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考公了就是铁饭碗了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2-7-20 23:32
标题: 考公了就是铁饭碗了吗
据说现在很流行考公。考公只是泛指,实际上还包括警察、中小学教师。考上了,就是国家编制,所以也叫入编。入编后,升官发财未必,但收入稳定,福利优厚,还没有下岗之虞,说这是不躺平的躺平党的最好选择不仅公平,但考公党肯定是奔着铁饭碗去的。高考现在谈不上独木桥了,非985不上的高考才是,考公大概是可以相提并论的“高端独木桥”。

国家肯定需要大批优质公务员,更需要大批优质教师、警察。但把考公作为铁饭碗未必可靠。90年代大下岗时,国企人员首当其冲。现在情况不同了,但铁饭碗不铁了。

其实警察可能还是铁饭碗,无他,警力太缺了,所以都在用协警、城管帮忙。不过小警察也是真辛苦,想清闲可能不是好行当,至少初入警门又没有背景的话,即使不碰到凶险匪徒,下派出所真能累死。

中小学教师也辛苦,好歹现在收入还不错。不能课外辅导(三十年前老爸课外兼课时,叫“背猪猡”,不知道哪里来的说法,真是难听)了,收入会有影响,但还是比以前好多了。

但教师真是铁饭碗吗?出生率下降必定带来学生人数下降。提高师生比会延缓教师过剩的问题,但最终该来的还是会来。另一个问题是生源抢不过名校,学生用脚投票,会在出生率问题还没有到来时,就是的一些学校的生源出现问题。

到了学校入学人数不足时,老师到哪里去?优秀的老师永远不用愁,他们永远抢手,他们是金饭碗的问题,但在意铁饭碗的人就不一定那么气定神闲了。

政府公务员呢?需要大小决策的事情,肯定还是只有人才能解决,但大量文秘工作未必需要很多人,办公自动化会对文秘人员的岗位形成越来越大的压力,现在连法庭文件处理和检察官证据搜查都开始用人工智能初筛了。企业永远有减员增效的压力,政府也有,尤其在政府开支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土地财政越来越搞不下去了,地方财源的问题越来越大,首先反映到公务员待遇,然后就是编制了。发达地区压力小一点,但发达地区考公压力也小,考公压力大的地方,财政压力也大。

至于简单的接待、问询、门卫,未必需要有资质的公务员,外包都不是不可能的。

公用事业也是一样。水电气算国企,但是企业性的,不是事业性的,按照公司运作和人事管理,就像移动、联通、电信一样。都是必要的公用服务,但也不是过去意义上的编制单位,部分“低级技工”岗位还可能外包,像普通电工、管子工、房修工,更别说食堂。

外包不是洪水猛兽。公务员像军官,需要有晋升渠道。工作上需要但注定没有晋升渠道的简单工作大概率外包,这也减少福利、养老负担。

演艺、文娱、传媒如果现在还有一些属于事业单位,市场化是随时可能的事,甚至可说是时间问题。这些原事业单位的市场化在和公用事业单位企业化没有本质差别,根本不应该纳入公务员体系。对于闹得沸沸扬扬的易烊千玺考入国家话剧院的事,国家话剧院只是以国家的名义,根本不应该纳入公务员编制。

回到考公是不是等于捧上铁饭碗,别忘了除了百万大下岗,还有过百万大裁军。即使在未来不至于对公务员也百万大下岗,但下到个人头上了,下岗百万还是下岗一个没有差别。

公务员挺好,教师挺好,但不是因为铁饭碗而好。
作者: MacArthur    时间: 2022-7-20 23:52
公务员挺好,教师挺好,但不是因为铁饭碗而好。


作者: 老兵帅客    时间: 2022-7-20 23:55
MacArthur 发表于 2022-7-20 10:52

关键是那个“挺”字。
作者: 故乡在喀什    时间: 2022-7-21 02:47
我以前就是公务员。

在中国,机构改革,党政人员分流,灵活转岗等措施都是希望让党政机关廋身。

不过经验是:机关越精简越多,人员越分流越多。

按照现在抗疫的模式,机关更不容易精简了。

倒是在公务员中现在有了一个新趋势:早退休。 到了一定的年龄,有的公务员就可以和组织达成协议内退。尤其是科级,早退早轻松。 医保和待遇都不受影响,皆大欢喜。
作者: 可梦之    时间: 2022-7-21 02:58
敢向官僚系统动刀子瘦身的人不多,见效的更少,有好名声的几乎没有。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2-7-21 03:49
可梦之 发表于 2022-7-20 12:58
敢向官僚系统动刀子瘦身的人不多,见效的更少,有好名声的几乎没有。

敢向腐败动刀子的不一样嘛。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也是腐败,合法腐败而已。
作者: 可梦之    时间: 2022-7-21 04:14
晨枫 发表于 2022-7-21 03:49
敢向腐败动刀子的不一样嘛。官僚机构庞大臃肿也是腐败,合法腐败而已。 ...

