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 a4 F, N6 _, U' K2 U+ N) S 一种意见认为,应该暂缓改革开放,对所有的政策进行重新梳理甄别,以免“苏东波”延及中国;另一种意见认为,既然苏联都没有顶住“和平演变”的“国际大气候”,中国也不应该抵制,索性将改革开放定位为“全面接轨”就是了。表面上看,在当时的各种文件、讲话和官方主流媒体的宣传中,前一种意见是“主流”;但实际上,持后一种意见的人,在现实中却掌握着相当一部分政经资源,且有着相当的社会思想基础。经历过二十年前那个阶段的中国人,对此应该有些印象。/ }7 T3 i3 e8 L+ C c& W( {
; `" X2 F9 y& C& O 由上述情况可见,在当时,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迷茫。应该承认,就直观的逻辑而言,上面两种想法,都是说得通的。客观而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在“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机体中,移植生发一些资本主义的成分;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进行与西方的交易与妥协。在原则上,无疑应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独立自主原则;但在实践中,会不会出现反客为主的情况?应该怎样对待和认识这种反客为主的风险?这确实是在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都必须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的根本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个问题尤其是性命攸关的。这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论述。 t$ t; X$ C1 i6 d6 o 8 B& r- f1 |! u- X, i1 l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现实的重大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能把握住这一次机遇期,下一次何时出现,甚至能不能再出现,都是很不确定的。对这一点,至今有很多人还没有充分的认识。那么这个战略机遇期的本质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就需要一个展开的分析了。 + P1 W+ j9 e, _3 u作者: 听风看雨通三统 时间: 2012-4-14 07:50
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分析一下美国、苏联、中国三个大国,各自实现工业化的具体条件和模式。2 h1 h" a- R; K3 [
4 ~3 c' w! }3 k( b
美国显然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模式,它所追求的并不是物质产品的极大的丰富,也不是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的精益求精,而是投资者也就是资本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它又有着很明确的很坚定的一个基本的、清晰的国家战略。最初,它是一群在传统的欧洲社会,因为人均资源的矛盾无法缓和,最后逃逸出来,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和新的可能的,这样一个群体建立起来的契约社会。 8 \, c" ?1 s( [: j/ K" n# e 这样的契约社会里面,它要确保每一个人的欲望,得到尽可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同时也要保证一个社会的基本稳定。因此这样一个国家天然的具有一种战略性的对外的扩张性。但是在它自身的实力和内部整合还不能为这种战略扩张提供实力支撑的时候,它会选择高度务实的国家发展战略。这种高度务实的国家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是在孤立主义前提下迅速的实现领土的扩张和内部的整合。这样一种领土的扩张,就是西进运动;它的内部整合最高潮就是南北战争。但是无论是西进运动还是南北战争,它都不是单纯的武装力量斗争,而是有着扩张和整合自身资源的一个基本的趋向,作为它主要的驱动的力量。在这样一个过程完成之后,它就充分发挥了自身在战略上、地缘上的优势。; ]/ ?5 Z. d& L9 T/ \
. J/ m# f: H- {& L- y9 k) i
美国战略上的优势就在于,它有着一个广袤的领土和统一的国家主权,同时周边的地区又是可以被它所覆盖和控制的地区;而地缘上的优势,就使外部的强权,对于它进行干预的能力是受到很大的限制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确立了一个独立的清晰的国家主权和战略意识,以这种独立的国家主权和清晰的战略意识,一方面实行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来扶持本国的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进行一种全国性产业的布局和资源的配置。那么这种全国性的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最终的结果就是,粗糙的,但是有着巨大的规模效益的,廉价的美国制造的产品终于冲垮了那些先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质量上的明显的优势。这就是美国人所说的“没有任何一美分的价格优势所不能抵消的品牌忠诚度”的内涵所在。 , T2 z1 @4 @* l1 G: a. c1 e* V6 U( s1 ~. J; L
