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v- y0 a1 V+ r* p从上述笔者插队村子自1969年城市人口下放转为村里农业人口后,原村民无论从口粮到卖粮的现金收入都会减少。生活水准进一步降低。除非因城市人口的到来,使当地的谷物产量有较大地提高,如该村谷物年产量至少增加两万斤以上,才能保证原先的口粮与现金分配水平不至于降低。可惜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在当时的化肥农药等普遍奇缺的生产力水平下,要想增加粮食产量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城市人口转为农业人口后,除了带来一张嘴,两只手,并没有带来其他能提高生产力的东西,因此,农村的贫困面貌只会更甚,而不会得到改变。这就是当时知青及城镇居民下乡后,给原本就薄弱的农业经济带来负面效应的严酷现实。: l, o+ M# y! r5 |( W U
1 ~; w" O/ b/ |# i: \
老子:“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讲的是自然界的平衡与人类社会的不平衡的道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量的城市人口转为农业人口,正是印证了老子的“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一非理性现象,社会发展的倒退是显而易见的。 M7 z6 ~( q. y
3 S& ]5 |. M) O" l$ G+ x& ?三、 文化账. {9 u0 j5 K8 n
i r4 I# e9 r" _
高等教育的缺失,使知青这一代人丧失了科技创新的能力,这不仅是它们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剧。4 Y/ N* B4 o u4 a
/ F( [9 t4 k3 j5 d. B% @
知青下乡务农,头上戴了一顶“知识”的帽子,似乎是把知识文化带到农村,对改变农村落后会起作用。但我们要问一句“知青”真的有“知”吗?. y- d; @6 s& D5 M& b
4 [" A$ U9 R. ^! o2 x0 ^* w我是1968届初中毕业生(俗称“老三届”)。下乡当知青时未满17周岁。可以说“青”是有,足足的青皮后生,但“知”却未必有。因为说是初中毕业,实际上初中只读过一年。数学大约念到一元二次方程。最基本欧几平面几何都未涉及。至于普通的物理化学更是闻所未闻。初中教育基本上可以说是空白。其实不光是我们初一学生,即使是当时“老三届”学历最高的1966届高三毕业生学习的知识也是很有限的。不过是学过最基本的数理化知识而已。这些知识只是清末引进西方现代教育体制后学校传授的基本常识。西方人早已发明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所以,“知青”一代的“知”是要打引号的,而“青”却成色十足,如假包换。# {9 Y/ O J. N' U0 n3 ^9 o; I
- F* V; w w- w5 x( s h知青这一代人最大、最惨痛的损失不是政治、不是经济,而是文化教育方面无可弥补与挽回的巨大损失。上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人登月,日本人及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文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靠得是什么?靠的就是二战后新生一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劳动力成为社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生力军。推动社会生产力大踏步地向前发展。而我国这一代人在此期间绝大多数却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为低素质的体力劳动者,只能从事简单低效的重复劳动。从1968年-1978年,十年中,1700万城市青年学子在砸烂旧教育制度的口号下,几乎完全丧失了接受完整高等教育的机会。实际上也就失去了科技创新的能力,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可以说是一场灾难。不错,知青这一代人确实在社会科学领域、在政治领域、在文化艺术领域都涌现出不少优秀人物,做出一定的成绩与贡献。但恰恰在推动社会发展第一生产力的科技领域内,人才凋零,作用甚微。文革后,在自然科学领域,“50”后人才几乎呈现一个断层状态。很明显地说明知青这一代人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缺憾。这对知青个人的生命进程还是全社会的文明进程来说,其损失都是无法估量的。/ T* U( q0 V# G* N
3 I6 ^8 F( }* L$ ~! G1 g5 q$ h 四、得失账* X; x; H6 [+ F) t
