皇辞职都让我赶上了,就见全世界各地的红衣主教们聚集罗马,选出了第一位出自耶稣会的教皇。+ P& V! b/ R! Y
- |2 m- a6 F6 B) b" b$ Z6 ?
能去罗马选教皇,代表在天主教中的地位,算起来都是一方霸主,至少可以一手遮鸡奸,反正有被选出来到那个顶缸,他不愿意顶了就再选一个。1 Y2 t+ ~/ P$ x  w2 v7 S
. x& e/ e( F9 x$ j$ ^$ |
曾几何是,到罗马选教皇对于红衣主教大人们来说是催命,去以前得安排好情人私生子,洒泪和亲友告别:怕是要末日审判时再见了。
8 h; C3 u% X- H
) J, u. {' Q" s, [+ X( g3 t难道当年教廷内斗险恶到了如此的程度?
/ P# `0 K: g( g9 i/ E" A0 L& X* ^1 ]
这是因为罗马的疟疾流行太厉害,从1492年到1590年将近100年间,先后有五位教皇死于疟疾。每一位教皇死后,就得选新教皇,各地赶来的红衣主教们总会有好多位死于疟疾,以至有人干脆拒绝去罗马,你们愿意选谁就选谁吧,我弃权。: K6 I7 ?+ f) f% z
$ ~# }1 r& W6 P- S! y
1640年,耶稣会的胡安·德·卢高被选为红衣主教,很坦然地去罗马上任了,选他的那帮人笑得尿都出来了:这傻瓜还真以为是好事哪。  M& B) P! Q' b7 A2 o
+ N* _) |; [7 _# E# `0 n
到了罗马正好是夏季,教廷里天天办丧事,一多半人正得疟疾,剩下的一小半人已经打算开溜了,人心惶惶唯独卢高泰然处之。莫不成真来了个圣徒?非也,卢高从随身带的小箱子里拿出一小把粉,就水吞下:诸位,耶稣会有神药,从此不惧疟疾。( g7 W7 V) `+ A0 B

& p, Y% V8 S& w; E8 ~/ p什么东西?' {) q+ }% |4 ~0 F
" B4 B& U6 r5 E% p( |
耶稣会粉。卢高将该份分送教廷中得疟疾之人,服下数日后竟然痊愈了,耶稣会粉名气大振,大家纷纷索要,对于非教徒中人,卢高就不白送了,要用真金白银买,从此耶稣会财源广进。
1 q4 @& b$ f0 D6 N4 s
! j4 {# _" j) z) x% ~! i耶稣会粉,是用生长在南美的金鸡纳树的树皮磨成的粉,1820年,法国科学家皮埃尔·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卡芳杜从中成功地分离出抗疟有效成为,命名为奎宁。
5 Q4 A5 @- _9 p0 C8 G8 N0 o/ C1 S7 G+ R# Y+ \6 r1 s3 H3 [5 M+ w
疟疾是一种寄生虫病,它之所以厉害,是因为疟疾的疟原虫可以在人体内寄生,也可以在蚊子体内寄生,还可以在其他灵长类体内寄生,只要有蚊子存在,疟疾就能在传播。没有人一生中不被蚊子叮咬过,如果生活在热带地区的话,被蚊子叮咬的次数就数不清了。比如马拉维人平均每年被蚊子叮咬170次,因此他们之中40%到70%身上有疟原虫寄生。蚊子中只有按蚊能够让疟原虫寄生,在430多种按蚊中,大约有70种能够传播疟疾。
% Q8 S: w2 J& c2 Q! L* b% j6 A7 s9 N
疟疾的传染性很强,远非艾滋病所比。每个艾滋病毒携带者能感染两到十个人,而每个疟疾病人能感染上百个人。母蚊子在产卵之前要饱餐一顿鲜血,如果此时它所叮咬的是一个疟疾患者,疟原虫就会进入蚊子体内,其孢子存在于蚊子的唾腺中,当这只蚊子再叮咬下一个人的时候,疟原虫就通过蚊子传入人的血液中,先在肝细胞中增殖,一周后进入红细胞,又可以在蚊子叮咬时让蚊子吸走,再传给其他人。' p: G3 e6 I$ f) n
8 ^+ E8 k$ m& B7 u* c: j6 {
疟疾分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型疟四种,每一种都是由一种疟原虫造成的,其他种疟原虫能在其他动物身上寄生,包括灵长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但不能在人体内寄生。各种疟疾的症状都差不多,发烧、寒战、剧烈头痛和肌肉痛。疟疾常常会复发,发烧通常是间歇性的,为期两到三天,但恶性疟则不会出现间歇性发热,因为病人很快进入昏迷,然后死亡。死于疟疾的人主要是因为患恶性疟造成的。
/ @" j" R5 Z7 {& O- J" F& S  e% U' v. j. U8 @* K+ Z' h6 o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疟原虫就在非洲存在了。蚊子起码出现在4千万年到6千万年前,疟原虫起码出现在3千万年前,那年月人类连个毛都没有,蚊子吸其他动物的血,疟原虫以蚊子为基础,再适应其他动物。. P; U( j; \: _( Z9 p/ B  ?8 `
7 t- m& D. d+ E, G. B/ {
这样一来人类从诞生之时很染上疟疾,很可能在古人类和猩猩的接触中,疟原虫从猩猩身上进入人体,由于偶然的机会而适应了人体,再经过蚊子在人类之间传播。到了一万多年前,人类开始定居、从事农牧业,人类的基因的自然选择速度加快,尤其是一些不利于对抗疟疾的基因消失了,因此疟原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基因结构。0 a( s+ f2 p. j
" r9 S. p5 P) O" }* u
经过许多万年的共存,人类对付疟疾的办法是基因变异,一是人红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被称为Duffy抗原缺失。人类故乡西非和中非地区的人有很大比例缺少Duffy抗原,有效地间日疟和三日疟在这些地区便不再构成威胁了。二是珠蛋白β链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的镰状细胞贫血,非洲、南亚和中东人中多达40%的人具有这个基因突变,这个突变可将恶性疟的死亡率降低90%。但这是壮士断腕,因为遗传了镰状细胞贫血的话,婴儿的死亡率达25%。
# E% R2 v- V) [+ U- K5 Q
- X+ _3 G3 ?- Z) A5 o& z0 }' t( b有基因突变还得看是针对哪种疟疾,没有基因突变就毫无办法。
1 _, r# |5 W0 o$ x  I4 w
作者: 逍遥探花    时间: 2013-3-31 21:28
抢到虎子老大的沙发了。
作者: 猪头大将    时间: 2013-3-31 22:03
记得之前楼主有一个关于疟疾的长帖,这次是简洁版吗?
作者: 嘟噜嘟噜    时间: 2013-3-31 22:48
虎子大哥问你个事,,我有个朋友得了贫血,医生诊断没治了,好像只剩下8,9个血小板。后来回家从山西配了一种药,我估计是骨髓之类的,在家里整天熬鸡汤,,喝鸽子血,,过了两个多月,人竟然精神起来了。然而这个月又突然地严重了,,,,恢复原样了
5 M6 }# {; }* p- P1 N我想问的是,,1贫血到这个份上有效的治疗方法有么,2,,他这过程是肿么回事?
作者: 梓童    时间: 2013-3-31 23:22
在青蒿素出现之前,奎宁是治疟唯一特效药。
8 P" {0 i- I+ {% O& y. n/ U# C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奎宁有副作用,而中国集全国之力研发的青蒿素在各方面完胜奎宁。
作者: holycow    时间: 2013-4-1 00:10
当年去南非克鲁格杀伐驴,吃Malarone(就是atovaquone和proguanil)吃了半个多月。
; [3 J$ h  i: ~. i' K' p: t
9 w1 D. h, H1 P) k1 k- T伦敦那些High Street的旅行用品店里每家都坐着一个庸医,你跟他说你要去疟疾区,他就给你开药
作者: 老杨    时间: 2013-4-1 19:27
“珠蛋白β链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的镰状细胞贫血”  这个是不是跟地贫有关的基因?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3-4-1 23:32
人类适应了环境 - 环境包括蚊子和疟疾。。。 4 v) E% V8 K1 e1 z# _& L

) _, z% N6 [1 |  F
作者: 京虎子    时间: 2013-4-2 08:26
标题: 2
  B& Q6 a1 j: \/ H7 \
人类的饮食习惯中都包括调味品,通常认为这是为了增加食物的味道,有没有人考虑过在饥不裹腹的年代,只要是咽得下去的东西都吃得很痛快,怎么可能还需要调味?这是到了食物丰富以后才出现的需要,古人能吃顿饱饭已经是最高境界的追求了。7 a  _% M6 f! h7 v" \/ }
  F0 t5 C# @( v, z5 W9 e& E* ?3 y! Y: y
调味品起源于灵长类动物咀嚼树叶树皮的习惯,这种习惯正就为了对付疟疾,因为植物的外皮和叶子上有些能够抵御寒战的成分,世上两大灵药阿斯匹林和奎宁都来自树皮,这种习惯被人类继承下来,渐渐地变成饮食的一部分。. ^* V) P3 V# i

' g9 L2 l& R, ^5 T' A1 @1638年,西班牙王国秘鲁总督钦康的夫人在利马患上疟疾,总督的医生胡安·德·维格听说过印第安人用产自安第斯山北部的金鸡纳树的树皮治疗发热,建议试一下,总督马上派人到800公里外的罗克莎把金鸡纳树的树皮取回来,维格将之研磨成粉末,加在葡萄酒中,让总督夫人服下,总督夫人的热病居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h$ j  @' n7 c( q  f3 z6 q

+ N: l2 k0 t% q) ^在民众的要求下,总督从罗克莎买来大批的金鸡纳树皮,磨成粉后由总督夫人亲自分发给民众,此物被称为总督夫人粉。耶稣会在派驻利马的医生阿格斯提诺·萨鲁曼布雷诺的帮助下,建立了从利马到欧洲的金鸡纳树皮商业通道,控制了金鸡纳树皮,将之制成粉在欧洲出售,获利极其丰厚,这种药被称为“耶稣会粉”。
5 O$ |9 N( V5 ~; X
6 c6 J/ j& B  ~9 h6 u0 r7 m1 `在药物史上,奎宁和阿斯匹林是植物药的代表,于是一些因为挺中医而哈全球草医者将奎宁列为美洲医学起码是印加医学的伟大发明,标志美洲传统医学也很辉煌。但是这些人没有想到一个问题,美洲原来根本就没有疟疾,印第安人怎么可能有一种草药去治一个不存在的病?& X5 k- `, x1 G! R7 k( O$ D
5 K2 y; b, N6 @: N/ ~  V0 }4 R" K
疟疾是最古老的传染病,但它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疾病,远古时人类从白令海峡的陆桥来到美洲时,他们身上也许有疟原虫,但由于跨越两块大陆的时间较长,加上气候寒冷,他们携带的疟原虫都死了,寒带也没有蚊子,等到他们到了有蚊子的地方,这批人血液中不存在活的疟原虫了。美洲的土著蚊子没有疟原虫,因此直到欧洲人来到新大陆之前,这块土地上没有疟疾。; ^' Q9 t% v0 M0 m
  c" o. M8 [- `" Q; d& h1 \) D
欧洲人虽然把疟疾带到美洲,但疟疾并不是杀死土著印第安人的杀手之一,因为在疟疾猖獗之前,土著印第安人已经让天花和鼠疫杀得剩不下多少人了。
4 j* U( U' r0 S0 [6 l0 ]$ l
7 P* ~3 ?, X6 \6 n用金鸡纳树皮粉治疗疟疾并非十拿九稳,首先剂量要对,过大会导致疟疾病情加重,太小则没有作用。其次因为有利可图,出现用含有阿斯匹林的柳树皮冒充金鸡纳树皮的假货,退热可以,对疟疾没用。其三不是每一种金鸡纳树的树皮中都有抗疟疾的有效成分,即便是管用的,也要在合适的时候采下来。1685年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得疟疾后,马上服用金鸡纳树皮粉,可是里面没有有效成分,四天后国王陛下驾崩了。# u' ~) P. M3 g! W
0 c$ P8 W; N1 e; ]9 [" O
8年后,在北京的清朝康熙皇帝也得了疟疾,于是就有了一次中华传统医学抗疟之法大总结,和一回中西药学对决。
; q; g- n/ p1 Z: h
作者: 史节    时间: 2013-4-2 11:12
京虎子 发表于 2013-4-2 08:26
, A4 P' P# q* O人类的饮食习惯中都包括调味品,通常认为这是为了增加食物的味道,有没有人考虑过在饥不裹腹的年代,只要 ...
- z( w6 D1 O2 c# u5 I2 h$ v
对中医问题上京虎子是用钝刀剌肉,贼拉拉的疼啊。
作者: 京虎子    时间: 2013-4-3 06:48
标题: 3

8 w$ {$ ?" w" x康熙得疟疾,是因为朝廷平三藩之乱,八旗兵深入南方疟疾疫区,回来的时间就把疟原虫也带回来了,先传给了北京的蚊子,然后就在北京城里传来了,连住在紫禁城里的皇帝也不能幸免。当时根本不知道这是一种寄生虫病,也不知道是怎么传播的,至于治吗,中医有的是办法。! a, `! U7 T0 Q, O! d

; ~3 x7 t- @  Z) m4 y1 w' B还没有中医之前,中国就有了许多年疟疾了,因此中医从一开始就涉及到了疟疾。疟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素问》就有《疟论》《刺疟论》等专篇,《神农本草经》有用常山治疟疾,。《金匮要略》的疟疾脉证并治篇以蜀漆治疟,并加了疟母一症,治疟用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的鳖甲煎丸,沿用至今,除此之外,还有柴胡等药。! e  N7 [5 _8 W$ Q
- g" }5 {* M0 V
到了康熙得疟疾的时候,中医抗疟起码有两千年历史了,这么博大精深,驱除皇上的疟疾还不是轻而易举?
/ @. l! ]: t. w8 A& `5 |
  `) ~# q  F) |8 w, B4 X1 ~皇上在宫中病得一会冷一会热,太医院全力以赴,找个老鳖,拔下来做鳖甲煎丸,再加上蜀漆、常山、桂枝、柴胡一起上吧。不成,这回是皇上,不能当药罐子,得先做试验,在宫里养着一伙疟疾病人,先给他们吃,治好了再给皇上用。  E/ }5 s2 n- s4 y9 ?