所以一堆人骂啊。
作者: 松叶牡丹    时间: 2022-7-21 04:33
故乡在喀什 发表于 2022-7-21 02:47
我以前就是公务员。

在中国,机构改革,党政人员分流,灵活转岗等措施都是希望让党政机关廋身。


我们有邻居就是夫妻俩北京公务员早退然后移民美国做生意顺便陪孩子读书,双份收入双重身份。
作者: profer    时间: 2022-7-21 09:39
不可能滴不可能滴,党政机关都是越改人越多,科教文卫警察部队还有可能。
皇帝控制全国的抓手就是官僚系统,毛主席都没斗赢这个系统。科教文卫警察部队属于专业干部,还有可能瘦身,官僚系统本质就是玩儿人,你把他们瘦身了,他们只能去其他地方玩儿人,那就危险了。

各种反华组织最缺的就是擅长玩儿人的人才,俗称组织人才。
作者: sweeter    时间: 2022-7-21 11:29
国家话剧院是事业单位,不是行政单位,雇员不是公务员。所以考国家话剧院本来就不是考公,只能算考编。所谓有编制,无非就是能评个国家几级演员。本科毕业入编制就是三级演员,最高可以升到一级。其它的其实没啥本质区别。养老、医疗等等,政策和国企都差别不大。最多也就是有个入户口的名额,但这个对于明星来说应该不算很重要。

话剧团在全世界都是靠政府补贴和文化基金补贴活着,在欧美也一样。在中国有个“事业单位”的名分限制着,反而不如欧美自由,被事业单位的各种规定管着。欧美的话剧界是既拿政府补贴,又不受政府管。


作者: sweeter    时间: 2022-7-21 11:37
转一篇人艺原副院长的采访

(前略)

  北青报:在剧院管理方面,在这次大师班上看到了哪些先进合理的方式?相比之下我们有哪些不足?

  崔宁:这次我最感兴趣的是法兰西喜剧院,他们有70名演员,其中有40名是股东演员,另外30名是工资制的。40个股东演员都是腕儿一级的、剧院离不了的骨干级演员,他们除了基本工资、演出补贴,还有分红。分红随着在剧院工作的时间增加会越来越多。这种激励机制太棒了,我们梦寐以求啊。

  艺术院团管理过去流行两句话,“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去”。“钱从哪儿来”,指的是政府的资金支持不够怎么办;“人往哪儿去”,指的是有的演员到年龄要退休,有的演员过了艺术黄金年龄,比如舞蹈演员,该如何安排。这两句话一直是困扰文化管理者的难题。

  过去,中国国办院团中的人员机制都是“死”的,作为国家正式职工固定在院团里,按照干部编制、工人编制的额度招入院团,下至县一级剧团都是这样,没有更多的人员机制上的变化。

  这些年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走了一条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分化之路。新人新办法指的是合同制,但执行得还不够彻底。

  我在北京人艺做了16年管理工作,我们是差额补贴事业单位,得到了国家非常大的支持和爱护,但是由于事业单位体质的性质,把政府的资金分配都规划到预算中,比如人员工资总额预算是2000万,人艺就要在这2000万之内进行工资分配,演得好的人可能多给,即便多给也不能给太多,否则别人怎么办?所以我们特别希望有这方面的政策突破。

  北青报:具体地说,您在人员管理形式和分配上所期待的政策突破是什么?

  崔宁:实际上,艺术院团既不是事业单位,又不是企业单位,艺术院团就是艺术院团。艺术院团具备事业单位应当受到国家资助的一面,这是必须的,尤其戏剧、戏曲、歌剧、交响乐、民间艺术等严肃高雅的艺术更应受到国家支持。但是艺术院团又确实存有企业性质,比如计件劳动、计价分配这部分,这部分不放开,还要额定死,就不能将艺术院团自由的性质发挥到极致,来最大程度地调动艺术人才创作积极性。所以,艺术院团应该有国家资助的一面,又要有企业灵活自主的一面,这才符合发展规律。

  国家现在把国家机构分为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三大类,但是艺术院团是特例,应该单独划分出来管理。当然医院、科研单位也有特殊性,这就值得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研究,如果一定要归入这三大类,势必会有些缺陷。

