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邱世卿 [打印本页]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7 01:17
标题: 邱世卿
這是目前利比亞局勢最新的狀況

原本佔領東部與南部地區的反政府「利比亞國民軍」,因不滿聯合國支持親西方的「的黎波里」政府,於幾小時前開始動員武裝部隊朝的黎波里前進,利比亞內戰一觸即發。

這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趕赴往利比亞,希望能挽救現在的「的黎波里」政府。就在古特雷斯離開利比亞之後,「利比亞國民軍」就開始動員,準備進軍。

一般的預估,再沒有任何西方國家的介入下,現在的「的黎波里」政府面對「利比亞國民軍」是很難有勝算的。大的黎波里區的老百姓也因為戰雲即將席捲,有部分已經開始撤離。

儘管各方呼籲「利比亞國民軍」與「的黎波里」政府針對歧見,一同坐下來商談,但是「利比亞國民軍」已經拒絕以聯合國主導的談判框架,更直言他們需要一個"更誠實"的談判中間人,並指明由俄羅斯加入談判,才有可能停止進軍。

躺著都會中槍,普丁耳朵一定很癢。

西方國家顛覆了利比亞,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而利比亞自從格達費被槍殺在沙漠之中後,國家就陷入分裂的狀態,一直到現在。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7 03:07
隨著LNA(利比亞國民軍) 逐漸接近的黎波里,與聯合國以及西方支持的GNA(民族團結政府)之間也開始零星的交火,雙方在周邊城鎮控制權的爭奪上,幾乎呈一面倒向LNA的形勢。

GNA所屬的戰機則向LNA 駐紮的位置發動至少四波的空襲,但是效果都不顯著,也無法阻擋LNA繼續向的黎波里的方向前進。

目前LNA已經控制了的黎波里國際機場,這也意味著仍在這座城市中的外國人以及GNA 的核心人士已經沒有離開的黎波里的空中管道。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7 13:02
人民的選擇...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13 22:10
我想,這二張圖表是某一群人焦慮的來源吧。

關於台灣政情的分析,我此前已經發表過很多篇,在大框架沒有改變下,也無須重複。

比較特別的情況是,在台南地區搜尋趨勢賴清德不但輸給蔡英文,甚至連柯P都輸,這點倒是會讓我進一步去分析到底哪裡有問題。

此外,最近各方都開始打空戰,連《大師鏈》都跑出來湊一腳(連家還是有活動力的!!),不過目前看起來,眾家不要說空戰,可能連空氣力學都還沒掌握到訣竅,因此毫無可看性,甚是可惜...

如果還是想要用買帳號,帶風向來打2020的選戰,我是建議不如把錢省下來為台灣做公益,比較實在。

莫忘世上苦人多,積善之家慶有餘。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17 05:55
或許是隨著大選接近,我觀察到台灣正有一群年輕人,在面對對岸威脅時,往往流流出對於戰端的一種無畏,甚至是喜好,這讓我想起一句話 - "戰爭是無法解決政治或宗教所延伸出來的問題。"

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研究聖戰運動的學者艾特蘭(Scott Atran)在其一篇研究中寫道:

「蓋達組織發動九一一攻擊行動大約花費四十萬至五十萬美元費用去執行,而美國及其盟國的軍事和安全反應最後所花費的成本大約是它的一千萬倍。

從純粹的成本效益論來看,賓拉登的這個暴力運動實在太成功了,遠超過他原始的想像。

在這兒,就出現全面柔術型的不對稱戰爭。在我們付出這麼高的代價與這麼多的努力之後,誰能聲稱我們現在比以前更好、或是我們所面對的全面危險已經降低了呢?」

如果我們繼續恣意地使用力,揮舞巨錘,默默地跟隨聖戰士的劇本,最終只會讓更加暴力的聖戰主義更有吸引力。」

艾特蘭建議,基於這樣的歷史紀錄,應該啟發我們在反策略上進行劇烈的改變才是。

因為滿足情緒或是政治目的而挑起戰爭,最終的結果通常都不是主戰的一方所能承受的,不論這些人是一般的小市民或者是學者專家這類的高級知識分子。

因為大多數人對於戰爭全貌的理解過於淺薄。

以下我引述美國思想大師杭士基的論述作為結論:

如果我們以美國對於反恐戰爭這近二十年的結果來觀察,蓋達組織、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實際上是從跟隨他們指令或暗示而動的美國人相助。

譬如,上次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積極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參議員克魯茲就高唱:「對他們展開地毯式轟炸」。

還好他最後主動退出競爭。

就連在主流政治光譜的另一端,《紐約時報》著名的中東及國際事務專欄作家傅里曼,他在二○○三年上《查理羅斯》(Charlie Rose)電視節目接受專訪,為華府如何在伊拉克作戰獻策。

他說:「那裡有一個我姑且稱之為恐怖主義泡沫的玩意兒……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到那個地方,打破那個泡沫。基本上,我必須到那兒去,喔,帶著一根巨棒,到那世界中心,打破那個泡沫。只有這個辦法了……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美國男女大兵,從巴斯拉到巴格達逐家拜訪,基本上說的是,這句話有那個地方你不懂?你不認為我們關心我們的開放社會,你認為我們會放過這個泡沫幻想?別鬧了啦!查理老兄,這場戰爭就是這麼一回事啦!」

他們要教訓這些包頭巾的人。

而正是這樣對戰爭輕蔑的態度,美國與伊拉克戰爭,從沒有達到她所設定的任何目標,就算是死了這麼多人之後,也沒有一絲有意義的收穫。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18 01:48
今天發了幾篇關於二岸戰爭的文,我的本意並不是鼓吹戰爭或是唱衰台灣的防衛能力,我只是希望在一股網路上瀰漫的好戰風氣中,用一些簡單的概念來稍稍平衡這種廉價的流行語彙。


有人問我,是不是有戰爭的風險?


我的答案是取決於二地人民的智慧。二岸之間都有改革派也都有鷹派,這些立場中都包含了各自的利益。


只要有利益,沒有不能談的。


但是問題在於誰的利益比較大?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場景,二岸的軍事對峙忽然在某一個時間點急速升高,可能是因為攔截的行動出了差錯或人為操作錯誤又或是機件故障。無論甚麼原因,台灣舉國同仇敵愾下,有幾個年輕人,或許是受到唆使與調撥,他們出於義憤與報復下,因此計畫對一團參觀中正紀念堂的陸客團潑紅漆抗議。


緊張的年輕人並沒有注意到預先準備的幾罐紅漆中,有一瓶並不是漆,而是被人調換成易燃的汽油。


抗議的行動事先通知了友好的電視採訪,為了宣傳理念也同步以網路直播。


就在參觀完的陸客上車後,眾人依照計畫一起潑漆,然後當紅漆潑灑上去之後,不知道是誰點了火,於是整部遊覽車陷入火海,裡面的人無助地拍打窗戶求救,但因為火勢猛烈而被活活燒死。而這一幕透過網路視訊以及衛星訊號,即時的傳送到全世界觀眾眼前。


那麼我想請問大家,假如發生這樣的事件會有甚麼後果?


或許有人會說,這種設想太過戲劇性了。


那麼我想再問的是,1914年6月28日,波士尼亞青年普林西普開槍刺殺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的目的真的是歷史紀錄的那樣,僅僅是為了爭取獨立?


1963年11月22日星期五下午,德州教科書倉庫大樓的雇員李·哈維·奧斯華暗殺了約翰·甘迺迪,但直到現在,我們仍然要問的是,兇手真的是奧斯華嗎?


有些陰謀隱藏得太深,所以陽光很難照射到。


年輕人的陽光個性,不太容易懂得或是發覺這個世界還有陰沉晦暗的一面,而這些被利用的人,往往要到最後才發現,現實與想像的距離很遙遠。


我很難簡單地告訴大家,謀國者應該要想到甚麼,考慮甚麼,要洞察什麼。我只能用很微弱的聲音在我的臉書上提醒...而且事實上也沒有多少人聽得懂...


這才是我今天寫這麼多篇的無奈。


台灣是安全的,台灣也是危險的,關鍵不在二岸的局勢,也不在我們有多少戰機或飛彈。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洞察這個世界。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18 01:51
我還是要再重申一下,我個人反對戰爭,但是不代表我害怕戰爭。

我住的地方很鄉下,但是水源充沛而且還是塊生產優質稻米的小山谷,就算真的不幸發生戰爭,基於我對戰爭的研究,以及過往戰爭時期統計的結果,我生存下來的機會也會比大多數人要高很多的...

所以不要再拿二岸之間的武器諸元或意識形態來考我了,這些東西就當作我一點都不會好了。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19 22:05
郭董參選後,馬上改變風向的就是有一小群原本討厭川普,甚至是罵川普的人,忽然開始說起川普的好話了...

那麼從現在開始,部分新聞媒體就會開始開示,成功的商人總統如何帶領美國(暗喻台灣也需要一位成功的商人總統),再加上韓市長的三位法律系搞殘台灣論,可以非常精準的銜接一整套的概念置換。

然而我們是不是要更仔細的思考,川普在2016年打敗希拉蕊成功獲選總統,主要的原因真的是因為他的商業背景嗎?

還是另有其他?

以下是我之前在臉書曾經發過的一篇文章,我重新再PO一次,或許各位可以在裡面找到一些足跡。

唐納·約翰·川普 現年72歲,一位成功的美國企業家、電視名人、政治家和現任美國總統。

回到2015年六月16日,當時的房地產大亨川普(Donald Trump)宣布參選總統,消息一出以自由主義與全球化支持者占多數的媒體並不看好他,而在競選初期,媒體或帶著訕笑或以輕視醜化的方式報導川普競選的新聞,這是場一面倒的選舉,不僅僅是美國的主流媒體,就連台灣也是如此。

那時候高舉菁英政治與自由主義大旗的希拉蕊.柯林頓聲勢遙遙領先,直到最後落敗後民主黨包含希拉蕊仍然無法相信,自己會輸給了政壇菜鳥唐納·川普。

希拉蕊並不是輸給川普,希拉蕊是輸給自己。

從菁英政治階層所看到的世界,與普羅大眾不同,他們大學名校畢業,年輕時就投身在華盛頓的政治圈,他們可以在關心全球氣候變遷的同時,資助中東的恐怖分子,他們以無人機遙控轟炸螢幕上的房子,卻無法確定裡面住的是一般平民還是恐怖分子。政治菁英關心全球化的理念,卻看不到美國州際公路上裸露的鋼筋。曾經強大的美國可以派大軍駐紮在海外,可以援助世界各地的災難,卻在卡崔娜風災時束手無策。

軍人以及老百姓在怒吼,但是政治菁英看不到。

一個美國中西部種大豆的農夫把票投給了川普,記者問他,你為什麼支持川普? 年輕的農夫淡淡地回答,我只是想讓我繳稅金養的這幫人,可以幫我把家門口這條馬路修好。

人民的期望與政治菁英的期望出現了巨大的落差,也就是這個落差造就了川普。

川普雖然是個政治上的菜鳥,可是他卻是一個已經年過七十的成功商人,而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定有他過人的判斷力與團隊領導能力,有誰會認為商場比政治更簡單?

著名的領導理論大師 Warren Bennis 曾經說:「管理者是那些把事情做對的人,領導者則是那些做對的事情的人。」

"Leaders are people who do the right thing; managers are people who do things right."

而Warren Bennis歸納出一個成功的企業領導人必定具有以下五個特質:
1. 決斷力
2. 同理心
3. 承擔責任
4. 保持樂觀
5. 專注向前

那麼為甚麼我們從媒體上看到有關於川普的形象,為甚麼不總是符合這五點呢?

因為..你看了太多電視 !!

媒體快速的報導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訊,但這些資訊有可能是扭曲的,更有可能是編造或未經謹慎查證的,這個現象在川普就任總統之後表現的更為明顯,媒體或摘錄或擷取,將一個完整的陳述濃縮或裁剪成想要傳達的片段訊息,於是川普不惜槓上媒體,力爭他認為對的事情。

出乎意料的,這次美國人民似乎並不站在媒體那邊,每當媒體拼命罵川普,川普的民調支持度就越高,為甚麼?

因為川普的背後是一群美國自立國以來,一直就自認為是美國基石具有傳統保守傾向的選民,媒體攻擊川普,就等於攻擊在這群人的身上,而他們長期的呼喊早已被媒體忽略。

晚上我特別翻了一下川普在2015年到2016年選舉時所揭櫫的理念,其實與現在他正在做的事情基本上沒有太多的偏移,各位有空也可以查一下,我想應該會跟我有同樣的結論。

川普曾經是一個強勢的老闆,從老闆的角度來說,解決問題的方式很簡單,設定一個目標然後找一個負責人後交給下面的團隊去執行,如果團隊無法執行怎麼辦?

簡單,那就換另一個能執行的人來當負責人。

很多人會覺得川普多變,但是我自己的看法是川普很堅持他的目標,只是對於達成目標的過程非常有彈性,這也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多年在商場上打滾學來的經驗。

通往目的的路並不是只有一條,重點是要能到的了。

那麼理解這些背景之後,我們就可以形塑出川普在政策執行上的特徵:
1.目標明確
2.堅持
3.策略非常有彈性
4.注重利益評估

前面幾點我就不特別細述,我想舉一個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川普式的利益評估怎麼執行的。昨天國際上有一則消息傳出,美國將切斷對於敘利亞西北部一些反政府組織的金援,其中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白盔救援組織,那麼為什麼會忽然有這個動作呢?

根據消息的報導式川普從財政預算的報告裡看到美國今年要花在敘利亞上面的經費,他覺得很意外,於是找幕僚把所有經費項目整理成一張表,赫然發現竟然有這麼多神奇的經費要發出去,於是就要求幕僚們把這些項目依照性質分類,然後給一個數目後一筆刪掉。

這就是川普式管理 - 用數字來說服我。

然而這樣全然以數字計算,以美國為優先的政策,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很管用,可是國際局勢與戰略布局不一定都能量化,一但跳脫出數字管理的理解範疇,川普就會顯得猶豫而且考慮的速度就會慢下來,這點在北韓核武的問題上表現的最明顯。美國優先強調的是一種保守而且收縮的傾向,是美國一部分選民對於生活環境的不滿,這與自蘇聯垮台之後,美國一直採取擴張與干預的戰略布局,這二者是彼此互相衝突的。

川普從競選時其一直到現在,他的口號都是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強大(America First and Great Again.),當一個世界上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告訴自己要再次強大,大家是不是覺得哪裡有問題?