, c$ v$ q+ Z( j* g9 }9 W于是,从有文字以来,所有中医书籍中记载的治疟方法全试了一遍,结果统统无效。
1 a: g  }7 y4 N* q2 ~& E  g) X$ k6 q2 J' ?  r6 R/ h  D& ?
怎么回事?博大精深的中医这是怎么了?5 z3 L7 }7 A3 w1 }8 X- _/ a
  m" E/ B0 \4 F4 ^) r
不能怪中医,全世界的医学整了几千年了,没一个能对付疟疾的。
; {! g+ G9 Q1 G' T' g7 t. R4 S
; A0 d. W  G& W太医院只好老老实实说能耐全用上了,皇上恕罪吧。康熙在冷热交替中这叫一个气,心说非得我亲自得会疟疾才知道中医抗疟全TMD不靠谱。
/ u. g7 b: u1 ]' g: T
5 C* ~! y" r! l" K现在怎么办?到民间去找老中医的秘方吧。朝廷张榜招贤,向民间征求良法。清廷这个做法,非常符合中医爱好者的理论,就是好中医都在民间。于是在验证了学院派后,又对民间中医的丰硕成果进行了一场验证。, J: p% @4 r& i3 _3 G

' `& w- r, L6 Q  G, b用不着担心没人献宝,关于奖励之类的都用不着说,只要治好了皇上,便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于是各路神仙带着方剂草药丸药用具,络绎不绝奔北京城。到了北京,以打听献法的规矩,当即就跑了一小半。) B8 z/ t$ a/ b0 C( m' A* a5 l) E
& `4 V# F9 F+ x/ N
这回不是献红丸的路数,也不是太医院给皇上治病的路数,来了这么多人三教九流都有,万一有个存心反清复明的献上毒药怎么办?就算真心想治皇上,民间的东西谁敢打保票?于是先进行安全性试验,派四位大臣负责,既主持此事,也当安全试验的试验品,献上的药物或方法,都由四大臣先试。为什么不找些下人?是因为让骗子们知道,把哪位大臣吃坏了都便宜不了。四大臣试完后再由宫中的疟疾病人进行药效性试验。
, c- Z( T  X9 b. s8 ^0 _% v- X) L- m! ?3 j
没跑掉那些多少有些自信,于是各种药和法包括某老头的泡脚法某老头的推拿术等一一先由四大臣试,这一来四位大臣可受苦了,那些用上后让人上吐下泻的或者昏死过去的东西把原主找来一顿板子,没什么问题的东西送进宫去让疟疾病人试,竟然还是没有一个管用的。" O' ^9 }; N1 g5 E* H3 w; `- C  W9 q7 {

+ _4 |0 c: v6 u, Q3 w我擦,辫子戏里面的那些神医都躲哪里去了?& m+ \2 s, b* S+ w
: z4 A1 O% l* k) g  N2 P6 r
四大臣正彷徨中,就见来一僧人,一看就有修行,近前施礼曰贫僧有佛光大法。4 w) e5 }6 d7 u( |! o
; ~) D! U  W! i, ~0 z' G
四位大臣眼睛一亮:请高僧速施法术。: J% h" S- w3 f& e9 ~8 e& \

8 g( [( Y/ R/ Y" _4 ~. C! @' D那高僧叫人提来一桶井水,在太阳下照着,他两眼瞪着太阳,嘴里念着经文,向东南西北都祷告了一番,然后郑重其事地趴在地上把水呈上。
8 \3 U1 ]! E! Q8 g5 ]& _
- W$ f. |' |$ B$ u9 @+ B四大臣依次喝了神水,过了几个时辰没有什么动静,吩咐好生招待高僧,令人把那桶水端进宫中。
% `$ I9 t3 T% a0 n
5 o/ F8 S, P. O9 f+ A" B9 H- S1 N大半天后一太监出来了,四位大臣连忙围了上去:公公,可有效否?
' n( Z: h2 e/ p- o0 b
0 M6 x9 ^/ a- x& ?1 F公公一咧嘴:无效。列位大人,娘娘们可说了,找不着管用的药,也不能端一桶洗脚水呀。3 c) H* S7 \1 l3 a6 s! ~7 A, G
6 e9 P; q% T) O- W  s
来人,把那贼秃给我乱棍打出去。5 X% O* R* F5 Q

6 Y/ p6 V1 d1 c! F% U把那和尚暴打一顿后,这几位也没主见了,外面有人报告:大人,又来和尚了。; f: L$ e- g1 m0 o9 M" L* ^( G

! l, d1 \6 ^5 r5 h; f1 i啊,这帮秃驴排着队来骗呀,给我打出去。
; U3 S2 A6 H+ o3 r# ]  U3 C0 D9 g! \, N
大人,这回是洋和尚。
; ]7 F9 x* ?+ S0 Y, p  A" b3 L( w2 F" m
来人是在京的天主教传教士白晋、张诚,他们奉路易十四之命来华,来以前正好赶上王子服用金鸡纳粉治好了疟疾,因此随身带了金鸡纳粉。不过一直没敢献,知道中华医学博大精深,这点粉就别露怯了。一直等到没有献药了,他们才敢出面。+ x5 Y# \+ Q5 V1 Z# T2 }9 X, g

) S$ f& a& B4 a* }) w1 {& _' H国际友人说这东西专治疟疾,四位大臣就着酒喝进去,确实很难喝,不过也没什么大问题。在宫中找了三位疟疾病人,都是一剂见效。这才给康熙服用,很快治好了疟疾。
* t4 r9 f/ O* G6 o' S
2 s6 a8 p4 j) G& c, }真应了那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8 j5 c+ H1 ^' B5 n& l' @7 t( J# i  U3 O1 W
康熙从此找机会就让人服金鸡纳粉,自己也在宫中进行了试验,了解了药效和剂量。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得了疟疾,向康熙请圣药,康熙在批复中写明了使用办法,并且嘱咐不要听庸医用补药的建议,一定要确定是疟疾才服用,可惜等药送到时,曹寅已经死于疟疾。( x+ G+ z, r5 C* N" E3 j3 B
; N0 b0 Z7 W+ \2 l2 t6 F
康熙得疟疾是中医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块心病,历史事实在那里,无法否认,只好装哑巴。到现在中医教材里还包括上面说的那些抗疟方剂方法,让人看得哭笑不得。8 S0 i# l# h+ Z, b. {6 l) z

% h9 m# x( w; t5 f7 V9 Y先别说《黄帝内经》如何牛逼,也别说中医如果牛逼,先把康熙得疟疾这块心病治好吧。
- C0 C  l- g* ]4 m( L8 a2 V
作者: 方恨少    时间: 2013-4-3 21:02
这个好解释。传统中医掌握在汉人手中,而且神医在民间,民间是有特效药的,但救康熙是救一人,换回自己的飞黄腾达,看着他死是救天下,换回汉族的复兴。和救天下相比,真正的神医哪屑于救皇上。
' c) }/ r$ M  S4 Z( j" Y. E* U
  O% M9 t. I9 _1 `% `, q. }" z3 x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了腐败的满清政府早就和西方帝国主义勾结在一起。反清复明,反清复明。
作者: 京虎子    时间: 2013-4-4 07:43
标题: 4
' L/ P& q. R* M/ C0 @  H2 |
奎宁问世后,价格一直很高,不是一般人所能支付得起的,即便这样,全球对奎宁的需求量还是越来越高。西班牙知道这是发大财的机会,国王专门下令,任何人去南美都要得到国王的批准,任何有关南美的材料都不得发表。秘鲁独立后,限制得更严,任何私运金鸡纳种子出境的都要处以极刑。
! \* B8 j8 P6 X9 H/ X2 f4 x% V. D8 C
垄断是次要问题,关键问题是秘鲁的金鸡纳树都是野生的,那帮人光扒皮不种树,到了19世纪,野生的金鸡纳树越来越少见,再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奎宁就没有了。欧洲人想方设法将金鸡纳树和种子偷运出来,可是金鸡纳树对环境要求太苛刻,很难种植成功,到1848年,在亚洲和荷兰东印度殖民地种植成功,但这些金鸡纳树的树皮所含奎宁量很低,无法替代南美的原产金鸡纳树皮。
$ u& n! G# L' j; |7 Z. K. |
& U1 @. |7 J1 o$ }& H/ D不能异地种植,能不能自己合成?1856年,英国人威廉·哈维·帕金打算用煤焦油这种废物制造人造奎宁,结果意外地制成了染料。德国人从染料开始建立了庞大的化学工业,然后搞合成药物,埃尔利希的魔球的梦想,成了多马克的磺胺,合成药物就是从试图合成奎宁而发展起来的。
7 W: U3 i$ p# |5 T$ N- D1 m! S3 b. U3 t( F- ?9 |. a" E
另外一位英国人,查尔斯·列格在利马的一家英格兰商行中工作,一次他救了一名落水的叫曼纽尔·印克瑞·马纳米的玻利维亚艾马拉族印第安人,为了报答列格的救命之恩,马纳米就成了他的仆人。列格去澳大利亚搞羊驼养殖业,血本无归后返回秘鲁,打起了金鸡纳树的主意。
, W. R8 q6 ?+ k$ }
0 `8 X1 ?- h  {1 q  a. J5 D$ ?马纳米一直在玻利维亚采集金鸡纳树的种子。他发现了一种罕见的金鸡纳树种,据说所含奎宁量很高,马纳米花了五年时间采集了几磅种子,于1865年交给列格,列格将之偷偷带出境,交给在伦敦的哥哥乔治。乔治·列格找到英国政府,希望政府买下这些种子,但英国政府在此之前已经花钱买了几次金鸡纳树种,全是低产品种,这次死活不上当。乔治·列格只好找别人,最后荷兰政府用20美元一磅的价格买下了这些种子。4 @8 l' a, D) W" r

( Q- c& {7 O' Y# P荷兰人到爪哇种植,因为那里的海拔和气候和安第斯山接近。但这种金鸡纳树非常难生长,稍稍不合适就会夭折。荷兰人将当地的其他作物全部毁掉,包括低产金鸡纳树和橡胶树,只种这种金鸡纳树,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终于种植成功,到1900年,爪哇出产5百万公斤的奎宁,占有66%的市场,到1930年,爪哇产的奎宁占据了全球市场的97%。
$ m/ |0 k( g! Q, G! H0 w. g
' W! ~6 f$ Y: n这笔买卖让荷兰人控制了全球奎宁市场100年,为了对列格表示感谢,荷兰政府于1897年给予79岁的列格每年100英镑的年薪。这种金鸡纳树的树皮直到1944年一直是生产奎宁的最佳原料。
, g, H5 S  O5 m$ f9 ?; ?, W$ M* F, l
为人类拯救了奎宁原料的马纳米则被玻利维亚官方逮捕,受尽酷刑而死。" p' c4 @% z* C0 b0 \* m  q

0 d# T, o2 ^) p8 i7 }荷兰人用铁腕手段控制金鸡纳树皮的价格,如果国际市场上奎宁价格下跌,就毁掉一些金鸡纳树。美国司法部曾经控告荷兰人违法美国反垄断法,没收了存在纽约的五吨荷兰奎宁,但荷兰人根本不在乎,美国政府对此无计可施。
2 [$ y  e6 g1 [
) I$ i! U. i/ \7 W( J后悔得要跳海的英国人在印度种植金鸡纳树成功,但树皮奎宁含量太低,对治疗疟疾毫无帮助,只能在印度内销,结果印度还是保持每年200万人死于疟疾的水平。" Y8 c$ N9 N7 T3 `

