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美国人“回归功能手机”说明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4-9-10 08:01
标题: 美国人“回归功能手机”说明什么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人大批回归功能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远离智能手机(可以上网、用app),以免自己陷入“僵尸模式”。功能手机因此去年在全美销量高达280万台。报道称,回归功能手机使得用户感觉更加平静,减少焦虑,得以将更多精力享受真实生活。

[attach]114237[/attach]

还有人记得功能手机是什么样的吗?不看《玫瑰的故事》,可能都该忘记了

手机早就超过移动电话和呼机合体了,提供了社媒、通信、导航、电商、游戏等前所未有的功能,但手机也确实抹杀了边界感,不光亲人“有权”知道你每时每刻的动向,同事上司也“有权”抓你每时每刻听命干活。各种app还在无时不刻“抽取”你的信息,结果平台比亲人甚至自己都更加了解自己。

人们一方面享受数字时代的便利,另一方面慨叹消失的自在和安宁,逆反到某种“回归前数字时代”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样的逆反注定是历史的支流,而且历史上也有先例。

在19世纪后半叶,英国正在工业革命后的巅峰时代,大英帝国无远弗届,真真是日不落的地球王国。实际上英国已经盛极而衰,但还没人意识到这一点。

新技术使得传统工艺流水线化了,传统上需要精雕细琢的地方现在用机器可以大批生产了,这使得过去物以稀为贵的装潢现在“平民化”甚至“粗俗化”了,大体可以想象为今天用以假乱真的镀黄冒充镀金而到处弄得金碧辉煌后的俗气。

这也是建筑和工业设计进入现代化的前夜,钢铁和玻璃成为建筑新材料,使得建筑构件用机器批量制造成为可能,大大提高建筑构件质量的一致性、降低成和加速建筑的建造。在此之前,每一块石料,每一扇窗户,都是工匠手工打造的。日用制品(水壶、炉灶、餐具、脸盆)更是从工匠手工打造改为机器批量制造。

[attach]114238[/attach]

伦敦水晶宫首先采用铁和玻璃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还首次采用标准构件和现场组装的方法

[attach]114239[/attach]

建造速度惊人,室内空间跨度惊人,但英国人被自己的成就吓着了

[attach]114240[/attach]

埃菲尔铁塔曾经被法国人称为巴黎脸上的伤疤

[attach]114241[/attach]

国家图书馆则用新瓶装旧酒,用铸铁构件复刻了大理石时代的审美和理念

但不是所有人都赞赏技术带来的进步。1851年,伦敦举行第一届世博时,铁构件和玻璃建造起来的水晶宫震惊了世界。设计师约瑟夫·帕克斯顿根本不是学建筑的出身,他是园艺设计师,这也是他敢于突破常规的原因。但英国人被自己的成就吓着了,这太远离贵族和文化人的舒适区,太远离传统和正统。

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上,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铁塔称为巴黎世博的标志,但也被法国文化人(贵族在大革命的时代杀光了)鄙视为巴黎脸上的伤疤。100年后,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遭到同样的命运。

技术进步不总是带来赞许,常常在最高大上的圈子遭到抵制,因为这威胁了他们的舒适区,也代表着他们熟悉的世界秩序将被抛弃。

在英国,这样的思潮与空想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直译为艺术与工匠运动,也称工艺美术运动。

他们对机器时代的主要指责是:

1、设计上缺乏人情,割裂传统

2、制造“非人化”了,缺乏灵魂

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还把文艺/建筑批评上升到社会和哲理高度,融入空想社会主义理念,把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健康与建筑(从单体到城市)联系起来,指责工业革命、机器制造、劳动分工导致了奴工阶级,工业制造的粉饰和包装掩饰了产品和材质的“诚实本性”,导致社会上的人们也最终掩饰自己的“诚实本性”、委屈做人。需要的是回归传统手艺和传统材质的本色,抛弃机器和新材料的虚华。

威廉·毛里斯(William Morris)身体力行,在建筑和产品设计中大量体现Arts and Crafts理念,精工但不华丽,本色美而抛弃浮夸的装饰,坚持产品必须由工匠本人完整地制作完成,而不是拆分成流水线上的机制部件,流水线产品是“非人性的”。他甚至坚持自己的设计里所有东西都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否则产品的灵魂就与他分离了,就不完整。

