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W5 s: f5 j9 \ ( f0 _1 ~( {2 M. x从胡应麟《诗薮》对《诗经》、《古诗十九首》的赞赏来看,中国诗词中“雅”与“俗”是有着完备的辩证统一关系。“雅”与“俗”并非截然对立的二元结构,而是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中,共同塑造了中国诗词的丰富性和持久的生命力。胡应麟对《诗经》、《古诗十九首》的推崇,恰恰体现了他对诗歌“雅俗”融合之美的深刻体悟。通过对“雅”与“俗”概念的辨析,以及对中国诗词发展历程中“雅俗”流变与互动的细致考察,我勉力结合自己创作诗词多年的体会,力求阐明“雅俗”二元范畴在中国诗词审美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吧。 ; d6 Y0 T E9 c+ T * K+ u4 W7 f5 N第一部分:“雅”与“俗”的概念辨析1 \$ Y$ l/ y3 ^/ ~. O
欲深入探讨中国诗词的“雅俗”关系,首要之务便是对“雅”与“俗”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辨析。“雅”与“俗”并非抽象空洞的哲学概念,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复杂的审美意蕴。) m( _+ ~" z3 j. U* T* w9 U
+ C; W" X F( w% j. i& C# Z
“雅”字,溯其本义,与“正”相通。《说文解字》释“雅”为“楚乌也”,段玉裁注曰:“楚乌,即鸦也。……引申为正。” 可见,“雅”的本义与规范、正统相关联。在文化语境中,“雅”逐渐引申为高雅、典雅、文雅、雅正等含义,成为与“俗”相对的概念,指称精炼、高尚、典范的事物。在文学批评层面,“雅”成为衡量作品格调、品味的重要标准,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经典传统紧密相连。具体而言,文学批评意义上的“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J, t! j, _5 |) }
0 v! }# F4 X$ C2 B
其一,语言的典丽精炼。“雅”的诗词,往往采用精炼的语言,遣词造句力求典雅,避免俚俗粗鄙之语。文言文的广泛运用,典故的巧妙化用,对仗的工整精巧,都成为构成“雅”的语言风格的重要元素。例如,杜甫的《秋兴八首》,语言精炼沉郁,用典精工,格律谨严,被誉为“精炼之至,雄浑之极”,堪称唐诗“雅”风格的典范。- d; p) r( r& `8 v+ @* d# H S* ?
5 J4 r" R+ o+ _! K3 u Z6 M$ S
其二,意象的庄重典雅。“雅”的诗词,在意象的选取上,倾向于选择具有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丰富的意象,如松、竹、梅、兰等,以营造庄重典雅的意境。庙堂气象的描绘,历史兴亡的慨叹,山水自然的歌咏,都成为“雅”诗常见的意象表达。例如,《诗经·小雅·鹿鸣》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开篇,意象清新典雅,营造出嘉宾欢聚、礼乐和谐的庄重氛围,体现了早期“雅”诗的意象特征。 * x% y' S: I8 z8 L4 H: r! }5 V! e! f/ i
其三,情感的含蓄节制。“雅”的诗词,在情感表达上,崇尚含蓄蕴藉,反对直白浅露。情感的抒发往往借助于意象、意境的烘托,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情感的表达也受到礼乐文化的规约,强调节制有度,避免情感的过度宣泄。例如,李商隐的《锦瑟》,情感幽深曲折,意象朦胧精炼,诗意含蓄蕴藉,体现了晚唐诗歌“雅”风格的情感特征。 l9 p5 o8 Y2 c9 [% P& V. T
' B0 }1 b) n9 s其四,格调的高迈雅正。“雅”的诗词,在格调上,追求高迈雅正,力避低俗浅陋。诗歌的主题往往与庙堂之音、礼乐教化、士大夫情怀等宏大叙事相关联,体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格调和精炼的文化品味。例如,屈原的《离骚》,以宏大的格局、悲壮的情怀,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志向,格调高迈,气象宏大,堪称中国古代诗歌“雅”格调的代表。7 k# z) N/ {: y9 s4 U& C
2 C3 d" P/ e2 E, S6 x" f* e$ S与“雅”相对,“俗”字,溯其本义,与“风俗”、“习俗”、“大众”相关。《说文解字》释“俗”为“习也”,段玉裁注曰:“凡人习见习闻,则以为常,故谓之俗。” 可见,“俗”的本义与常见、流行、大众相关联。在文化语境中,“俗”逐渐引申为通俗、世俗、俚俗、民俗等含义,成为与“雅”相对的概念,指称民间、大众、日常的事物。在文学批评层面,“俗”并非贬义,而是指称一种与“雅”不同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与民间文化、世俗生活、大众情感紧密相连。文学意义上的“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 e$ a W1 W) b4 l( d" V
. j# V1 _6 v/ _9 A( E
其一,语言的通俗口语化。“俗”的诗词,往往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语言自然流畅,生动活泼,力避文言的艰涩和典故的堆砌。俚语、俗谚、方言的运用,都成为构成“俗”的语言风格的重要元素。例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语言质朴自然,口语化明显,叙事生动,情感真挚,体现了民间诗歌“俗”的语言特征。+ ^- A3 B$ M; N+ k/ ~8 q
