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跟风 鸡娃与鸡妈 [打印本页]

作者: 孟词宗    时间: 2021-4-17 03:52
标题: 跟风 鸡娃与鸡妈
最近“鸡娃”或者“作题家”这个话题挺流行的。

“作题家”解释很多,这里不再复述。“鸡娃”一般是指“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

这种教育当然会引起反噬。这不有为叫 王食欲 的第一代“鸡娃”就发了篇名为《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 》的网文,回顾了她和她母亲母女两代如何“鸡娃”的过程。
她母亲出身于山西晋中小城,是她那个年代的“小镇做题家”。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最后被分配到北京,成为了中产上层。她的母亲根据自己的经验“鸡娃”自己的女儿,各种补习班上了无数。女儿后来进了北京四中实验班,最终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看上去貌似很成功对吧?但根据女儿的说法,“目前的职业是编剧、作者。你也可以理解为:自由职业或者……无业。年收入比北上广深的普通小白领稍强一些。我买得起车;但只靠自己的话,依旧无法买得起北京的房。”

上网搜了下“王食欲”,貌似这个名字下面有不少小说和网文,当然不知是不是同一个人。姑且这么认为吧。

在经历了这么多“残酷”的“鸡娃”训练后,“王食欲”同学对现状的认知是
“我的朋友们和我的情况差不太多。确实,鸡娃教育让我们比大部分同龄人赚得多一些,工作得轻松一些。但大家都是90后,都一样买不起房。

所以,这么卷,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的爹妈鸡了我们二十年,可却万万没想到,我们没有机会刀耕火种、开疆拓土,还是只能在他们原先开辟的那一块小小的土壤上精耕细作。
我们这种90后鸡娃,就算早已在能力上超越了父母,但我们还是无法从财富和成就上超越我们的60后爹妈。

我的鸡娃朋友们很多已经想开了:有的副业搞起了烘焙,有的辞职当酒保,有的在B站做UP主,还有的竟然去做了健身教练、外卖派送员。

当初创业的,厌倦了用PPT骗投资;当初下定决心搞学术的,已经对学术圈彻底除魅;当初热爱艺术的,差点跳了泰晤士河;当初追求财富自由的,现在纷纷背上了贷款。

我们去了那么多国家,学了那么多知识,拿着硕士博士的文凭,专利著作等身……最后还不是一样搬砖996,或者连工作都不要地混混日子?
什么北大清华常春藤,高盛中金麦肯锡,GUCCI、PRADA阿玛尼的。

鸡娃们已经看透了:世事如浮云,想开就出家吧。”


对比妈妈能靠个人奋斗回到北京,女儿仍然平头百姓一个,浅薄一点的说法是阶层固化封闭了上升通道。其实呐,就是金字塔越往上越窄,容量越小。妈妈从小地方奋斗进京,是从中下层上升到了中层甚至中上层。女儿出身中层或中上,要再向上爬可就不仅仅是个人能力出众就够了。

而从女儿的经历看,其实各种对教育的高投入保证了其成年后保持中层的地位,没有跌回下层去。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也算是很大的成就了。

中国知识分子们是有劣根性的。很多知识分子们的理想无非是通过“个人努力”进入“上流社会”。如果不能进入,那么最好即不劳心也不劳力,混吃等死,啥付出都不用,享受生活。

这种人,也就是所谓的“臭老九”。这位“王食欲”今年也才25岁多一点,对现状不满意,认为配不上她的付出。那么又有什么成就是配得上她的付出呢?世界上有几个是25岁就出人头地的呢?就算世界首富钱门是哈佛辍学生,可人家的家庭背景是母亲和IBM高管说句话就能拿到合同的。谁又是真正白手起家挤入上流社会的呢?

哦,例子也是有的。例如邓文迪。但人家嫁给默多克的时候也30岁了。王同学现在就妄自菲薄是不是太早了一点?
就算邓文迪也是很拼的。人家1996年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拿到MBA学位毕业,然后到电视台工作,可并没有“看穿一切”,“放弃一切”。也是非常给自己打鸡血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不是就成为名媛了吗?

不论是否内卷,一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金字塔型是社会结构的常态。越往上,需要的投入越多,通道也就越封闭。一头猪在风口里也能飞起来,但要保持高度不掉下来,就需要投资翅膀了。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1-4-17 04:3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1-4-16 14:38 编辑

中国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忽视了培养孩子的梦想,和自己开辟上升通道的信心。

鸡妈们对鸡有焦虑症,鸡娃们对被鸡有强迫逆反症。鸡妈们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鸡娃们连为什么被鸡都未必认同,只是被动地被从小鸡到大。一旦不鸡了,就鸡将不鸡了。在鸡的过程中,极少自鸡娃出现,自鸡娃成为传说中的存在。另一方面,现在这样的鸡法,不管娃天然是否具有自鸡的潜质,很难出现自鸡娃,因为逆反的天性就几乎决定了鸡妈鸡不出自鸡娃。

那不逆反的孩子呢?老实说,太听话的孩子没出息。逆反是独立思维的一种表象,不可能存在既有独立思维又一点不逆反的孩子。但没有独立思维的孩子长大后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人云亦云,何鸡之有?

