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和蓦然回首兄的日志评论对话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3-8-5 20:58
标题: 和蓦然回首兄的日志评论对话


小毛爹  @蓦然回首 的日志下面:原文地址:跟风----铁路情怀2,俺们俩宾主之间几次回复都挺有意思的,索性贴到这里来存个档吧~  





主文如下:

【跟风】铁路情怀-2
热度 43已有 384 次阅读2022-7-13 12:11

这次跟风的是皇家骑警总监  【跟风】铁路情怀-2康老是铁一小的,我是铁二小的。只不过康老是北京的铁一小,我是太原的铁二小。
1986年跟着我爹,全家回太原探亲。我爸在太原有个亲舅舅。按照当地的习俗,我叫老舅舅,就是普通话里的舅爷爷的意思。我老舅舅在铁路系统工作了一辈子,先是在大同,后来又调回太原。当时我回老家的时候,我老舅舅是太铁二小的校长
我爹在客厅里跟我老舅舅聊天儿,话赶话的也不知道怎么就说起来了,就把我叫过来问,愿不愿意在太原上学。后来我长大了琢磨,可能俩人一个就随口那么一说,一个就随口答应,再把娃叫过来随口一问。但凡仨人哪个没接茬也就过去了。偏巧那天我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可能是两个大人叫我过来问话紧张了,只敢回答好的。于是探亲结束我就留下了,成了太铁二小五年级6班的一名小学生。银川那时候已经是小学六年制了,太原还是小学五年制。等于我是读过两次五年级,没读过六年级。读两次五年级这事儿我爹也干过。他小学毕业考试一共四道题,漏做了一道,还错了一道,又重读了一年
我老舅舅给我挑的那个班,数学和语文老师都是特级教师。本来我在银川的厂子弟小学读书的时候,每次家长会都是单独留下来批评的差学生。刚去太铁二小跟着留级生补考,两门都没及格。我老舅舅干了一辈子教育,没告诉我考试结果,大概是要保护小孩子的自尊心。开学后,我的成绩每次考试都提升一大截,两个月以后就成了班里的尖子生。特别是数学应用题方面,那时候班里有做题的四大金刚,我是其中最厉害的一个,还有一个是我们品学兼优的女班长,另两个忘了,好像有个男孩姓赵。最后毕业考试,我是三门297分,只丢了3分。那时候还没学英语,除了语文数学另一门是自然。
小学毕业后我就回了银川,整个初中阶段我的成绩一直都在年级里排前三名,大概就是得益于在太原那一年的基础打得好吧。阴差阳错,那一年成了我人生的拐点。去太原之前,身体弱、性格内向孤僻、爱哭、成绩差,回来以后性格外向开朗了,成绩也好了,成了班里的社交达人。长大后我反思这段变化,深深地感谢我的老舅舅。我老舅舅把我姑姑5岁从农村接出来,一直抚养到参加工作。我和我姑的表弟都在老舅舅家上过小学。还有我其他表叔表姑的,三个人都曾短暂地在老舅舅家寄读过。从某种角度来看,我老妗子肯同意,也是蛮不容易的,不说吃穿用度,光是多一个小孩子吱哩哇啦地跑进跑出就够磨人的。


下面这段儿跟勤劳工作的猪。
靠山吃山,靠铁路吃铁路这事儿我也干过。太铁二小就在太原站的背后,五龙口。旁边是很大的一个坑,我的同学都是铁路职工的子女,大部分住在坑旁边。我们没事儿了就在坑里玩臭水,再不就走路几百米去太原站玩。太原站当时已经有投币电话了,投五分钱可以打电话。无意中我一拨音叉,当啷掉出个亮晶晶的硬币,应该是前面的人没打通忘了退币。那时候2分钱就能买一大堆麦芽糖,5分钱能买一份厚厚的猎奇小报,良友、大千世界什么的。于是我和表弟就食髓知味,经常从太原站的后门进去,前门出来,把站前广场上的5个投币电话挨个扒拉音叉,得手过不止一次。更好笑的是,有人打电话我俩就在旁边站着看,判断出有人忘了退币,不等人出电话亭,我俩就开始心照不宣地挤眉弄眼。
还有一次我带着表弟和几个同学,到站台上玩抓人的游戏。有一个站台上的平板车,两头有栏杆,用来卸货的那种,上面放了很多编织袋。我们好奇地撕开一个角,发现里面是柿饼,掏出来尝尝还很甜。我不但拿了,为了堵表弟的嘴,还塞给他两个。那时候我表弟上三年级,每天头对脚跟我睡一个床上,水淹七军的时候我俩一起倒霉。每天我俩一会儿就亲得玩到一堆,一会儿又打起来了。本来我以为他也拿了柿饼,我俩就一条线上的蚂蚱了。岂料回到家,这个笨蛋口袋里还留了一个没舍得吃,被我姑看到了,问他哪儿来的。这小子毫不犹豫就出卖了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哥怎么发现一个编织袋,怎么伸手指头进去抠柿饼出来,怎么强行给他口袋里也装了两个。因为挑头犯错误的是我,我姑没有责骂,反而夸了一句,说我还挺能耐的,把我臊得满脸通红。这小子有两次和同学打架,我替他出头,他回来就汇报,说他只是在跟同学玩,我先动手欺负了他同学。在太原那一年里,我姑从来就只责骂我弟一个人,没跟我说过一句口气生硬的话。我姑父每周给我俩一人伍角零花钱,也是一视同仁。
三十五年过去了,我老舅舅和我姑父都已作古了。长大后,太原有婚丧嫁娶的大事情,都是我代表我爹这一支回去参加,每次见了我表弟,我们还是跟小时候一样亲。总要把这两件事儿拿出来回忆一下,然后都哈哈大笑。





