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与旅行
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 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母亲好奇地略一欠身,又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母亲说道:“一只麻雀,妈妈,一只麻雀!”接着用手指着麻雀,一字一句大声拼读:“摸—啊—麻!七—跃—雀!”。然后转过身,负气地盯着母亲。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母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母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 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他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 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母亲,深吻着她的面颊…… 原来,母亲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忆起往昔母子间的亲密,故意反复的提问。日记本中那位可爱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再追着妈妈问“那是什么”,却只是低头自顾看报,对于身边的母亲,不再关怀。往日的温馨已成追忆,眼前的他,仅仅被母亲问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烦。 这是一个令人反思的故事,不足五分钟,却浓缩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假如爱有长度,儿女对父母的爱,比起父母对儿女来说,相差几许? 21与4之间的差距,不是数字,而是难以言说的爱;是儿女穷尽一生也无法偿还的亏欠,那里面蕴含着太多牵挂;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伴随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始终如一;父母深挚的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毫无保留,毫无怨言,因为不求回报,才更加难以还清。 如果父母老了:不要责难他们大小便失禁弄脏了衣裤,他们也曾因此为你擦屎端尿。不要怪他们弯腰驼背脚步迟缓,他们也曾扶着你直起腰杆,蹒跚学步。不要嫌弃他们把饭菜与口水流在衣服上,他们也因此为你喂过饭。不要烦他们言语唠叨含混不清。因为你曾经的牙牙学语,叽叽喳喳,他们却当动听的歌来听。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爸妈,一定要健康幸福!
每晚100万人陪你阅读。
作者:喵姬
来源:我是喵姬(ID: woshimiaoji)
01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里,周国平说了这样一段话:
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
婚姻的困难在于,如何在同一个异性身上把三者统一起来,不让习以为常麻痹的诱惑和快乐,不让琐碎现实损害爱的激情和理想。
婚姻的困难在于,婚姻是一种社会组织,在本性上是要求稳定的,可是作为它的自然基础的性爱却天然地倾向于交易。
这里说出了为什么绝大多数婚姻都是不快乐的愿意: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满足另外一个人的三个人性追求,如果有,那也是极少的。
如果一个人在25岁的时候结婚,80岁死亡,按照婚姻的道德约束,这个人要压抑做人的天性55年。
基本不会有人能做到,所以基本不会有人能在婚姻里不出轨,只是看是精神还是肉体,视其情况的恶劣程度而已。
有人问:不忠诚的伴侣,那我要婚姻干嘛?
如果你想要婚姻,又想要舒服,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婚姻本身就不是一个舒服的状态,因为它需要束缚和压抑人的本性。
如果说结婚之前你一定要做好的准备是什么?那就是准备好以一个特别不舒服的姿势开始生活。
除非你能看透人性。
当一个人能看透人性的时候,在婚姻里就会轻松自在,人是身体的群居动物,但是却有着是向往自由的灵魂。
婚姻这种社会组织的行为,会把一个人的躯壳困住,同时很多人会认为:既是结婚,那么灵魂都是需要忠诚的。
你能用很多方法困住一个人的躯壳,但是永远无法绑住一个人的灵魂。
现在对于小三,或者男人出轨行为,很多人都会抱着一种愤恨的态度去谩骂,或者去责备。
当你为这些行为找到说辞的时候,所有人也会站过来把你也骂一顿。
我从不责备这些行为,因为知道我也是人,对方也是人,同样拥有人性,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的出轨,这都是一个人会做出来的事情。
而那些应该被责备的,是自己出轨还要伤害家庭稳定的人。
《奇葩说》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辩论:婚姻里开小差。
里面就说到了一个人性,没有人能时刻把感情放在一个人身上,哪怕对方是你丈夫,你也做不到。
不由自主你就会对某一个又帅又有品又温柔又绅士的男人分心。
从情感出小差这些微小的细节,你就能知道:出轨,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作为人的一种本能追求。
如果你娶(嫁)的是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除非对方不是人吧。
02
会有不出轨的人吗?