因為川普與他的選民看到的面向,跟民主黨的政治菁英看到的不一樣,美國傳統保守派的這一大群人們看到的不是經濟或科技文明上的高度發展,也不是美軍傲視全球的軍事能力,而是人心的態度,又或者是說對於美國立國精神的認同。

再次強大,真正追求的是讓深植在美國傳統保守主義裡,對於宗教、家庭甚至個人責任的抽象概念釋放出來,就像老西部電影的回放,這是對於自由主義與全球主義的反擊,所以築起美墨邊界的長城,解決美國與中國鉅額的貿易逆差,重新展開全國性的基礎建設,打擊貪婪的企業家...這些老西部電影中的元素,只是以現代的方式重新詮釋,那個在沙漠中的小鎮,欺壓善良百姓的惡棍可能換成貝索斯,也可能換成對美國不公平貿易的國家,而川普就是警長。

我們已經可以預言,川普的第一任期對於陳舊的國際外交思維會是一場災難,因為美國優先可以在內政問題上作為施政標準,但是在外交或經濟貿易上則根本不可行,川普不是不知道,但是他的使命就是打破並改變既有的美國外交政策,反正最壞也不過如此。

美國可以當世界警察,也願意當世界警察,不過以前美國是自掏腰包,但是現在你們得付保護費。

這就是轉變。

我在去年底就曾經預測,今年2018年是一個國際局勢轉變開始的一年,我判斷的依據是去年下半年開始,不管是歐盟、俄羅斯或是中國、日本,都有些外交上與過往8年完全不同的嘗試,一些細微的地方可以觀察到這種跨地域集體性的外交焦慮。

墨子在《七患》中說的,備者,國之重也,一個國家要能應付變局,最重要的是準備。

這些國家的幕僚群們,都是找最優秀的人來擔任,他們不可能沒有注意到美國在外交或經貿政策上的改變。尤其是當美國總統不斷更換他的團隊成員時,就是一種強烈的信號...他對於這些人貫徹他所訂定目標的方式已經沒有等待的耐心。

如果你只是把美國總統川普當成說話反反覆覆的狂人,而不在乎他的想法,那麼你就會墮入他刻意製造的陷阱,幕僚們只是貫徹川普意志的工具,重要的是如何在這一場川普的賽局中重新佔好位置。

如果我們更深一層的去思考或觀察,以川普片面退出伊朗核子協議,這早在他親自宣布之前,其實許多國家就已經預測美國會這樣決定,英國外相強生、德國總理梅克爾、法國總統馬克洪親自到白宮去勸說,只不過形式上必須盡最後的努力,因為接下來歐盟會有自己的計畫,而且計畫的內容恐怕會令美國不太開心,當美國反彈時,歐盟就可以順理成章的說道:我們都大老遠親自飛一趟也改變不了決定,那麼就請恕我們選擇自己的方式了。

國際關係中,形勢很重要。

那麼回頭看台灣在這樣的國際局勢變動中,會不會受到影響? 要評估台灣在美國優先的國際政策下會受到什麼衝擊,首先要看在川普心目中的台灣是甚麼定位。

我們首先觀察一則去年的新聞,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7年前11個月,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達到155億美元,比2016年同期的125億美元增加30億美元。經濟部去年一月份宣布,我國政府為了避免逆差擴大,於是透過中油與美方簽署為期20年的液態天然氣進口合約,於去年起就開始採購,這項合約首先受惠的州是德州,因此德州聯邦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去年一月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休士頓時,他就特別前往與蔡總統會晤。

政府有危機感

我們政府已經判斷出在美國優先的政策下,川普對於台美貿易逆差的反感,而台灣則展現出希望藉由天然氣的進口,可以有效解決台、美之間的貿易赤字問題的態度。但是台灣真正的壓力,仍然會受到美國與中國之間大國角力後餘波的衝擊。

挑戰美國的是中國,對於川普而言,台灣是一張可以用來與中國談判的籌碼,美國優先與台灣優先,你覺得川普會選哪一個?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籌碼並不一定只美國會放棄台灣,而是在某種情況下忽略台灣。中國對美國有高額的貿易逆差,台灣對美國也有中額的貿易逆差,如果韭菜可以割二次,你會不會只割一次?

在川普過往的企業經驗與現行美國優先的框架下,如果完全按照川普的要求,坐實了川普佔美國便宜的指控,直接投降的會死最慘,看看鋼鋁制裁一宣布後,南韓先舉手的結果就知道,在西部電影裡導演通常安排小壞蛋打一槍就斃命,但是大壞蛋要撐到最後才能讓他死掉,為什麼?

因為小壞蛋死的時候鎮民會歡呼,大壞蛋死的時候...大家就散場了,這就是美國優先。

在國際現實中,一昧的依附在某一個大國成為附庸,有時候是不得不然,有時候是自己的選擇。台灣的困境就是被夾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但往另外一個角度去想,台灣的利益也是因為夾在美國與中國之間,你可能會二邊得罪,但也可能會二邊都必須爭取你,這是操作上的問題,而不是所處位置的問題。

這些年我們不斷陷在各種意識形態的爭論中,但是你知道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全台灣的宮廟有11759間,比7-11的5221還多嗎? 這反映了台灣人對於未來有多麼強烈的不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意識形態是最便宜的零和的賽局,我們連自己的國家名稱都可以吵半天,二岸的關係又何嘗不是這樣,以色列認為耶路撒冷是屬於以色列,巴勒斯坦人認為耶路撒冷屬於巴勒斯坦人,所以最終究雙方還是比誰的拳頭比較大,幾十年了,不管經過多少努力,最終還是沒有結論,如果就理性的角度,從國家利益來看,這世界上不是該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嗎? 因為做決策的人背負的是千百萬人的前途與幸福,不應該帶頭創造喊著喊著心花就會怒放的口號。

國際局勢與外交策略是一種流動的,不斷改變的形勢,就像魚在水流中保持平衡。那麼在這股川普美國優先的水流沖激下台灣有努力往前游嗎?

我對郭董事長並沒有成見,他絕對有參選的自由,我也祝他高票當選,就如同其他所有要參選的人一樣。

但選舉的過程不是大公司開股東會,治理國家也不是用股價多少錢當作績效指標,一旦蜜月期過後,我想我們國家就得面對"用錢"不能解決問題的考驗。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0 20:02
台灣每年念茲在茲要加入聯合國,認為重返聯合國之後,國際社會會保護台灣免受侵略。但最近在利比亞發生的局勢變換,卻讓聯合國一點也不聯合國,也足以為我們的借鏡。

由聯合國支持的的黎波里聯合團結政府,前天因法國傾向哈夫塔爾的利比亞國民軍而宣布終止在內政上與法國的合作後,昨天又傳出美國總統川普在15日已經跟哈夫塔爾通過電話,二人共同討論了利比亞國民軍正在進行中的"反恐"任務,也確認了未來利比亞的民主進程。

在失去美國與法國的支持後,目前在國際上仍堅定支持的黎波里聯合團結政府的只剩下義大利而已。

至於聯合國...在國際現實的角力中,連介入維持利比亞和平的軍費都沒有著落,也只能透過一場又一場的會議,呼籲各方盡量克制武力。

對於聯合團結政府來說,川普與哈夫塔爾通話的消息就像是在背後最軟的地方刺了一刀。

當初利比亞內戰中,由不同的叛軍團體從穆斯林兄弟會到吸收整編各個部落的力量,然後依照聯合國的監督舉行選舉,建立政府。

但是美國卻認為現在利比亞的民選政府是"恐怖分子",與對手談的是"未來"利比亞將要施行的"民主",這邏輯恐怕的黎波里的聯合團結政府想破頭也歸納不出原因。

風向轉變了,大家要牢牢抓住繩子(或褲子)。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1 10:34
根據俄羅斯塔斯社的報導,俄羅斯已經在4/16日完成對中國最後一批SU-35 多功能戰鬥機的遞交。

這筆24架SU-35 戰機的採購金額大約為25億美金,合約是在2015年簽訂,除了24架SU-35外,還包含了所需的地面支援裝備以及備用發動機。

俄羅斯根據合約,分別於2016年以及2017年十月遞交SU-35到中國,本月這批是最後一批。

目前戰機的部分已經完全遞交,但是完整的地面支援裝備則要到明年才會全數履約完成。

根據詹氏年鑑的報導,這批SU-35 多功能戰鬥機將掛載 R-27 (AA-10 ‘Alamo’)、 R-73 (AA-11 ‘Archer’)以及 RVV-族系空對空飛彈以及Kh-35E (AS-20 ‘Kayak’) 反艦飛彈,其用途相當於我方目前使用的F-16 A/B 戰機。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2 06:41
国防布



網路最大的好處(或是壞處),就是很難忘記...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3 09:41
在台灣以藍綠基本盤為政治活動齒輪、議題發動機的政治結構中,長期以來,大多數政治人物的思考都被制約呈僵化、線性的方式。

所以在賴清德領表參選後,我大概就看到蔡總統的憤怒,同時也看到韓國瑜與柯文哲的困境。

所以我前一陣子發文提到,蔡總統脫離民進黨獨立參選是她最好的選擇,同樣的,韓國瑜脫黨而不參選也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從線性發展的角度看,接下來民進黨的初選只會對民調低的蔡總統越來越不利,而國民黨強迫徵召韓國瑜,也只會讓韓市長的政治池水越來越枯竭。

不論什麼理由,一個甫當選高雄市長的人,為謀高位背棄約定,怎麼看都不像韓國瑜。

許久以前,我預測台灣要往新的,更好的階段邁進,就必須出現一個能打破數十年來緊縛在身上以及桎梏在過往沉重歷史的契機。

就看人們能不能掌握這個機會。

假使脫離民進黨後的蔡總統與韓國瑜市長、柯文哲市長形成一種政治結盟,為台灣的未來找一種超越意識形態的解法,這就是用非線性的思考去打破線性的困局。

一個脆弱的而需要外援的總統,一個民粹領袖型的市長,另一個務實且聰明的首都市長。

三者結盟的力量有多大?

蔡總統不用違背自己的風格改走嗆辣路線,馬上就能扭轉局面。

我在昨天偶然看到陸委會陳明通主委出來否認二岸之間以歐盟模式發展的說法,直覺的想法就是..這不是空穴來風。在選戰的壓力下,尤其是有失去連任資格的壓力下,蔡總統方面的人開始認真想到各種未來的可能性。

同樣的國民黨一直拋出"徵召"韓市長的說法,最終只能讓韓國瑜不得不重新思考,這個幾年前他口中必須改革的政黨到底改革了沒有。

民惟邦本,本固則邦寧。

上次市長大選柯文哲的險勝,在在都說明於既有的框架中,柯文哲要選總統基本上是緣木求魚,除非整個政治生態改變,而這種改變是基於對人民有利的方向。

歐盟模式、韓市長的九二共識、柯市長的二岸一家親,其實描述的都是相近的想法,這讓我覺得之前預測的三方的政治結盟,開始變成不是不可能的事。

神經網路告訴我們 - 如果你用線性的函數,永遠也找不到非線性問題的最佳解。

認為三方不可能合作,主要是因為我們慣於用線性的方式去思考台灣在內部或二岸間所碰出來的種種問題,而這些問題已經超過用線性的思考所能解決。

我是基於非線性的最佳解去做預測,而且我希望我的預測,在很快的未來可以看到結果。

這是一種選擇,基於人民的最大利益,而不是基於你"相信"什麼"主義"。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4 03:19
美國的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網站,4月7日報導了一則新聞。

根據俄羅斯國防工業聯合體Rostec 的執行長 Viktor Kladov 在LIMA-2019航空展上的談話,展望了未來在航天領域俄羅斯與中國的軍售貿易前景,Viktor Kladov 說:

“中國最近接收了24架SU-35飛機,未來兩年中國將會考慮採購更多的SU-35以及在中國建造蘇-35,還是購買第五代戰鬥機。而這可能是目前俄羅斯SU-57E的另一個重大機會。“

這也是俄羅斯方面第一次披露,官方考慮出售SU-57 給中國。

儘管SU-57的實戰驗證已經結束,而且成效並不差,但是俄羅斯空軍因為經費運用與戰略優先的考量,無法如預期在2019年底大量採購SU-57 納入空軍服役,這也使得俄羅斯政府不得不考慮SU-57未來持續研發與改善的經費來源。

軍售SU-57 給中國本身就是一種極具政治符號的象徵,這代表俄羅斯與中國在軍事戰略上的結盟達到前所未有的緊密,而這種緊密的關係,有很大的一部分是來自普丁與習近平二人的情誼。

雖然中國已經有自己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但是與殲20相比,SU-57 的設計思路則完全不同,從SU-57 在敘利亞實戰驗證與F-22 交手的經驗來看,SU-57 更著重的不是匿蹤,而是對匿蹤飛機的獵殺能力(針對這部分,此前我有一篇文章探討過,就不贅述),不論是在吸收SU-57 的設計理念或是補足殲20 的數量上,中國向俄羅斯採購SU-57 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外就印度未來也可能向俄羅斯採購同款戰機的情況下,中國在了解可能對手的實力下,採購一批SU-57 也有必要。

俄羅斯在這方面做生意的手法還是不錯的,讓印度上門提出購買SU-57 的要求,然後告訴中國我們也可以賣給你們,這種立場這麼有彈性的手法,在蘇聯時期根本是無法想像的。

隨著美國以及北約持續施加的壓力,俄羅斯在改變,而中國也是。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4 05:42
滾滾紅塵是喜劇,台上諸君皆演員。看破的成為總統,看不破的…還是演員。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5 01:10
下一次大國間的衝突將如何演出? 從兵棋學到的一課

這是一篇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James Lacey 博士寫在四月22日評論的摘譯,因為覺得內容值得各位朋友參考,因此我用我自己的角度以及薄弱的英文補充翻譯了這一篇文章。此外原文最後有關兵棋推演在軍事教育落實的建議,因與大部分朋友無關,我就不放上來了。(文長,請斟酌閱讀)

首先先講James Lacey 博士對這次兵棋推演的結論 - 美國能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但戰爭很快的會發展的醜惡。最好得要快速結束這場戰爭,不然每個人都會開始尋找核武器的發射按鈕。

