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大英帝国的崛起之八:不列颠的战神 [打印本页]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1-22 10:37
标题: 大英帝国的崛起之八:不列颠的战神
/ K9 _  `0 D" n' x& K* Z. K5 t$ k

) k+ H. D" p0 P, o9 S0 [“如此顽强的斗志和无畏的牺牲,理应得到一个更好的结局。虽然法国的陆军多年以来战无不胜,海军捷报频传的日子依然遥遥无期。”  _) M% t6 @3 P+ k+ Z( Z1 V
8 |! C* ^- L' U! l6 B  L$ [: K. w' K
      --- 法西联合舰队司令维耶纳夫(1805年)  O/ X$ p6 y% q2 D# D8 ]
: i( G# }2 t5 [* M

8 b' g- D+ X- y3 k0 u  T' g1805年10月21日凌晨,东方的天空迟迟不现鱼肚白,仿佛黎明女神不忍心开启这可怕的一天。英国舰队在黑暗中秩序井然地掉头,缓慢向北行驶。右舷十五海里以外,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正驶向东南,隔一会儿便有两颗蓝色信号弹升上天空为舰队导航,东方的海平线于是闪现无数蓝幽幽的船帆,如同魅影一般转眼即逝。" n" g. A% r# h. K5 l. A1 m

5 ^. x$ ^: T8 i" C6 r" l' o9 Y英国旗舰“胜利号”上一片静默,只闻船身和桅杆的吱吱作响,以及巨幅船帆哗啦啦的扇动声。甲板上只有竭力保持航向的舵手和几个值勤的哨兵,其他的人都在船舱里沉睡。胜利号上的663名官兵来自十五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并非自愿入伍,而是被强征上舰。他们毫无人身自由,极少有机会请假上岸,辛苦劳作如同奴役,军纪森严动辄挨鞭,饮食恶劣无异于猪的饲料,船舱拥挤潮湿,空气污浊,流行各种传染病。用现代的标准来衡量皇家海军的待遇,很难想象这样的士兵能够迸发如此强劲的战斗力。8 J9 H+ `- v" k- |& Y) k
' N, j/ R+ u; q& X9 C7 b
清晨五点半,胜利号上响起尖利的起床号声,排水量3,500吨的战列舰如同苏醒的巨人,顿时喧闹起来。六百余水手官兵收起吊床,塞进舱顶的网兜里,然后奔向各自的岗位。东方黑沉沉的天际终于凸显一块灰白,如同水渍一般迅速扩张,很快将夜幕侵蚀殆尽。天刚蒙蒙亮,一个瘦小的身影便出现在胜利号后船楼顶,在场的官兵立刻恭敬地退到一旁。此人正是英国舰队司令纳尔逊中将。这时法西联合舰队的帆影隐约现于东方的海平面上。纳尔逊惊讶地发现,法西联合舰队并没有按照惯例组成战列线,而是扎成一堆,完全看不出阵型来。六点正,纳尔逊下令升起第72号令旗,指挥麾下各舰以胜利号和皇家宗主号为首排列两路纵队;六点二十六分,纳尔逊下令升起第13号令旗,准备战斗;六点四十六分,纳尔逊下令两路纵队掉头向东,直趋法西联合舰队。
& K/ \. N9 }! h
% T- z# `& b! @$ j) @七点正,法西联合舰队开始掉头,后队变前队向北行驶,显然企图逃回西班牙加迪兹港。然而此时风平浪静,法西舰队水手短缺,航海技能拙劣,足足花了两个多钟头才全部掉转船头。纳尔逊远远望见法西舰队乱成一团,知道敌人已经没有可能逃避一场决战,满意地回到自己的船舱,静默祷告,并将下面的祷告词记录在日志上:

4 u  u# V; S0 h4 Y3 j5 Y& ?. `

  Y+ r4 `" J8 X+ y“乞求我信仰的上帝,赐予我的祖国和整个欧洲一次伟大而光辉的胜利;乞求不要有任何的失措使胜利蒙上阴影;乞求胜利之后英国舰队体现出卓著的仁慈和宽宏精神。至於我自己,我将生命承诺给创造我的上帝,乞求他保佑我精忠报国的努力。我个人的命运,以及我为之奋斗的正义事业的命运,今天都交与上帝决定。阿门,阿门,阿门。”4 ~. U$ _" i& X0 }

/ S, ^: M: B7 `& I" X9 F. n3 ~% V2 ?- }7 @七点四十分,一轮红日蓬勃而出。士官巴德科克多年以后回忆道:“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看上去湿漉漉雾蒙蒙,仿佛在对那些命中注定看不到日落的勇士们含泪微笑。”英国舰队少数经历过残酷海战的老兵竭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大多数官兵士气高昂,积极求战。长年累月的枯燥巡航、无休无止的战术操练磨砺着皇家海军官兵的神经,他们无不渴望感受海战的刺激,获得能量的施放,虽然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生命将在今天画上句号,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很多将无法承受血肉横飞的恐怖场面而精神失常,不得不在疯人院度过余生。大英帝国的海外贸易、政治和金融体系、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文化和价值观等等,都构建在这些人的肩上。无论宪政理论还是自由理念,最终都取决于皇家海军官兵决一死战的果敢和无所畏惧的勇气。8 t' U) t$ L  P" b* Q1 h' ]% M' s( B5 b
) G. H. J# z$ m3 u) g
十一点五十分,以胜利号为首的英国舰队驶进法西联合舰队的大炮射程,立刻有八、九艘法、西战舰向胜利号舷炮齐发,以矫正射角。数百颗炮弹落在胜利号周围,激起无数道浪柱。胜利号就在这些此起彼伏的浪柱中穿行,慢慢向法西联合舰队逼近。; g6 G3 g4 R8 D
( \1 X4 R( o. ~% h

作者: 李根    时间: 2013-1-22 11:51
高级皮沙发!!!
" G; c6 L' u4 C, S) Y
# |( I) D% D. Y% c/ x* _! W
作者: colin1992    时间: 2013-1-22 12:35
本帖最后由 colin1992 于 2013-1-24 14:36 编辑
, I3 {" P5 ~" ~$ @, A) }% H/ [; O) z* O" F: i+ @0 w" T* N
看到战斗前的描写,和《拯救大兵瑞恩》登陆前的场景何其相似。0 u- q( b" V7 @# U
第一次看《拯救大兵瑞恩》,音响和画面的震撼让人体会到了斯皮尔伯格如何用战争片完美的诠释了反战主义
作者: 肥狐    时间: 2013-1-22 13:03

作者: 道可道    时间: 2013-1-22 14:14
又见大作!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3-1-22 17:07
特拉法尔加广场铜柱上的那座雕像。
. A* t1 H5 T4 I8 H' Z
* m" ]6 _9 b# q0 C" \  V, ?3 G霍雷肖·纳尔逊。4 }) n/ ~0 ?3 o3 [) y$ q* p

, f9 X) C( U" A/ k& ]打赢了人生最后也最辉煌的一仗。
作者: 笨猩猩    时间: 2013-1-22 17:07
道可道 发表于 2013-1-22 14:14 , c/ v7 y4 y& p7 F2 Y' p* q
又见大作!

0 I; y. j  Z* o9 U, T没错,又见大作!!
作者: 花间喝道    时间: 2013-1-22 19:04
我想以后要再看到人类如此奋不顾身去冒险去战斗 要等到向太空移民的时候了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1-23 09:57
colin1992 发表于 2013-1-22 12:35 ' m* \5 P8 O8 M
看到战斗前的描写,和《拯救大兵瑞恩》前的场景何其相似。
9 u/ V* P: _5 z1 V0 T3 i* n第一次看《拯救大兵瑞恩》,音响和画面的震撼让 ...

; T# }8 N. P% w2 }9 }) `* \1 ^威灵顿在滑铁卢战役以后说的一句话也很有反战思想:“希望这是我此生最后一战。世上最惨的事情,除了输掉一场战役,便是打赢一场战役。”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1-23 10:01
燕庐敕 发表于 2013-1-22 17:07
+ a1 F6 c: e/ `6 `: \) h特拉法尔加广场铜柱上的那座雕像。
' K7 s% t6 {3 a+ [$ u
$ Y7 d! X( F2 L霍雷肖·纳尔逊。
8 H) R$ p1 k2 ]0 _+ s* R
这场战役纳尔逊似乎没打算活着回去,他临行前专门去看订做的一口棺材,说没准这一趟出去就用得着了。战役当中纳尔逊身穿扎眼的中将制服,佩戴所有的勋章,坚持矗立后船楼,部下怎么劝也不挪窝。
- o% \1 E. c" U- S: H# d% [! Z/ I) Y8 {$ H1 ^* x# t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1-23 10:04
花间喝道 发表于 2013-1-22 19:04
3 c2 n9 r2 c. _' Q- @9 \6 [我想以后要再看到人类如此奋不顾身去冒险去战斗 要等到向太空移民的时候了 ...
0 t8 y, W$ |3 @- U2 M: E
不可能了,人类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贪生怕死,大概只有极端信仰武装起来的恐怖分子例外。
作者: 爱思伯爵    时间: 2013-1-23 11:15
拜读大作,坐等后文。谢谢!
作者: 花间喝道    时间: 2013-1-23 12:54
史鉴 发表于 2013-1-23 10:04 8 H; y7 Z& t# ^' K
不可能了,人类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贪生怕死,大概只有极端信仰武装起来的恐怖分子例外。 ...
8 r5 P2 F9 t' O3 i" Z# j8 G
有以下几个条件可以改变 一是出现那种探险得巨利的机会 二是社会僵化 吊丝平常路出头无望  三是资源限制已达极限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3-1-24 03:56
史鉴 发表于 2013-1-22 21:01 1 L* }2 w9 N. e3 ^2 ?; A+ ^" ~
这场战役纳尔逊似乎没打算活着回去,他临行前专门去看订做的一口棺材,说没准这一趟出去就用得着了。战役 ...
* a$ L, k( Z6 X, E0 [* c
有意思呵。。。 好像真的是预感到自己大限已到。。。 奇怪的第六感吧。。。
" ]5 c$ D& E; k3 J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3-1-24 03:59
史鉴 发表于 2013-1-22 21:04
- [+ a- |" O' Z) P& o% o不可能了,人类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贪生怕死,大概只有极端信仰武装起来的恐怖分子例外。 ...
. H3 R: [( x' i2 @$ `! M! @4 C- i
以前的人也一样地贪生怕死呵。。。 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大家头一次不用动刀动枪就可以吃个七八分饱。。。 然后就慢慢体会到动刀动枪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 y3 }% B% J3 \1 U5 y; ]: @" L) f- U4 Z
如果万一哪一天,因为某种情况,比方说流星击中地球,全球生态急剧恶化,吃不饱穿不暖,你看他还敢不敢打仗。。。 % j4 g/ B9 }: x- [1 v  o# S

作者: 把酒临风长歌行    时间: 2013-1-24 22:51
史鉴 发表于 2013-1-23 09:57 / e/ {; [* x9 `6 g- t0 G! Z6 I
威灵顿在滑铁卢战役以后说的一句话也很有反战思想:“希望这是我此生最后一战。世上最惨的事情,除了输掉 ...

