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读诗偶得----时间感引发的忧伤 [打印本页]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2-12-2 00:37
标题: 读诗偶得----时间感引发的忧伤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2-12-2 00:38 编辑
& o" ^% I% v9 ^5 K, u- z, Z' N5 m" a- l1 e; {/ \
《红楼梦》当然是本好小说,但有个别地方确实让我难受无比,比如林黛玉听《牡丹亭》“。。。不觉心动神摇 .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 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 >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 眼中落泪”- q: ^4 w0 X% P3 c* A$ j* d# m
, D- X+ S- T! K1 M' O
“。。宝玉“不觉恸 倒山坡之上, 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 ,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 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 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0 y8 k8 p* _- v# Q' ?

# X& k% Q. y) `/ k每回看到这里我都无法进入 场景,搞不懂这俩十二三岁的贵族少男少女哪儿来的那么些闲愁,纯粹吃饱撑着了,刚刚迈进青春期,人生还远未展开就开始为衰老死亡等等不着边际的事情感叹落 泪,退一步讲,作为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孤女,林黛玉偶尔受点儿小委屈之后借诗发点儿小感叹小牢骚还有情可原,那么贾府凤凰蛋,被深深庭院,重重朱扉,锦衣 玉食,精心呵护包裹着,遮天蔽日般地与真实的苦难人生隔绝着的贾宝玉,又何来如此的一段幽愁呢?" u' C) I7 g* A. `- P; H
2 f0 L& V. U% y' r/ R' p: z1 @2 g. r
日前读汉诗,读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等句,更有汉武帝《秋风辞》中“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2 `7 [, c3 L+ d7 `) V; M. Q9 @. i3 \! T7 r) c, M1 }
方知原来幽愁的源由在此,更早的源头则需追述到春秋时代的《诗经》的那一首《曹风·蜉蝣 》1 t: n& d( g" {2 U; Q

) ^3 r5 ^, g4 z1 J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 \8 T7 j0 z* `" a+ i2 T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7 |; O- K8 B8 p3 W4 F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8 o0 C2 B- _, d- |. r
* `0 Q) s: R  D
正 是这首优美动人的小诗播下了那颗有毒的种子,令一代一代的文人墨客为之迷恋沉溺不已,又由他们的手写下更多更美的诗句,把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发酵升 华,再散发出去,传递给更多的后代文人,贾林二位,《西厢》《牡丹》里的角色,或者说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此类情绪的被感染的受害者。7 v5 v* n% [7 s" y8 b
' p1 C' W3 H1 A1 \. X. t3 t. V
----- 或许不能说是受害者吧?----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在生活幸福完满到了极致的时候,只要把手放在胸前,心脏那扑通扑通有节奏的跳动就会在瞬间把一 切美满击碎!-----此刻在“扑通”声中流逝,再多再大的荣耀和财富到了彼刻也许就会化作烟云,彼刻又将怎样,有谁会暗示我?人生不过是建立在沙砾之 上的虚幻,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一切都既不坚实更不可靠,唯有死亡是永恒!
$ H$ N  b# ~& x$ H, r! }7 h, ?' V2 A3 x9 @. @$ G9 ~  c
心脏正如一个漏斗,忧伤是它的出口,生命当中的一切美妙都会悄然由此流走,流向那宇宙深处不可知的所在。
9 ]& @+ a" u+ a: K6 O9 Z! r( |' e$ P) H' w  K
人 不知自己是从何处而来,却是这星球上唯一自知注定要走向死亡的生物,所以一切的忧伤都会无条件地指向那个终极目标,诗经也好,汉诗也罢,红楼西厢牡丹亭, 这些不过是表象,所反射的却是敏感的自我意识强烈的人们对于生命本质的追寻和忧虑,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所依赖的也正在于此。3 U5 G8 L1 F) s6 p7 S6 ]7 f
" c+ v" @) I% _2 W& |
至于为何汉代之前此类忧伤少见,而到了汉代一下子几乎成了传染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此类情绪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9 U. c* S) B( }0 X* J+ J8 |

8 l  t- A. y+ w9 m1 T
作者: 四处张望    时间: 2012-12-2 13:32
我年轻刚满20时,躺在宿舍床上就想过这个问题,我可不是文人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2-12-2 13:36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12-2 13:32
/ i0 O7 _; ~4 N+ K我年轻刚满20时,躺在宿舍床上就想过这个问题,我可不是文人

, b5 M7 _; P, U6 V8 r2 s2 f% X文人都不承认自己是文人/ z, e7 V$ x4 W7 K6 B' F* o0 J5 c( w+ F

( s0 M1 b. U0 y/ q3 g$ j您是武人
作者: 四处张望    时间: 2012-12-2 14:12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2-12-2 13:36 7 W3 C4 n9 |1 u! b; j% i2 @( ]
文人都不承认自己是文人& |# w* A1 Y' x7 V- M* v
- V' y' p* j0 a) A% ~$ {2 U
您是武人
/ _# b' T& [! r! p( a% {6 B
其实这些看人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2-12-2 14:42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12-2 13:32
0 k; P0 I/ t/ D我年轻刚满20时,躺在宿舍床上就想过这个问题,我可不是文人

: S) Z, B* L1 }- G0 u又想起你回复我的那个日志来了。
作者: 燕庐敕    时间: 2012-12-2 14:42
我记得我写过一个日志,说的是1995年元旦在北京的感受。算是我第一次感觉吧。
作者: 四处张望    时间: 2012-12-2 16:25
燕庐敕 发表于 2012-12-2 14:42 . E1 o* H* K, b2 D" O( E" R0 A& R
我记得我写过一个日志,说的是1995年元旦在北京的感受。算是我第一次感觉吧。 ...

+ c0 L$ _( {/ ~" e' {- E. H* v嗯,我很确定我有些同学比我想得更早,那些都是聪明人。
作者: 平沙落雁    时间: 2012-12-3 08:22
本帖最后由 平沙落雁 于 2012-12-3 12:40 编辑 , w2 T2 w* n- m7 v) b
四处张望 发表于 2012-12-2 14:12 & O; U1 u1 u6 m  a$ u+ t) i
其实这些看人

1 ^% ?! b: O* m7 u+ {1 K
7 S3 r  [& t! Y, t- s/ o+ O. j哈哈,我都不记得有没有发过这种幽情闲愁过了,但在看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时确实挺感动的。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