  其实国外的院团已经说得很明确了,人家从来不说我们是企业,也从来不说我们就是在国家的摇篮里享受,有好的项目,国家该支持就支持,而自己挣来的部分如何分配国家不限定。

  打个比方说,北京人艺每年有1个亿的资金需求,国家要求报票房计划收入,如果预计是3500万,国家再拨6500万,3500万的票房收入放到预算当中去,凑成1个亿。这很合理,但是如果今年人艺票房挣得比3500万多,国家会认为之前的预算不够精确,多出来的部分要清零上缴国库。

  现在财政部门对我们也很理解,允许我们当年形成自有资金,多挣出来的票房可以重新向财政局报预算增项目。但是如果当年花不了,还是要清零,明年从头来。

  这就看出院团企业性质的一面,不能只按照3500万卖票,难道挣到3500万我就不演了?这不对。而且票房受到影响的因素太多,比如政治经济形势、艺术品质、某个演员的状态、销售的好坏等等,预算只是个匡算。

  舞台演员不能劳有所得

  就无法遏制人才流失

  北青报:能具体讲个例子说说这种定额的分配方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吗?

  崔宁:比如人艺的《喜剧的忧伤》,这个戏就何冰和陈道明两个演员,演员号召力大,戏的挑费低, 20多人的工作团队,食宿路途费用怎么也比80多人的茶馆剧组要少得多,非常适合全国巡演和商业化运作,演出商都扑上来谈各地的演出。我们曾经想过把它作为商业化运行的试点投放到市场中,走一条自己经营的路子,得到的利润一部分上缴剧院,剩余可分配。

  但后来这个想法搁浅了。搁浅的原因既有操作中考虑的不周到,还因为这部分分配必须占据工资总额,《喜剧的忧伤》演得越多,分配得越多,占整个剧院的工资总额的比例越大,这个戏分得多,剧院其他300多口人吃什么呢?

  现在的分配机制只能让演员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而起不到因为多劳多得而获得的特殊的激励。而我们想在内部实施某些机制改革、想更好地发挥艺术生产力的时候,受到整体大环境的制约,迈不开步,这个问题是存在的。

  北青报:如何把演员留在舞台上也是中国戏剧院团面临的问题之一,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中,演员即使成为影视明星,仍旧愿意从事戏剧创作,而我国演员在影视上取得成功后多是疏远舞台,这有剧院管理制度的原因吗?

  崔宁:我们和外国有多方面的差异,首先是文化理念问题。在西方国家,做戏剧在艺术上是制高点,这个理念是大家公认的。其次,在俄罗斯,报酬最高的是舞台戏剧演员,而不是影视演员。演员的体面除了表现被公众认可,还需要有足够的收入,活得有尊严。

  中国影视演员相当一部分来自各个艺术院团,破坏了院团队伍的整体性,把人心带走了,好演员都跑了,大家觉得出去能挣钱,在剧院里挣不着钱。当然这是市场决定的,但保证演员留在舞台上,国家职能部门应该有所调整。我们都知道舞台艺术受到冲击,举步维艰,但是国家为什么不出面干预呢?

  人艺年轻演员参加一场演出,从下午五点半开始准备,到晚上十点半演完,最低的收入才400元。男、女一号,一场演出报酬1500元, 根据戏份的多少,往下依次是1000元、800元、600元,400元这几档。排练费用是一天100块钱,濮存昕、杨立新、宋丹丹这些大演员也是一样。一级演员的基本工资3000元左右。这样的收入状况还是在工资总额控制下,我们做了倾向于演职人员的分配方案,让演职人员在剧院的收入最高。

  我们一个戏的主角演三天是4500块钱收入,他拍三天的电视剧能拍一集,这一集电视剧的税后收入就有可能是几十万。

  国外应该也经历了这样一个磨合期,挣扎之后走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我们为什么不能借鉴一下国外的管理经验,在社会经济分配的调整中考虑到这个因素,做适当调整,鼓励演员回到舞台上来。

  政策放开,在经济待遇的问题上,让演员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财富能够归他们所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劳有所得。如果国家只是往里砸钱就没有改革的意义了,国家要做的更多的是政策上的引导。

  当然演员的艺术责任感和艺术良心很重要,思想工作不可或缺,但经济收入水平是个杠杆,应该用政策来保证艺术人员能有一个创造艺术精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还要有心里的环境。

http://culture.taiwan.cn/spot/201406/t20140624_6380826.htm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2-7-21 11:42
sweeter 发表于 2022-7-20 21:29
国家话剧院是事业单位,不是行政单位,雇员不是公务员。所以考国家话剧院本来就不是考公,只能算考编。所谓 ...

那国家话剧院的这个演员级别出来名气好点,还有什么别的用吗?
作者: sweeter    时间: 2022-7-21 12:11
晨枫 发表于 2022-7-21 11:42
那国家话剧院的这个演员级别出来名气好点,还有什么别的用吗?

