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U( N8 I* u N3 i再把话题说回来,彷徨里的《在酒楼上》《肥皂》《兄弟》,其实也都是好文章。李长之在这里批判的一个关键论点是说鲁迅先生的文笔和性格都不适合写都市。其实这也是一种青年式的错觉,李长之认为城市的多元化与脆弱的关联和动乱的关系让鲁迅先生的长处难以发挥。殊不知,这一切都缘于李长之自身的观察角度所限,还是苏东坡的那句诗“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对于鲁迅先生的都市生活的描绘,不管是《肥皂》里讽刺复古派,还是《在酒楼上》、《兄弟》似的颇有些自传意味的作品。都找不回和那八篇一样的感觉和共鸣。* v3 _: T) J8 F- p- W" l# N
! e& k0 n! S3 ^; i! h'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特例,就是《伤逝》。伤逝其实是典型的都市小资产阶级感情戏,与农民和农村并无干系。本来这个应该也无法打动李长之先生的。但是李长之却推崇备至的将其作为鲁迅先生的抒情作品典型。甚至进而认为鲁迅先生是很适合抒情文笔的作家。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皮格马利翁式的幻觉。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最美丽和抒情的文字,除了朝花夕拾里的回忆,就是那一篇《好的故事》……( k+ J. \ D/ ]$ ?: @
1 K, i$ d( T: {) ~ Q
那么为什么李长之有这样的错觉呢?很简单,因为李长之不自觉的产生了共情,将自己带入了涓生的情感之中。这可以说是鲁迅写伤逝的成功,也可以说是李长之的经历产生的共鸣。文学青年的感情生活,往往孱弱而又敏感的脆嫩不堪。这个也许正好是李长之自己的可以无限舔舐的情感伤口吧。1 _; i. f7 o z$ N' _' R
7 R8 C5 }( S, ?
相较于李长之自己选择的两个极端的作品,其他的一些作品的长短分析就更能凸显李长之自身的选择性偏好。有一些非常精彩的作品评价不高,而有一些对于自己难以产生共鸣作品更是弃之如蔽履。譬如《高老夫子》,我以为这是一部不逊于后来张天翼的《华威先生》的佳作。用滑稽幽默的讽刺手段揭露高老夫子的龌龊,活灵活现的画出了一个披着教师伪装的混子流氓。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曾经让少年时的我捧腹大笑;比起钱钟书在《围城》里的促狭、狡黠的文笔,这篇小说更直接却也更有趣。( ~3 k% s* s8 n7 F
* h& u& b! u& z5 ?1 I6 [5 X还有就是如同套装一般的《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吕纬甫和魏连殳其实是不同阶段的一个人。或者说也是鲁迅先生自己所设想的两个平行宇宙。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这么想,明白了吕和魏,就能明白在民国的文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苦闷根源。有的时候,我甚至想,这种阴郁、无奈也许只有在之后的教员同志三番五次的鲁艺讲话中能够找到解药。' j; b% \5 i. C1 R
* |+ [" x3 K' K ?% C
但回到这两篇小说,艺术价值与写作水平并不低。李长之一味说这两篇小说的手法单调,殊不知,如果在这两部作品中用类似高老夫子或者肥皂之中的春秋笔法,那么只会影响整个作品的情绪表达。作者: 石工 时间: 2021-10-19 18:26
吕纬甫和魏连殳这两个人的名字很有意思,和中国传统的名字想去甚远,但如果和德文中的两个极为常见的名字Ludwig和Wilhelm(即英文的William)比较,就会发现开头两个音节都很接近。5 i" h' N, [9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