1 b* e. I! u" B9 m% N荷兰虽然控制原料,但没有生产能力,便和德国合作,将金鸡纳树皮运到德国,由德国化工厂生产出奎宁来。一战时协约国迫使荷兰不再卖金鸡纳树皮给德国人,导致德国的奎宁生产业荡然无存。
3 i& z( e! z0 O5 q' d7 ]) q9 v- X% p2 L; \8 u) ~' y' |3 d" Y2 d
奎宁的问题首先在于剂量,这种草药的东西无效的时候搞不清楚是剂量不够还是原料本身的问题。此次是副作用严重,包括耳鸣、耳聋、腹泻、头痛和视力障碍,还会导致出血、白细胞数量下降、血凝等,甚至死亡。病人服用奎宁后腹泻、呕吐、腹痛,最后流黑尿而死,称为黑水热,虽然黑水热和奎宁相关性没有得到最后证实,但一旦不用奎宁后,黑水热就消失了,说明就是奎宁造成的。
8 ~$ }9 P$ I' Z9 y  q/ ?
9 G! B$ d5 D7 I: S4 g/ T+ d1 H1921年,美国驻菲律宾总督用4000美元从荷兰人那里买来一瓶金鸡纳树种,在棉兰老岛上种植成功,到1941年,棉兰老能够每年生产出2000磅奎宁。
* f1 R9 ]% p; ?3 Z
1 S( ?: b; r5 c5 G, y: M二战开始时,美国国防部为部队准备了6百万盎司的奎宁,同时向荷兰和南美下了更多的订单,自认在抗疟上准备得十分充分。不料情况突变,德军占领阿姆斯特丹后收到的第一项命令是将这里的奎宁全部运往柏林。随后日军进军南洋,控制了爪哇的金鸡纳产地,短短几个月之内,全球95%的奎宁落入轴心国之手。2 t# g2 @% J* `( i
) W) t/ {# t$ R
此刻,太平洋的盟军疟疾满营,死于疟疾的人数是死于战斗的人数的四倍,按麦克阿瑟的话说,他的部队三分之一正在得疟疾,三分之一刚从疟疾中恢复,只有三分之一能战斗,这样一来美军的奎宁储备被彻底用光。巴丹半岛的美军和菲律宾军中因疟疾爆发而军无斗志,向日军投降,成为美军历史上投降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1 m1 g! Z1 M# }- g6 k/ L9 j; K+ B4 N" Y
盟军将抗疟作为最重要的军事行动,美军组成200多个疟疾控制和检测队,所有在疟疾疫区作战的部队都配备一个,疟疾队的行动和装备从海军运输的第十优先上升到第一优先。派人前往哥伦比亚,将能找到的金鸡纳树皮都运回来,同时将从菲律宾运回的金鸡纳树种子进行种植。但这些都无法应付前线的需要,无奈之间开始大规模研究人工合成类奎宁药。
  |/ i$ ]: n0 E# t3 a( W. b& l! y+ C2 R; [& q: S# V& c' u
太平洋战争中,70%的澳大利亚军人患疟疾,1942年在瓜岛之上的美军无一例外患疟疾,东南亚的盟军的60%得了疟疾。在南太平洋的美军的疟疾发病率为千分之四千,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在战争期间得了四场疟疾,共有6万名美军在非洲和南亚死于疟疾。" Z: h2 Q; |1 U' L9 b, r

% V+ [! m/ A- \: \" O. _# m日本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控制了全球奎宁原料,但日本的化学工业跟不上,一样缺奎宁,以至于因为疟疾丢了瓜岛战役。$ v% N8 p2 ~$ p2 Q+ c, D; E

8 _  w2 n  J# @( Z$ y盟军用完了奎宁后,便让部队使用阿的平,这是德国拜耳公司研制出的合成抗疟疾药,能在血液中待一周,因此抗疟疾不错,但对间日疟效果不如奎宁。4 G$ A. ~# a4 w; D  p! O

$ f) g! L/ {: y2 Q' ?可是,阿的平在盟军中得到一致的抵制,因为正在和日本鬼子拼命,谁也不愿意变成黄种人。) M1 \) _2 D4 Z  ?7 i
+ n5 p1 @: o! C& S
德国人的思维很直接了当,能治病就不要管其他了。自从染料业兴起,什么东西都从煤焦油里面提炼,现成的染料改一改当药用,结果德国的合成药吃了以后都能把人染成其他颜色,吃完阿的平浑身上下都是黄的,加上这种来自染料的东西副作用特大,盟军官兵对阿的平非常抵触,麦克阿瑟也不信,让澳军医学总监尼尔·汉密尔顿·费尔利提供确凿的证据。
5 N% E- V# E- I
0 ]: R# g6 {: C4 o+ K费尔利在澳大利亚做了人体试验,证明阿的平有效。1944年,17000名澳大利亚部队登陆新几内亚,上级下令全军服用阿的平,如果有的部队没有服用的话,其指挥官会遭到撤职的处分。战役开始后,尽管新几内亚到处是蚊子和疟原虫,但澳大利亚军无人得疟疾。费尔利很得意,没想到三个月后,澳军又出现疟疾。这一下没人愿意再吃了。高层研究后认定是由于没有按规定服药造成的,司令史蒂文斯少将下令,一定要按规定服药。" _+ r+ L, @" V3 e( L& e

: z! |2 N- C6 {2 o% T这是历史上最严格的一条关于服药的军令:全军必须排队吃药,由指挥官亲手放到士兵的嘴里,士兵喝水吞咽后要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这样还不成,士兵要张大嘴巴,让长官检查是否真的吞了下去。士兵如果私自暴露身体比如挽袖子的话要受到惩罚,夜间每两个小时要吹号,大家起来往身上和衣服上喷驱蚊药,于是一半人失眠。: z! m$ U9 d) A/ m
+ O8 x7 p9 j9 D1 L8 u3 D
但是疟疾还是不断出现,病人包括高级军官,这样就不能完全怪士兵不遵守纪律了,军方经过调查,发现士兵们不仅按命令服药,而且还用阿的平当阿斯匹林用。只好请费尔利前来,费尔利认为也许是阿的平吸收的不够充分,也许是一种新的疟疾,也许是别的病。他在九名病人中的七个人的血液中发现了疟原虫,但所有人的血液中都有阿的平。费尔利无法面对这个现实,他还是认为部队有什么花招,例如士兵患病的比军官多一倍。+ }. `* R# Y" O# k
: @' y5 E+ J) M: j6 ?  Z
真正的原因是,耐药性疟原虫出现了。
: _- u; c# D, B, Z, P7 L
* t( J/ {$ Y, V" \$ K  W8 G奎宁出现后,人类对疟原虫占了上风,经过一百多年,炼成了耐药本领的疟原虫开始卷土重来了。; O* {4 \6 H- A

作者: 山远空寒    时间: 2013-4-4 08:38
京虎子 发表于 2013-4-4 07:43
  h( g# w* L) \6 V9 Y奎宁问世后,价格一直很高,不是一般人所能支付得起的,即便这样,全球对奎宁的需求量还是越来越高。西班 ...

, N# z: E. |! }虎老师,请教,父母现在服用一中USANA的保健品,号称是美国保健品第一品牌,有三个获诺比尔奖的专家在那个公司研制,他们感觉还有效果,这个敢不敢让他们一直吃呀。
% s- |/ S, l' M2 w8 h
+ a$ ~$ u: L7 `( v9 @2 D我记得你说过,最好的就是正常饮食,多运动。
作者: 京虎子    时间: 2013-4-4 09:14
山远空寒 发表于 2013-4-3 19:38
$ Y+ z$ D5 d* i- w9 Y( D虎老师,请教,父母现在服用一中USANA的保健品,号称是美国保健品第一品牌,有三个获诺比尔奖的专家在那 ...
: |" L3 L/ R  R/ L
这是一家老鼠会公司,哪里有什么诺贝尔奖?他又很多产品,看吃的是那个
作者: 牛铃    时间: 2013-4-4 10:00
昨天听广播,老外有一家药品公司在印度打输了专利官司,抗癌药的价格可以从3000美刀降到200刀。虎兄能不能聊聊?这专利费收得也太高了吧
作者: 京虎子    时间: 2013-4-5 07:24
标题: 5
本帖最后由 京虎子 于 2013-4-4 18:25 编辑
" H" W1 ]9 y0 g) t' U. f7 g0 h
+ \- I6 `/ d7 ^阿的平的事没有被深入追究,因为有了氯喹。
6 M6 m, r' }) ~; V9 p- ^9 i0 C6 M5 O1 ?7 x
1934年,德国拜尔公司又研究出一种新的抗疟疾药氯喹,经过试验发现对人体毒性太大,就没有推广。二战中,美国科学家对上万种化合物进行了抗疟筛选,发现氯喹的效果最好,而且副作用较小,1944年起提供给盟军使用。, V. F: G  r6 R! E5 b
1 K, O1 J) l4 r
1947年,美国药厂开始生产氯喹,这是第一个大众化的抗疟疾药,经过临床试验,发现氯喹比奎宁的效果高8到32倍,很快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使用。二战之后,市场对奎宁的需求严重萎缩,荷兰人对奎宁的垄断一去不复返了。
7 D5 D& I# o) A" S4 u7 S; m/ x0 C# ~
合成药氯喹解决了抗疟药物的来源和成本等问题,它的成功推广给了人们消除疟疾的信心,普遍认为疟疾会和天花等传染病一样被人类征服。( m. q) ^( ~$ M

0 N/ A; T: g) W9 `/ f8 J" I太小看历史悠久的疟原虫了。+ O3 n" U5 W5 G

  i+ S4 {# W! ]; }: f  e$ |1957年,在哥伦比亚和泰国相继发现耐受氯喹的恶性疟原虫。
. C5 k% U$ C3 y& ^6 T# R6 D0 p, h2 T  |+ W1 X# Y
两年后越战爆发,使得耐药性疟原虫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D( h; D& U0 R$ X  N
: F/ t1 v# p* Q- r  E- C/ g在东南亚潮湿的丛林里,生活着两种来自西太平洋岛上的蚊子,斑须按蚊和大劣按蚊,这两种蚊子很适合疟原虫特别是恶性疟原虫的生长,1957年偶然出现在泰国和柬埔寨的耐氯喹的恶性疟原虫在这两种按蚊中进一步发生基因突变,在其他疟原虫被氯喹杀死或者抑制的情况下,这种耐药性疟原虫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成为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占主要地位的疟原虫。
2 J  g1 W# C0 }
! T* b$ M5 b$ g9 Z这种疟原虫的基因突变是针对氯喹类合成药物的,氯喹的作用是进入疟原虫的消化食物的食物泡,对这种不能消化的食物,疟原虫尽力将之排出体外,但速度太慢,在没有排除之前就死了。但具备pfmdr1基因的疟原虫排出氯喹的速度是其他疟原虫的50倍,这样就能够在被药杀死之前把药排出体外。这种基因突变的疟原虫就这样被氯喹选择出来。不仅对氯喹,对其他按照同样思路研制出来的抗疟疾药物也一样,包括20世纪50年代初问世的阿莫地喹,70年代中期问世的甲基氟氯喹,80年代初问世的卤芬酯和奎纳定。# D' m- e/ L5 R
: O6 Q; J. e6 a% H
由于耐药性疟原虫群体已经形成,新的合成药物很快被耐受,根本用不着像氯喹那样等12年。乙胺嘧啶在应用于泰国的当年就出现了耐药性疟原虫,甲基氟氯喹于1975年上市,一年后耐药性疟原虫出现。2 a0 y: H4 p+ A5 Z6 k

6 O2 p  r: A7 g: D; K- G6 n2 h2 \北越和南越冲突开始时,正是耐药性恶性疟原虫刚刚出现之时。大批从来没有在疟疾疫区生活过的南越人来到北越,被安置在疟疾横行的地区,这些人对疟原虫没有任何免疫能力,为疟原虫的基因变异提供了最优良的大量宿主,耐药性疟原虫得以在这批人中毫无顾忌地繁殖,之后的五到十年之间,越南丛林成为世界上耐药性疟原虫的培养箱。除了恶性疟之外,间日疟和三日疟也在越南存在。
, O4 F# ]6 U" Y2 W" J1 _1 L8 X/ W8 m7 S* D1 Q
从1965年开始,美国开始全面卷入越战,对北越进行轰炸,并封锁北越的海港,迫使北越在丛林中开辟“胡志明小道”,将人员和物质运往南方。这样一来大批的军人和民工在耐药性疟疾流行的丛林中长期生活,使得耐药性恶性疟不可控制。经过一个月的行军,北越的一个1200人的团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战斗,有一个113人的连队,死于战场上的有11人,死于疟疾的则有23人。美军对北越俘虏进行检查,12名俘虏中有8名血中有恶性疟原虫。胡志明小道旁边,死于疟疾的军人墓地一共有22座。9 L% ]' ?0 d% A3 U* U4 Y
% W: A0 y, {0 n: o. F$ t
美军也好不到哪里去,1962年到1963年期间,驻越美军出现20例疟疾,其中19例是恶性疟,然后逐年增加,有些战斗部队的战斗力因为疟疾而减半,疟疾造成的伤亡再一次超过战场上的伤亡。1965年到1970年之间,陆军出现四万多例疟疾,70人死亡。连海军和海军陆战队都有24606例疟疾,46人死亡。疟疾有关的疾病占各种疾病的70%。越战中有10万多美军患疟疾,军人回到美国后,也把疟疾带到美国,多次出现小规模流行,这些退伍军人由于疟疾的存在而继续出现健康问题。
* U! @" \# K  j: _0 r& z8 ~+ k% ~5 _1 g" n0 G: x) S0 R( y& j4 h
于是越战双方面临这一个难题:耐药性恶性疟。$ W* r, M: C# T7 a
: ]$ T' [. ^- t- d  [1 e* X+ y
美军进行了世上最大规模的药物筛选,一共筛选了25万种,到了第142490号,找到了甲基氟氯喹,于1975年投入使用,越战都打完了。. x4 _3 N6 x: K# \' Y, M
. F/ g2 t2 r" T- h0 @1 j
五角大楼不可能等着从第一号到第250000号挨个筛选,又投资研究疟疾疫苗,一共研究出二十多种,无一成功,最有效的也只有65%的有效率。
! C  R9 Q& T) j* ~4 w- t& G3 Q3 T) G
3 O) ?* F9 c6 j) n好在这种耐药性疟原虫还没有发展出对奎宁的完全耐药性,使用奎宁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虽然美军有1800多人得了耐药性疟疾,只有12人死亡,就这么熬过了越战。) K- R' H! t3 ]4 D4 {: h3 c
1 f+ B" b1 Z+ V7 ~. [
可是北越熬不过。
% ~/ Q! o3 L( s$ N  u" T( Z1 o
& K; l. G/ ^, E' H3 @* E  t
2 s9 ?# C) K7 b* f
作者: 田做    时间: 2013-4-5 10:01
好帖,再顶一次,谢谢京虎子老师给大家上课,太长见识了~
* v& x! w5 i, W/ l( q) L# {5 K! r# H6 ?1 O4 w: Y- O+ D
曾去过非洲待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过没有得过疟疾。至于是不是有疟原虫在体内,就不清楚了。。
6 s6 F0 _3 n2 e; b) ~4 w& U. i
* ]- L/ D9 o6 R不知道得过疟疾的人有什么后遗症或是禁忌的没有?
作者: nj_power    时间: 2013-4-5 11:20
京虎子 发表于 2013-4-5 07:24
9 h+ k7 @+ z! Z阿的平的事没有被深入追究,因为有了氯喹。( R9 Z" U" o; E" ~% d
: H( P; y" {: l
1934年,德国拜尔公司又研究出一种新的抗疟疾药氯喹,经过试验 ...

