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j, v( K3 o, d1 W说来也怪,这株寿草明明就长在礼部的院子里,可要写它的来历,却无人说得清楚。有人说它是太祖年间就有的,可翻遍正统年间的《礼部志》,连一个字也没提到;又有人说它能预知吉凶,可这么多年下来,也没见它真正预言过什么。$ a3 Z! P) A/ Y8 f' c, X" q
* p2 U. Q% L2 `: R
正当我为此烦恼时,各地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来。先是南直隶上报发现一种"识天草",据说叶片向东倾,必有东风;叶片向西倾,必有西风。紧接着,山东布政使司也报告发现"辨善草",说是这草见了善人就开花,见了歹人就枯萎。没过几天,连偏远的广西都来报,说在衙门后院发现了一种"仕途草",能让人梦见自己升官。 ) X3 I; H- K' b3 N : O! P3 B: A5 A这些奏章都摆在我的案头,我一边读一边叹气。倒不是说这些故事编得不好,相反,它们都写得情真意切,仿佛亲眼所见一般。只是这些故事里的草,怎么都跟我们礼部的寿草那么相似?9 g8 e. C- Z. ]: o' Y! z h$ P" D) |
2 \% X9 s/ T3 G5 b8 T2 J; R$ }有一天,我正在整理这些材料,老孙突然神秘兮兮地塞给我一封信:"这是浙江一个同年托人带来的,你看看。", `. V: Q; P* }+ _2 u: ~6 y, T
E/ f6 f: f8 P2 u
信是一个县令写的,说是他们县也想报一株祥瑞草,还请我帮着参详。我打开信看了看,不禁笑出声来。原来这位县令在后院发现一株草,开的是红花,可第二天再看时,花却变成了白色。他准备上报说这是"知命草",能预示官运。- Q% @: T2 n, J6 d) N" Z2 X% S
! n( C/ a! O* u( n6 S- r
"你笑什么?"老孙问。0 }1 z' x/ A. R
, m1 a. K V1 | i- ]7 ~"这不是牵牛花吗?"我说,"这花本来就是早上红晚上白,哪有什么神异?" 7 }3 [5 N) F2 T+ }( _7 j' ]: p1 ~4 K% h0 C. {$ ~
老孙也笑了:"可人家已经把折子递上去了,说这草如何如何神奇,还画了图,写了诗。现在整个县城都传遍了,说是祥瑞降临。" ' ^" D5 c) y2 j# `$ u+ N" n7 {3 Y* r4 J
我一时语塞。是啊,一株普通的牵牛花,经过巧妙的包装,再加上众口相传,就这样变成了祥瑞。这不正是我们礼部寿草的翻版吗? 3 G! h2 n) O( v. `+ T7 _ 2 i0 |! l1 C2 u7 r4 k* J% d7 S. _8 y这时,刘郎中派人来传话,说张居正要看《寿草品性考》的初稿。我连忙翻开案头的文稿,只见开头写道: }/ K T3 T2 @& e2 w/ a+ O/ W
" O8 x x! e# u. c, W( r: {+ C"寿草者,瑞草也。其性通灵,其形独特。春发其荣,冬蓄其秀。上应天时,下察人事。凡朝廷有喜,其叶必茂;天下有忧,其色必变..." # J) _& L4 G& Q+ j9 P 3 h1 [1 G6 o; b9 L: I/ ^我盯着这段话看了许久,突然意识到一个可怕的事实:这些文字,不正是在帮着制造另一个谎言吗? : X" h' z5 d! T! `+ M: C- H9 K7 \- Q5 W, v' [3 V/ j
当天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想起白天看到的那些奏章,又想起那株可怜的牵牛花,心中不禁感慨:这考成法下的官场,竟比这春天的野草还要疯长。 + m$ }( G/ i ~7 `) ^, f; |) x# V" o/ Z6 B" j6 R' {1 J4 t; X