James Lacey 博士提到,這是他在上周組織美國陸戰隊戰爭學院的學官,進行一場大國間軍事衝突兵推後對結果的判定。

兵推的場景想定是距離現在的8年後,俄羅斯佔領了整個烏克蘭並且包圍了波羅的海。

與1939年當時的時空背景相似,波蘭成為雙方衝突的催化劑,而俄羅斯在正面對波蘭施加壓力,並造成威脅。北約為回應俄羅斯,雙方在一條新的東部戰線上集結軍隊。

中國則在因國家債務所引起的金融危機並導致國內民眾不滿,因此計畫利用美國對俄羅斯的衝突來奪取台灣並且引導民眾將不滿情緒對外。

金正恩,則是一個機會主義者,他判斷現在正是統一朝鮮半島的最好時機。

而為了兵推,上述想定的每個事件都在世界的不同地區的同一時間發生。

戰爭投資

這次的兵推由戰爭學院的學生依據各自陣營編組為六個組,每一組大約五人。

六個編組中有三個紅軍,分別代表俄羅斯,中國和北韓;打擊的是分別代表台灣軍方,美國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和美國歐洲司令部的三支藍軍。

這些團隊都被允許在衝突發生前和衝突期間協調他們彼此的軍事行動。

有趣的是,雖然一開始並沒有設計這樣的角色,但隨著戰爭準備的過程,藍軍開始認為有必要讓一部分組員擔任統合藍軍陣營行動的角色,以便能更好地協調藍軍在全球的部署。

在戰爭開始之前,兵棋首先為各方提供了75項可供投資的物品與技術清單,清單的內容包含從航空母艦到作戰旅、資訊戰到量子電腦等可以讓雙方取得部分優勢的武器裝備、技術數量上的各種資源。基於資源有限,每個團隊都必須依照自己未來的戰略,投資在最有力的項目上。

在這次的兵棋設定中,藍軍的每一個團隊都獲得了2000億美金的資金,但扮演俄羅斯與中國陣營的團隊則被強制共享唯一一筆的2000億資金。(譯註:有些兵推為了避免開戰後發生一方輾壓另一方的狀況,導致戰爭太快結束,因此會在兵棋的規則中,刻意加入對其中一方不公平的設定)

在戰爭投資階段,每個團隊都各自投入巨額資金在發展高超音速技術,網路戰(進攻和防守),太空和雷射武器。美國隊則在直接外交上投入了大筆的資金,因為他們如果沒有這樣做,德國和另外兩個北約國家的軍隊就不會出現在波蘭戰場對俄羅斯的戰鬥中。(對於目前歐洲局勢有些理解的人就會知道,為什麼兵棋要作這樣的設定)

紅軍和藍軍對後勤與物流的重要性都有深入的理解,因此他們也都投資了數量有限(因為價格昂貴)的雷射武器來保護各自的港口和主要的後勤與物流中心。

由於推測量子計算可以帶來巨大的優勢,因此美國團隊花費了大量的可投資資金,但是最終並未能成功的獲得量子優勢(譯註:在具有高度不確定的技術發展時,兵棋系統會以丟骰子的方式決定該項投資是否會成功,這也是讓兵棋產生非線性發展的重要設計。)在這種情況下,量子計算技術類似於核融合 - 十年之後有可能會成功,但是8年內得獲得這項技術的機率很低。

有趣的是,六個團隊都沒有人想要投資航空母艦,而每一方都投入大量資金在人工智慧,攻擊潛艇和匿蹤戰機中隊。美國團隊還投資在改善本身後勤與物流的基礎設施上,這對同時維持三場全球規模的戰鬥產生了實質的影響作用。

初期策略

在戰爭開始之後,由於美國方面並沒有足夠的戰鬥力來進行並贏得三場同時發生的大型衝突,因此美方必須面對艱難的戰略選擇。

於是戰爭初期美國隊便迅速的決定 - 失去台灣不會對美國的生存造成威脅,因此除了象徵性的投入少量的海軍陸戰隊之外,台灣只能在地面戰爭中自生自滅,但是美國在空中以及海面則投入大量的資產挑戰中國進入台灣周邊。

美國隊的組員認為,台灣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經濟體,一旦一場大戰(俄羅斯)獲勝,這種力量就會被獲勝一方的地面部隊加強,從而在後續對獲勝方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援。

與此同時,美國隊選擇用空中和海軍的力量捍衛台灣,而美軍在海面與空中的力量一直干擾中國對島上增援部隊的企圖。

同一時間,儘管南韓被視為對美國長期的安全至關重要,而美國第2和第25步兵師以及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兩個團也都早早就部署在南韓,但是限於資源,南韓仍得自己負擔主要防禦的責任,因此大部分朝鮮半島的地面戰鬥都留給了韓國軍隊。

美國隊相信,中國和朝鮮沒有超出其短期目標的軍事野心,因此採取了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歐洲第一”的策略。結果是將手上8個美國陸軍師,大部分的海軍陸戰隊和重要的空軍資產都投入到歐洲戰場。

有趣的是,美國隊決定將其幾乎所有的海軍資產派往太平洋,這使得北約在GIUK 缺口的防衛變得很脆弱。

所謂的GIUK 缺口,指的是位於北大西洋海域上一處與海上作戰有重大關係的海域。GIUK 的縮寫來自於格陵蘭(Greenland)、冰島(Iceland)和英國(United Kingdom)這三個地方,GIUK 缺口就是指位於這三地之間的海域,是海上運補的重要通道。

對美國傳統上從海上支援歐洲的航道來說,守住GIUK 缺口就有了長期強化歐洲軍事實力的基礎,但是基於太平洋地區的衝突有更多的機會主義者,所以美國隊決定對他們展現實力徹底壓制,避免因為戰局的變化而有更麻煩的後果。

開始交戰

戰爭一開始,北韓的戰略意圖是繞過南韓在首爾的防線,以一次猛烈的攻勢深入到南韓防線的後方。

由於收到預警,因此南韓有時間提升邊防部隊的警覺,並且開始從南部調動軍隊北上。但北韓在這些增援部隊全部部署完畢前就已經展開攻勢。

依照既定計畫,北韓在首爾防線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功,並且突破了中央軸線所指處的南韓防線。幸運的是,北韓未能繼續利用此一個優勢,然後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陸軍第2和第25師從南部趕到,在北漢江沿岸修築了第二道防線。

由於北上的美國增援部隊阻止了北韓中線的進攻,北韓於是將他們的大部分攻擊目標轉移到首爾一線。北韓的轉移攻勢吸引了該地區的所有南韓部隊。

到目前為止,北韓已經落後於預定地攻擊進度並且因為從北到南的後勤路線雍塞,隨著戰線增加而戰鬥力量的組建也開始減緩。

為了幫助北韓重新獲得向南攻擊的動力,中國將第79和第80軍投入朝鮮半島的攻勢。但隨著美軍在首爾和北漢江沿線的支援,中國與北韓聯軍進展緩慢。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能遏阻北韓的首波攻勢,大部分要歸功於從南韓、日本和附近海域航母的大量空中支援。然而,當中國加入戰局時,航空母艦就被迫得退出DF-21和DF-26飛彈的射程涵蓋範圍。

由於美國在韓國戰場面臨巨大的壓力,因此美國歐洲司令部便將第82空降師從原本位於波蘭首都華沙,準備對抗俄羅斯軍隊的預備位置,透過空中運輸緊急轉移到首爾防線。當重新部署到地球的另一邊後,第82空降師立即投入戰鬥。事實證明這次的緊急部署阻止了中國的進攻,至少是暫時的。

為了讓攻勢再度展開,北韓使用了化學武器。由於沒有對化學武器攻擊作出充分的準備,這造成了數萬南韓以及美軍與平民傷亡,印太司令部為報復北韓的化武攻擊,指揮官要求以核武還擊。

與朝鮮半島戰爭的同時,台灣方面在西部灘頭與中國隊進行短暫而激烈的攻防後,由於中國在後方港口空降成功,迫使台灣軍隊必須撤離到島內的山區保存實力。

隨著中國方面鞏固灘頭陣地,帶來更多重型武器與裝備,並在內陸持續謹慎的推進。

台灣軍隊退守到台北,他們打算在此就地反擊並希望能至少保有該島的一小部分,直到美國能援助他們為止。

美國派出的海軍和空中力量嚴重的阻礙了中國對登島部隊的增援,儘管這些航空母艦撤退,但仍能對中國的海上艦隊造成嚴重損失,並且破壞其在台灣的登陸港口。

在北部,台灣軍隊的抵抗能力因日本陸上自衛隊的加入戰線而變得更加有力量 - 這是美國在戰前投資直接外交的結果,但也是日本擔心台灣和南韓可能落入中國的結果。

中國方面無法在崎嶇的地形上快速取得進展,遭受多次地方型的反擊,以及還要在城市地區進行清理行動,戰場的形勢很快就陷入了靜止的陣地戰,同時他們還必須等待從大陸運抵的增援兵力。

在波蘭發生的戰鬥則極為殘酷。根據參加兵棋推演的學官估計,北約部隊在戰鬥的第一天就失去了超過6萬名男女戰鬥人員 - 這等於是另一個索姆河戰役。波蘭人決心盡可能地奪回他們失去的國土,拒絕回防北約的主要防線並因此受到盟國的嚴厲指責。而美國陸軍師則是最早從這場攻勢中恢復過來的單位,並且成為反擊的主要力量。

基於俄羅斯方面在前線給予的無情壓力,美國方面的領導層被迫派出其所有部門,以拯救搖搖欲墜的盟友,因此儘管北約指揮官有最佳的反擊策略,但事實證明不可能將所有的美軍力量統合起來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反擊。

有趣的是,也是類似的原因導致了過去在馬蘇里湖或坦能堡戰役的失敗 - 第一次發生在1410年,第二次發生在1914年,而這次是第三次。

為了阻止俄羅斯,北約指揮官被迫派遣第10山地師以支援被打擊的波蘭部隊,而第1騎兵和第1裝甲師則向南進一步反擊。雙方接觸的結果是一場血腥屠殺,而這也使得每個盟軍和俄羅斯部隊在交戰後都必須停止戰鬥,因為大多數的單位都在72小時內遭受了大約50%的損失。

隨後經過幾天的艱苦戰鬥,北約成功地穩定了前線,使得有機會將幾個重型部隊撤離前線,並重新部署在對俄羅斯南部側翼發動毀滅性反擊的行動上,而一支海上遠征軍則在北部俘獲了整個俄羅斯師。

此時,攔截到的俄羅斯通信顯示,他們的指揮官要求向北約軍對投射核子武器。

觀察和經驗教訓

在兵推結束後的歸詢,為這次的推演提供了豐富的資訊,也讓學官們有了很多思考空間。在繼續列出一些經驗教訓之前,重要的是這些結論只是兩天兵推的結果。

此外,這項兵棋旨在幫助學官思考未來可能面對的衝突和戰略操作的藝術,而不是用於認真的學術研究分析上。

儘管如此,這次二天的兵推仍然有一些觀察結果,可以提供給聯合作戰參謀諸多需要更嚴肅分析的問題。

首先是在這次推演中,現代常規戰鬥的高損失率,挑戰了美國近二十年的反叛亂行動所建立起來的印象。

在戰爭的第一周,美國軍隊及其盟國在波蘭,韓國和台灣的戰鬥中,就遭受了超過15萬的損失,而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壕溝戰對人命的消耗水平。

對於那些在整個軍人生涯中,僅僅看到失去一個小隊或一個排就認為是軍事災難的學官來說,這導致了該如何在每天燒掉好幾個旅的情況下,去領導以及激勵士氣,以及部隊在這種戰鬥強度可以持續多久的冗長討論。

由於考量到戰場上這些巨大的損失以及將國民兵與後備軍隊投入戰鬥需要多長時間,因此最後美軍決定動用這些部隊,並且將其中大部分受過訓練的人員替補被嚴重打擊部隊損失的戰力。

為了讓學官更容易進入這場戰爭的複雜性,因此後勤與物流被大大的簡化了。儘管如此,大部分歸詢討論都集中在美國軍方現有基礎設施,不足以支撐戰區中一半的部隊,或者為了取得勝利持續保持的戰鬥強度。

空中力量,只有少數可以用來支援地面作戰,他們是戰場上決定性的優勢,然而不幸的是,他們優先考慮的是贏得空優而不是支援地面的任務。只有當空軍完成了為期數週的戰役並且擊敗了敵人的綜合防空系統(IADS)後,他們才願意協助地面作戰。

在太平洋地區,由於不願意讓航空母艦暴露在中國DF-21和DF-26彈道飛彈900英里的攻擊範圍內,這使得航空母艦幾乎毫無用處,除非它們可以在陸基防空飛彈的保護傘下航行。

美國及其盟國都沒有對敵人使用化學武器作出任何充分的反應,因此最終都導致指揮官以核武器反擊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處戰爭都會讓全局迅速地走向全面戰爭,因為雙方指揮官都會試圖逃避對他們在戰區內可以使用的武器限制,而每當戰區指揮官遇到軍事上大的挫敗時,他們總是會要求有權使用核武。

無論是美軍還是盟軍都無法應對敵人投以巨大綜和火力的影響,而這些複合火力占了美國和盟軍大部分的損失。

網路優勢總是一再的被證明是短暫的。此外,任何單獨發起的網路攻擊都是無用的,而另一方面,有針對性的網路攻擊與投入軍力機動攻擊相結合總是被證明有效果,而且是一種致命的組合。

當北約投入所有實力時,可以在該領域建立巨大且有效力量。但重要的是,北約之所以能出動所有的力量,是因為學官們在戰爭錢花費了大量的預算在直接外交關係上,而其目的只是為了重建彼此關係被磨損的聯盟。儘管如此,俄羅斯對烏克蘭,波羅的海國家和白俄羅斯的佔領,使得北約盟國的注意力不得不集中在本身迫在眉睫的威脅上。

限制性地形條件和雙方投入的力量密度,會導致特別激烈的戰鬥。

尾聲 - 我們如何進行兵推

對於此次兵推感興趣的人來說,我們所使用的兵棋都是由GMT遊戲公司出版,Mitchell Land 與 Greg Billingsley 設計的《未來戰爭 Next War》系列戰爭兵棋遊戲。

James Lacey 博士發現這些商業遊戲的設計要比他自己預期或是美國國防部目前使用的大部分兵棋要更為複雜,而且真實。根據James Lacey 博士所提:"事實上,如果我要為下一個戰爭系列做任何調整,那就是它可能過於真實,因此系統非常複雜,難以掌握,而且玩起來很費時。"

值得慶幸的是,《未來戰爭 Next War》的設計師同意製作一個簡化的規則集,允許更多的學官可以取代紀遊的規則而不犧牲其真實性。

戰爭學院在這次的推演中,也得到了美國海軍陸戰隊作戰實驗室戰爭部門的Tim Barrick和Mark Gelston以及本地一些遊戲社群的人士的大力協助,他們在協助我們進行每個遊戲的機制上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能讓學生將精力集中在規劃和戰略決策而不是操作細節上。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5 01:15
indy 发表于 2019-4-25 01:10
下一次大國間的衝突將如何演出? 從兵棋學到的一課

這是一篇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James Lacey 博士寫在四 ...