之前看过一些话剧演员的采访,很多成名演员留在话剧院,是因为演话剧的氛围比在外面拍剧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家都很聊得来”。拍戏之余演演话剧,算是一种调剂。

年轻演员演话剧可以提高演技,很多英国的著名演员都是演话剧演出来的。不能否认有一部分年轻人是有理想的。或者说得庸俗一点,有这方面的爱好,有提升自己的动力。

但这不是说我相信易烊千玺是以上这种人。他天赋极其平庸,演技僵硬,肉眼可见未来的演技上限也不高。而且看他的采访,他对演技并没有自己的想法,永远像在背团队给他写好的稿子。我记得《长津湖》上映之前有一次采访,徐克说:“在片场我总是问千玺对角色有什么看法,他总是不说话。千玺,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易烊千玺的回答就是“听导演的”,后来要靠主持人来圆场。第二天,这篇采访被全网删帖了。当时我就觉得这个演员脑袋空空,没有前途。这两年影视圈把这么多好资源给易烊千玺,就是资本的短视操作而已,和之前几年把好资源都给吴亦凡没啥差别。

易烊千玺想进国话,我觉得只是为了维持他的人设而已。每个流量明星都是靠人设吃饭的,他的人设就是“高级”——学霸、高级脸、高级演技,这是他的团队给他打造的人设。同样是流量明星,王一博的人设是“爱街舞爱摩托车的酷萌男孩”,他就不需要国话的加持。


作者: lorry    时间: 2022-7-21 13:11
他可以自己组话剧团。
作者: 住在乡下    时间: 2022-7-21 13:44
晨大去国已久,何不食肉糜的观点,小地方这是社会地位,去银行贷款就有差异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2-7-21 14:12
住在乡下 发表于 2022-7-20 23:44
晨大去国已久,何不食肉糜的观点,小地方这是社会地位,去银行贷款就有差异 ...

有意思:对于陋习,一面痛骂,一面有人指出时又说何不食肉糜。考公如此,炒房如此,补习班如此,彩礼也如此。
作者: 住在乡下    时间: 2022-7-21 14:18
晨枫 发表于 2022-7-21 14:12
有意思:对于陋习,一面痛骂,一面有人指出时又说何不食肉糜。考公如此,炒房如此,补习班如此,彩礼也如 ...

有时要明白一句话:存在就是合理的。
先驱和先烈的差异。
作者: 三体    时间: 2022-7-21 20:53
别的不知道,教师这行不能入了,人口崩跌,后面太卷了
作者: 清凉山    时间: 2022-7-21 22:07
本帖最后由 清凉山 于 2022-7-21 22:09 编辑
三体 发表于 2022-7-21 20:53
别的不知道,教师这行不能入了,人口崩跌,后面太卷了


去大学吧,人口崩跌首先影响的是幼儿园,小学,等影响到大学还有些年头呢

不过那些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还是别去了,没准比小学老师更早失业
作者: 桃李不言    时间: 2022-7-21 23:46
在经济不好失业严重的情况下,铁饭碗就金光闪闪了,先端上,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作者: qyangroo    时间: 2022-7-22 00:28
桃李不言 发表于 2022-7-21 23:46
在经济不好失业严重的情况下,铁饭碗就金光闪闪了,先端上,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

经济不好,财政收入减少,公务员的津贴和奖金也会被砍,这部分在总收入中占比不小。好的地方是不会被裁员。
作者: 国林风    时间: 2022-7-22 05:22
我同学在中央部委里工作。

现在不知道怎么样,10年以前如果有什么任务的话,光靠部里那几个人根本完不成,必须从下面单位借调人员,也就是说,实际上是下面单位出工资替部里干活。

同学基本每天加班到12点,两年多以前因为有事要咨询,约了他下班回家后联系,结果等到北京时间夜里12点半,他说这是到家的正常时间-- 他早已不是小公务员了。

我以前不在公务员编制内,但也是体制内,如果留在国内,晚上肯定也要为单位做一点贡献。

回到晨大的主题,实际上还是朝三暮四的问题-- 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其实是不一样的,早上能吃到4,还是比3 多一个,至于晚上那是以后的事,先保证当下再说,谁知道晚上是不是一定能吃到。
作者: 中关村88楼    时间: 2022-7-22 07:20
建议国内对裁撤邮政系统在编人员要特别慎重,对落榜艺考生要特别重视,尽量不要让他们去酒吧。。。
作者: 故乡在喀什    时间: 2022-7-28 09:11
松叶牡丹 发表于 2022-7-20 12:33
我们有邻居就是夫妻俩北京公务员早退然后移民美国做生意顺便陪孩子读书,双份收入双重身份。 ...

啥都不耽误,啥都没有落下。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