7 w/ N! p+ g4 z/ W, J& [( P9 e滑铁卢之战威灵顿赢得很侥幸,故而有此语,他自己也曾坦言,如果把拿破仑放出来再打一场,他未必就能赢!
作者: 魔术师    时间: 2013-1-26 09:40
老史的大英帝国新一季又开始了,欧耶!
& u! m' l. R" z% }- ?' O! Q, v/ h9 h4 A) w0 Q3 r3 S& q/ _

  j6 r; w! q0 S! S
, C& v% s& K* i" R6 E8 O
作者: 魔术师    时间: 2013-1-26 09:40
史鉴 发表于 2013-1-23 10:01 ' v, l: k/ f) l: X1 B5 D# V
这场战役纳尔逊似乎没打算活着回去,他临行前专门去看订做的一口棺材,说没准这一趟出去就用得着了。战役 ...
4 l7 d: d2 S' o9 m- @' G" L
为什么呢?. ?* K& @8 F% |2 f' ~

0 o, E8 w1 ~' q6 X0 f) ~4 L( ?2 n" J/ V2 g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1-28 11:30
MacArthur 发表于 2013-1-24 03:59
1 f- _) |8 F/ M/ Q+ g( Z2 `9 C* t- T以前的人也一样地贪生怕死呵。。。 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大家头一次不用动刀动枪就可以吃个七八分饱。。。  ...
* s# E9 C8 ^0 w
那是,炸回石器时代了,大家伙儿当然泯不畏死了。好日子过惯了,谁愿意去玩命?我记得Michael Moore的纪录片里有个调查,美国几百个众议员参议员,只有三五个人的孩子在当兵。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1-28 11:31
魔术师 发表于 2013-1-26 09:40
6 r3 L3 I0 q& U2 z4 W! U% y: l7 `为什么呢?

; }' u( r6 s; a+ C( {  H& s2 I纳尔逊每次打仗都没打算活着回来,他的独眼独臂就是这么来的。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1-28 11:33
把酒临风长歌行 发表于 2013-1-24 22:51 ; q8 \! k8 C1 ~0 _7 M1 b6 A
滑铁卢之战威灵顿赢得很侥幸,故而有此语,他自己也曾坦言,如果把拿破仑放出来再打一场,他未必就能赢! ...

* I6 D( p- v) Y. k+ V滑铁卢之战拿破仑犯了太多的错误,只要其中一个错误没犯,威灵顿就得玩儿完。所以这一仗他的运气实在太好。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1-28 11:46
1
' q+ O8 o  I2 x* w5 A( G- d+ K) G3 n! V6 ^8 C9 Q. e
在很多欧美史家的笔下,法国大革命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政治成就。透过冠冕堂皇的言辞来审视这场运动的血腥残暴,很容易得出相反的结论:法国大革命其实是肆虐二十世纪的法西斯极权暴政的滥觞。
4 }8 \3 |8 w/ E: I' Q2 z
, o4 S0 q" ]5 c5 M" W历史的发展往往让人不可思议。大革命前夕法国正处于思想解放的黄金时期,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所有的人都在勾画一个美好的未来,一个基于自由和公正的崭新时代。旅居巴黎的瑞士女作家德斯塔尔夫人(Germaine de Stael)写道:“整个国家都在渴求无穷无尽的希望和无拘无束的快乐,如同沉溺于幻想中的莽撞少年。”
8 T) k+ G9 e( \) O8 v0 K6 |
* Y5 d6 ~; ]) D  x" G! k$ h( ~法国当往何处去?社会精英们莫衷一是,各执一词。财政大臣雅各·奈克尔(Jacques Necker)为首的务实政治家推崇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坚信这是唯一的强国之道。启蒙思想家们却不以为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行动纲领,是罗伯斯比尔每天必读的思想指南。该书开门见山地宣称“人们生来自由,却到处身负枷锁”, 进而探讨一个社会应该如何组织,才能确保每个成员的自由意志和公平对待。卢梭认为,人民应该通过契约而组织社会,选择政治体制和法律;人民既是统治者也是被统治者 - 他们集体制定宪法并任免官员,然后将个人意志屈从于“普遍意志”。对于社会变革的成功,卢梭寄希望于个人的觉悟和整体道德水准的提高,为此他撰写了两部小说,专门探讨如何教育孩子,使之不受腐朽观念的污染。6 Y" v4 Y7 v& U
" w* C$ q7 w. V' k2 U( ~, M
卢梭的理论和他的性格一样,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色彩。卢梭曾经对好友博斯维尔坦白,自己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对于现实完全不能忍受,因为“人性让我恶心。” 法国大革命的现实证明了卢梭的看法,当法律制度、道德传统和宗教信仰彻底沦丧以后,欧洲最文明的国度展示了人类最野蛮的本性。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的评价击中要害:卢梭为首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用理性和自然法中吸取的简单而基本的法则,来取代当代社会复杂的传统习惯”; 他们的学说“无限脱离实际”,体现了一种“抽象的文学化政治思想”。2 q) i" r' V. f% t

. e% P0 R8 R1 ?: c  [; I, k然而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启蒙思想家的乌托邦理念深入人心,得到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大力拥戴。这是波旁王朝百余年中央集权统治的恶果,无论贵族还是新兴资产阶级都长期被排斥于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常识,不了解社会现状,不懂得治国安邦的基本法则。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深受弊政之苦而哭告无门,很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极端思想,倘若不能默默忍受,便起来推翻这个万恶的制度。& y. ]6 V+ ^, S2 w
% X& y2 I5 d# t+ w6 C4 w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是1787年开始的财政危机。路易十六为了打击宿敌而介入美国独立战争,虽然重新树立了欧洲强权的威望,但代价惊人 - 法国的战争开销高达十亿锂(约合五千万英镑)。战后路易十六和他的朝臣雄心万丈,企图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1784年,路易十六批准了一项史无前例的造舰计划,添置74门炮以上战列舰二十艘,并在谢尔堡修建一个人工码头作为入侵英国的出发点。这项扩军计划最终导致波旁王朝的破产。1786年,法国政府外债猛增至四十亿锂(约合两亿英镑)。* n$ _6 B: d/ G; R7 C/ z

9 a: F! ?5 B! ^1 K! @* z. o1 z$ [' Q相比之下,英国政府外债高达两亿五千万英镑,但英国国债管理完善,无时无刻不受议会的监督审查,财政部设立专项基金以偿还债务,这一套高效透明的制度赢得了金融市场的信赖。法国财政管理则是另一个极端,不但管理混乱,而且全是黑箱操作,连国王都不清楚到底欠了多少债。1787年,新上任的财政大臣卡隆(Charles-Alexandre de Calonne)发现政府本年度开销超出财政收入一亿一千万锂(相当于480万英镑),路易十六和他的朝臣大惊失色,谁也没有心理准备。正因为金融市场对法国财政缺乏信心,法国国债利息比英国国债高了将近一倍。倘若不能大幅度增加税收来源,法国国债利滚利,只会越来越多。$ M( S/ P& Z0 F% `# w1 m/ v4 V
$ y( Q, X4 I8 [& e; z  A( J1 ~; }
卡隆的对策是改革税制,拥有土地的人无论贵贱都必须缴税。新税法的矛头直指享受免税待遇的法国贵族,自然遭遇强烈反弹。路易十六为了平息众怒,只好将卡隆解职。继任财政大臣萧规曹随,继续尝试改革税制,被贵族控制的巴黎议会一一否决。1788年5月,路易十六的朝臣着手削减议会的权力,为税制改革扫除障碍。各地贵族立刻反戈一击,装扮成为民请命的自由斗士,号召老百姓起来反抗王权压迫。' f$ V2 X2 f/ B' h' z
3 o+ P" P# \, V+ a6 F' n# Z
法国正值前所未有的经济萧条,连年的粮食歉收和沉重的税赋使法国各地民不聊生。据统计1788年巴黎城内五分之一的人口依靠慈善施舍过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别有用心的贵族们振臂一呼,各地百姓立刻群起响应,大规模民变顿时席卷法国。路易十六迫于压力同意召开等级大会。1789年6月,六百余名第三等级代表拒绝与教会和贵族合作,组建国民议会,正式启动宪政改革。国民议会实属非法结社,遭到路易十六的取缔。576名代表于是在皇家网球场集会,共同发誓绝不解散,一直奋斗到宪政成功。然而这些商人和律师手里只有笔杆子,没有枪杆子,面对从四面八方向首都汇集的军队束手无策,只能依靠群众的革命热情。饥肠辘辘的巴黎百姓一旦走上街头,立刻变成穷凶极恶的暴民,到处打砸抢,洗劫粮店,袭击税务官员。
- s  j/ r3 J% v, a, f$ D
) k% S+ F) e8 @+ e
1789年7月,千余巴黎暴民在一些法军士兵的支持下攻陷巴士底狱,杀死缴械投降的卫戍司令,割下他的人头挑在矛尖上游街示众,然后冲入市政厅,杀死了市长,革命政府“巴黎公社”宣告成立。路易十六再次妥协退让,命令集结巴黎准备镇压暴乱的正规军返回各地军营,自己亲自前往巴黎安抚民心,并接受了一枚巴黎公社的红蓝色帽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七八月间法国各地的老百姓陆续揭竿而起,打土豪分田地,并组织民兵保卫胜利果实。贵族们引火烧身,纷纷流亡国外。一批忠于王室的皇亲国戚以路易十六的弟弟阿特瓦伯爵为领袖,积极策划反革命政变。
8 M; }: D; s8 O; P+ i

& I' G0 Q1 l, h# C. q6 M0 W ! b& x' [0 R1 K- O' `# u. q2 P
网球场宣言9 ~8 Q  X% t2 c2 _4 ]: Y

! b' O' J# d4 }5 o- t
1 v: n4 }+ B2 P攻陷巴士底狱
$ x; G; A' A) g' c$ y, X0 h6 Z; |, H+ E$ i7 ~" p" {# _
短短三个月以后,巴黎再次爆发大规模民变。大约七千巴黎劳动妇女游行示威抗议物价飞涨,进而冲击凡尔赛宫,杀死数名卫兵,到处搜寻王后玛丽·安托万奈特。美国独立战争的英雄拉法耶特刚刚被议会委任为国民卫队司令,闻讯连忙领兵前来拱卫,王室成员才脱逃毒手。事后路易十六和家人迁往巴黎,被软禁在杜伊勒里宫。即使如此,路易十六依然试图顺应民心,默许了议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其中包括废除封建制度、没收教会财产等等。他还多次写信给阿特瓦伯爵,请他停止策划反革命政变。1 u7 ]; ~: F7 v  o8 ?4 ]) d" Y