關於"從兵棋學到的一課"一文的補充說明。

首先,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的James Lacey 博士,至於想定以及推定場景的疑問,我無法代替Lacey 博士回答,如果有興趣各位可以自行搜尋他的聯絡方式。

第二,這篇文章是為期二天推演的總結,限於篇幅,我想Lacey 博士也是濃縮了整個兵推的細節,這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但總結的論點是正確無誤的,所以針對細節有疑問的朋友也不要問我,因為我說的也不一定正確。

第三,這類牽涉到中國與台灣的文章,閱讀的人勢必在腦海中自行套上自己的立場,再行轉譯一次,每轉一次就離戰爭的真實越遠,所以我也沒有辦法回答各種套上立場後的假設問題,我相信Lacey 博士也沒有辦法,又或者您比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的老師還要厲害,這也是有可能的。

第三,兵棋推演是一種工具而不是算命,只是幫助我們了解"萬一"發生這種情況,我們是不是已經做好準備來因應,如果沒有..那就開始著手預防,比如恢復徵兵制或加強已退伍的後備軍人回營訓練。如果有了,那麼就要評估看看反應的成本與效果是否如我們預期。

最後,我只是希望提供一個觀點,幫助不了解戰爭的朋友能多一些概念,如此而已。

原文連結在此:https://warontherocks.com/2019/0 ... kKmKTtKEXkFde5p85rk

建議各位可以直接讀原文,忽略我翻譯的這篇也沒關係。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6 09:07
前天,有一位臉書上的朋友私訊我,問我不看好郭董的原因,我用一個問題回答他:

在台灣,一個成功的大老闆,從他年輕創業到成為首富,在這個歷程中,他是得罪的人多還是幫助的人多?

問完..就沒有然後了....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6 12:33
一個被大多數人忽略的訊息

在2016年時,俄羅斯負擔西線防禦任務的第一近衛裝甲軍重建完成,而這個計畫早在2014年便已經展開,歷經2年才告成軍,而重建第一近衛裝甲軍的時間剛好對應到烏克蘭的革命以及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快速推進行動。

就軍事的角度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衛國戰爭時期,蘇聯一個裝甲軍的編制有三個裝甲師。到了冷戰時期,一個蘇聯的裝甲軍則有四個師。而此次編成的新型裝甲軍,除了軍屬四個裝甲師之外,還配屬四個摩托化步兵師,以及因應形勢而機動調配的不定數量獨立旅。

俄羅斯國防部的想法是透過現代化之後的第一近衛裝甲軍,可以在不需要地區額外兵力支援下,有足夠的資源獨力支撐一個方面(front)的作戰,這個時間必須足夠後續動員以及增援的兵力組建完成,這也是大縱深防禦計畫的現代更新版。

比較特別的是,第一近衛裝甲軍中的裝甲師以及摩托化步兵師,其實已經不是我們傳統定義的純裝甲師或純步兵師,而是採取一種混和編組的混成師,只是歸屬上仍然認定是裝甲師或步兵師。

近代對於混和不同兵科與兵種的混成單位一直有不同的討論,基於日常訓練與戰時後勤的壓力,究竟混成單位應該是往上還是往下?

美軍在波斯灣戰爭前實驗了幾個獨立裝甲旅就是一種驗證,甚至有更極端的主張是將混和的等級設定在營級,然而這在作戰時就會直接面臨物資派送與人力裝備分配的困難問題。

俄羅斯則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這樣的想法,他們是把混成機制極大化到以軍的規模來編成,當然..這也是美國與俄羅斯信奉的軍事準則不同,造成結果也不同。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6 22:10
廣場的鼓手 (這是一篇長文,請斟酌閱讀)


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在其《什麼是歷史? (What is history)》一書中說:「歷史是歷史家和事實之間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是現在和過去之間無終止的對話。」


當我們在思索或是觀察俄羅斯近十年的外交與軍事發展的軌跡時,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些戲劇性的轉折,而這些轉折往往來自於更早之前所埋下的種子。


年輕的麗娜在她的《蘇聯遺失的小孩》一書中這樣紀錄:


「1991年12月25日的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布辭職,次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宣佈立國69年的蘇聯從此正式解體。


隨後發生於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八月政變加速了解體過程。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軟禁了當時正在黑海畔渡假的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總統戈巴契夫,他們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


當8月19日下午四點政府宣佈莫斯科進入緊急狀態、莫斯科市民開始聚集在莫斯科白宮並在週邊設立路障,僅有7歲的我們圍著電視看俄羅斯第2近衛塔曼斯卡亞摩托化步兵師和坎捷米爾第四近衛裝甲師(Russian  4th  Guards Kantemirovskaya Tank Division,現隸屬於俄羅斯第一近衛裝甲軍)的坦克、步兵戰車、傘兵和裝甲運兵車陸續開進莫斯科。」


那時候有幾百個人躺在莫斯科街道上,再也回不了家。


雖然當時都通過電視得知這些讓父母恐慌的消息,看到似乎內戰前兆的畫面,但年少的我們不懂得這些事件對未來的影響會有多深,對當事人、對整個社會有造成多大的傷害。


剛滿七歲的我反而擔心,我們舞蹈團不可能去莫斯科參加國內最大的兒童舞蹈比賽了。


「蘇聯領袖宣言」、亞納耶夫的行政命令和國家緊急委員會的文宣在早上七點時開始,透過國營俄羅斯電台和俄羅斯電視台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官方控制下的媒體播送,同時,唯一的獨立政治電台「莫斯科回音」被斷線。


我記得那時候,電視上除了此宣言之外,還有播一整天的《天鵝湖》,讓俄國民眾對該芭蕾舞劇留下好幾年難以抹掉的陰影。


除了不幸成為當事人的莫斯科市民之外,還有國外的觀眾透過本國媒體看完了我們國家崩潰的直播畫面,但是蘇聯居民,在很不安寧、不確定的恐慌狀況之下,只能看《天鵝湖》等結果。


對於那個被稱為俄羅斯遺失的世代的人來說,她們對國家與自己人生的轉折,強烈到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適應。


西方國家,包含媒體以及人們可能很難理解距離自己半個地球遠的地方到底發生了甚麼事,但是對於身處其中的人來說,《天鵝湖》恰恰是一個在清楚也不過的記憶圖騰。


那不是一個瀕臨崩潰的國家,而是一個已經崩潰的國家。


1993年俄羅斯政府宣布廢除舊盧布。


每一個家庭好不容易存在銀行裡的錢,其價值就在一夜之間蒸發,由於銀行允許對換新幣的日期有限,能夠換的數額也有限,沒辦法及時換出來的錢就變成了廢紙。當時許多人手上剩下太多瞬間貶值的盧布,有些人用這些紙鈔貼滿房間牆壁,有些人甚至因而發瘋或自殺。


「國家的解體,也對各個前加盟共和國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以俄羅斯為例,1985年蘇聯官方比價為1美元約合0.87盧布,然而至解體後的1992年7月1日,官方匯率已成為1美元換125.26盧布,而1993年5月31日的匯率已達到1美元換1012盧布。俄羅斯政府進行的盧布改值還是無法阻擋匯率貶值的浪潮,到了2000年1月1日時,1美元已可兌換28.5新盧布,即28500舊盧布。許多俄羅斯老百姓畢生積蓄化為泡影,只得蜂擁銀行搶兌外幣。」


有一位來自中國的網友在個人的部落格上這樣描述當時的俄羅斯:「如果說對90年代俄羅斯最深刻的印像是什麼,那肯定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婦人,穿著破舊的大衣站在在寒風中,顫抖的手裡,拿著一點小錢。這不是一個具體的某個人的形象,而是無數類似畫面的集合體。」


這是新俄羅斯的集體記憶。


一個古老,曾經強大,但似乎不存在的國家。


到了到1999年,持續多年未平息的車臣戰爭終於爆發第二次衝突。


「在莫斯科、布伊納克斯克等城市接連發生多宗炸彈爆炸案後,俄羅斯政府指控是車臣分離主義分子所為。10月1日俄羅斯部隊開進車臣。俄軍的行動終結了車臣伊奇克里亞共和國當時實質上的獨立地位,使得俄羅斯聯邦政府重新控制該地區。」


電視新聞又開始每天播報這俄國人民不太了解的戰爭的畫面,有許多家庭開始擔心那時當兵的兒子會送到車臣戰爭前線。


此戰爭對俄國社會影響很大,特別1999年俄羅斯幾棟多層樓爆炸案後,俄羅斯社會進入了集體恐慌的狀態。莫斯科與伏爾加頓斯克及達吉斯坦的布伊納克斯克,發生了一連串的炸彈爆炸案,從8月底至9月中,有4 幢民宅及一個購物商場被炸。


「這些炸彈案共造成近300人喪生。」


恐怖分子的攻擊成為許多俄羅斯家庭最大的恐懼。


麗娜在她的書中寫道:


「90年代吞噬了很多家長,也帶走了很多夢想。普通人不是被逼辭職,就是幾個月沒領薪水,或是選擇離開家,到很遍遠的地方以健康換來薪水。孩子卻留在外婆外公的照顧下,有一天沒一天的吸收蘇聯文化的養分。


當俄羅斯人民認識了市場經濟時,由蘇聯長輩帶大的我們都還沉浸於蘇聯生活態度、道德與世界觀。混亂的90年代讓俄羅斯人民的身心健康因生活水平下降以及心理壓力大增而受到嚴重的損害。不少人因為無法適應「新的家鄉」或無法抵抗社會亂象,就決定移民或輕生。1998年俄羅斯貧窮率最高峰時,接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之下。


我們從小那麼用心準備邁入的那個世界徹底貶值了,突然間變得好陌生,並不像蘇聯兒童書與電影講的那樣。新社會的密碼我們無法揭開。」


對於民主制度的適應不良,對市場經濟的過度幻想,對西方傳遞的善意過度高估,俄羅斯正走在十字路口上。


西方國家把注意力轉移到中東,由於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衝突導致隨後的國際原油價格急速上漲,在俄羅斯經濟最危急的時候挹注了寶貴的資金,而第二次波斯灣戰爭則給了普丁以及他的智囊一個絕好的機會。


俄羅斯終於能在一場災難來臨前爭取到些微喘息的空間,就這樣俄羅斯與西方維持了近二十年準盟友的友善關係,直到...2014年。


俄羅斯總統普丁的顧問,蘇爾科夫去年2018年四月,於外交政策雜誌上一篇名為《混血兒的孤獨》的文章,點出當前俄羅斯部分政治菁英對於未來國家命運的省思。


蘇爾科夫(Vladislav Y. Surkov)是普丁執政十八年來倚重的文膽,在普丁的第一個總統任期間,俄羅斯政府的態度是傾向西方,積極與美國與歐洲交朋友,因此蘇爾科夫也被視為俄羅斯政府中的親西派。


他在這篇文章中稱,俄羅斯努力向西方學習四百年後,這個過程終於在2014年劃上了句號。此後,俄羅斯將面臨政治地緣上的「百年孤獨」。


蘇爾科夫在文中說到,俄羅斯四個世紀來企圖使自己變成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但卻屢屢挫敗,不被西方接受,這條路已經走到盡頭;轉向東方也行不通,因為俄羅斯在蒙古帝國統治時,東方模式已經嘗試過,留下了烙印,不堪回首。


四百年向東,四百年向西,都沒有生根。現在要走第三條路線,蘇爾科夫並不尋求與西方對立,或顛覆西方霸權;只是各走各的路。他在文章中沒有提到「歐亞主義」,刻意避開以杜金(Aleksandr G. Dugin)設想的以歐亞大陸為中心,帶有擴張性質的多國聯盟,來推翻現有國際秩序。


現在俄羅斯要走自己的路,可能要承受可能百年,甚至兩百年、三百年的孤獨。雖然做為一個現代國家,俄羅斯要繼續和外界貿易往來及參與國際多邊組織,但是也要認識清楚身為「不西不東」的個體,它是孤獨的,不能再犧牲自己來盲目依附西方。


「歐亞主義」是自我安慰,親近中國也只是權宜之計。最終決定要做量力而為的獨行者,還是孤注一擲追求做全球領導者,這將是俄羅斯人民的選擇。


只有理解了俄羅斯近20年所走過的歷史,才能理解俄羅斯在未來新冷戰衝突中可能會做的決定,而這是分析與預測國際局勢所必須要做的基本功課。


我在前一篇臉書中分享了一段去年2018年莫斯科勝利紀念日的片段視頻,裡面的主角不是飛機大砲與先進武器,是一群俄羅斯的年輕士兵。


他們不曾經歷過90年代的失落,他們對於俄羅斯的記憶是全新的,是同時覆蓋著昔日光輝與無限可能的未來。就如同蘇爾科夫所說的,這才是俄羅斯現在決定 - 就算是必須經歷「百年孤獨」,也必須要走的一條不是東方也不是西方,是俄羅斯自己的道路。


能不能成功,現在沒有人知道,但是..過去錯誤的方向,就算繼續走下去,也不會到達要想要前往的目的地。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6 22:11
"無知者是不自由的,因為和他對立的,是一個陌生的世界 "。

-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7 04:17
到了我這個年紀,如果還相信一個人選上總統,就能改變一整個國家,那不是那一個人的錯,而是我自己笨...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8 05:38
英明的蔡總統在今天參加反核遊行之後,我不得不把2020年原先對她險勝的預測調整為慘敗。

我之所以這樣調整,並不是受到擁核或反核的立場影響,而是純粹基於數學模型的運算,但細節很複雜,只好簡單講結論。

以上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8 06:06
一來是鑑於臉書的舊文整理機制以及較長內容的文章不太適合緩慢的閱讀,可偏偏有些完整的論述又不是三言二語可以表達,因此我開始慢慢將過往曾經發在臉書的文章搬到新的部落格,先從2015年的舊文開始...