我俩的回复如下:
老票2023-8-5 11:25“太铁二小就在太原站的背后,五龙口。”    居然才看到这篇   

太原火车站背后就是东侧(那边铁路线南北向,一直向北到达上兰村一带才逐渐转向西去古交方向),距离东山不是很远咯.....  我在太原的万柏林地区潜伏了20多年...


老舅舅和妗子(标准太原称呼啊)老两口是真厚道,可是您家令堂大人也真舍得半年见不着自己娃啊



1987年五年级,恩,算起来俺略年长几岁,那个时候也去太原站接过几次人,门口广场还是比较乱的,很多熊孩子跑来跑去的,

可以肯定的是:“麦芽糖”在太原话里不叫这个名字,貌似我们叫“糖稀”,即使是半固体状态也叫这个。


从来没吃过,小时候没零花钱吃不起,更别提打投币电话了......


那几年倒是用粮票换过一些西瓜吃,大家都知道粮票快作废了,不少小贩就用塑料桌椅板凳换,或者西瓜摊就直接买西瓜,收到山村里可以换粮食





蓦然回首2023-8-5 12:26
老票: “太铁二小就在太原站的背后,五龙口。”    居然才看到这篇    

太原火车站背后就是东侧(那边铁路线南北向,一直向北到达上兰村一带才逐渐转向 ...


对啊,火车站背后离着东山就不远了。小时候有同学说,东山上还有阎锡山修的碉堡。

万柏林区我去过啊,当年我最熟悉的就是迎泽大街,每个周末都和表弟坐公交车从我老舅舅家回我姑姑家,我姑姑家当时住在万柏林区的北寒。我们俩从太原火车站坐始发的1路公交车,坐到下元,再从下元换车坐到北寒。我还记得下车前一站叫南寒,坐到底就是西山矿务局了。

没比你小那么多,87年上初中,86年在银川该上六年级。当年我就是在站前广场跑来跑去的熊孩子之一 。记得当时站前广场上有个工农兵的塑像,塑像前有一小片草坪,用铁蒺藜网围起来。离开太原的头天下午,我爬进去完,膝盖上被铁丝网刮了一个口子,伤疤至今还在。

糖稀是糖稀,我说的麦芽糖当时太原话里叫糖瓜。好像太原的风俗里,元宵节是要吃糖瓜的,而不是小年吗?糖瓜有做成小南瓜造型的,也有一版一版掰着吃的。

粮票拿来换鸡蛋换塑料板凳,大概都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了。我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还有粮本粮票的。我妈攒了上千斤全国粮票不舍得换鸡蛋,后来一夜之间变废纸了。

以前还有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换大米的,忘了怎么操作的了。是用大米换粮票,还是用大米换粮本上的小麦来着。有一年春晚,郭达还演了个小品,换大米~换大米~换大米呀~。太原以前粮本上粗粮多,我爹常年寄大米给我老舅舅。我记得是到了八十年代末才不寄了。




老票2023-8-5 16:27
蓦然回首: 对啊,火车站背后离着东山就不远了。小时候有同学说,东山上还有阎锡山修的碉堡。

万柏林区我去过啊,当年我最熟悉的就是迎泽大街,每个周末都和表弟坐公交车从 ...
东山上面就是双塔寺、牛驼寨烈士陵园了,山上确实有碉堡,俺亲自钻进去过的   双塔总是摇摇欲坠,据传解放军攻打太原的时候炮兵部队曾以双塔为参照物。

我当时住在万柏林的西宫一带,下元向正北走3-4站?   你说的北寒南寒都是下元朝西方向上山了,到了西山矿务局再翻山过去就是古交,我在那边山上做过一年的乡村中学教师。是很艰苦也是很快乐的一年


糖瓜是赭石黄色的? 有点像个圆西瓜切掉两头? 略凹进去的形状... (小南瓜?) 真没吃过,但确实见过多次。  还有略高级一点的果丹皮,酸甜费牙

80年代末开始粮票兑换,1987年不算80年代末啊?      当时全国粮票比省粮票值钱多了,模糊记得5斤省粮票可以换1斤西瓜,上千斤全国粮票???  啧啧啧   太可惜了,这是2-300斤西瓜啊.....   80年代末帮哥们看摊卖西瓜,值守夜班,西瓜随便吃   可惜阴雨4-5天,亏损严重    还好因为穷,没有出资只是出力了。


