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s& l9 r6 P. P8 _接下来的颈联却显得异常工稳,似乎是诗人在如此气势的发泄之后,回归了理性。而且这一联情景描写已经从之前的极为雄壮转换到了浑厚苍凉。本来极为平常的江边树和绿草洲,被诗人用这个对仗渲染的有了些低徊郁结的味道。而且这个历历,用在晴川与汉阳树之间,味道极为不凡。两个字便让静止的景色有了动态的感觉,而且这个动态还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时间上的感觉也在,颇有沧桑历尽的意蕴。而与历历对仗的萋萋二字,也是语带双关,芳草萋萋原指草木茂盛,但是萋萋二字本身的属性多了一些阴柔的婉转和凋落的悲情。所以这一联的对仗不仅仅是工稳,简直就是绝配。! P9 x- w# _. s
3 E! C: X6 o- \0 b( }+ B- X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0 I3 l# u( p: l3 k# N# B" w+ m# u
这一句的情绪彻底到位。将之前的雄壮和郁结糅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酸楚愁意。文人的逆境之旅,往往容易触景生情。但是在之前的登临豪情和喜悦感之后,经过远处汉阳树和芳草洲的平静,看着远方渐沉的斜阳,想着回不去或者不好意思回去的故乡,又模模糊糊的感到随着天色渐晚,大江之上的烟波漫起……这样的场景之下,怎能不生出千古伤心人的愁意。 - X% c4 \( K) F" L4 i( k1 T& O3 M5 |2 G. @% O" n8 k
结合俺之前所说的崔颢经历,和开始的那段考证。崔颢的处境其实是颇堪玩味的。一封荐书直达九重,送了别人上青云。自己却还只能顶着这偌大的文名屈沉下僚,于宦途之中颠沛。偶尔登上高楼,放眼一片千古开阔;低头又是历历尘世苍凉;又得知这高楼是当年费祎成仙驾鹤而去的所在,自然难免发此浩然之叹。 / J- Q4 }! ?; L# Z" X; ?' o: I ' q- r/ [3 L- S+ [0 l$ F烟波江上,愁的不只是无处可觅的乡关,还有那西去渐沉的落日…… 0 T5 v5 D+ c. d6 y$ ~5 A) M$ U: _ 5 c3 i* l. o0 k8 |+ D黄鹤楼本身的意象,被崔颢这一首诗之间的登临感慨,仙气缭绕了几千年,也承载着这几千年间失意者的朦胧的愁绪。, M* I4 z1 Z7 H0 K' C2 H
; B" E1 ?0 }9 L4 T7 t# @! t
不过,崔颢的漫游山水诗也并非都是这种雄浑间淡淡愁绪的调调。有纯粹富丽华瞻的,也有隐逸遁世的,甚至还有黄钟大吕的。但是配合着黄鹤楼的情绪看下去的,似乎还有两首登临诗,也是写的相同的情绪,而且相对于七律来说,这两首五律的创作手法更加圆熟,叙事也更加精到。但却没有了黄鹤楼的那种慨然千古的气势。不过比较起来看,也是各有韵味的。由此可知失意文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的相同的事情,哪怕情绪的大环境类似,诗文的小情调还是各有不同的。或借古比兴排遣愁绪,或壮怀慷慨减轻愁思的感染。放在一起看,我们能清楚的感觉到诗人敏感变化的情绪。 ) L& V1 E6 A% y# N" J# j2 v5 M# s4 }+ C; ?3 P$ g2 `
这两首五律就是《题潼关楼》和《题沈隐侯八咏楼》。这两个楼,没有黄鹤楼的赫赫之名。但是却一样是诗人登临时的情绪所在。而且大概由于所写的时间节点的不同,表现出的情绪也不同。以下便来细细分析一下吧。) ~$ ?4 H6 S) J% s3 t! p" j$ }
" z, M, M: O9 z- z+ X+ x
题潼关楼 , i* r# w6 P0 | r3 I9 _唐,崔颢 8 X& i( C8 I( W9 z" ^% c, O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7 M# q/ B# M3 G) T; [6 `' d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 ]/ u# {1 B# k8 Z0 a" P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 t$ A4 R; n ~) Y7 v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H. k% k" c8 K
1 U, {( C3 ]! w1 ^! G0 t4 m
《题潼关楼》的名气要比另外那首大。而且表达的情绪也明显不同。从俺的感觉上来说,《题潼关楼》和黄鹤楼的情绪上类似,都是宦途失意者在登临观景之后的淡淡愁绪。只不过这首五律的技艺在真正的方家看,要比《黄鹤楼》这种不律而律的诗句来的浑融精纯。写景更加雄壮,言辞更为老道。而且就五律而言,这首诗更能体现盛唐的气象风物。& Y- c; o" T" ?( D9 t6 G) ]
) F7 m+ I, a0 F4 L. l. f' g$ ?