部落的的網址是 - https://jackwaver.blogspot.com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那邊翻閱一些過往的文章。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9 11:35
資料分析的角度看三國  (原PO於 2016年1月9日)

資料分析或是數據分析最有趣的部分不在大數據或小數據,而是如何從不同維度解釋數據,然後藉由這個解釋演繹出有意義的結果,例如以下我曾經閒來無事做的一些有關於三國歷史裡君主與一些人物的統計記錄。

曹操生於西元155年
孫堅生於西元155年
劉備生於西元161年
關羽生於西元160年
諸葛亮生於西元181年
孫權生於西元182年
周瑜生於西元175年

所以,導致東漢覆亡的黃巾之亂,發生於東漢靈帝光和七年,西元184年,當時的曹操29歲,劉備23歲..大學才剛畢業,諸葛亮才三歲,快要上幼幼班。

直接導致漢末各地群閥割據的董卓討伐戰,發生於西元189年,那時曹操34(大約現階少校的年紀),劉備28歲(大約現階上尉的年紀)。這二個傢伙都已經領兵開始逐鹿天下。

讓曹操在北方取得優勢的官渡之戰,發生於漢獻帝建安五年西元200年,曹操當時45歲,謀士郭嘉30歲,關羽40歲,劉備39歲,諸葛亮19歲。(所以桃園三結義的年紀可能有點問題..或許劉備謊報年齡,騙關羽叫大哥!!)

奠定三國分立局勢的赤壁之戰發生於西元208年,曹操已經53歲(這個告訴我們體測很重要,落跑時很有用!),孫權才26歲,劉備47歲,諸葛亮27歲。

三國中主要的歷史人物的平均壽命是56.41歲,但是只有百分之44.7的武將可以活超過平均壽命,不過一旦撐過60歲還沒死,則相對高壽(有百分之10可以活到74歲,百分之11可以活到79歲)。

所以三國時代的老人福利還不錯...(前提是不要先掛掉)

如果以三個國家的君主與其他文臣、武將分群來看,各國君主的平均壽命是53.8歲,低於平均壽命大約3歲。所以當老大的確比較命苦,而且是高風險職業(各國只有一個君主孫權壽命達到70歲)。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1 04:02
在美國宣布5月2日對伊朗最嚴厲制裁大限到期前,路透社報導,伊朗已經宣布將無視美國制裁,繼續出口石油。

對於國際衝突有理解的朋友應該能理解,所有的制裁,不論是軍事、經濟或外交,在宣布制裁措施的同時,就必須準備對應執行制裁的力量,例如美國在制裁北韓的行動上,就動用了駐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

因為沒有準備力量而無法履行的制裁,就等同沒有制裁。

目前美國為貫徹對伊朗的制裁措施,正在中東地區集結波斯灣戰爭以來最龐大的軍力。

備而不用或震攝伊朗,取決於未來幾日的變化。

目前伊朗的態度並沒有軟化,而美國正逐漸將經濟壓力轉化為軍事行動,雙方能不能找到一個談判的空間或是一不小心擦槍走火,都有可能牽動整個國際局勢的發展。

美國、以色列、阿拉伯聯盟,伊朗、俄羅斯、歐洲,幾乎主要的陣營都或多或少的捲入在其中。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 01:33
石油七姐妹的秘密

七姊妹(The Seven Sisters),指的是標準石油於1906年被美國法院判決應分割成二十家公司之後,所形成的三家較大的石油公司與另外四家石油公司所組成的壟斷全球石油供應的企業聯盟。1950到1960年間,此聯盟曾大舉於中東鑽油,但1970年代之後,因為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功,此聯盟對於全球石油產業的主導能力才逐漸減弱。

https://jackwaver.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2.html?m=1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 02:45
思考了一天,最後才決定寫下這篇自己想法。我猶豫的原因是不想要在委內瑞拉這個悲傷的故事上在多添些局外人的話語,但是看到整個局勢的發展,又想要為這個國家的悲劇紀錄些甚麼...

https://jackwaver.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42.html?m=1


凝視、閱微而廣聞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 這裡是我的筆記
搜尋
首頁
MAY
1
[國際]委內瑞拉 - 瓜伊多慘白的軍事政變
我們很難想像,一個自己宣稱是總統的領導人會走上街頭,呼籲支持者以軍事政變的方式來奪取政權,而這種詭異的情況正在委內瑞拉上演。

如果我們從政治架構上來觀察,瓜伊多之所以敢宣布自己是委內瑞拉總統,是基於目前委內瑞拉支持他的民眾遠遠超過現任總統馬杜洛的這個假定上,而美國與其他中南美洲國家也相信這點,也正因如此,所以瓜伊多在未經過合法的程序下宣布自己才是委內瑞拉的領導人,但是這馬上面臨一個國家政治體制上的矛盾 - 公權力行使與授權。

當一個國家出現二個總統時,那麼公務機關或執行公權力的人員究竟應該聽從誰的命令?

這種事情可大可小...

小到你的停車費要交給誰,大到國際場合究竟該怎麼稱呼,甚至是名片要印什麼,都會有困難。

瓜伊多能不能任命官員?

能,而且也嘗試過了。

馬杜洛能不能繼續發號施令?

能,而且持續在這麼做。

那麼這個國家到現在沒有精神分裂,也只能說委內瑞拉人民的樂天知命或是善良才讓這個國家沒有陷入全面的崩潰與失控。

瓜伊多號召支持者,鼓動軍人拿武器推翻政府,但是我們從這段衛報的影片中看到的不是一呼百諾,也不是到處焚燒攻擊政府或私人的財產,真的要比擬的話...委內瑞拉這場"軍事政變",甚至比巴黎的黃背心還要守秩序。



西方的媒體盡可能地想要捕捉衝突的畫面,但是既沒有烏克蘭當年革命時的激情,也沒有中東茉莉花革命時的人潮與暴力。

這一切都顯得太不真實。

如果瓜伊多能號召或動員的支持者只有這樣的能量,那麼形勢對他來說,只會越來越緊俏,而不會越來越好。

委內瑞拉到目前為止依然沒有全面崩潰,歷經這麼多動盪後還是維持基本的社會秩序,這就足以證明瓜伊多的支持者並不如他所宣稱的那般毫無保留的支持他,甚至當初投票給他的委國人民到現在,還有多少人支持他都還在未定之天。

顯然的,瓜伊多低估了委內瑞拉人民對於美國的反感,更高估了自己在顛覆政權上所能掀起風行景從的能力...

如果流淚可以解決國家的悲劇,那麼事情就會好辦多了,只需要催淚瓦斯就能辦到。但是如果國家的悲劇是基於大國的利益,那麼遠在幾千公里外的外國政府,就沒有那麼好商量,沒有留足夠的血之前,悲劇是沒有辦法結束的。
張貼時間:1 hour ago,張貼者:邱世卿 (Jack Chiu)
標籤: 國際

0  新增留言

載入中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 19:53
https://m.dw.com/en/germany-no-e ... i0i6fAx5yle_sam9iG8


我前面從網誌轉了一篇從維基解密洩露出來有關CIA所使用的惡意程式控制系統  Hive 的故事。

其實故事還有後續...

不久之後在華爾街日報在其報導中提及防毒軟體卡巴斯基可能被俄羅斯政府用來作為間諜工具後,美國聯邦政府以資安疑慮全面封殺卡巴斯基(就跟封殺中國資訊通訊產品相同的理由),各政府部門不得採購以及使用卡巴斯基相關產品。

一夕之間,一件尷尬的洩密事件卻變成絞殺卡巴斯基的工具,因為Hive 的設計者在裡面用了一張偽冒的卡巴斯基實驗室簽章,這個簽章就成為美國政府的證據。

正當美國全面圍剿卡巴斯基之際,這篇德國之聲的報導,卻持不同的看法,報導引述德國政府的資安官員的話-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卡巴斯基與間諜行為的關係。

這個事件是個典型的例子。

我在臉書上一直告訴大家一個觀念 - 國際關係與大國利益的對抗是上層結構,在這個結構下才衍生出目前我們看到的外交、軍事以及經濟貿易的關係。

我們常常在不自覺中受到這些深藏在背後角力的影響,不論是你的食、衣、住、行、娛樂,甚至你看到的復仇者聯盟,你聽到的新聞主播下意識的用語。

委內瑞拉的局勢、北韓核子問題、台灣與對岸的戰爭與和平...

身在局中的人是無奈的,只有當你可以弄清楚上層結構的變化,並且能看到綿密交織中的缺口,你才能夠趨吉避凶,掌握自己的命運。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3 10:34
馬克思說:

「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沒有人性世界裡的人性,是沒有靈魂處境裡的靈魂。它是人民的鴉片。」

對於未來的不安與焦慮,人心所投射出來的不僅僅是宗教,在政治領域也有類似的扭曲。這種對人性扭曲的意識,可以是某一種狂熱的政治主張或政治信仰,也可以是某一種以相似理念凝聚的團體。

一群在內心有著相同想像的人,在相同悲戚刻意放大下的共鳴,政治不止是春藥,她也是鴉片。

如果我們把宗教儀式當成是一種安撫人心,治療創傷的過程,所以一到選舉,候選人無不急著與宗教攀上關係,因為二者有同樣的不安,也有同樣的堅定。

每個人都希望,或是讓別人希望自己是天命之子,是受祝福的,是眾望所歸,是希臘神話當中的Morpheus。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3 19:06
愛爾蘭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曾經說過: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王爾德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而我也不認為韓國瑜的征服宇宙這句話有甚麼問題。

就像你無法跟盲人介紹剛初生嬰兒來到人世間時,臉龐上充滿希望的光輝,也沒有辦法告訴他們接近生命終點時,死亡、腐爛與陳舊的氣息看起來長得像甚麼。

1962年9月12日,約翰.甘迺迪總統在Rice大學發表演講時說道:「我們選擇在這十年內登陸月球並完成其他的事,不是因為他們很簡單,而是因為他們很艱難,…因為我們願意接受這項挑戰,我們不願延期,一心戰勝這次挑戰」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because that goal will serve to organize and measure the best of our energies and skills, because that challenge is one that we are willing to accept, one we are unwilling to postpone, and one which we intend to win, and the others, too

月球計畫對於美國來說,不是僅僅登月而已,而是向全世界證明 - 美國確實是一個年輕的國家,活力十足,隨時準備面對挑戰。

但,夏蟲不足語冰。

征服宇宙,恰恰是我覺得韓國瑜與台灣當下其他政治人物不同的地方。

你可以說他癡傻,但王爾德、甘迺迪、康德...這些為人類開啟新視野的人們,卻都有著相同的癡傻。

不管支持或是討厭,愛與憎可以有各種理由,但是推託給太多奇怪的因素,本身就很奇怪,而這就是大多數人的現況。

全文摘自我的網誌(https://jackwaver.blogspot.com/)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12 20:50
繼上週失敗的政變之後,昨天自稱是委內瑞拉總統的瓜伊多繼續走上街頭呼籲支持他的群眾繼續與政府對抗。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瓜伊多對支持者的演說中,他告訴群眾,他已經命令駐華盛頓的大使與美國南方司令部 (USSOUTHCOM)建立聯絡管道,他希望美國能以軍力支持他推翻掌握政權的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政權。

在上週政變的嘗試失敗後,瓜伊多與背後支持他的外國勢力未來能有的選項就越來越少。毫無疑問的,他們目前唯一的希望就只能寄託在美國動用武力干預,至於會犧牲多少人,或是造成國家多大的傷害,似乎不在他們的考量之列。

如果我們根據推翻政權101的進程,當經濟制裁,國內製造分裂、混亂,甚至是宣稱推動軍事政變,委內瑞拉的馬杜洛政府應該早已忍受不住,實施戒嚴或是動手逮捕以瓜伊多為首的反對派活躍人士,但是馬杜洛政權在接受俄羅斯的政治建議之後,完全以冷處理的方式消耗瓜伊多以及外國勢力的時間以及資源。

這是一個相當聰明的策略,讓美國沒有任何合理化出動軍隊的藉口。

委內瑞拉的反對派也不是鐵板一塊,隨著時間以及耐心的消失,美國人會犯更多的錯,瓜伊多也是。

當街頭上支持的群眾越來越少,而原本同情瓜伊多處境的軍隊為了抵抗美國入侵而堅定地站在馬杜洛陣營,這不是瓜伊多還是馬杜洛哪一個人更適合成為委內瑞拉的領導人的問題,這是一個南美洲長久以來抵抗美國帝國主義的延續。

俄羅斯、中國當然是支撐馬杜洛的外國力量,同樣的巴西、美國又何嘗不是瓜伊多背後的推手。

但是外國勢力終究是外國,真正決定委內瑞拉命運的,還是委內瑞拉的人民,而從這幾周支持瓜伊多群眾力量的消退,就可以觀察到時間並不在瓜伊多這邊,這也是瓜伊多在此時亟須美國動用軍隊介入的主要原因。

一個願意不惜代價,引發戰火燒向自己同胞的政治人物,我不知道他口中委內瑞拉的美好未來是否能實現,但是我能肯定的是,委內瑞拉一旦發生與美國的戰爭,街頭上缺的不會是食物、水電,而是屍袋。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15 21:38
有人問過我,為什麼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會忽然急轉直下? 為什麼美國會選擇在這個時間以貿易戰為武器打擊中國的經濟發展?

我一直在我的臉書上強調,這些決定都不僅僅來自川普的想法,而是近年來在美國社會中,一股隱隱發酵的另類右翼運動。

要正確的理解這股湧動的思潮,以及在美國社會中正在激烈碰撞發酵的想法,首先我們得聽得懂掩蓋在一層一層政治語言包裝下,這一群不斷增加的另類右翼力量是如何看待世界。

根據維基百科

史蒂芬·凱文·「史蒂夫」·班農(英語:Stephen Kevin "Steve" Bannon;1953年11月27日-)是美國的一位媒體人,曾任白宮首席策略師兼美國總統顧問。

他曾在美軍服役七年,並曾在高盛等企業服務。他和另類右派(alt-right)思潮有著緊密的關係,被認為在另類右派思潮在美國的普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班農是目前美國另類右翼力量的旗手,但般農本身並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這種思維正在不斷深化與擴大。

就如同不同的時光在奇異的時間點交會,如果我們夠細心的話,我們可以發現這股新興右翼力量的崛起道路,與1924年德國的情境非常接近,而當年德國的那股浪潮,最後催生了希特勒以及他的納粹主義。

納粹主義先挑選了波蘭,然後是法國,在來是俄羅斯,最後是猶太人....

