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反思战争创伤与和平理想的追求——日本被爆者团体联络...
[打印本页]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4-10-16 09:10
标题:
反思战争创伤与和平理想的追求——日本被爆者团体联络...
反思战争创伤与和平理想的追求——日本被爆者团体联络会获诺贝尔和平奖的解读
团体的背景与历史由来
日本日本被爆者团体联络会(Hidankyo)成立于1956年,旨在团结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幸存者,共同发声,控诉核武器对人类和环境的破坏,并推动全球废除核武器。Hidankyo的成立背景在于战后日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当时正值冷战初期,日本处于经济和社会复苏的关键阶段。广岛和长崎的幸存者们因在战争中遭受原子弹轰炸而背负着深重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同时也因社会的歧视和不理解而受到双重打击。被爆者通过自发组织,力图唤起社会对核武器危害的意识,并为所有受害者争取应有的公正与赔偿。
在日本,被爆者的经历象征着战争的残酷性和核武器带来的终极威胁。他们亲身经历了核爆炸的瞬间,目睹了亲友的死亡,长期承受辐射带来的健康问题和心理压力。这些经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悲剧性和核武器的不可控后果。Hidankyo的主要使命是在国际范围内宣传原子弹的危害,呼吁各国政府,特别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放弃核武器,从而避免类似的灾难重演。通过不断的抗争和呼吁,这些幸存者们将自己从受害者的角色转变为和平的倡导者,试图改变国际社会对核武器的态度。
被爆者团体的主要主张
为了更好地理解被爆者团体的立场和目标,我们可以将其主要诉求归纳如下:
废除核武器:被爆者团体坚定反对核武器,要求世界各国无条件废除核武器。他们认为,核武器是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使用核武器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逆转的灾难。通过持续的活动和演讲,被爆者团体向国际社会展示核武器的毁灭性后果,强调核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是全人类无法承受的。
保障受害者权益:他们还致力于为核爆幸存者争取应有的医疗支持和赔偿,并呼吁日本政府和国际社会对受害者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他们的基本人权得到保障。被爆者们在国内外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示威游行、集会和媒体宣传,争取更多人对受害者的关注与支持。
倡导和平与反对战争:被爆者团体认为,战争是所有苦难的根源,而废除核武器只是实现世界和平的第一步。他们主张通过和平外交和国际合作解决国家间的冲突,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和暴力行为。通过广岛与长崎的纪念活动,被爆者团体向全世界传递反战信息,强调人类应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然而,这些主张与日本政府在战后逐步形成的外交政策存在显著差异。战后,日本逐渐确立了亲美的外交立场,与美国建立了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尤其是在冷战时期,日美同盟成为日本国家安全的基石。对美国军事保护的依赖,使得日本在核武器问题上采取了矛盾的立场。一方面,日本作为唯一经历过核武器轰炸的国家,官方每年都会在广岛和长崎举行和平纪念活动,表面上主张废除核武器;但另一方面,由于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日本政府实际上默许甚至支持美国在亚洲的核政策,包括允许美国在日本驻军,并可能在特殊情况下引入核武器。
Naono Akiko的研究指出,被爆者团体不仅是一个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组织,更是一个长期与国家进行抗争的社会运动团体。通过分析他们在冷战时期如何在政治危机中存续并逐渐明确政策诉求,可以看出被爆者团体的反核立场是伴随着对政府失职的直接挑战而发展的。被爆者团体倾向于左翼立场,反对主流保守政府的政策,尤其是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他们的主张不仅是道德上的呼吁,更是一种对国家现行政策的对抗。因此,被爆者团体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刻。政府一方面以和平言辞安抚公众,另一方面却支持美国的核政策,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政府在和平问题上缺乏真正的承诺。
日本政府与被爆者团体之间的这种矛盾,也反映了国家利益与民间呼声之间的冲突。对于日本政府而言,依靠美国的军事保护是确保国家安全的现实策略,而这与被爆者团体倡导的彻底废核立场形成了根本的对立。因此,在很多情况下,被爆者团体的活动被边缘化,他们的声音被官方所忽视,甚至被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这种压制不仅体现在政府对被爆者团体的冷淡态度上,也体现在社会舆论中对他们的不理解和质疑。
被爆者团体与侵华问题态度的对比