自鸡父母才是自鸡娃的必要条件,但依然不是充分条件。有多少父母是自鸡的呢?王食欲的妈妈算自鸡的,依然养出一个高品相的被鸡娃。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自鸡娃各有各的自鸡法,被鸡娃才都是一样的。

中国现在的”注重教育“是一个怪圈。
作者: 赫然    时间: 2021-4-17 04:57
鸡妈的理论是:
菜娃,要是不鸡的话,就下一个台阶了。。。

牛娃,要是不鸡的话,就上不了台阶了。。。

谁敢赌这个呀。。。。就纷纷中招了。。。


作者: 马鹿    时间: 2021-4-17 06:01
赫然 发表于 2021-4-16 15:57
鸡妈的理论是:
菜娃,要是不鸡的话,就下一个台阶了。。。

你小时候是自推娃?
作者: 赫然    时间: 2021-4-17 06:09
马鹿 发表于 2021-4-16 17:01
你小时候是自推娃?


我们小时候没有辅导班的,只有各级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是自己报名老师决定,有时候老师直接决定。老师决定我可以去试试计算机,化学实验,测向,物理实验,数学物理化学竞赛,地理小组,而后派俺到区里市里少年宫去学习锻炼。。。

这个。。。这个。。。算是老师推的娃吧。。。
作者: 石工    时间: 2021-4-17 06:29
本帖最后由 石工 于 2021-4-17 06:35 编辑

我给上初一的女儿讲了这篇文章,她的读后感是“She should find the best of herself”。她接着给我解释:“就像一块石头,去掉外面的壳,一层一层,最后变成一块宝石”。

女儿又说,这个女孩的妈妈是在帮她变成一块宝石,但她说得最多的是周围的人怎么样,她想变成别人的宝石,但这是不可能的,她应该变成自己的宝石。

这个石头变宝石的比喻,应该是爷爷讲给她的和氏璧故事。

-----------------------------

女儿已经进入叛逆期了,给她讲好孩子的故事完全听不进去,倒是讲这些不咋样的反面教材,还能有点正面反馈。她最后还试探的问我,是不是想让她说这个女孩是“白眼狼”,我只好夸她答对了。
作者: 捣江湖    时间: 2021-4-17 07:05
晨枫 发表于 2021-4-17 04:33
中国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忽视了培养孩子的梦想,和自己开辟上升通道的信心。

鸡妈们对鸡有焦虑症,鸡娃们对 ...

注重灌装死信息
作者: 捣江湖    时间: 2021-4-17 07:07
石工 发表于 2021-4-17 06:29
我给上初一的女儿讲了这篇文章,她的读后感是“She should find the best of herself”。她接着给我解释: ...

这不就是鸡汤

鸡汤得人心
作者: 小米粒    时间: 2021-4-17 11:52
历来棍棒下出高徒,行之有效。
学海无涯苦做舟。哪有学习、成才不辛苦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后遗症?一代一代接着干,谁没有点数,不是个事。

小孩子,哪个不贪玩。有乐谁愿意苦。
只有少数小孩,或受成长某种事件干扰、或天赋自我觉醒,成为我要学外。绝大部分小孩要人在后面推、后面赶,以前是老师扮演黑脸角色,80、90后受自由经济残酷洗礼接班后把黑脸角色转让同代父母:要我学。

伪中产们的焦虑,不是一两年了。90年代,就听童鞋的父母跟我们说:以后本科文凭、硕士文凭不值钱了、你们要努力上博士。一个平头工薪族父母辈都有此等觉悟,汗颜,我等有看到30年后某结果眼光否?



作者: 小米粒    时间: 2021-4-17 11:52
本帖最后由 小米粒 于 2021-4-17 12:59 编辑

看着院里两个小孩,到了初中都自我觉醒。
反是同院一堆小孩,要不是鸡不动,要不是被鸡得动的。
一曲小社会培养史!



作者: 孟词宗    时间: 2021-4-24 00:13
小米粒 发表于 2021-4-17 11:52
看着院里两个小孩,到了初中都自我觉醒。
反是同院一堆小孩,要不是鸡不动,要不是被鸡得动的。
一曲小社会 ...

孔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人之资的,只能靠鸡娃。
作者: 孟词宗    时间: 2021-4-24 00:15
石工 发表于 2021-4-17 06:29
我给上初一的女儿讲了这篇文章,她的读后感是“She should find the best of herself”。她接着给我解释: ...

“白眼狼”这个评价真是一针见血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