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中國電動汽車和汽車電池 [打印本页]

作者: indy    时间: 2024-8-30 01:56
标题: 中國電動汽車和汽車電池
中國電動汽車為什麼成為鬥爭新焦點?

徐棄郁 2024.6.3

今天來聊一下中國電動汽車。

你可能注意到,從去年年底開始,中國電動汽車突然成為國際上的一個關注焦點,很多貿易摩擦都圍繞着這個領域展開。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上汽、吉利、比亞迪、一汽、蔚來等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的頭部企業全部成為調查對象。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調查結果是肯定的話,那麼中國出口歐盟的電動汽車將被徵收高額的反補貼稅。那出現這種結果的可能性大不大呢?我告訴你,從概率上講非常高。從2010年歐盟對中國發起的第一次反補貼調查開始,這類調查已經有過18起,只有6起的結論是否定的。所以被徵收反補貼稅的可能性確實很高。不過歐盟這邊的調查結果還沒有出來,美國卻在剛剛過去的5月份突然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電池、醫療用品等一系列商品加徵關稅,其中電動汽車又是最突出的,直接從之前的25%提高到100%。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再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講到這裡問題就來了,中國的電動汽車為什麼會成為鬥爭焦點呢?這背後是不是還存在一種更大的背景呢?今天我們就通過世界主要智庫的一些報告,來看一下這個直接關系到我們相關行業和國民經濟的重要問題。

好,我們先來看第一部分:

一、美歐為什麼要限制中國電動汽車?

我們都知道,中國電動汽車這幾年發展非常快。從產量上看,2020年9月產量累計突破500萬輛,到2022年2月累計突破1000萬輛,到2023年7月累計已經突破2000萬輛。與此同時,中國電動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也在迅速增加。毫無疑問,中國電動汽車的這種發展對於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動力。而歐盟、美國也很重視應對氣候變化,那為什麼還要下大力氣限制中國電動汽車呢?

我們先看一下歐洲的情況。你知道,歐洲現在是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光是去年前7個月,中國產電動汽車對歐洲出口就同比增長了112%,2023年中國向歐洲出口的純電動汽車達到64萬輛,占比41.27%,出口金額1325億人民幣,占比55.13%。所以無論從數量還是從金額來看,歐洲都是中國電動汽車出口的第一大市場。

那這第一大市場到底是怎麼看待中國電動汽車的呢?我這裡有一篇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4月17日出台的報告,題目叫做《電動汽車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歐洲的視角》。它把歐洲方面的情況和考慮分析得比較詳細。

我們先看報告的一個重要觀點,它解釋了為什麼現在電動汽車那麼受關注。它認為,電動汽車實際上是把當前最重要的三個議題集中到一起了。哪三個議題呢?一是能源轉型,這個很好理解,因為電動汽車對降低碳排放有很大幫助。第二是數字化轉型。為什麼涉及到這個議題呢?報告說,因為電動汽車看上去像汽車,但本質上已經不再是汽車,而是一台安裝在電池上的、帶着四個輪子的計算機,所以電動汽車也涉及了數字化轉型。第三是經濟安全,也就是大國的經濟政策對於地緣政治競爭的高度敏感。報告說,正是因為電動汽車集中了當前最重要的三個議題,所以現在它才成為了焦點。

講清楚了電動汽車為什麼受關注,報告又講到了歐洲的具體情況。它說在歐洲,汽車行業和其他行業不一樣。從歷史上看,它一直是歐洲,尤其是德國製造業的旗艦之一。那汽車行業的地位到底多重要呢?報告給出了一些數據:歐盟國家2022年生產了將近1100萬輛汽車,產出占歐盟GDP的7%以上,和汽車行業直接相關的就業崗位有260萬個,創造的間接就業崗位就更多了,達到1380萬個,占歐盟總就業人數的6.1%。作為一個行業,這比重確實非常高了。更重要的是,汽車還不是一個孤立的行業,在整個歐洲工業體系和供應鏈中都扮演關鍵作用。報告說,歐洲的汽車業不光帶動了煉鋼、化學等傳統工業,而且還帶動了信息、通信技術和維修服務的發展,所以對歐洲來說,汽車業絕對是一個戰略部門。