不会有绝对不出轨的人,但是会有绝对不肉体出轨的人。
有一位男性朋友跟我说过:“我就绝对不会出轨,因为太麻烦了,因为一时的身体愉快,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在男人的认知里:精神出轨不是出轨,肉体出轨才是出轨。
所以他们会有很多次的精神出轨,有婚姻有家庭的男人也会对某一个女生心生爱意,也会有各种幻想(男人的幻想多数是性)。
不选择肉体出轨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爱自己的妻子,或者对婚姻有多忠诚,而是基于不想处理可能发生的坏结果带来的麻烦事,所以选择忍耐和放弃。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在“宽松的婚姻”这一篇里,有一段话是这样的:
有一种观念认为,相爱的夫妇间必须绝对忠诚,对各自的行为乃至思想不得有丝毫隐瞒,否则便亵渎了纯洁的爱和神圣的婚姻。
一个人在有了足够的阅历后便会知道,这是一种多么幼稚的观念。
出轨,不代表不爱。
如果因为偶尔的出轨就放弃一个深爱你的人,是可惜的。
这时候肯定有人问:他出轨了,还算是爱吗?
人的情感是非常复杂而且抽象的,所以无法用理性,或者器械测试出来,但是最好的衡量工具就是:感觉。
一个人爱不爱你,你自己最清楚。
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会告诉你,对方是否真心待你。
如果一个人特别要求对方忠诚,这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是值得被保护的,因为人一旦知道了人的本性之后,就会对生活丧失热情。
单纯的可贵在于以为一切都是单一而且简单的,可人偏偏不是,人是复杂的,特别是情感。
人可以同时喜欢好几个人,而且是真心的。
关于人性在婚姻和爱里面的矛盾,周国平是这样说的:
如果你是一个通晓人类天性的智者,你又不会不对他(她)宽容。这是带着嫉妒的宽容,和带着宽容的嫉妒。二者互相约束,是的你的嫉妒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嫉妒,你的宽容也成为一种有尊严的宽容。
相爱者互补束缚对方,是他们对爱情有信心的表现。谁也不限制谁,到头来仍然是谁也离不开谁,这才是真爱。
03
把婚姻里的人比喻成“英雄”,丝毫没有嘲讽的意思,而是真正出于一种敬佩。
从1990年到2017年,中国女性的结婚年龄从21.4岁到了25.7岁,每年的结婚率逐年降低。
中国女人特别有本事,能赚钱、能养家、能照顾家庭、能生娃,是个全能手,相对于那些对婚姻望而却步,打死不愿入内的人,在婚姻里的人明显是比他们要成熟和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了现实却依然活下去。”
那些在婚姻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人”们,谁不知道“人性”这一点呢,都知道没有不出轨的伴侣,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这段婚姻,依然为对方付出,依然关爱。
很多已婚多年的人,都会自嘲:我有的不是爱人,而是亲人。
多年媳妇熬成亲。
有过增肌的人都知道这个过程的痛苦,要控制饮食,要大量锻炼,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极端,要重塑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当你成功的时候,整个人就换了一个身体。
婚姻也如此,它击破你所有美好的向往和憧憬,然后把最真实最丑陋的那一面展示给你,当你跨过去时,就能看到另一种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那是英雄才能到达的彼岸。
婚姻,是一个让你快速了解激情、性爱、人性和生活的课堂,它能让你快速成长,瞬间与普通人拉开距离。
对于这样的人,除了英雄,我找不到更好的词去认可他们的强大。
即使这一切可能都不是你自主意愿想得到的,但是这里你收获的,就是让你与常人不一样的强大内心和看清生活本质的本事。
一切都不难,一切也不复杂,当你了解了人心的所有套路、走向和习惯以后,其实也就是这样而已。
作者简介:喵姬,富书签约作者,写作里最会唱歌的,唱歌里最会写作的,身材微胖,思想积极向上,生活态度阳光灿烂,爱说爱笑爱唱爱跳,多篇文章被收进畅销书《绝不过低层次的人生》、《好好生活》,微博@喵姬爱唱歌,简书@喵姬,公众号:我是喵姬(ID:woshimiaoji),个人微信号:huanghuangmia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