正感叹间,忽听得院外传来脚步声。我起身查看,借着月光,看见几个人影鬼鬼祟祟地围在寿草旁边。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个值夜的吏员,他们手里拿着水壶,正在给寿草浇水。 1 f: ~, u: f! g5 |/ ~$ A5 l6 Z: \, \7 ^0 h7 r# f
"这是做什么?"我问。 ! K, O) v6 D. y+ B! m6 i4 Y* g: h' l e" U! c
他们吓了一跳,见是我才松了口气:"王主事,这不是明天张大人要来看寿草吗?我们怕它有个闪失,所以..." $ _% L* h" q' \7 g! k$ z1 j( F# C* ] / S/ T- c, V2 G我忍不住笑了:"你们倒是比我还用心。"$ p0 g4 ?: @) ]
# M$ d6 K' A/ u
一个年长些的吏员叹道:"没办法啊,现在朝廷里谁不知道这寿草?要是它真有个好歹,我们这些人可都吃不了兜着走。"5 I. K8 d4 C @; K7 a6 ~" x
; |2 z& ~* a% r7 H9 c4 ?5 B
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突然明白了:在这考成法的天下,人人都在编织美梦,而我们,不过是这场大梦中的一个小小注脚罢了。3 A: @3 d1 I D+ q3 E- L" j3 R' b
7 ?1 I$ [4 P& n W8 y4 P
第二天,我继续写《寿草品性考》,心里却在想:这株草究竟是为谁而生?为官员们的政绩?为百姓们的信仰?还是为了这满朝廷的虚妄? d7 C7 w6 ]5 z. V4 e
: }3 {/ T8 D' g, k9 D, H9 W& f几天后,我接到一份来自江西的奏折,看得我冷汗直冒。这份奏折是吉安府一个知府写的,说他们府城近来也出现了一株奇草,和京城礼部的寿草一般无二。不仅外形相似,连预知祸福的本事都一样。- u. W5 E+ V% [7 _* [5 k* M
' V) N. g2 S7 |. s! A; `, }+ @"你说,"我指着那两份奏折问他,"为什么同一个人,能把同一件事说得这样不同?"6 N$ n: {/ }" L) H1 c* p
& i# Y2 @3 i$ n+ S* n, v老周环顾四周,压低声音道:"这你就不懂了。现在上头最忌讳的,就是不识时务。李大人能在礼部待这么久,就是因为他最会看风向。": u; s9 j* e. p( _
/ O2 ]$ u$ k) y% _" Z! E8 w
"风向?" 3 E9 O; Q9 W. j! p9 A( U3 ^+ ?% E' z1 H; D S7 }
"对啊,"他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你看,这是我这些年记的备忘。每次上头有什么风吹草动,我都记在这里。免得哪天说错了话。"+ \( K) r5 t7 V, ?9 s% [3 o
5 g5 O) B& G% [5 `我翻开那本子,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某年某月,此事可说;某年某月,此事不可说"。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谨小慎微的气息。 * c% w, p2 q3 j+ }" q R 3 a! ]4 b" a. M. x! j, S这让我想起去年冬天,京里来的一位朋友说过:现在大家递折子,都要打两份草稿。一份给上司过目,一份自己留着。等风向明了,再择其一用。! w. n# |8 ]( z2 `+ H
& m0 g0 x3 D* I& r, W6 v
"这不是要累死人吗?"我当时这样问。8 k* t# f) s! X; x& U- {) p
" V' ]" ?+ a& L' ^/ \& |
"总比真的死强吧。"他意味深长地说。* \( d5 \9 f1 F; ~ N# J" ]
4 p5 L2 s8 f. R z# t+ X
后来整理到万历十三年的户部文书,我又发现了类似的"双面"记载。明面上的文书写着"为国储才,酌收工本";暗地里的账本却详细记录着每片寿草叶子的价格和买家。 ) q1 e7 b9 q5 i3 [$ N* W9 E- Z" Q6 H# q