; b/ [/ h5 u5 V# Y0 f% k' Z其二,意象的日常世俗化。“俗”的诗词,在意象的选取上,倾向于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如柴米油盐、田园风光、市井人物等,以营造亲切自然的意境。民间生活场景的描绘,普通人情感的抒发,市井风情的展现,都成为“俗”诗常见的意象表达。例如,《诗经·国风·氓》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起兴,意象日常,贴近生活,展现了民间诗歌“俗”的意象特征。3 b7 A1 ?7 w d. H% Y: d$ B
; B. k' Y1 d% s/ P-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高峰,也是“雅俗”交融的典范。唐诗在“雅”的格律框架下,容纳了丰富多样的“俗”的内容与情感,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高峰。初唐诗歌,仍然受到六朝诗歌“雅”传统的影响,呈现出“宫廷化”和“文人化”的倾向,但开始注重诗歌的抒情性,为盛唐诗歌的“雅俗”交融奠定了基础。盛唐诗歌,以其宏大的气象、广阔的胸怀、多样的风格,将“雅俗”交融推向了高峰。盛唐诗人,既有“兼济天下”的高尚理想,又有“田园山水”的自然情趣;既能创作精炼典雅的宫廷诗,又能创作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既能抒发慷慨激昂的豪情壮志,又能表达细腻委婉的个人情感。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李白的“浪漫飘逸”,都体现了盛唐诗歌“雅俗”交融的艺术特色。 f/ S# ^; ~2 P* c/ D. h
6 Q9 t2 r' ]; j3 a中唐诗歌,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雅俗”交融的领域。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语言通俗流畅,体现了“俗”的力量;李白的浪漫飘逸,则在“雅”的框架下,融入了“俗”的奔放情感,创造了“精炼中见浅俗,豪放中见细腻”的独特风格。晚唐诗歌,则呈现出“唯美”与“感伤”的倾向,风格精炼唯美,辞藻精炼华丽,但内容趋于个人化和感伤,“雅”的精致与“俗”的个人情感相结合,体现了晚唐诗歌“雅俗”交融的又一种形态。 . P: b0 u1 T& Y5 N% u: Y+ N x; K$ B8 L0 N' L& k& c* t
宋词,是中国诗歌“雅俗”分野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早期词,以“花间词”和“南唐词”为代表,风格精炼柔媚,内容多为男女爱情,体现了“雅”的框架下的“俗”情。苏轼词的出现,打破了“婉约”词风的垄断,以“豪放”风格入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融入了“俗”的豪迈气概。辛弃疾词,则进一步将词的题材拓展到家国情怀,风格雄放,气势磅礴,体现了“雅”的正统主题与“俗”的豪情壮志的结合。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体现了“雅”与“俗”的分野与发展,也预示着元曲“俗化”与“大众化”倾向的到来。5 i p# a4 S' t. A( k- ^* g
- G5 D" h+ B+ i% F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俗化”倾向的极致体现。元杂剧的兴盛,标志着中国戏曲“俗”文学的成熟。元杂剧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和大众情感,完全面向大众,体现了“俗”文学的生命力。散曲的流行,则进一步推动了诗歌的“俗化”进程。散曲形式更加自由灵活,语言更加口语化,内容更加世俗化,完全摆脱了“雅”的格律束缚,成为真正的“俗”文学形式。元曲的“俗化”与“大众化”,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转型,也为明清小说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A( Y! W1 F4 W6 J9 X
; F5 V' k" }! m8 b. |! |
明清诗歌,在元曲“俗化”的冲击下,呈现出“复古”与“创新”并存的复杂面貌。明代“前七子”和“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追求“雅正”,试图回到诗歌的“雅正”传统,但往往流于模拟古人,缺乏真情实感,陷入了“拟古主义”的窠臼。公安派和竟陵派的出现,是对“复古”运动的反拨。他们提倡“性灵”,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追求“自然率真”,带有“俗”的意味。公安派的诗歌,语言清新流畅,风格率真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体现了对“俗”的重新肯定。竟陵派的诗歌,则更加注重个人体验和情感抒发,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也带有一定的“俗”的倾向。 9 _0 b U$ w! C+ _1 v: _0 A* q1 r4 e9 k" }