好,那這樣一個戰略性部門現在的發展怎麼樣呢?報告說,歐洲汽車製造業領先了世界幾十年,但在電動汽車方面卻落後了。為什麼?不是因為歐洲對這個發展方向不敏感,要知道,歐洲是最早提出發展電動汽車、推動碳減排的。報告認為歐洲落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動力不強,歐洲汽車行業內心不願放棄自己在內燃機汽車方面的優勢,所以在發展電動汽車方面一直半心半意,力度不夠。二是發展方向有問題,歐洲車企的發展重點是油電混合車,而不是純電動汽車,報告認為這是個戰略性錯誤。

相比之下,中美在電動汽車方面已經領先。報告說,美國有特斯拉這樣的領跑企業,而中國的優勢則在兩個方面:一是產能,二是價格。從產能上說,中國現在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國,年產量占世界的54%,當然這裡包括在中國生產的外國品牌車,像特斯拉、雷諾等等。再看價格方面,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普遍要比歐盟生產的低20%左右。那為什麼這麼低呢?報告這裡還比較客觀,它說現在美歐很多人認為是因為中國政府給了補貼,所以才這麼便宜,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企業控制了從採礦到整車銷售這樣一整條價值鏈,這種價值鏈的集成才是中國產電動汽車便宜的真正原因。現在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已經達到19.5%,不過你注意,其中大多數還是在中國生產的外國品牌車,真正中國品牌的電動汽車占的份額是8%,要少不少了。但根據歐盟委員會的估計,這一份額還會快速上升,2025年就可能達到15%。如果是這樣,那麼歐洲汽車行業可能會面臨歷史上最大的挑戰。

但這是不是問題的全部呢?還不是。報告又說了一個關鍵產品——汽車電池。它說,電池對電動汽車的定價非常關鍵,它一般占到電動汽車成本的40%。現在中國對歐盟的電動汽車出口只是一個方面,其實更厲害的是對歐盟的電池出口。2023年中國占歐盟電池進口總量的82%。換句話說,歐洲的電動汽車製造對中國的依賴度很大。

這是2018年-2023年中國出口歐盟的電動汽車和汽車電池,其中藍線是車,紅線是電池。這個紅線的增長確實非常厲害。所以說,歐洲擔心的不光是中國產電動汽車對它們汽車業的衝擊,也擔心它的整個電動汽車製造過於依賴中國供應鏈。說到底,這也是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邏輯。

那好,歐洲的情況比較清楚了,美國的情況是不是差不多呢?我告訴你:非常不一樣。歐洲著名的智庫,歐洲與全球經濟治理實驗室5月16日出台一份報告,題目叫做《水波效應:拜登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及其對歐洲的影響》。

這篇報告認為,美國這次對中國電動汽車採取加稅行動,表面上看和歐洲去年10月啟動的調查方向一致,實際上差別非常大。歐洲的擔心集中在中國電動汽車對自己汽車業的衝擊上,但美國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擔心,要知道,202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總額只有3.68億美元,相當於中國出口歐洲電動汽車的五十分之一。這些對中國電動汽車行業來說微不足道,對美國的消費者和價格的影響也微不足道。所以報告說,美國政府對於這樣一個完全可以忽略的數目大做文章,是因為受到國內政治的驅動,目的就是為了討好一些搖擺州的選民。

但是報告同時也指出,雖然涉及的數量和金額不大,但美國這種做法的影響卻不小。首先就是對歐盟決策的影響。要知道,現在歐盟對於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還在進行當中,關於最後結論應該是什麼樣,歐盟內部有很多不同意見。而美國這次加關稅,相當於在中國電動汽車這個問題上開了個先例,有一種水波效應,從而大大增加了歐盟下一步跟風的可能性。其次是對整個貿易規則的影響,報告說美國這次突然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產品加稅,完全是單方面的行為,表明美國根本沒有打算遵守世貿組織的規則,這對全球貿易體系是一次衝擊。接下來全球貿易的規則體系可能會進一步削弱。

所以你看,當前美歐對我們的電動汽車都在進行限制,但出發點并不完全一樣,做法也不一樣。我們要注意其中的區別。不過,現在美國也好,歐洲也好,在談到中國電動汽車和整個新能源供應鏈的時候,都在用一個“產能過剩”的邏輯。美國官員現在把這個所謂“中國產能過剩”作為一個重大議題來和中國談,他們對於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價格優勢,也都在用所謂“產能過剩”來解釋。可以說,現在講中國電動汽車,所謂“產能過剩”和“低價競爭”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那這一點到底應該怎麼看呢?我們來看一下第二部分。