太原大米产量很少,好像晋阳湖边有一点点。当时每户凭借户口本每月可以买5斤大米,属于轻奢食品。如果冬天赶上有带鱼,红烧一下汤汁拌白米饭,就是当时自己最享受的打牙祭了。   兄弟你在站前广场上疯跑玩的时候,我正推着自行车去粮店买米买面(82粉、85粉、精粉)买红豆绿豆和玉米糁糁呢,幸福感指数天壤之别啊~

郭达小品换大米里,那个白面小生唱美声的还记得不?  就是现在的吴刚老师,达康书记



迎泽大街....  当时谈恋爱没钱看电影,就是压马路,又累又饿还精神百倍,迎泽大街怎么那么长啊啊啊啊啊                           下元走到太原站,最多奢侈吃一碗炒灌肠。


下元十字路口那里有个摊位卖巨峰葡萄,时任GF站了半天。秋天天黑早,树影斑驳路面上煤砂脏兮兮的。黄昏起风有点冷,我缩缩脖子说走吧,回去晚了食堂该没饭了。   




那什么,你膝盖伤疤拍一张发上来?   






删除回复        IP: 103.142.141.52蓦然回首2023-8-5 18:48
老票: 东山上面就是双塔寺、牛驼寨烈士陵园了,山上确实有碉堡,俺亲自钻进去过的    双塔总是摇摇欲坠,据传解放军攻打太原的时候炮兵部队曾以双塔为参照物。

...


牛驼寨烈士陵园我不知道。双塔寺烈士陵园,我上小学的时候,清明节全班步行去给烈士扫过墓,顺带春游,主要是看牡丹,姚黄魏紫这个词儿就是那次学到的 。我们班还有个大胆的淘气孩子折了人家一支花。
我老舅舅去世的时候骨灰就是暂搁在双塔寺了,后来双塔寺民用殡仪馆拆迁了才移走。

你为什么会在古交做一年的乡村教师?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本科生分配回宁夏体制内的,都要先去边缘乡村支教一年。不知道票兄是不是这个原因?
“糖瓜是赭石黄色的? 有点像个圆西瓜切掉两头? 略凹进去的形状... ”这个描述太形象了,跟我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82粉、85粉、精粉我还真不知道。我上中学的时候,在银川也拿着粮本儿骑着二八大杠去给家里换过煤气买过粮,当时只区分普粉和优粉。
刚把郭达换大米的小品搜出来又看了一遍,粉红毛衣的还真是达康书记

下元走到太原站,脑补了一下,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好远好远。特意上百度地图量了一下,竟然才七公里

你说的炒灌肠,我在北寒的时候吃过。我爹一直念念不忘小时候吃过的碗坨和“灌胀”,其实我觉得炒灌肠和碗坨是一个东西,都是荞麦面先做成碗坨,切片儿用蒜泥醋汁凉拌就是碗坨,加蒜加别的啥调料炒着吃就是炒灌肠。02年我爹来北京以后,我在马连道的农贸市场遇到过卖碗坨的,当下把人家摊位上的碗坨全包圆儿了带给我爹。如此几次后,我爹告诉我再别买了,也再不念叨了








[groupid=56]万水千山走遍[/groupid]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3-8-5 21:22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3-8-5 21:23 编辑

继续回复@蓦然回首 兄:


模糊记得牛驼寨和双塔寺是一个地方,刚才一查才知道是两个烈士陵园。牛驼寨是太原解放纪念馆所在地... 可见小时候的记忆确实不太靠谱,更别提迎泽大街的长度了...


你说得对,荞麦面放碗里蒸出来就是碗坨,切成段(不是片,荞面的粘性还是差点)用蒜泥醋一拌就是灌肠。冬天冷,用黄豆芽酱油醋加点油炒出来吃就是炒灌肠咯   后期的灌肠确实没以前好吃了,似乎碱味有点大

我去古交做乡村教师的事情原来在河里说过一些,其实是半自愿的。乡村中学太缺人,所以一个人扛了初一的音乐+体育老师,初二的语文+数学老师,初三的物理+化学老师,兼任初三英语组组长以及学校教导处副主任...        冬天是真冷啊......   门板都干裂了有较大的缝隙,我趴在床上就能看到学生们做早操是不是认真         新式教学楼居然还想整水暖,结果一到严寒时节,水管子就全冻上了需要开春才能化开。因此屋子里也没有火炉子,全靠自己生抗啊                  经常想起来居里夫人夜里睡觉想把椅子搭在被子上的惨样