$ M8 Z) f+ {! K; \- k/ C难道青蒿素支持北越对抗了疟疾?
作者: duanjian    时间: 2013-4-5 13:32
本帖最后由 duanjian 于 2013-4-5 13:33 编辑 2 p3 F/ @" Q5 z" h  K+ J
nj_power 发表于 2013-4-5 11:20 # ]( q* J' W0 O( e
难道青蒿素支持北越对抗了疟疾?

: a5 t# q9 X! j2 ^* l! ]+ Q" @0 C- A& L# R: |
是中国为了援助北越对付疟疾,1967年启动了大规模的抗疟疾药物研制工作,最后制成了青蒿素。不过,那时越战已结束了。
作者: 京虎子    时间: 2013-4-6 08:34
标题: 6
本帖最后由 京虎子 于 2013-4-6 08:44 编辑
- J- m! [! F+ p1 h$ r, i# |
. h7 n9 _* c" y$ T* z氯喹一出,奎宁一落千丈,有了便宜又大量的合成药,谁还扒树皮呀?奎宁市场迅速萎缩,越共手头只有氯喹,现在听说奎宁管用,被美国封锁成那样,唯一的办法是去香港的黑市上买奎宁,可怜巴巴地买到一点点,无法满足部队的需要,无奈中找中国老大哥帮忙。5 N3 a2 ^. \, x8 S4 D; T* J6 E5 K
& Q5 ~5 V; |1 a* r
可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中国的疟疾也很严重,手头那点奎宁根本不够用,更谈不上支援越共了,只有氯喹管够。. G+ y8 w% t, \

& ?' o. }4 S& A2 p8 u越共问能不能给点新型抗疟药?
2 F/ _- a) T' R- h1 P
6 I' [# L7 _) l" m5 j6 U/ h/ w新药是什么东西?知道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吗?搞药物研究的全住牛棚了。2 g3 B% b1 q. D9 q. X
  Q$ I- D4 O# L. b3 p  x8 P) c  h* E+ L
这件事一直上报到了中南海,太祖亲自拍板,疟疾高于一切。
& |( a  m  n7 ?/ M6 H6 Y/ E
, [. M/ e8 u! c6 Z! X6 Y有了最高指示,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饭店开会,成立全国疟疾防治领导小组,组织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及10省、市、自治区和有关军区的医药科研、医疗、教学、生产等单位,开展5-23项目,参与的科研单位有60多个,参与的科研人员500多名,不少人受到文革的严重冲击,能参加523项目,等于受到了保护,因此热情巨高。
0 b- U& Z8 m* L+ X+ `' m/ W2 C% E, g. ]. A9 m8 y$ H! m& ?4 {/ N8 }
光有终于逃出造反派手掌的热情不够,怎么办?7 o9 ]! v; V7 R) @, Z, w3 v
2 s# D  J" Q# l/ H8 D
美国人知道自己有两条腿,因此药物筛选和疫苗双管齐下,咱中国人走昆虫腿多的道路,生物药品、中药提取、中医方剂、奎宁类衍生物、新合成药、针灸,一出手就是六指琴魔。3 O9 A. i/ i& d! g+ n

" ]4 X8 ?6 D( |5 ?/ W0 T7 a这六大方向中,中医方剂和针灸纯属照顾政治气氛,真有用的话康熙前辈就用不着坚持到金鸡纳霜了,因此523项目的真正的精力用在筛选药物上,虽然没有美国那样的实力,两年之内也筛选了4万多种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提取液,一无所获。8 ^7 u$ M9 c1 H) K4 W

0 f- L6 K, V$ ?和美国的25万多种相比,中国在文革的情况下能筛选4万多种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后来进行的抗肿瘤药物、抗艾滋病毒药物筛选等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美国也一样,后来进行的抗肿瘤药物筛选,进行了二十多年也不过十几万种,当然抗肿瘤药不是单一模型,工作量多了几倍,但相比之下,还差得很远。+ p' J* @; e* j8 z( w8 ]/ E' K$ e
# j4 K/ t2 V6 r5 q8 B& K
这是因为战时,一切为了前线,美方和中方都能够开动全力,尤其是中方,调动了全国的力量,对几乎所有中草药提取液进行了筛选,其中也包括了青蒿。
5 T0 ~' A) ]# i& G' o
) {2 I  Z  u. g$ [- C$ z没有越战就没有青蒿素,中国植物药之所以就有青蒿素这一个拿的出的成绩,除去很大的运气成分之外,战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战争的话,就不会全力在药物上,很可能最后就是几个汤剂和根本无效的中成药。这是蒙国人的,在越战时期,胡志明小道那里蒙不住的。$ P( ?/ m) R$ N2 s: z

, y2 U/ q) g# s6 {两年苦战,一无所获,才想起来还有一家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机构尤其在中草药化学方面是国内的权威,就是位于北京的卫生部下属的中医研究院,现在改名叫中医科学院。
3 _: v) q3 c5 ?! e! i3 y% B. ?! |2 c/ c
中医研究院听起来是研究中医的,其实干的是中西医结合,它的中药研究所大部分是正规医学院药学系毕业生,所做是用现代药学的办法研究中药、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 Y# w( O: |% ~# g- i; a5 p  U

$ ~1 D+ z4 N: P% P- t7 Q有人说现在无法弄清中药在熬制和炮制过程中每一步的化学反应,也无法弄清他们的所有产物,以此说明中药也许有效,先不说他的想法对不对,就说他举的事实,这是典型的井底之蛙。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比较清楚了。
8 j4 `' P& @. _4 s+ k8 {/ c' q" k: D+ ~* N/ k+ G
中医研究院加入项目后,屠呦呦任科研组长,我师母李泽琳教授是成员之一。屠前辈是我的校友,1955年毕业于北医药学系,李老师1953年毕业于上医药学系,可见中药研究所里有不少顶尖医学院校毕业的药学优秀人才。* Y1 D. L' V! k( Z* S8 t4 q6 n

- c$ D/ p9 _* j/ ~% z! `. |8 [中药研究所的路子挺正规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和本草开始,同时收集地方药志,群众来信也不能忘记,这样涵括了历代医术、地方文献和民间秘方,同时找老中医,这可比康熙得病的时候包罗得多多了,这样一来,汇总了2000余种内服外用方药,从中整理出一本《抗疟单验方集》,里面有640多种草药,其中包括青蒿,另外那些声称有抗疟能耐的药物也都没有拉下,可以说是一次中医抗疟方剂药物的大总结。! ?' p. f& u# ?, `! n- h8 u9 f

3 O" X# N+ w$ ~& N$ P1 _重点筛选还是没有成功,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还不如胡椒有效。
& H, e2 e- u. `1 ]3 c( f+ G4 z4 a# c* [: j& M
接下来就是官方的说法了,首先因为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学名为黄花蒿的具有抗疟作用,而学名为青蒿的没有任何抗疟作用,中医则用的是青蒿。其次绝大多数中药用煎熬等高温方法配制,青蒿素在温度高于60度时就完全分解了,不可能对疟疾有任何治疗作用。最后屠呦呦在葛洪的《肘后方》中发现是这样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才意识到一直用高温提取,很可能破坏了有效成分,因此改用乙醚提取,于1972年成功地发现了青蒿素。# T7 u) o0 K# }* W' ?" W

3 k( E2 j$ W5 h但是,这一说法很个明显的漏洞,如果真是从葛神仙那书里得的灵感,不加热,在室温的情况下用水提取就是了,为何灵机一动用乙醚提取?
/ s# P  }$ f* ~& }$ ?+ A9 @. t# W; |$ h; Z; O, o3 ^# C
其次,《抗疟单验方集》都整理出来了,里面连群众来信都包括了,怎么可能没有《肘后方》?还要屠呦呦在统统失败后狂翻书才找到?523项目组不会这么不认真吧?  E1 I! ]* f; r9 p% `

0 j. o# J" c% n! l" \: L! C真相之有一个:这一段是为了表现中医如何伟大而杜撰的,先有青蒿素,然后再到中医典籍里找记载。7 B, ~0 X3 y4 H8 Z. {1 K, S  v

3 N2 O( x/ y7 n做植物药提取,起码要用水提取一次,再用脂溶剂把不溶于水的东西提取出来,美国做抗癌药物筛选就是这样做的。做中药材,除了按熬中药的办法加水烧开,还将蒸馏出的气体冷却成液体进行检测,以免有效成分丢失。2 j- I& K2 l* B7 l' p
8 J8 D) {# f% S" Y7 E
523项目和屠呦呦他们之所以一开始没有发现青蒿的抗疟功效,就是因为拘泥在中草药熬制手段上,失败之后才跳出中药的局限,采用国际上植物提取的办法,用脂溶剂把青蒿中有效成分提取出来。这恰恰说明了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中医的功劳,而是现代医学的功劳。
作者: 五月    时间: 2013-4-6 10:00
523项目和屠呦呦他们之所以一开始没有发现青蒿的抗疟功效,就是因为拘泥在中草药熬制手段上,失败之后才跳出中药的局限,采用国际上植物提取的办法,用脂溶剂把青蒿中有效成分提取出来。这恰恰说明了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中医的功劳,而是现代医学的功劳。
" I0 y1 h4 U- \

  ]: L5 w0 h: @# r: v8 G9 w黑中医的还是专业人士更黑啊 本来大家都接受了“葛洪-青蒿-绞服-臭蒿-低温萃取”这个路子,虎子哥一下手就把中医这最后一点念想给灭了。坏分子方舟子还提倡“废医验药”,按照虎子哥的说明,废医可也,似乎验药亦属多余。0 _, q: v8 k! y8 y3 u. Q) U* u5 {

作者: 光头佬    时间: 2013-4-6 10:01
京虎子 发表于 2013-4-6 08:34
0 }( U+ V+ U% M/ g* f1 |( g- h真相之有一个:这一段是为了表现中医如何伟大而杜撰的,先有青蒿素,然后再到中医典籍里找记载。

. s* L; J6 A$ o* l; L) Z2 c& P. y2 s/ `3 i2 `* h
不过关于这段话,我觉得先生也有点臆断了。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得到您师母的认可。我觉得由肘后方到青蒿素,和由青蒿素到肘后方都是可能的,但毕竟从《肘后方》找到青蒿素的途径会更直接一点。而且,葛洪用青蒿治疗疟病有效应该也是无疑问的,只是因为记载不够清晰,而后人又疏忽了用药方法才导致该药无效。如果,当初有人给康熙用正确的方法服用青蒿,或许就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作者: 史节    时间: 2013-4-6 10:25
京虎子 发表于 2013-4-6 08:34 7 Q9 E" x2 W3 ~6 Y2 z& ^9 b. X- w
氯喹一出,奎宁一落千丈,有了便宜又大量的合成药,谁还扒树皮呀?奎宁市场迅速萎缩,越共手头只有氯喹,现 ...

  p- G3 j6 \/ h- {5 t方舟子的原话:
/ n# t7 c* P- n* [0 t2 D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
* Y& w7 H! s: d8 Y- z的500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很偶然
; w0 t1 G9 ~! h6 i! M2 r地发现了青蒿素。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
& _3 Y& x1 k) v- ^2 ?7 q& y# p《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

4 A5 u% o5 k1 R. {# Z& \  T没准是我引用了以后闹成的误会。
作者: 史节    时间: 2013-4-6 10:33
光头佬 发表于 2013-4-6 10:01 # q2 I2 ~% D4 F; h8 W9 S) A
不过关于这段话,我觉得先生也有点臆断了。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得到您师母的认可。我觉得由肘后方到青蒿素 ...
- |4 m% ^6 v' ?
这个,我还是引用一下方舟子的描述
  i/ \: g' |/ X
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所以屠呦呦才用乙醚提取),用两杯水(东晋的“升”很小,当时一升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即一杯)浸泡一把青蒿,即使用的是黄花蒿,也不太可能泡出能达到药理浓度的青蒿素。

  u* h# b7 [3 k8 H脂溶性的东西用水来泡,效果的确切性很不确切。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4-6 10:35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3-4-5 21:55 编辑 : M) \. A" }6 u& X
京虎子 发表于 2013-4-5 19:34 : }. {: U9 ]5 [1 ]7 d6 A
氯喹一出,奎宁一落千丈,有了便宜又大量的合成药,谁还扒树皮呀?奎宁市场迅速萎缩,越共手头只有氯喹,现 ...