& V. m6 C+ n0 t% s+ H5 m- _路易十六绝非历史教科书里描绘的荒淫无度,而是一位开明君主。他尊重和服从社会舆论,主持公共工程,鼓励经济发展,并尝试改革政治体制,减轻底层民众的负担。路易十六在位期间法国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大为提高,后来成为大革命的主导力量。然而路易十六不是威廉三世。他从小便被灌输“君权神授”、“朕即国家”的思想,自诩法国人的慈父领袖。他可以做开明君主,却做不了立宪君主,尤其不愿充当国民议会的橡皮图章。巴黎公社对王室成员的劣待,也让路易十六心怀不满。王室自从入住杜伊勒里宫以后便失去了人身自由,王后玛丽的卧室有国民卫队士兵日夜站岗,连晚上睡觉也要被监视。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忍无可忍,带着家人逃离杜伊勒里宫,投奔忠于王室的法军将领布耶,然而在半路上被革命群众截获,押解回巴黎。
( o- o6 G2 r4 {% Z; e3 `
; z! j% ]$ l* o% t2 Y/ H# @1791年9月,路易十六正式接受了国民议会通过的新宪法,法国进入宪政时代。国民议会功成身退,自动解散。1791年大选产生了立法议会,拥护国王的右派仅仅获得165席;推动革命的左派大获全胜,获得330席;其余350席由无党派人士占据,他们没有固定立场,往往跟着左派投票。议会通过一系列革命法案,勒令流亡贵族投案自首,强制教士向国家宣誓效忠等等。路易十六坚持自己的道义原则,连续行使否决权,议会则弹劾国王任命的大臣还以颜色,双方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对立。代表立宪派的杜莫里兹(Charles Francois Dumouriez)和拉法耶特试图劝说国王同议会妥协,然而路易十六固执己见,宁折不弯。% S9 Y4 V# _6 [. h. ^- A) ~
" U, c- _  p0 L
新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国外有虎视眈眈的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大强权,有积极策划反革命政变的流亡贵族;国内经济萧条物价飞涨,饥肠辘辘的百姓到处揭竿而起,巴黎公社和激进的政治派别随时准备抢班夺权。新政府为了转移矛盾,确立威信,不得不诉诸一场对外战争。1792年4月,立法议会向奥地利和普鲁士宣战,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国王的支持。路易十六期望借助外国势力扼杀革命,恢复君主的权威。他私下里写信给流亡维也纳的宠臣:“法军目前无论装备还是士气,都不足以抵挡一次稍具规模的攻势。”# |: L5 l: F& d6 k0 l) T8 W( j4 k

7 b  V6 v! L" e: H! j; V# C# p正如路易十六所言,法军一盘散沙,无心作战。自由和平等的革命口号颠覆了军纪和等级,贵族出身的军官大部分逃亡,留下来的根本指挥不动自己的士兵。法国将领迪隆(Theobald Dillon)的部队在图尔奈和奥军一触即溃,迪隆被哗变的士兵杀害。前线败退的消息传来,巴黎群情激愤,怀疑王室里通外国,出卖法军。以丹敦、罗伯斯庇尔、马拉为首的雅各宾派激进份子大声疾呼煽动民意。 立法议会被迫颁布政令,抓捕保王党份子,设立革命法庭审判叛徒。几天之内便有千余教士和贵族被投入监狱。德斯塔尔夫人记述了逃亡途中惊心动魄的一幕:“一群老妇人仿佛是从地狱里冒出来,扑向我的马车,狂呼大喊把我抓起来,他们扭住我的马车夫,命令他们把车驾到我家附近的公民自治会去。”
. m. y" {6 \; h/ y, p; G+ D8 m" N7 m3 j  y9 f4 b( U8 z
1792年6月20日,数千暴民在雅各宾派的挑动下冲击杜伊勒里宫。守卫王宫的国民卫队士兵里应外合,打开大门,暴民一拥而入。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在几名卫兵的护卫下,忍受着辱骂和恐吓,和暴民对峙三个多小时,直至人群慢慢散去。此时依然默默无闻的炮兵中尉拿破仑,这天晚上正巧在王宫对面的饭馆里宴请好友,有幸目睹了整个过程。当拿破仑看到暴民涌入王宫包围路易十六,惊呼道:“他们为什么把暴民都放进去?只须用大炮轰倒四五百人,其余的肯定落荒而逃。”
5 B5 L9 d' o$ x! s* A7 D
! K: B% M9 T0 s4 f% v/ k

& T: U4 g; S  c$ E7 q  @' m王后玛丽揽着孩子与暴民对峙: Z5 t7 ^) `% Z: ?8 L

作者: 花间喝道    时间: 2013-1-28 12:47
史鉴 发表于 2013-1-28 11:33 $ t" A( G5 b. ]# H; e7 G0 {, ?
滑铁卢之战拿破仑犯了太多的错误,只要其中一个错误没犯,威灵顿就得玩儿完。所以这一仗他的运气实在太好 ...

4 C, K4 Z: @3 h2 Z' y6 z比如拿破轮不穿紧身裤就不会因鸡鸡发痒干扰决策了
作者: 道可道    时间: 2013-1-30 04:04
史鉴 发表于 2013-1-27 19:46 ( i; }" k& Z) ]9 ?: [
1
8 ?. }2 w! f. u$ C" [& ^6 t* R, z$ T& F: c
在很多欧美史家的笔下,法国大革命是西方文明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政治成就。透 ...

( F8 C. m  m# m) k/ o. D. D9 U这个视角很有趣,民主自由的另一面。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1-30 11:02
道可道 发表于 2013-1-30 04:04 2 U' Q9 y# J+ i3 K2 g, X2 @
这个视角很有趣,民主自由的另一面。

) g2 J" r" l1 ~# T9 @1 C7 R8 k世上万物都有两面性,民主自由也不例外。法国大革命宣扬的理念很漂亮,落到实处丑恶无比。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1-30 11:03
花间喝道 发表于 2013-1-28 12:47
, t% ~3 Z$ `/ o& u( `3 t/ A; Y比如拿破轮不穿紧身裤就不会因鸡鸡发痒干扰决策了
2 l' Z. T- |* U
大家都穿紧身裤,威灵顿没准儿比拿破仑还痒。
作者: 花间喝道    时间: 2013-1-30 13:31
史鉴 发表于 2013-1-30 11:02 % S; C* Q& B, ~! V5 G6 a
世上万物都有两面性,民主自由也不例外。法国大革命宣扬的理念很漂亮,落到实处丑恶无比。 ...
: o& T$ ?# a  S( ?! Y6 R5 O8 y
与法国启蒙运动相对应 英国有苏格兰启蒙运动 低调务实
作者: 毘沙门    时间: 2013-2-17 14:11
莫非西西河里曾经的史书记?# A! l$ ?* X8 _1 J& g
膜拜一下先!
作者: 魔术师    时间: 2013-2-17 14:58
好,老史终于又开始继续了!& d. c/ `2 G0 G" Z1 Z% [
( E9 e& e) Y7 o1 S0 R/ c

+ C8 A) u# x; ^% N5 ?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3-14 09:42
本帖最后由 史鉴 于 2013-3-14 09:47 编辑
9 G2 e3 U: }' `. z( A- G9 y
/ i  M+ m% P, ^! y2 N" l' L4 y鉴于政局的日益混乱,拉法耶特从前线返回巴黎,要求立法议会镇压激进份子,国民卫队宣誓捍卫宪法。然而雅各宾份子在议会兴风作浪,立宪派势单力孤,一筹莫展。拉法耶特又和路易十六密谈,建议国王和王后向议会要求到巴黎郊外避暑,借机脱离暴民的威胁。他将率部前往接应,将王室置于军队的保护之下。关键时刻国王却丧失了决断力,而王后玛丽一门心思借助外国势力恢复王权,并不信任拉法耶特。路易十六的游移不决葬送了君主立宪制的最后一线希望。
; u& {  z7 @( M7 y; }
7 L3 l# X- x4 C( @$ z七月间,雅各宾派开始策划一场暴动武装夺权。此时正值前线吃紧,立法议会下令全民总动员,大批来自法国各省的民兵涌入巴黎,成为激进份子手中的枪杆子。与此同时,手持武器的巴黎群众整日拥塞议会大厅,辱骂殴打持不同政见的议员。八月初,雅各宾派在议会指控拉法耶特擅离职守,图谋不轨,被议会否决。休会以后投反对票的议员遭到暴民围攻,他们的住宅遭到入侵,家人受到威胁。司法部长德若利(Hector de Joly)愤然写信给议会主席:“我在法庭上声讨这种行径,但法律对此无能为力。出于荣誉感和正义感我在此向您申述,倘若不能得到议会的大力协助,这个政府将无法运行。”7 d; O$ v: v6 i: u3 `8 [  c

; y: x. Q! z7 T) e/ S. j事实证明立法议会已经无力控制局面。8月10日,两万余巴黎民众围攻杜伊勒里宫。这一次雅各宾派进行了周密安排,数千来自马塞和布列塔尼的民兵成为此次暴动的中坚力量。暴动群众控制了巴黎市政厅,传唤国民卫队司令芒达(Galiot Mandat)前往述职,然后将他杀害在市政厅的台阶上。守卫王宫的国民卫队大部分掉转枪口参加暴动,只有路易十六的950名瑞士卫队依然坚守岗位,加上两百余名自愿前来保卫王室的贵族。双方激烈交火,训练有素的瑞士卫队击毙四百余名民兵。关键时刻路易十六再次失措,带领家人前往立法议会避难,然后下令瑞士卫队放下武器。结果暴民一拥而入,刀斧齐下,绝大多数瑞士卫队被当场屠杀,只有不足百人逃生。
% G. h- B9 D$ a8 y/ i; p. e% `( y. c& d
“八月暴动”标志着法国君主制的终结,路易十六及王室成员被关押在圣殿监狱听候发落。此后是六个星期的无政府状态。立法议会名存实亡,大多数议员已经逃离巴黎。雅各宾派掌控的巴黎公社乘机夺权,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发布发号施令。拉法耶特被控叛国罪,部队完全失控,不得不流亡国外,苟全性命。九月初,普鲁士军队攻陷凡尔登要塞的消息传来,巴黎暴民的嗜血本性再一次大爆发。疯狂的群众冲入数座监狱和政府机关,将关押的千余教士和保皇党份子屠杀殆尽。王后玛丽的挚友德兰芭尔王妃(Princess de Lamballe)拒绝发誓和王室一刀两断,被当街残杀。暴民将她的头割下来挑在长矛尖上,来到关押王室的监狱外面游行示威,把人头高高举到王后玛丽的牢房窗外,让她目睹挚友的下场。
" b0 E, G2 C9 N0 t: }
0 v' v+ ^8 P8 P2 N( k& c' R+ C

/ {  k& `$ E  O- V; @) }“八月暴动”巴黎民兵与瑞士卫队在杜伊勒里宫内激烈交火% y" h- ^; l3 ~- ~$ I9 t* ^# p# \
2 {3 U! W7 c$ m3 v