山风很硬,户外冻得很厉害的时候,眼泪会不自觉的掉下来。 伙食管饱,就是没肉没新鲜蔬菜,白面馒头小米粥管饱,一年的土豆子吃下来,直到现在看到薯条都兴趣索然


和村民打赌,生吃了一整个土豆,真是粘牙


冬天天黑早,下午3点多一看天气不对,赶紧建议校长提前放学:让高年级的孩子带队分批送低年级的回家,一怕下雪会使山路打滑,二怕半路有狼。   我和另一名男老师送比较远的一队,回程还真碰上狼了


不过山上的风景很好,夜色里星空也很美,冬夜有月亮的时候,巨大且明亮。 忍不住出去散步,山梁上遇到一只火红颜色的狐狸,一闪而过




食堂一位炊事员大爷,没事总和他聊天。熟了才知道,他曾是华主席的警卫员(交城游击队时期),后来大军南下他留恋故土不肯去,就开了小差;再后来徐向前部攻打太原,他牵着家里的小毛驴就去当军工运送军火,驮着几箱子手榴弹去了战场,看到伤亡巨大的惨状,吓得扔了手榴弹箱子就跑,一路跑回家


于是这份资历,就只能当乡中学炊事员咯....   抠门的很,想找他聊故事总蹿腾我去供销社买点酒。   那会薪水微薄,偶然一次咬牙买到了一瓶12年陈的竹叶青,真是醇厚美酒啊~




那唇齿留香的感觉现在还记忆犹新呢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23-8-5 22:23
老票 发表于 2023-8-5 21:22
继续回复@蓦然回首 兄:

你说的对,我也想起来了,就是冬天冷,庙会上加豆芽加酱油醋,炒灌肠闻起来特别香,吃到嘴里反而没那么惊艳了。是切成段儿的,我说错了。
突然想起个问题,大同的苦荞香米和做碗坨的荞麦面是不是一个东西?没磨之前叫苦荞香米,磨成面叫荞麦面?荞麦那东西产量不大,但是耐寒,晋北多有种植,特点是吃了不升血糖,大概也没啥营养,缺少多糖吧?我老丈人有糖尿病,有一次我去大同出差,把超市里的苦荞香米罐头密封装的买了一箱子寄给他,因为他老说为了控制血糖吃不饱。比起大米饭大概难吃好多,反正后来我媳妇说把我岳父气坏了
致敬半自愿的乡村教师。我在上海读大学的时候也受过冻,不过上海的冬天室外温度一般都在零度以上,偶尔低到零下四度就已经很少见了。脑补了一下山西的冬天,还是非常佩服和心疼当年的你。
你遇见狼的事情,以前在西西河里说过,所以我一直以为你家是晋北哪个山区的,原来是太原长大的娃去支教的时候遇到的。要是我,肯定腿都软了。
华主席的警卫员,我也认识一个,朋友的朋友,奥运会前一起喝酒来着,也是山西人,忘了哪里的了,比我大个一两岁的,已经转业在北京落户了。个子很高,浓眉大眼很帅气,人也很聪明。我跟他说,我祖籍也是山西的,他问我山西哪里人?我说我唱首歌你就知道了,他说,你不用唱了,你是文水人。就是这么聪明
竹叶青那个酒就是汾酒加了染色剂,基酒是汾酒。我在上海上大学的时候,上曲阳路家乐福买过一瓶。大冬天的回来冻得哆哆嗦嗦的,寝室里几个人就用盖子倒上轮流喝,身体就暖和了。
作者: jellobean    时间: 2023-8-6 05:25
这么有趣,差点漏掉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3-8-6 10:39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3-8-6 11:01 编辑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23-8-5 22:23
你说的对,我也想起来了,就是冬天冷,庙会上加豆芽加酱油醋,炒灌肠闻起来特别香,吃到嘴里反而没那么惊 ...
苦荞香米,口感清醇荞香,食疗保健、安全可靠,长期食用不仅有益健康,是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人群的必备主食,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理想食品,更是改善饮食结构、老少皆宜的健康绿色食品。
苦荞香米与大米(或小米)按1:4比例混合,按正常做饭程序,干饭、稀饭均可。由于苦荞香米比重略轻,因而做干饭时,苦荞香米将会浮于大米上方,应适时将大米与苦荞香米搅匀。煮稀饭时按自己喜好再加入瓜菜、花生、桃仁、瘦肉等,则别有一番风味




“苦荞香米”其实就是荞麦的颗粒(未磨之前)混合大米颗粒做成的“和子饭”(又是个山西名词,哈哈)  荞麦耐寒确实不升血糖(其实好吃的东西大多是高油高糖不健康的啊,人类百万年进化的本能)   俺老娘就是糖尿病30多年患者,吃荞麦面升糖都高,必须配一包白芸豆粉才行。

日本旅游期间适逢新年,当地民俗一定要吃一碗荞麦面,是冷面,煮熟捞出来摆在托盘上蘸作料吃。我和票太就要了一碗,还建议说必须抢着吃,票太不解,我说这玩意不咸不辣也就是吃个寒酸劲儿啊,还记得那个故事么?“ 一碗荞麦面”,票太大笑不止。