与美国相比,不论是在工艺上取得了更高的成就,乃至于引领了整个世界一个世纪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德国,还是和美国几乎采取同样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战略的日本,都没有完成如美国那样后来居上的反超。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战略环境是非常有限的,战略处境又非常险恶的。最终美国所确立的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用自己的规模的优势冲垮先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质量、工艺和品牌方面的优势,最终确立起自己在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 @, I, k6 i; s4 S F& F 6 ?3 Q$ B5 X% y; \! S, F# w; H 在确立了这种主导地位之后,又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在政治上军事上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又确立了主导者的地位,利用经济上的主导地位与军事政治上的主宰者的地位,共同筹划,最后确立的,是美国对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支配地位。一方面,它在全球的范围内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逻辑,或曰按照机器文明的基本逻辑,对资源进行最优化最高效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它又为本国资产阶级圈定了一个最大限度地在这个体系中获益的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就是,以军事、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话语权来维护美国在金融方面的主导地位,以美国在金融方面主导地位,支持美国在它所主导的世界体系中获得一个最大限度的利润率和控制力。这种利润率和控制力,使得美国获得了几乎是没有止境的一个制度性的收益。作者: 听风看雨通三统 时间: 2012-4-14 07:50
这种制度性的收益的一部分,作为它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来对于本国的普通国民进行赎买,进而建立起来美国的一个繁荣稳定充满活力的形象,并以这样一个形象,在各个国家的精英群体之中,确立了自己绝对的不可动摇的号召力。因此我们讲,美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的世界确立了一种普世价值。但是这种普世价值,其实又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价值取向。这样一种非常庸俗的价值取向,就是按照某一种规则——不论这种规则是否合理——确立起一个利益分配结构,然后所有的人,如果你不能够改变自己在利益分配链条中的地位的话,那么你就要接受这样的现实。这就所谓美国所推动的普世价值的实质所在。但是这样的一个普世价值,需要的是不断的有新的成员加入这个体系,使得这样的体系关于产业优化配置的链条,能够不断的细化和延展,在这个不断的细化和延展的过程中,处于这个产业链条不同的位次的经济体,会逐步的接近美国那样一个经济结构和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进入一个美国所主导的“因自由而繁荣富足”的社会状况。1 d" I% o/ y( m
6 `" s0 ` _! k" @, X/ J 也就是说,在二战之后第一波接受产业转移,然后为美国打工的,被马歇尔计划所覆盖的,是日本和西欧国家;第二波就是南欧和东南亚以及拉美的这些国家。这些国家随后在制度上实现了与美国接轨,这就亨廷顿所谓的民主化的“第三波”。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民主化的第三波,与经济上的由美国进行产业配置的第二波的国家,是具有高度的重叠性的。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第三波民主化进程,事实上是受美国所主导的产业优化配置,一方面巩固自身的对于产业链最高端的绝对垄断和控制,另一方面提升和改善产业优化配置的第一波所波及的,西欧和日本的这样的国家,提升它们的位次,也就是说找到新的支撑点。这样使得在战后,包括改造日本和德国的过程,以及巩固欧洲的所谓的“民主与法治”社会,所取得的制度成果,在这些国家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 3 e. @% t* I* N+ s6 s" V$ C$ a8 D6 L5 t
另一方面,随着南欧、拉美以及东南亚这些国家在产业环节中逐步地承接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转移,这些国家在政治上也实现了与美国的接轨。当然,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制度基础,以及它自身的传统的积淀,与欧洲和日本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样一种制度上的接轨,在这些国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远不如在日本与欧洲那样的整齐,而表现了多种多样的形态和发展阶段的特质。但是从整体而言,一直到所谓产业转移和承接的第二波与这个所谓民主第三波的阶段,美国的这样一个基本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战略,是取得了全面的成功的,也是体现了全面优势的。" c; W0 p' h w" Z( i8 \0 ?& p
- I' N( S9 R( @- v
这种优势能不能继续成功,能不能延续下去,要取决于在拉美、南欧、东南亚之后,下一波或者下一个承接产业的转移的经济体,是否能够如美国所愿,在主权上被美国控制,在制度上与美国接轨。只要这样一个新的经济体,在主权上被美国所控制,在制度上与美国接轨,不论这种接轨和这种控制给这样一个或者这样一批新的经济体带来什么,对美国来讲,它这种模式就又一次向前延伸,它的地位就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这是美国的制度基本的内涵和它内在的需要。作者: 听风看雨通三统 时间: 2012-4-14 07:51
与之相对的,就是苏联的这种模式。分析苏联的模式实质,我们也要回到俄罗斯民族历史上看。7 f8 M3 M1 I8 }