0 j& s+ Q5 n0 s* e' p; X巴黎街头的杀戮场景
3 s$ @1 C4 q7 t- t* ?) a& M/ }& ~8 D# V: x% i9 e* P6 \
4 F% i3 K5 q( D* v" k* I6 c: m
德兰芭尔王妃被暴民当街残杀
3 o2 V: s$ K- X
1 J3 g7 W+ J, a- t+ E3 G; a在这种野蛮混乱的局面下,丹敦、马拉、罗伯斯庇尔等雅各宾派头目以民众的代言人自居,借助暴民的力量攫取权力。九月中旬,法国再次举行大选。按照宪法五百万法国人有选举资格,结果只有一百万人投票。9月20日,国民公会第一次召开,在雅各宾派的推动下宣告废除君主制,开创共和制(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以叛国罪审判路易十六。1793年1月17日,国民公会以387票对334票的微弱多数判决路易十六有罪。四天以后,路易十六走上断头台。( o( u' d) S. X
# K/ |3 Q4 l/ Z- [3 M
埃西沃斯神父记述了路易十六生命的最后一刻:“通往断头台的道路坎坷,难以通行,国王不得不扶着我的臂膀行走,步履非常艰难,我担心他的意志随时会崩溃。然而让我震惊的是,当我们抵达台阶下时,国王突然放开了我的臂膀,步伐稳定走上断头台,神情安详环顾四周,开口说话,声音如此洪亮,几里之外都能听见。我听到了如下令人难忘的遗言:‘我坦然赴死,坚信自己清白无辜。我原谅那些置我于死地的人们,我向上帝祈祷,我的鲜血将为法国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8 M7 r: u7 z2 e

1 q4 t4 }$ r9 a
- D3 x2 L: [1 s# x1 h* n路易十六走上断头台8 F+ N! A) ^% D, w
4 f, ?6 L% P# w2 O/ }0 z  o
路易十六能够原谅杀害他的人,雅各宾派却无法原谅持不同政见的革命同志。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以后,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控制了国民公会和政府要害部门。吉伦特派试图遏阻大革命的狂飙,重建法律和秩序,与雅各宾派的分歧越来越大,二者最后发展为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1793年6月2日,罗伯斯庇尔的亲信、国民卫队司令昂里奥(Francois Hanriot)带兵包围国民公会,清洗吉伦特派代表。7月27日,罗伯斯庇尔入选权力核心“公共安全委员会”,开始了雅各宾专政时期,史称“恐怖统治”(Reign of Terror)。; W; Y/ {$ Q. {3 ^

2 E- k; C% s2 F+ w5 S9 J雅各宾派的极端政策激起法国各地的反抗,里昂、马塞、波尔多等工商业中心,布列斯特和土伦等海军基地先后揭竿而起,而保王党和天主教会在法国旺代地区(Vendee)组织的叛乱最为声势浩大。在这场事关生死存亡的斗争中,雅各宾政权征召三十万青壮年男子加入“革命军”,开赴各地镇压叛乱,并诉诸于令人发指的残暴行径以威慑敌对势力。里昂叛乱被粉碎以后,革命法庭以平均两分钟一个人的速度审判囚犯,将1,900人送上断头台。旺代战区革命军司令官韦斯特曼(Francois J. Westermann)汇报说:“我执行了你们的命令,将儿童置于马蹄之下践踏而死,屠杀妇女以保证她们不再生出更多的匪徒来。我灭绝了所有的人,一个囚犯也没留下。道路上遍布尸体。在萨夫奈每天都有匪徒前来投降,我把他们全部枪毙。革命者的心里没有怜悯。”另一位革命军将领图罗(Louis Marie Turreau)的部队在五个月里屠杀旺代平民两万余人,被称为“炼狱纵队”。
  p5 V6 e5 ~& m4 o0 }$ s$ O/ U* z& n; i) ^$ Q
这是法国历史上最血腥残酷的一页。短短一年的雅各宾专政期间,共有16,594人被送上断头台,另有不计其数的人在街头或监狱里死于非命。巴黎革命广场的铡刀下丧生的不但包括王后玛丽、奥尔良公爵、拉瓦锡埃等王室及贵族,布里索、维尼奥、罗兰夫人等吉伦特派首脑,还有丹敦、德穆兰、艾贝尔等雅各宾派领袖。罗兰夫人临刑前留下一句永垂青史的名言,可作法国大革命的盖棺定论:“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 f$ H! V  t5 E4 l+ e% C% |6 k! |& m! T$ ~8 C1 f, u7 H
作为“恐怖统治”总设计师的罗伯斯庇尔,终其一生都是个谜,吸引了无数西方史家为他作传。很多史家称赞他有远见卓识,力图依照卢梭的哲学思想改造社会,是法国历史上唯一当得起“不可腐蚀者”(Incorruptible)美名的政治人物。然而在德斯塔尔夫人的笔下,罗伯斯庇尔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经常“坚定而泰然地宣扬最荒谬的政治观点。” 罗伯斯庇尔通过十二人的公共安全委员会发号施令,享有超越国王的绝对权力。他将恐怖统治视为共和德政的前奏,是暂时而必要的一种手段。他相信在民主制度和公民教育的改造下人民终将脱胎换骨,自觉压抑低俗和残忍的本性,发扬善良和宽厚的感情。然而满怀高尚理想的罗伯斯庇尔,对待革命同志却异常冷酷,持不同政见者往往必须在断头台上悔过自新。
: U: p/ O6 b- J+ o% n7 L5 H* W  z9 n
起草1791年宪法的议员们期望建立一个现代的、开放的自由经济,能够促进资本的流动和增长,然而大革命的结果却适得其反。政府接管关键产业,限制价格,实行食物配给,强制没收谷物和牲畜,严格控制生活用品的存储和运输,禁止产品出口和资本外流。法国实行全民总动员,政府强制征兵三十万人增援前线,留守后方的男人去炼铁厂和军火厂生产武器弹药,女人去服装厂制作军装。法国人在极端严酷的条件下劳作,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每十天休息一天。即使是老人也被要求去“激发战士的勇气,宣扬对国王的仇恨和对共和国的忠诚。”5 X$ @. u  Q3 G: U9 F; e1 z

4 [+ W7 `, v' Y" H7 J路易十六人头落地之时,国民公会就已经做好准备对英国开战。这是法国大革命不断蜕变的必然结果。频临政治和经济双重破产的共和政府,只有诉诸于一场全面战争才能转移矛盾,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革命报刊和雅各宾演说家们大搞舆论导向,指责英国勾结欧洲各国君主,大力支持保王党分子,企图扼杀法国共和政权。很多人认为英国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只要派一支军队登陆英格兰,人民起义就会席卷英伦三岛。1793年2月1日,国民公会正式向英国和荷兰宣战,一个月以后又向西班牙宣战。
7 H5 G6 Z0 d! I( _4 H* p7 k
9 }3 n, [2 u. S英国首相小皮特显然低估了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的法国共和政府。英法争霸百余年以来,法国每次战争之后都需要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休养生息积聚力量。此去美国独立战争仅仅八年,按道理法国至少在七八年内都没有能力再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然而法国大革命不能以常理衡量,小皮特没有料到这场战争将持续22年,而大英帝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9 _' H8 {% Z3 D# x: R) g
$ A9 x% C( u' i! V7 \* _" Q7 M

作者: alexjak    时间: 2013-3-14 11:39
史鉴 发表于 2013-1-30 11:02
3 ?# x7 ?& p. d0 N1 g  C3 G世上万物都有两面性,民主自由也不例外。法国大革命宣扬的理念很漂亮,落到实处丑恶无比。 ...
* z1 i" |8 j# m+ ?
赞同 历史是看结果的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3-3-14 22:17
史鉴 发表于 2013-3-13 20:42
# e$ A' ^. i$ O, s1 O) n这是法国历史上最血腥残酷的一页。短短一年的雅各宾专政期间,共有16,594人被送上断头台,另有不计其数的人在街头或监狱里死于非命

$ C; ^0 t4 x% t6 Z, Y) f法国人显然认为这是他们到处说教的资本呵。。。 $ I- t6 }' O* p3 q
4 G  T7 j6 W& p: Y3 ]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3-3-14 22:29
MacArthur 发表于 2013-3-14 22:17
+ o, t& {' _# _2 e! {# v法国人显然认为这是他们到处说教的资本呵。。。

1 v; z& z9 F# x$ _5 Q7 m血染的风采?
作者: 鳕鱼邪恶    时间: 2013-3-14 22:55
这篇文章不知是谁写的, 立场过于偏颇,不是一个公正之作。。。年轻人不可轻信。
作者: 鳕鱼邪恶    时间: 2013-3-15 09:21
鳕鱼邪恶 发表于 2013-3-14 22:55
5 U% _% s$ @+ _6 }* m; {0 @这篇文章不知是谁写的, 立场过于偏颇,不是一个公正之作。。。年轻人不可轻信。 ...
阿忙  那好啊,你写一个你心目里的真实的法国大革命,或者你说那个文章写的是你认为的真实的,我们也听听不同意见。  发表于 6 小时前

6 Z6 V9 O1 V7 x1 i4 M, s' u
! N3 v- j7 w' A4 O) |$ T! d* R5 V/ `" g实话实说,俺写不出来,俺个人也没见过哪个单一文章能够说的明白(俺没见过不等于没有哈~);要多看资料,才能有综合印象。如果一定要类比的话,推荐一篇抱朴仙人的文章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833491   , 其中有一句话:“  上世纪末以来,各个国家都是共产党纷纷为当年杀人道歉,没看见有人为当年杀害共产党人道过歉。”  用这句话来类比的话,那就是西方的整个贵族阶层,无一不是罪恶累累,双手沾满底层人民的血~ 而在这篇文章中,你见到有一个字对此有关的记载描述么? 联系到改开以来公知们不遗余力地摸黑共运及人民共和国, 俺很轻易地就联想到本文无非是要挖人类史上波澜壮阔的共运史的祖坟,以在中国拔掉共和国的道德根子, 暨在共和国重新建立人压迫人的“规范”。$ c" x* V8 a6 G) R
2 p  ]- i( u' Q
这是俺个人的感觉,未必对。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3-15 09:55
本帖最后由 史鉴 于 2013-3-15 10:43 编辑 % g! N8 v* F6 O' J  R) y
MacArthur 发表于 2013-3-14 22:17
* L% n' @2 O3 T5 H; l2 O8 G法国人显然认为这是他们到处说教的资本呵。。。
# r: ]0 ?) R' s1 `3 |" S3 E
7 F5 [2 c) k. k& U0 |
法国人确实有这个资本,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和第三共和国之间相隔八十年,君主制三次复辟,爆发四次革命,死人无数,流血漂橹,欧洲没有哪个国家的共和之路像法国这么艰难。
作者: 魔术师    时间: 2013-3-15 20:51
矛盾激化到要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的程度,实际上就已经失去控制了。现在的人当然可以说大多数“革命者”都是暴民,但问题是有多少人是生下来就是暴民的呢?又是什么把他们从普通的老百姓逼成暴民的呢?事情发展到最后就是一场悲剧,而真正无辜的只有那些被波及、牵连的老百姓。至于路易十六还有那些贵族、夫人什么的,每个人身上都有责任。- I. u$ E! M# r4 F! [  V2 Y. G
/ v2 [2 h% l0 I5 a; l( j2 P

作者: 奉孝    时间: 2013-3-15 21:35
路易十六的失败恐怕正是因为是一个开明君主,社会矛盾已经急剧恶化,要么铁腕维持王室统治,然后徐徐改革,要么顺应民意,君主立宪,这么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不输才怪。
作者: 鳕鱼邪恶    时间: 2013-3-15 22:59
奉孝 发表于 2013-3-15 21:35 1 F* z0 A" y1 j% \2 G
路易十六的失败恐怕正是因为是一个开明君主,社会矛盾已经急剧恶化,要么铁腕维持王室统治,然后徐徐改革, ...

