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中国人才的外流与回流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2-10-2 22:13
标题: 中国人才的外流与回流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10-4 07:54 编辑

9月20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出国人员归国比例约80%。有人欢欣,有人痛心。欢欣的是中国发展越来越好了,回国发展成为80%的留学生的选择。痛心的是很多顶尖人才还是选择留在外国,更有很多人质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选择留学。当然,还有那个老问题:为什么解放后的中国教育不出大师。

教育部数据表明,近些年来,出国留学每年约12万人。在时间上平均一下,每年约24000人毕业后留在外国发展,约96000人选择回国发展。但这只是笼统的数据,人们最关注的中国急需专业的985出身、打入欧美名校的STEM博士留学生归国比例不明,很可能低于回国比的平均值。

欢欣与痛心都有道理,但都只是在思维定势下看到想看到的一面。

其实不必太痛心疾首,这与小镇做题家毕业回乡的问题类似。必须说,小镇做题家毕业回乡的比例大概还不到80%。对于大多数小镇做题家来说,走出山乡小镇,走进北上广深,本身就是寒窗苦读的目的。然而,小镇做题家不仅有来自山乡小镇的,还有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的。对于二三四线城市考生来说,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就业和生活压力低,人脉好,离亲友近,毕业后回家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留学生现在正处于小镇做题家和二三四线考生之间,还在向后者逼近。

不管是留学生,还是小镇做题家,真正的问题是人才的产出,然后才是回归。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人才基数在急速增长中。

小镇做题家最普遍的抱怨是:太卷了。这说明了中国的人才产出还是大大高于人才消耗,至少是大大高于成才速度。

小镇做题家不等于人才,但这是“人才原料”的很大的组成部分。在小镇上,他们缺乏上升通道,升学、外出是最主要的上升通道。他们缺乏通才教育的良好环境,只有靠刷题、考试“硬冲”。但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上进心强烈。饥饿感和谦恭心本来就是上进的强大动力。他们打入“外面的世界”各有各的艰辛,但他们中很多人是成功地冲出小镇,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的。

在某种意义上,留学生也是一样。在80年代,中国发展还在蹒跚之中,大量理工科毕业生“空怀绝技”、没有用武之地。比如说,77级自动化毕业生不读研、改行计算机(那个时代也未必是堆代码,更可能是IT技术支持)或者行政,最后成为“带职称仪表工”的不在少数。这个时代欧美的学习、职业发展和生活条件更好,留学然后定居、就业的动力是显然的。这个时代的留学生也以理工科读研为主力。

随着中国经济和生活水平的发展,留学生也多样化了,本科生甚至小留成为主力,专业五花八门,就读学校也“多样化”了。如果说第一波留学生还相对精英,第二波就有不少是国内考不上名校、到欧美镀金的。与此同步,留学归来的光环褪色了,尤其是刚出校门的就不值得另眼相看了。海龟还是土鳖,不都是一个甲壳、四条腿嘛,谁鄙视谁啊。

在欧美领先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依然得到重视。中国在很多方面依然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先进经验多多益善。另一方面,中国的创业和发展条件与30-40年前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美国的软性排华越演越烈,尤其在尖端科技方面。过去主要在军工科技方面,现在扩大到一般的领先科技了。这也使得饱受FBI“中国行动计划”影响而且已经在美国相关科技界建功立业的在美华裔科技精英中出现归国潮。近些年来,从美国归国的科学家不断增加,尤其是数学、物理、生命科学、计算机和工程科学等中国急需的专业。


每年从美国回流中国的科学家人数一直在增加

中国学者的很大一部分在美国的大学里,他们搞科研主要靠申请联邦基金,其次才是从工业界拉赞助。在“学术排华”的风潮下,这些中国学者受到排挤、怀疑甚至冤屈,职业前景甚至人身安全都蒙上阴影,萌生归意不奇怪。在ICT和涉及军工的工业界工作的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因为这些公司靠政府项目生存,或者有显著的政府生意。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人未必急于回国。但在美国政府主导的恶意排挤下,不回国会日子越来越难过,只能放弃定居已久、事业有成的地方了。这两拨人要是大批回国,对中国科技的加成是可观的。