这些文书里的寿草,简直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在御花园的月报里,它白天"妖气冲天",晚上却要按时浇水施肥; 在太医院的记录上,说它"毒性猛烈",背地里却在研究它的药效; 在礼部的奏章中,骂它"惑主误国",账本里却还在细细记着收支。 5 ^: P- K6 N1 ?" i! p4 f! H2 `8 Q* o! B" i
一天夜里,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成了个撰写公文的官员。案头摆着两份奏折,我拿起笔,犹豫着该用哪一份。忽然有人在我耳边说:"两个都用,只是时候不同。"* `; U, y$ C7 K* n5 j* u/ F7 |
4 I9 _4 H4 b! y5 v! w& M! L
我一惊醒来,抓起笔写道: "万历二十年秋,得见寿草两面记。始知此草本无两面,人心自两面也。然则,两面者,处世之道耶?抑或世道之悲耶?" , k, J @5 f5 N! `/ {) h 7 |7 Q" k- R) c" q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幼时在老家,曾见过一种叫"两面花"的草。那草的叶子正面碧绿,背面紫红。村里人说这草成了精,所以会变脸。现在想来,或许不是草会变脸,是我们人都学会了"两面"。 9 n' h1 i' h: i- A( v* z& w: Q 5 _0 p1 A I* c. U+ \/ p我在国子监教书时,常跟学生讲《论语》。每当读到"君子坦荡荡"那句,总觉得有些惭愧。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道,但凡做了官的,谁能真的"坦荡荡"? 0 N B2 {$ b! E6 e, k ^' ^; X8 g
就在前几日,一个学生问我:"先生,您说孔子为什么不当官?" ( N4 Z' G/ F4 j& s4 e# n, v! u0 H! H* h
我看着这个天真的年轻人,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最后只说了句:"也许是因为他只会说一面的话。" 9 W }5 t9 {3 J; g; G+ h* s% z9 p( i( u7 N1 ~' R8 o* h
学生似懂非懂。但我知道,等他们真正入仕后,自然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1 `/ U. g* v1 c; L7 W% G% N5 L1 A: J1 ` ) P2 V9 I0 x5 H3 `5 X _9 e又过了些日子,我在整理一份卷宗时,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凡事要记得留两手:该说的说,该藏的藏。嘴上的话,要看对方是谁;心里的话,要看时机如何。" + c3 e A, c. B9 {3 z) {$ v( V+ Y3 x0 [! M
我把这张字条夹进了自己的日记本。这大概就是官场的生存法则:人要学会在明处和暗处自如转换,就像那寿草,在不同的文书里呈现不同的面目。! D: T: a% s& J* d( L
$ l( |% {0 ~& y人到中年,这些世故我都懂了。可偏偏心里明白了,却又觉得悲哀。那些把寿草写成两副面孔的人,或许心里也是这般滋味吧。 ( |! O" _/ G! f$ M 1 {6 v u. C9 X. J0 m夜深人静时,我常站在窗前,看着院子里的草木。月光下,它们的影子也是两面的:一面向月,一面背月。这让我想起那句老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7 y! x& _# }0 B* z# n+ K) `
4 }+ o: l& }1 M- v' [6 w F可这世道,又有几人能保持光明的本心?& G9 V+ J. [; u n( t
3 Q7 L& {/ n+ G) i6 H
