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打印本页] 作者: gordon 时间: 2012-4-1 13:51 标题: 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本帖最后由 gordon 于 2012-4-1 18:02 编辑 + ?5 x2 D6 x3 T3 W* i4 |
/ ^1 S& w6 s0 b _/ C, C7 V
这本来是樱木花道日志里我的回复,现整理成这个帖子梳理一下,以更清晰的认识我们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 S1 J- @2 Z4 a+ e$ ~
. I, H. K1 J/ V( i
中国经济奇迹没有脱离现在人类认识的规律范围。 ( a5 F; N! I! @4 ~: {9 q ' k7 ^& u! l$ R$ I. J# h3 O/ j ———— 老虎的诉说 t) l5 }& `- R% E
0 c4 ?# D" l5 _5 k$ s' B / |8 H& c# Q4 I, Q9 m! v4 ^中国奇迹其实很好解释,其实这个奇迹在80年代还是看不出来的,当时我们想的还是赶上东亚经济发展的末班车,抓住“亚洲四小龙”的尾巴。 - V6 F3 q; f6 i1 K% O0 e- z9 |. ]6 ~* X- a) H) N
苏联90年代解体是历史的机遇,从此在北面少了一个强敌,从日俄战争时期,甚至更早的英俄时期,受海权和陆权夹击的战略态势发生了大逆转。7 ]8 j* E$ r' v7 [3 N# z) b+ y! K
F/ C0 I5 F9 r3 a2 Y
苏联90年代解体后,相当于西方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现成技术,还有一些预研项目,和中国80年代和西方蜜月期的技术引进汇流成河,一下子把毛时代动乱的十年差距给补上了,我们国家一跃达到了美国1991年海湾战争的技术水平,这是个不得了的成就。3 W$ }- \4 n: x! S* j1 |( m0 W
! B- r4 [! V! o: @6 O$ S# l
当然消化吸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整个90年代到2000年以后的几年里都在干这个事,代表标志就是歼十和航发核心机的研制成功。 2 B+ q6 C% ?, Q8 X2 y ' q4 `) j1 i) `/ X8 |还有新材料、特种钢等乱七八糟的成就,我们国家跨过了工业化时代,差不多从建国到现在都在搞这个事,就是如何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5 E$ B0 E" ~0 b
" f: |2 L0 } t, F9 J+ O2 A. O( j6 P注:苏联解体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 p7 _3 @4 t, K2 J
2 t* w( A' S. [0 e0 h h `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讲话。6 m6 ~" E! V$ [# H( n2 V$ O
) h! X/ X( u* j) L# Z
现在看来,1992年小平南巡,其意义绝不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 f: i# D- X; T; ] , X! B, g! O8 U2 s( r9 c/ I% X美国在90年代也没有干太特别的事,主要精力都团结在以克林顿同志为首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周围,卖力发展 信息技术。2000年网络泡沫后,紧接着就是911,打了两场战争,然后是房地产泡沫,金融海啸,我们就追上来了。' E8 v0 y: A Y) p
- i5 h1 T+ ]" G
这个机遇就是要快,错过这个时间窗口,你就没有苏联广度的技术承接,不是什么高精尖,而是国家整体工业水平的提高。" x7 I3 H; K, p% a8 Y
8 i' ?1 i! ^ z3 b美国发展高新技术留出的产品市场,再过几年,欧美如果经济不景气,国内再消化不了产能,就会影响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7 L: h- K G" _) F7 X2 c" [' U3 f' E
+ S. N' Q) q! R0 D
所以,那两年就要赶快,慢一点时间窗口就关闭了。现在看不论是印度还是巴西,再想搞这个,第一没有技术,技术研发的成本也是不低的,第二没有市场,再想走市场经济进行产业升级就会非常难,搞计划经济国民就要勒紧裤腰带,谁都知道学生时代是最苦的。- Y- ]! s' j) ?; {' c8 J