, A7 v. G, T& N* i% G- ^+ I如果用“开明”二字冠于路易十六,恐怕他自己都会羞愧得再死一遍~ 路易十六不过是个愚蠢的官X代,没有本事而贪恋其位,毫无治国能力。。。凭他勾结外国力量镇压自己的民众,上断头台一点儿都不冤~. `! V5 E0 |( c( v( `
. N. H: q/ t- T9 ?! Q
现在抹粉的啥都敢抹,年轻人难免受其毒害。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3-16 08:28
魔术师 发表于 2013-3-15 20:51
* A  y0 X3 D! ^矛盾激化到要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的程度,实际上就已经失去控制了。现在的人当然可以说大多数“革命者”都 ...

" L- E. m; y3 w; R7 k法国大革命为何酿成悲剧,我前文提到,就是“法律制度道德传统和宗教信仰彻底沦丧以后,欧洲最文明的国度展示了人类最野蛮的本性。”如果纲纪崩坏,即使社会矛盾并不突出,暴民一样会大批涌现,这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表露无遗。1992年美国洛杉矶的暴乱,也是证明。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矛盾确实突出,但绝非无可救药。路易十六及其廷臣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尤其是雅各·奈克尔的税制改革,都是解决问题的有益尝试。而路易十六政改的最大阻力,便是贵族阶级,因为贵族不愿失去免税待遇。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索其实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激化,地方贵族为了抗拒改革煽风点火,挑动老百姓造反,才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相比之下,路易十四王朝后期几次大饥荒,法国人口锐减四百万,都没有酿成革命,说明如果没有贵族组织挑头,平民百姓是闹不起来的。但是老百姓一旦闹起来,谁也控制不了,便是古希腊罗马的暴民民主,腥风血雨人头滚滚,一切改革都免谈。法国共和政府杀了路易十六,结果出了个罗伯斯庇尔,比路易十六残暴到哪里去了。这样付出惨重社会代价以后,往往终点回到起点,大家伙儿拥立一位军事强人做主,重建法律和秩序。法国大革命就是很好的例证。5 G; Z) |7 u. w. u1 J- e2 V3 Q+ x) a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3-16 08:31
奉孝 发表于 2013-3-15 21:35
7 L+ ^/ N" M1 x5 }- c7 g, o/ G* m. p路易十六的失败恐怕正是因为是一个开明君主,社会矛盾已经急剧恶化,要么铁腕维持王室统治,然后徐徐改革, ...
7 Y/ h- B3 g3 w8 u% P3 d
路易十六如果是威廉三世,法国大革命闹不起来;路易十六如果是路易十四,法国大革命也闹不起来。所以你一语中的,路易十六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结果上了断头台。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3-22 07:02
2.
8 H% f' b! j: M- ~2 E& h* S
0 f# j' W) y) D$ x1759年是英国历史上的“奇迹之年”(Annus Mirabilis)。年初英伦三岛还笼罩在法国跨海入侵的阴云之下,到年末欧陆和海外各个战场捷报频传,七年战争大局已定。这年5月,英军攻克法国加勒比海殖民地瓜达卢佩;8月,英军和汉诺威盟军在明登战役中击败优势法军,彻底扭转欧陆战局;9月,沃尔夫攻克魁北克,新法兰西指日可下;11月,霍克在基伯龙湾重创法国大西洋舰队,粉碎了法国入侵英格兰的图谋。英国朝野欣喜若狂欢庆胜利,却无人知晓这一年最大的奇迹。1759年5月28日,英国首相皮特的次子降生。没人能够料到这个孩子日后将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首相。
4 n$ c2 l/ t; d' w; a3 b& M. u5 h: R* H9 Q
少年时代的小皮特便展现出过人的智力和成熟。1766年老皮特受封查塔姆伯爵(Earl of Chatham),跻身上议院,爵位世袭。年仅七岁的小皮特说:“我很高兴自己不是长子,我要像爸爸那样在下议院发表演讲。”小皮特体弱多病,无法适应充斥贵族子弟的公学,只能接受家庭教育。他却因祸得福,摆脱了教条的束缚,而专注于训练表达能力和演说技巧。小皮特自幼便学会控制嗓音和节奏,经常抑扬顿挫地背诵莎士比亚和米尔顿的诗歌。深厚的拉丁文功底使他具备超强的遣词造句能力,即兴发表长篇大论时句法和逻辑前后呼应、丝毫不乱。1781年初,年仅二十一岁的小皮特入选下议院,第一次发表演说便以高贵优雅的风度和机智雄辩的口才倾倒全场。一位议员赞道:“皮特将成为下议院的领军人物之一。”在野党领袖福克斯却说:“他已经是了。”次年7月,小皮特应邀加入谢博恩内阁,出任国库大臣,此时他刚满二十三岁。: L  V4 Z4 m4 Z& E! H: z
- F& B+ Y5 J. m9 r
谢博恩内阁不到一年便告垮台,此后辉格党领袖福克斯和托利党魁首诺斯联袂组阁,终于控制了下议院的多数席位。然而乔治三世憎恶福克斯,想方设法颠覆新内阁。1783年12月,福克斯提出的《印度法案》在下议院获得通过,递到上议院时乔治三世放出话来,谁敢投票赞成《印度法案》就是公然跟他作对。上议院的爵爷们当然明白孰轻孰重,《印度法案》果然遭到否决。乔治三世立刻解散福克斯和诺斯的联合政府,任命二十四岁的小皮特为英国首相,震惊朝野。
( c8 D2 p# z9 K1 [5 M  }8 x8 X
6 Q# p+ ]: y" I7 `- k3 m8 Y7 c& b! e- M
/ B, e% W, k* s& J, O
二十四岁就任英国首相的小皮特0 b% s3 ]& }& _/ E, [2 b6 o
2 d. V; ~" W. X, n8 `* v' h
1784年1月,新内阁遭到下议院的不信任投票,按照惯例首相应该立刻辞职。然而小皮特迈出了史无前例的一步,向世人展示了他钢铁一般的意志力。小皮特拒绝辞职,同反对党控制的下议院对峙了三个多月。这期间小皮特的提案连续遭到否决,下议院三番五次要求国王撤换内阁。乔治三世拒绝和反对党妥协,声称宁可退位回汉诺威老家,而上议院坚定不移地支持国王。英国陷入一场宪政危机。. ~4 x- S9 i& C4 J, t
1 I: s! F. F4 l" M+ |* S4 C
小皮特对议会政治有深刻的认识,反对党控制的下议院未必代表民意。这个判断相当准确。十八世纪的议会选举舞弊成风,幕后交易司空见惯,很多选区长期被权贵把持。广大百姓极端厌恶老奸巨猾、毫无原则的福克斯和诺斯等人,称赞小皮特为“诚实的比利”。支持小皮特的请愿书从英国各地飞入下议院,伦敦市民授予小皮特“自由奖章”,邀请小皮特参加盛大的颁奖仪式。小皮特经过的斯特兰街和舰队街的商铺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一群老百姓亲自拖拽他的马车表达敬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议员迫于民意压力而改换门庭,反对党的势力日益削弱。; Q) {8 d, z$ T/ h. `$ X( P

# _8 D$ ~: ~7 i1 W% I6 T9 t- j% f1784年3月8日,乔治三世解散议会,英国举行大选。反对党丢失了160个席位,小皮特大获全胜。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已经成为英国百年难遇的政治明星,同时拥有国王的宠信、议会的支持、人民的爱戴。无论是老皮特,还是沃波尔、马尔博罗,生前最风光的时候都没有像他这样权倾朝野。小皮特上台时伦敦政坛普遍认为他挺不了几个星期,然而小皮特却执政十七年,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 o. r6 p0 u7 S5 |, n, m- N" y, ]  O  A7 y7 ?% ~* Y
沉重的债务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英国历届政府的头上,财政危机的阴云无时无刻不笼罩着唐宁街。1783年度英国财政收入为1,270万英镑,支出为2,425万英镑,国债高达两亿三千万英镑。小皮特执政第一年,英国国债净增一千万英镑,迅速滑向破产的深渊。小皮特双管齐下开源节流,控制行政费用,将政府支出削减三分之一,同时增加对有产阶级的征税。小皮特信奉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降低关税以促进海外贸易,杜绝走私。此举果然奏效,1782年英国海运为61.5万吨,1788年便增至126.5万吨,关税收入也大幅度增长。1792年,英国政府收入增至1,860万英镑。2 N1 y7 z7 E3 B7 Z# a  R

9 {2 c2 k& H4 _: c小皮特专门设立基金,每年固定投入一百万英镑用于偿还债务。此举显然杯水车薪,却极大增强了金融市场对政府债券的信心,使得英国国债利率长期低于百分之四。小皮特的财政改革也只是暂时遏止了英国国债的进一步攀升。1784年至1793年,英国国债一直高居两亿四千万英镑以上,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40%。7 M6 o* `& L2 ^0 J, D) a2 g

5 h6 E6 [4 I0 v7 e6 ~1 C4 d0 W小皮特的政策需要几十年的和平才能见效,这在十八世纪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1793年2月,法国共和政府向英国宣战,小皮特整顿财政的十年之功全部付之东流。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英国国债迅速飙升,此后二十年间翻了三番。! b" g8 q# V9 z3 V9 U

" S# H3 r9 T* i7 k# ~6 [法国大革命最初得到了英国知识分子和自由派政客的大力支持,然而大革命迅速演变为一场噩梦。巴黎街头的暴乱、九月大屠杀、国民公会的好战言论、共和政府对国际条约的藐视等等,让英国朝野惊骇不已。与此同时,激进的政治俱乐部在英国各地如同雨后春笋油然而生,美国思想家潘恩抨击英国君主制的小册子《人的权利》在坊间广为流行。小皮特敏锐地意识到局势的危险性,立刻以雷霆手段制止革命浪潮波及英伦三岛。1792年5月,小皮特命令英国各地民政官员钳制革命言论,取缔非法集会。同年6月,小皮特推动下议院通过了《警察法案》。" h7 z( G, p# |7 W) z6 \/ p
! F+ Z6 Y9 t4 e! O; ~6 M2 y! T( B9 M
在此之前英国是欧洲唯一没有职业警察的国家。英国人引以为豪的自由之一,便是不受政府专制机器的约束。英国各地的民政官员承担维护治安的职责,倘若爆发大规模民变,政府便调集军队弹压。这套制度勉强可以满足小社区的治安需求,却无法应付人口密集的城市,因此伦敦成为欧洲治安最差的大都市。1792年《警察法案》在伦敦创建八个警察分局,雇佣24名警长和48名侦探,主要任务不是维护治安,而是预防革命。次年下议院通过《外国人法案》,勒令旅居英国的外国人在当地警察局或海关登记备案,警察可以逮捕关押形迹可疑的外国人,不需经过法官的授权。/ H6 T) s, {. R% g4 m- e( ^: }
  w( t9 ]' \/ ^