第三部:寿草年谱·其三(1590-1600) E f2 p0 D9 ]
第七章:怠政 7 S6 m q4 b1 ]8 R; o5 x"天下寿草,同出一源。北方紫禁城中那株'祖株'备受爱护,据说已长得比人还高。而南京这一园子的寿草,则是当年移植分株而来,年深日久,倒也旺盛。北边那株寿草近在天子身边,可天子已二十年不曾过问;南边这些寿草远在江南,反倒因为远离权力中心,倒生长得更加自在。"+ F2 L% W. ^5 q
- h' p9 Z9 J1 x- ?4 [; @" M
万历十八年春,南京下了场大雨。我在国子监的廊下避雨,正好遇到从京城来的老友程廷楠。他是刚从北京递送公文来南京,还没来得及换下被雨水打湿的官服。 # |0 R9 L! R# J: }/ D5 |# m, I* Q8 d, O: G x! r
"京里怎么样?"我递给他一条手巾。 6 u/ [/ U% i! L' P+ e" T# G" A* U; @ * ^- w7 A3 X9 }: s" x& }* N"还能怎么样?"他一边擦拭衣袖一边苦笑,"皇上已经三个月没上朝了。那些奏折堆得跟小山似的,也没人过问。连张居正在世时定下的批红制度,现在也废弛了。" ! j" P4 z u" ]. `5 ^3 O4 N4 P' V( w2 q. \# _
我有些惊讶:"那朝廷的事务怎么办?" # n1 b* ?, {; J; \' q R: y - B2 Z, `& Y" R0 \"走过场呗。"程廷楠四下看看,压低声音说,"内阁和六部的大臣们,现在就是在那儿演戏。皇上不来,他们就自己拿主意。小事还好办,大事么......"他摇摇头,没有说下去。0 @. A, e3 x7 p
5 T1 }8 i1 R% a2 \# L2 ]. v
这时雨稍停了,我请他到僻静处说话。他从袖中掏出几份抄件:"你看看这个,现在京里最热闹的话题。"+ E) ?8 Y' R; M; E
* _& A+ I& u7 Z
那是最近几个月关于寿草的奏折。左都御史张鹏翼痛陈寿草"扰乱朝纲,有违祖制";礼部侍郎沈一贯却称其"有助君德,昭示天意"。这两份截然相反的奏折,如今都躺在某个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V) b" O7 l/ j X
5 ]! V g9 ]- |/ x# S7 b
"寿草又出什么事了?"我问。 ) ~4 j1 p9 u* R; z, P+ b6 n: }8 O" g6 V& q
程廷楠嗤笑一声:"还能有什么事?不过是个由头罢了。你仔细看看这些奏折,字里行间说的可不光是草的事。" # E/ t7 Y* r" n @- e# B. ], H% X9 @7 s6 g
他说得对。仔细阅读这些文字,我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微言大义。近年来的奏折确实变了味:有人说寿草"不受管束,任性生长",其实是在说朝廷松弛;有人说它"肆意蔓延,无视规制",其实是在说吏治废弛;有人说它"上下勾连,欺瞒圣聪",其实是在说官场风气。; F1 j% }: _' R$ H$ f6 p
7 e, {; z# j* ^6 z$ b1 S4 Z o"现在上书的人都学乖了,"程廷楠说,"谁还写实事?那不是自找没趣吗?借着说寿草,总能把话传出去。反正也没人批阅,何必说得太明白?"' @( t. {" x" T, Y9 X
$ M& J, Z6 Y1 q* Y @. t+ z
他走后,我在南京城里闲逛。这座南都也种着寿草,和北京一样的品种,但无人刻意照料。有趣的是,正因为无人管束,它反倒长得格外旺盛,枝叶繁茂得几乎要覆盖整个花园。3 I- q3 ?* r% u7 g, W S
6 j# i3 S& w% v- O. @/ t% E这让我想起程廷楠临走时说的一句话:"你说怪不怪,这寿草居然和朝廷一个德行——上头不管,下头反倒活得自在。只不过这'自在',未必是好事。"$ J# q& M* s" ]: O4 O