# e# k. [. Y) O: x" k0 C! C! v+ X: t, E% |' y! y! K! S
这里摘一段以前饶毅写的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 ... 8156&from=space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其中描述的研究过程比较清晰。
# b2 ?  {9 K4 n) g
1 M1 j9 ~% y) j+ o
现在不少人知道青蒿素(artemisinin)的作用。它起效快,可以在一线使用,也是在其他常用药物如氯喹出现抗药性情况下,可以改用的药物。当然,青蒿素并非无缺点,也不是可以替代其他所有抗疟药的唯一药物。但是,它治疗了很多病人。在结构上,青蒿素完全不同于其他抗疟药,是全新的一类药物,迄今国内外仍然试图寻找更好的衍生物,以便改进疗效、减少抗药性。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 Y/ P6 b4 j0 J8 A ' F" G' l6 M7 `1 k
不少人知道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但有较大争论。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屠呦呦是否可以作为其代表人物? 3 X/ Q1 U$ _" L# D) i2 B2 R  X; f
. k% l$ Q' _4 `) F  X% S9 l0 @2 W# I
全国性抗疟研究计划“523任务”,据说(但笔者未见资料证明)起始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应越南的要求、也考虑中国南方存在的疟疾问题。当然,今天的公开秘密是中国曾有几十万军人援助越南抵抗美国,虽然以高射炮兵和工程兵等形式。我们所见的正式文件,参与的主要是一些司局级官员,基本未见部级及其以上负责人出现。其正式组织成立于国家科技委员会与解放军总后勤部于1967年5月23日开始的一周联合会议“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那是文革中开会都怕找不到安稳地方的时期。组织有统一的领导(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科技委员会等),其协调办公室一直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参与的单位遍布全国,北京、上海、云南、山东…,人员至少几百。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大规模合作项目,其中有很多人起了作用。
+ g8 V& y- ]; `) h- d4 Y
( f8 q, E/ c# W" p6 a9 C5 a但是,青蒿素的发现是否有代表人物?谁是代表人物? - t( j2 h1 Y% [
9 V. d/ u5 M  Y) [  G
1969年,高年资科学家绝大多数“靠边站”了,不可能参加科学研究。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等应召加入“523任务”。
. a+ I0 r9 f) _
- a" _2 X3 c. O( ~0 M“523任务”分为几部分: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中药部分,不同研究小组试了很多中药,包括药效较强、但副作用较大的常山(Dichroa febrifuga)。张昌绍等于1940年代曾对常山有开创性的研究。他和同事于1943年报道用常山的粗提物治疗疟疾病人,1945年报道常山所含三种生物碱在鸡的疟疾模型上有作用,1946报道常山碱B(dichroine b,后称dichroine b)在鸡虐模型的抗疟作用,1948年报道常山提取的常山碱g (dichroine g), 常山碱b(dichroine b),常山次碱(dichroidine)和喹唑啉(quinazolone)具有抗疟作用, 1947年和1948年确定所有这些生物碱的分子式。“523任务”再次考虑和研究了常山,但遇到同样问题:虽然抗疟作用强,呕吐的副作用也很强,未能克服而不能推广应用。但是,研究常山的路径和方法,基本也是研究青蒿和青蒿素的方法。
; P2 A4 a3 [# J6 x$ e5 A& t( p+ { - u* d  v& R4 n3 V# T$ e0 r# m
而青蒿(Artemisia annua)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中,而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民间也有使用的记录。屠呦呦研究小组的余亚纲梳理过可能的抗疟中药,开列了有808个中药的单子,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有60%到80%的抑制率,但不稳定。屠呦呦给自己研究小组提供的清单含多个中药,包括矿物药:黄丹、雄黄、硫黄、皂矾、朱砂等;动物药:鼠妇、地龙、蛇蜕、穿山甲、凤凰衣等;植物药:地骨皮、甘逐、黄花、菱花、鸦胆子、青蒿、马鞭草等。1971年初,余亚纲从抗疟科研小组调出去研究支气管炎。屠呦呦研究小组后来也观察到青蒿的效果,但水煎剂无效、95%乙醇提取物药效仅30%到40%。应该附带指出,有些古书曾记载热水煮青蒿用于治疗疟疾,这种不可靠的记载妨碍了发现中药的真正作用。 ( t" Q% W6 _$ `6 J  }

1 s9 g* p0 z7 D9 q) t/ L% S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疟作用达95%到100%,这一方法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务”的会议上报告这一结果,获得大家注意,但并未成为唯一的重点,会议总结时组织者建议“鹰爪要尽快测定出化学结构,并继续进行合成的研究;仙鹤草再进一步肯定有效单体临床效果的基础上,搞清化学结构;青蒿、臭椿等重点药物,在肯定临床效果的同时,加快开展有效化学成分或单体的分离提取工作”。 ! G1 _7 L- N) R  E+ o8 C

1 @7 ?& |4 I# {5 R8 F其后,屠呦呦研究小组的工作集中于青蒿。倪慕云先试图获得青蒿中的活性化合物,以后钟裕容成功地获得结晶“青蒿素II”(后称青蒿素),屠呦呦于1974年2月份在中医研究院召开的青蒿座谈会(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共同参加)上提到了青蒿素II的分子式。从明确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黑色胶状物,抗疟有效组分)的抗疟效果到获得青蒿素(白色针状结晶,抗疟有效单体),从而确定了抗疟分子。
9 @! [7 B7 I' h2 e1 j % w3 b- x& z+ Z% L
屠呦呦研究小组成员还与其他研究组合作,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分析青蒿素分子、解析其结构。这些研究小组发现青蒿素是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在1972年获知屠呦呦小组青蒿粗提物有效的信息后,山东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合作,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独立分别进行青蒿的提取工作。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分别获得抗疟有效单体,并命名为“黄花蒿素”(山东)和 “黄蒿素”(云南)。1974年初,北京的青蒿素、山东的黄花蒿素和云南的黄蒿素初步被认为相同的药物。
) c9 h  _# |  F! K6 i! t6 j
! ~' I, c+ i  F" \0 P2 ~很重要的是,根据我们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虽然有很多争论,但无异议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 r4 ]* \" G0 P$ [0 F" ]2 ]% O( N

0 l5 m8 X" \6 F3 f' y1 Q! Q有关青蒿素的历史回顾很多。一个药物的发现,除了确定粗提物有效以外还有提纯、药理、结构、临床等部分。屠呦呦的工作有前人的基础,她的研究小组其他成员有重要贡献。也不能忽略其他研究小组和科学家的重要作用。例如,中医研究院曾学习云南和山东的青蒿素提取工艺。在中医研究院用自己提取的结晶做临床实验结果不够理想并发现毒副作用时,云南药物所罗泽渊等人提供的结晶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等人明确其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有效。而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蒿甲醚、青蒿琥酯等青蒿素的衍生物则是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李英等和广西桂林制药厂刘旭等于1976年后多年研究的结果。
% ~; v; n: y) K# K7 D ! {5 w/ q/ C7 \7 u6 U% ^! ^
本文集中于一点: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 u1 s- D  O  G/ G: @4 a/ v5 v

+ Z" K" k1 C. h7 y我们希望其他历史学工作者进行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让人们知道“523任务”组织者和其他主要贡献者的工作。

作者: 爱菊轩    时间: 2013-4-6 11:11
山远空寒 发表于 2013-4-3 19:38
1 V9 q9 |. S9 v7 h4 f% R$ f9 p虎老师,请教,父母现在服用一中USANA的保健品,号称是美国保健品第一品牌,有三个获诺比尔奖的专家在那 ...

& x0 U# ~- V5 E9 L, H看了就生气,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向都被这些骗子拿来当幌子。4 V7 s0 i5 I: ]) ?( e+ I
真奥核酸广告里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授予了多少研究核酸的科学家,这是事实,但跟他们卖的核酸有个P关系啊!
作者: 光头佬    时间: 2013-4-6 11:44
史节 发表于 2013-4-6 10:33
" l) ~# `, w! e# P# `这个,我还是引用一下方舟子的描述
1 S: _! @' C) q2 K& ~
% v& h5 f- U' t4 q# m) ?2 v* F脂溶性的东西用水来泡,效果的确切性很不确切。 ...

/ W; M1 Z( _4 [: z, v3 o$ h, Q. ]* q这个我认为方舟子选择性的省略了"绞取汁"这句话,虽然青蒿难溶于水,但通过绞取自然可获得更多有效成分。这就和西方最初把金鸡纳树皮磨成粉服用是类似的作用。我觉得其时屠呦呦他们从实验中已可验证古方青蒿的作用,但是在如何提纯,分析获取有效成分,如何提高药效,如何工艺化产业化上还要做大量研究。而后面这些是需要西医的技术才能做到的,但依然不能否认中医古方是能治疗疟疾的现实。
作者: 京虎子    时间: 2013-4-7 19:38
标题: 7
! m+ k9 g, c( |* Z4 m
青蒿素的优势是和奎宁、氯喹等药物的杀疟原虫办法不一样,因为来自植物,副作用相对小,者对疟原虫的杀伤范围更大,对当时的耐药性疟原虫一样有杀伤作用。青蒿素在越战后期投入使用,使得北越的恶性疟死亡率下降了30%。+ h, ^2 E( [. {: J4 G  H: V

0 [: o* x. m; }: e青蒿素是中国微生物学和药学一项伟大的成就,在短短五年中,居然能够找到除奎宁之外的另外一种天然药物,这本身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而青蒿素对于疟原虫的杀伤效果还出乎意料地好,是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传统医学的成就进行去粗取精的一个典范。但是青蒿素的成功和发现奎宁一样有很大的偶然性,也是无法复制的,植物本身并没有预防和抵御疟疾的必要,奎宁和青蒿素都是毫不相干地存在的天然成分,除了这两者外,迄今没有找到任何其他的天然药物。
- R$ f  x/ ~) J. Y7 ^" U* Q
4 I. a+ L7 ?- G8 d6 F由于青蒿素出现在越战之间,这种强力抗疟疾药物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威力很大的秘密武器,因此青蒿素被列为机密,直到1979年才见诸于报道,即便在中国,直到1980年之后才普遍使用,从1980年到1990年,中国的年疟疾病例从两百万例下降到九十万例,完全是青蒿素的功劳。5 z) c* n8 X( G" S' X; m" ~

% o4 i1 ~" @/ _4 G. P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上对青蒿素的了解十分有限。中国开放之后,外界渐渐了解到中国有这样一种抗疟疾药物。出于中国制药业不能达到国际质量控制的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拒绝认可这个药,除非在美国生产,这一点中国方面坚决不同意。中国和西方科学界之间的不信任使得青蒿素的制剂生产和临床研究也受到影响。
( k) k  A. i! }! d; C/ A
) m' E- h1 e0 M& X+ C' p+ y8 e' O1994年,诺华制药和中方签署协议,进行蒿甲醚-本芴醇复方的研制和生产,于1999年以商品名Riamet问世,2002年已被载入WHO基本药物目录,被多个非洲国家首选为一线疟疾治疗药,被WHO、无国界医生组织和全球基金推荐为援助用药。和一剂量氯喹只须24美分相比,一个疗程的Riamet要44美元,后来迫于压力,降为2美元一片,以Coartem为商标。
. p$ w4 e5 B4 w0 a7 b# H' q  p+ m, J2 j! ]8 ^, K8 j
因为政治等原因,青蒿素从发现到被广泛应用在疟疾治疗上间隔了30年,结果大势已去。! |2 L! ?* o. \5 K

% K8 u2 R# j+ q+ Q9 q4 G这涉及到全球疟疾控制。
7 E* C% g1 b0 l' Q2 M1 ~
5 J% f* v7 U' p- c# @: S19世纪末,疟疾的病原和传播途径终于搞清楚了。
% C: ]" g; s/ j  B% ]+ c- D; }# p/ M4 g$ O, ^6 c* w9 g. g
对于是什么东西引起疟疾,上千年来一直认为是坏空气或者邪气。/ ~2 T' l5 \% @& q

  Z" G5 V: D# X4 I. d, ~6 {1717年,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兰锡西认为疟疾总是在蚊子很多的沼泽地流行,在排水后会一度消失,很可能其毒性不是因为空气而是因为蚊子而传播的。1822年,美国医生艾伯特·金列举出蚊子传播疟疾的19条证据。1854年,路易斯·博泊也认为蚊子是传播疟疾的罪魁祸首。但这些见解由于没有科学上的严谨证据而不被广泛认可。+ {1 I1 }6 y/ C/ h8 K( j' h5 Q

( s! x" K: A3 y: @1871年意大利病理学家科拉多·托马西-克鲁代利和艾德温·克雷白在罗马的沼泽地里采集了空气和泥土的样本,在显微镜下从这些样本中看到了杆菌,将这些杆菌给兔子注射后,兔子出现发热和寒战,在兔子的身体中,他们找到了这种杆菌。1879年,他们公布了这个发现,把这种杆菌称为疟疾杆菌。5 q. K$ d0 `) S  Z) v0 ^, ~& x

( C/ f+ ]7 F. f# y9 Y' _/ L4 m这个发现马上被以科赫为代表的微生物专家肯定了,因为非常符合当时微生物学的大潮流,而且也很好地解释了疟疾广泛传播的原因,因为空气中有这种细菌,从科学上给了“坏空气”一个解释。这样一来,下一步就可以制备细菌疫苗,从而从根本上征服疟疾。& t3 p( R3 V4 |4 b+ c

