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q) u |; |/ d- T3 [ H" F作者错失了一个巨大的要点:知青下乡对大多数农民和农家子女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外来的文明因素。没有这个“好奇心”和“城里人”的具体化,很难说是不是会有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大进城。穷则思变是要有具体的目标的。对于60-70年代的中国农民来说,“城里人”的生活和见识就是具体的目标。5 W0 [/ E M+ K' K6 h
( f' z% C \! v U( S
知青中有从下乡经验中悟析人生的,也有更多没有。同样一顿饭吃下去,有人转化成能量,长肌肉,动脑筋,有人就直接变成屎,等明天接着吃饭了。能从生活(不管是什么生活)中悟析人生的永远是少数,多数人总是觉得各种乏味、荒废。“正常”的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对很多人来说是无聊的一眼望到底的人生,“不正常”的知青下乡只是有一个容易敲打的目标而已。 ; |6 H# u" k% {) A; g" H7 \7 s) M7 B% n8 y, ?0 H
现在以各种名目的聚会很多,但“在一起插过队”的聚会哥们是最铁的,可能与“一起当过兵”有一比。这种聚会不是比惨,而是共同体验导致的特殊凝聚力。& X0 \6 V; e; t/ C3 n; s
+ \$ z* P3 v3 J# E: Y具体到知青这段时间是否浪费了,77、78、79届大学生一般公认与后来的大学生不同,他们的使命感和驱动力特别强,具有知青或者工人经验恰好是他们与后来大学生最大的区分点。 5 B- R) Z7 k# D" _" O1 {, ~+ D& L. m4 A `+ b( ]8 i' c
至于损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这是neither here nor there。知青不下乡,这也是文革中期,大学不开门,谈不上上大学。开门后,也只有工农兵学员,轮不到不下乡的知青。这是时代的问题,不是知青下乡的问题。 % q$ |9 t- Z( V) P Q$ ]5 V- ]; v3 _$ p5 r' T0 ]6 v% k
把知青下乡与反城市化相连更是荒唐。城市化必然是与工业化相连的,中国真正的工业化是改开之后开始的,没有知青下乡什么事。另一方面,文革中工厂不开工,农民不种地,知青不下乡自己养自己,谁来养?还是那句话,这不是知青下乡的问题,是时代的问题。 ! T8 y1 r* J5 _" t$ f0 K * X6 }2 P, v9 o* p: K& x0 U" z2 D0 w个人认为:知青下乡对知青个人来说,大多成为悲剧,但对中国的进步来说,还是得大于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