以神為名,右翼團體是不能沒有敵人的。

對於世界上其他的國家來說,中國只不過是這股力量目前選中的一個目標,如果中國倒下,接下來還有俄羅斯、歐盟以及伊斯蘭國家。

就如同班農在影片所說的,而這只是這一波轉折的起點而已...

全文(https://jackwaver.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52.html)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19 22:38
在FAA 發布飛航安全通告之後,波斯灣上空空域的民航機變得井然有序,大家都乖乖地貼著西岸走,盡量不要越線!!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1 00:13
這是一篇去年12月寫的文章,在當時就已經預見了現在的氛圍,所以我覺得還是有一些參考價值,因此就再發一次...(其實是想偷懶)

從「華為公主被捕」到「開放天空飛行」

「華為公主被捕」是指上周六,科技大廠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因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令,在加拿大過境時被加拿大當局逮捕,美國正尋求引渡她到美國接受審判。

「開放天空飛行」則是美國五角大廈天發布新聞表示,應烏克蘭要求下,美國將派遣一架沒有武裝、機上載著國際觀察員的偵察機飛越烏克蘭領空執行任務,目的是顯示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

五角大廈在聲明中稱,「這是基於《開放天空條約》(Open Skies Treaty)下的一次「特殊」航行。這次飛行的時機旨在重申美國對烏克蘭和其他盟國的承諾,俄羅斯無端攻擊克赤海峽附近的烏克蘭船艦,是越來越具挑釁性和危險性活動的一種危險升級。美國尋求與俄羅斯建立更好的關係,但其在烏克蘭和其他地區的地方繼續採取非法及破壞穩定的行動時,這種情況將不會發生。」

同一時間,長期以來一直是凝聚歐盟重大力量的德國總理將於今日卸下職務,德國執政的基民黨大會將聚集1001名黨代表,投票選出下一任黨魁,正式結束梅克爾時代。未來不論是誰當選基民黨黨魁,毫無意外的,德國的對外政策勢必會由大幅調整,不會延續梅克爾主政時期的方向。

這是一個各國結盟關係開始像逐漸碎裂的冰層,板塊不斷在向外飄移過程中互相碰撞的年代。

大家都知道,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大戰只是煙霧,美國真正的動機並不是貿易上的衝突或是持續增加的貿易逆差,當美國總統在遞交給美國國會的報告中以"對手"稱呼中國時,這就不僅僅是政治語彙,而是一個開關。國會文件是美國最上層的政治指示,她真實的意義是賦予所有聯邦內包含軍事、外交、經濟、內政甚至是學術針對對抗中國的所有作為的合理化,一如同一份文件中對俄羅斯的定位一般。

在國際對抗中,委曲總是不能求全的。

美國今日的強大,根源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處於世界上領導民主自由陣營對抗共產主義的位置。這個地位並不是投票選出來的,而是當時戰爭結束後的特殊環境,相同的蘇聯與中國亦然。

米格爾·德·塞萬提斯在其著名的小說《唐吉訶德》中寫道:“恐懼使你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恐懼產生的效果之一就是擾亂人的感官,混淆真相。”

對一些美國政治菁英來說,失去世界主導地位就是一種內心深沉的恐懼。

這個恐懼透過語言、媒體以及各種書籍、論壇與會議不斷向外輻射、流動,最後在美國各種不同的社會階層間形成一種新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型態揉合了國內種種不滿與內部階級與種族的衝突,最後混合成一個讓美國再度偉大的概念。

然而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國家,從來不會是誕生於對抗,而是來自於包容。

所以當美國總統川普在為共和黨同黨參議員造勢大會上說:"中國偷走了我們的工作,偷走我們的技術。" ,台下的聽眾就會齊聲吶喊表示支持。

同一時間,美國民主黨還在為了通俄門而不斷威脅美國人民,俄羅斯是我們的敵人,但是我們卻有一個對俄羅斯軟弱的總統。

若要說美國國內對於世界看法的最大公約數,現在無疑就是對於中國與俄羅斯的懷疑。

荒謬的是,如果你把時間倒回當年德國納粹黨上台前,他們形塑猶太人與法國人的過程,與現在美國正在對俄羅斯與中國進行的"負面品牌" 行銷方式幾乎一模一樣。

敵人究竟在哪裡?

對旁人來說,唐吉訶德身披盔甲,手上的長槍直挺挺衝殺的目標是羊群,但是唐吉訶德自己認為那是一群惡龍、異族武士、罪犯,是威脅整個世界的敵人,但..那僅僅是一群羊啊。儘管忠心耿耿的隨從桑喬這樣提醒,可是唐吉訶德並不在乎。

因為他不能在乎。一但醒了,唐吉訶德也就隨著消失了。

當中國公民孟晚舟因為涉嫌違反美國的國內法而在境外遭到加拿大警察逮捕,當美國決定派遣軍機飛越烏克蘭領空介入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時,這些動作都釋放了一種明顯而強烈的信號 - 美國是不會甘願地放棄世界獨大的地位。

孟晚舟個人或是這架美國軍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們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就像是前路危險的警告標誌上,漆塗著鮮明的紅黃色,傳遞是危險的訊號。

有如唐吉訶德般,美國是一個不能沒有危險與敵人的國家。

對於美國的動作,俄羅斯的選擇比較容易預測,因為在大國對抗的策略上,普丁已經是大師的等級,但是中國呢?

在累積近二十年經濟與科技瘋狂成長的過程後,中國依然沒有自信,最簡單的證據是對於網路與輿論的隔離與封鎖。在世界挑戰的面前,中國人不相信別人,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百年來的積弱,迫於生存的壓力讓中國人鮮少真正能沉澱下來思索 - 中國為什麼存在?

就我個人的看法來說,美國與中國的對抗已經勢不可免,一昧的以空間換取時間也未必能如中國所願。孟子說:「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與美國的外交基調勢必改變,國內的政治與開放也必須推動,這將會是中國邁往下一個階段的契機。

這世界沒有永遠的帝國。

利用一個外在的敵人來改造自己,這是過往美國在與蘇聯對抗的氛圍下,持續凝聚國內共識,科技與文明不斷強大的方式。

俄羅斯總統普丁正在利用西方世界與俄羅斯的衝突來尋求俄羅斯的未來以及獲取俄羅斯的最大利益,在這方面中國顯得更為猶豫並恐懼與西方世界的衝突,然而退讓並不會改變美國對於壓制中國的期望。

世界從單極走向多極不會是條平穩發展的道路,沒有國家願意將自己的利益拱手讓人,也沒有國家可以平白無故地在多邊對抗下獲得利益,2019年將會是充滿選擇的一年,不論是國家領導人或是跨國企業的投資人,當板塊在移動時,你有很多選擇可以決定要跳到哪一個板塊上,但是會不會在這個過程中被夾在中間擠壓,就非常需要智慧與謹慎的眼光。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1 09:37
華為被制裁是一個轉折點,若說在前一階段的美中貿易戰中,中國內部還有主戰、主和的爭論,那麼在川普簽署制裁的行政命令後,中國現在只會剩下主戰派的聲音。

當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擴大到各自的情緒動員之後,在鷹派力量抬頭的影響下,台海的穩定便很容易成為雙方角力與操作的籌碼。

就像走在鋼索上,如何在美國與中國的衝突中間,維持平衡與穩定關係,就成了台灣現在最重要的挑戰。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1 10:30
關於情報與政策指導

首先我想為大家建立一個概念,對於一個國家的政策形成與指導,通常都是建立在對於對手有充足的資訊掌握上,而這些資訊單單依賴媒體的傳播是不夠的,而是必須透過足夠可靠的消息來源或是情報蒐集來獲得。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全面建立與美國的關係,在這段幾十年的時間裡,大量的留學生、官員到美國就學,美國也有大量的企業與公民在中國經商,就學,雙方有數不清的綿密關係,同時也造就了一個目前世界大國競爭中最特別的關係,既合作又競爭,是合作夥伴卻又在某些領域成為競爭對手。

可想而知,美國對於中國的情報工作是不會鬆懈,同樣的中國對於美國政府的內部運作也所知甚詳,過去幾十年雙方的關係就是在這種奇特的情況下彼此演化出某一種各自的最大利益。

川普上任之後,這種共生關係逐漸被打破,但是情報工作並沒有。

許多人可能會誤以為,中國政府從中興事件才開始警覺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會逐漸走下坡,但是我猜測..更大的可能是中國在更早之前就已經掌握了美國會打貿易戰的訊息,只是還無法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因此只能嘗試以貿易紛爭的方式解決彼此的歧見。

人類的思考是有慣性的

即使在情報已經顯示,美國的真實目標為何的情況下,持正反二種不同態度的人們還是會從各自的角度去思考,去辯護自己的想法,畢竟接受一個與過往幾十年習慣相反的結論並不容易。

凝聚共識最快的方式就是共同面對危機

若說上週華為事件給了中國一記警鐘,就是對於情報的解讀不再有爭論,而中南海的最後一絲猶豫也消逝了,以主和派的全面退卻告終。

研究戰爭的人都知道,決定戰爭結果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戰爭前的準備與動員階段是最重要的,當中國的政策指導形成之後,宣傳與精神動員馬上展開。這個舉動不僅僅是為了國內的民心士氣,更重要的是,透過在中國的情報管道,北京可以非常確定華府在當天就會收到這個訊息。

雙方關係走到這裡,已經不容回頭。

川普公開說,他希望下個月G20與習近平會面,能夠為美中的貿易戰找到一個解決的方案。

我覺得這是說給媒體與美國資本市場聽的,在彼此都有加深、加大貿易戰爭的意願與策略下,如果沒有劇烈的衝突,二人在G20能得到多少共識,我是抱持很悲觀的態度。

上甘嶺是一個密碼

他告訴美國,也告訴所有涉入這場貿易戰爭的人,中國已經做好經濟受到嚴重傷害的準備,而美國最好也要有相同的心態。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1 22:07
本帖最后由 indy 于 2019-5-21 22:10 编辑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雙城記》: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it was the age of wisdom,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we had nothing before us,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the period was so.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for good or for evil,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但人們面前也一無所有;

人們正在直登天堂,同時人們也在直落地獄。

簡而言之,那時候跟現在非常相像,若說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來形容它,那麼說它好的,是最高級;說它不好的,也會是最高級。

by 狄更斯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2 18:59
美國CNBC 新聞網引述消息來源報導,土耳其必須在二周內取消向俄羅斯採購S400 防空飛彈的合約,改向美國雷神公司採購愛國者飛彈,否則就必須面對美國嚴厲的懲罰。

目前已知美國可能的決定是擱置土耳其原本向美國採購100架F-35戰鬥機的許可,其他附帶制裁還在研議中。
作者: 凡卡    时间: 2019-5-22 19:20
indy 发表于 2019-4-27 04:17
到了我這個年紀,如果還相信一個人選上總統,就能改變一整個國家,那不是那一個人的錯,而是我自己笨... ...

其实川普做到了,他真的改变了美国。。。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2 19:39
什麼叫做重災區..這個才是重災區

繼華為被納入實體清單導致股價下跌後,今天美國聯邦法院裁定,高通違反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s)。

高通股價應聲直接下跌11.25%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一切該怎麼說呢...美國離G又更遠了。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4 00:24
昨天用謝安在晉朝南遷,符堅大軍南下風雨飄搖之際用的策略:

「鎮以和靖,御以長算,不存小察,宏以大綱。」

來推演中國的最佳策略。

戰爭策略對於攻勢與守勢的一方是公平但不對等的,所以英國的戰略大師李德哈特以西洋軍事史上的三十場戰爭,二百八十多個戰役的研究為例,歸結出間接路線是最有希望且最經濟的戰略形式,這也是他畢生所提倡的戰略觀念。

我之前在臉書上提過,俄羅斯總統普丁對於美國以及歐洲圍堵的戰略很簡單:

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一件也不要多作,讓對手不開心的事情,一件也不要少作。

對抗不是只有一種形式,尤其是大國對抗。

美國看似很強大,但是美國也很脆弱,只要能看到美國最大的弱點,而且是無法補救的弱點,就能夠避實擊虛,至少能壓制住美國的攻勢。

我看到了,普丁也看到了,我不知道習近平是不是有看到。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4 00:26
二則新聞一起看

川普:取消加州高鐵10億美元聯邦撥款,加州政府向法院提出對美國聯邦政府的控告。

美國聯邦鐵路局昨日宣佈取消計劃用於加州修建高鐵建設的一筆10億美元資金。

美國國會於2009年批准這筆款項,用以修建一條連接南北加州的高速鐵路。但川普政府認爲加州工程過於緩慢,川普本人曾多次發文抨擊這個項目,稱它爲“綠色災難”。

加州州長紐森稱聯邦政府此舉是在報復加州反對總統此前的移民政策,並表示加州將上訴阻止取消撥款。

第二則是五角大廈宣布,將支出11.3億美元向塞考斯基公司採購12架CH-53K「種馬王」重型運輸直升機,未來將由陸戰隊使用這批直升機。

不願意幫加州建高鐵,卻可以花錢買預算嚴重超支的直升機,這就是美國現在的問題。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4 02:52
軍工複合體,全面啟動中

五角大廈今天傳出消息,美國中央司令部日前已經向國防部提出額外增兵5000名部隊的需求,目前五角大廈正在評估此項請求。

如果加上二棲登陸艦上原本1000名海軍陸戰隊,美國在波斯灣的地面部隊將會達到6000名的規模,離原本戰爭計畫12萬名的規模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預測:
美伊開戰,卡達很慘....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4 19:38
快報,英國首相梅伊下台:

以下是下台演說全文(引自路透社)

“Ever since I first stepped through the door behind me as Prime Minister, I have striven to make the United Kingdom a country that works not just for a privileged few, but for everyone.

“And to honor the result of the EU referendum. Back in 2016, we gave the British people a choice. Against all predictions, the British people voted to leave the European Union.

“I feel as certain today as I did three years ago that in a democracy, if you give people a choice you have a duty to implement what they decide. I have done my best to do that.

“I negotiated the terms of our exit and a new relationship with our closest neighbors that protects jobs, our security and our Union.

“I have done everything I can to convince MPs to back that deal. Sadly, I have not been able to do so. I tried three times. I believe it was right to persevere, even when the odds against success seemed high.