到欧美高校深造还是有意义的。在教育和科研方法的积淀上,欧美高校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名校,野鸡大学就算了。中国名校的水平在迅速赶上欧美名校,但数量还是不足,否则就没有“独木桥”问题了。到欧美“借鸡生蛋”未必不是有效的加速人才培养的途径,权当外包了。科技是干出来的,科技教授也是干出来的,在中国经济向世界第一的进军中,中国理工科教授也随之成长为世界第一梯队,那时一般性的出国留学的动力就会低很多。

这些归国科学家有很多进入科研和高校,还有进入工业界工作的,更有直接创业的。他们带回来的先进经验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催化剂,但催化剂毕竟是催化剂,还得有反应物,这反应物就是中国迅速膨胀的人才库。催化剂是火柴,反应物才是柴禾。

不断有人问:为什么现在不再出大师了。这其实是误解。人都有英雄情结,但英雄出自时势,而不是英雄创造时势。时势不给力的时候,英雄特别耀眼;时势好了,不再“需要”英雄,英雄也泯然众人了。

钱学森、邓稼先、于敏那一代人很重要,因为中国那时一穷二白,他们帮助中国打造了两弹一星,使得中国不再挨打。但那也是寥若晨星的时代,每一颗明星都非常耀眼。现在在绝对科技成就上达到很高水平的并不少,高铁、特高压、新核电、新能源汽车、杂交水稻等都是例子,但在这满天星斗的时代,明星都要与群星争夺光芒了。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才基础还在迅速壮大。人才的原材料不像矿产,只有那么多,挖完了也就没了,而是像庄稼。水土好,养殖得法,收成会越来越好。中国的普及教育在发展中国家里是做的好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尤其在大城市和重点学校之外。教育是最需要“工匠精神”的地方,每一块璞玉都需要仔细琢磨,但现在除了重点学校的名师,大多还是“流水线”生产,中考、高考是唯一的质量控制,考不到的就是“无关紧要”的质量。这需要时间才能完善。

教育是客观环境。主观上,有人想躺平,但更多人还是在争先恐后,而且确信机会均等、勤奋出成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希望、有行动的国家。

相比之下,欧美教育出的最大问题不是教育资源和方法,而是整个社会失去了上进心,沉迷于靠灵机一动取得的成功。这在中国不是主要问题,至少现在还不是。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教育有种种弊端,不断有“名不见经传”的人在国内国外做出惊人成就,同时前沿行业的领军人物一出本专业,竟成泯然众人了。这只能说明现代中国教育还是出大师的,只是大师要出名越来越不容易了。

在某种意义上,留学生和小镇做题家大军急剧壮大,说明的是中国人才“原材料”充沛。中国的用人之地也嗷嗷待哺,但成才途径还不够宽。小镇上只有“闯进北上广”,国内985/211闯不进只有出国。人才不光是需要有“原材料”,需要有用人之地,还需要成才之桥。成才之桥像江南水乡,密密麻麻很多桥,但不是每座桥都通往理想的彼岸,上错桥就要绕好大一圈。

985/211之桥只有那么多,越来越多的新兴名校才是希望所在。深圳大学至少在深圳已经名望和竞争不下于985/211了,还需要更多的深圳大学。这些新兴名校依托地方发展,紧接地气。深圳大学依靠珠三角的高速发展,苏州大学就能依靠长三角的发展,重庆大学本来就是名校,更有条件依靠成渝的发展打进超一流。更多的新兴名校才是小镇做题家的福音,不必挤北清复交的独木桥了。国内成才之路的宽广,也是“不得已的留学生”的福音。

那时,人才流动就是全向的。流水才能不腐。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2-10-4 01:44
总算写好了
作者: 征久仁    时间: 2022-10-4 08:09
我说点个人的经历吧,我的博士同学们很多都出国做博士后了,其中的优秀者都回国了,现在有浙大中山大学的教授了,留在美国的也有是纽约大学的助理教授了,但大部分留在美国的包括我自己都只是普通的工作人员,总体来说还是回国的发展的好。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2-10-4 08:17
征久仁 发表于 2022-10-3 18:09
我说点个人的经历吧,我的博士同学们很多都出国做博士后了,其中的优秀者都回国了,现在有浙大中山大学的教 ...

