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从中国风投下南洋看中国经济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3-10-15 03:27
标题:
从中国风投下南洋看中国经济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一篇专稿:《蜂拥下南洋,中国风投左顾右盼难出手》,讲述中国风投基金在东南亚的事。这里主要是中国的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是另外的问题。从这里,可见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陌生的新阶段。
9 ^; Y. k7 _& w8 Q Z7 F+ ^- B
! h8 S9 d+ p& P/ W* b1 {
一直以来,人们一提到投资,都想到外资投到中国。中国对外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至少是有政府背书的大银行半政策性、半商业性的投资。私人对外风投是陌生概念。
, M/ e2 I0 b& ~1 d/ i
8 ]- |- @5 w6 i' x
实际上,国内风投也是陌生概念。电视剧里风光无限的风投大亨比比皆是,但现实生活里,这些风投大亨藏头隐尾,不知道在哪玩,反正寻常人士是见不到的。当然,中国风投是真实存在的,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有用的贡献,只是幕后居多,不大抛头露面。
2 M8 C {9 c* W$ I' z! L& ~: r) Q
0 h1 b3 z4 L# @! z8 L) _8 X6 @
这也和风投的本性符合。风投全称风险投资。一些人手里有一大笔钱,看准了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砸一把,赚了一笔后就退出,锁定收益,然后转向下一个目标。这和传统的投机倒把概念有点相近,但这是良性投机倒把,帮助高风险产业立地生根,尤其是科技企业。硅谷就是靠风投发展起来的。如果等成为蓝筹股才能拉到投资,硅谷根本不会存在。
/ a% g/ M+ L/ u! ]9 G
5 l9 H( }2 n$ R/ I( F
风投需要很厉害的眼光和风险评估,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如愿以偿的。且不说创始人恶意圈钱,技术和市场上谁都有看走眼的时候,那时风投的投资就砸在手上了。所以风投的第一步就是多谈、多看。不光看准创始人和企业,还要看准市场,需要市场有足够的容量、足够的发展,才能“把猪养肥之后卖掉”。
0 `& {* K/ N* g3 a0 a+ L
) T% S! Q1 T: P) r% u& W, k
“养肥之后卖掉”是风投与价值投资最大的不同。对于风投来说,优质资产就是拿来变卖的,红利或者长期增值的周期太长,不符合风投高频周转、快速盈利的原则。
9 c9 _* E3 x. U+ z: P
# L! r# l, g& s& Q- u: Q; h; ?
但这也要求风投保密。看准的机会不能让别人抢先,上市或者出手时机更是密中之密,过早泄露底牌可能吃大亏。这些因素决定了风投注定是低调行事的,中国风投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一般人是个迷。
4 S. Q2 m9 L" P4 R, A( b
- @% T. v: a1 n9 K0 M. f) N! g4 [$ s
风投要求快速回收投资,较少投长线产业。修桥铺路肯定是不投的,工厂也兴趣缺缺。前些年教培、手游、、卫健、文创、科创热门,现在教培受到限制了,手游刚有限恢复,卫健的水太深,多有不便。文创继续火热,但烂剧遍地,网红满天,赛道太拥挤。科创不仅继续有大发展,还得到国家支持。只是芯片、光刻机这些要砸的钱实在太多,很多风投玩不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这些受到美国芯片封锁的影响,风险不是风投敢对冲的。更大的问题是去美国上市的路越来越窄,使得风投退市圈钱困难。
5 j4 U, ^. d6 u) @
1 u& A B* _" X$ V- t3 b
新冠疫情三年,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很大,出海成为合理选择。欧美投资环境恶化,不敢去;一带一路的风险不是风投玩得起的,也不敢去;印度是个杀猪盘,更不敢去。只有东南亚是亮点。
7 M) ?: {- U. \( T# L/ w4 K
1 ?9 r/ Z, J/ F, U: V$ v, `3 J6 V
传统上,欧洲、美国是世界经济制高点,现在必须加上中国。但东南亚正在迅速成长为新的制高点。存量已经够大,增长显著,还有美国和中国两边得益的加持。
% R1 ^/ C" S: O9 p
: m% L# O* b2 d% U1 R7 G
香港曾经是投资东南亚的不二根据地,现在光辉暗淡,很多都转战新加坡了。这里不仅是东南亚的地理中心,也具有成熟的投资环境。中国风投扎根新加坡,一方面希望深耕东南亚,另一方面希望借场募资。
8 j+ y* S/ D- w. P- @# D
# e& ]4 z0 h5 B: K
不过募资这一块似乎进展不顺。欧美日韩投资降低带有中国背景的投资,不管是在香港、上海还是新加坡。东南亚本身的传统家族资金不大热衷域外投资,还是聚焦本土,对中资募资用处不大。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净值人士流入地之一,但他们对高收益资本市场更加热衷,如货币市场和美债。中国的美元私人资产也有流往新加坡的,但这些家族理财出海本来就是避险为主,对风投也不感兴趣。
2 O S: J9 A+ g' q- f, M2 S
@2 K( R. \% v4 I( k9 s& U
那就中资出海了,尤其是美元基金。
% G) J2 V8 ^. {/ G- F$ y' L
, B8 o. s& ?5 M T5 C
