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h8 E2 d" n2 U4 S" M) s/ h, t3 _ G8 e( o2 ~( ~9 b
六天战争后,埃坦主动要求负责约旦河方向的防务,大名鼎鼎的约旦河在很多地段就是这么一条小河 - i4 H; H1 o8 f( g! w" o" l; }2 K u- K3 d3 w3 d
这是施洗约翰为耶稣洗礼的地方,也是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最肥沃的地方8 }! W$ _( Z6 {& ^
: u5 A3 y) h/ {" W6 g% f: d
战后,约旦河谷方向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加强了越境骚扰袭击,埃坦主动要求负责整顿约旦河谷的防务,并以身作则,经常在视察中就地参加伏击甚至越境追击。此后埃坦升任以军伞兵司令,并兼管步兵。在六天战争中,以军坦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塔尔的坦克制胜论主导了战后以军,伞兵和步兵的地位极大地削弱。但埃坦用漂亮的行动证明了伞兵和步兵的价值,六天战争后,纳赛尔力图在苏伊士运河区保持不战不和的态势,既不敢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战争行动,又不肯遵守停火。以军既为了以牙还牙,也为空军行动提供便利,在苏伊士运河区发动了多次袭击。绿岛是苏伊士运河口一个小岛,埃军用作防空阵地,并用钢筋混凝土大力加强。埃坦要的就是虎口拔牙的震撼效果,出动海军蛙人和伞兵突击队,干脆利落地拔掉了这个据点,但在埃军的报复性炮击中,6名突击队员丧生。沙德万岛是另一个这样的小岛,岛上还有埃军的雷达。埃坦指挥空军佯攻轰炸,把埃军注意力引开,然后把一架直升机降落到里埃军阵地不到500米的小山平顶上,成功地控制了沙德万岛,拆除了岛上的雷达关键装备,并抓回了几个埃及俘虏。埃坦最得意的杰作则是用直升机潜入苏伊士运河对岸两公里的深处,拆回了一座完整的埃及雷达站。为了演练这次行动,以军用类似的缴获装备首先做了大量的练习。在实战中,以军惊讶地发现,实际装备和演练装备一模一样,三下五除二地把整套雷达大卸八块。在回程中,还在苏伊士湾口的水面上,一架直升机吊着几吨重的雷达部件,但液压系统出现故障。按照条令和地面的命令,飞行员应该抛掉外挂,但飞行员坚持飞回了基地,安全地着陆了。这一天以色列海军也成功地从法国瑟堡“偷”出5艘“瑟堡快艇”。对于总参谋长巴列夫来说,这是很不错的一天。在以色列埃拉特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被劫持到阿尔及利亚之后,以军突击队突袭贝鲁特机场,在惊恐的机场人员的注视下,炸毁了所有13架涂有阿拉伯国家航空公司标志的客机。埃坦亲自参加行动,在现场指挥。 / J$ B2 o8 E% n1 d3 E8 ^, q8 Q! X; U% j9 }' T1 B$ j1 L J
特种部队也归伞兵司令管辖。1972年5月8日,比利时萨宾娜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07从维也纳飞往特拉维夫,在空中被巴勒斯坦黑九月运动的两男两女劫持,在特拉维夫的洛德机场降落,要求释放315名巴勒斯坦犯人。埃坦和巴拉克亲自带队,潜伏在飞机下面,伺机行动。当副驾驶从前起落架走下来检查机械的时候,差点踩到他们头上,也没有发现潜伏的以军突击队。但这给埃坦和巴拉克启示,第二天,巴拉克和现总理本杰明•内坦亚胡化装成机修人员,哄骗需要上机检修,制造可乘之机,和冲上来的突击队一举击毙两名男恐怖分子,生擒两名女恐怖分子。在交火中,除了一名女旅客伤重不治身亡,另两名受伤,其余旅客全部获救。三号坑行动也是在埃坦任期之内。5 c5 k! _- A, C
: d$ @1 |5 s3 S4 r# v! M, G7 C' L5 M