2 ?6 u2 s6 R9 G& @) X算过了上面三本账,我们就可以总体算算知青下乡得失账。首先从政治上,没有实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成为一代新人的政治目标。其次,在经济上,不仅没有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增添了农民负担。第三,在文化上,中断学业,成为低素质的劳动人口,丧失了科技创新能力,使社会发展进程减缓或止步不前。 ~% \0 ^5 I% \% r3 B& v: F
) j2 }* K s% L) Q8 u w
有人说,知青下乡经风雨见世面,对个人成长有好处。从某个知青个体来讲,或许是如此。但对整个知青群体来说,个体生命的磨砺与群体生命失能的损失是难以相提并论的。“知青”这顶帽子,并不代表光荣与骄傲。恰恰相反,它是一代人的悲剧,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一个民族的悲剧与耻辱。所以总体上,知青运动不是得不偿失,而是有失无得。改革开发初期,一个中央高层领导针对知青运动得失讲过“四个不满意”的话。大意是:动员知青下乡,国家花了几百亿,却换来四个“不满意”。即:社会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很形象地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知青运动得失的看法。! f7 I! l- p9 m# \% y, a+ G8 a4 h
, v" m6 K9 `5 B9 g$ s+ J) V
知青运动至今以半个世纪过去了,无论它的得失如何,对每个知青而言,那段经历都是刻骨铭心的。作为一个老知青,一生中有两个日子没齿难忘。一个是生日,一个是下乡之日。前一个是诞生之日,无此日,则无我,后一个是再生之日,无此日,则不是今日的我。于今奔“七”之年,前日无多,回首往事,下乡50周年,一瞬即逝,念岁月之悠悠,往事难以释怀,权以此文作祭。 1 k" }# C2 @3 s( Q& a5 }* e8 A0 o5 K% Q( [
2019年12月14日 5 Z: n: b2 C( |! n3 }) O! p8 j' U* u2 _6 w/ W" X% V
初稿,毕于福州。盛XX作者: 脊梁硬 时间: 2019-12-16 04:18 本帖最后由 脊梁硬 于 2019-12-16 04:35 编辑 # R( v2 v) o8 j# e/ F! X- \2 l. F4 R \ @) R" E ^
那个年代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没到。! b: R- K, S# c6 x' O8 {
' V; ]: l* c3 y. \) a J$ ]9 y养活一个城市人要三家农村人的余粮。7 C/ g# S: ]& e( v8 l* X5 r
农村已经被工农业剪刀差政策压榨到极限了 7 e$ a/ }5 D9 d: V - {" t! s. t* @1 }( ^8 U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也没有那么多企业来收留那么多劳动人口。城市的基础建设,工业建设,最初基本上靠压榨农民的工农业剪刀差积累。城市自身的造血功能还没有建立起来 - X( f; I8 h# _: F. A8 d5 b+ a; M" B2 c: |% d1 ] t* o
再没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把人留在大城市,估计就像巴西墨西哥的动辄几十万人超级贫民窟那样作者: 晨枫 时间: 2019-12-16 04:44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9-12-15 15:51 编辑 2 L( G& d* J% G o/ m \! A4 E
; f; J% o+ O/ Z: i% ]作者错失了一个巨大的要点:知青下乡对大多数农民和农家子女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外来的文明因素。没有这个“好奇心”和“城里人”的具体化,很难说是不是会有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大进城。穷则思变是要有具体的目标的。对于60-70年代的中国农民来说,“城里人”的生活和见识就是具体的目标。 * A" x) `6 P* f4 w : C+ A. W% t9 V* E! }" c/ j6 Y0 N' w知青中有从下乡经验中悟析人生的,也有更多没有。同样一顿饭吃下去,有人转化成能量,长肌肉,动脑筋,有人就直接变成屎,等明天接着吃饭了。能从生活(不管是什么生活)中悟析人生的永远是少数,多数人总是觉得各种乏味、荒废。“正常”的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对很多人来说是无聊的一眼望到底的人生,“不正常”的知青下乡只是有一个容易敲打的目标而已。. l5 y* [. u; `8 ]. u. e
! I# I9 Q' j6 Y3 @现在以各种名目的聚会很多,但“在一起插过队”的聚会哥们是最铁的,可能与“一起当过兵”有一比。这种聚会不是比惨,而是共同体验导致的特殊凝聚力。! A. _+ s3 {- a+ D$ j6 |. I6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