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9 ^7 Q9 g* a+ f, k9 d, W7 |行头貌似鬼子, ) Y7 n2 `" K. z. d' y自认去见疯子,* |- ~5 J# O* r' _# P* O; \
未想客串瞎子, , K. }1 G1 u( z# p7 A) [还好没当瘸子, " }8 y; J. i* {, X2 N1 Y9 _ 5 J7 r" r' e$ N( d什么乱七八糟的?这讲的是陈赓的故事。" h) h/ {& d' }5 k9 a- z$ e% d1 D) L
7 j/ h! v$ b0 y$ y
行头貌似鬼子―――萨兄不是爆料,陈赓喜欢鬼子军服。据说啊这天一大早,陈旅长又穿着鬼子大衣出去了,临近一个小村子时,依稀看见有队伍在集合,陈旅长对卫士说啊,这王近山还挺勤快哈,咱们看看他去―――看王近山去,可不是去见疯子嘛(王近山外号) 8 V% E4 k7 K* v5 Q& h0 O' G& {. }! ]* {+ t+ m2 P4 L1 `
可惜啊陈旅长那天的眼神比王新亭王瞎子好不了多少,这村子里哪儿是王近山尼,明明是鬼子嘛,这下好,假东洋遇见真鬼子了,这村里的的鬼子也见着陈旅长了,确切点讲,是见着旅长的大衣了,所以也稀里糊涂,不过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刻啊,等距离一近,两边自然都纳过闷来了,于是真鬼子追假东洋跑,' ^7 `- U' H' K% R8 C+ M
* d& O5 [3 @4 }* r( o
看官要说,这不是糟啦,陈旅长是瘸子嘛,身边的警卫也没几个,这郎个弄?2 Y) P4 i0 x4 ^: x& e: T
. L6 }- ~5 u8 r7 ~7 p+ {( O1 U6 j# Q还好啦,这天陈旅长骑马…… " C( g( ]8 r3 S+ m _6 | + O: [: r2 n' _1 B其实陈旅长那天碰上鬼子是运气好,还是村子住着阎主席的队伍,远远见着旅长的大衣,兴许就排子枪上来了,陈旅长的师长学弟,不就是这么遭殃的?# K, p; i- H: G9 r! E4 X3 q) ]
( O/ d' A7 V! E5 j' y3 P8 V- B$ K: s
好了,也就是个故事,听来的啦,不过,四子歌可是安的原创哈 1 ~' k1 R3 K% ]5 ^5 x, A# _8 T5 `. D% v3 C0 c. r2 T1 Q; Z
算是给“鬼子陈赓”凑一热闹,哦,对了,萨兄提到七亘村日本部队用骆驼的事,大家在猜是哪里弄来的,其实那时中国人在口外口里走,用的很多了,大家忘了祥子啦?侵华日军想在当地征用骆驼,想非难事,事实上,日军进攻山西时,骆驼好象用场还蛮大的。叶剑英三八年三月九日为《新华日报》撰写的社论中曾提到: + e4 u4 O# n* |4 _, D: h9 D! l9 W, Q1 ~9 y6 f
……依上述情况看来,敌军总攻山西,并没有达到迂回歼灭的目的,相反的,在敌军不顾一切只往前趋的情况下,所谓敌人愈深,危险愈大,反把自己陷于极端困难之中。依敌人三月四日自己的广播说:“山西南郊之日军各部队,皆备历艰险,继续行军,军行所至,岩山比接,行军极感困难,步兵无法散开作战,炮队和辎重等,更无法运输,子弹粮食之补给,特感困难,仅靠骆驼队补给少数之粮秣。我某部队特电乞陆军飞行队出援,由空中向我军投下粮米等。又因支那军将所有桥梁道路,尽行破坏,故日军进击之困难,实非言语所可形容。”像这种情况,正是我们千载一时之机,给敌人以歼灭的惩创。 * ?& R q5 E, X B: ]2 _) }% G , E! ]7 `, {+ S2 E, K' h至于七亘村战斗中打死的骆驼,倘能收拾起来,想来是被大小陈赓们吃了去的;来不及从战场上弄走,那就是便宜村民了。有没有抓活迪?有的,据陈赓说,缴获了二十多匹骆驼,但没说怎么处理。会不会卖了补充军费? + } u0 K* t5 _# m 1 |# v% |) k' K5 L! U ]好了,补说几句,算是凑完萨兄的热闹,专心去史公子那里轧闹猛吧 4 ]5 l) J9 Y; _- O 1 l% N0 ]6 n! ]& f8 ?( U# W" D! u$ m* a% _
上回说到百团大战的时候,386旅已经辖四个团。 1 j8 i3 \. D/ n" e$ c1 z$ c: F# F; [* Z# J