埃坦(右)和副总参谋长以色列·塔尔(左),塔尔是以军装甲作战的奠基人,后来负责著名的“梅卡瓦”坦克的设计 $ e) D- j7 l& |; y2 q* k, j, H ! c+ Z Z E/ R' o$ v% r; A在十月战争前,埃坦接任北方的预备役师长。和很多前线军官一样,埃坦闻到了大战在即,说服了上司同意让他埋设大量地雷。战争爆发前夜,常备军第7装甲旅开上了戈兰高地,但坦克还留在后方,只得先用埃坦的坦克。埃坦师死守戈兰高地,为以军争取了关键的时间,直到援军的到来。战后,霍菲调任摩萨德局长,古尔代理北方司令部司令。埃拉扎尔被迫辞职后,古尔升任总参谋长,埃坦升任北方司令部司令。埃拉扎尔在卸任前,按以军惯例,到前线作最后的视察,也向官兵告别。埃坦陪同老上级,在帐篷里度过尴尬的时刻,前线官兵依然对十月战争初期以军遭到几乎灭顶的突然袭击的指挥责任耿耿于怀。在赫蒙山顶,叙军一枚迫击炮冷炮弹落在埃坦和埃拉扎尔一米远的雪地里,竟然没有爆炸。埃拉扎尔一定希望这可炮弹把他炸得粉身碎骨,那他至少也是死在战场上。在1978年,埃坦接替古尔,担任以军总参谋长。 8 l9 m) c- I# h9 ~/ C 9 G) R+ V9 d, G埃坦上任后做了两件事:一是整顿以军的军容军纪,二是鼓励中下阶层犹太人子弟参军。以军是游击队出生,建国后又连年打仗,对于军容军纪的事情不大讲究。早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使以色利的政治家们也不太注重仪表,六天战争时期的总理埃希科尔是在耶路撒冷被攻克后要作为两千年来第一个进入耶路撒冷的以色列领导人才套上西装,扎上领带,否则也就是一件敞领衬衣。总理如此,一般军人就更加随便了。但是以色列毕竟建国30年了,该正规化了,军容军纪要严整一下。埃坦命令以军官兵必须佩戴制式的贝雷帽,军人形象也不许再松松垮垮,射击训练后要捡回用过的子弹壳。# [6 M5 Q5 _ U$ `* S3 h' f0 }
+ b M! _: i. `6 X) \, V但鼓励中下层犹太人子弟参军具有更加重要的深层意义。由于以色列的建国思想是犹太复国主义,参军卫国不光是义务,更具有近似宗教的重要性。现实一点来说,以色列的政界、商界里的成功人士大多有在军中服役和立功的经历,退役的将军如果不进入政界的话,通常都被委任为大型国营公司或者机构的总裁。教育或者家境不好的士兵较难录用到精锐兵种或者获得晋升,在事实上增加了族群间不平等。埃坦主持了一项改革,鼓励贫穷和低教育家庭子弟在军中获得专业训练,锐意晋升,并鼓励他们完成高中教育,将军队作为促进社会平等的一种机制。( {+ `$ }9 E; v/ F {8 w
- C% q% R. \7 H' f埃以和约签订之后,以军从西奈撤军,以色列移民也必须从西奈的定居点撤回。埃坦和已经担任住宅部长的沙龙面对愤怒的犹太移民,强力将他们迁回以色列,其中最大的是拉法以南靠地中海边的雅米特。在埃及已经同意折价购买以色列在西奈建造的定居点住宅后,以色列总理贝京在最后一刻改变主意,还是用推土机将所有建筑全部拆毁,以免犹太人自说自话自行移民回去,造成以埃冲突。埃坦和沙龙负责执行强迫迁居和拆毁的行动,这是以色列第一次强迫犹太人从定居点撤出,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宗教情节、要求收回所有圣经允诺的土地的犹太人和比较现实、愿意以土地换和平的犹太人之间的第一次公开冲突。以色列单方面拆毁雅米特的行动也在埃及民众中间引起极大的反感。$ n2 q9 _4 p# z+ z8 [# Z
* ]& s4 N% t+ S/ t
但埃坦不是一个和平时期的总参谋长,以色列头顶的战云没有散去。十月战争后,埃及和以色列签订和约,以色列最大的军事威胁终于消除了。叙利亚虽然没有和以色列和谈,但叙利亚无力单独挑战以色列,所以以色列的军事压力是历史上最轻的时候。但是伊拉克的核计划引起以色列极大的担忧。- ]2 B! f, N9 O- T. T3 [6 M0 d
9 i/ M, L) I3 P! v' j! H
伊拉克在法国的援助下,在中部奥希拉克修建了一座核反应堆。一般认为奥希拉克反应堆离制造核武器还差得远,但以色列不打算冒任何风险,决心在奥希拉克反应堆完工之前加以摧毁,以免开始运转后再摧毁会造成巨大的核污染问题。以色列内阁为是否采取行动实际上激烈辩论了很久,最后是在伊盖尔•亚丁副总理的支持下才做出攻击的决定。# Z' p g7 ^- G: @- a/ x
& z M6 R# O) x2 I $ g4 V* H( o3 E6 C3 j% Q: O
轰炸奥希拉克反应堆的以色列飞行员在返航后庆祝胜利3 \/ J' a+ }, N6 t) O7 V4 o