耐寒作物还有莜麦,做成莜面,这东西不但低糖还很难消化。山西俗话说:“三十里的荞面四十里的糕,五十里的莜面饿不弯腰”,糕就是油炸糕,红小豆馅儿,很顶饿的。

当地最高产的作物是高粱,耐寒耐涝还高产,磨出面来叫红面。 哎呦喂,真的不想再吃了。   高粱做酒很好,北方白酒绝大部分是高粱为原料的。 老谋子那电影《红高粱》里酒是红色的,我们都说是他们制造工艺太粗糙了,山西白酒真的就是清澈透明,且醇香无比。




黄土高原上基本都是独狼,近距离(不到2米)对峙过,那体重估计也就不到50斤。    头(颌骨)很大,眼神贼邪恶,真的是绿油油,高级翡翠的暗绿颜色。   我基本不独行,所以当时没怎么怕     现在冷静想想,还是觉得狼怕我比我怕狼更多一些吧


有乡里的大卡车半夜去拉货,盘山公路上遇到一只大个头的,横在路当中不走。司机按喇叭、闪大灯都没用。跟车的县武装部小伙子摸出来56半自动,哗啦一下上膛,那狼才慢悠悠的让开路。 小伙子愣是没敢开枪...


有一次去别的乡看同学回来走羊肠小道,左边石壁右边悬崖,忽然下雪...我穿的是塑料底的布鞋,那叫一个滑,而且...严重恐高啊   




最狭窄处20多米是爬过去的,一身冷汗湿透衣服...                几个月前老乡一头驴就从那里掉下去,后来几个小伙子从山脚下用簸箕捡回来的。





你想唱的歌是不是“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文水...”       还有这首:“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个盈盈”



那老爷子(警卫员)回忆道:华书记(交城县委书记)当年身高一米八几,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山路上小伙子都跟不上他的速度,晚上从来不知道在哪里睡觉(宿营地不固定),有几次睡到半夜起来就走,日本鬼子根本抓不住他...



竹叶青=汾酒+竹叶+冰糖,那些年一直是自己最爱喝的白酒。后来看古龙的书,居然小李飞刀也是这个最爱啊。 不过最近十年俺移情别恋喜欢上了单一麦芽,再加上需要控制体重,可惜竹叶青含糖量太高,就只好搁下了



羡慕你们学霸能考到上海来读大学啊~  

支教那时候,学校里那帮孩子最高目标也只是考到太原的中专。因为考上太原的高中意味着还要再花家里三年的学费,还未必能考上大学,而中专立刻就是铁饭碗(免学费、包分配、体质饭)


说孩子也不对,我带的那个班里成绩最好那姑娘,和我同岁,山歌唱的蛮好听的。为了考中专复读了5年,我带的是初三。


那一年她考上了,很替她开心




作者: 潜水员    时间: 2023-8-7 23:56
这个帖子看得感觉既亲切又陌生。说亲切是因为我的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在太原上的,说陌生是因为我的活动区域仅限当年的南城区,几乎从来没去过你俩提到的地方。只有初中清明节去过一次双塔寺,一次牛驼寨。以及记忆中下元是一路公交车的终点站,但从来没坐过。
我也觉得从下元到火车站老远了,居然只有7公里?!
作者: landlord    时间: 2023-8-8 11:01
老票 发表于 2023-8-5 18:39
“苦荞香米”其实就是荞麦的颗粒(未磨之前)混合大米颗粒做成的“和子饭”(又是个山西名词,哈哈)  ...
你想唱的歌是不是“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浇那个交城浇文水...”

我猜也是这首歌

10天前刚从文水回来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3-8-8 19:01
潜水员 发表于 2023-8-7 23:56
这个帖子看得感觉既亲切又陌生。说亲切是因为我的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在太原上的,说陌生是因为我的活动区域仅 ...



南城区? 是大南门小南门南内环桥坞城路还是要到小店那一带那么靠南?  不至于到晋祠或者晋阳湖吧?


下元的一路车是太原最早出现的双节三门大公共(白底红杠),迎泽大街跑两端。因为不需要拐弯,所以开的又快又猛。在太原那么久居然没坐过,那肯定是家里有车咯。  


我也觉得从下元到火车站老远了,居然只有7公里?!


确实奇怪哈,当时压马路觉得好远好远,现在和票太出门散个步轻轻松松7公里没啥感觉。  那会我才多大,还是谈恋爱...  匪夷所思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3-8-8 19:02
landlord 发表于 2023-8-8 11:01
我猜也是这首歌

10天前刚从文水回来

地主兄也是乡党哈~~

说出来你都不信:我,从来都,没去过文水。 直到现在....不知道文水城里啥样...