清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尾声,呈现出“博大”与“精深”的特点。清诗流派众多,风格多样,既有“雅”的精炼和典雅,也有“俗”的生动活泼。清初诗坛,“复古”与“创新”之争依然持续,以王士禛为代表的“神韵说”,追求“兴象玲珑,意境空灵”,体现了“雅”的精炼追求;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说”,则强调“性灵”的抒发,反对格律的束缚,带有“俗”的意味。清中叶以后,“肌理说”、“格调说”等诗论流派兴起,诗歌创作更加注重技巧和格律,“雅”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强化。晚清诗歌,则受到西方文化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些诗人开始尝试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带有一定的“俗”的现实关怀。总体而言,明清诗歌“雅俗”的关系更加复杂,既有对“雅”的坚守,也有对“俗”的探索与融合。6 E) I- l! e- i; V' j+ T
- m7 h! a" ~9 i4 }6 ^
第四部分:当代诗词创作中“雅”与“俗”的意义与启示, U2 {) r" |: |' H% ^
进入当代社会,随着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传统的“雅俗观”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反思。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重新审视“雅”与“俗”的关系,对于当代诗词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m9 I; f) X: b5 E! X, C/ e& k0 M& v* t4 N' S2 ^7 S6 Q0 K
很自然的,我们需要反思传统“雅俗观”的局限性。传统“雅俗观”往往带有等级性和精英主义,容易将“雅”视为高贵、精炼,“俗”视为低俗、浅陋,带有价值判断。这种等级化的“雅俗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学的视野和格局,不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兴起,“雅”与“俗”的界限日益模糊,“俗”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摒弃传统“雅俗观”的等级性和精英主义,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雅”与“俗”的当代价值。 + ?8 G. j( V* n' @& v) {' g8 ^ # Z& O2 S1 U0 C W9 U. z6 W ?另外,我们也需要重新审视“雅”与“俗”的当代意义。“雅”的价值,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坚守,在于其对诗歌精炼品格和文化内涵的追求,在于其对艺术深度和高度的不断探索。在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雅”的价值依然不可或缺,它代表着一种文化的高度和精炼的品味,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俗”的价值,在于其贴近现实生活,反映大众情感,增强诗歌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信息爆炸、节奏快速的当代社会,“俗”的价值更加凸显,它代表着一种文化的活力和大众基础,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 }5 e: E. K: ] 2 S6 v% |% n. D3 ?" `. @3 n所以,当代诗词创作,应该在“雅”与“俗”之间寻求平衡,努力实现“雅俗共融”。“雅俗共融”并非简单的“折中主义”,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它要求当代诗词创作,既要继承“雅”的精炼传统和文化内涵,又要积极吸收“俗”的鲜活元素和时代精神,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贴近时代的优秀作品。当代诗人,应该在深入理解传统“雅”文化的基础上,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和大众情感,将“雅”的精炼与“俗”的生动相结合,创作出既能体现文化高度,又能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诗词作品。1 {3 K) I0 Z+ G7 N8 Q- p
+ p$ x; P4 z& J0 Y
那么从胡应麟《诗薮》的视角来看,当代诗词创作应该如何处理“雅”与“俗”的关系呢?《诗薮》的诗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胡应麟推崇“源本性情”,强调诗歌应表达真挚的情感,反对矫揉造作、空洞说理。这一观点对于当代诗词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诗词创作,应该避免一味追求“雅”,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空洞,形式僵化;也要避免一味迎合“俗”,流于浅薄媚俗,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深度。当代诗词创作的理想方向,应该是在“雅”的框架下,融入“俗”的真情实感和时代精神,创作出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气息和大众审美的优秀诗词作品,真正实现“雅俗共赏”的艺术理想。8 A8 p% x) [ f,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