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问题是中国人民心中的深深伤痕,代表了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暴行和对人类尊严的践踏。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议题。然而,日本政府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常常模糊不清,缺乏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或淡化,以及对慰安妇问题的争议性言论,显示出部分日本政客和政府缺乏对历史事实的深刻反思,也反映了日本社会对历史的选择性记忆和遗忘。
相比之下,被爆者团体对和平的呼吁和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态度显得更为真诚。例如,他们在广岛和长崎的纪念活动中,不仅分享核爆的悲剧,还表达了对所有战争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强调和平的重要性。同时,他们多次参与国际反核集会,与来自各国的和平活动家交流经验,展示了他们对和平的坚定承诺。在被爆者团体的观念中,战争没有真正的赢家,所有卷入战争的人都是受害者。因此,无论是原子弹轰炸的幸存者,还是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都是战争带来的悲剧。这种普遍的和平观念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同情包括中国在内的战争受害者,尽管他们的主要关注点是核武器的危害。
然而,Naono的研究指出,尽管被爆者团体主张和平,其行动和立场常常受到国内政治力量的影响,这导致他们在对日本侵略历史的反思上显得保守且缺乏力度。尤其是在面对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时,他们选择了回避。这种选择可以被解读为他们在维护运动合法性和保持公众支持之间的权衡,但对于熟悉日本侵华历史的中国读者来说,这种态度显然不够彻底,也不够真诚。
在对待历史问题上,被爆者团体的态度显然与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问题受害者的期望相去甚远。对这些受害者来说,历史真相的澄清与正义的实现同样重要。尽管被爆者团体关注核武器的危害,展现了他们在反对战争方面的道德立场,但这种道德感并未扩展到对日本侵略历史的全面反思。因此,他们的和平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局限的——它专注于未来的和平,但对过去的战争罪行保持沉默。
还有,被爆者团体与慰安妇问题的对比也揭示了日本社会在面对历史创伤时的双重标准。被爆者团体对核爆受害者的同情和声援,与他们对慰安妇受害者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Naono指出,这种选择性的沉默反映了日本社会在面对国家历史责任时的保守与回避。这也是为什么被爆者团体的和平主张尽管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和韩国,未必能够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共鸣。
对被爆者团体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解读
被爆者团体多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这一消息曾在中国引发了一些争议。被爆者团体的和平倡议和废除核武器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其成员为推动全球核裁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从熟悉日本侵华历史的中国读者视角来看,这样的诺奖可能会引发复杂的情感。
首当其冲的是,被爆者团体的获奖让人质疑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的选择标准是否足够全面。虽然被爆者团体致力于废除核武器和倡导和平,但他们主要关注核武器问题,而对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历史缺乏足够的反思和表态。在中国人民看来,真正的和平不仅是废除核武器,还包括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和对战争受害者的诚挚道歉。而在这些方面,被爆者团体的态度显得保守和局限,使得他们的和平努力看起来不够全面。
Naono在其研究中也指出,被爆者团体在面对政府时表现出了一种“有条件的抗争”。他们在某些时候选择与政府合作,而在其他时候采取对抗态度。这种双重性使得外界对他们的和平努力的真实意图产生疑虑。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在颁发给被爆者团体时,可能忽略了这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他们对政府妥协的成分。这种忽略使得他们的获奖显得偏向于符合西方价值观的“和平形象”,而非真正反映所有受害者的利益和历史的复杂性。
当然,最关键的是,诺贝尔和平奖是否真正考虑到了被爆者团体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被爆者团体虽然在推动废核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的运动大多聚焦于核武器的危害,而未能深刻反思日本在战争中的侵略行为。他们在争取废除核武器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日本侵略战争中无数其他受害者的存在。这种忽视让他们的和平倡议显得片面而不完整,因为真正的和平必须包括对历史责任的全面承担,以及对所有战争受害者的真诚同情与支持。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忽视被爆者团体在推动核裁军和倡导和平方面作出的实际贡献。作为广岛和长崎的幸存者,他们的声音具有独特的道德分量和历史意义。他们通过分享自身的痛苦经历,努力让世界意识到核武器的巨大危害,这对于全球的和平运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他们的获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些勇气和努力的肯定。