5 K  O, u+ z" Z+ R; n1880年11月,法国军医阿方索·拉韦郎在阿尔及尔的康斯坦丁用显微镜观察疟疾病人的血液样品。当时做显微镜观察时要将血样在化学物中浸泡一下,这个程序把疟原虫都杀死了或者分解成不可见的形状,而拉韦郎则直接观察新鲜血样。新鲜血液如果还是温的话一样不能观察到疟原虫,拉韦郎也一直观察新鲜血样,也就是滴一滴血在玻璃片上,但这一次他放好血样后并没有立即观察,而是去喝了一杯咖啡,15分钟后回来观察,这段期间内,玻璃片上血样已经冷却了,疟原虫变得活灵活现,这是人类第一次看到疟原虫。: a7 r/ O. S, \, J' e

5 G; X4 m( w) R4 |拉韦郎重复了很多次,而且发现给病人服用奎宁后血样中的疟原虫消失了,这种东西不是细菌。但他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回到欧洲后,他发表了自己的发现,但受到微生物界的一致反驳,法国的微生物权威认为这个军医把血样污染了,托马西-克鲁代利认为那是死细菌,如日中天的微生物大师科赫同样反对,在一片反对声中,拉韦郎提出另外一个没有人相信的理论:这种微生物是通过蚊子传播的。8 g* k$ F" P: Y" U0 [

3 N0 u0 M9 |1 ?/ v2 ~- b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一位叫乔治·米勒·斯滕伯格的美国军医试图重复托马西-克鲁代利和克雷白的实验。他在疟疾孳生地采集来土壤和空气样品,回到实验室里分离到细菌,然后给兔子注射,兔子如料出现高热。可是斯滕伯格觉得这种高热不像疟疾,觉得应该有对照组,于是他给另外一组兔子注射了自己的唾液,兔子出现同样的高热,斯滕伯格肯定自己不是疟疾病人,也就是说疟疾不是所谓的疟疾杆菌引起的。
: D+ [7 l9 ]. l: C8 s5 ]8 k0 n5 N: h8 O: ]8 V4 p8 h! d" p! w
因为疟疾杆菌的理论是如此的完美,微生物界彻底地忽视了两位不起眼的军医的发现,只有一位远在中国的英国医生注意到了。帕特里克·曼森出身很不错,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先后获得医学学士、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一毕业就跑到台湾,给大清朝海关当医生去了。在台湾呆了5年后,他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口岸工作了13年,并在香港行医。, s8 g& ~' K3 K/ F
4 l/ n) V' }  i" I  w% T3 ]5 f3 s
曼森在台湾证明了丝虫病是蚊子传播的,第一次证明蚊子可传播疾病并创立了热带医学。在他的支持下,驻印英军军医罗纳德·罗斯在一只吸完疟疾病人血的按蚊的头里面看到疟原虫。
' y; j4 a( W/ V" d; F. s; d8 }& m" `3 B, X& L/ f
罗斯于1902年获得第二届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拉韦郎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样诺贝尔奖颁发七年之内,就两次授予和疟疾病原和传播有关的研究成果,足见疟疾之重。" V( n" N& i8 ^# j/ p

作者: 五月    时间: 2013-4-8 10:39
( o/ |+ h2 F+ r1 `
先谢谢虎大夫的好文,比老方介绍青蒿素的文章详细多了。也解了我不少疑团。不禁想问一个问题:# D# d+ N1 P% y3 W: K6 r" A% ^
" M* O" Z4 ?2 @9 t- ~# P* u: U
按照进化论的理论,似乎金鸡纳树和黄花蒿都不需要进化出奎宁和青蒿素这两种成分,因为植物不需要抵抗疟原虫。那么为什么植物界竟然会出现两种物质都对疟原虫有特效呢?原因可能是:. W; R: T% ?1 p. ]+ N* ~

! N* ]% n5 d! Q1. 完全的偶然。奎宁和青蒿素对植物另有生理作用,疟原虫运气实在不好,竟然碰到两种杀手;
, |5 V: ]5 O' `1 j: y' O3 ~2. 金鸡纳树和黄花蒿在抵御类似疟原虫的微生物或者原生物的过程中分别进化出奎宁和青蒿素;7 P5 ^& K( n* T9 ~4 C
3. 自然界植物含有的各种物质对微生物和原生物有杀灭作用是一个普遍现象,奎宁和青蒿素不过是普遍现象中的一个例子。在这种现象中,自然界的各种植物就像有无限funding的实验室一样,不停地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化合物,其中许多化合物对微生物有杀灭作用,只不过需要人类去发现。' K) P( ~. Y2 f, j
" ^  [; p& |. S- y
如果是第三种情况的话,那么中药的存在就至少有理论基础,验药就有实质的必要。人类可以像组织基因图谱绘制工程那样,像方舟子说的那样按照植物志一个一个地检验植物中各种物质对各种疾病的效果。没准能发现一大批新药呢。
7 E4 K4 R3 _; l& Y! ]0 h/ a* a0 T# H; i9 j* q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的话,那只能说天朝运气实在好得无以复加。; ?" K: h- n; m9 r' a0 B/ N
+ \- l- ^, J1 g, d. b4 A9 @
葛洪记录的青蒿法虽然不应该给予过多光环,但是肯定不是空穴来风。当年也许有人真的用黄花蒿和酒服用治好了疟疾,但是这也暴露了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研究和传承方法的巨大遗憾,一个有用的线索最后被以讹传讹,黄花蒿变成了青蒿,和酒服变成了绞汁服,于是接下来的一千年里天朝还是要忍受疟疾的肆虐。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4-8 11:00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3-4-7 22:04 编辑 ; m2 d3 D8 G5 q4 Z; Z: @4 M& m
五月 发表于 2013-4-7 21:39 . g' j: ^+ ^4 k. R1 w! K6 Q
先谢谢虎大夫的好文,比老方介绍青蒿素的文章详细多了。也解了我不少疑团。不禁想问一个问题:$ `( I- [7 u+ B9 |% Q9 U, o

' z7 o7 `( |0 D; g7 \) p按照进化 ...
9 E; q5 }) k/ e' ?

  b5 O9 R% `2 W1 I1 j$ X$ l( j, s不见得叫以讹传讹。现在是不知道葛洪从哪个地方得来的这个方子。黄花蒿在一些地方就叫青蒿。所以中药材非常讲究产地和正品,这是古人为了避免各地同名其实却异种植物的努力。你说的第3点就是要进行生态保护的意义,不光是植物,还有动物。也不仅是许多化合物对微生物有杀灭作用,而是这些化合物还会对人体内的其它物质产生影响。
作者: 五月    时间: 2013-4-8 11:05
* {" i0 n# r5 |6 p
网上找到一篇文章,对青蒿素的前世认识更多了。
$ {: Y' n& S8 S8 t% x+ M
) W2 I% c- w; \  z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3618b40100a1wd.html
+ p; }$ {3 ^; O6 O/ u% f
7 ?2 m0 Y3 B. z
历史贡献永志不忘新近由全国523办公室领导张剑方、周克丁及各地523负责人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中,对云南药物研究所研究青蒿素的过程有详细记载。书中提到:(1)根据大量事实得出以下结论:云南药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跨过了青蒿素粗提取,一步拿到了黄蒿素结晶,并给人们传来了黄蒿素具有强大抗疟作用的喜讯。成功提取、分离到黄蒿素从时间上来看:云南药物研究所是1973年4月,比山东中医研究院的1973年11月早;而该二所正是在北京中药研究所“青蒿素II”受挫的时候,各自进行研究取得的结果。(2)“云南药物研究所对青蒿素的研究,不仅从本地大头黄花蒿中首先分离到黄蒿素,并发现了优质青蒿产地,而且在初期毫无保留地为兄弟单位提供黄蒿素结晶,为促使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作出了作贡献。(3)詹尔益、罗泽渊等1974年初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用120号溶剂汽油为溶剂、50%乙醇重结晶制备黄蒿素纯品的方法,该方法定名为溶剂汽油法,他们用此方法为进行药效、毒理、药理及临床试验提供了足量的黄蒿素,极大地加速了青蒿素研究工作的进展。以上内容尚不包括我们首先确定了黄蒿素单体对鼠疟的强大抑制作用;我们首先进行了黄蒿素单体的临床试验;我们首先研制并提供了黄蒿素油注射剂;我们首先纠正了青蒿素“心脏毒”的错误结论;我们参加了青蒿素含量测定的攻关,我们提供了全部衍生物研究的原料…… 综上所述,我们云南药物研究所应毫无愧色地说:我们为青蒿素作出过巨大贡献,青蒿素应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4 r1 ~+ N% J2 Q/ c& W9 |  c+ U

1 B+ |" p8 @" o个人认为,云南所在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中起的作用最大。屠嗷嗷的作用虽然很大,但是有点过于夸大。我觉得他们的贡献至少应当并列。屠最早提出了低温萃取的思路,具有开创作用。但其研究的对象青蒿却是错误的。所以云南所的贡献应当与屠并列才公平。青蒿素这个“政治命名”似乎也应当纠正才是。
作者: 五月    时间: 2013-4-8 11:19
0 b" {6 j8 q, a5 z
5年过去了,国内虽然也发现了鹰爪、仙鹤草、陵水暗罗等10余种重点抗疟中草药,云南药物所也找出了对疟原虫有明显抑制作用的金不换、管兰香等草药,但大多或因毒性大,或因含量过低而没有实用价值。
当时我国药典规定其原植物有两种,一为青蒿Artemisia apiacae Hance.,一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据我国古代医学典籍记载,青蒿治疗疟疾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近代江苏、湖南、四川、广西等地的医药刊物也有不少临床使用的报导。故1967年523会议就将其列为10余种重点研究的中草药之一。1969年江苏高邮地区农村医生将其用于间日疟的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69-1972年间治疗184人,有效率达到80%以上,1972年夏天用青蒿汆汤搞全民服药,有效地控制了当地间日疟的流行,说明青蒿抗疟有较好的民间基础。1970年北京中药研究所用鼠疟模型对青蒿的粗提取物进行过过筛,曾一度出现过60-80%的抑制率,但结果不稳定未引起注意,

$ g" w3 H5 W8 `" r& i
: b% Y# }+ E8 [# x我觉得认真研究一下青蒿素背后其他几种被排除的植物也应当有意义,当然可能早已有人研究过了。青蒿素也不是空穴来风,屠嗷嗷的贡献看来是在于低温萃取。而有趣的是正像虎大夫指出的那样,低温萃取其实是西药和现代化学里面的常规研究方法。如果一开始由现代化学训练出的研究人员像老方说的那样按照植物志一样一样地来排除的话,也许一样可以找到菊科的苦蒿,毕竟无论是Q开头的青蒿、K开头的苦蒿、H开头的黄蒿,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位置都挺靠前的(幸好没有Z紫蒿啊
作者: 五月    时间: 2013-4-8 11:42
五月 发表于 2013-4-8 11:05 * T" U' N0 r$ M% a5 C
网上找到一篇文章,对青蒿素的前世认识更多了。
  [, [- |( Q. |0 n' a3 o) X" Z9 q8 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3618b40100a1wd.html

1 C* Q) h$ O$ R: X. @看网上的文章这件事确实是一团乱麻。饶毅的文章其实也不是很清晰,或者公平,当然公平这咚咚主观性太强。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4-8 11:58
五月 发表于 2013-4-7 22:19 ) Z5 f: O$ U  S" d5 @* |% P
我觉得认真研究一下青蒿素背后其他几种被排除的植物也应当有意义,当然可能早已有人研究过了。青蒿素也 ...
' v8 ]+ u) q3 P9 K8 z7 \
植物志那种说法也是几乎不可能。比如按你的链接里的说法,仅美国华特里德陆军研究院 就初筛21.4万个化合物,但均无结果。想必这也是筛了不少植物的。中药的长期应用实践还是大大缩小了筛选范围的。
作者: 光头佬    时间: 2013-4-8 22:33
本帖最后由 光头佬 于 2013-4-8 22:44 编辑 . I5 I8 l  G2 q* A$ S
史节 发表于 2013-4-6 10:25 * q0 b) `5 y' u( H+ r3 r7 O1 }
那为什么不直接磨粉呢?成分更多啊。其实这个方子很不起眼,少有人注意。即便有效,受益的人也极其有限。  

6 K5 }4 O0 w6 g' l/ Q( q* X( D. B0 A. H, V- ~
这个你是较真了吧。难道你抓副中药为了药效高也都磨成粉吃吗?!既然“绞取汁”已经足以保证有效成分的析出,自然不必再磨粉了。再说,青蒿形状如草,也不可能像树皮那样磨粉。
( w$ u6 `3 Q* @至于你说此方受益的人有限,如果屠呦呦确实从此方获得灵感发现青蒿素,那又怎能说是受益有限呢?
$ R: ^/ }4 k; Z2 m7 j$ f
作者: 史节    时间: 2013-4-8 22:46
光头佬 发表于 2013-4-8 22:33 ) }" c& R# B- b
这个你是较真了吧。难道你抓副中药为了药效高也都磨成粉吃吗?!既然“绞取汁”已经足以保证有效成分的析 ...