5 o4 g) m4 [  [( c: Q- [  D/ V英国警察查禁非法集会' ^) u3 ]# _* Y/ e* y8 o% b3 m7 C0 h( K
" D5 Q7 H0 c) R. u* l
小皮特冷眼旁观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发展,逐步增加国防经费整军备战。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以后,皇家海军军费骤减三倍,降至240万英镑左右。1791年,小皮特督促议会批准海军军费400万英镑,次年更增至500万英镑。这年底,小皮特开始组建第一次反法联盟,陆续和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西班牙缔结盟约。这一系列举措证实了法国共和政府的一贯看法,英国是欧洲反革命势力的总后台。几个月之后,战争终于降临。
/ [* c2 j6 g' R, ^4 D6 N; a: c/ t9 r: f) W9 U
对于成百上千赋闲在家的皇家海军军官来说,法国宣战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因为战争带来的是加官进爵和攫取战利品的机会。早在1708年英国便颁布了《护航和巡洋法案》,为了鼓舞海军官兵的士气,国王声明放弃海上战利品的拥有权。从此以后,皇家海军战舰掳获的战利品,经海事法庭核准之后,由该舰官兵分享,其中舰长独得八分之三,军官分享八分之二,水手士兵分享余下部分。八十年来无数皇家海军将官因此发了横财,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前海军大臣安逊,他发迹之初在太平洋上掳获一艘西班牙宝船,船上装载131万鹰洋。; U9 q2 ~3 ?/ F$ C
. G0 a: B* }. D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小皮特深知皇家海军的高昂士气很大程度上源于发财致富的梦想。1793年11月,小皮特政府向皇家海军颁布如下命令:“拦截和扣押承运法国货物的任何船只,将其货物带到具备司法管辖权的海事法庭。” 英国各海军基地顿时欢声雷动,从将校到水手都急不可耐地等待出海的指令。
+ F2 k% d4 J$ S7 |5 ?7 ?" W4 F: c' F9 B  C7 H
相比之下,法国海军无论组织还是士气,都处于史无前例的低谷。1793年春天,旺代叛乱爆发,法国大西洋舰队受其波及发生兵变。让蓬(Jeanbon Saint-Andre)作为共和政府的全权代表,来到布列斯特港整顿海军。让蓬对大西洋舰队进行大清洗,逮捕六位舰长押送巴黎治罪,大批贵族出身的海军军官遭到遣退。让蓬以铁腕治军,在布列斯特港内浮动码头上架设断头台,公开处决兵变首犯,并强令舰队官兵停泊在周围观看。清洗过后的法国大西洋舰队面目全非,战列舰舰长中一半是新近提拔的副官,另有九人是商船船长出身。让蓬本人也意识到舰队将官的良莠不齐,向巴黎汇报:“只有几个舰长受过良好训练,其他人的无知低能让人难以想象。”
, E* t% K: `; \/ C
/ m! U, [8 S4 Q/ `

作者: 道可道    时间: 2013-3-23 03:51
史鉴 发表于 2013-3-21 15:02 7 s0 K, l1 _* z4 }" d" Q0 f4 T" A5 f
2.
4 c% w, G& v% x" r8 q# P! L
  ]8 V8 s$ |: u: d1759年是英国历史上的“奇迹之年”(Annus Mirabilis)。年初英伦三岛还笼罩在法国跨海入侵的阴云之下, ...
3 D' I6 {4 H" c: X# h: s! d9 b* Z
史老师写得好,这个大国崛起系列意味隽永啊。
作者: 魔术师    时间: 2013-3-23 08:35
能定期看到老史的“大英”系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 D' V. V  p1 M/ }6 }

, i. U1 v  S. P
作者: 花间喝道    时间: 2013-3-23 11:34
魔术师 发表于 2013-3-23 08:35
3 l- @* U5 b+ D6 H# z2 h1 M能定期看到老史的“大英”系列,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9 f! |4 D8 }2 C- `
有气势有细节 不可多得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3-28 07:49

# u. ?0 D$ T' k% g1794年初,法国共和政府从美国采购数万吨粮食,雇佣127艘商船运载回国。由于大规模叛乱席卷法国农村,巴黎面临日益严重的食品短缺,这批粮食事关共和政府的生死存亡。五月初,法国巡洋舰发现一支英国舰队横亘大西洋航线,试图拦截运粮船队。让蓬立刻命令布列斯特舰队倾巢而出,不惜一切代价保证运粮船队安全抵达法国海岸。让蓬亲自率队出征,并警告舰队将官,畏缩不前、抗拒号令者将被送上断头台。& x4 c- s" S! ~% ]1 m; \

5 h7 p( x5 j+ i8 Q7 J9 U" }4 [  g) B+ v0 ?, d. g! T% y
大西洋舰队司令维耶莱(Louis Thomas Villaret)时年四十六岁,是法国海军硕果仅存的几位贵族出身的将领,具备高超的战术意识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他的对手是六十八岁高龄的理查德·豪(Richard Howe),皇家海军史上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两人的对决将作为十八世纪海战的经典范例载入史册。3 \( M1 g, D  t/ J9 {
! i4 A) a9 c" d; T2 }7 h% s5 v4 A
6 j; U8 R4 F8 l9 ^( M
理查德·豪
' v7 |) z/ {4 @3 a: L1 I7 r- D$ D7 j5 C4 u4 q1 I+ u# }
* ^; W: {$ y! f6 C/ l1 M. ]0 K
维耶莱
+ o1 F/ M7 @1 C* i$ ^7 w
8 x! P9 L3 ~6 D; U* J
5月28日,英法两支舰队在爱尔兰西南三百海里的大西洋上相遇。双方各有25艘战列舰,纸面实力相当。此时西南风劲吹,维耶莱知道运粮船队很快就要抵达附近海域,于是率部占据上风向向东行进,调动英国舰队离开运粮船队的航线。豪果然上钩,带队穷追不舍。英国水手表现出高超的航海技能,由下风向慢慢逼近,傍晚时分前锋咬住了法国舰队的后卫。坐镇队尾的法国110门炮主力舰“革命者号”(Revolutionnaire)留下来打阻击,先后与六艘英舰激烈炮战,迫使英国舰队脱离接触。“革命者号”弹痕累累,严重受损,一度降旗投降,但围攻的英舰也已精疲力竭,坐视“革命者号”被前来救援的法舰拖拽离去。第一天的战斗,法舰表现出的顽强斗志着实让皇家海军官兵刮目相看。
0 Q' l4 V/ K4 i5 [9 r( A: { 8 l4 _7 H$ [! y5 s2 o7 V
次日清晨依然盛行西南风,维耶莱保持航向,继续吸引英舰队来追。正午时分,豪率队赶了上来,试图斜穿法舰战列线,截断法舰后队围而歼之。维耶莱争锋相对,带领前队掉头折返,试图夹击突破进来的英舰。一场混战过后双方互有损伤,但英舰成功抢占上风向的有利地位。傍晚时分双方脱离接触,相聚五海里抛锚停驻修整。第二天的战斗,两位统帅的表现都可圈可点,难分高下。
# @; ?" h& W: O& [9 ?8 Y" e 5 r) r/ o" m+ K- z& E1 [' \
此后两天大雾弥漫,双方未能继续交战。维耶莱的舰队有三艘战舰重伤,被迫回港修理。所幸5月30日四艘法舰赶来增援,使维耶莱的舰队增至26艘战列舰,无论吨位还是火炮数量都超过英国舰队。然而前两天的战斗中英舰官兵表现出高超的战术素养和操炮技巧,法舰望尘莫及。维耶莱决定继续采取守势,尽量与英舰缠斗,期望运粮船队能够安全脱险。) {% h* N2 J7 R8 i: |! y) c- W