$ i4 g+ i& y7 d" G! f" [ f# o潼关楼 + Y( W, v1 U5 C. y潼关楼/ Y K& @4 P, B* A5 _
只是说到这里又免不了要开始一些俺个人的推测吧。这首诗地点是在潼关,自当不是“吴越荆鄂”之游。但是看起来似乎也并不是简单的起点和终点。潼关楼和黄鹤楼不同,黄鹤楼虽然最初也是作为军事设施存在的,但是从三国之后,到了隋唐已经是比较纯粹的名胜了。潼关楼嘛,据俺的考证,有两个可能,可能是驿站的一个附属设施,也可以说是驿楼,在潼关西门,或者是潼关北面黄河边的关楼。但不管是驿楼还是关楼,都不是一般的人员可以上去游览的。只有官身才有资格。崔颢写这首诗的具体行程已经无法考证,是入潼关还是出潼关自然无从知晓。唯一能确认的是,此时的崔颢是有官身的,也就是说也应该是宦途沉浮之中。但是细细分析,这首诗的情绪和黄鹤楼有不小的差异。" h y0 ^$ Z/ B
9 Z! X+ w' F4 n表面上看起来,这首诗和黄鹤楼在最后都点了愁字的题。这首诗还没有那些日暮无处去,乡关独自愁的思乡之情。而且写景的颔联和颈联雄壮浑厚的不带一丝惆怅。似乎更应该比黄鹤楼来的豪气一些。但是逐句的分析一下就知道可能不然。: Y, ]: H4 }" f# b
. a4 p; ^3 e& N) P
首联是缘起,旅途之中的雨霁初晴,应该是好心情的开端。歇马上津楼的闲庭信步之感让人隔着诗文都能感觉到这首联的轻松愉悦。这里重点说的是津楼,一般来说,临渡口临水的楼阁才能叫做津楼。所以这景色其实和黄鹤楼是很像的,而且潼关楼如果是北关的关楼,那么便是黄河。黄鹤楼临的是长江。这一南一北两条中华民族的血脉都在崔颢的这两首诗旁静静流淌,听着这个名声并不太好的浪子在宦海沉浮中的愁绪。3 ]' [1 X# X: p. E1 ?
$ X, e5 k& m: Q颔联、颈联描写形胜山河,二十个字便写出了一派关山江河的盛唐气象。但是细品之下,这两联和黄鹤楼的意境是有所不同的,缺了那种时空的壮丽性,而仅仅是冠冕堂皇的壮丽山河。没有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然。不过仅就这两联来看,确实也是神完气足的清爽豪阔。比起后来一百多年的许浑在此题诗的警句——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从气象上来说要更高远,也更自信。这二十个字可以说还有些登临此楼,天下我有的风发意气。8 U$ k _& g2 I4 q& v" x
; s8 y" f( |5 ]/ }+ H8 P最后的尾联其实是这首诗的关键。从首联的轻松开始,到颔联颈联的壮阔,再到这结句,突然一下回到了自己的情感之上。如此壮丽的山川河岳,如此轻松的此间心情;却已经是向晚登临了,只能看着万里风烟想着自己的愁绪。这里的味道,很像是后来乐游原上的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0 s, R) E9 M& D4 |. M. i
- y& S. A1 p- r* N" {这首登临诗的愁其实比黄鹤楼的愁来的更浓烈。黄鹤楼的愁是思乡的远行之愁。这里却是不逢时的哀叹。可以猜想的是,黄鹤楼上是一个在宦途中想念故乡的诗人愁意;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从帝都出行或者回帝都求官的失意官员。一个是在长江之畔的黄鹤楼,一个是在黄河之畔的潼关楼。人同,景似,却心情大异。# r. v7 @! b. }! V4 x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