周希汉在回忆榆社战斗的文章里,有一段话:受命后,陈赓同志和我一起研究了部署,决定三十八团攻取王景,二十五团攻取沿毕,七七二团和十六团攻取榆社。陈赓旅长要我指挥七七二团和十六团攻取榆社,二十五团和三十八团由他直接指挥。 , X3 h5 e8 n: |1 g* c8 D4 m: d b" N2 U: {+ M, f- L
那么,386旅的四个团,就是三十八团、二十五团、七七二团和十六团?不是,前两个团本来是薄一波的部队了,后来决死纵队第一总队和游击第二团合编为三十八团;第三总队和游击第一团合编为二十五团;这两个团是归属八路军太岳军区的,太岳军区的司令嘛,就是陈赓兼的,其实军区司令部整个就是386旅旅部兼的。但军区部队并不等同于386旅,其中包括386旅。从技术层面而言,25团和38团是军区部队,姓陈,不姓386。/ L- R* ? g, |7 [3 s
- x# p6 N* L0 u: Z U f既然讲到这里,忍不住多讲几句,史公子在分析战报的用处时,以决死纵队的例子来说明两党间的不信任情绪:* A) v8 Y: e$ @( d/ K$ S
; Q% p/ t5 v9 X$ Y1 x
俺之前有说过,薄一波大叔在抗战前期对TG的一大贡献就是依靠阎锡山的力量组织了近5万多人的部队,---“决死队”,而这支队伍后来统统加入了八路军。(在1939年末的“十二月事变”后),好,站在现在的角度,我们当然认为薄一波的功绩非常大,他借助国民党的力量大大地充实了TG的武装力量,------然而,如果站在国共合作的立场上看,那么这么多(将近阎锡山控制的晋军三分之一的)兵力转换了阵营,而对于当初为这支队伍投钱投装备的阎老西而言,又是何感受呢?---* e4 o" }7 f. c* r* ?# m
8 [. @2 [9 L0 }; A" K以这个事证明貌合神离、互不信任,当然对;对事件的描述也没啥不对;但我想换一个角度来看,八路能把这么多队伍拉走,靠啥?靠人对不对?枪炮自己不会走路嘛。为啥共产党在队伍里有这么多人?还都在关键岗位上?新军本来就是合资经营的嘛,: I N3 Y# k+ }; n! ~
; W! r" y [ b5 Q2 S) y }( @% `
啊?土共没钱?不可能出资?好好,阎锡山有钱,帮个钱场,薄一波有人,帮个人场,中外合作企业,总可以了筏?还是三资企业嘛。别说老西不知道哦。9 u, n+ t2 E, a6 K/ o- S/ R+ t
% s q! G: X. i8 v4 a嗯?有人从头就打算占人便宜?绝对的,早就有计划搬走资产,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这是其一贯的人品,不过,可别告诉我阎主席是奶一夫,小薄与老阎是同乡哦,一个要借你的窝生我的蛋,一个想让你的蛋进我的窝,两边都自信满满,最后是自己领走小鸡,非如此,如何三资企业尼? ! |/ D$ e2 g2 m" A6 Z Y$ l " d) J4 u/ K& f那,如何领走小鸡尼?5 \, S7 a( J& S" q5 f
' k5 S4 N: V" |; ~! O理想主义者高呼感召力,实用主义者低语手段……本宫不搀和……4 ]8 Z$ `; _# X- v0 X3 G
$ g; v. \' C7 q/ } A
至于阎老西投钱投装备,事后能不能呼天抢地尼?大概不能 e1 e: P5 z6 R* T. \ ; F& ?* G5 W: w5 W% }6 m切莫忘了,钱也好装备也好,民脂民膏也, ( |5 F( s3 L, O; e+ F 9 J6 s- [; ?6 {% \$ B# Y诺大一场战争,只见使用国家资源,何来政党资源?当然国家不是抽象的,有执政党,某种情形下,也有分享政权党,作为资源的掌握者,他们会不会借之以大“党的力量”?绝对的,普天之下,盖莫能外,放之四海而皆准;' f6 t. ?: o$ _- r
5 ?, b5 _: Z( W$ g
但这似乎是他们的报酬,合理或不合理,总之存在着,似乎也就接近于真理,不过拿了工资是一定要干活的,活干得不好,效能不高,或者把收入通通包了红包,那是要下岗的, h/ @$ L7 Q. y" ?7 }% P) k ' B; ]% C8 @, A混得了一时,混不了一世,5 t; g3 o% q9 k/ d'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