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王愿坚的《歌声》——红色短篇小说之王作品之一读后 [打印本页] 作者: xiejin77 时间: 2020-9-30 13:30 标题: 王愿坚的《歌声》——红色短篇小说之王作品之一读后 王愿坚的《歌声》——红色短篇小说之王作品之一读后" R; d& D' r- [1 [$ [* d1 z
6 G) W+ V4 z5 l# D先说句题外话,还有多少人在课文之外看过这个当年号称红色短篇小说之王的作品?除了七根火柴等入选课本的作品之外,大约这个作家已经在新媒体时代的记忆中渐渐被人遗忘。但是,相比于最近上映而又炒的火热的那部电影,也许此人这些个笔调清寒,立意简单的短篇小说更容易催泪。如果我能来挑选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章,我是绝对不会去选那部电影的…… ( L. t2 X3 G2 `+ X5 J" g9 |. C% G4 G0 X6 x1 i
王愿坚的这篇小说相当冷僻,也就是一万来字的篇幅。和他入选课本的《七根火柴》、《三人行》的普及度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说后来帮人改编的剧本《闪闪的红星》了。王愿坚主要作品的写作背景集中在红军期间,没有记错的话,这篇名为《歌声》的小说是他描写抗战和抗联背景的唯一一篇作品。其实比起来王愿坚写长征的小说,这篇的基调更昏暗,但是却也更深邃。七根火柴也好,三人行也好,至少都还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拼搏基础。作为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坚持抗击日军讨伐队的抗联来说,绝望也许是一个经常要面对的情况。别说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屁股后面还跟着死追不放的装备精良的敌人;就算是整个抗联的军事态势看起来也是没有前途的。最后也的确是这样的,抗联残存的小股部队无奈的退入了苏联境内。3 y! I4 Q. j& G; Y
( S n. N* q; D回到这篇小说,其实背景和故事都很简单。三个被追的疲惫不堪的抗联战士。人人带伤,步步难行,而且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这个背景,其实也是抗联大背景的映射。而小说中提到的东满地区,其实也是抗联出没最为频繁也最为艰苦的地方。从“九一八”开始,东满的抗联活动就一直没有熄灭。而且,随着形势的恶化,东满地区长时间没有中央联系,甚至需要通过苏联取得联系。在决策上迟缓,在战略上没有形成一致的对策。但是东满地区又因为毗邻朝鲜、苏联边境,所以非常重要。后来接替杨靖宇指挥的抗联二号人物,也是吉林我党的第一任省委书记魏拯民就是东满地区的重要领导。小说之中点出来的1935年深秋十月,其实也是一个关键性的时间点——当时的东满、南满的抗联已经完全的失去了中央联系……5 z! s: R: \+ L) l
) k- f1 g% ^: b, p* |9 j' @这样的背景之下,王愿坚的这篇小说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一部身处绝境的孤军,三个为了掩护大部队行动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生还可能的战士,一块从918开始就被国民政府抛弃的白山黑水…… 3 R. Q7 o# q Z& k$ V; u) i4 T- e, o/ `
如此的场面,足以堪比四行仓库那所谓的八百战士吧。没有坚固仓库里亮眼的德械精锐,没有所谓冷漠的十里洋场。只有一个拿了临时党证的老董,一个多处挂彩的赵班长和一个稚嫩的身负国仇家恨的孩子小孙;在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之中合唱国际歌,等着敌人摸上来便准备同归于尽。这个几乎也是整个小说的唯一场面,对于王愿坚来说,这也是他的典型手法。一个场景加上简单的人物,投射出来的历史背景和深刻意义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枯燥而且落了俗套,似乎是中学生作文的水平。但是以王愿坚的手段,不管是七根火柴还是这篇歌声,都写出了不同寻常、波澜壮阔史诗感。 j( H: A5 w8 }2 `/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