& t9 i) C5 }/ H3 L/ u6月1日清晨,晴空万里,南风习习。维耶莱明白一场决战不可避免,带领法舰战列线向西缓缓而行。豪率队占据上风向,逼近至三海里以外,号令英舰依次掉头向西组成战列线,与法舰并驾齐驱。上午8点30分,豪下令悬挂地34号令旗,指挥舰队各自右转,斜穿法舰战列线,到下风向堵住法舰的去路,近距离与敌炮战。英舰各自鼓起船帆,乘风破浪,向法舰冲去。一位英国军官回忆道:“二十五艘英国战列舰冲向二十六艘法国战列舰,再也没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场景了。”
. h  o0 C6 E( e9 ]- D. ?1 D, e5 V
; A2 f5 v. _% u  q7 B维耶莱的对策是整体右转,掉头向北,法舰战列线收紧间距,不给英舰实施突破的空隙。此举果然给英舰造成很大的麻烦,最终只有七艘英舰成功突破法舰战列线。豪坐镇的旗舰“夏洛特王后号”(Queen Charlotte)试图从法国旗舰“蒙塔尼号”(Montagne)和其后的“雅各宾号”(Jacobin)之间穿过。维耶莱下令收帆减速缩短间距,而“雅各宾号”出于同样目的增帆加速,径直冲向“蒙塔尼号”的尾部,不得不急急转舵,规避到“蒙塔尼号”的右侧。两舰位置几乎重叠,“雅各宾号”落后半个舰身,完全挡住了“夏洛特王后号”的去路。豪犹豫片刻以后依然决定冲过去,大副博文(Bowen)兴奋喊道:“遵命,阁下!夏洛特将闯出一条路来!”$ B9 ]' f$ Z( h; @& ^# }; J
) G1 J* y( @; c& [: \
“夏洛特王后号”高速掠过“蒙塔尼号”的尾部,距离如此之近,前者的缆绳碰到了后者斜插船尾的三色旗。“夏洛特王后号”舷炮齐发,数十颗炮弹自“蒙塔尼号”船尾射入,扫荡火炮甲板,包括舰长在内的百余名法舰官兵丧生。在“蒙塔尼号”后甲板督战的让蓬眼见残肢断臂、血肉横飞的场景,脚下的甲板因积血过多而异常黏滑,惊骇得面无人色,他身边的维耶莱依然沉着冷静,发号施令。“夏洛特王后号”随后径直冲向“雅各宾号”,迫使对手急忙向右转舵,结果两舰的前桅杆绞缠在一起。“夏洛特王后号”右舷火炮在十几英尺的距离上两次齐射,弹无虚发,“雅各宾号”只有零星的炮火还击。
/ |4 W$ r0 j0 \- Q ( b& b: r* {6 N' |3 e2 ~8 ?
紧跟“夏洛特王后号”其后的74门炮战列舰“布朗斯维克号”(Brunswick)也成功突破,前桅杆斜插入法舰“人民复仇者号”(Vengeur du Peuple)的桅杆之间,两舰船舷相接,船身紧靠,距离如此之近,底层火炮的射窗盖子都打不开。两舰在咫尺之遥激烈炮战,底层甲板的火炮射穿窗盖轰击敌舰。英舰火炮的射速高出法舰数倍,很快赢得炮火优势,将“人民复仇者号”舰身打得千疮百孔。
9 [7 W8 k+ a% D* g7 O
& @- ^) E/ Y# {8 Q0 I. {
& N% O0 h0 }: `! X1 N英国旗舰夏洛特王后号与法舰雅各宾号激战
4 z6 }" n6 k# D6 a. a, G$ d5 f) z. ^" T5 ~% Q
2 _, k2 C( e: E9 c: H
布朗斯维克号与两艘法舰激战
7 [+ p" Y( Y) V" C' ~9 L
: f7 ~" n1 K& A+ U' M7 \2 m  S
“夏洛特王后号”和“雅各宾号”缠斗之时,“蒙塔尼号”趁机逃脱,驶往前队增援。法舰前队被两艘英舰突破,其中74门炮的英舰“马尔博罗号”与同级别的法舰“冲动号”(Impetueux)缠斗在一起。维耶莱指挥“蒙塔尼号”从后面逼近“马尔博罗号”,近距离舷炮齐发,击倒后者所有的主桅杆,然后右转舵向北退却,挂起令旗召唤部下前来集结。“马尔博罗号”失去机动能力,舰长身负重伤被抬进舱内治疗,接过指挥权的大副将一面英国国旗钉在折断的主桅杆上坚持战斗,与撤退的法舰激烈炮战。
0 `* C1 L4 ?0 E' p( A) C# }. f
; t0 |7 U$ x( I, t. q上午11点30分,海战进入尾声。十一艘法舰撤向北面集结在“蒙塔尼号”周围,其余法舰严重受损,丧失行动能力,遭到英舰围攻。维耶莱率领着十二艘法舰组成一条战列线,再次右转折返,掉头直逼英舰后队。混战中的英舰早已丧失了阵型,后队旗舰“女王号”严重受损失去机动能力,维耶莱的回马枪让英舰官兵一片恐慌。豪连忙从中路调集六艘英舰增援后队,谁知维耶莱虚晃一枪,与英舰短暂交火以后拖拽着四艘丧失桅杆的法舰撤离战场。另一艘法舰“可怖号”(Terrible)径直穿过英舰行列,前去与法舰队会合,精疲力竭的英舰竟然没有阻拦。
6 v3 V' G- z) N: D/ ~- I' a
2 h" _$ w& `: N2 Y“光荣六一”海战至此落下帷幕。皇家海军大获全胜,俘虏七艘法国战列舰,其中“人民复仇者号”遍体鳞伤,很快沉没。作为败军之将,维耶莱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使命,率领一支良莠不齐、士气低落的舰队与皇家海军最优秀的将领对阵,以惨重的代价换取敌舰队严重的损伤,迫使豪放弃拦截法国运粮船队。6月12日,运粮船队安全抵达法国港口,127艘商船中只有一艘在途中遭遇风暴沉没。法国共和政府避免了一场大饥荒,取得了政治层面的胜利。
- R; E( a6 H" E' x- U
( R3 M, Z4 s5 @8 ^  o. N( Y5 O豪的神来之笔造就了“光荣六一”海战的威名。海战之后,“夏洛特王后号”的官兵代表聚集后甲板,向豪表示敬意,祝贺他赢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年近七旬的老将军深受感动,热泪盈眶,答道:“不!我应该感谢你们,我的孩子们。是你们,而不是我,赢得了这场光辉的胜利!”
! ^0 b1 I3 E4 S: R
作者: 李根    时间: 2013-3-28 11:26
史鉴 发表于 2013-3-27 18:49 ( g# D2 ~6 G. l; v- A( `" {- U
1794年初,法国共和政府从美国采购数万吨粮食,雇佣127艘商船运载回国。由于大规模叛乱席卷法国农村,巴黎 ...

& V  d8 ]" |. A精彩啊!英国人不知道法国运粮船队的行动吧,否则不会去赢得这个战术胜利和战略失败的结果0 g1 `4 }5 t5 u6 a* a, x. n

3 k4 [8 \* p% ~, ]) D4 B
作者: 这是马甲    时间: 2013-3-28 13:23
史鉴 发表于 2013-3-28 07:49
' V2 t5 h2 k! z0 r! d  C1794年初,法国共和政府从美国采购数万吨粮食,雇佣127艘商船运载回国。由于大规模叛乱席卷法国农村,巴黎 ...

0 g4 F: b, d+ h5 P) w8 Z! _法军达到了战役目的,英军也取得了战术胜利。双赢
% L$ y3 R3 z4 @* t* {
作者: 魔术师    时间: 2013-3-29 15:06
维耶莱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任务!
) r1 f# B# K5 [! a7 i
, E$ j$ \5 S1 c( {7 x. S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3-29 22:20
李根 发表于 2013-3-28 11:26 1 K& o+ ?, X' e
精彩啊!英国人不知道法国运粮船队的行动吧,否则不会去赢得这个战术胜利和战略失败的结果- R' ^8 C6 ^5 v& X' c# ^

5 b* T5 Y  {4 s{:222 ...
2 ]: N9 |" x5 K! D* V+ o, e
英国当然知道,豪舰队的任务就是拦截这支船队。所以严格说来,豪追击法国舰队属于抗命不尊,一旦失败罪加一等。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3-29 22:23
这是马甲 发表于 2013-3-28 13:23 ' f% S' X, N# E6 J9 Q' h# r: _
法军达到了战役目的,英军也取得了战术胜利。双赢
) Q; v; z8 M# `6 `: `  {# e+ o
这场海战皇家海军是赢家,英国政府是输家,因为拦截运粮船队的战略价值远远超过几艘法国战列舰。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3-29 22:25
魔术师 发表于 2013-3-29 15:06
9 t% p7 S3 z6 v  E5 u+ F- a7 ?维耶莱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任务!

" U+ m/ u# f2 W) d! x- O% G不错,换了别人法国大西洋舰队只怕要全军覆没。
作者: 大鹏翔宇    时间: 2013-3-31 13:38
英国人喜欢打船身,法国人喜欢打桅杆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4-7 07:43
% I' }+ g: ?# z9 f6 U1 b
7 ]. x" E8 Y$ [3 e2 n
“光荣六一”是豪亲自指挥的最后一场海战。五年之后豪去世时,皇家海军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将星,诸如大、小胡德(Samuel & Alexander Hood)、贾维斯(John Jervis)、邓肯(Adam Duncan)、康华利斯(William Cornwallis)和科林伍德(Cuthbert Collingwood)等人。他们优秀的领导和指挥才能成就了大英帝国的海上霸权。这个时期却被军事史学家称为“纳尔逊”时代,只因为在纳尔逊这颗巨星的光芒笼罩之下,其他的人都不免星光暗淡。3 c' b, r3 I3 t  j; \% K

. V- u! O5 B2 g纳尔逊(Horatio Nelson)于1758年9月29日生于诺福克郡,父亲是一个牧师,母亲出身贵族,是英国第一任首相沃波尔的侄孙女。纳尔逊幼年体弱多病,一次感染疟疾几乎丧命。但他从小就体现出超人的胆量。还是孩童的时候,一次纳尔逊到野外游玩,天黑了还没有回家,於是全家人出动去找,结果发现他在一条小溪旁边坐着,正琢磨如何跳过去。纳尔逊的祖母对他说:“孩子,我很奇怪为什么饥饿和恐惧没有把你赶回家来。” 纳尔逊回答说:“恐惧是什么? 我从来没有见过。”
$ k1 w8 j. f, c- d" i! ~# q$ t$ t. W+ B2 r
纳尔逊11岁就上了舅舅萨克林(Maurice Suckling)指挥的三等战列舰“理智号”(Raissonable),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纳尔逊13岁随船前往西印度群岛历炼。15岁时自告奋勇参加一个北极探险队,在冰原上独斗一头北极熊,以枪托砸中熊头,使其受伤逃跑,被传为佳话。纳尔逊21岁时就荣升船长,指挥一艘21门炮的巡洋舰参加美国独立战争。这个时期他最著名的一次探险是在尼加拉瓜圣胡安河溯流而上,攻下几座西班牙据点。但是后来舰上四分之三的船员死于热带疾病,而纳尔逊躺在一副担架上被送回英国疗养。纳尔逊27岁时在牙买加和芬尼•尼斯贝 (Fanny Nisbet) - 一个年长他两岁的寡妇结婚,婚礼由威廉王子,即后来的英王威廉四世主持。
: R0 ~2 S) d9 `9 X# u% G1 M8 b1 b9 |7 Y2 [; m4 [" ?$ N# t
不久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纳尔逊携夫人回到诺福克郡的家乡,渡过了五年的赋闲生活。和历史上所有的名将一样,纳尔逊是为战争而生的,平静单调的和平生活让他烦躁郁闷,时不时地到海军部要求归队。1793年2月战争爆发,34岁的纳尔逊终于如愿以偿,被任命为64门炮的三等战列舰“阿加门农”号(Agamemnon)的舰长。这年9月,纳尔逊加入地中海舰队,在胡德上将的指挥下占领法国海军基地土伦港。
! t+ g+ C3 E& ?( l' g: X8 ]0 T. ?, Y7 F+ v  }, H6 e9 v
此时土伦港爆发反革命叛乱,保王党势力随即控制了城市。皇家海军依照协议进占土伦港,接管法国土伦舰队。然而共和政府迅速调遣革命军发动反攻,三个月之后收复土伦。胡德在最后关头率领舰队撤出港口,临行前烧毁十三艘法国战列舰。土伦之战最大的赢家当属二十四岁的炮兵少校拿破仑•波拿巴,他指挥的炮兵在围城战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此战之后拿破仑获得破格提拔,晋升准将,崭露头角。* Y/ G) h; W/ o2 ~
9 ^4 k* h1 a* ]2 Q; a+ D

3 S  G# }8 e( ~, l青年纳尔逊* {8 w. @3 j* ]( A

0 E3 q9 c& _% B+ ]6 \4 {; V , [4 `, [" u$ n
青年拿破仑) z" y- Y) L  H& I. j8 m( k
4 U/ g) {8 [+ w( \9 y

; `; z& K0 e6 O, A土伦围城战中的拿破仑
" h3 l( D9 L/ U- u. ]
3 q0 }$ X2 R6 }0 O命运之神青睐拿破仑之时,却忽视了纳尔逊。土伦围城期间纳尔逊奉命驻扎意大利那不勒斯,错失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次年7月,胡德率领地中海舰队进攻科西嘉岛,纳尔逊奉命率领数艘巡洋舰监视土伦港,防止法国增援科西嘉岛。此后纳尔逊带领一队炮兵登上科西嘉岛,为英军提供炮火支援。战斗中一颗炮弹击中纳尔逊身边的防御工事,一时砂石四射,划破了纳尔逊的右眼,最终导致失明。一个月以后,科西嘉守军投降。胡德在战报中只草草提及纳尔逊的事迹,让他异常郁闷,在信中向舅舅抱怨:“只有我未得尺寸之功。倘若不是报效国家的信念支撑着我忍受这一切,我早就放弃了。” 8 S2 P& e1 Y' H7 ^+ X