/ q5 P! R: N5 Z& {& F问题是不溶于水啊。说绞汁不就是说不溶于水的东西多进去些么。
0 [6 B' J1 W  `3 Y6 m0 z0 ?! E4 ]“既然“绞取汁”已经足以保证有效成分的析出”# M. H3 z* N0 m& z  d
若真是如此,当年屠嗷嗷改用乙醚提取还有价值么?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4-9 00:36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3-4-8 11:47 编辑 / K0 x; R/ z9 ~1 R
光头佬 发表于 2013-4-8 09:33 ' B; z* h* g5 E$ L; G& k
这个你是较真了吧。难道你抓副中药为了药效高也都磨成粉吃吗?!既然“绞取汁”已经足以保证有效成分的析 ...
7 j8 X1 u5 A# l6 U2 }4 g& z8 H# L+ T2 h
$ {! i, [, r7 u+ b6 v6 f
磨成粉估计还真没什么效果。青蒿素不溶于水,存在于植物细胞的细胞液中。这些草用磨磨烂了,细胞壁破裂,细胞液会被磨的材料吸收不少,有效成分可能大打折扣。绞取应是当时最好的处理方法。绞取更容易操作,有效成分损失最少。古人不知道青蒿素不溶于水,今人就借此来嘲笑传统中医,而且对现代中医及中药制药方面的发展视而不见,挺荒谬的。
作者: 京虎子    时间: 2013-4-9 08:44
标题: 8

$ x  G5 g6 [4 ^# ~7 b& S! A与此同时,在已就任美国陆军医学总监斯滕伯格的支持下,以军医沃尔特·里德为首的一组科学家在古巴研究黄热病中取得重大突破,证明了蚊子是传播黄热病的中间宿主。里德获诺贝尔奖的呼声极高,但他因为在古巴期间损害了健康,于1902年底去世。
# J3 Y2 ]( M4 B, t% i7 S8 p& Z1 \* t+ h
另外一名军医威廉·戈加斯在哈瓦那组织灭蚊行动,半年之后哈瓦那黄热病绝迹。1903年,美国从法国人手中接手巴拿马运河项目,戈加斯在运河区大力灭蚊,使得一度猖獗的疟疾得到控制,巴拿马运河得以顺利完工。
4 h* T- f# r! o- J# H4 ]) G0 x. F4 x9 ~9 T3 Y! O0 J
二战期间,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简称DDT的杀虫药得宠。DDT早在1874年就由奥地利化学家奥特马·蔡德勒合成出来,但它的杀虫效果直到1939年才被瑞士科学家保罗·米勒发现,并因此获得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二战期间美国为了预防欧洲流行的伤寒和热带战场流行的疟疾而大规模筛选杀虫剂,发现DDT的效果最好,评价极高。% f$ R# I: `& a0 [
( D2 @! \! N6 h
DDT一上市就引起美国农民的抢购。1944年DDT在美国的销售额为1千万美元,主要被军队买走了,1945年的销售额为1亿1千万美元,基本上被农民买去了。- Q6 Q6 q  X3 J/ W- i& r9 g5 }. p6 @
$ b/ g) A/ k/ u1 U! S4 ]
洛克菲勒基金会抗疟疾项目于1946年进行撒丁岛灭蚊行动,1947年撒丁岛出现了75000例疟疾,1951年项目结束,岛上只出现9例疟疾。
8 }' F8 q' r* s& e0 B5 o9 ]( D: c* V
与此同时,美国开展了全国灭蚊行动,主要是在室内喷洒DDT,五年后疟疾在美国绝迹。其实在此之前,由于环境和卫生的改善,疟疾在美国的传播途径已经被切断了,疟疾的消失指日可待,但功劳被完全归功于DDT。
8 E4 Q) M$ m& b1 E2 \. f1 h: k: S. k- r7 f# ~
受到鼓舞,希腊、委内瑞拉、斯里兰卡、意大利等国纷纷用DDT灭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全球范围内,粮食产量在1947年到1979年之间增加了一倍,除了化肥的功劳之外,DDT居功甚伟。经过几年的喷洒,希腊已经很少见到昆虫了,橄榄的产量增加了25%。斯里兰卡的疟疾发病数从1947年的3百万例下降到1956年的7300例。
! {  x- y' Z5 f; v5 T8 w' r6 H9 D/ P' J& \5 J
在此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于1955年开始全球灭疟疾项目。9 e5 W* G8 d% ]0 I9 [# l; V( Z

# f7 m7 `% ?4 ]2 ^- V2 ?# J就在这个时候,生态学家开始提出警告,认为这样会导致生态灾难,耐DDT昆虫包括蚊子也相继被发现,但WHO和疟疾学家们依旧相信很快就能够彻底消灭疟疾。1958年美国政府为全球五年灭疟疾项目拨款,项目开展得很顺利,1960年,有十几个国家消灭了疟疾,另外十几个国家的疟疾病例骤减,印度从年发病7500万到少于10万,斯里兰卡的人均寿命从40岁上升到57岁,希腊、摩洛哥和印度尼西亚的稻米产量增加了10倍,在柬埔寨,土地的价值翻倍。+ ^! I+ C4 c4 H/ S- ?, n% d& |
' p  {" {/ _  c5 ~" n; N* f2 X
人们普遍认为,假以时日,治疗疟疾和其他热带病的药物渐渐退出市场,一度非常热门的疟疾专业没人学了,疟疾学家纷纷转向,人们开玩笑地说,在灭绝疟疾之前,疟疾专家先被DDT灭绝了。- v$ Y( A' M; N& Y; j9 E( a& U0 W

7 v* I6 _: R) o0 N) _这场全球行动的一个问题是疟疾的故乡非洲并没有包括在这项全球计划内。其次没有考虑的监测的难度,撒药还好完成,但抽样就难了,很多国家的监测者干脆偷工减料,随便采点血去充数。另外各国广泛使用DDT作为农业杀虫剂,对于蚊子来说,也是一种低剂量的促进基因变异的行为。. U5 P- G. S% P4 f) P! R0 X

, `; {2 `# L# I/ b3 q耐药性蚊子的报道一直没有断过,到了WHO不得不承认的地步,1962年,WHO宣称耐药性蚊子的存在不足以影响消除疟疾计划,而英国皇家热带医学和卫生学会则得出相反的报告,认为耐药性蚊子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了灭疟行动的进展。$ M( ?$ ]( A; _8 J/ j" p

! q! k- E& }: t3 _0 ~% A0 s雷切尔·卡森于1962年出版了畅销书《寂静的春天》,讲述了生态破坏,其中包括DDT,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卡森在书中做出了准确的预言,即便继续灭蚊,也无法达到消灭疟疾和黄热病的目的,因为蚊子会产生抗药性。后来试验证明,花七年时间,就能产生出具有抗药性的蚊子,不仅对DDT,对于其他杀虫剂也一样。0 ^. }4 J% x- W
% v& C' e! w  h+ X, I) \6 H
《寂静的春天》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彻底粉碎了因为DDT而出现的科学迷信,让人们重新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的重要性,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DDT这种东西的半衰期超过30年,在环境中长期存在,造成严重的污染,它不分青红皂白地把所有的昆虫都杀死,导致了一场生态灾难。蚊子对DDT很快产生了抗药性,使得DDT不再有那样大的效果。当然,全球灭疟疾行动还是很有成绩的,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1970年,WHO终于承认了耐药性的问题,1973年建议各国换用其他药物。美国则于这一年禁用DDT。中国于2007年禁止生产DDT,使得印度成为迄今唯一一个仍然生产和使用DDT的国家。. @+ T4 S3 p( @+ Q" ~8 {7 h% j5 m9 r

! V0 D/ ]5 }. F7 Y5 q3 }% G$ C美国本土已经有足够的DDT了,鸟吃了被DDT毒死的昆虫后死了,牲畜吃了带DDT的昆虫和草,就把DDT带进人的饮食中,早在1955年,美国人每天吃进去的DDT就达184毫克。+ x' @, ]3 c3 ]% E# l" u1 X
9 N4 j3 R8 r* H; v1 v& I' |
1963年后,美国国会不再为全球灭蚊行动拨款,WHO和其他国际组织马上成了穷光蛋,然后就是疟疾病例回升。斯里兰卡在1963年只有18例疟疾,6年后超过50万,同一段期间印度的疟疾病例从5万上升到1百万,中美洲从7万变成12万,阿富汗从2300变成2万。
2 C/ x; {# ^5 _9 z" z' a6 e% P* {% g" i5 `. C. h
1963年是全球年疟疾病例的历史最低点,从3亿5千万下降到1亿例。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观念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原先认为人类最大的危机是疾病,从这时起改为人口过多。灭蚊行动虽然延长了人的寿命,但并没有推动经济发展,反而导致严重的经济问题,疟疾少了并没有使得粮食产量增高到理想的程度,结果更多的人来抢夺本来就有限的资源,不死于疟疾的人们反而死于饥饿。当然并不是说还要继续让传染病成为控制人口的工具,而是因为控制疟疾骤然增加了很多人口,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同时经济发展没有跟上,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在控制传染病上,要防疫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8 B5 ~0 Q$ d" P. f: G0 P2 z
8 Q- R6 k$ V! W灭蚊这条消灭中间传播者的道路走不下去了,还有一条路,就是减少疟疾病人的数量,让蚊子吸不出疟原虫来。
5 t4 R8 R* \% F, v
作者: 一丁七丈三    时间: 2013-4-9 19:30
京虎子 发表于 2013-4-3 06:48 " y7 W9 z% q" S# s2 g
康熙得疟疾,是因为朝廷平三藩之乱,八旗兵深入南方疟疾疫区,回来的时间就把疟原虫也带回来了,先传给了 ...

  J; y; u! I. v# T6 e9 m# u* c" a啧啧,虎子打得中医的脸贼拉拉地疼啊
作者: 京虎子    时间: 2013-4-10 08:40
标题:
7 |8 ?* o7 Y( k' e
奎宁问世后,价格一直很昂贵。只有意大利政府于1902年免费发放奎宁,但广大民众对此疑心重重,各种谣言四起,最后大部分奎宁发下去后没有被服用,很多农民干脆把奎宁喂猪吃了。, J) Z+ ^, l! b! R$ k2 h$ z

# ~, m) g8 ?( {5 E, h3 R- |" J氯喹出现之后,终于有了便宜药,因为以灭蚊为主,氯喹并没有大规模应用,灭蚊失败后,一些国家在食盐和面包里加入氯喹,这个小剂量的应用不仅不能控制疟疾,反而帮助疟原虫产生耐药性。
. \+ s9 a+ A& a6 ]2 {4 @% O
0 s! r6 f0 }: n9 Y% K氯喹之后的药物和氯喹在机理上比较一致,疟原虫很容易产生耐药性,使得耐药性疟原虫彻底成了气候。1982年到1997年之间的疟疾病例是1962年到1981年之间疟疾病例的4倍。耐药性疟疾杀死的人已经超过氯喹救活的人数了。
/ e: Z1 Q! E% W  ?6 Z, M" r
( ?6 d3 b, R  b7 B! m  }" q青蒿素如大旱甘霖,这种植物来源的新药走与奎宁、氯喹等现有药物不同的抗疟路线,疟原虫很难很快产生耐药性,如果能够突然间大规模使用的话,会对疟原虫以沉重打击,控制疟疾在全球的流行,趁着全球灭蚊的效果还没有完全消失,进一步打压疟疾,也许会为人类赢得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 h& q4 ?; V) f
! s7 Q; ]2 G! e( p$ b  J1 g0 R
但是,由于中国处于文革后期,青蒿素一直没有被广泛应用。从越战后期开始,青蒿素在使用中一来范围不够,二来剂量不足,给了疟原虫以适应的机会。
5 ?) N5 A) C- y3 v- A2 `
' v4 i4 D1 `0 x2000年青蒿素被推广后,由于复合青蒿素比氯喹贵十倍到二十倍,许多贫穷国家无法负担得起。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全球基金也因此继续分发氯喹,1999年到2004年之间,95%得疟疾的非洲儿童得到的是氯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起到退烧的作用。这种情况直到2004年才开始改变。5 L" j6 {3 k8 Z1 c# Q' f
# s! ?$ |+ v8 |. _
可是复合青蒿素的应用还是很不理想,国际组织给非洲国家购买复合青蒿素的专款只有不到一半用在购买药品上,其余被非洲各国政府挪为他用。而市场上的青蒿素大多是没有经过标准化生产的药品,甚至有很多假药。在亚洲,假药占起码三分之一。另一方面,病人服药大多没有服满一疗程,给了疟原虫变异的机会。
) w! U5 B6 T" S) ~# e7 ~. G
; m8 ^: p. B6 p) b' C就在国际组织终于花大钱为贫穷国家购买复合青蒿素的同一年,在实验动物身上已经发现疟原虫出现针对青蒿素的基因变异,到2007年,复合青蒿素已经对30%的疟疾病例无效。在柬埔寨进行的严格的大规模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试验中,虽然非常有效,但始终不能彻底消灭疟原虫,总有极少数疟原虫顽强地存在着。各种迹象表明,和其他抗疟疾药一样,耐青蒿素的疟原虫已经出现了,复合青蒿素疗法很可能已经是又一个过去时了。其在抗疟史上的地位无法和奎宁相比,只能和氯喹等同。; R3 s+ ^& V$ ^- j
+ q* K' {% p' t
一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遇的机会失去了,就只好等下一个机会。在下一个新的抗疟疾药物出现之前,疟疾的流行会猖獗到什么程度?4 Y5 P; _# N* j( I5 i/ o
7 `2 b5 }3 G$ G; O) W
每年全球的疟疾病例在3亿到5亿例之间,死亡人数在1百万人到2百万之间,主要是非洲的儿童。在这个地球上,每一百个人每年至少有5个人得疟疾,无论在感染人数和还是在人口比例上,毫无疑问,疟疾是排名第一的传染病。' H, j4 _3 f. A9 x- C* @4 f