二、如何理解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優勢和“產能過剩”?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5月16日出台了一篇報告,題目是《美國新的清潔技術關稅將產生全球影響》。這篇報告實際上對拜登政府此次加關稅并不贊成,認為此舉不利於美國的脫碳進程。但即便如此,它在分析其影響的時候還是強調一點,那就是中國電動汽車的過剩產能因為被美國的關稅所阻擋,所以將導致更多的產能涌向歐洲市場。歐盟不是正在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嗎?不是正在考慮要不要增加關稅嗎?報告說,這其實沒什麼大作用。即使歐盟下一步真的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這裡我插一句,新的關稅可能在15%到30%之間,但仍然無法阻擋中國電動汽車的擴張。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這裡包括外國品牌)在歐洲電車市場的份額將從去年的大約20%上升到今年的25%。報告說,這種情況和太陽能光伏基本一樣,2018年美國和印度對中國產的太陽能光伏產品提高關稅,結果這部分產能就涌向歐洲市場,最後導致歐洲在光伏領域的生產廠家全軍覆沒。

所以你看,這篇報告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再次強化了中國電動汽車“產能過剩”的問題。給人感覺,好像中國的過剩產能就像洪水一樣到處泛濫,這邊擋住了,那邊就更遭殃。應該說,這是現在美國和歐洲一種比較常見的論調,我上周剛參加一次中美之間的外事活動,對方也是這個說法。

那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這裡還有一篇報告,中美研究中心5月8日出台的,題目非常直截了當,叫做《為贏得電動汽車競賽,華盛頓必須放棄產能過剩談判并做得更多》。報告說,這次拜登政府突然增加關稅之前,美國國會議員和其他一些力量就以“國家安全”為理由,要求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25%的關稅,比後來實際增加的100%關稅更高。美國汽車行業的領導人還警告說,從中國大量進口電動汽車的後果將是“滅絕級別的事件”,你看這個用詞非常誇張。美國政府對此還明確表示: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產能過剩是中國在這一領域過度投資的結果,產能過大,不僅超過了中國國內需求,而且世界其他地區也無法吸收。

但報告指出,這些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它引用了數據,說中國2023年製造的新能源車是958萬輛,銷售949萬輛,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到9萬輛,談不上產能過剩。另外對於美國來說,2023年美國市場電動汽車的銷售是120萬輛,而中國電車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只有1萬多輛,所謂威脅美國電動汽車行業更加談不上了。報告還舉了日本丰田的例子,說丰田車在美國市場的占比2023年超過了14%,但美國政府對此沒有任何意見,對中國電車1%不到的份額卻搞出那麼大動靜,所以根本不合邏輯。

接着它又說到中國電動汽車的價格優勢。它說,美國傾向於從所謂不公平貿易或中國政府過度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來解釋,這也不符合事實。它認為,中國電動汽車的競爭力不是產能過剩,而是國內電動汽車市場規模增長的結果。在電動汽車消費方面,美國是到拜登政府上台後才開始真正力推,而中國國內市場已經發展了十幾年,比美國早得多。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市場規模大,這篇報告認為,中國潛在的電動汽車消費者大約有4億人,比美國的總人口還多。從兩國的市場規模來看,2023年中國市場購買的電動汽車是美國市場的9倍,從市場增長來看,2023年中國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同比增長超過30%,而美國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僅增長了5.9%。所以報告說,實際上是中國對電動汽車需求的快速增長刺激了更多生產,從而也降低了電動汽車的成本。所以中國電動汽車的競爭優勢說到底是來自規模經濟,而不是什麼不公平的貿易行為或是產能過剩。

講到這裡,報告話鋒一轉,說中國電動汽車發展如此成功,但問題也在突顯。什麼問題呢?就是中國自己的電動汽車企業正日益陷入創新瓶頸,同樣優秀但高度相似的電動汽車產品大批量投放市場,越來越多的企業卷入價格戰,導致進一步擠壓本已有限的盈利空間。那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中國的電動汽車公司優先考慮結合當前的運營技術來製造汽車,在研究電動汽車的新概念和技術突破方面花費的精力有限。報告認為,如果中國的電動汽車生產商不能進一步創新,那麼它們可能像中國的電視製造業一樣,盡管早期很繁榮,但最終由於未能趕上新產品概念而衰落。應該說,報告針對我們電動汽車的這個說法很尖銳,有沒有道理我們自己來判斷。