现在沾点前沿科技的恐怕优秀也留不了美国了。Alberta根本就没有什么前沿科技,至少没有军事和信息、生物科技相关的,现在省政府也出台“防止中国通过学术交流盗窃机密”的法案,什么狗屁。
作者: 征久仁    时间: 2022-10-4 08:27
晨枫 发表于 2022-10-4 08:17
现在沾点前沿科技的恐怕优秀也留不了美国了。Alberta根本就没有什么前沿科技,至少没有军事和信息、生物 ...

确实。
麻省理工的陈钢教授被折腾了一顿,在科学杂志发了一篇文章控诉。
我们都是陈钢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o6697
虽然他还在美国,但他明确说了以后不申请联邦基金了。

美国中国行动计划荒谬至此。

现在连大家拿的Alberta都对华人神经敏感到如此地步,这是怕有能力跑的还不够快吗?

作者: semtex    时间: 2022-10-4 10:12
征久仁 发表于 2022-10-4 08:27
确实。
麻省理工的陈钢教授被折腾了一顿,在科学杂志发了一篇文章控诉。
我们都是陈钢

“他明确说了以后不申请联邦基金”
他的问题和联邦基金有啥关系呢?他只要不搞科研就可以了。
作者: 鹰从天降    时间: 2022-10-4 14:11
本帖最后由 鹰从天降 于 2022-10-4 14:46 编辑

我是赞成和支持一部分中国高学历人员出国留学工作、包括移民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中国国内部分产业结构、技术升级还没有到达门槛,对相关专业高技术人才市场需求少,还不如让西方先行培养,积累技术和经验,顺便自己赚钱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羊毛,如果有余力的话还可以在适当时候帮助一下祖国。最明显的例子是,改革开放初期,给国内带来投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绝大多数是东南亚华侨和港澳台侨胞,随后才是美欧企业,而且外企的高管先是西方人,然后是华人、新加坡人等;二一个是改革开放,人员有来有往很正常,而且无论华侨还是华裔,都是中国和外部世界信息、技术、管理方法、观念沟通交流最为方便的桥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是我们的优势和长处,西方反而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观察和评价。
作者: 太阁狗    时间: 2022-10-4 14:26
大量回国的恐怕是去镀了个金的一年硕士?见过本科商科的学生,成绩太差申不了商科硕士硕士项目。为了有个国外硕士学位、方便父母给安排工作,申请护理的硕士项目
作者: 老财迷    时间: 2022-10-4 17:23
英雄特别谣言
耀眼 ?
这个太影响阅读了。其它的无所谓

留学生和小镇做题家大军急需壮大,说明的是中国人才“原材料”充沛
急剧 ?

需要用用人之地
需要有用人之地 ?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2-10-4 21:36
semtex 发表于 2022-10-3 20:12
“他明确说了以后不申请联邦基金”
他的问题和联邦基金有啥关系呢?他只要不搞科研就可以了。 ...

他不用联邦基金搞科研,自由对外交流也不触犯联邦法律。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2-10-4 21:37
太阁狗 发表于 2022-10-4 00:26
大量回国的恐怕是去镀了个金的一年硕士?见过本科商科的学生,成绩太差申不了商科硕士硕士项目。为了有个国 ...

这种现在已经开始少了。用人的地方不傻。
作者: semtex    时间: 2022-10-4 22:28
晨枫 发表于 2022-10-4 21:36
他不用联邦基金搞科研,自由对外交流也不触犯联邦法律。

他的问题是搞前沿的科研,又有成果。和联邦基金毛关系没有。美国的法律多如牛毛。想搞他,总有一条合适。
作者: 征久仁    时间: 2022-10-5 02:20
semtex 发表于 2022-10-4 22:28
他的问题是搞前沿的科研,又有成果。和联邦基金毛关系没有。美国的法律多如牛毛。想搞他,总有一条合适。 ...

一击不中就不要想梅开二度了。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