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从阅兵看如何激励人们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枫    时间: 昨天 04:53
标题: 从阅兵看如何激励人们
说到央视人要直播阅兵挺辛苦,会不会有加班费,马上有人纠正:自愿付费加班参加直播还不一定有资格。
# |% E: y8 J8 H' L4 R9 v6 l# S9 v$ K2 x8 b
这带出工作中的激励问题。显然,阅兵自带激励,人人以亲临为荣。但在生活中,存在太多的躺平、摸鱼、拿一份钱出一份工。
8 R# [: o) B4 w% ~# U5 H( G; ]8 S' F9 }5 B1 `
肯定有人会急着跳出来教训道:在这个世道上,钱才是真的,别的都是假的,不给足钱,谁给你干?" D" g3 p1 U% d

' ]) f. z: i  t当然,什么才是“给足钱”,老板和员工的理解肯定不一样,两者之间的鸿沟可能还挺宽。然后又会有人急着跳出来教训一番资本vs打工人的大道理。
- o/ }- g+ q, j  y* ?) t& l' \# m
5 ~7 I" g& c, f! q+ H但是阅兵教人另一个道理:世上不是只有钱才能激励人们。
0 i5 @2 T! D  [
; e/ s- ]3 e  Y4 L8 ^2 ~( n钱是能激励人们的。但用钱激励的坏处也很明显:激励的要价越来越高,时效越来越短,干完了还落一个“要不是为了这点钱,谁跟你干!”给钱和拿钱的双方弄不好就不欢而散。& X+ r$ b3 O% B) t& I

9 ?6 y/ ?6 b& Z2 h& g2 P, w! U! a但阅兵不一样。受阅官兵和工作人员可能有津贴,可能没有。但要是日后说到阅兵,第一件提到的肯定是“当年我参加了阅兵!”而不是当年阅兵津贴真香。
3 p# k, u9 W; l7 Q- ]3 @, Y% p' A& N0 a+ C8 C; L
换句话说,对于一件有重大意义事件的参与带来的归属感更加重要。前面提到的“自己掏钱也要参加”也是一样,这里拿不拿津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
9 R, ]$ v6 L' B" i  V/ k* T" H; M
在生活中,各种躺平、摸鱼、雇佣军思想也正是因为缺乏归属感,“这跟月薪3000元的我有啥关系?还不是在为老板挣钱?”要是阅兵受阅官兵想的也是这个,那样的精神面貌和追求完美是不可能的。
$ s* e* ~) R4 P1 b0 r( Q% F" @( z4 N6 w: Z8 `$ _3 q
没错,只有参与感、归属感、使命感、成就感才能激励人们不懈、忘我地追求完美,砸钱是做不到的,拿一份钱出一份工已经很对得起了,老板和员工的斗智斗勇才是常态。
# a4 k( ?3 E8 w( R" w
' Q( C# K5 Z, S在生活中,华为、胖东来等做到了归属感、使命感,员工感到正在参与伟大的事业,拿到丰厚的工薪是成就感的副产品。大量创业企业的初始员工容易有这种参与感、归属感、使命感、成就感,但这种情节很难维持到建功立业后的日常运作中,在科学管理的旗下,一切靠KPI,大部分企事业甚至“激励员工”本身也成为KPI的一部分。5 A" L0 X& ^9 D! L" {1 [# d5 Z( G
- i3 w# C, y) {: S5 V* H& H
或许有人会说,创业企业的创始员工也是看着日后的丰厚变现前景才有那么多感的,或许没错,但看看阅兵,受阅官兵清楚地知道:可能一辈子都没法拿这段经历变现。他们以12万分激情投入,以12万分自豪回顾,无怨无悔,你也会的,为什么?2 Q& g1 ?* `1 d  ?' }, @7 Y! H8 V
/ u) s& S4 Q6 r
还是那句话:因为“你”成为了伟大事业的一部分。
; H1 q& p- M7 _9 a8 j$ }# U2 }4 R+ c2 h( B7 q
对于所有人来说,如何把你所从事的变成伟大事业,可能才是成功的关键。这个伟大事业不一定以钱衡量,不一定以名衡量,但一定以归属感、成就感衡量。
6 Q+ o) s. A' L1 i% O! v9 d2 D3 \$ m+ U6 n& ^# U4 J7 Y
对你来说,这是什么呢?需要你来发掘了。
% z( Y1 |6 b( O9 z. g4 y# n# G- Y1 e# ^* j0 u4 v' _
要是你只看得到“这跟月薪3000元的我有啥关系”,那是你的格局问题,你也不需要为躺平、摸鱼找理由,因为没人对你的理由感兴趣。
作者: 密银    时间: 昨天 10:04
现实中画大饼和分大饼都得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作者: 老票    时间: 昨天 11:04

! g) E" R: T. ~$ S3 P# e" Y+ Y; W/ v
- v  t. S7 r, v& W8 K3 u6 e7 v
  T( k9 N: N: r
* U4 F; B! Y; e3 z  E* x
! [* E( ?. {- B/ O9 n$ |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已经发布很多年了,还是有很多人不能深刻理解。- M7 Z$ J' n% A6 k+ r& B

- O: l& z* H7 E& |4 B0 s: w& q. C3 W6 T' h# w, E& t7 h
成就动机的强度,其实是决定成就大小,以至于未来处于什么社会层次最根本的因素;借用晨兄的说法,就是“如何把你所从事的变成伟大事业,可能才是成功的关键。这个伟大事业不一定以钱衡量,不一定以名衡量,但一定以归属感、成就感衡量。' ?0 g' d+ N  A- Q
. R7 C* I* ?( U+ j1 f3 Y
, d8 I# I  U8 ]3 A
马斯洛需求层次学说还有一个隐形结论:关注点越靠上,就越可能成为劳心者治人。     如果只想着“这跟月薪3000元的我有啥关系”,其成就大约也就在温饱阶段了。+ A6 B  h  V" R5 ^/ _- _( `
  x3 n3 o- \8 V" L
& i" d) V4 Q% g
上升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就需要整个组织的认识高度来匹配远大目标;为上者高瞻远瞩,为下者各司其职,上下一心宏图可成。 这很难,但好在我们始终坚持不懈的做。  在这个宏大战略下,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所需去找到合适的位置。       6 y/ G5 J5 e) ^7 j+ A

2 u' Q- o6 ?6 _* W+ j8 Z- ?. `; @6 G2 b! S0 Y6 t* Q; P
从个人层面来说,每个人都有参与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和机会;愿意过什么样的日子,就可以找到方向去努力。  5 D7 `. r9 |& R4 e; J# N* F- N
1 y' v( c8 S! S5 S" n! L1 L
" i# ~6 l+ _5 e( B3 _
但不代表可以不劳而获。      
6 f9 Q/ j, q3 c7 u1 K/ R2 J& t( `& k4 B
妄想少付出或者不付出,就可以既要又要还要,这是病。
* r1 J3 g) M  S0 M: f
& u4 D1 E2 n( }4 \# ]' D! [( Z" M' ^$ e  e3 l. e0 D' l) Y+ n7 P3 o+ ]- g
/ N7 B- x  J0 e" ~+ k
) q4 ?9 B6 [$ d! y9 }

+ H) a5 l) w* R+ z7 Q& |+ F7 U/ g  V6 V) f3 D( V* Z' a

1 ]0 l0 r5 h9 o, ?
; D1 t9 f% l+ A- [+ y1 A2 A( n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