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T7 t5 }8 Q4 v B0 ~& ]3 W美式反潜是:接到SOSUS通报,P-8反潜机立刻飞赴现场,同时调集反潜战舰和潜艇向目标汇聚。战舰和潜艇也就30节的最高速度,目标潜艇可能也有30节,所以靠战舰和潜艇是很难从远方及时赶到、截获目标的。P-8是高亚音速的,速度快得多。波音737-800为基础的P-8速度更快,这相对于螺旋桨的P-3C是大优点。但要是目标在200公里外,从起飞到赶赴,可能需要一个小时,目标潜艇从点目标变成近10000平方公里的需要搜索的海区。搜潜是个力气活,很费时间。P-8在这10000平方公里的海区里搜索的时候,目标潜艇可能已经溜出搜索区。 # `/ u* W" A( X( P9 B. O' k* I ' K9 L& y% N9 z$ a }! O反潜弹道导弹的意图就是极大压缩从SOSUS发现目标到启动搜索的时间,避免目标潜艇逃逸。 ) q+ o' V4 c+ G' h1 r, N3 G3 Y4 ?* q: E# ~
反潜弹道导弹可以常年处在待命发射的状态,只要在射程之内,接到命令可立刻发射。200公里的射程只需要几分钟时间,然后鱼雷入水,无人机升空,启动协同的搜潜和反潜。2 p6 q* Q9 A8 ?. G% X+ l3 H @9 ^
. G f+ v9 O8 d2 Y( }3 u4 k如果鱼雷直接发现目标,事情就简单了。但在一般情况下,事情没有那么乐观。鱼雷的搜潜距离和续航时间有限,本身只有40海里的典型射程,这还是低速状态下。但在人工智能的指挥下,无人机用磁异探测器搜潜,然后用无线链路引导鱼雷攻击,效果就好多了。协调可能还是双向的。鱼雷和无人机根据不同的搜潜环境和优势,互相引导,精确定位。计算机仿真表明,可以在2-6分钟内把鱼雷引导到目标潜艇2米的位置,接下来就是直接命中的问题了。 9 C) ]& Y8 \) O1 I' y " N Y0 k8 N' x" O2 Y9 N& V' c当然,有可能鱼雷已经“没气”了,余下的续航时间和射程不够用了。但既然有了相当精确的实时目标位置数据,再发射一枚反潜弹道导弹就是了。一枚不够就两枚。一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造价达43亿美元,几枚反潜弹道导弹就能打掉的话,那是大赚了。“哥伦比亚”级每艘100亿美元起跳,这还不算搭载的“三叉戟D5”潜射弹道导弹,但“哥伦比亚”级不会到中国海岸200公里以内来。 % l5 q' v! h4 B @3 U * D8 t$ I Y6 d5 H9 `, _当然,反潜弹道导弹或许也能装备到055甚至054B上,055或者054B是否会“恰好”在“哥伦比亚”级的200公里以内,这就不好说了。9 G# e. Y% I. [) Y
8 I2 V( D9 W0 c1 U+ A/ R不过这里还是有一些技术问题没有澄清。 X6 U( B4 s# `, T% C
' J, _, ]/ i( r' M# _! p7 g
磁异探测器的搜潜灵敏度有限,经常需要直接飞过潜艇上空时才能可靠捕获。好在无人机搜潜有的放矢,捕获概率比泛泛的广域搜索要高。中国还在研发新一代搜潜技术,有的可在卫星上用激光探测500米水深的目标,有的利用潜艇航行时空泡产生的极低频信号,有的能捕捉上浮到水面的纳米级航迹空泡,多种技术互相叠加,可大大提高无人机精准搜潜的机率。但报导中的计算机仿真采用的都是货架级技术,可实现性更高。 , v) K4 G( n7 r4 C1 K6 a O9 J; c9 ?8 e; M! i% p9 o7 ]; i
鱼雷和无人机的无线链路有水声站与卫星的通信链路一样的问题:海水对无线电信号不友好,极低频之类的传统技术需要很长的天线和很大的发射功率,高频信号则容易被海水吸收。但要是激光能穿透海水、探测潜艇,估计也能用于无人机-鱼雷的无线链路。 e. f- N. k$ i: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