' I- I" g( _1 ?6 ~9 y* l 从蒙古帝国独立出来之前,俄罗斯或者说罗斯这个民族,她是否是一个部落社会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斯拉夫,在拉丁语里面就是“奴隶”的意思,所以它究竟是欧洲中西部的先发展的西方世界的一个奴隶的来源,还是一个初步形成的部落社会,其实是需要深度研究的。但是,自伊凡雷帝建立起俄罗斯帝国之后,它迅速的完成了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但是这只是制度上的完成,真正社会的主体,还是停留在一个农奴社会与部落之间的过渡的状态。而自彼得大帝改革开始,俄罗斯这个机体,她的头脑开始和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制度和文化对接,躯干还是传统的,从部落社会向农奴社会的过渡的形态,而它的手足,则是那些基本上处于蒙昧状态的所谓的工匠,所谓的农民。甚至你很难将这些农民称为“农奴”,他们只是蒙昧状态的,刚刚摆脱了两只脚的动物状态的这样的一群人。但是这个民族由此确立起来自己的特质。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民族进程中,真正取得决定性地位的,可能不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那样的一个群体,或者制度方案,而是最有行动力的那个群体,所选定的制度方案。不论暴力的彼得大帝,还是背景极其复杂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及后来的斯大林这样的铁腕人物,一直到最后解体的过程,事实上,反映的都是这样的基本的规律。 % e1 H8 _6 i0 K! x* ?% U2 c8 U& R, _5 J _1 P
但是这个民族还有另一个特质,就是这样的一个制度方案,很容易在它真正的被落实后,迅速的僵化。因为这只是少数人组成的群体,凭着一种责任感,凭着一种对于更合理的社会的设想去实践。同时由于大多人的蒙昧和不自觉的状态,以及由于俄罗斯自身的庞大体量与资源优势的结合,使得这样的体制一旦确立起来,如果没有另一个更有行动力的精英群体来提出新的方案的话,或者说这样的一个僵化的体制内部的某些人,自觉地来主动改造体制的话,那么这种体制就会一直继续下去。因为对于俄罗斯那样的情况来讲,任何一个制度其实都是一个早产儿。但是,又有足够的资源,供一个社会的先知先觉的群体在确立共识后,将制度建立起来,并很严谨地运作下去。* ~. f8 M L3 a, g3 S; K1 N
0 f8 u, j) g q* C9 ~
这样一个早产儿,它一旦作为制度,被真正确立之后,不可避免的会迅速僵化,然后就会发生精英群体和普通人之间的分化和疏离,最终使得制度本身失去自我改良的,或者说维护这个制度最基本的内在的条件。也就是说,不论改良这个制度还是维护这个制度,其实会让大多数人觉得与自己是没有关系的。一旦进入这样一个状态,不论是要维护这个制度还是要改良这个制度,必须有一个群体,表现出来坚定的意志和明确的方向性,然后发挥他们自身的行动能力,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马基雅维利式的,所谓的政治策略。否则,这个制度不论是被维护还被改良,都是不可能的。这是苏联解体的一种根本历史文化上的原因。作者: 听风看雨通三统 时间: 2012-4-14 07:52
那一代革命者,甚至说自彼得大帝开始的,一代一代的俄罗斯社会精英分子,他们可能推进社会的形态和组织方式上的乃至于具体的物质、科学、文化成果上来取得重大飞跃的时候,甚至走在人类的最前列。但是这一切,既是由巨大的智慧和献身精神所决定的,也是由俄罗斯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所决定的。但是这种制度一旦进入僵化状态之后,它不论改变还是被终结,它的过程往往在其他民族看来,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流动性极强,而且持续上千年的历史,不同阶层、不同的群体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的“皇家还有草鞋亲”,这样的一个社会里面的,大多数的中国人,会对这样的一个过程,感到瞠目结舌。但是这就是俄罗斯真实的历史。+ ]9 I$ Y. K+ {. `9 s) G
- R8 o: F S" } V0 P$ C 在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首先为了政权能生存下来,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制度。在武装的帝国主义国家联盟,对于苏联进行武装干涉,甚至军事扼杀的或者说绞杀的直接危机暂时缓解之后,列宁开始新的关于社会经济组织方式的探索,就是所谓的新经济政策。但是在列宁去世之后,苏联事实上的外部环境重新的险恶起来。7 o; r6 P X3 h
. q6 }6 _# H( M& N
一方面,传统的帝国主义国家,度过了战争后期的危机和虚弱的状态,逐步恢复了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当时的这样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内,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根本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也就是说,赶超者还继续的谋求赶超,美国努力谋求取代英国、法国的世界主导者的地位,而英国和法国则在全力维持自己的这样的地位。这就使苏联的战略环境面临着两重性:帝国主义国家的之间的矛盾,是可能被它所利用的,让它自己得到发展的;另一方面,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缓解自身的矛盾,它会选择妥协,然后把主要力量的投入到颠覆苏联的努力之中,最终通过得到苏联的资源和这种所谓战略生存的空间,来缓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既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国际矛盾,也是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社会矛盾。这些都会谋求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缓解。最直接的证明就是所谓的德意日反苏轴心的形成。! o* s& O( Z. P" U# p$ B# i. x.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