作者: 潜水员    时间: 2023-8-9 11:01
老票 发表于 2023-8-8 19:01
南城区? 是大南门小南门南内环桥坞城路还是要到小店那一带那么靠南?  不至于到晋祠或者晋阳湖吧?{:1 ...

以前的南城区大概是迎泽大街往南到学府街一带?我也说不清 反正我家出了宿舍区围墙就是农田,可见离当时的市区挺远了已经。不过离小店还有一段距离。现在我家那片归小店区了。我坐公交主要是小学到初一阶段。除了被大人带着外出,主要在双塔西街--青年路一带活动,完全没有能力到达一路的服务区。最接近的时候就是每个月到大南门更换学生月票的贴纸……以及有一次坐4路公交坐反了方向,坐了两三站地才反应过来,又腿儿着回去 初二以后才会骑自行车,就很少坐公交了。但是思想钢印已经烙下,永远觉得下元尖草坪之类的地方遥不可及。我最远的行程是高考那年去位于六中的考场。可见我有多么的宅了。
作者: landlord    时间: 2023-8-9 15:34
老票 发表于 2023-8-8 03:02
地主兄也是乡党哈~~

说出来你都不信:我,从来都,没去过文水。 直到现在....不知道文水 ...

地主婆是,你忘啦?她家和刘胡兰家是亲戚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3-8-9 22:16
landlord 发表于 2023-8-9 15:34
地主婆是,你忘啦?她家和刘胡兰家是亲戚

当然记得啊~  俺用的是肯定句,因为一直自认是你婆家人啊~  


不过真不记得是刘胡兰亲戚.......  当年我外公为了写刘胡兰,在她们村里住了一年,采访了大量刘胡兰的村民和熟人亲戚,较大可能接触过你婆家长辈..


胡兰子,这个称呼一出,就错不了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3-8-9 22:32
潜水员 发表于 2023-8-9 11:01
以前的南城区大概是迎泽大街往南到学府街一带?我也说不清 反正我家出了宿舍区围墙就是农田,可见 ...

喜欢宅,说明你是乖孩子好学生啊~ 不像某些人在站前广场乱跑,还伺机赚钱

青年路隔壁就是迎泽公园,双塔西街也不远... 那一带都是俺当年压马路的首选地,人不算多,遇到熟人的几率不大

很喜欢青年路是因为五中在那里,一直很想考,可惜中考成绩差了10分    看来是因为不够宅...



初二以后才会骑自行车


为什么要加个才字?   我也是初二才学会,而且只会找个栏杆扶着骑好了蹬出去,初三才学会骗腿上车...


不过挤公交咱还是比较溜的


作者: sylvia    时间: 2023-8-10 03:25
老票 发表于 2023-8-5 21:39
“苦荞香米”其实就是荞麦的颗粒(未磨之前)混合大米颗粒做成的“和子饭”(又是个山西名词,哈哈)  ...

我们现在每天就是吃粗粮,所谓健康,其实说明自己身体不够健康,不能老吃高糖高油白面了?
你们聊得好亲切,羡慕。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3-8-10 13:23
sylvia 发表于 2023-8-10 03:25
我们现在每天就是吃粗粮,所谓健康,其实说明自己身体不够健康,不能老吃高糖高油白面了?
你们聊得好 ...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吃进去多少,消耗掉多少,留下来多少  


少量的高油高糖白面+膳食纤维=大量的粗粮, 所以如果能控制总量在合理范围内,并且加上足够的运动量,天天吃高糖高油白面也没问题啊~


黄土高原上见过不少膘肥体壮的大肚汉,他们的主食就是高粱面、荞面、莜面等等,这些都算粗粮吧?  一样吃的肚圆


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一起瞎扯,哈哈哈哈



作者: 潜水员    时间: 2023-8-14 22:25
老票 发表于 2023-8-9 22:32
喜欢宅,说明你是乖孩子好学生啊~ 不像某些人在站前广场乱跑,还伺机赚钱

青年路隔壁就是迎泽公园, ...

说到迎泽公园,它在南沙河边上有个莫名其妙的小门。当年那地方只有河边窄小的土路,宽度只能过自行车,河水是脏兮兮还散发异味。完全不理解为啥会在那里开个无人问津的门,当然也无人值守。但好处就是学生们可以轻易翻墙进去穿过公园。在冬季长跑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捷径。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3-8-15 15:43
潜水员 发表于 2023-8-14 22:25
说到迎泽公园,它在南沙河边上有个莫名其妙的小门。当年那地方只有河边窄小的土路,宽度只能过自行车,河 ...

