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吱声
标题:
邱世卿
[打印本页]
作者:
indy
时间:
2019-4-2 10:18
标题:
邱世卿
因為有朋友好奇我正在寫的講義會用甚麼方式論述,讓沒有背景的人能理解人工神經網路,那麼...我就再引一段書裡的一段內容:
一、形態學與存在
從遠古時期一直到現代人類所處的文明,生物體內的神經細胞便在每個物種的演化過程中扮演著生命與存在的重要角色。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在他著名的哲學命題中寫下 - 「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
74歲的荷蘭作家迪克.斯瓦伯 (Dick Swaab)在其《我即我腦-從子宮孕育到阿茲海默症,大腦決定我是誰》一書中描述:
「原始神經元的發育可以追溯到6.5 億到5.43 億年前的前寒武紀時代。在那時,原始的腔腸動物已經擁有包含了真正神經元和突觸的彌散的神經網路。」
即使是最抽象的佛教經典,對於感官的體悟也來自於生命經驗中,人類透過神經網路對於外界刺激的一種歸納,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中記載:「我處三界火宅中,妄染六塵無救護。」
經典所指的「六塵」,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景像(稱為色塵)、耳朵所聽到的聲音(稱為聲塵)、鼻子聞到的香味和臭味等等(稱為香塵)、舌頭嘗到的酸甜苦辣味等(稱為味塵)、身體所摸到的軟硬冷熱觸感等(稱為觸塵)。
那麼我們是透過什麼方式從「六塵」的感官刺激、反應,逐漸累積學習,最後形成迪卡爾這般能思考的「存在」?
在目前我們假設的一種可能答案是 – 由數量高達五十億至一百億的神經細胞所構成的神經網路。
因為神經網路的存在,我們從前寒武紀時只能用觸手理解周遭世界的腔腸動物,進化到可以用火箭探索太陽系以外無垠的宇宙。
如果說20世紀人類在科學上所最的大膽假設與嘗試,除了黑洞與反物質的證明之外,我覺得就是這幾位資訊科學家對於人工智慧的好奇與探索。證明了人類除了有向外探索宇宙未知的能力外,也有挑戰己身根本存在問題的勇氣。
因為人工神經網路是一種源自於模仿大腦中神經元運作方式的仿生設計工程,所以科學家用程式碼與數學,就如同真正的神經元般透過彼此連結,互相傳遞訊息來學習與辨識周遭的世界,然後透過學習與訓練累積對於世界,或是說對於問題的理解,然後找到一個神經網路認為正確的答案。
因為書正在寫,其實我也沒有預想最後內容的形式或是讀者的反應,一切都是緣分...
我還是會按照我的想法去慢慢寫,也許不是"非常"教科書的寫法,但是我保證一定是一本"十分"不同的人工智慧的書。
寫書還真是累啊...
欢迎光临 爱吱声 (http://129.226.69.186/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