苏格兰的查尔斯·麦金托许(Charles Mackintosh)则创建了格拉斯哥学派,精致但简约的建筑设计成为Arts and Crafts的名牌,流畅但工整的彩绘玻璃成为特色。他设计的长雨衣至今是“英国时尚”的标志,从《卡萨布兰卡》里的亨弗里·鲍嘉到盖世太保,无不受此影响。

[attach]114242[/attach]

[attach]114243[/attach]

[attach]114244[/attach]

Arts and Crafts建筑并无标志性的特征,有的是“那个味儿”

[attach]114245[/attach]

[attach]114246[/attach]

[attach]114247[/attach]

室内设计也是一样,这是“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典范

[attach]114249[/attach]

[attach]114248[/attach]

要说标志,可能彩绘玻璃可以算一个,在风格、时代和渊源上都介于古典和Art Deco之间

[attach]114250[/attach]

[attach]114251[/attach]

麦金托许还设计家具

[attach]114252[/attach]

他设计的长风衣至今依然流行,甚至在英国被直接简称为Mackintosh

但Arts and Crafts运动号称“来自平民,代表平民,为了平民”,实际上是贵族与旧知识分子对过去的好时光和对旧时代的掌控感的眷恋。他们把品味和品质隐藏在简约和平淡之中,貌似佛系,实际上追求极致精美,这是极端的“低调奢华有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这和今天白左对纯天然、田园品味的追求有点相似。

Arts and Crafts的尾巴到20年代才淡出。在建筑上,密斯的巴塞罗那展厅和柯布西埃的萨沃伊住宅才是代表了未来。

[attach]114253[/attach]

柯布西埃的萨沃耶住宅代表了现代主义的white Light Bright理念,引导了以后100年的世界建筑

[attach]114254[/attach]

密斯的巴塞罗那展厅则赋予包豪斯具体的语言和形象

Arts and Crsfts运动的影响深远,甚至维多利亚时代女装男装化(不穿裙子穿裤子)也在某种程度上受此影响。后来以美国为主的Art Deco、以法国为主的Art Nouveau、以奥地利为主的分离主义、以荷兰为主的De Stijl甚至德国的包豪斯运动也都受到Arts and Crafts的影响。然而,影响局限于抛弃无谓的装饰,而Arts and Crafts最强调的手艺和材质则没有得到相同的拥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被抛弃了。差别就在于:Arts and Crafts在本质上是向后看的,Art Deco、Art Nouveau等是过渡的,而包豪斯才是面向未来的。

在数字时代,回归前数字时代是个人选择,但这和Arts and Crafts一样,不改变历史大势。历史不等人,不为任何人停下,不管是自以为是的贵族和文化人,还是害怕被时代抛下的一些弱势群体。

美国人回归功能手机,说明的只是对正在迅速消失的舒适区的眷恋。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4-9-10 15:22
第一张图是诺基亚1110么?   待机一周的神机,当时觉得很好用啊

我一直想用回这款手机,可惜不能啊,无论出门还是在家很多APP不用不行啊;很多年没用过现钞了,也有很多年打车没有“扬招”了。 回归功能手机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没有智能手机简直寸步难行



“美国人“回归功能手机”说明什么”? 说明美国社会不够...呃,很绿色原生态吧




作者: 常挨揍    时间: 2024-9-10 20:12
技术进步不总是带来赞许,常常在最高大上的圈子遭到抵制

这个也是动摇了高大上们来钱的渠道。
作者: yanei    时间: 2024-9-11 05:24
老票 发表于 2024-9-10 15:22
第一张图是诺基亚1110么?   待机一周的神机,当时觉得很好用啊

我一直想用回这款手机,可惜不能啊,无论 ...

在美国确实不需要智能手机就可以活下去,特别是不需要叫Uber的话。我上班的日子连功能手机都不带,虽然从2G时代就有手机了。两头有座机(还有人知道这是个什么鬼吗?),中间开车不能打。妥妥的手机“caveman”(晨大语)。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4-9-11 14:31
yanei 发表于 2024-9-11 05:24
在美国确实不需要智能手机就可以活下去,特别是不需要叫Uber的话。我上班的日子连功能手机都不带,虽然从2 ...

羡慕啊,其实这样的生活是俺向往的,信息时代剥夺了很多的距离感,使人有些留恋“从前慢”的生活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4-9-11 15:00
yanei 发表于 2024-9-10 15:24
在美国确实不需要智能手机就可以活下去,特别是不需要叫Uber的话。我上班的日子连功能手机都不带,虽然从2 ...

我在退休前也是这样。退休后反而带上手机了,到上海不带手机都不能出门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