8 |# a2 i' Z& x; `以色列空军开始用“鬼怪”式和“天鹰”式战斗轰炸机演练,性能太过勉强。幸好最新到达的F-16战斗机具有更优秀的性能,救了燃眉之急。1981年6月7日,以色列空军出动了8架新近到达的F-16和6架F-15战斗机,从西奈的埃齐翁空军基地起飞,穿越约旦和沙特,攻击1100公里以外的奥希拉克核反应堆,在太阳正在落山的下午5点30分,利用夕阳的炫目,从西面低空进入,用非制导的重力炸弹彻底摧毁了将近完工的反应堆壳体,10名伊拉克人和一名法国人在空袭中丧生,袭击机群在伊拉克空军还没有来得及有任何反应前就全部安全返航。埃坦一直在机场守候,直到所有飞机都安全返航了才松了一口气。一直有说法说以色列飞机采用特别密集的队形模仿民航飞机的雷达特征,但也有说法说这是不可能的,到底真相如何,只有等将来解密了。袭击机群的飞行员之一伊兰•拉蒙后来成为以色列的第一位航天员,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解体事故中丧生。9 V0 {7 y8 l- N
# ]! p. ]% f5 X+ b+ d
但是更大的问题在黎巴嫩。以色列独立战争之后,巴勒斯坦游击队就在南黎巴嫩建立了国中之国,一直时断时续地袭击以色列北部的集体农庄。在巴勒斯坦游击队被从约旦赶出来之后,转移到黎巴嫩,这个情况更加严重。另外,叙利亚虽然无力独挑以色列,但叙利亚利用传统影响和黎巴嫩内战的机会,以维和的名义向黎巴嫩驻军,占领了贝卡谷地,并对黎巴嫩政治形成深入的影响。1978年3月11日,18岁的巴勒斯坦女战士达拉尔•穆戈拉比带领10名法塔赫战士,潜入以色列,在海滩上打死了一名美国旅游者,然后在海法附近劫持了一辆大客车,在去特拉维夫的途中又劫持了另一辆大客车。在和以色列军警的枪战中,37名以色列人丧生,76人受伤。这个事件成为以军入侵黎巴嫩的导火线,3月14日,在时任总参谋长古尔的指挥下,以军发动了“列坦尼行动”,列坦尼为南黎巴嫩境内的一条河。 " C5 `2 P: k m0 u; v7 m" [2 Z5 z8 D( d6 S( Y) H' v8 `2 O7 c
以军在7天的作战行动中,占领了列坦尼河以南地区,清除了这一地区内的巴勒斯坦游击队,扶持了亲以色列的南黎巴嫩军。但行动中,以军军纪涣散,出现滥杀平民的事件,甚至有将黎巴嫩平民勒死和处死俘虏的事件,一些以军官兵受到军法审判。这也是埃坦后来整顿军纪的原因之一。8 l4 _& ^: I5 n
! D& F5 p4 P% o6 p联合国迅速通过决议,命令以色列撤出南黎巴嫩,并派驻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南黎巴嫩。但爱尔兰派出的维和部队两头受气,被以色列和南黎巴嫩军指责为亲巴勒斯坦,被巴勒斯坦游击队指责为袒护以色列和南黎巴嫩军,两头遭绑架、袭击,很快就被架空。不久,巴勒斯坦游击队就回到了南黎巴嫩,和南黎巴嫩军争夺地盘,恢复对以色列北部的袭击,视联合国军为无物。列坦尼行动没有达到目的,是一次失败。 # y+ ?6 v- ]* k3 G, ~ D! v) F N {& l) W& e$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袭击日益加剧,以色列的报复袭击也逐步升级,形势越来越紧张。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驻伦敦大使阿戈夫受到巴人阵暗杀企图,虽然没有丧生,但是瘫痪了。虽然巴人阵是阿拉法特的巴解的对头,以色列把账统算,挥军黎巴嫩,时任总参谋长埃坦指挥作战。黎巴嫩局势紧张,埃坦早就着手作战计划了,可巧,这时的国防部长是沙龙,埃坦再次在沙龙手下打仗。. a) y* `7 s' ~2 @9 N {* A2 E
0 O* k/ A+ a2 y$ c" D" Q* _* Y5 f ) j/ d) ^* R6 j$ U8 ]
黎巴嫩战争在以色列被成为“为了加利利的和平”行动,但给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人民带来的可不是和平. K% _' B8 q+ ~* \ 9 y$ [& U$ b) t; e4 s8 c. F7 Z 以军炮击贝鲁特+ Q! `' u, p. `;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