神了,我也知道那个小门,本以为很少很少会有人知道的

那个门很小,最多两人擦肩进出,后来为了防止自行车进入还装了回旋栏杆,刷了绿色油漆




有一年冬天,和朋友吃完午饭准备去机场。 朋友送了我一个小的金属扁酒壶,里面还有小半斤陈年的竹叶青。  带不上飞机啊,只能坐在迎泽公园湖边凳子上,慢慢的喝完

带点酒劲晕晕乎乎走到那个小门口,正好夕阳西下。 北方冬天的落日是那种褐红加一丝昏黄,周边的云都是冷酷的黛青,逐渐的晕染开去,说不出是温暖还是冰冷,明明是结束,却令人产生一种开始的错觉

一时看呆了,直到夜色渐渐的弥漫上来,才依依不舍的打车去了机场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23-8-16 20:33
潜水员 发表于 2023-8-14 22:25
说到迎泽公园,它在南沙河边上有个莫名其妙的小门。当年那地方只有河边窄小的土路,宽度只能过自行车,河 ...

@潜水员 @老票
说起迎泽公园,三十七年后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地形,正门冲北对着迎泽大街,同一侧还有个另一个小门儿。对于迎泽公园,我有几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一件是86年,我爸妈带着我和我哥回去,他们三个还没走的时候。我们去迎泽公园玩,我看到前面地上有一卷儿纸,我本来想逗我哥的,跑上前一把抄起来对他说,我拣到钱了。结果打开我俩一看,还真是一卷儿钱,一张五元的,三张一元的,一共八块钱。好像这也是我这辈子捡到最多的钱。后来我俩嘀嘀咕咕商量了半天,还是把钱交给我妈了。我妈还咋呼了我们一下,以确保我们不是干坏事情得来的钱。
另一件是我在太原上学的那一年里的事情。我姑父那时候挺宠孩子的,给我表弟做了个捞鱼的网。就是找来一块儿窗纱,四边围一圈儿铁丝,中间搁上一块儿石头或者碎砖头以保证它能沉底。然后在里面撒上馍馍渣,等着小鱼游进来吃。那次我俩兴冲冲地坐公交车去迎泽公园捞鱼。鱼没捞上来,遇见两个坏孩子,身高都和我差不多,上来问我要钱,我不愤就和其中一个打了起来,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感觉。挥舞招架了几下,都没进入地面扭摔。结果另一个坏孩子靠近我表弟,猛地一下就从他口袋里把钱掏走了。然后俩坏小子就跑了。
其它对迎泽公园的印象,一个是为了救落水儿童的那个小女孩的烈士塑像。后来到了网络时代,得知被救的小男孩犯法被枪毙了。还有一个是当时我对迎泽公园里的彩虹拱桥印象深刻,后来得知迎泽公园灯会踩踏事故的时候,直接就脑补出地点了,甚为惊讶。
作者: 潜水员    时间: 2023-8-18 00:50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23-8-16 20:33
@潜水员 @老票
说起迎泽公园,三十七年后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地形,正门冲北对着迎泽大街,同一侧还有个另 ...
一个是为了救落水儿童的那个小女孩的烈士塑像

十五中的池越忠,印象深刻。有一年学校清明组织扫墓图省事,就在那儿搞的。现在都想象不出来塑像前怎么能站下那么多学生的。深刻怀疑我记忆错乱了。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3-8-19 11:12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23-8-16 20:33
@潜水员 @老票
说起迎泽公园,三十七年后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地形,正门冲北对着迎泽大街,同一侧还有个另 ...



迎泽公园里有个大象形状的石头滑梯,从大象鼻子上滑下来。     很多年前,青年时代的老妈和舅舅姨姨们一起在那里拍过一张黑白照片。  身材已经比较高大的大舅正局促的蹲在上面,对这个幼稚的摆拍感到很尴尬很好笑。 那是我对一贯厚正严肃的大舅唯一一次活泼的记忆...


兄弟姐妹众多,但大舅和俺老娘的关系最好,也因此在我童年时代对我最好;那时候姥姥家同辈孩子众多,俺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边缘人物。 后来我长大了,大舅就对我比较冷淡了, 这个变化让我一直有些不解,也闷闷不乐。  


大舅一贯的刚正耿直、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蔑视权贵,略有点愤世嫉俗,也因此始终贫困拮据。 他青年时代绘画很好,但因家贫无法继续,就在半大小子的年龄去铁建当工人,参加了京原线的修筑,再后来做了道具美工,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等都有他的作品。(诸葛亮七擒孟获用人造猛兽对付天然猛兽的那一大波...)


十年前吸烟一辈子的大舅听从亲友劝告戒了烟,两年后因肺癌去世。


还有一个是当时我对迎泽公园里的彩虹拱桥印象深刻,后来得知迎泽公园灯会踩踏事故的时候,


那次大规模踩踏事故是“煤海之光”大型灯会展览,当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太原有闹元宵看花灯的传统,所以去的人很多很多(有很多单位包车拉全体员工去,作为福利)            其中有不少灯也有大舅的手笔。


当天晚上我就在附近,但没进去(要门票)。听了一晚上的救护车声音,137人,其中一个是我中学同年级的同学。


位于踩踏事故区域中心的那座桥很窄,去过多次也无法想象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在那里不测。 当时冬天,水面结冰,但水深还不到1.7米(多次借划船在公园里游泳,那个位置我亲测过)。  水面结冰,水下淤泥,桥面拥堵踩踏...