然而,这种国际上的认可必须放在更广泛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中加以严苛的审视。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样的获奖和认可根本无法掩盖日本社会对侵略历史缺乏深刻反思的事实。和平奖的象征意义虽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通过这一机会促使日本对其战争罪行进行更彻底的反思和对所有受害者进行真正的补偿。如果这种反思和补偿始终缺位,那么所谓的和平奖也不过是徒有其表,显得虚伪而空洞。
总结与评价
日本被爆者团体联络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废除核武器和宣传和平理念。他们通过对原子弹爆炸的亲身经历,向世界展示了核战争的惨烈后果,并呼吁各国政府,特别是核武器拥有国,放弃核武器,这样的努力值得称赞。然而,与日本政府的亲美立场和复杂的历史态度相比,被爆者团体的和平主张既有其纯粹的一面,也有其局限。
Naono的研究揭示了被爆者团体的复杂性。他们不仅是一个倡导人道主义和平的组织,更是在与日本政府的持续对抗中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政治色彩的社会运动团体。被爆者团体在与政府的斗争中,一方面为了生存和合法性而妥协,另一方面又坚定地推动反核议程。这种反复和矛盾的斗争使得他们的和平主张既充满勇气,同时也显得妥协和局限,无法彻底反映对日本战争责任的全面反思。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被爆者团体的反核和平运动可以引发共鸣,尤其是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然而,由于他们在日本侵略历史上的沉默态度,这种共鸣并不完全,也让人们在认可他们的和平努力时保留了一些批判性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被爆者团体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认识,就应从历史的复杂性出发,认识到和平不仅是废除核武器,还包括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和对所有战争受害者的公正诉求。
诺贝尔和平奖无疑为被爆者团体的努力提供了国际认可,但这样的认可是否足够全面,是否考虑到了历史的复杂背景,仍然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平不仅是反对武器的存在,还包括对过去错误的反思,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在这一点上,被爆者团体的贡献与局限并存,而中国读者在评估其价值时,既可以对他们为和平付出的努力表达敬意,也应对他们在历史反思上的不足保持警惕与批判。
要真正实现和平,不仅需要废除核武器,还需要面对历史的全部真相,并勇敢地承认过去的错误。这种承认对于国际社会的长期和平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建立信任,消除怨恨,从而为持久的和平奠定基础。和平不是单一的目标,而是多方面的努力,它需要对未来的承诺,也需要对过去的责任。被爆者团体的和平运动,尽管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了肯定,但在实现真正全面和平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推动废核的同时,如何正视日本在战争中的侵略行为,并对所有受害者进行公正的补偿,是他们必须面对的历史责任。只有这样,和平运动才能真正具有持久的意义,而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象征。
参考文章和链接:
Asian Journal of Peacebuilding Vol. 6 No. 2 (2018): 223-246 doi: 10.18588/201811.00a067
https://www.ne.jp/asahi/hidankyo ... bout/about3-01.html
原文链接
作者:
SDY
时间:
2024-10-16 16:42
诺贝尔和平奖早已成为西方价值观的工具,仅此一点日本被爆者团体联络会的目的和理念是令人质疑的。
废除核武器真的能够给世界带来和平吗?20世纪的冷战告诉我们核武器的存在确定了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能再发生,虽然是冷和平。核武器出现后就不可能再消除,这就是国际政治现实。
日本政府与被爆者团体之间的关系有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其实是不矛盾的,就是要把日本在二战中侵略者的位置转换成受害者位置,我们不应被这种假象所迷惑。日本人的脑子里都是小聪明而缺乏大智慧。
作者:
方恨少
时间:
2024-10-16 18:23
这奖颁的啥意思?只有死的日本人才是和平的日本人?
作者:
hsb
时间:
2024-10-16 18:54
醉翁之意:大毛你不许扔核弹,让北约揍死你!
作者:
可梦之
时间:
2024-10-17 16:02
诺贝尔
核平
奖
作者:
李根
时间:
2024-10-17 23:47
日本人脑子不清醒,欧美一直在努力让它们更加不清醒。
日本人将来几十年最大的任务是啥?
还不是防止变成中美对抗的战场嘛!最可怕的是中美有默契地在日本开干,干成一片焦土之后,这两货居然谈和了!!!
日本最大的任务应该是防止这个前景变成现实。啥经济下行,啥老年化,那都是次要的。
但是你看发炸药奖的那帮鸟人在把日本人往哪里牵,就知道这些瘪犊子有没有安好心啦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