4 X+ m+ W0 q( H+ W5 z3 Y人类和疟疾的战争,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 u  Q8 r4 P/ P' Y" {- \6 N  m& T6 u) Z, B
最后谈谈屠呦呦能否获得诺贝尔奖。
0 E7 V+ P  o0 K- P$ v/ J( b4 X6 r7 p
饶毅等人认为屠呦呦如果不是因为年龄太大、未必等到那一天的话,肯定能得诺贝尔奖,因为屠呦呦于2011年获得拉斯科奖。
8 S8 Z* j# K2 j, W8 q6 I9 Z
+ U5 U+ U, e4 X5 E5 a写科学史和搞科研一样,该下的功夫必须下,饶毅等人就是因为没有下功夫,所以才经常信口开河。屠呦呦肯定不会获得诺贝尔奖,而且和年龄无关。$ y5 l4 l* y, i

) X9 x! B2 q8 Z& O  {, p7 S首先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身的原因,这个奖授予治疗性药物只发生了四次,其中第一届的抗血清疗法勉强算,这四次都是和抗微生物药物有关,从这一点看青蒿素很有希望。但是自从1952年授予链霉素之后,再没有授予药物类研究,原因是药物研究是团队工作,尤其是近代以来,很难完全归功于某人或某几个人,何况药物研究涉及产业秘密,通常不会在论文中全盘托出的。. q( H; p( F" s+ t2 `; g4 M, M

. f1 {; S2 `8 M这仅有的四次中,只有青霉素那次没有争议,其余三次都有争议。第一届冯贝林的研究基本上是和保罗·埃尔利希一起做的,还获得北里柴三郎的帮助,按后来的标准,这个奖是应该冯贝林和埃尔利希共享。埃尔利希是非常之人,1908年凭免疫学成就共享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果他晚死几年,很可能凭606再拿一次。+ U2 V! ]& a! \" T. o' [

& m) x0 O! m. f; K! m- B磺胺那次获奖的多马克只是做药效试验的,而合成百浪多息的化学家却没有获奖,这是因为论文是多马克发的,好在因为希特勒不尿科研,因为获奖,多马克还进了盖世太保的牢房,才没有大的噪音。
2 N4 t( s3 \0 ?8 ^. d; `0 P/ k9 @
8 _/ r' {& t- i3 |: U最要命的是1952年给了瓦克斯曼,可是链霉素是他的研究生沙兹发现的,起码两人应该共享,而且在之前为了此事打起官司,瓦克斯曼不得不和沙兹分享链霉素的商业利益,这一次是诺贝尔奖的败笔,此后诺贝尔奖就不再给予药物研究了。4 v# C7 `- q8 r
1 u4 Y3 |; s1 ]5 Q# Q0 k5 K
青蒿素一直有争议,不仅在中医研究院和云南等地之间,也在中药研究所内部,屠呦呦只是研究组组长,当年研究组获得的是集体奖,青蒿素在国际杂志上第一篇文章也不是中医研究院发的,这个浑水到现在都说不清楚,诺贝尔奖怎么敢趟一把?
+ C3 P# x/ i: d6 p: F/ y9 {8 O
2 X) H2 N# b: O0 P说屠呦呦有可能获奖的原因是因为她得了拉斯科奖,拉斯科奖的很多获奖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多数获奖者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因此不能简单地说获得拉斯科奖就保送诺奖了。! T" X. I% Y5 ~4 a

' M: l- q7 J5 `: y# v就拿1983年获得拉斯科奖的二十世纪疫苗巨人莫里斯·希勒曼来说,尽管贡献巨大,还是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去世前几乎凭干扰素获奖,和希勒曼相比,屠呦呦的成就差远了,得奖的希望就更渺茫了。4 }, n" o2 z8 m: C2 l5 G, C0 p7 D
/ `/ u- ?7 n& M3 l! \8 U1 k
从成就本身来说,青蒿素因为没有及时大规模应用和耐药疟原虫的出现而没有原先那么神奇了。2008年获得拉斯科奖临床医学奖的日本人远藤章从青霉菌产物中发现了降胆固醇的Statin类药物,全球几千万人每天服用,其疗效不仅不存在疑问,而且还大有魔药之趋势。远藤章的发现没有争议,他和屠呦呦同岁,如果诺奖破天荒给予药物的话,远藤章的希望要比屠呦呦大多了。5 J* c6 u+ ]0 d  W5 j( b. H

9 N7 S' x) B3 D& x2 |2 j, G青蒿素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但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发现下一次奎宁或青蒿素的时刻了,人类战胜了天花,但败于疟疾。! H4 Q7 y+ w: b4 J$ f

( N2 ^% ]" g4 {) Q0 J败而不馁,再战吧。5 K4 Y$ o' H0 T. s1 `7 d+ [$ J: t

作者: 五月    时间: 2013-4-10 09:03
好文,非常感谢虎老师!
作者: njyd    时间: 2013-4-10 23:13
京虎子 发表于 2013-4-3 06:48 ; y$ V9 _* y/ m; _5 P
康熙得疟疾,是因为朝廷平三藩之乱,八旗兵深入南方疟疾疫区,回来的时间就把疟原虫也带回来了,先传给了 ...
; D$ E( ?. |9 m% k" u6 C
有一个说法:传说中的瘴气就是蚊子,在空中成群飞舞的蚊子远看就象雾气,染气而死就是得了疟疾而死。
作者: 机器猫    时间: 2013-4-12 01:52
本帖最后由 机器猫 于 2013-4-12 12:45 编辑 % e0 f  _2 B  c( I
京虎子 发表于 2013-4-3 06:48 5 e: ?+ L" y8 H' y0 g( U
康熙得疟疾,是因为朝廷平三藩之乱,八旗兵深入南方疟疾疫区,回来的时间就把疟原虫也带回来了,先传给了 ...

, e4 k! C# u# k: q" b! u
8 g9 t6 I& g  g+ k# J% w, e老兄的文章寓教于乐,我很爱看。但是从康熙吃金鸡纳霜治疟疾推到西医如何痛贬中医似乎太牵强了一点。+ W  T3 J8 e- f7 ~* U
正如老兄文章里说的,奎宁是1820年才提取出来的,在这之前,只是树皮磨成粉来吃,也没有经过现代西医的那些个检验。这说起来和中医吃其它植物来治其它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么?
# j! |7 _: }9 u3 H! S' p% q0 D4 q4 V这唯一的区别只是中国没有这种树而已。
作者: sitan    时间: 2013-4-12 10:21
机器猫 发表于 2013-4-12 01:52 1 W+ {) x5 ]9 t. M( S/ o
老兄的文章寓教于乐,我很爱看。但是从康熙吃金鸡纳霜之虐疾推到西医如何痛贬中医似乎太牵强了一点。
3 {$ q4 s- @  ?6 v7 b6 h# s/ {' y正 ...
* K! S' O8 T6 a0 p% z: g/ U6 r
这个中肯。不过从这个还是能说明中医确实是至少在这个疟疾上没什么办法。
作者: 冰蚁    时间: 2013-4-12 10:48
sitan 发表于 2013-4-11 21:21
) O% h. u6 u5 J% T这个中肯。不过从这个还是能说明中医确实是至少在这个疟疾上没什么办法。 ...
3 z2 r# v& V4 h
也不是。前两天看了饶毅的那个介绍,又去查了查 常山。截疟效果应该还可以。不过貌似呕吐的副作用太强,所以皇帝不敢用?
作者: punishment    时间: 2013-8-11 06:04
京虎子 发表于 2013-4-10 08:40 " l* ^0 v+ ~3 G( f$ B5 `- d4 V( J
奎宁问世后,价格一直很昂贵。只有意大利政府于1902年免费发放奎宁,但广大民众对此疑心重重,各种谣言四 ...
( p1 S  A; u$ @: Y7 [
虎大夫,能评论一下这个新闻吗?
! ~/ n- f# h7 `; D- e" cNIH:新疟疾疫苗试验证明安全有效
作者: chenchanghai    时间: 2015-10-6 03:05
本帖最后由 chenchanghai 于 2015-10-6 03:07 编辑 , l9 N% {+ L3 A$ I, a1 R# |5 @+ Y5 L
  |5 j- l* n( A( O. }
屠呦呦肯定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而且和年龄无关。
作者: radioradio    时间: 2015-10-6 03:40
chenchanghai 发表于 2015-10-6 03:05
5 h& d5 F9 T4 Z屠呦呦肯定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而且和年龄无关。
2 S" R) ?4 c2 B
这都能挖出来,哈哈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5-10-6 04:00
冰蚁 发表于 2013-4-12 10:48% `7 ]3 n2 S* v# p/ e1 H
也不是。前两天看了饶毅的那个介绍,又去查了查 常山。截疟效果应该还可以。不过貌似呕吐的副作用太强, ...
/ C0 k2 |3 x; B
看奎宁的副作用,有的严重致死。。。
作者: 武工队    时间: 2015-10-6 05:31
大坑留名/ d5 i+ w- Q! E0 M& a
, U3 {% O; i1 h& {; |* W& P
制药治病这回事,还是实证说话。理论“科学”不“科学”,也就是那么回事,反正最后总要往实践上去套
+ n1 o0 |4 R* \6 v( T" m
; ~* e8 _/ x: x/ l( |  F科学发展的程度已经到了可以通过分析元素的性质去指导新材料的开发。不过在化合物的药效方面,还主要是从实践出发的“逆向”过程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5-10-6 06:07
武工队 发表于 2015-10-6 05:31
0 x  W6 q# C' R; |& ~大坑留名) V  J* R) M( T- C% D# Q* i  n& F2 r
. z9 ^+ m5 X, p7 Z0 V1 o
制药治病这回事,还是实证说话。理论“科学”不“科学”,也就是那么回事,反正最后总要往实践上 ...
6 Y8 d, ]% n2 M2 {! A
科学是大婶,实践最后总要往(已有)科学上套
作者: 武工队    时间: 2015-10-6 06:14
龙血树 发表于 2015-10-6 06:07
$ @! ^. s( u; N科学是大婶,实践最后总要往(已有)科学上套
7 W) E* x+ u9 |2 h3 k5 v% T
套不上的就会被当作胡说八道哈! D4 v8 s9 L. U$ H" }+ }% [# |

+ o9 B" z2 e8 k7 P& S除非千万人见证过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5-10-6 06:22
武工队 发表于 2015-10-6 06:14* e8 M( I5 T0 I2 a$ k9 @- a
套不上的就会被当作胡说八道哈; r& p7 Z; o. c, g0 [6 K  e2 S
$ u, z* x1 K2 E$ N% T/ x  W
除非千万人见证过
6 L3 p% }8 x* L! A+ c; u
真正科学原本是:实践为本,套不上就需要寻找新理论: K) F# N2 o8 ~" U8 Z# S
但是大婶版科学是,套不上就不是科学
7 B: y8 O  p2 h 当科学日益大众化,大婶版科学就甚嚣尘上
作者: 天狼星    时间: 2015-10-6 07:50
再次重温好文。虎子哪里去了?
作者: 楚天    时间: 2015-10-6 10:58
天狼星 发表于 2015-10-5 18:50
/ J2 P5 E# `. `  @再次重温好文。虎子哪里去了?

1 I0 {, t  n: f6 U6 ^/ `大概嫌爱坛庙太小,不够他施展的。
作者: 将进酒    时间: 2015-10-6 16:09
龙血树 发表于 2015-10-6 06:22
9 _( T( Z- F5 x& B3 x真正科学原本是:实践为本,套不上就需要寻找新理论3 m$ C/ d, M1 [3 u
但是大婶版科学是,套不上就不是科学
! g. F, h  N$ G* H' ~! O 当科学日益 ...

" n7 b7 ?6 |3 G6 G一针见血。
作者: 常挨揍    时间: 2015-10-6 20:20
chenchanghai 发表于 2015-10-6 03:05
0 o" j9 h* y) }  s! T$ N屠呦呦肯定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而且和年龄无关。

2 n' \+ A/ j" P# ^0 m, t这次3位得奖者都是治疗性药物。
1 Z/ i( e' F7 `4 [: p/ t1 X如果下次治疗性药物得奖与本次间隔>63年(2015-1952),只能说京虎错得还是有道理的
作者: 龙血树    时间: 2015-10-6 20:56
常挨揍 发表于 2015-10-6 20:20
$ ]7 I; A+ ^7 \( ~7 x9 p  o这次3位得奖者都是治疗性药物。( R  ]2 ]. y$ f  S& P5 }6 j, @" P% i
如果下次治疗性药物得奖与本次间隔>63年(2015-1952),只能说京虎错得还 ...
/ [5 k3 c6 i% E5 [9 S, ?& R
治疗性药物应该可以进和平奖的。。。绿色革命的美国农学家就进了,说起来袁老也有资格
作者: 青山喜月    时间: 2017-1-23 13:36
方恨少 发表于 2013-4-3 21:02
7 p) X+ Q1 I7 u- ]* |' ~这个好解释。传统中医掌握在汉人手中,而且神医在民间,民间是有特效药的,但救康熙是救一人,换回自己的飞 ...
" C2 ?: r; {) U9 \- N
意味深长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