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杨洁篪的来历 [打印本页]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1-3-22 00:17
标题: 杨洁篪的来历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1-3-21 10:21 编辑

这两天,一段小电工学英语的段子火了,说的就是杨洁篪。

这大概算一个励志的故事,也确实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但也和很多励志故事一样,有点带偏。

按照百度:

杨洁篪,男,汉族,1950年5月生,上海市人,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与一般的介绍不同,没有提他的学历,而杨洁篪肯定不是自学成才后做到外交部长的。

同样来自百度:

1968-1972年 上海市浦江电表厂工人
1972-1973年 外交部出国学习集训班学习
1973-1975年 英国伊林学院、巴斯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
1975-1983年 外交部翻译室科员
1983-1987年 驻美国使馆二秘、一秘、参赞
1987-1990年 外交部翻译室参赞兼处长
……


也就是说,网上传闻他是上外毕业并不确实,但他的英语学习也确实与上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按照维基,他确实普通家庭出身,但1963年就进入上外附中(现上外外国语学校),这是偏重外语的精英高中,要理解为外语系统的少体校也可以,只是不是区少体甚至市少体,而是国家级的少体。杭外外国语学校也是类似的精英学校。

文革开始后,杨洁篪确实到浦江电表厂当工人。在工厂期间,不管外面的极左如何凶险,坚持自学英语,非常难能可贵。

1972年,周总理面对文革后支离破碎的外交系统,指示把当年的外国语学校学生收拢起来,组织外语集训班,为下一代外交官做准备,杨洁篪们被召回了。同期还有王光亚(杨洁篪在上外外国语学校的同寝室同学)、沙祖康、周文重、龙永图等,并很快派往英国(这应该只是英语组,但也是最大的组,同期应该还有其他语种)学习。此后,外训班继续从政治可靠、语言能力强的高中生里挑选,但他们没有外语基础,所以在国内先强化集训,不过没有训完,文革就结束了,他们被作为四人帮时代既得利益者贬黜,发配到各高校教英语(或者当年所学的其他语种)。

别的地方不知道,上海的外训班是挂在上外名下的,但又不属于上外,所以不算工农兵学员。文革后,他们带了上外工农兵学员的帽子,受到双重鄙视。恢复高考后,工农兵学员本来就受到鄙视,他们又在上外受到鄙视,所以很不得志。这是个人悲剧,很可惜。挑选的政治背景不论,这批都是精心挑出来的人才。工农兵学员的资历在高校教书,以后的职称、升迁什么的都受影响。他们中少数人靠考研改变命运,多数人郁郁不得志一辈子,我就认识好几个,包括我的大一英语老师、研一的德语老师和LP的小学同学。

杨洁篪无疑是优秀的外交官,他的成长和成就经历无疑是励志的,但好故事也不应该带偏。

对了,杨洁篪是上海人。谁说上海人在保卫国家利益的时候冲不了锋、陷不了阵!
作者: 数值分析    时间: 2021-3-22 00:44
我觉得此文题眼在最后一句
作者: 齐若散    时间: 2021-3-22 01:24
那时间有自己刻苦学英文的,可能会偷听美国之音,被发现举报的话会遭大罪。
作者: 故乡在喀什    时间: 2021-3-22 01:49
上海起码还出了2个英语翻译,非常厉害: 张维为和张建敏。
作者: huma    时间: 2021-3-22 02:59
数值分析 发表于 2021-3-22 00:44
我觉得此文题眼在最后一句

严重同意,上海还有志愿军的英雄坦克车长也是上海人[
作者: 井木犴    时间: 2021-3-22 03:59
出沙祖康这样的好汉不难理解,为啥也出了龙永图这样的败类令人费解
作者: 梓童    时间: 2021-3-22 10:33
在抗美援朝死鹰岭阻击战中被冻成冰雕前写了首绝笔诗的上海六连战士宋阿毛也是上海籍。

作者: 响马    时间: 2021-3-24 10:12
他们那个学校全称叫“上海外国语学校附属外国语学校”,1963年周总理要求成立的,杨应该是第一拨,从别的中学直接选拔过去的。有英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小班,住宿制,有外籍老师,每个班都有磁带录音机,条件非常好。
作者: 晨枫    时间: 2021-3-24 10:16
响马 发表于 2021-3-23 20:12
他们那个学校全称叫“上海外国语学校附属外国语学校”,1963年周总理要求成立的,杨应该是第一拨,从别的中 ...

现在好像依然是全国N大名校之一,与上海四大高中齐名的
作者: 无言    时间: 2021-3-24 10:34
响马 发表于 2021-3-24 10:12
他们那个学校全称叫“上海外国语学校附属外国语学校”,1963年周总理要求成立的,杨应该是第一拨,从别的中 ...

北京也有。

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外长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在苏州街原北京外国语学院西院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开设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5个语种,从北京全市初中挑选第一批251名高一新生入学,其中有126名学生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本科学习。

1961年,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整体迁址至南新华街;1962年,改由外交部直接领导。1963年,教育部发文拟在全国分批举办10所外国语学校,按照文件要求,北外附中增设初中部和小学部,并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1970年,北外附校迁回北京外国语学院西院,直至1988年学校停办。

200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决定恢复举办北外附校,并报教育部批准同意,当时,学校校名为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法人和董事长、附校校长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副校长兼任。北外附属外国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国有民办学校,2006年,搬入海淀区西二旗新校舍。2018年12月,经海淀区教委同意,学校恢复延用“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名。

作者: 响马    时间: 2021-3-26 15:39
无言 发表于 2021-3-24 10:34
北京也有。

北京这个没搞好,恢复了之后,完全没有当初的特色了。除了名字带个北外,课程设置啥的,乏善可陈。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