+ U8 o* R T Z& Q1 q; z那年夏天,我在国子监教书,常看到学生们对着寿草发呆。有个学生说:"这草真是有福气,不用考试,不用当差,想怎么长就怎么长。"6 E5 c! g ?5 M/ S# X) K, n2 m
; L" t5 z" e4 x$ b2 L: ^"那为什么不能直说呢?" ; E. [) }! x4 [' V' T3 a6 k 6 }( g2 M! a+ i; v( W5 c X- A面对这个天真的问题,我一时语塞。最后只说:"等你们将来做了官,自然就明白了。" ) k* L( K0 O8 h # g" ]# j+ H5 r4 L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在一片寿草丛中,四周都是写满字的奏折,却没人来看,没人来理。那些纸片在风中飘动,上面的字迹渐渐模糊,最后化作一片空白。寿草在月光下摇曳,影子投在地上,竟像极了一群弯腰行礼的官员。 , G$ `9 H. h* Z+ x4 F, Q0 }( S( Y4 p0 t7 D( o
醒来后,我提笔写道: & V+ H) [' Q' f9 W5 ^) {1 C7 {+ _7 r) ^( c2 W
"寿草盛时,正值朝纲衰也。然则,草之荣,非其功;人之怠,实堪忧。观今日之事,可知兴衰之理。吾在南都,虽远在天涯,却如见庙堂之上,一片荒凉。今夜月明,独坐庭前,见草影摇曳,恍如见万千官员,俯首帖耳,各安其位,却无人理政务,无人言正事。此等光景,当令后人知之,以为鉴戒。"& b4 I9 _7 x# H( {/ A
& E3 u( L# @- O" t, f* z) @% ~第八章:草木兴亡4 b' ]8 ^3 n, L. j6 D
万历二十三年冬,南京城外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从秦淮河畔的粮仓开始,一路烧到了国子监附近。那天晚上,我正在灯下批改学生的文章,忽听外面一片嘈杂,走出门才发现天边一片通红。8 \4 T% C3 [9 s; c* H* w& K
: g F! L. e, \, H/ G2 C- _
# b6 w7 K& B- d( X7 z% J"快救火!"有人在喊,"火要烧到寿草园了!" : b3 K8 B" r9 _0 v E 1 m R3 S! @* @0 F, F3 d( F$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了不同的反应。有人说:"寿草可是圣上特意栽种的,若是烧了可担待不起。"也有人小声嘀咕:"烧了才好,省得天天为这草操心。"更有人阴阳怪气地说:"这不正好?上头不是最近在议辽饷么,烧了寿草,也省下些养护的银子。"" |1 Q) g3 \) V" v* A6 ` h
$ M4 G0 q7 f* Z5 z+ z
我站在人群中,听着这些议论,不禁想起前些日子收到的一封信。信是京城的老友寄来的,说起朝廷正为辽东之事争论不休。有人说应该出兵,有人说该议和,更多的人则是低头不语。而此时此刻,我看着眼前忙乱的场景,竟觉得颇为相似。 & j; k1 j- o( {! p! k; R# [ 3 w* G* q6 b+ H8 r6 I救火的人分成了几派:一派拼命往寿草园泼水,深怕烧着一根草叶;一派只顾保护周围的房屋,对寿草园置之不理;还有一派干脆在旁边看热闹,说什么"天意难违"。 0 z# B& _% v H/ Q . J! d8 K- N5 u& t6 b# }6 i这时,我看见一个老园丁在火光中独自忙碌。他既不像前面那些人那样大惊小怪,也不似后面那些人般事不关己。他只是默默地搬水泼火,该救的救,该护的护。 5 ?) d/ ?7 A- m3 q/ O: `8 Y* {0 L& x# c0 ~! a
"您老怎么看这事?"我走过去问他。 A8 Z6 Y b8 {, f& r9 W# P* A
Y, o: e3 ]4 Z! _0 X! f
老园丁擦了擦额头的汗:"草木兴衰,自有天数。但既然是我看护的,就得尽力而为。至于最后成什么样,那就不是我能管的了。"! s6 A$ O6 C' O% C'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