7 P/ f4 l7 P8 w% v! s1795年夏天,雅各宾专政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罗伯斯庇尔为了维护他的“恐怖统治”,将越来越多的人送上断头台。国民公会议员们在大革命中浑水摸鱼发家致富的不在少数,罗伯斯庇尔及其亲信圣茹斯特却颁布了没收大地主财产的政策,搞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7月27日,国民公会推翻了“恐怖统治”,抓捕罗伯斯庇尔和十六名亲信,未经审判便将他们送上断头台,史称“热月政变”。10月,代表资产阶级温和派的热月党人限制打击资产阶级的政策,解散巴黎公社和各地革命团体。法国大革命终于走出了腥风血雨的动荡阶段。  U, }, S: Y$ `% W8 n4 q

5 x( N- u6 J) a2 e3 x, W/ g
# b+ }, K/ k5 i, U" d0 N罗伯斯庇尔及其同伙在国会大厅被抓捕/ f3 e; `- T. r3 [% G1 m. m

3 X  g- f( a9 n7 y& Q热月党人治下的法兰西共和国,新兴资产阶级投机倒把、损公肥私的行径空前猖獗,限价法废除以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广大百姓的饥饿贫困和少数暴发户的穷奢极欲形成鲜明对比。英国资助的保王党份子利用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收买人心,伺机复辟。1795年10月,保王党在巴黎纠集三万民兵,准备进攻国民公会所在地杜伊勒里宫。热月党人控制的武装力量只有五千人,寡不敌众,危在旦夕。保王党志在必得,成事之前就开始封官许愿,论功行赏。
5 |( r( {& a; w  Y& @- N0 ~, v: `
, h9 ^6 L/ r/ M$ ^( e关键时刻热月党领袖巴拉斯(Paul Barras)想起了土伦围城战的英雄拿破仑。热月政变以后拿破仑因为罗伯斯庇尔兄弟的关系而遭到冷遇,受命率领一支步兵部队去镇压旺代叛乱。心高气傲的拿破仑不愿屈就去指挥步兵,拒绝了这项任命,因此被撤销军职。保王党发动叛乱时,拿破仑正客居巴黎苦苦等候新政府的人事安排,穷困潦倒,郁郁寡欢,意外得到巴拉斯的重用,自然欣喜若狂。巴拉斯问拿破仑,是否有把握控制局势,镇压叛乱。拿破仑要求掌握生杀大权,回答说:“不到大功告成,不应收刀入鞘。”
8 S; r0 }' k4 D& k% i: b. p& x& o/ G3 |

# ^1 G2 W* v2 n/ n3 @6 m, q拿破仑指挥军队镇压保王党叛乱
0 G7 O) C. }! K7 E: y% B
  o# l8 u- ]6 H1 S1795年10月5日清晨,数万保王党叛军涌向杜伊勒里宫,准备对国民公会发动总攻。迎接他们的是几个营的正规军和40门大炮。人多势众的保王党叛军看到黑洞洞的炮口,依然奋勇向前,似乎并不相信军队敢用大炮镇压人民。三年前暴民冲击杜伊勒里宫,亲眼目睹暴乱的拿破仑记忆犹新,绝不会重复路易十六的错误。上午10点战斗打响,保王党叛军的洪流迎面遭到40门大炮的葡萄弹攒射,人仰马翻,溃不成军,丢下三百多具尸体逃之夭夭。
" ~- G" {2 f- E( F; Q+ O4 L& V0 C' U6 y6 G- N7 U1 ^
年仅26岁的拿破仑一战成名,晋升中将,出任巴黎卫戍司令。五个月以后,新成立的督政府任命拿破仑为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率领37,000法军出征意大利战场。此后的一年间,拿破仑对抗两倍于己的奥地利军队,打赢了十八场会战,俘虏15万奥地利官兵,540门大炮,170面军旗。西方军事史上最夺目的一颗将星在意大利北部冉冉升起。1 z* m, Q' w# T

作者: 李根    时间: 2013-4-7 08:15
史鉴 发表于 2013-4-6 18:43
$ ^( S- W  T& `% }; @“光荣六一”是豪亲自指挥的最后一场海战。五年之后豪去世时,皇家海军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将星,诸如大、小 ...
8 W. N1 C- r9 u4 }+ i( `
四十门大炮在街道上轰击人群,也只让对方遗尸三百具而已。那个年代火器威力还是相当有限。
6 i- |7 {+ H$ W" ~/ i8 ]; R( ^& u& [; B, r# S3 E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3-4-7 08:48
李根 发表于 2013-4-7 08:15
) r4 v$ |& s/ \# Z四十门大炮在街道上轰击人群,也只让对方遗尸三百具而已。那个年代火器威力还是相当有限。
" P( u6 x  w/ n; ]8 a) a2 o' I1 A) S1 l; K  c0 O
...
8 u# l$ Z  N, x2 q+ M% o: w7 B8 G
而且还是葡萄弹。不过要是按1:3或者1:4的伤亡比例,那就还是有上千人受伤了。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3-4-7 09:34
李根 发表于 2013-4-6 19:15
4 x4 E$ ?. p9 G: T四十门大炮在街道上轰击人群,也只让对方遗尸三百具而已。那个年代火器威力还是相当有限。$ T' N6 g; e! L# j" f6 D) N2 M
  F: q, z0 R* n" B! P* J
...
  W8 T, C9 W/ e
喂鸡上说保王党死了1400人。。。 我也觉着又是枪战又是炮轰,遗尸300似乎少了一点点。。。
; @" o/ s7 T5 z: n1 S1 D6 l6 K- m5 n6 u% v% f( G( B2 R6 `, t' P, @  i6 i
不过“葡萄弹”是海军的弹种,陆军炮打的应该还是普通霰弹 - Canister
3 p1 i2 o' G6 R, v4 f- K# g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4-7 11:58
李根 发表于 2013-4-7 08:15
6 Y- g% l1 d5 h1 T四十门大炮在街道上轰击人群,也只让对方遗尸三百具而已。那个年代火器威力还是相当有限。  ~+ _& u- _* P( e

/ w, Q7 ?# L6 ~ ...
( g0 Z2 B0 }1 f( j
葡萄弹类似Shot Gun,杀伤力随着距离迅速递减,三百米之外击中目标的可能性很小。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4-7 12:01
本帖最后由 史鉴 于 2013-4-7 12:15 编辑
/ F; O2 p1 u2 s6 _
燕庐敕 发表于 2013-4-7 08:48 : |- \8 {& u3 r, A! E
而且还是葡萄弹。不过要是按1:3或者1:4的伤亡比例,那就还是有上千人受伤了。 ...

% \" D% b: g! B8 H. m. s' Q7 Q5 ^& O9 g. T
叛军绝大多数是老百姓,这边几炮轰过去,那边就跑得差不多了,坚持战斗的死硬分子没有几个,加上建筑物的掩护,死亡三百的数字是可信的。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4-7 12:13
MacArthur 发表于 2013-4-7 09:34
. S) K  G" A. ^喂鸡上说保王党死了1400人。。。 我也觉着又是枪战又是炮轰,遗尸300似乎少了一点点。。。 1 |) m% B1 i, V+ d$ i

1 k! [. M! M- S# s- S不过“葡萄 ...
) K: D) m6 a/ \" A0 J
拿破仑打赢这一战,史书称之为"Whiff of Grapeshot",应该是葡萄弹无疑。葡萄弹是陆军用得多,海军近战多用霰弹桶。两者的区别是葡萄弹每个都有乒乓球大小,霰弹则小得多,所以前者射程长一些,后者近距离杀伤力强一些。具体可以看看维基的词条。$ N8 Z1 D. c# |, {6 x9 Y

5 \& @3 h# M! X& d& y3 j6 Rhttp://en.wikipedia.org/wiki/Grape_shot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13-4-7 12:20
本帖最后由 MacArthur 于 2013-4-6 23:27 编辑
, R9 u0 K( ?/ {
史鉴 发表于 2013-4-6 23:13
2 e/ L0 v- G5 V% u" \拿破仑打赢这一战,史书称之为"Whiff of Grapeshot",应该是葡萄弹无疑。葡萄弹是陆军用得多,海军近战多 ...

& o; [. D: f& h/ x1 {9 K反了吧?引用您给的喂鸡链接
9 A7 O" Q& \3 n7 r6 i
Canister shot (or case-shot) is a kind of anti-personnel ammunition used in cannons. It was similar to the naval grapeshot, but fired smaller and more numerous balls

% x% S, r8 o2 S8 ]Canister shot弹子细小,难以穿透船体,杀伤内部人员,所以海军要用大一号的Grapeshot...
' h7 m) O7 s8 i, N6 b& L! c  r+ \7 m+ _& I1 g9 i
估计第一个写下“Whiff of Grapeshot"的人也未必真了解Grapeshot和Canistershot的区别,皇帝陛下这一仗到底打的是什么炮弹,还很难说啊。。。4 l+ }8 ?; Q# f

. b% A% q4 D: k" h( T$ b2 v
作者: 史鉴    时间: 2013-4-8 10:56
MacArthur 发表于 2013-4-7 12:20 ; i  c- l+ L! ]1 o2 J) S
反了吧?引用您给的喂鸡链接, X. p  Y0 N8 W; R  b

4 ?, ?" p  E$ P8 p# PCanister shot弹子细小,难以穿透船体,杀伤内部人员,所以海军要用大一号的 ...
6 ]. e) j) Y1 P! z& C6 |. `& H" ^
我是述而不作,书上怎么说,我就怎么写。
) s. _4 z* R$ U; Q% t  K) O4 W
" s+ k1 `, `9 m  t. f- \关于葡萄弹,肯定不是海军专用。我研究过的帆船时代海战至少十几场吧,极少见到使用葡萄弹的记录,但霰弹桶就很常见。英国海军后船楼上装备的短筒卡隆炮,主要任务就是近战时居高临下用霰弹轰击敌舰甲板。特拉法加海战中使用霰弹桶的记录也比比皆是。此外拿破仑战争中法军葡萄弹的使用频率远远高过霰弹桶。比较著名的战例是1807年的弗里德兰战役,拿破仑集结66门大炮猛轰俄军左翼,一下午发射了3000颗实心炮弹和500颗葡萄弹,彻底打垮了俄军左翼。* I/ o0 _  G3 s. @4 p7 {2 |6 e5 S

" _8 _( Z1 I, M7 n% g另外葡萄弹是肯定无法穿透敌舰船体的。别说乒乓球大小的葡萄弹,就是口径9厘米的六磅舰炮,都经常无法穿透敌舰船体。纳尔逊时代皇家海军战列舰的标准配备,最小的是口径12厘米的十二磅舰炮。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