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P p R! R. @美国依然占据世界芯片供应链的顶端,但与其说这是供应链,不如说这也是食物链。食物链的顶端很威风,但要是没有下面的链条,那是要饿死的。缺乏营销导致的创新停滞要带来“死亡螺旋”,在迭代很快的芯片和一般的ICT产业,这是巨大的威胁。这不是简单的舍不得盈利的问题。! c4 D- l% _4 W6 C- B- C2 Q
5 m, }. x) o) J( W- m) n5 t' f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打造独立的先进半导体生态的能力。中国半导体科技和工业的起步早晚和弯路问题实际上是个伪问题,这不是起步早就可以解决的,关键在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生态。在起步的60年代,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不存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可能。在80-90年代也是一样。现在纠结这些也没有意义,关键在于现在有这个条件了,应该做什么,在什么时候可以做到什么。 # ]: ~! U9 H, x% ]9 S' [" K. h$ @- D - }* s3 @* Q+ N9 P; ^8 @6 s根据中科院计算所的说法,中国已经具备国产28纳米线的能力,正在攻关14纳米,而14纳米可以满足目前全球芯片65%的需求。高盛预测,中国有可能在2023年掌握国产7纳米线的能力。换句话说,华为有望届时“满血复活”到2020年被禁运时的状态。当然,芯片技术前沿还在往前推进,台积电已经大批量产5纳米芯片,2023年可能3纳米芯片也大批量产了,届时芯片主流也已经不再是14纳米了。6 Z/ D* |- g& \; Y" ^* v
1 h( P$ [) L4 r8 t3 ?0 o) d$ ?中国需要继续追赶,14纳米甚至7纳米是过程,不是终点。但中国继续追赶的起点更高了,也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生态,包括EDA和模拟电路,这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了。这可能需要10年才能实现,但并非遥遥无期。 3 i; S+ {( s8 Q7 `# W, i% O " W6 J; Q; l2 C3 q这就像中国航空工业。现在的位置好比歼-10还在研制的时代,西方对中国航空科技的认知还停留在歼-8。这是艰难的起步,但这关打通了,不仅歼-10一跃冲天,歼-20也横空出世。歼-10还靠AL-31推进,歼-20已经过渡到使用涡扇-10C了,涡扇-15也不远了。$ U# {# o+ _/ p, M* T' Z F$ X
% D% a1 \1 I7 @美国特别担心这出现在芯片和ICT,而芯片是ICT的物质基础。如果说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打开了“机器代替人力”的大门,第三次尤其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打开了“电脑代替人脑”的大门。当然,机器代替人力和电脑代替人脑都是简单化的说法,机器和电脑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性和应变性,但这也不否定机器代替简单体力劳动和电脑代替重复性脑力劳动的事实。钢铁和煤炭/石油是机器时代的物质基础,芯片和软件就是数字时代的对标,在这方面哪怕中国不领先,只是与美国齐肩,也是美国不能接受的,因为美国的国力越来越杠杆化,现在的支点全在数字化和ICT了,还是在集中在头部。4 x k' n; B) o' g& v
$ k( v1 s O' z( P9 ^当前,疫情对全世界都是沉重打击,但也意外地给中国2-3年的时间。如果没有疫情,特朗普时代开始的对华为的打压很可能会迅速扩大化,中国的压力会更大。这2-3年里,希望中国的14nm线能投产,那将是中国芯片的诺曼底时刻。' l- e5 T+ |9 ^$ K" _3 ^; M# p4 H
@% s& e0 t# K
芯片有两个问题:1、设备,14nm线、7nm线是管这个的;2、工艺,台积电在这方面是领军。. t9 F( y2 }2 U& w6 ]7 P&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