@潜水员

池越忠墓距离那座桥很近,而且墓正对着河边,旁边确实无法站立多人。 很多次划船经过那里,可以上岸坐一会。


当时太原治安很差,所以@蓦然回首 兄小时候在站前广场跑来跑去没被欺负是有点难得的。

混子们流行穿一身绿或者蓝上衣肥裤子+白边黑布鞋,这样的话就没人敢惹。(或者比级别更高的混子惹)

我那时候去迎泽公园,身边有几个同学就穿这样,所以还算安全。 他们其实只是成绩不太好,为人挺仗义的,那么穿也是一种生存手段吧。


作者: 蓦然回首    时间: 2023-8-19 11:48
老票 发表于 2023-8-19 11:12
迎泽公园里有个大象形状的石头滑梯,从大象鼻子上滑下来。     很多年前,青年时代的老妈和舅舅姨姨们 ...

那个大象滑梯我也有印象。
元宵节看花灯,我也去看过,是我的表姑骑自行车带我去建设路看的。她是我老舅舅家的小女儿,大我六岁,当时上高三,一辈子都对我很好。我这个姑姑的独生女,是一个非常乖巧漂亮的小女孩,比我小三十岁。小姑娘六岁的时候我还见过,问她讨了个亲亲。后来小姑娘十五岁中考结束,考得很好,考上五中了。那个暑假里,有一天骑着电动车出门,戴着耳机没戴头盔,和出租车撞了,摔倒头部就去世了。不到法定年龄骑车,不戴头盔,又是她违规变道,被交警判定是她全责。我从表弟那里知道这件事情,踯躅再三也没给我表姑去电话,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安慰她。每个当妈妈的遇见这种事情都会心碎的。
那个拱桥的位置我印象深刻,除了弧度有点儿陡,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危险地带,据说当时桥的栏杆都挤断了。煤海之光的名字我也有印象,当时大概西山矿务局特别有钱,每次灯会都有他们的好多大型花灯。
票兄说的穿搭,那时候很流行,我记得是绿色的上衣带俩上兜+蓝色的大裆裤+白边黑色懒汉鞋。现在想想上衣和布鞋倒也罢了的,就是那个大裆裤挺有意思的,裤脚不大裆部特别肥大,恨不得低到大腿的一半才好。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年这种穿搭就那么流行。
作者: 老票    时间: 2023-8-19 22:42
蓦然回首 发表于 2023-8-19 11:48
那个大象滑梯我也有印象。
元宵节看花灯,我也去看过,是我的表姑骑自行车带我去建设路看的 ...


大姥姥(姥姥的姐姐)家住在大坡府,那里有家醋坊特别好,叫做“宁化府”的醋。    小时候去大姥姥家,一到巷子口就闻到很醇厚浓香的醋味,顿时觉得食欲大开。 旁边有家酱菜园,里面卖的玫瑰大头菜很好。 再不远就是“清和元”,专门卖“头脑”的。 这种吃食老兄还记得不?   据说是傅山先生的首创


大姥姥家和我同辈的一位表姐,从小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这一辈孩子里的翘楚。  很早就考上了空姐,那时候是个很有面子的工作。  记得她来过姥姥家做客,还带了一些航空食品分给我们。  舅舅姨姨们都夸,而我还是个懵懂的半大小子,远远看着她似乎身上有光环。

南京731大校场


她是那班飞机上的空乘,定格在22岁。






没错,是这个名字“大裆裤”。  当时不是随便就能穿这身衣服的,穿上了就意味着一种宣告:我也是个混混,要么我可以靠这个衣服欺负别人,要么就别来找我茬。

我班里有一个西山的同学,据说在当地是爷。 下山来上学算是到客场,就低调了一些,不怎么穿这个衣服。 有次一个同学惹了高年级的一个“大裆裤”,要打群架。 我这同学分开众人走上去,低声报了字号。对方一愣,讪讪的说了几句场面话就走了, 一场冲突化于无形。

再后来和另一班级大规模冲突,班里男生都准备抄家伙,我拎了根凳子腿准备跟去,他一把给我扯回去:“你别闹这个,好好考出去,就是给咱班级争光了...”

他个头不高,也就1米62、63的样子,虽然瘦瘦小小,但腕力惊人,和我班最结实的大个头掰手腕都能赢,本地话说:“很精干的小后生”。            球踢得很好,时不时单人带球连过5-6人;记得脚很小,只穿36码的鞋,我嘲笑他是女人脚他也不恼,嘿嘿一乐,给我扔根烟。  乒乓球打得也很好,当时比较少见的横板打法,体育老师都主动找他来切磋,学校老师们也都对他挺客气。



高考之后就再没见过他了,听说顶班(父亲早一点退休,岗位让给自己孩子)进了工厂,翻砂或者是铸造。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