但经历了两三年雷声大雨点小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中国的成功风投经验拿到东南亚,不灵了。
0 v' a3 g5 `" B: f" F
( P# T+ z3 _4 c+ X, }! j0 e+ t# |# z
中国风投很快发现了东南亚市场分散、估值天花板低、退出困难的问题。
" n# q( e. i+ y: V8 y0 Z- U
, W6 K9 t N+ w" M: s. i
东盟主要是政治架构,并没有形成像欧盟那样的统一市场。东盟很多国家看起来都很大,印度尼西亚人口高达2.7亿,菲律宾过1亿了,越南也9600万人口,非常接近1亿。泰国、马来西亚都算人口少的,也达7100万和3200万。但每一个国家的购买力都还相对较低,又不能通过自由贸易或者共同市场形成规模效应。比如印度尼西亚,在东南亚算最大的单一市场了,但经济体量只与浙江相当。创始人也常常格局不大,或者不敢太大,并不计划扩张到越南或者泰国。
* Z3 a( p! ~( |4 d# |6 _ b. E
! x8 z0 _# O5 A2 P+ P, @
这不能怪创始人。各国政策、语言、文化、商贸环境都不同,小本经营不敢造次,但小本经营本来就是风投的目标。
3 ]! V( p: ]9 _& V
) p: ~* d7 y# Z6 C
中国风投的目标是再造阿里巴巴或者字节跳动这样的奇迹,但太难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 ]. R# y6 F3 L% f& t7 u( i0 @
# I7 r) E. |/ ]# ^' S2 P+ t
中国风投擅长的是中国这样单一、高速增长的市场,或者欧美那样的成熟市场。要赌大的赚大的,非中国莫属;要旱涝保收,那就去欧美。问题是这两头现在都有点不顺,所以才有中国风投下南洋的事。
g; P' g. Z! H- n
" C3 N F7 b. Q- }5 T: J! Y0 v8 P* N
中国风投对东南亚的期望是“小号中国”,但现实证明:大到市场规模、企业增长速度、创始人应该拥有的野心,小到员工的生活费用和企业工作时长,都远远达不到中国风投惯有的期望。中国风投的典型期望是“水大鱼大”,被过去多少年的高速增长“惯坏了”。据说中国风投经常半年就要创始人扩展市场,一年见到增长数字,3-5年上市。现在连中国都未必常见这样的投资项目,在东南亚更是凤毛麟角,欧美就别想了。
' b' f' _ |" t! _% L
! _ r, D, F8 K% W% M* v3 u
中国风投的中国背景也使得最终退市复杂化。Shein是快消时装品牌,在新加坡注册,主要市场在美国,但供应链在中国。Shein想在美国上市,但中国身份成为障碍。这只是人畜无害的快消时装,如果是更具战略意义的电车、锂电池、光伏,就更加复杂了。
) z7 |, H' F9 w& }% C) [
; m$ F' d X8 {9 R
但上帝关上一扇窗,必定打开一扇门。
+ `9 C' Q& |. y2 k$ L9 j
' I5 f0 y+ S, g2 J t
如果中国的投资市场发展起来,海外中国风投回到中国上市,未必不是新路。这对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尤其重要。
% p: D* X8 B( e/ z; |3 w( ~4 U( @! m3 |
& U) P2 p. ]; E
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国际发展战略主体,东南也是一带一路的立脚点。东南亚的繁荣和稳定符合中国利益,通过投资和资本市场把东南亚“圈住”十分重要。RCEP打通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货物贸易,还需要打通服务贸易,其中投资和资本市场是关键。只有东南亚的货贸和服贸都锚定在中国,才能“身在曹营心在曹”。域内并购是另一条路径。
" ?5 j; p. c8 n
/ K8 E' `# S% s! s& y% x
东盟也是可预见未来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OPEC测算,2025、2025年东盟GDP增长应达4.6%和4.8%,其中印度尼西亚在2022年达到5%,越南更是达到8%。这也是正在开垦的处女地,中国不去收获,就被欧美日韩收获了。
" W2 R/ z- U& S/ q2 k
3 L% D! e1 a0 t# n& a
相对来说,东南亚消费者和企业对中国制造和中国投资的关注点更加去政治化,更加在商言商,这也是有利于中国投资下南洋的。中国在国内大力推动新基建,东南亚也有类似的需求。比如说,打通移动通信后,移动支付将极大促进经济。中国制造更是从经济适用到高档贴心,应有尽有。
. N6 v% [! h) g; w; N
4 z" _7 e) S1 M8 e
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是真的开始有钱了,开始对外私人商业投资了。没有什么比“用钱生钱”更代表民间财富的了。
) x# c' w' _3 D" Y4 t8 D
5 l4 i% e1 u5 A: n8 O7 B9 }) t& e @
中国经济依然在高速发展,机会遍地,但抓住机会的门槛也越来越高。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达到新高度的标志。资本是向低洼地流动的。要么风险低,要么门槛低。今日中国恰好在中间,这与中国现在中等发达的地位是相符的。
4 f! x% p* R4 L( F5 p& ?! _* m6 E
( \8 v8 V; E+ u4 \1 u
中国还在努力突破芯片、生物、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的瓶颈,并守住新能源、电车、高技术制造业高地,中国成为高度发达国家将与此密切相关。下南洋的中国风投可能会像当年华侨回馈一样,成为助力中国之帆的劲风。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