不過報告的落腳點當然不是要給我們出主意,而是美國自己的電動汽車發展。它指出,美國企業的優勢恰好是創新,所以和中國車企競爭的正確道路就是鼓勵競爭,鼓勵創新。但美國政府現在做的事情正好相反,是用高關稅把美國車企保護起來,而沒有採取任何措施支持企業在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上的創新。這種方式會產生什麼效果呢?報告認為,這和20世紀80年代日本汽車進軍美國市場很像,當時美國應對“日本威脅”的方式就是設立保護主義關稅,限制日本車的進口。結果怎麼樣呢?美國的汽車業是被保護下來了,但競爭力也更差了。報告說,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最大的兩家汽車公司——福特和通用在電動汽車方面始終表現不佳,標准普爾對福特和通用汽車的長期債務的評級分別是略低於投資級和略高於投資級,都屬於比較低的。報告認為,這就是美國用錯誤方式應對挑戰的結果。

好,講到這裡,你也會發現,其實對於所謂中國電動汽車搞補貼也好,產能過剩也好,都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解釋。美歐和中國在電動汽車貿易方面的摩擦,其實并不是什麼不公平貿易或產能過剩造成的,而是在全球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各自圍繞新產業的配置和發展進行的一場較量。說到底,圍繞電動汽車的競爭和摩擦只是冰山一角,它的背後實際上是一個更宏大的背景,那就是美歐和中國在新能源供應鏈方面的競爭。要看懂中國電動汽車的處境,必須看懂這個大背景。好,我們來看一下第三部分:

三、中國電動汽車背後的新能源供應鏈競爭

我們現在說的圍繞新能源供應鏈的競爭,實際上就是這幾年的事情,主要標誌是兩個法案:2022年美國通過的《削減通脹法案》,2023年歐盟委員會發布的《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這兩個法案雖然內容和程度不一樣,但指向性都非常明確,那就是要降低對中國新能源供應鏈的依賴,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所謂的“去風險”。如果比較一下美歐兩家,那麼美國的力度當然大得多、也強硬得多,歐洲相對而言還是體現出了更多的餘地和可能性。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說,歐洲方面的反應更值得關注。

好,那歐洲在這方面到底是什麼態度呢?我這裡有一份歐洲與全球經濟治理實驗室近期出台的報告,題目叫做《去風險和脫碳:通過綠色科技伙伴關系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篇報告有20多頁,分析得比較詳細。

報告一開始就指出,在全球清潔技術供應鏈方面,中國占有主導地位,美歐正在採取促進相關產業回流的方式,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報告同時也指出,至少對歐洲來說,這一目標可能是達不到的。為什麼呢?首先是中國在清潔能源相關的關鍵礦產供應中占據主導地位,比如中國開採了世界72% 的天然石墨和 66% 的稀土元素,而在加工冶煉環節,中國的優勢更加明顯。報告這裡提供了兩張圖表,深紅色的就是中國的份額,確實非常突出。

另外報告說,中國先進的製造業技術、獨特的教育和基礎設施生態系統、再加上規模經濟和大數據運用,一共四大原因,使得中國在許多清潔技術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競爭優勢。這裡報告舉了三個例子:太陽能光伏板、汽車電池和風電渦輪。你注意,這也是美歐現在關注最多的三個貿易熱點。

先看太陽能光伏板。報告說,中國製造的太陽能光伏板已經占世界總產量的80%以上,這張圖是2005-2022年世界各國太陽能光伏板產能的比例,紅色的部分是中國,藍色的是美國,深藍的是歐洲,灰色的是其他國家。

你會發現,中國的比例增長確實非常猛,2010年占世界產能的比例剛剛超過40%,2022年已經接近90%。那歐洲在太陽能光伏方面對中國的依賴多高呢?報告說,2022年,歐盟進口的太陽能光伏96%以上來自中國,金額超過240億歐元,可以說是嚴重依賴。