“But it is now clear to me that it is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 for a new Prime Minister to lead that effort.

“So I am today announcing that I will resign as leader of the 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 on Friday 7 June so that a successor can be chosen.

“I have agreed with the Party Chairman and with the Chairman of the 1922 Committee that the process for electing a new leader should begin in the following week.

“I have kept Her Majesty the Queen fully informed of my intentions, and I will continue to serve as her Prime Minister until the process has concluded.

“It is, and will always remain, a matter of deep regret to me that I have not been able to deliver Brexit. It will be for my successor to seek a way forward that honors the result of the referendum.

“To succeed, he or she will have to find consensus in Parliament where I have not. Such a consensus can only be reached if those on all sides of the debate are willing to compromise.

“For many years the great humanitarian Sir Nicholas Winton – who saved the lives of hundreds of children by arranging their evacuation from Nazi-occupied Czechoslovakia through the Kindertransport – was my constituent in Maidenhead.

“At another time of political controversy, a few years before his death, he took me to one side at a local event and gave me a piece of advice.

“He said, ‘Never forget that compromise is not a dirty word. Life depends on compromise’. He was right.

“As we strive to find the compromises we need in our politics – whether to deliver Brexit, or to restore devolved government in Northern Ireland – we must remember what brought us here.

“Because the referendum was not just a call to leave the EU but for profound change in our country. A call to make the United Kingdom a country that truly works for everyone. I am proud of the progress we have made over the last three years.

“We have completed the work that David Cameron and George Osborne started: the deficit is almost eliminated, our national debt is falling and we are bringing an end to austerity.

“My focus has been on ensuring that the good jobs of the future will be created in communities across the whole country, not just in London and the South East, through our Modern Industrial Strategy.

“We have helped more people than ever enjoy the security of a job. We are building more homes and helping first-time buyers onto the housing ladder - so young people can enjoy the opportunities their parents did.

“And we are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eliminating plastic waste,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and improving air quality.

“This is what a decent, moderate and patriotic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on the common ground of British politics, can achieve - even as we tackle the biggest peacetime challenge any government has faced.

“I know that the Conservative Party can renew itself in the years ahead. That we can deliver Brexit and serve the British people with policies inspired by our values: security; freedom; opportunity.

“Those values have guided me throughout my career.

“But the unique privilege of this office is to use this platform to give a voice to the voiceless, to fight the burning injustices that still scar our society.

“That is why I put proper funding for mental health at the heart of our NHS long-term plan. It is why I am ending the postcode lottery for survivors of domestic abuse.

“It is why the Race Disparity Audit and gender pay reporting are shining a light on inequality, so it has nowhere to hide.

“And that is why I set up the independent public inquiry into the tragedy at Grenfell Tower – to search for the truth, so nothing like it can ever happen again, and so the people who lost their lives that night are never forgotten.

“Because this country is a Union. Not just a family of four nations. But a union of people – all of us. Whatever our background, the color of our skin, or who we love. We stand together. And together we have a great future.

“Our politics may be under strain, but there is so much that is good about this country. So much to be proud of. So much to be optimistic about.

“I will shortly leave the job that it has been the honor of my life to hold – the second female Prime Minister but certainly not the last.

“I do so with no ill-will, but with enormous and enduring gratitude to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erve the country I love.”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4 20:08
只要是戰爭,對於分析者而言,都涉及到戰爭模型的問題,只有先找到正確的對抗模型,才能從中詳細地評估利害、得失,從而找出最佳化的策略。

有專家說,美國與中國這一場貿易戰爭,除了雙方的貿易衝突之外,也是對高科技領域優勢的爭奪,但...開打後中國討論的是晶片與軟體的自力更生,美國討論的是卻是補貼大豆...

這就衍生出一種很有趣也很特別的觀點。

美國或是大眾都認為對中國的打擊,主要是針對其經濟上的增長或是對高科技發展的掌握能力,而這些打擊必然會重創中國的實力。

但顯然的中國在對美國的反擊作為上似乎另有打算,採取的是選定目標的不對稱還擊,而且到目前為止,我必須說,中國所採取的策略是符合兵法上的原則 - 不要在戰爭初期,就與對手的主力在正面決戰。

打贏了,你也脆弱。

打輸了,你更脆弱。

撐住第一波攻勢之後,再徐徐圖之。

要打,要談也會更從容一些。

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宣布對於美國大豆農民的補貼就是效果。

既然是戰爭,我們如果試著用戰爭的角度去看美國與中國的攻、防交手,也可以印證戰爭策略上的一些原則。
作者: 鳕鱼邪恶    时间: 2019-5-24 23:36
本帖最后由 鳕鱼邪恶 于 2019-5-24 23:43 编辑

。。。。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5 01:27
鳕鱼邪恶 发表于 2019-5-24 23:36
。。。。


(删啥,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东东

邱氏世卿,台湾义士也。。。赫然想起倚天屠龙里面张无忌在少林后山救谢逊一战中一位神僧说过的话,神州大地草莽之间,奇人异士无数。。。。

个人感觉邱氏水平可能和河里本杰明差不多

非死不可
https://www.facebook.com/jack.waver

BLOG
https://jackwaver.blogspot.com/?view=classic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5 21:58
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我們在這個時代所面對的或是要對抗的是什麼。

1945年5月9日,一支蘇聯的部隊追擊德軍到了波蘭格但斯克附近,在一片林地裡發現了一座集中營 - Stutthof 集中營。

這座建立於1939年的集中營,也是同類型集中營在波蘭的第一座。在被蘇聯軍隊打開大門前,至少已經有8.5萬人在集中營里遇害。

8.5 萬人是什麼概念?

在六年裡,每一年不間斷的有1萬4000人死去,平均每一天在這個空間裡有39個人,包含老人,壯年、女人以及小孩吐出她們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口氣。

他們眼裡的世界是長的什麼樣呢?

這些死去的人,都是還未死去的人的摯愛,而不久之後,這些失去摯愛的人,也會死去。

集中營裡的慘狀與人體腐化的臭味,即使是最強悍的蘇聯士兵也掉下眼淚,但裡面的人卻早已習慣。

此後盟軍於於1946年4月25日和5月31日分別對集中營的指揮官約翰·保羅和5名女看守以及另外5人進行審判,最後他們都被判處死刑。

這五名女看守分別為珍妮.萬達.巴克曼,伊莉莎白.貝克爾,萬達.克拉夫,埃娃.帕拉迪斯和格爾達.斯坦霍夫。

直到最終這些被絞死的納粹看守都不承認自己有罪。

因為她們一直堅信她們做的是對的,即使是以極大的苦難施加在與她們一樣的無辜人類身上,甚至是奪走這麼多人的生命也是如此。

在這些人的意識裡,她們同樣有感知,有公平,有愛,也有正義,只是是完全以與我們不同的形式呈現罷了。

這些意識形態的影響是從周遭散發,由淺而深,每一天不斷的在影響妳對於事物與價值的判斷,而造成的效果就類似宗教的集體經驗或集體催眠。

如果妳會因為一句口號或是"辣台妹撿到槍"這種文青式的囈語而振奮或感動,那麼你很可能就是受到影響的高危險群。

因為這個年代,我們雖然因為通訊、社群軟體與臉書的便利,讓彼此看起來很近,但實際相距卻更遙遠。

人們更孤獨了。

因為孤獨,所以我們希望能相信甚麼,或是認同什麼,就算是在邏輯上明顯的謬誤,或是情感上川滿矛盾與衝突,只要相信,在社會的位置上就不再孤獨,這就夠了。

醞釀這五名5名女看守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經濟的崩潰與社會的瓦解,濃厚的挫折感與失意瀰漫在整個民族的每一個階層,甚至是每一個份子。

所以她們相信希特勒,也相信希特勒所描述的一切。

因為那使得她們不再孤孤單單的面對命運,也不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

與一股成形的扭曲意識辯論是毫無意義的,你所能做的,不是擊敗她,就是忍受她,然後看著他們的軀體一天一天的腐化...

拜網路所賜,這股扭曲的意識,正在世界各地,包含歐洲、美國,甚至台灣日漸茁壯。

這股扭曲的意識有許多人們喜愛卻不相同的名字。

人們喜歡她們。

而大多數人,還是不知道我們在這個時代所面對的或是要對抗的是什麼...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6 00:00
又是割韭菜時間...

這次G20 大概是近年來戲劇張力最高的一屆。

首先是不是會有川習會,還是場邊握握手,轉頭下重手,大家很快就會知道...

然後這次G20是在大阪,大阪是豐臣秀吉所建的城。因為豐臣秀吉當時出兵打朝鮮,所以這次南韓國內反對文在寅出席G20的聲浪很高,因為G20的事情,日本與南韓的外交部現在關係搞得很糟。

文在寅最近應該壓力很大。

穆迪老妖剛連任印度總理,川普馬上不熟也當作老朋友...我們有好武器,不買可惜喔!!

雖然電話中說美俄關係正常化,但是跟普丁講話最好不要超過10分鐘,免得CNN又照三餐罵。

算一算整個六月,普丁每個禮拜都要跟習近平見一次面,這關係比很多業務跑客戶還密切。

歐盟這次G20剛好歐洲議會正在選舉,本能寺起火,各國元首自顧都不暇了,叛變的叛變,下台的下台,應該沒甚麼人認真期待G20能有甚麼共識。

最尷尬的是日本,新天皇即位,第一個見的外國元首就是川普,吉不吉利...只有天知道。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6 06:18
這鍋總不能是華為揹吧

南韓爆發洩密疑雲...根據報導,稍早前南韓總統文在寅與美國總統川普之間的通話疑似遭到洩密,談話內容的細節被洩漏給反對黨的國會議員。

南韓總統辦公室對於談話內容遭洩密事件表示震怒,並要求疑似洩密的南韓外交部立刻啟動調查。

而周六因行程返回南韓的外交部長康京和表示,她必須為這起洩密事件承擔責任。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6 10:57
本帖最后由 indy 于 2019-5-26 11:00 编辑

由美國駐日大使威廉·海格提(William Hagerty) 策劃,由日本最具主導性的商業領袖組成歡迎美國總統到訪的餐會。


威廉·海格提出身商界,是川普2016年競選團隊的成員。


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場餐會參加的美方代表中,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海澤也在其中。


當年萊特海澤以貿易談判副代表的身分,迫使日本接受鋼鐵及汽車出口的限制,一直到廣場協議簽訂後的日圓大升值,導致1989年日本資產泡沫破滅,陷入長達20年的經濟衰退。


先不論川普對這些商業領袖的場面話如何,光是萊特海澤這次也陪同出席,這代表二層意義:


首先是美國不僅對中國施加貿易壓力,對於盟國日本也一樣,因此川普這趟訪日的行程除了G20 之外,也希望獲取日本在進口美國農產品上的大幅讓步,而這有助於抵消中國對於美國農產品的打擊。


其次是萊特海澤一直都是這一波美國與中國貿易戰的主戰派,基於川普可能與習近平在G20 中討論雙方貿易衝突的爭端,因此萊特海澤也就成為必定要出席的人物。


對於日本這麼重面子的國家來說,川普帶著萊特海澤一同出席歡迎會,本身就是某種程度上的屈辱,這也讓他們回想到當年美國壓力下的委曲與艱辛。


日本第一,已經消逝在風中。


現在的日本,能不能掙脫美國? 我想,這也是安倍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還給天皇一個正常的國家。

https://m.youtube.com/watch?v=DkzIe359y9k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6 21:59
"Evil is evil, lesser, greater, middling - makes no difference. The degree is arbitrary, the definition blurred. If I'm to choose between one evil and another, I'd rather not choose at all."

- 安傑·薩普科夫斯基 《巫師》

純然的邪惡不會在乎你的善誘與教化,你的慈悲,你的憐憫只是它們樂趣的一部分。它們對於人類的律法、秩序不會有絲毫的敬畏,它的獎賞是你眼裡的驚駭以及對於人類脆弱心智的冷笑。

一旦你害怕、退縮、畏懼,它們便贏了。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7 01:35
我一直很喜歡麻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經濟學教授Richard D. Wolff 談現今世界在資本主義無限擴張下的影響,他的觀點帶有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精準預測,同時也有其悲天憫人的情感。

這段視頻是 Richard D. Wolff 從美國總統川普施壓華為的事件,談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將力量從政治伸到商業的私領域後對所有美國企業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這些影響不一定是立即性的,但是長期累積下來,對於美國甚至是整個世界的經濟體系,將會帶來無法修復的傷害。

https://m.youtube.com/watch?v=TDHhUk-pAOw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7 12:59
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網站在今年3月30日的一篇報導中指出,象徵蘇聯時期在戰略核武軍備發展上的驕傲 - 颱風級戰略導彈核潛艇(Typhoon-class)在不久的未來,或許會浴火重生。

北約代號颱風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在蘇聯的正式名稱是941型(鯊魚)核動力巡洋潛艦,是蘇聯時期最大的戰略導彈核潛艇,也是目前為止,人類所建造過的最大的潛艇,由紅寶石設計局設計完成。

排水量達到驚人的2萬4500 噸。

2019年四月20日,俄羅斯塔斯社發布了一則由海軍上將Oleg Burtsev 宣布的訊息,他表示俄羅斯未來傾向將目前封存的二艘颱風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啟封,並且拆除原本的彈道飛彈發射彈井,改裝成至少可容納200枚,射程達2500 公里以上的3M14K 對地攻擊巡弋飛彈或3M-54 潛射式反艦巡弋飛彈。

作家湯姆克蘭西,在其著名的獵殺紅色十月的小說中,便是以這型傳奇的潛艇做為主角。

如果對比美國最大型的俄亥俄級核子動力潛艦,一艘俄亥俄級最多可以在其發射艙中裝載194枚戰斧巡弋飛彈。

“一艘美國的俄亥俄級潛艇可以攜帶154 枚巡弋飛彈,一艘中國的055 飛彈驅逐艦可以攜帶112 枚巡弋飛彈,而相比之下,俄羅斯最新的Project 22350 「戈爾什科夫」級飛彈巡防艦則僅僅能搭載16 枚 後續改良型也只能達到24 枚,這遠遠無法滿足作戰需求”,Burtsev 上將說。

然而俄羅斯目前遇到的問題是,從舊潛艇的船體改裝,其費用是不是會超過建造一艘新的?