再看汽車電池,報告說這方面世界主要生產國是中、日、韓三家,中國的產量是世界的60%。歐洲進口的汽車電池中,來自中國的占82%,屬於高度依賴。

再看第三項,風電渦輪,這方面中國的占比沒有那麼誇張,占世界產量的40%多,歐洲進口的風電渦輪中,來自中國的占61%,屬於較高依賴。

所以綜合來看,歐洲在清潔能源供應鏈方面對中國的依賴確實很高。報告的結論也很明確,說如果沒有中國,歐洲在清潔能源轉型方面的需求短期內根本不可能滿足,而且不光是歐洲,當前情況下任何國家如果不從中國進口大量材料和制成品,都不太可能實現脫碳。所以,對歐洲來說,首先要明確,中國是歐洲實現清潔能源轉型不可缺少的伙伴。其次,歐洲要降低過於依賴中國的風險,也不能像美國那樣一個勁地推動製造業“回流”,而是要找到更多的國際伙伴來建立一個不包括中國的供應鏈,作為歐洲在新能源供應方面的一個備份。

應該說,這兩點對於我們判斷歐盟下一步的走向都非常重要。但第三點可能更加關鍵,報告認為對歐洲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加大技術創新的投入。它說,中國在新能源技術供應鏈中的優勢非常明顯,但這種優勢主要來自規模經濟的效應,并不是全方位的。比如在歐洲對中國依賴度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領域,中國公司的技術實驗能力就落後於美歐,在新型的、更高效的鈣鈦礦太陽能技術研發上也落後於美歐。所以報告強調,歐洲一定要把重點放在保持技術創新優勢上,這才是清潔能源供應鏈上“去風險”的根本所在。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有點耳熟。實際上,我們前面講電動汽車時,也講到了中國電動汽車在巨大產能優勢的情況下,面臨着技術創新的瓶頸。所以你看,其實我們這些清潔技術領域發展到今天,都不約而同地走到一個瓶頸階段,某種意義上講,現在行業內的“卷”和這個有很大關係。如果突破不了瓶頸,那就只好在原來階段繼續“卷”下去。所以你看,真正影響我們的并不是所謂“產能過剩”,也不是所謂“產能過剩”導致的貿易摩擦,而是技術創新的瓶頸能不能突破。

我們每個人都不喜歡“卷”。但說到底,“卷”需要通過前進來克服,通過突破瓶頸來徹底解決。


[groupid=238]龙的天空[/groupid]
作者: indy    时间: 2024-8-30 01:57

作者: 料理鼠王    时间: 2024-8-30 09:39
几张图的X轴没标识,看不懂呀!
作者: indy    时间: 2024-8-30 15:56
料理鼠王 发表于 2024-8-29 20:39
几张图的X轴没标识,看不懂呀!

头两张图应该也是时间,回头搜一下原文看看怎么回事
作者: indy    时间: 2024-8-30 16:04
料理鼠王 发表于 2024-8-29 20:39
几张图的X轴没标识,看不懂呀!

微信里面搜到这个,两张图的x轴可能是具体的各种类别的矿种和精炼,特别第二张图最后一个,某种矿地球上只有巴西有精炼能力


https://mp.weixin.qq.com/s/hu16EP4V6JYevDLIvcDiKw
作者: sleepyr    时间: 2024-9-2 21:44
文章中提到的报告的最后给建议我感觉是有点刻舟求剑,自欺欺人。现在欧洲在新能源的产业化方面是落后了,但是十几二十前可是在技术,市场,产业化方面全面领先的。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反超靠的是突然的技术突破吗?假设现在突然有革命性的技术出现,猜猜哪个国家能够最快把它产业化并降低成本占领市场呢?有优势的时候都竞争不过,还期待着靠神奇的技术革命逆风翻盘。也不看看欧洲这三十年赶上哪次新技术浪潮了?我赞同埃里克·施密特的判断,未来的大国竞争,欧洲早已经出局了。
作者: indy    时间: 2024-9-2 22:39
sleepyr 发表于 2024-9-2 08:44
文章中提到的报告的最后给建议我感觉是有点刻舟求剑,自欺欺人。现在欧洲在新能源的产业化方面是落后了,但 ...

以后的蓝星只会存在一个制造业大国,那当然是某东大。米国现在搞没有制造业支持的全面对抗脱钩,前景堪忧,那些跟随米国搞对抗的小伙伴更加不过是桌上的鱼肉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