在目前俄羅斯絕不打腫臉充胖子的務實國防政策下,審慎的評估就成了最後颱風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是否能浴火重生的主要關鍵,而這個關鍵更是由其搭載的3M-54 口徑(Klibr)潛射式巡弋飛彈決定。

俄羅斯在巡弋飛彈這個彈種的發展上,起步較美國晚,之後又遭遇蘇聯解體經濟崩潰,許多研發的工作也就停止下來,一直到2000年左右才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也因此一些蘇聯時期設計建造的水面艦艇以水下的潛艇,都沒有為發射巡弋飛彈預留空間...

全文(https://jackwaver.blogspot.com/2019/05/typhoon-class.html)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7 21:14
科技並沒有令社會的人民精神進步,反而讓社會文化倒退。

- 赫胥黎《美麗新世界》

在那個世界裡,人類已經把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奉為神明,並以他作為紀年單位,新世界的元年是從福特第一輛T型車上市的那一年開始算起。

在這個想像的未來新世界中,人類的人性泯滅,完全被理性與嚴密科學取代,在無法逃避的監控下,身分被註定、一生為奴隸的生物。

理想的狀態下,這世界的所有人都居住在一座座的城市裡。

這些城市人在還沒出生之前,就已經被劃分為「阿爾法(α)」、「貝塔(β)」、「伽瑪(γ)」、「德爾塔(δ)」、「愛普西隆(ε)」五個「種階層」。

在五個階層之下再予以正負細分階級。

阿爾法和貝塔是最高級,在「繁殖中心」孵化成為胚胎之前就被妥善保管,這些胚胎未來會被培養成為領導以及控制各個階層的大人物;伽瑪則是普通階層,相當於平民;德爾塔和愛普西隆身分最為低賤,只能成為供應體力以及勞動等工作,而且智力低下,尤其是許多愛普西隆只能簡單的說單音節的詞彙。

此外,那些非阿爾法或貝塔的受精卵在發育成為胚胎之前,就必須經過一種叫「波坎諾夫斯基程序」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盡可能的大規模複製,而胚胎在發育成為嬰兒的過程中,仍要經過一系列的殘酷「競爭」才能存活下來,用這種「出胎即殺」的方式保證世界的健康。

就算是誕生之後的嬰兒,仍然要接受嚴格的品質控制與修正,例如書中以電擊的方式懲罰接觸花朵的德爾塔、愛普西隆的嬰兒,以暴力洗腦的方式教育,書中的第五種階層嬰兒還要額外以人工的方式導致腦部缺氧,藉此把人變成痴呆,好使這批人終身無法思考,只能以勞力工作。

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天,管理人員用試管培植、條件制約(Conditioning)、催眠、睡眠療法、古典制約等科學方法,嚴格控制各階層中人類的喜好,好讓他們用最快樂的心情,去執行自己一生中已經被命定的消費模式、社會階層和社會崗位。

真正的統治者則高高在上,一邊嘲笑,一邊安穩地控制著處於制度內的所人。

嬰兒完全由試管培養、由實驗室中不斷的被傾倒出來,這個世界完全不需要書本、也不需要語言,而不須負責任的性愛成為人們麻痺自己的正當娛樂,一旦有情緒問題時則用「索麻」(soma,一種無副作用的迷幻劑)來麻痺自己,所謂的「家庭」、「愛情」、「父母」…都是上一個世界的歷史名詞,這個社會的共同箴言是「共有、統一、安定」。

《美麗新世界》中所描繪維持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協調方式,簡單來說即是基於社會消除個人想法,只要能徹底做到這點,也就無所謂協調,因為個人與社會兩者已然合而為一。

有別於舊世界大量的資源浪費與戰爭,這個新世界是基於最佳化來社會進行控制,最高的目標是社會安定。

而為了達成此目的就必須有完整的社會制度。

形成社會安定最基礎的方式是人口控制,使自然資源相對充裕而不虞匱乏。再來則是「先定」,即在「出生」之前便以各種人為介入並控制每一個胚胎的生理發展,乃至於影響其日後行為的心理變化。

嚴格的「先定」控制,在每一個人誕生之前就已經開始支配每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並搭配嚴格的階級制度,使不同階級的人在生物的生理層面上如外表(如身高、膚色等等)、對環境的適應(如愛普西隆特別適應高溫、粗活多的工作環境),乃至於智力皆有顯著不同,這也區別了每一種人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為整個社會安定提供穩定的基礎。

一旦胚胎出生之後,所有的階級都必需接受為社會制度和階級量身打造的制約,在不同的階級之間有相同的也有相異的制約。

相同的制約如對家庭制度的鄙視、對麻醉品蘇麻的重視和依賴、以及對於各種情感(愛情、友情、親情、對死亡的恐懼等等)和想法的排斥、對物慾以及消費的重視、對於自身社會價值的追求(齊一、共有、安定)等等;另外一方面各個階級還必須接受屬於各自階層的制約,這種制約主要是讓每一個個體能完全認同自己所屬的階級。

在這個美麗的新世界裡,為了安定社會,就必須消除個體性。

個體性的彰顯在於每一個個人的獨特性,具體來說就是情緒、情感和思考。為了消除這些個體產生的情感和情緒,除了先透過人工繁殖大量製造複製人以瓦解家庭關係外,也同時瓦解個體之間親情的連結,並且以強迫雜交來抑制任何兩個個體之間的情感,最後則是強制所有人不得獨處,不是在工作就是得娛樂,而且必須是團體性的娛樂,一方面以讓所有人保持愉快,另一方面也讓人沒有時間思考。

最後,這個新世界也不再有任何藝術、科學、歷史,這種能讓人觸發思考的創作。

人們被制約成一旦有個體的情緒,不管是疲勞、空虛或無聊等等,就立刻服用蘇麻,一種除了上癮之外沒有其他副作用的迷幻藥,或者說蘇麻上癮對於社會安定的幫助,使得它的成癮性在美麗新世界中也不算是副作用。

「文明社會」裡也沒有宗教,除了每週一次用來鞏固對於福特崇拜的團體禮拜。

我們或者可以說,在前面所述的這些控制幫助下,一個以福特為崇拜對象、圖騰的穩定社會就成形了,一個沒有任何負面情緒、思想,只有純粹享樂的社會。

這個社會是以建立單一性(identity)為基礎,個體的凝聚力、不同個體間的一體性(community),最後達到社會安定。

這樣的社會非常類似人類早期的原始部落,為了在殘酷的自然環境與掠食動物的威脅下生存,部落裡沒有個人,或說個人就是部落,部落就是個人。

from my blog (https://jackwaver.blogspot.com/2019/05/brave-new-world.html)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8 01:32
其實中國與俄羅斯,都應該感謝川普...

因為美國總統是川普,所以中國與俄羅斯都只要面對1/2 個美國就好。

全力支持川普2020 連任 !!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8 10:39
委內瑞拉危機 - Russia in US out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接見挪威代表,並討論在奧斯陸與瓜伊多的反對派談判細節。

由於美國在背後主導這一場委內瑞拉的政治危機,現任總統馬杜洛與自行宣布接掌政權的瓜伊多自從年初開始的鬥爭,導致委內瑞拉國內的情況日趨惡化,儘管有美國以及其他中南美洲國家支持,但是瓜伊多始終無法在俄羅斯與中國的支持下,在委內瑞拉國內取得推翻馬杜洛政權的機會,四月份失敗的軍事政變,更將反對派的正當性消耗殆盡。

為了解決僵局,部分委內瑞拉反對派人士找上挪威,希望由挪威出面促成馬杜洛與瓜伊多雙方能坐下來談判,並找出解決目前委內瑞拉政治僵局的辦法,而會談的地點就預定在奧斯陸。

瓜伊多陣營提奧斯陸會談,基本上避開了美國,但同時馬杜洛方面則堅持必須有俄羅斯代表加入會談。目前雙方的立場很明顯,瓜伊多陣營希望能平和地解決這場危機,但是馬杜洛陣營則希望以俄羅斯來抵銷美國政府在這個危機中的影響力。

無論談判是否能夠舉行,挪威代表會見馬杜洛的事件,代表了美國外交上繼放棄庫德族盟友退出敘利亞後的又一個挫敗。

當俄羅斯與中國願意支持馬杜洛時,真正的影響並不在於這二個國家實質上能提供委內瑞拉多少保障,而是因為俄羅斯與中國的支持,使得不喜歡瓜伊多以及美國的委內瑞拉人民以及軍人有了選擇的機會。

一但有選擇的機會,局勢就不再是一面倒的線性發展。

事實上,在人類歷史上大多數的扭轉趨勢的關鍵,並不再於實力強大的一方有多少絕對的優勢,而是實力明顯較弱的一方有了選擇的機會。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28 20:53
在這個號稱人類文明程度最高的年代,這世界,還是有人肉市場,待販售的年輕男性與女性,在這裡一一被買主挑選,然後被拍賣。因為他們必須把自己賣掉,才能付清罰款,才能離開拘留營。

然而離開,不代表他們可以獲得自由,因為他們是用販賣自己作為代價...

Victory 是一名來自奈及利亞的21歲年輕男子。

在他前往歐洲的路途上,他被賣到利比亞的奴隸市場。八個月之後,他想要付錢贖回自己,然而此刻,Victory被拘禁在利比亞的收容中心,等待著被遣返回奈及利亞。

這段影片是Victory的故事,也是成千上萬在利比亞奴隸市場的人的故事。

在CNN的採訪影片中,Victory告訴記者,如果你注意觀察待在這裡的人,他們身上跟我一樣有被電線或者是利器鞭打的傷疤,而像我們這樣的人,每天都有人死去。

死去的人的家屬也不會收到任何通知,更不會告知死因,他們就是這樣的死去...

格達費時期,由於利比亞豐富的石油資源,被聯合國視為中等以上收入的國家,甚至在八十年代,利比亞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全民享受極高的福利待遇,就連歐美百姓也眼紅。

利比亞以自己的方式發展自己帶有社會主義風格的經濟制度,也不斷改善國內的民生環境。

查德戰爭失敗後,利比亞就放棄擴張,也沒有想過要侵略任何一個國家,格達費也放棄了進行到一半的核子計畫。然而這些美好的一切都在2011年破滅。

2011年,以法國為首的北約聯合美國的軍事力量,悍然發動了利比亞戰爭。在戰爭起初,利比亞民眾大多支持格達費。如果不是以法國為首的北約戰機狂轟政府軍,支持並武裝利比亞的反對派,利比亞的反對派是無法在內戰中推翻格達費以及利比亞政府。

反對派勝利了,格達費被叛軍像一條老狗似的打死在沙漠中。

現實是殘酷的,反對派幫著北約把格達費趕下臺了。他們興高采烈慶祝格達費政權垮臺之後忽然發現:自己的國家已經被北約炸成廢墟,利比亞因為戰亂而殘破的經濟,使得國家必須不斷向外國乞討、舉債。

首先被賣出去的是國家的石油資產,那些抽取出來的石油,以及所換來的財富不再是利比亞國家和人民的財富,現在的利比亞政府,成為一個西方世界的魁儡政府,照顧的是石油公司的利益,而不是利比亞人民的利益。

奴隸市場只是一個縮影,現在有多少利比亞人悔不當初早已不重要,現在什麼也挽回不了。

在台灣,我們有許多人從小接受的都是西方的價值,小時候看的是迪士尼,長大後看的是美國隊長,在長期而不間斷的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的認為許多西方國家的戰爭都是正義,而這些國家的起心動念都是善意,都是為了保護弱者...

長大後,有能力看更多的書,閱讀更多資料之後,才發現當初錯的有多離譜。Victory的故事是殘酷的,在國家利益之前,有時候世界並沒有悲憫這種東西。

看到利比亞如此,那麼台灣呢?

(文中有關利比亞收入部分,引用自:https://eyeseenews.com/special-c ... nSeSoR1U7j7WtASw_hs)
作者: indy    时间: 2019-5-30 02:32
先聲明,本文引用自臉書以及網路上的資料,基本上這種資訊一定是匿名也無法查證的,就當作鄉野傳說好了....

美國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Fort Irwin & the National Training Center,縮寫為NTC),簡稱國家訓練中心,是美國陸軍最重要的實戰模擬訓練基地,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貝納迪諾縣巴斯托東北60公里處的沙漠裡。

這座實戰模擬訓練基地是美國陸軍第11裝甲騎兵團的駐地。第11裝甲騎兵團實際上是一個多兵種的重型旅級戰鬥單位(Brigade combat team),也是美國陸軍一個公開的假想敵作戰單位,通常在演習中扮演紅軍(敵軍)。

依照美國陸軍的訓練計劃,歐文堡一年中有10個月都必須要接訓來自不同師級或旅級的戰鬥單位,並且每個月都會有一次大型的綜合演練。

2017年1月,輪訓的是外號「北極狼 Arctic Wolves」的美國步兵第25師第一 Stryker 旅 (1st 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以下是當時一名臉書帳號是José 的參演士兵(可能是第11裝甲騎兵團紅軍的成員),將他所經歷,當時北極狼在美國歐文堡國家訓練中心的實況,發到"U.S Army W.T.F! moments" 的社群上,然後引起許多美軍的共鳴:

José 的貼文是按照時序發表的。

1月12日
1/25旅的一級士官長下令所有士兵能到營地附近的商店買吃的,然而他們自己卻跑到當地一個老同事的家裡去吃飯,還拍照上傳到他們自己的臉書上。

有人將該照片轉到1/25旅的臉書,接下來士兵們就在臉書上發表大量負面的回應,隨後他們刪掉了這張照片,並且把所有士兵的手機沒收掉,並且統一鎖起來保管,而這引起了更大的憤慨。

1月13日
正如我昨天所說的,1/25「北極狼」的士兵們因為手機事件,依然士氣低下。就在我昨天發布了吐槽的內容之後,該旅指揮部派出了一些人調查我的身分,並試圖找到我。

幸運的是,他們比邊境巡邏更容易躲過去。

一些「北極狼」旅部的長官決定在演習開始前搜刮一些啤酒來喝,而這對「北極狼」來說是非常壞的示範。

在真正進入訓練場地進行演習前,北極狼的士兵們就已經吃完了他們的口糧,當他們去找上級申請MRE(美國軍用即食口糧)時被告知,MRE只能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發放。

士兵們說,我們餓肚子難道不是緊急情況嗎?

1/25旅的軍官表示,根據規範,你們餓肚子確實不是緊急情況.....

續讀全文(https://jackwaver.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29.html)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